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核算问题

2024-05-12

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精选十篇)

企业会计核算问题 篇1

(一) 大型企业的经济影响决定其会计核算面对的需求者更宽更广

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包括内部和外部, 内部主要是管理层, 外部主要是股东、债权人、政府单位和公众等。一般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是用以满足内部管理层和外部股东、债权人的需求, 大型企业因其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 其首先要满足其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 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完整。同时, 由于大型企业的资金、社会影响面较大, 涉及的金融活动和投资活动也较多, 其利益相关者可能包括其整个产业链, 社会公众对其会计信息的关注度可能会远远大于一般的企业, 其需求者也将远远超过一般企业。考虑到很多的大型企业是跨国企业和集团化运作, 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也需要满足当地规定, 可能报表核算中也需要当地政府和当地的利益相关者。

(二) 大型企业的经营多元化将导致其会计核算的对象更多

大型企业出于利润多元化和风险分散化的要求会增加其经营的品种和涉略的业务范围, 实施分散的多元化策略将导致大型企业的母子公司及各个机构之间业务差别较大, 产品和服务的相关性可能不强。这些都会导致其会计核算时对象会有较大的差别, 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会有较大的差异, 收入、成本、费用的科目设置也有一定的差异。另外, 大型企业为了分散风险同时扩大市场的份额, 将会增加其销售的区域, 并选择合适的生产区域, 如果涉及跨国经营必然会涉及到多种货币的结算业务, 汇兑损益等科目也会运用较多, 投融资业务也将会较中小型企业多, 这些差别都会影响大型企业的会计核算。

(三) 大型企业的经营面广决定其会计核算的角色更多是管理的功能

会计核算在中小型企业中可以成为简单的记录和确认, 用以反映其业务的发展情况, 由于大型企业的经营面广、对资金安全要求更高, 其投融资活动也较多, 面对的环境和不确定条件较多, 企业多元化的经营也决定了管理层, 特别是高层管理层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各个业务的实际情况, 为了减少决策不科学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 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好会计核算的作用, 更多将会计核算的管理功能发挥到位, 运用会计核算在管理和控制方面的功能。同时, 考虑到大型企业经营涉及的面广, 所处的经营区域较多, 不同区域和国家对不同业务的税收规定也不一样, 需要加强税收的筹划以减少重复纳税的问题。另外, 大型企业内部可能会涉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 所以其子公司、分支机构之间的内部交易会需要涉及转移定价的管理, 企业需要利用合法的途径获取税收的好处。

二、大型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 部分大型企业对会计核算的认识不到位

大型企业的投融资项目较多, 经营的范围也较为广泛, 由于其涉及的会计准则和规定较多, 企业需要对会计人员对相关的会计制度和指引等补充规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同时其经济活动较多, 投融资活动又需要对项目合同、评价报告及其他相关报告有一定的了解, 很多的会计人员难以达到这些要求, 对准则规定了解不够深入, 对评估报告审阅不够认真, 对会计核算多以经验为基准, 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导致会计核算出现了分类与业务不相符合的现象等。企业的领导疏于对会计核算的关注, 考核不严格, 监督不够仔细, 致使众多的会计核算问题发生。

(二) 会计人员素质不够, 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很多的企业虽然号称大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 但是在具体的会计核算方面, 仍然存在基础工作不规范, 会计基础薄弱的问题, 值得思考。例如有部分大型企业由于过分重视业务经营, 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不够严格, 导致了很多的分支机构在会计凭证上的信息不够准确, 不完全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 错填、漏填的问题严重;另外有部分的企业会计科目并不够清楚, 不同的成本核算单位及分支机构对会计账目设计不相同, 导致了集团对企业的债务等了解不够, 账目的混乱导致了很多麻烦。部分大型企业在扩张的同时没有合理制订管理机构的发展规划, 在会计方面的投入不足, 导致会计核算人员的水平有限, 影响了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影响了企业整体税务筹划能力及会计核算能力。

(三) 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发挥不到位, 内部制度不健全

大型企业的规范需要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有效的执行。由于大型企业管理的范围较大, 很多的管理需要内部的监督机制可以发挥作用, 否则很容易出现账目管理混乱、资金安全无法得到保证的问题, 很多的不法分子就是因为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 其才会擅自设立收费的项目, 截留企业的资金, 很多的部分也疏于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等的监督, 缺乏必要的检查, 对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进行纠正, 对一些人员不当的行为惩处不到位, 对相关会计工作造成的影响没有进行后续的处理, 导致了一些财务犯罪。

三、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功能, 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

(一) 大型企业会计核算的功能定位探讨

大型企业的会计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 在其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其功能的定位需要更多关注其管理的内容。首先, 大型企业的会计核算需要综合反映其经济活动情况。大型企业的筹资、投资开发、研发、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都需要会计核算依据时间顺序进行分账户分科目记录, 及时进行对账和检查, 利用最终的会计核算报表将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全面反映出来, 以利于高层的决策。会计核算需要利用账户、复式记账、会计核算凭证、成本核算、编制报表等方式对这些业务进行核算, 将具体的业务活动转化为会计核算信息, 反映出企业的健康程度。其次, 会计核算需要能够监督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大型企业需要通过建立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健全的会计核算组织, 通过分工的方式保证对每笔业务的合规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约束。大型企业可以通过会计核算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利用对原始凭证的监督, 企业可以对不合格的发票进行追根溯源以达到事前的监督;企业通过对财产物资的消耗、费用和成本的升降、预算执行效果等进行控制, 管理层可以实现事中的监督;同时, 企业通过对物资安全的检查、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及会计核算后的管理可以实现事后的监督, 因此会计核算也是企业实现全过程监督的工具。最后, 企业还要充分利用好会计核算, 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大型企业需要利用会计核算的内容, 做好决策的工作, 让会计核算可以发挥好决策助手的功能。

(二) 发挥会计核算功能, 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水平措施探讨

1. 企业需要培养一支有学习能力的会计队伍。

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是企业资产的直接管理人员, 企业要加强会计核算的监督功能和记录功能, 就需要有一支有效的会计队伍, 同时由于大型企业的经营范围广泛且环境变化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这支会计队伍要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学习, 提升其对不同业务的掌握能力和对会计准则、规定、税务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对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 通过加大一定的投入, 做好会计队伍发展的规划, 保证队伍不断层。通过提升投入, 企业可以吸收更多的会计人员, 增加培训的机会, 提升整体队伍素质。

2. 加强资金的内部会计核算是大型企业需要着重关注的环节。

大型企业由于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混乱, 企业内部在会计核算及财务安全上可能有一定的漏洞, 加上其投融资活动较多, 容易出现投资活动的失误, 很多的大型企业最终也是因为资金流转出现问题而造成发展受限甚至生存危机。另外, 大型企业内部财务犯罪也多是资金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核算, 保证资金的安全。出纳需要根据管理规定, 严格收支两条线, 将超出限额的资金及时存入银行, 保证现金的安全, 对一些因需要不存入银行的资金要经过主管的批准并单独列表, 注明金额和理由, 企业需要派人定期对资金进行盘点, 制订盘点的报告单, 填列实存情况。每月, 会计主管需要索取银行的对账单, 编制调节表, 核实资金的实际情况。同时, 企业需要实行会计人员轮岗制度, 减少货币资金舞弊的现象。

3. 对于一些有多个分支机构和分子公司的企业, 会计集中核算是值得推行的措施。

大型企业要能够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的方式,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实施会计集中核算, 企业可以规范内部的会计核算, 简化核算的层次和组织, 减少账本, 优化业务的流程和管理的效率, 通过会计数据的集中和共享, 重塑组织架构, 提升信息决策的支持程度。大型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系统, 减少财务报告的流程, 提升工作的效率, 子公司及成本单位、利润单位的数据及时性、可靠性将得到提升。同时, 整个公司使用同一个账套进行核算, 将提升科目体系的标准性和统一性, 企业需要取消下属单位的银行账号、会计和出纳, 由集团统一开设新账户, 集中办理下属单位的资金收支。

4. 加强财务监督是提升会计核算规范性必不可少的手段。

大型企业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完善,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让相关的行为有章可循, 加强对一些不相容岗位的分离设计, 例如对一些审核、稽核、资金会计等工作的岗位需要赋予不同的职能, 让这些岗位可以相互监督。同时, 企业要加强审核关, 加强对收入、支出、资产等重要领域的监督。企业会计人员要掌握虚假信息的识别方法, 加强对一些关键领域的重点审核, 加强对收入、支出和资产等项目的重点监督。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是搞好内部监督的核心和关键, 如果企业确实有需要, 集团可以单独成立相应的内部监督机构, 明确相应的领导分管, 并独立于其他机构, 加强财务的监督。

企业的会计核算要和其发展的阶段、规模相适应, 目前部分大型企业的会计核算还有一定的问题, 需要加强其会计核算的工作, 本文立足于此, 希望能够提升会计核算对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

摘要:会计核算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对经济活动中的会计工作进行确认和计量, 用以记录和报告的工作。当前, 大型企业在会计核算存在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部分大型企业对会计核算的认识不到位, 会计人员素质不够, 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发挥不到位, 内部制度不健全等。大型企业的会计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 在其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其功能的定位需要更多关注其管理的内容。大型企业需要培养一支有学习能力的会计队伍, 要能够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的方式,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 加强资金的内部会计核算, 从而发挥会计核算功能, 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水平。

关键词:大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吴祁, 钟响, 吴燕.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变革及特点[J].山东商业会计, 2010 (1)

[2]李立宁.对企业集团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 2009 (6)

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和对策 篇2

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特别是在管理方面,有许多亟待加强的地方。

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既能够增强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对企业的一些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作用十分明显。

现在许多中下企业会计核算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核算制度不完善、核算程序不够严格、核算的手段和方式落后等。

鉴于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的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建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而且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越来越规范,管理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许多中小企业意识到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积极加强会计核算的规范,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须完善的问题。

本文正是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希望能够完善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

近几年,国家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对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同时采取一些措施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引导和监督,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来提高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水平,提升我国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首先,会计核算制度缺失。

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疏忽一些管理制度的建设,特别是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很少,即使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也是散落在其他的规定之中,缺乏独立性。

同时一些监督制度的建设也形同虚设,许多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形成相应的作用。

总之,各项制度缺乏完善性和系统性,而且制度执行的保障性机制不够健全。

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方式有所欠缺,从管理方式来看,中小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普遍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的熏陶,管理水平不高且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即为企业的所有者。

其次是会计监督缺乏力度。

会计监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实际中,会计监督会对整个会计活动产生规范的作用。

会计监督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单位的所有资金活动进行监督,以此来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功能,监督的职能分为事前监督、事后监督、事中监督,监督的程序和方式由于监督过程的差异会有所不同。

第三是会计基础薄弱。

中小企业的由于自身的限制导致企业的员工素质和执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会计人员在会计基础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会计的职业道德比较低下,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始凭证缺乏正确性、真实性和合法性,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的制约,在一些原始凭证的处理上随意性很强,不符合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是建账过程存在造假行为,出现虚报利润或是不合法入账的行为,许多会计账簿都不能如实的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和收支情况,人为操作的嫌疑比较大。

第四就是会计核算的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特别是会计的电算化水平低,许多企业依然停留在原始的核算手段上,效率低而且出错率高。

第五就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低,缺乏完善的培训和进修体系。

许多会计人员素质差,业务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不能满足现阶段会计核算的要求。

其次是职业道德水平差,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会计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的管制制度,以制度规范整个会计核算过程。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法律规定以及最新的会计管理理念,设计一套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制度的建设应该涵盖各个方面,包括一些会计凭证的处理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

加强责任追究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建设,根据具体的需要设计一套监督制度,确保各项制度都能被贯彻落实。

一旦出现问题就要依据制度的规定给予处罚。

这样才能保障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杜绝盲目随意情况的发生。

其次,重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实现。

一要以岗位和职责为出发点,确立每个相关人员的责任,实行明确的责任制,一旦出现问题能够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来看可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二要建立日常的监督机制,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地反馈和处理,这样可以促使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来看,单纯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

第三,加强会计基础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这样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

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会计活动,对会计凭证和一些账簿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的程序。

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核算和对账工作要规范有序。

第四,建立全面完善的会计核算手段和方式,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

高科技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已经加速了信息的全球化发展,因此会计工作也面临着和信息化接轨和国际接轨的趋势。

企业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加强自身核算手段和方式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核算的水平和效率。

最后,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在会计人员的聘用上,企业应该转变以往的“唯亲是用”的观念,并且为了实现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会计人员任用回避制度的实施。

同时培训和进修也是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冯军.基于会计电算化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学习,(07).

[2]赵德良.初探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6(07).

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篇3

摘要: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通过会计核算,使一个单位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财务收支情况转化为价值形态的信息资料,形成供日常经营管理与决策使用资源。文章介绍了会计核算的有关基本规范规定,对《会计法》关于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会计核算原则分析

0引言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通过会计核算,使一个单位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财务收支情况转化为价值形态的信息资料,形成供日常经营管理与决策使用资源。因此,笔者本文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有关基本规范规定,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它是指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其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对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②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会计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和第三款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会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③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的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

《会计法》第十条规定:“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①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②财物收发增减和使用:③债权债务的发生的结算;④资本、基金的增减:⑤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⑥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⑦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这是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规定。

3会计年度

《会计法》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这是对我国会计年度的规定。

4记账本位币

《会计法》第十二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货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这是对我国记财本位币的规定。

5会计凭证

《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办理本法第十条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件或音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记账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这是对会计凭证的种类、填制与取得、审核、更正的有关规定。

6会计账薄

《会计法》第十五条规定:“会计账薄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账薄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薄。会计账薄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账薄记录发生错误或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会计账薄的登记、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会计账薄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薄上统一登记、核算。”这是对会计账薄设置、登记、更正以及违法设置账薄等问题作出的基本规定。

7账目核对

《会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薄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薄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薄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薄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薄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这是对账目核对的规定。

8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法》第十八条规定:“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这是对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

9或有事项的披露

《会计法》第十九条规定:“单位提出的担保、未决拆讼薄或有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这是对或有事项的披露的规定。

10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法》第十二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依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薄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提供对象和提供期限的规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第二十一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这是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编制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签章程序作出的规定。

11会计记录文字

《会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区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这是对会计记录文字的规定。

12会计档案管理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篇4

一、土地使用权会计核算政策的演变过程

1. 建国初期至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期, 土地的取得方式大都是无偿划拨取得, 因此将土地列入企业固定资产中, 借助“固定资产—土地”的核算方法, 能够长期保留入账土地在账户中的历史价值。1955年1月31日, 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办法》中规定土地应依据估价列入资产方的“固定资产—土地”科目。1985年1月5日, 《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明确固定资产科目下设置土地明细科目, 而且表明固定资产科目中的土地是“指过去已经单独入账, 并估算价格的土地。因为征用土地而付出一定的补偿费用, 要计算到和土地相关的建筑物、房屋价值中, 不能独立作为土地价值入账。

2. 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至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出台阶段

国务院1988年9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代表我国土地制度从无限期、无偿使用发展为市场运作。随着土地使用制度产生新发展, 也相应调整了土地会计政策, 财政部于1992年11月颁发《企业会计准则》, 将支付土地转让金与出让金的方式得到的土地放置在“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科目进行核算。土地使用权在还没有开发和建设项目的情况下, 核算时应该作为无形资产处理, 并且按照相关具体规定, 规定期限分期摊销。摊销会计科目为, 贷记“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借记“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

但并非所有的土地都是放在无形资产中核算。1993年, 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全国上下开展。在第五次全国核资清算资产过程中, 针对国有企业占地情况以及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工字[1995]108号) , 其中具体规定:“按照法律规定, 使用行政划拨方法得到的土地, 企业应该依据批复和确认之后的价值, 经过同级财政部门与清产核资机构共同批准后, 才能够作为增加固定资产来妥善处理, 与此同时, 国家资本公积金也必须相应增加。企业所占用的土地在估算价值入账之后, 应该在固定资产中独立表现出来, 不计提折旧。”

3.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出台至2006年新会计准则发布阶段

2000年12月2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准则中要求企业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或购买土地的方法得到使用土地的权利, 在为开发建造项目之前, 应该以无形资产来进行核算, 并按照规定时限分期摊销。房地产企业在开发与建设商品房过程中, 必须把土地使用权计入开发成本科目进行核算, 会计分录为:借记“开发成本”, 贷记“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如果企业得到土地使用权之后, 开发建造项目, 那么必须把土地使用权的所有价值都转为工程成本。会计分录为贷记“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借记“工程成本”, 同时停止摊销。在自用项目建造顺利完成, 能够使用之后, 把土地使用权价值和项目整体都转到“固定资产”科目。

4.2006年发布会计准则至今

2006年2月, 财政部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令第5号) , 并于2007年元月一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对土地使用权会计核算进行了详尽、具体的要求, 其中多项会计准则涉及土地使用权核算, 主要包括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则。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针对土地使用权会计核算的要求:企业得到使用土地权利之后, 一般都认为土地时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果在土地使用权上开发和构建厂房等建筑, 那么地上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要分别提取折旧和进行摊销。当用于资本价值提升或赚取租金时, 应该把土地使用权转变为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来进行核算。外购土地和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该在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二者间进行合理分配;如果很难进行分配, 则都应该视作固定资产。企业得到土地使用权用于构建房屋, 并对外出售的话, 那么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应该计算到建造房屋时支出的成本中。

二、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会计核算

现阶段, 国有企业可能同时存在行政划拨方式、出让方式、作价入股方式、租赁方式等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由于取得方式不同, 会计核算上也存在差异, 现对不同取得方式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归纳如下

1. 行政划拨方式:

指无偿得到或缴纳补偿安置费用之后得到的没有使用时间限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早期国有企业土地资产基本上都是在计划经济发展阶段以划拨方法而得到的。现阶段, 很多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行政划拨土地。新会计准则对行政划拨土地没有具体规定, 因而继续沿用1995年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会计处理方式是:

2. 出让方式:

指的是企业以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方式得到的土地使用权。国有企业随着规模的发展与扩大, 也随之增大土地需求量, 以划拨的方式得到很多发展用地, 当土地制度转变之后, 国有企业才开始以缴纳出让金的方式得到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取得土地需要支付相应的土地出让金, 会计处理为:

3. 作价入股方式:

指国家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投入国有企业中, 该土地使用权由企业持有。1999年开始, 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债权转股权的改革, 把原有的债权债务关系转为企业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间被持股与持股的关系, 企业的土地资产经过评估作价入股, 增加实收资本, 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会计处理如下:

4. 租赁方式:

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以租赁的方式让企业使用, 企业如租赁土地, 需要和县级以上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合同, 必须有明确的使用年期, 还需要缴纳租赁金。会计处理如下:

先付租金的租期一年内的入待摊费用, 租期一年以上的入长期待摊费用

三、国有企业现行土地使用权会计核算建议

目前发展过程中, 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会计核算存在主要争议在行政划拨取得方式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深化, 行政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形式所带来的产权不清晰等弊病, 已经影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行的会计核算实质上是把行政划拨土地视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企业拥有无期限的使用权, 这样处理虚增了企业的资产。由于行政划拨土地没有使用期限, 不需要计提折旧, 又虚减了企业的成本。这样的会计核算方式造成了企业财务数据失真, 不利于反映一个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 不利于企业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会议精神, 构建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使得政企全面分开, 明确权利和责任, 深化改革发展,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措施 篇5

企业在发展过程执行成本核算,很大一部分核算范围受到了限制。

传统企业生产过程中,因为受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成本浪费比较严重。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为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发展以及自动化生产等因素的实现,生产过程中成本逐渐成下降趋势,而生产前期的规划阶段、设计阶段以及产品后期销售阶段等成本在不断上升。

而就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仍然将成本核算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中,而忽略了成本比例逐渐上升的其他几个阶段,使得核算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容易造成企业成本核算真实性缺失,

或者是因为核算数据不准确而使企业产生追求利益的盲目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造成重大不良影响。

(二)核算方法缺乏合理性

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是影响核算功能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现在我国企业一般都采取品种法和分步法来进行成本核算,很少有企业采用分批法,这种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具备完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企业在确定成本核算方法时,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但是很多企业在选择核算方式时,只是将别人的成功经验生搬硬套的用在自己身上,或者是在并不清楚核算方式和使用范围情况下就确定一种方法用于本企业成本核算。

企业核算工作人员并不了解各种核算方式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使得核算结果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会计核算管理方式老旧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因素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会计核算管理方式逐渐不能满足新时期企业的发展。

现在企业发展接触到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项目越来越多,企业已有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依然将重点放在获取经济效益上,而忽略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得管理制度一直以来都得不到更新,严重影响了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

企业内部成本费用浪费严重使得资金利用率极度降低,浪费了财政部分分配的专项资金,延缓了企业的发展进度,降低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提升企业成本核算效率改进策略分析

(一)更新企业会计核算成本管理理念

理念是引导行为的前提,改善企业成本核算状况,必须要从更新理念开始。

首先,企业的领导人应该加强内部经营成本管理意识,在企业范围内通过文化宣传等方式来推广成本核算意识,做到全员成本核算意识的加深。

其次,加大成本的管理力度。

成本核算管理并不仅仅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而是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内,动员企业所有员工参与,真正意义上实行全过程核算管理,不断提升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质量。

最后,企业还需要加强对自身产品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研究,确定产品最佳成本方案,实现成本内部与外部管理的相统一,进而可以进一步实现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不断节省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增大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改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相同成本核算方法在不同企业应用,实际使用的方式或者范围等都会影响效果的发挥。

因此,企业想要提升成本核算共组破效率,必须要对自身核算方法进行完善,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确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满足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基础上,确定核算方法。

通过合适的核算方式,可以更好的将企业产品特点体现出来,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会计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对于部分企业比较复杂的产品生产,可以多选择几种成本核算方式,通过组合的方式实现成本管理目的。

(三)建立完善监督体系

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成本核算监督体系,如果企业规模比较大,成本核算工作量比较大,则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来对此进行有效监督,相反则可以成立相应监督小组,负责对企业内资金的流动、使用等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达到提升资金利用率的目的。

在建立监督体系时,必须要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各规章制度,保证企业成本资金的利用率。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分析 篇6

一、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

(一)核算内容的多样性。农业企业的经营往往涉及到农、林、牧、渔、工、商等多种行业。这就要求会计核算既要满足企业综合管理的需要,又要适应多种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费用成本和财务成果,并考核各种非生产性的开支。

(二)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农业企业实行多种经营和双层经营体制。如国营农场有场部、分场、生产队多个层次,还普遍建立专业性服务组织和职工家庭农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普遍推行农户联产承包的同时,也相应建立了统一经营的生产和服务组织;乡镇企业的体制更是复杂多样。这就给会计核算和管理体制带来复杂性。

(三)核算方法的灵活性。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比较分散,经营形式以集体经济为主,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较大,生产成果的自给程度较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不准确。农业会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有操作实战能力,又要有统筹协调能力。现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直接决定了农业会计工作的质量。有的农业会计人员对会计科目的理解不准确,出现滥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有的农业会计人员对政策法规的应用和业务处理不够准确,导致业务处理的判断偏差较大,会计信息失真,有的会计人员不认真钻研会计业务知识,工作敷衍了事,不能对会计业务进行准确核算。

(二)会计处理手段落后。农业是人们对动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自然再生长过程实施控制和强化的过程,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前提的经济再生产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构成了农业的根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使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及其会计核算较其他行业更为复杂。不同地区、不同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可能不同,这加大了农业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二是农业生物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三是农业会计标准具有多重性。目前的农业会计处理手段难以满足复杂的农业会计业务需要。

(三)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人类无法预测和预防一些不利自然事项的发生,不能对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因此无法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会计计量与计录的准确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此外,作为土地承包者的农户、家庭农场,在自主经营的模式下,完全可以自己占有、支配完成承包任务后的剩余部分,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失真对各承包户的利益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利害关系,利益激励机制的缺乏进一步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不能适应农业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需要。现行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制定的,当时的农业企业生产活动一般按计划进行,收获粮食后由政府统一收购,农业企业并不直接向市场提供农产品。在目前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经营活动范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核算仍然执行过渡时期制定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更不能保证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

三、建议

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对特殊行业都有单独的会计标准,因为特殊行业具有很多特殊的会计核算要求,是一般企业会计制度所包含不了的。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如何,农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考虑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有必要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等国外的会计核算准则,制定农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对农业活动实行专业化核算。按农业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农业活动所占比重的高低,将农业企业划分为以农业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企业产品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在产品成本计算工作中主要采用品种法、分步法和分批法三种基本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但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其生产要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在具体运用某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农、林、牧、渔业产品生产成本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按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设置“农业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林业生产成本、畜牧业生产成本、渔业生产成本”账户,突出农业活动的特点,以便正确反映农业活动中所消耗的机械作业成本、林业生产成本、畜牧业生产成本、渔业养殖成本,提供详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

另外,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农业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这部分损失,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作者单位:福建万红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宗宇翔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探讨

在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 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 因此, 规范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显得日益重要。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有关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不完善及制定的制度不能有效执行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出现会计核算问题的重要原因。①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有些企业负责人为了维护企业或自己的利益, 做假账, 发布虚假的财务信息;②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薄弱, 并没有制定有效的完善制度, 管理条例也不够清楚明确;③中小企业缺少定期的财务会计工作监察, 有关部门不能合法履行监督职责。

(二) 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比较匮乏, 现有的人才队伍参差不齐, 会计业务素质较低。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无证上岗;也有些中小企业没有设置相应的会计部门或设置的会计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企业部门内部存在着职责不分、层次不清等现象, 致使会计核算的效率低下。很多中小企业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 外聘“高手”作兼职会计, 会计水平较低, 同时, 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因为考虑企业规模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很少选择中小企业, 导致中小企业很难招聘到业务突出、能力强的会计人员。除此之外, 企业很少对公司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致使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知识比较落后, 很难与时俱进, 对新时期的会计核算的能力要求适应性较差。

(三) 中小企业建账不规范

中小企业中存在着建账不规范, 有违反规定操作的现象。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 省去规范规定的必要操作, 简化建账程序, 使企业建账不规范、不合法。有些企业为了达到逃税漏税的目的违规操作, 擅自修改账面数据;有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比较随意,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管理落后, 很难向外界提供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

(四) 会计核算主体不清, 管理模式较为僵化

中小企业一般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 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很多企业的经营者就是投资者, 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混乱;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较差, 思想观念落后, 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先进的管理观念, 没有将会计核算的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

二、完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 建立和完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完善, 因此, 要建立专门应对中小企业现状的法律法规, 要有较强的实用性、操作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性, 避免出现法律法规的混乱, 使会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 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应严格处理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对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人严肃处理。

(二) 加强对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素质较低的现状, 应加强对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 可以通过聘选较为优秀的会计人才, 对其进行严格的入职培训;对入职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 从业人员要具备基本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加强对员工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和道德素养;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同业会计交流会, 保证本企业会计人员的核算水平能跟上时代要求。总之, 要尽可能地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三) 加强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针对中小企业建账不规范, 违规操作比较严重等问题, 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对会计凭证的监督和控制。

规定合理的凭证流转程序;规范会计凭证搁置, 并进行连续编号;对会计凭证要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填制和复核;对虚假的违法的原始凭证应该及时向单位领导或相关部门报告, 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不真实、不合理的原始凭证不予以接受;对记载不完整、不准确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 要求办理人员补充和改正。

2.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对组织机构内部人员应明确分工, 实行岗位责任制;审核人员、总账和明细账记录人员、保管人员应分工明确, 使企业内部会计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落实岗位责任制。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 对促进企业的发展, 实现企业的有序管理, 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生存和发展, 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越.小议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2)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篇8

1 企业会计核算弱化现象日趋严重

1.1 企业存在兼职会计现象

兼职会计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培训, 具有相应从业经验的会计人员, 他们通常同时在几家企业担任会计职务。由于兼职会计在在不同的企业之间流动, 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并不了解, 只能依据业主提供的凭据进行做账, 完全受业主的支配, 对企业经营活动无法进行监督和反映, 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发挥。同时, 这些会计的流动性很强, 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约束, 一旦和企业发生冲突就有可能不辞而别。企业使用兼职会计做帐时, 经常会发生由于交接不及时而造成的做账不及时, 对企业经营的连续性无法进行正确的反映, 从而违反有关会计规定和财务准则。

1.2 企业业主与会计存在裙带、亲属关系

由于私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完全由企业主自己说了算, 他们为了保守本企业的秘密, 防止会计人员外泄企业的经营信息, 大量在敏感的会计部门使用自己的亲属和有亲密关系的人, 从而形成裙带关系。这些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的利益和企业主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企业主完全言听计从, 对于会计核算畏首畏尾, 无法放开手脚。这样会计对企业财务的监督作用名存实亡, 导致虚假行为时常发生最终导致企业财务核算混乱。

1.3 企业会计人员知识老化, 不能适应现代会计核算的需求

很多企业使用的会计人员都是原有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退休的老会计, 这些会计人员大多都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会计知识结构, 原来的会计知识严重老化, 对新的会计知识接受能力较弱, 无法胜任新时期的会计核算工作。例如, 现在税务部门大多需要网上进行申报, 这对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这些老会计大多缺乏计算机知识, 对此无法胜任。

2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会计核算弱化直接导致了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第一, 十分混乱的仓库管理、银行存款、现金管理。第二, 不遵守国家会计制度, 核算时收入与成本费用不配比、折旧的摊销方法前后不一致、成本核算不规范, 这些最终导致了虚假的会计报表。第三, 存在的多头开户现象, 将某银行账户不归并入账进行收支账外核算。

2.2 支出凭证套用不合法凭证或白条入账

企业在采购原料的时候没有完善的验收过程, 仓库管理混乱, 随意进行存货计价, 存货和账目不符。产品销售不入账、设置小金库, 应收账款失控, 收入支票任意背书, 实收资本不实, 空壳验资或以其它形式抽逃资本。

3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3.1 会计制度的适用主体要明确

为了使会计制度有一个规范的使用范围, 企业应该制定规范的界定保准。由于企业的发展速度快, 职工人数、资产规模、经营状况不断变动, 为了保证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不能以这些指标作为标准。此外, 企业规模大小与企业主日常管理的频率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也不适合作为划分标准。笔者认为, 正确划分的标准应该是两条:第一, 看企业资本来源, 是否需要从资本市场筹资。第二, 看企业的注册资金的规模。注册资本比规定的标准低且不从资本市场筹资的企业应该被划分为中小企业采用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

3.2 会计制度的内容应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根据企业会计业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在简单实用思想的指导对会计报告和会计科目进行相应的设置。企业的会计制度的建立应当尽量体现简单易用这一理念, 因为会计信息主要是由企业管理部门、政府税务部门以及债权人进行使用的。所以在企业会计制度的确立, 要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进行相应的考虑, 同时在会计制度的具体实行过程中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这样更利于企业普遍建立起简单、灵活、实用的会计核算系统, 及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3.3 会计制度应适当运用谨慎性原则

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竞争能力不强、贷款困难等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有效防止虚盈实亏的情况发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时适当运用谨慎性原则。

3.4 会计制度应尽可能与税法保持一致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 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企业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的税收其中, 企业中有99%是中小企业, 而它们上交的税收占全部企业的45%。这说明企业纳税需要会计制度的有效支持。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考虑到大企业的会计服务对象的重心在投资者和债权人, 因此规定会计与税收要互相分离, 企业在缴纳了规定税款之后, 可以不对外提供会计报告。而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对象的重心在企业管理者和政府的税务部门, 因此《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并不适合中小企业。为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减少会计期末的纳税调整工作,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应该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

3.5 完善会计监管体系

中小企业应从各自具体环境出发, 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 针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特别是在授权批准制度设计中应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判断权。就企业外部会计监管系统而言, 必须按照行业自律、政府监督、法律规范的思路框架, 建立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准绳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一是尽快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工作,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二是强化政府外部监督, 即由国家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检查和审计, 尤其是要加强对准则、制度执行质量的监督检查, 以约束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行为, 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三是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的法制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职业之便, 主观蓄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保证。

3.6 会计制度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制定会计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但不能因规范会计行为就不讲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进行会计制度制定时, 要考虑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的关系, 选择制度效益最大的方案。这里的制度成本是指制定成本和运行成本之和, 制度收益指该制度实施、运行后产生的收益。制度效益是指制度收益补偿制度成本后形成的差额。制定制度时应特别注意, 并非制度越完善、越严密就越好, 应权衡制度成本及其产生的收益, 力求做到不仅会计制度制定科学化, 而且制度效益最大化。

摘要: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中风险现象严重, 会计核算不断的弱化。为此, 要明确企业会计主体, 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 坚持谨慎性原则, 制定内容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的会计制度, 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管体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会计核算弱化,会计核算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会计制度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李凤鸣.会计制度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企业合并会计核算的有关问题探讨 篇9

一、企业合并与会计核算

企业合并的概念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多个独立企业以收购、入股的方式合并为一个主体的交易。根据有关的法规准则, 企业合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另一种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两种形式决定了企业合并的方法, 即是否采用购买法或者权益法。目前, 我国大多数大中型企业的合并所采用的是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参与合并后由同一个或者多个参与的相同方进行控制, 并且此控制是长期控制而非短暂控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包括集团内部子公司的合并以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合并。一般来讲, 合并后拥有控制权的一方为合并方, 另一方为被合并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一般发生在关联方之间, 其交易的价格很难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从最终的控制方的角度来看, 同一控制下控制的净资产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不会产生任何新的资产和负债。

根据新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相关规定, 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 要按照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两种方式分别进行核算, 对企业合并后的资产状况从各方面进行综合掌握。

二、企业合并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问题

新会计准则中提出了新企业合并会计准则, 新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实施中的利润操控是企业合并会计核算中最大的问题。新企业合并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 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方法有了严格的执行标准。

新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中将企业的合并分为两大类, 分别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采取的是权益结合法;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采取的是购买法。这大大减少了企业合并过程由于会计核算的缘故造成的利益操控行为, 但参与合并的企业自身状况错综复杂, 难以进行会计核算, 导致了新会计准则中出现了利润操控的陷阱, 使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面临重大难题。

2. 公允值问题

企业合并后的公允值的确定是企业合并会计核算的重要工作, 特别是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的公允值的确定。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值的公允值的确定也是企业合并会计核算中的重大难题, 公允值难以确定不仅是我国会计信心的可靠性较弱的体现, 也从一个方面表现出了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核算本身的问题。企业合并过程中的注册资产的评估师职业道德素质、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水平都是影响公允值的重要因素, 因而资产评估的公允值总是难以确定并得到保证。另外, 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务目前只限于单项资产的评估, 而对公司整体价值的评估还有待开发。因而, 我国的公司合并的公允值总是存在难以通过评估的现象。

3. 合并商誉减值测试问题

企业合并面临着最主要的会计核算问题之一是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合并商誉减值测试是新会计准则的一项重要会计措施, 关系着企业当前的经济利润。商誉无需进行摊销, 而重在测试。商誉经常是一个企业最大的单项资产, 商誉减值将会给公司的利益带来巨大影响, 很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 对于一些中小型的高科技企业更是有致命的影响。

三、企业合并会计核算问题解决策略

企业的合并方式有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两种, 这也关系着企业的控制是否在同一控制下。目前, 我国主要的企业合并方式都是权益结合法。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适用性和合理性。那么, 我国企业合并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1. 规范企业合并会计制度, 防止滥用权益结合法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互相排斥的关系。选择企业合并会计核算方法要根据经济交易的实际情况进行, 一旦确定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就不能再更改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否则, 企业出于某种目的很可能根据经济利益的需要操控合并方式获取利润。如果为了提高经济利益而采取权益结合法构造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那么这种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必须按照同一控制下的会计准则进行。

另外, 企业合并的方式和会计核算的方法必须合乎实际, 要具有相应的应用条件和具体的可操作性。按照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相应要求, 我国的企业合并要参照APBl6中的有关规定, 要尽量确定一些具体的数量标准和限制条件, 尽量避免主观判断, 以提高企业合并方式和会计核算方式的可操作性。

2. 健全企业合并监督机制, 确保公允值的可信度

根据目前我国企业合并中的会计核算实际情况, 健全监督机制, 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允值计量环境十分必要。我国目前的证券法规还存在诸多不规范, 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水平和管理水平较国际水平还偏低。因此, 在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中, 必须科学、准确地确定公允值。例如:我国在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实施购买法的过程, 一方面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产评估制度, 提高我国的资产评估水平, 提升我国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另一方面, 加强有关部门对企业合并的监督管理,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防止公允值被不正当操作和运用。

3. 完善商誉减值测试制度

由于商誉减值测试在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中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必须给予重视, 进一步提高商誉减值测试水平, 完善商誉减值测试制度。商誉减值测试是一项资产期望产生的流动资金, 虽然商誉本身不能够产生现金流量, 但是却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利益。例如, 购买商誉产生的现金流量很可能混入被合并公司的其他资产中, 因而会造成混淆分析, 从而导致会计核算的不准确。

因此, 开发一套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的商誉减值测试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这也是确保我国企业合并正常进行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结语

小微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 篇10

(一) 小微企业特点

与大型企业相比, 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 基本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 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 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 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 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 小微企业员工人数较少, 组织结构简单, 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轻易被识别, 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 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我国小微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 非国有企业为主体, 决定了当前小微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小微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 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 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劳动密集度高, 两极分化突出, 决定了当前小微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小微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

(二)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会计机构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

与国有企业和其它会计领域相比, 小微企业高素质财务人员的数量略显劣势, 由此也造成很多问题, 如会计人员、经济事项的经办人在会计事项的处理和会计核算中, 专业知识缺乏, 业务水平不高, 法规知识缺乏了解, 法制观念淡薄的现象严重, 对违法违规的严肃性认识不足;有些民营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 疏于管理, 缺乏依法理财的意识。业务直接经办人、个别财务人员为达到各自的目的, 想方设法在会计核算上做文章, 为各自部门或个人利益所驱动, 钻管理上的漏洞, 将不能报销的项目填写成能列支的项目, 编造虚假凭证, 达到侵吞企业资产的目的, 损害民营小微企业的长远利益。

2、建账不规范, 核算混乱

有些小微企业根本不设账, 以票代帐, 或者设账, 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以应付不同部门, 如“亏损账”是专门应对国家税务部门, “盈利账”专门应对银行部门, 以套取贷款。据有关人士在一次问卷调查研究中得出, 小微企业存在两套帐的比率高达78.36%, 这表明我国小微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个别企业不设置总账, 无法对各明细账进行核对、控制和平衡;固定资产不入账, 形成“账外资产”。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混用或一本账多年度使用, 账簿在启用时不填写“经营人员一览表”和“账户目录”。

在会计核算方面, 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 人为操纵利润, 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 会计人员调动时间和经营人员责任不清, 账簿登记发生错误时更正方法不规范, 有挖补、涂抹、刮擦和数字书写错误。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与专业知识较低, 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 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3、会计资料保管不完善

很多民营小微企业施行会计电算化后, 由于电算化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一些企业的电算化会计资料管理任务还不明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库房管理达不到要求, 部分企业又没有及时修订相应的电算会计资料管理制度和档案保管人员职责, 造成电算化会计资料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严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近年来频繁更换和升级, 原相关的会计软件和文档资料也容易出现不兼容的情况, 如果处理不当这部分会计资料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保管和发挥应有作用, 同时也不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另外, 目前许多会计电算化企业的凭证、账表采用针式打印机打印输出, 特别是用针式打印机打印输出的3年以上的纸质会计档案, 很容易褪色造成字迹不清, 难以完好地保存到规定的保管年限。长期下去, 必然导致会计档案十分不完整和不安全。

(三) 核算主体不清管理模式僵化

1、经营权与所有权划分不清

小微企业大部分是私营经济, 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 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经营者, 家族式管理现象非常严重。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职责不分、越权行事和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的问题。很多小微企业中存在会计出纳有管理者自身或其亲属担任, 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管, 这直接导致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由于企业资金使用无计划, 往往会出现无法应付经营急需资金的现象, 使企业财务陷入困境。

2、企业管理者观念落后管理能力有限

小微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 在这些企业中, 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式管理现象严重, 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致使其职责不分, 越权行事, 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财务监控不严, 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 即使有, 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 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 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 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 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四) 财务控制薄弱

1、原始凭证获取不规范

小微企业核算的很多原始凭证不合乎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制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现象。有些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忽视对费用的审核和控制, 对原始凭证审核不认真, 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 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有关制度规定, 有的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只有领导签批, 没有验收人或经手人签字, 而且白条入账情况较普遍, 给偷漏税金等违规行为提供了方便。这些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不断被纳入民营小微企业的会计资料, 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原始凭证不真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 会计原始凭证填写的经济业务项目与实际发生的项目内容不符;二是, 经济项目内容与发票使用范围、经营范围不符;三是, 使用过期作废发票及收费收据等;四是, 违规编制虚假的自制原始凭证, 如:编造人员名单领取各种劳务费等款项, 甚至编造到农贸个体市场购买材料等自制凭证从而套取现金。

2、现金管理不严

小微企业中普遍存在对现金管理不严的情况, 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小微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 造成现金闲置, 未参加生产周转, 达到资金的充分利用;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 过量购置不动产, 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 陷入财务困境。有些企业将利润等同于现金, 以为利润可观则现金必定充足, 于是有些企业为了保持利润的底线不惜隐瞒折旧。现金内部控制不严格, 导致企业现金管理极为混乱存在诸多如随收随支, 白条抵库, 虚收费用等一系列现象导致现金流失。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很多小微企业虽然形式上建立了相应的现金管理制度, 但这些制度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3、存货控制薄弱

当前小微企业存货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缺乏真实记录材料领用记录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人为因素较多, 尤其在工程项目核算上更显现其弊端。有的企业存货储备要占到流动资金总额的60%以上, 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困难。非正常存货储备量挤占了正常的存货储备量为控制流动资金占用额, 在日常存货管理中尽量降低库存占用量, 减少进货量, 从而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合理存货储备量。

存货控制管理不到位。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在每年一次的清产核资中都要作为重点问题进行上报, 但每年都是只上报, 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示, 没有处理结果, 致使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 存货储备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资金回收困难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 商业信用的推行, 赊销已成为企业增加产品销售,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交易形式, 小微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明显增多, 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小微企业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赊销企业的内部原因, 二是来源于客户。

从企业外部来说, 应收账款能否收回最直接相关的因素就是赊销客户。赊销客户能否按时付款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 客户的财务状况, 如对方出现经营状况恶化、财务状况危机之时, 企业如不能采取果断应变措施, 必然造成因客户经营不善、财务危机无力偿还债务, 使得企业蒙受损失;二是, 客户的信用状况, 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 法规制度仍有不完善之处, 商业信用惩罚力度不够, 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故意拖欠账款行为的发生。部分企业不讲信誉, 恶意拖欠卖方资金, 使得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

(五) 会计制度缺失

1、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 多数小微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 没有覆盖企业中所有部门和人员, 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业务操作系统。尤其在财务部门, 小微企业会计工作由于秩序混乱, 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印章分管制度, 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未建立, 甚至一些小企业连正规的财会部门也没有建立, 会计、出纳及财务审核一切工作均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和填制本身就不合法, 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的财务报表及进行的一系列财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 隐瞒收入, 虚报利润、恶意偷逃税款, 为国家的宏观控制制造了相当的麻烦。

2、财务清查制度

财产清查是通过对各项资产的实地盘点以及对各项债权、债务的查核, 将一定时点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核对, 借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财产清查是内部牵制制度的一个部分, 其目的在于定期确定内部牵制制度执行是否有效。在企业日常工作中, 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 可选择范围大小适宜、时机恰当的财产清查。也就是说, 可按照财产清查实施的范围、时间间隔等把财产清查适当地进行分类。

3、存货控制制度

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性, 企业必须有计划地购入、消耗和销售存货, 它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产, 也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连续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管理的好坏, 直接反映出企业存货平均占用资金的差异是很大的。小微企业中对存货管理的控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岗位责权不明晰。由于企业人员较少, 管理部门相互兼职较多, 供产销关键环节缺乏市场的预测和有效的监控, 往往都是一人说了算, 负责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和办理出入库手续等全过程。例:某总公司在2003年初, 聘请了中介机构对其所属60多家企业进行全面审计和组织开展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达标检查, 在检查和规范达标过程中, 反映出部分企业不定期进行物资盘点, 保管员岗位职责不到位, 进出库物资手续不够完善, 单位产成品材料、人工费消耗等不够准确, 使得会计核算不清, 成本不实, 会计信息失真。

二、小微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道德素质

1、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水平

各级财政部门要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进一步组织以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还要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试、考核, 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法制观念。

总之, 尽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民营小微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中存在各种不完善之处, 但是只要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找准解决问题的对策, 这些问题也就会逐步消失, 使国内的民营小微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纳入正常、有序的发展进程中, 从而规避可能的会计风险, 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企业自身加强企业人员业务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 与教育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 首先应在会计学历教育中开设职业道德课。同时对在职的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自觉提高专业及品德修养, 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 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自觉地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在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弥补“先天不足”。 (2) 开展诚信教育和警世教育。财政部门及各单位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在职会计人员上职业道德课。 (3) 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就是要使会计人员知法、懂法, 在工作中时时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 在与有关方面发生利益冲突时, 应敢于坚持依法办事。

(二) 企业员工应提高自身观念及管理水平, 加强内部监督

1、企业员工人应提高自身观念及管理水平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人是管理创新的根本和灵魂, 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构以及企业中具体业务的运作, 都必须依靠具体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如果一个企业中员工素质较高, 那么即使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制定的不是十分完善, 员工也会去主动适应和调整,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反之, 如果一个企业中员工素质不高, 总是想方设法钻管理上的漏洞, 那么再完备的法规也不好防范这些员工。所以, 如何全面提高企业中员工的素质, 成为一个企业领导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强调以人为本, 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 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 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 而企业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关键。企业领导者应注重内部控制, 经过系统化的进人机制和培训机制, 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2、加强内部监督

增强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 经常检查监督会计的工作, 坚决不启用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担任会计工作。经常与会计人员交流, 了解企业的会计工作, 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组织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同时接受并配合有关监督检查部门的检查。

(三) 制定完善的小微企业会计制度

1、自觉守法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完善小微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保障。小微型企业只有健全内部组织结构, 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机制, 才能真正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聘请高质量的会计人员, 会计、出纳必须严格分人管理, 以避免资金流失。加强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结合小微企业实际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确定适合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方面加强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 另一方面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预算、控制, 规范资金使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小微企业要发展壮大, 财务上的管理必不可少。相信小微企业中在财务管理制度上能得到完善。小微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一致, 使财务机制的构建不需要像大企业一样花费许多监督和激励的成本, 但财务机制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没有改变。企业所有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机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要进行必要的投资。企业的财务机制的构建可以作为一种经营管理手段, 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小微企业数目众多, 规模大小不一, 业务性质特点各不相同, 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并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小微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特点, 形成纵横联系的分工、协调、制约和监督机制, 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章化、制度化;减少违法、违纪现象, 防止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 使企业走上健康、持续、高速的发展道路。具体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重点建设:第一建立组织规划控制机制。第二实行预算控制。第三实行实物控制。

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 实施会计控制是内控制度的关键。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条件允许的小微企业, 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分派专职人员从事审计工作。

(四)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从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现状来看, 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 我们应该更多的借助于外部监管, 帮助小微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我国的会计监督是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监督。社会监督则以会计中介机构为主体, 由其接受他人委托, 对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审计、验资等工作。最后, 财政部门应督促小微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税务部门也应改进查核方式, 侧重于进行实质性查核, 确实扫除逃漏税企业, 以建立公平的纳税环境, 改进税务人员对于小微企业的态度, 并建立税务代理人制度, 以加快税务申报速度, 减轻税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以便全心进行查核工作。

我们还应该看到, 政府部门直接进行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 其监督成本相对较高, 监督的有效性也比较差, 易引发腐败等社会问题。内部监督职能难以起作用, 因此政府应转变监督方式, 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上, 重点去监管那些监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 不断加强社会监督, 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小微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当然, 外部监督是促进小微企业的会计规范化工作是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但也不能忽视企业自身的努力, 会计规范化工作只有在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

三、结束语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 使得小微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小微企业的成长, 国家应从法律法规建设上大力支持企业内部会计处理规范化改革, 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应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健全、完善小微企业的会计处理制度, 帮助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走向正轨, 为国家经济继续提供强力增长点。企业自身也要从会计核算流程与会计核算制度两方面入手, 综合考虑到影响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建设的各种因素, 同时更要结合企业发展的情况, 对企业自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统筹和规划, 制定出积极有效、合理可行的策略, 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菊花, 陈良华.会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吴媛媛.关于小微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06) .

[3]郭连起.当前我国小微企业现金管理问题的研究[J].新财经, 2010, (11) .

[4]于阳, 张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解析[J].商业会计, 2011, (10) .

[5]吴华.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 2011, (20) .

[6]梁丽芬.小微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和提升措施[J].会计师2011, (11) .

[7]张春芳.试论小微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市场, 2008, (18) .

[8]王小玲, 刘毓君, 赵敏, 王志军.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讨[J].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03) .

[9]吴芃, 陈良华.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10]黄杰.对企业会计准则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及改进建议[J].财务与会计, 2011, (06) .

上一篇:权重指标下一篇:创业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