雾霾天气中的气象知识

2024-05-20

雾霾天气中的气象知识(精选七篇)

雾霾天气中的气象知识 篇1

2013年1月份, 郑州市城区共发布雾霾预警14次, 空气质量只有3天是“良”, 其他时间均存在不同程度污染。在郑州市气象局地面观测站的观测记录上也对应显示, 仅有2, 3和25日, 能见度超过一万米, 其它日期, 雾天为9天, 霾天为25天, 有时候是雾霾同时存在, 共同污染我们的视线。

雾霾即是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在气象学上雾和霾其实是两种天气现象, 有着不同的概念, 其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 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 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 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1], 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雾或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有重要影响。雾、霾天气时, 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 造成空气质量下降, 影响生态环境, 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1 资料和方法

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官方网站公布的L波段基数据单站产品为资料, 对能见度最差的几天进行粗浅的分析, 以期找到低空气象要素变化对能见度的影响规律, 从而为郑州市抵御恶劣的雾霾天气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2 雾霾天气出现时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2.1 探空温、湿、压曲线

以23日为例, 这一天07时的本站气压是1007.5hPa, 气温是-3.0℃, 相对湿度是85℅, 能见度为0.1Km, 到08时观测时已降至0.0km。对应近地层有深厚达1km, 温差达7.4℃的逆温层, 如下图

逆温层就是大气上空的温度高于底部的温度[2]。一般在对流层, 中底部的温度应该高于上部, 但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 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 受地面的影响愈大, 所以, 离地面愈近, 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 降温愈少, 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 逆温逐渐向上扩展, 黎明时达最强。在这时候就极易造成空气的上部温度高于底部, 对流停止, 大气污染物就不容易扩散, 造成大气污染。

2.2 凝结层高度

查阅17至23日的郑州单站凝结高度曲线图, 20日07时至23日19时, 其凝结高度曲线均匀, 日变化不大, 整体偏低, 说明空气湿度较大, 大气层结稳定, 不利于垂直方向上空气交换。对应这几日的能见度较差, 雾霾整日不散。

2.3 边界层风

查询郑州单站风的垂直剖面图, 发现20日19时至23日19时大气边界层风速极小, 风向杂乱, 空气流动受城市建筑影响, 阻碍了污染物的扩散。

3 小结

3.1 冬季郑州市区地面多受冷高压或变性高压控制, 是雾霾天气多发季节。尤其1月份因大气层结稳定, 近地层空气湿度大, 地面气压场弱, 风力小, 夜间气温低, 导致大雾出现。由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 导致霾产生。

3.2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大楼越建越高, 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数, 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 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 并容易在城区内积累高浓度污染。

3.3 随着工业的发展, 机动车辆的增多, 污染物排放和城市悬浮物大量增加, 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

参考文献

[1]中央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23-24.

雾霾天气安全驾驶知识 篇2

1、正确使用灯光

在雾霾天行车,司机最好把车上的各种灯光都打开(除了远光灯),这可以提醒后方车辆你的位置,如果是在高速路行驶或雾很浓的情况还要打开双闪灯,开启雾灯和双闪灯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避免追尾和剐蹭事故发生。切记,雾霾天不要使用远光灯,因为远光灯是照向上方,射出的光线被雾气漫反射,会在车前形成白茫茫一片,反而什么都看不见。

2、适度降低车速

雾霾中行车时,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限速行驶,千万不可开快车。雾越大,可视距离越短,车速就必须越低。当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100米时,时速不得超过60公里;能见度小于100米大于50米时,时速不得超过40公里;能见度在30米以内时,时速应控制在20公里以下;如果在10米以内就建议停在路边不要行驶了,一定要找绝对安全的地方停车。

3、使用喇叭进行提示

平常驾驶时,老按喇叭不仅扰民还很不礼貌,但在雾霾天时按喇叭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提醒路上的行人有车过来了,注意躲避

4、不要盲目超车注意路面行人

如果发现前方车辆停靠在右边,千万别盲目超车,因为很可能是它在等对面来车通过。超越路边停放的车辆时,要在确认其没有起步意图而对面又无来车后,适时按喇叭,从左侧低速绕过。雾霾天行车不能压线,否则会有与对向的车相撞的危险。在弯道和坡路行驶时,应提前减速,要避免中途变速、停车或熄火。雾霾天行驶还要特别注意行人,如果是在没有路灯的郊区,更要特别注意行人和骑车子的人。

5、不急刹车

不要猛踩刹车是考虑到雾霾天无法分辨车距,如果你紧急踩刹车的话会让后车无法判断距离从而导致追尾的情况,

当然避免紧急刹车的最好办法就是慢速且距离前车有比较长的车距。如果前方需要紧急制动,可连续几次轻踩刹车控制车速,并有效提醒后车注意。

6、两条车道选外侧车道缓慢行驶

雾霾天本来视线就很差,因此在行驶时,如果是单向三车道,宁可行驶在道路中间,也不要在马路两边行驶。因为这时候能见度较低,所以道路两边如果出现什么情况,不好处理。所以要在道路的中间行驶为好。

如果是单向两条车道,则要在外侧车道缓慢行驶,视线不好时行车最重要的就是慢。

7、遇突发事件要开双闪、设警告标志

雾霾天发生交通事故时,最重要的不是先报警,而是在车后方设警示标志。因为视线不好,还要把警告标志设立得更远一些(大于100米),保证后方车辆可以更早地进行规避。

在设立好警告标志之后,还要把车辆的`各种灯光都打开特别是双闪灯打开,提示后方车辆。在做完警告提示后,车上人员应该立即撤到安全的地方,同时报警,千万不要留在车内或在车道上行走,避免二次事故的产生。

8、动用一切装备除掉车内雾气

一般情况下,外界一有雾产生,车内也就产生了雾气,因此在雾形成的时候最好开启后窗除雾、后视镜除雾功能,并将出风口朝向前风挡,动用一切办法降低车内雾气的产生。

9、陌生环境行车可依靠GPS

雾霾天气如何拍摄? 篇3

近日,北京经历了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绝大多数人都减少外出,选择待在家中或者办公室里,但也有一些勇敢的人选择了拿出相机外出拍摄,对这些记录如此盛况的人们,我们不能不表示敬意。摄影是一门减法的艺术,当雾霾笼罩了整个城市时,往往可以使得普通场景因为大量的细节被隐去而出现陌生感,而摄影被人们所看重的一点就是它可以使我们熟悉的东西被陌生地呈现出来。这也许就是一些人所谓的“诗意”吧!

雾霾是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感的重要手段

对摄影师来说,雾霾其实是好事情。因为适当雾霾可增加大气透视,它是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感的重要手段。由于空气中存在着烟雾、尘埃、水汽等介质,这些介质对光线有扩散作用,其中蓝色光(其短波光线)更容易被扩散,因此,本来无色透明的大气就被染成淡蓝色,这是产生大气透视现象的原因。

由于大气透视的存在,雾霾会对远方的景物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它会模糊影像,使得物体的轮廓不再清晰,一些细腻处也显示不出来。第二,它会使色调变淡,并且较少色调的变化范围。因此,照片上的色彩就会变得很淡,色调也不会那么明显。第三,大气层会吸收温暖的色彩,同时反射出冷色彩,因此,任何看得到的色彩都会蒙上一层蓝色的光辉。

这种重度污染的天气,彩色照片会自动变成黑白照片,照片会不由自主地带上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的风格——那种粗颗粒的黑白照片。

雾霾适合表现朦胧或超现实的感觉

凡事有弊必有利。只要加点想象力,薄雾、烟雾、尘埃与浓雾,也可以被利用来拍出有趣、动人的摄影作品。雾霾中景物若隐若现,往往是近景清晰,中景朦胧,远景模糊,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同时雾霾能使景物产生残缺,又能把这些残缺的景物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景观效果,雾霾对景物的天然留白,会产生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意境和效果。让人们展开无限的空间想象,它是画意摄影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然,雾霾有浓淡之分,一般来说,利用淡的雾霾来拍摄,可以得到较好的空气透视感,照片色彩明快,会得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形状特殊的树木、建筑物、农机和动物,都会很清楚地在薄雾中显现出来。薄雾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在清晨的水上——因此,可以拍摄薄雾中的湖边或者薄雾笼罩的湖面上白色天鹅。

利用中等雾霾来拍摄,因为其强烈的遮蔽作用,可以产生虚幻、神秘的氛围,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感受。灰尘和污染物会在城市和工业区里,制造出大量的烟雾。拍摄这些景物时,试着选择落日时分,因为这时的烟雾最为明显。背光拍摄,可以增加烟雾的效果。

而严重的雾霾,则可以利用其遮蔽特点,滤掉物体的颜色,打造昏暗的超现实主义效果。

在雾霾天气拍摄应注意什么?

当雾霾比较浓重时,我们首先应注意对相机的防护。湿气会损害机器内部电路,灰尘被湿气浸湿还会形成阻塞,悬浮尘粒会弄脏镜头,所以,如果空气中的烟尘较重,最好给镜头配上UV镜,如果空气中水汽较重,最好带上防湿罩。

拍摄薄雾,最好时机是在雾天阳光初露的那一时刻,运用逆光或者侧逆光进行拍摄,可以显示出光线透过浓雾层的美景。这种雾气拍摄的人和树木的剪影效果非常漂亮。

如果是能见度很低的雾霾,除较近的前景外,中景和远景都看不到。可以根据拍摄者与雾气之间的关系来选择镜头。如果在雾中,由于空气通透性较差,可以采用广角或中焦镜头,对身边的近景进行突出描述,比如拍摄雾霾中带口罩人们的活动等;如果身在雾气之外,比如都市的高层建筑上,则可以利用雾霾营造的虚实进行构图,一般中长焦镜头会发挥不错的作用。

雾霾天拍摄尽量采用较低的感光度。对于色温的控制,建议使用RAW 格式拍摄,避免因色彩偏差而带来的损失。另外,要根据画面适时调整曝光,一般都要在测光数值基础上进行增减,原则也是遵从白加黑减。

雾霾天一般为散射光,但阳光的方向一般可以分辨,如果使用顺光拍摄,景物有时会流于平淡。所以,使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可以增加画面的透视效果和景物立体感。

本文记者新浪微博:@北科报张二

邮箱:xinghaiz@126.com

遥感技术在雾霾天气中的应用 篇4

1 工作原理

该系统是将激光脉冲发射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或大气构成分子对光束发生后向散射,利用望远镜接收该散射光,通过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计算出距离,并依据接收光的信号强度计算出大气气溶胶的密度谱及其空间分布[3]。

2 数据分析

2.1 当时的实际后向轨迹示意图

可以明显看出有从西北面吹来的冷空气流,从2 000m高空缓慢的下降到近地面。

如果高空有污染团或较重颗粒物团时,在下降气流的作用下,高空污染物易被带到近地面,造成城市近地面颗粒物的浓度上升。通过趋势变化了解到起初高空颗粒物浓度较高,随着整理下沉气流影响,有聚集近地面的趋势,且随时间增加,颗粒物会产生两种变化趋势,一种为随扩散气流向高空,到夜里会沉降近地面。另一种为直接沉降近地,形成颗粒物积累趋势。

2.2 城市上空气溶胶时空演变

当一个激光脉冲发射到大气中时,在传播路径上激光脉冲被大气气溶胶粒子和云粒子散射和消光,不同高度(距离)的后向散射回波信号的大小与此高度(距离)的大气气溶胶粒子和云粒子的散射特性有关,其后向散射回拨信号由激光雷达探测,通过求解米散射激光雷达方程就可以反演相对应高度(距离)的大气气溶胶粒子和云粒子。

数据分析:通过对比双通道变化,可以看出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两通道随时间变化的时空演变图。通过上图可以判断城市上空大气污染物变化趋势。如图1,AB两通道,如图标示在2 000m左右有气溶胶团从高空出现且有明显沉降聚集趋势,至25日完全沉降到近地表,24日中午和25日下午分别有两次较重的近气溶胶堆积现象出现。通过后向轨迹可以看出,25号主要是沉降后本地气流吹起的扬尘,这一过程的发生势必会造成近地表污染物浓度上升。

2.3 城市PM10浓度变化

数据分析:如图3为不同高度PM10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我们发现近地表PM10浓度随时间变化先较大随后扩散减小,短暂小幅度升高到后期浓度较高的变化趋势(图3中颜色的深浅代表浓度的高低)。图4为雷达数据导出后形成PM10随时间变化趋势图,如图4可以更直观地反映PM10浓度的变化,针对PM10夜间升高的问题,通过颗粒物通道可以发现有颗粒物沉降。

3 结论

通过风向轨迹图,结合雷达数据中颗粒物通道、沙尘粒子消光系数、PM10等数据我们发现,风向轨迹体现的下降气流与与雷达监测的沉降在高度上完全吻合,23日早上出现较强的高空下降气流,随时间变化一段时间,25日完全沉降。在该气流的作用下,会携带大量的高空污染物进入近地表,这一过程中颗粒物发生进一步的沉降,会造成城市污染。通过雷达数据中粉尘消光可以看出这一沉降过程,该沉降过程会造成城市较重的污染,随后通过雷达PM10数据和趋势图发现,颗粒物沉降和PM10浓度上升较吻合,因此此次城市污染加重是由高空区域污染物迁徙沉降造成。

通过结合当时的天气和其他参数,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走势进行分析,对此次污染天气走势变化详细分析,从高空到近地数据进行协同分析,利用激光雷达探测对雾霾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精确分析,可以在典型天气案例经验总结下,对未来预警预报、提前知悉相关沉降信息及扩散走势实施并形成预案方案提供有力的帮助。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雾霾天气逐渐增多,人们对雾霾的治理与监测越来越关注。常规的监测手段只能监测近地面的雾霾,激光雷达应用可以从高空到近地更加立体的监测,为未来预警预报、提前知悉相关沉降信息及扩散走势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雾霾,激光雷达,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伟.浅谈灰霾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0,(05):15-17.

[2]陆晓波.许建华.一次典型灰霾天气过程及成因分析[J].环境监控与预警,2009,1(1):10-13.

雾霾天气如何防流感 篇5

流感病毒喜欢低温干燥

庞星火指出:流感病毒喜欢低温干燥的环境,它在低温的情况下,如:0-4摄氏度的时候会存活很长时间,这也是人们为什么感到冬天患流感的多、夏天肠道病毒多的原因,这是由病源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流感病毒可分甲、乙、丙三型,同型病毒又可分为若干个亚型。甲型病毒易发生变异,常引起流行,乙型病毒变型缓慢,流行比较局限,丙型病毒很少变异,多呈散发,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一老一小是易感人群

庞星火指出:老人、小孩和孕妇是流感的易感染人群。流感发病很急,潜伏期一般是1-4天,潜伏期的头一天,就是发病的前一天具有传染性,而且发病的三天之内传染性最强。发病持续一周的都有传染性,小孩的传染性更强,可以持续到第10天。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浑身酸疼无力;怕冷;多伴有呼吸系统的症状,如流鼻涕和干咳。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是轻症的病例,有的甚至不用吃药,一周左右就可以恢复。而老人、孩子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或者是有一些基础病的老人,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以及像哮喘之类的呼吸道疾病,它会加重原来的疾病,同时还容易合并成肺炎,还有一些其他的并发的细菌感染。小孩免疫力低下,有的就容易得中耳炎、肺炎、心肌炎、气管炎等。

空气污浊人群密集流感易传播

庞星火谈道:流感病毒常常“喜欢”污浊的空气,像雾霾天气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它确实会造成空气的不流通,病原和病毒也容易滞留在空气当中,非常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尤其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因为人员密集,比如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时流感病毒也会随着人群的流动一起传播,这是因为它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空气越不流通,它传播起来也越方便。病人在咳嗽和打喷嚏时,可将飞沫射出几米远,带出流感病毒群细菌。它还可以通过人的手触摸流感病毒后,进行传播。手是传播流感的一条主要途径,流感病毒在手帕上能存活1小时,在手上能存活70小时。

孩子感冒,家长不要随意用药

家长如给2岁以下婴幼儿服用感冒药或咳嗽药,务必要遵医嘱,否则药物负作用可能严重影响宝宝的健康,甚至导致死亡。作为流感的高发人群婴幼儿,预防流感可用专用疫苗。一般情况下,7-35个月是孩子自身免疫功能正在发育和成熟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外界病毒的抵抗能力相对于大龄儿童更弱,在遇到流感流行的时候,更容易感染流感。所以从保护弦子健康的角度,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根据弦子的实际情况,同时咨询接种流感疫苗的门诊医生,考虑是否接种流感疫苗。平时要注重提高孩子自身的免疫能力,例如:在保暖的情况下,可带孩子到户外有阳光的地方活动,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游戏、绘画、玩玩具等活动后要用流动的水洗手。

应对流感不必惊慌

庞星火表示:今年冬天北京的气温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病毒的传播,这是正常的,市民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要预防得当,仍可有效避免感染。

1、防止交叉感染。

流感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有空气中飞沫传播和接触被污染的东西两种方式。若遇见有咳嗽、打喷嚏的人要引起注意,至少要保持两米的距离。吃饭的时候最好做到分餐,不能混同。同时要远离人员密集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尽量少前往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外出在候机、候车时,尽量在空气流通的地方等候。

2、正确戴口罩。

目前,很多市民出门的时候喜欢戴口罩来预防感染,这是一个进步的表现。但如果不注意口罩卫生,口罩反而会成为病毒滋生或传播的载体。庞星火告诉人们:一次性的口罩一定一次性用掉后,不要再反复使用,不要为了省钱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非一次性的要经常换洗。尽量避免接触发热病人,照顾或探视病人时应配戴口罩。

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注意外出后以及饭前便后等要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打喷嚏或咳嗽时不要对着别人,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不仅要关注室外空气质量,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对健康同样也很重要。在保证室内温度的情况下,每天上午和下午应增加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次通风20分钟左右即可。

5、注意防寒保暖。

要注意适当增减衣物,特别是老人和弦子外出时更要保暖。日常生活中应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雾霾天气中的气象知识 篇6

关键词: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雾霾天气

近年来, 邢台市冬季雾霾天气频发, 持续的雾霾天气对设施蔬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给菜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如2015年邢台的冬季连续出现雾霾天气, 导致光照不足, 大棚内、温室内室温、地温低, 湿度大而引发病害, 严重影响了设施蔬菜的生长和产量。

冬季如果出现连续雾霾天气, 菜农们要为棚室增温补光, 为了降低棚室内的湿度还要注意少浇水少追肥, 因雾霾影响又要少通风或不通风, 要为作物适当地补充营养, 还要注意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合理配比。可见, 雾霾天气给蔬菜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 建议菜农在设施蔬菜的建设中应用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 来控制棚室内的温湿度, 并给予作物合理的营养配比, 增强农作物的抗性, 以应对持续频发的雾霾天气。

1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水肥同步控制的一项技术[1], 即将可溶性肥料与灌溉水一起通过管道系统均匀、定时、定量地浸润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区域, 使得根系层土壤始终保持适宜的含水量和养分含量。使用该项技术针对雾霾天气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1 降低土壤和空气的湿度, 提高用水效率, 节水增效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个全程几乎封闭的输水系统, 经过多级管道传输, 将水输送到作物根系层附近, 用水效率大大提高, 与大水漫灌相比, 节水率可达50%左右, 达到了节省灌水量、增加灌溉效益的目的。同时, 也降低了土壤和空气的湿度, 空气湿度可降低8.5~15.0个百分点, 室内温度可提高2~4℃, 给设施内蔬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1.2 提高肥料利用率, 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量元素, 节省肥料

肥料被水溶解并被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系层附近, 精确供应, 有针对性施肥, 充分保障了养分的作用和根系的快速吸收, 使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0%~50%, 利用率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施肥量的减少, 从而节省了肥料的投入。作物得到了良好的营养, 有利于抵御雾霾天气的影响。

1.3 减轻病害发生, 减少用药投入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 通过控制水肥的用量, 改善了土壤和空气环境, 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发生, 土传病害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使得小气候很适宜作物的生长, 从而减少了农药的投入和防治病害劳力的投入。据统计, 设施蔬菜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单位面积药量可减少15%~30%[2]。

1.4 改良了土壤, 保护了生态环境

不合理的施肥造成肥料的大量浪费, 对微生态环境和地下水形成污染;并且传统的浇水和频繁的田间作业, 不但浪费水资源, 还会造成土壤板结, 影响作物的生长。采用设施蔬菜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则可以减少养分淋失, 减轻地下水污染, 克服土壤板结。

1.5 增加产量, 改善品质, 提高经济效益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使作物根系层的水肥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农药的使用量也相对减少, 为丰产优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 节约了水、肥、药的投入, 同时也响应了农业部提出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行动方案”, 提高了经济效益。

2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是设施蔬菜生产水肥一体化一般应用微喷或滴灌设施, 首先根据水源、地形、种植面积、作物种类设计并铺设管道 (或管带) , 要便于田间操作[3]。二是根据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土壤墒情、土壤肥力水平及目标产量来确定水肥用量、次数、时期;按照拟定的养分配方, 选择养分含量高、溶解度高、溶解速度较快、腐蚀性小、与灌溉水相互作用小的肥料;不同肥料搭配使用, 应充分考虑肥料之间的相容性, 避免肥料相互作用产生沉淀或拮抗作用, 混合后产生沉淀的肥料要单独施用;常用的微量元素肥料宜选用螯合态的肥料;肥料最好现用现配。

3 结语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持续雾霾的天气下, 对设施内温湿度的调节、水肥的调节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同时再加上增温补光技术, 在持续的雾霾天气下, 设施内的作物不会因为出现较严重的减产而使农民损失一定的经济效益[4]。

参考文献

[1]赵建华.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调查与思考[J].现代农业, 2015 (1) :35.

[2]屈玉玲, 胡朝霞, 李武.设施蔬菜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试验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 2007 (10) :83.

[3]张承林.水肥一体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谨防雾霾天气危害健康 篇7

霾,又称大气棕色云。当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等颗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空气混浊,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并且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80%,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霾天气。霾天气时,远处光亮物将微带黄、红色,黑暗物则微带蓝色。霾一般在没有明显空气活动、风向由北转南、低空有逆温层(上暖下冷的稳定气层)、无风或微风情况下形成。霾和雾的区别在于水汽含量的大小。水汽含量达到90%以上叫雾,水汽含量低于或等于80%叫霾。雾是低层水汽发生过饱和凝结而形成的气象现象,多呈乳白色,大多在下半夜形成,清晨日出前最浓,日出后渐渐消散。

和雾相比,霾是空气遭受污染的产物,所以霾天气比雾天更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干旱严重,加上城市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致使霾天气数量呈上升趋势。霾天气时,微粒直径越小,对健康危害越大。因为极小的微粒可直接侵入人体呼吸系统、肺部和血液,引发哮喘、肺癌、心脑血管病和其他疾病。此外,霾天气会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易活性增强。

近几年,许多气象台站将霾分为三级,对外发布有关霾的天气预报,预防效果还是不错的。霾分为轻度霾、中度霾和重度霾。轻度霾是指能见度大于5千米且小于10千米的霾天气,中度霾是指能见度大于2千米且小于等于5千米的霾天气,重度霾是指能见度小于等于2千米的霾天气。如果预报结果为中度霾,居民就要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并适度减少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以减轻霾天气对健康的危害;如果是重度霾,居民就要关闭门窗,尽量避免户外活动,从而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即使是轻度霾,外出步行或骑车时,最好戴上口罩等防护用具,从而减少污染微粒的吸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霾天气的形成和持续,不仅与大气环境的垂直分布有关(逆温时最容易形成霾天气),与局地小气候也很有关系。专家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楼越建越高,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数,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并容易在城区内积累高浓度污染。这就是能促进霾生成并且不容易消散的“楼区小盆地”。所以,出现霾天气时,居于“楼区小盆地”的居民应关闭门窗,尽可能地减少户外活动,待霾消散后再开窗通风。

上一篇:创业发展绩效下一篇: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