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热

2024-05-06

艺考热(精选四篇)

艺考热 篇1

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学中, 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 而不是目标……”而现实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考生由于来自学校、家长的升学压力, 不得不选择从艺之路。他们只把艺考当作一个“跳板”, 被迫上了艺术的“贼船”。这有悖于艺术教育的规律, 也正是当今全国艺术教育的弊端, 只为升学率, 却抹煞了艺术教育的本质。

或许有人不那么认为, 但事实上当代艺术家都出自于艺术学院, 在东方和西方都是。这里要强调的是, 学院并不只是产生艺术家, 更多的是失败者和废品。我们来看看两位学生, 都虔诚的向往美好的艺术而进入象牙塔, 一个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一个是中国高等级别的艺术学院。

在巴黎的那位, 参观完学校的各个工作室, 花两个星期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择了某个工作室的教授和他面谈, 然后老师和学生互相选择。上课是老师每星期来学校两次, 学生自己去找老师交流, 平时学习十分自由,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转换工作室。总的来说, 是“中间轻松, 两头难”。在中国的这位, 完成新生的例行军训后如愿进入艺术系。首先学习基础课程, 然后是本专业课程, 最后毕业创作。

表面看来, 巴黎的毕业生和中国的毕业生也许没有太大差别。由于中国艺术学院强化的技能训练和严厉的学习考勤制度, 可能中国人学得还要“扎实”一些。但我们必须擦亮眼睛, 来看看中国当今艺术教育的现状。

由于教育部决定把教育当成一个产业来办, 于是学校通过收费来“原始积累”, 纷纷大肆扩招, 高校之门豁然洞开。考生在匆忙培训后, 轻轻松松跨入艺术院校。学生在老师一片"现在的学生基础太差, 没法教"的埋怨声中艰难进入专业课程。这还不算完, 学生毕业后, 纷纷走向社会。昂贵的学费似乎并没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淘汰中买来一份保险单:学校没有更好地搭建一个通向社会和实现自我的桥梁。大多数人在最初的愿望被击得粉碎后, 由于不能把审美观和素质转换为能力, 不得不放弃艺术, 转向其他行业或离开原本所学专业。市场如此这般不景气, 艺术教育还能火得了几年?虽说每年全国都有十多万学生从艺术院校 (系) 毕业, 艺术界还老闹“青黄不接”。为什么中国艺术院校培育出来的学生没有创造力?为什么这些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在中国, 艺术的现实意义在于为社会创造美, 而不是培养鼓励唱反调的艺术家, 自然而然地压抑了实验精神与创造思维。在西方, 由于后现代主义彻底颠覆了艺术本质, 艺术院校顺势免去了艺术的基础教育。

一定有人提问, 那么我们对学生强化进行的技巧训练, 不就是白费功夫了吗?没有技巧训练如何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提出这些问题的绝对是艺术院校里的经过严格培训出来的专业教师。那么请问, 你认为谁赋予你这样的权利来判断学生这样是“好的”、“会被认同的”?学生是永远没有错误的。而作为教学, 西方和中国的专业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里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权威性, 在西方, 老师在面对学生的作品时仅仅提出自己的建议, 作用是在其发展路线上引领而已, 让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爱上这门行当, 天天怀着向往去创造, 不断发现乐趣然后追求。这样学生在毕业后才能继续前进, 自己探索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或者技巧来解决, 而不是改行。 (我不是说教学里可以完全排除技能训练) 这是不是对老师的要求降低了呢?不, 恰恰相反, 由于老师的作用在于向学生指向一种或者多种可能, 教师务必在利用一定程度的技能训练的同时, 重视与强调学生的差异性, 向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提供艺术历史和现状的信息, 使他们清楚当下处境, 明确什么是前人已经做过的和现在人在做什么, 然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既不是如同职高、技校培养一般的技术型工作者, 亦不是培养精英艺术家, 只能是未来的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现在的高等艺术院校为了生存大量扩招生源, 从技术上讲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但是, 如果没有精神与智慧的生产, 其存在性令人质疑。所以就这一点而言, 基础训练中传统的“形”、“技”已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培养阐释与接受完善艺术概念。说白了, 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是艺术谋略者, 这是成为成功艺术家的必然因素。我们是要让他们更聪明, 而不是更傻。传统基础训练的目的性轰然倒塌, 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学生"基础差"而干着急。

所以由于教育目的不同, 教育的方法也不同:

西方:

1、各种艺术活动信息密度最大积聚地, 使学生始终处在文化前沿。

2、可以利用工作室长年累月对自己任何一个荒诞想法实践, 并在反馈中证实是否有社会效应、价值。

3、经纪人、艺术团体瞄准了学生, 准备来包装、推销并“双赢”。

4、社会有很高认同率。

5、有许多机会把学生的努力转化成形形色色的展出与奖学金。

6、划分仔细的专项研究计划。

中国:

1、相对闭塞, 学院之间老死不相来往, 连各个系亦如此, 图书馆没有有效利用。

2、在固定教室、固定命题、固定教案下完成同一个作业, 企图大家用闭门造车的方式一决高低。

3、学校基本不和社会发生联系, 仅有学生的个别自发的行为。

4、由于“高不成、低不就”, 不得不另寻出路。

5、严厉的审查制度和鲜见的专业展示, 加上极低的公众开发率。

6、意识形态的课程占较大比重——见怪不惊的事实。

那么具体点, 艺术既然从“道”的形上席位反还到“术”的形下居所, 中国艺术教育就不能走以前“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毕业创作”循序渐进的老路, 但前面说得很清楚, 我们现在还不能全盘皈依西方。何况21世纪西方哲学何去何从西方人自己都还在苦苦思索:“现代之后”是什么?是利奥塔说的“后现代”?还是麦金泰尔所说的回到“前现代”?面对虚假繁荣的艺术教育, 可以肯定的是, 只有以开放姿态不断实践, 才是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马登《走自己的路》

[2]张奇开《艺术家, 是否需要教育?》

[3]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艺考热 篇2

我向来十分看重艺术教育,而对艺术考级却不以为然。这是基于我对艺术本质的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丰子恺先生对此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因此,一个人审美力越强,就越会淡泊功利,反之,功利心很强的人则几乎很难达到真正的审美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与日俱增的“艺考热”从未有过欣喜的态度。因为真正的艺术是远离功利的,而“艺考热”恰恰是在强化功利。写字、画画、唱歌、跳舞,不是为了生命成长精神润泽的需要,而是为了在择校和中、高考中加码,这实在是对艺术的一种反动。

当然,话也得说回来,在艺术教育严重缺失的应试教育环境下,这样的艺术测试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推广和普及艺术教育的作用,使相当多的孩子多多少少学到了一些艺术,这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但是,年轻的家长们,千万要清醒这一点,让孩子学艺术,是为了修养人生,而不要一门心思为考级、为加分。

至于“艺考热”与“热爱艺术”的关系,我认为并不存在正相关,弄不好还会负相关!可以去调查一下,现在学弹钢琴拉小提琴的人有多少,愿意去听音乐会的人又有多少?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们参加艺术特长水平测试不再为了中考、高考的那点加分?只要有加分的政策,就必然有庞大的市场和功利的目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会让孩子去追求艺术的本身。但是,在强大的制度障碍和诱惑面前,人们是很难做到淡定的。因此必须从宏观政策决策层面去解决这一问题。现在有些省份已经取消了体艺特长加分,但我相信由于利益的博弈,这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我的观点是,应该尽早取消一切所谓特长类的加分,这是教育公平的需要。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为什么拉小提琴能加分而偏偏拉锯子就加不了分?何况,为了几张替应试增添法码的 “证书”,败坏了多少孩子对艺术的胃口,泯灭了多少孩子审美的情趣,实在是不应该!

如果到哪一天,取消了加分以后还有“艺考热”,那我会对此刮目相看,或许艺术的春天真的快要到了!

作者:朱建人

“艺考热”降温之后 篇3

然而,对于在艺考培训行业已经摸爬滚打8年的蒋雍来说,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蒋雍是北京奥尔华艺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奥尔艺考)的校长。目前奥尔艺考在全国共有4所学校,而在高峰时候,学校的数量曾达到10所。

2005年入行的北广之星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当家人陈丹有着同样的感受。

“2015年以来,培训中心的生源下降得非常厉害。”陈丹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坦言。

对于陈丹来说,刚刚过去的2015年注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北广之星从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剥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

而大环境也发生了剧变。随着政策的调整,艺术考试不再是通往大学的捷径,“艺考热“开始降温,艺考培训市场也因此备受打击。

然而,在陈丹看来,这也并非全是坏事,“我看到了这个曾经乱象丛生的市场回归理性的可能性。”

遭腰斩的培训人数

对于艺考培训行业来说,2015年是一个分水岭。

2015年之前,受“艺考热”的带动,艺考培训行业异常火爆。

“随便一个机构都能赚钱。”回想起艺考培训行业最火爆的时候,蒋雍充满了向往。

然而,那已经成为过去。生源减少、机构关闭、裁撤人员才是如今艺考培训行业的常态。

“去年是我做艺考培训以来最艰难的一年。”蒋雍无奈地说。他告诉本刊记者,2015年奥尔艺考北京校区的培训人数仅有300人,而在其规模最大的时候这一数字是1000人。

“尽管这跟2015年我们撤掉了2个专业有关,但现有的几个专业当年也有600人的规模。”蒋雍解释道。

也就是说,与最高峰时相比,2015年奥尔艺考的培训人数整整减少了50%,惨遭腰斩。

已办班超过10年的北京星干线艺术学校(以下简称星干线)2015年的发展形势同样如此。星干线副校长王丰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其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已经减到了10个,而最多的时候有20多家分校。

陈丹也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直言,北广之星2015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为此,她甚至不得不重启在2010年被停掉了的加盟合作项目。早在2007年,北广之星曾启动与地方机构的合作加盟项目,因为当时北京校区的资源有限,而报名参加培训的学生太多,希望通过地方机构分担北京校区的生源压力。2010年时因故全面停止了这一项目。

“去年又重启这个项目,是因为北京校区的生源在大幅度减少,我们希望通过与地方机构的合作,能够多吸收一些地方优质生源。”陈丹告诉本刊记者。因此,在双方的合作中,地方机构要承诺将优秀的学生推荐到北京,参加更有针对性的训练。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北广之星不得不放弃原本位于商业圈中的独栋教学场地,搬到了房租更便宜的地区。

在蒋雍看来,这就是艺考培训行业2015年的发展缩影,大一些的机构还在勉强支撑,很多小机构只能就此死掉。他直言,以目前的形势来看,2016年还会再死掉一批。

政策收紧

艺考培训市场的变化与政策的收紧不无关系。

2013年10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省级统考的科类,进一步扩大省级统考适用范围。

蒋雍说,随着省级统考科目类型的扩大,承认统考成绩的院校就会越来越多,校考院校的数量就会大量减少。目前,全国具有校考资格的院校只有31所独立设置艺术类院校和开设艺术类硕士点的高校。

这样一来,如果学生没有参加省级统考,或者省级统考成绩不合格,就没有资格在高考结束后报考艺术专业,当然也不能参加31所高校的校考,“就是说这个孩子只能作为普通考生,而非艺术生参加高考了。”蒋雍说。

程放(化名)是北京某中学的一名学生,读高三的他想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的绘画专业,就必须参加北京市2016年的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最终3门科目总成绩达到190分的合格线,且其中两门科目各不低于60分。

“在2014年以前,考生所在的省份如果没有美术类统考,考生就可以直接参加校考了。”蒋雍解释说,“现在要扩大的就是统考科目,最终达到覆盖全部艺术类考试科目。”

在陈丹看来,这一政策对艺考培训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考生如果没有通过省级统考,就不能参加校招,也就不会再到北京参加考前辅导了。这对于资源和行业力量原本就集中在北京地区的艺考培训行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当然,对于地方机构来说,这也许是一种利好。”蒋雍说。

如果说扩大省级统考只是给北京等艺术院校资源集中地区的艺考培训市场造成了冲击,那么提高文化课成绩的政策要求,则是对整个艺考培训行业的沉重打击。

根据教育部《艺术学门类专业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从2014年起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文化成绩。其中,明确规定美术类和音乐类本科专业的文化课控制分数线不得低于同批次普通文理科学生文化成绩的70%和65%。

nlc202309091140

“简单来说,就是原来艺考生的文化课考300多分就可以读一本学校了,现在要考400多分才可以。”蒋雍解释说。

如此一来,很多原本希望通过艺术类考试走捷径的学生,就不得不考虑放弃艺术类考试。

“这也是目前市场在萎缩的主要原因。”蒋雍说。

而在王丰福看来,前些年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都在从事艺考培训行业。“我自己就是天津师范学院的艺术生,毕业后也在电视台呆过,但最终还是做了艺考培训。”

艺术人才的增加,解决了地方培训机构的人才缺失问题,也令其逐渐发展壮大。“很多地方培训机构掌握着招生渠道,又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对品牌的依赖度不断降低。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冲击。”陈丹不无担心地说。

从艺考培训到艺术服务

“现在的政策尽管会对艺考培训行业造成冲击。但是长远来看,对行业发展是有利的。”蒋雍认为。

最大的改变就是让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在蒋雍看来,市场的寒流会让一大批小机构倒掉,也会让一些有实力的机构拿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进行自我建设,更用心地做好内部改革。

2015年奥尔艺考在削减地方机构、减少培训科目、收缩战线的同时,也在更细致地做好内容建设。比如,根据国家艺考政策和各个学校艺术招生考试的变化,奥尔艺考在调整课程体系和教辅内容,以增强竞争力。

“去年我们开设了线上课程,增加了艺术留学服务项目,还与泰国的曼谷吞武里大学合作创办了亚洲国际艺术学院。”蒋雍说。

而北广之星更是一直坚持多条腿走路。陈丹说,目前北广之星的业务线中艺考培训只是其中之一,他们还有少儿艺术培训、艺术类职业教育等多项业务,其中艺考教辅和少儿艺术辅导资料等业务也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艺考培训这一块,北广之星未来的定位是要做高端,就是对优秀的学生实行个性化的订制培训。”

“增加新的业务应该是大机构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王丰福断言。虽然艺考培训市场遭遇了寒流的袭击,但是艺术培训市场却逐渐热了起来。

国际艺术教育联合会常务秘书长韩佳志曾在“2014中国艺术教育高峰论坛”上指出,截至2013年底,中国艺术培训行业的产值已经达到了330亿元,并且正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他预测,未来5~10年,中国艺术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上千亿元。

正是看到了这点,星干线同样在艺考培训之外,增加少儿艺术培训、艺术剧组、艺术留学、承办艺术大赛等服务项目。“这些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未来有可能成为星干线主要的收入来源。”王丰福告诉本刊记者。

也正是因为如此,资本正在纷纷进入这个行业。“目前星干线的其他两个股东就属这类企业。”王丰福说。

有了资本的介入,企业就可以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在王丰福的规划中,未来的星干线要做更广泛的艺术教育。他说,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不会变,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不会变,这样艺术教育或者艺术服务行业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所有与艺术相关的服务项目,我们都可以纳进来,最终做一个艺术服务综合体,做一个企业集团。我们希望成为艺术教育领域的新东方。”王丰福说。

艺考热 篇4

【关键词】 艺考热;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进入21世纪,高招艺术类考生热潮(简称“艺考热”)开始在全国兴起,为了能寻找到上大学的捷径,数以万计的学生选择了艺考,许多人如愿进入大学,如今,他们已陆续毕业,迎接这些艺术类毕业生的,却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定律就是供求的动态平衡,这同样适用于人才市场的人才流动,但是我们在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身上却看到了截然相反的情景:一方面是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持续升温的“艺考热”。如何使“艺考热”逐步回归理性,并切实地解决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一、“艺考热”生成的内外推力

近年来,“艺考热”虽然在有些省份有所降温,但是总体来看,还是热度未减。相对于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艺考生的比例却还呈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有超过915万人参加高考,艺考生人数超过90万,愈演愈热的艺考热为愈来愈多的艺术院校提供了足够的生源,而源源不断的生源又促使愈来愈多的高校提高艺术招生计划的比例。

知名艺术院校和重点大学艺术院系的报名人数一直以来都呈井喷状态。例如,早在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的考生人数就从往年的1万名左右,蹿升至4万多名,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完全实行网上报名、交费,总报名人次达8.9万,比去年增加50%,竞争也更加激烈,刷新了中国美院招生录取比例(最高的设计艺术类专业达到了100∶1)。

20世纪90年代开始,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被当做了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家庭艺术教育遍地开花,其中一部分学生早期受过艺术家教,有良好的兴趣和学习基础,将从事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自然而然地加入到艺考行列中。此外,“艺考热”迎合了社会上一些钻政策空子的考生和家长的想法,一部分文化成绩竞争力不强的学生,看准了大多数高校艺术专业招生重专业成绩轻文化成绩的机会,不想自己是否有艺术素质,突击强化专业培训,通过艺考走上了上大学的捷径。近年来,艺术市场炒作,明星效应,金钱效应诱导了一部分青少年对艺术趋之若鸯。不少怀揣明星梦的少男少女,不管有没有艺术才能,都从四面八方奔赴考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名利双收。这些都成了“艺考热”的内在推力。

“艺考热”的外在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艺考热”奠定了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切都为“艺考热”的升温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

2.高校扩招是“艺考热”生成的温床。近十年来,全国设立艺术类专业院系的高校由原来的几十所发展到1000余所,2011年6月,教育部公布全国普通高校共计2101所(不含独立学院),竟有1010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甚至煤炭、兽医、农林、石油类学院都有艺术类专业。

3.艺考热背后的经济利益驱动。艺术类招生对于经费紧张的高等院校来说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艺术类学生每年学费少的在六七千,多的在1.2万元以上,有些甚至逼近2万,远高于其他专业,招一个艺术类本科生相当于招了两个普通本科生,加上艺术类专业只要多招几个老师就能开课,实验器材什么都不需要太多的投入,此外,还有每年丰厚的艺考报名费,如中国美术学院2012艺考报名费约1600万。大量的“艺考生”催生了大量“考前培训班”以及为艺术考生提供服务的租房、餐饮、学习用具生产与经营等特殊的“艺考经济”。当然还有艺术招生潜规则形成的数额巨大的灰色利益链。

4.高中对于升学率的追求。现在许多普通高中都看到参加艺考是提高升学率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有些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高二、高三文科生进行“游说”,希望排名中上游的学生“整建制”转入艺术班,从而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

二、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归因

1.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艺考热”的背景下,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一毕业就陷入就业困境。200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发布了《2004—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涉及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动画等十几个艺术类本科专业,调查显示,艺术类就业率普遍低于其他专业。2011年上海市教委将艺术设计、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多个本科专业列为“年度预警专业”,建议艺术类院校压缩10%的招生规模,原因是这些专业连续多年就业签约率低。百度“艺术生吧”中关于《地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数据显示,55%的被调查者从事的都是与艺术专业无关的工作,2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由职业的“艺漂”状态。同时,80%的被调查者认为艺术专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不均衡。首先,不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情况各不相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重点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如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高达93.18%。其次,应用艺术类和纯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同,从市场需求上来看,应用艺术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在增长,特别是动漫制作、产品包装、环境设计这类新兴行业需求很大。

“考进名校≠成为明星,高投入≠高回报,能力排在学历之前,漂泊营生是对入错行的惩罚,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艺术生应该比普通学生更讲文化素养”成了许多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求职时的感慨。

nlc202309031851

2.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艺考热”导致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归根结底是由于就业市场上供需不平衡所致。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激增至660万人,就业大环境相当严峻。而“艺考热”的利益驱动,致使部分院校盲目扩大艺术专业规模和招生数量,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趋势,从全国形势来看,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人数最高峰已经超过百万,每年被录取的艺术考生也达到了20万人以上,而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长远远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

高校艺术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缩水。许多高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设备投入不足,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沿袭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艺术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缩水,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个人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不协调。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文、理、工科专业,家长和毕业生都期待着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大都趋向于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而目前的就业形势却很难满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艺术类毕业生缺少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好高骛远,缺乏合理定位,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上大学是艺术类大学生目前的首要目标,对今后的工作“没有想太多”,对自己缺乏一个中期职业生涯规划,无法清晰地计划将来的发展道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择业地点的局限和就业区域的相对集中。由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对要求较高,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将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视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等。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导致艺术类人才供过于求。

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时仅注重专业对口。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艺术,所以,相当部分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随意选择转行。

三、提升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与途径

1.各方共同努力,促使“艺考热”回归理性

考生和家长层面。通过各种渠道让考生和家长对艺术教育有清晰认识——艺术类高考确实是谋取大学文凭的一块敲门砖,但是,艺术需要天赋,更需要文化素养,要考虑该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以及今后如何面对艺术岗位稀少、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高校层面。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要为学生就业着想,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招生过程产业化;在在招生的过程中,要实现公平性、公正性和选拔优秀人才的严密结合。

政策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艺术招生政策的调节作用。首先,要总体监控各高校的艺术招生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就业情况,及时发出就业预警信号,并对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削减或者停止招生等惩罚措施;其次,要逐年提高不同层次高校艺术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线,逐渐堵断一些想躲避激烈普高竞争通过钻艺考空子上大学的考生的念头。第三,参照普通高考的做法,艺术专业招生考试尽量使用全省联考成绩,逐年减少校考院校。第四,要严格艺术招考管理,杜绝艺考中的腐败现象,阻断艺考生通过各种关系进入高校的渠道。

2.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把握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艺术类专业设置应与就业市场挂钩,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对学生的教育要与市场接轨,使其能在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一专多能复合人才。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博通”和“专精”之间的关系,培养基础宽厚、技能过硬的艺术类人才。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增设社会需求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提供有利条件,鼓励同学们多学一些第二专业、第三专业,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鼓励在校生参加各种正规的职业培训,如教师资格证、设计师、策展师资格证书的考试,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即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能及时地将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较好的影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的保证,

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预就业”工程的催化作用。高校要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预就业”工程。一方面,学生可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掌握工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潜在的就业资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3.转变就业方式和思维,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转变就业观念。要转变就业的地域局限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准确定位,先就业后择业,把更多的就业目标向二、三线城市、基层单位和服务部队等方向转移,那里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艺术类市场潜力巨大,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利用校外创业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

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80后、90后学生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灵活就业的青睐,我们常说让艺术进入千家万户,如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自己开公司或工作室,一部分办培训班,这也是就业形式的一种,应予以鼓励和肯定。

4.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多方面搭建就业平台。

创建高效快捷的就业信息“绿色通道”。高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无形市场的建设。具体举措有:专门引进职业测评工具,供学生在网上免费测评;对就业网进行了升级改版,毕业生可以注册登录查询相关招聘信息;建立了一级手机群发服务(就业中心短信群发)、二级手机群发服务(二级学院短信群发)、QQ群发服务功能,第一时间公布相关就业信息。利用飞信、QQ、邮件、人人网等新媒介的帮助发布以及传达就业信息。

注重就业宣传引导,保障毕业生权益。非正规方式就业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学校要积极引导,加强宣传,做好跟踪指导,并保障这部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以此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成功就业。

多方面搭建就业平台。努力搞好“市场引导、学校搭台,院系唱戏”的毕业生就业模式。针对艺术院校学生专业性强、特点鲜明,从创建校园招聘会、各类毕业音乐会、毕业作品展、人才推介会以及拓宽社会实践途径等多方面搭建优质就业平台。

继续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各地方、各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根据就业形势下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和要求,不断加大投入,调整充实机构,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就业氛围,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四、结语

“艺考热”在全国各省市应是此起彼伏,但大都离不开抛物线的演变轨迹——即慢慢发轫、愈演愈热、狂热数年,再到连年降温、回归本色、重返理性。破解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提升这一群体的就业竞争力,首先是要多方努力,给“艺考热”降温,使之回归理性,从源头上控制艺术类大学生入口,避免就业局面的进一步恶化;其次,要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千方百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这一大背景下,根据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特点,整合各方力量,有的放矢地对“艺考热”形势下已经在学或毕业的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地消化、疏导直至较好地解决。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由“艺考热”引发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经过数年时间必定会慢慢走出困境。在经历了艺术专业毕业生的高峰期后,面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将会迎来一个充分就业的春天,有更大的空间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艺考热】相关文章:

上一篇:被动语态与中考下一篇:阅读理解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