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技术体系

2024-05-04

相关技术体系(精选九篇)

相关技术体系 篇1

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催生了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如今, 网络运营商、业务提供商还有网络的无数用户都要求网络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比如更开放、更高性能、更加灵活。而这些要求是传统相对封闭的专用服务平台很难提供的。所以网络体系结构需要进行改变, 需要提供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稳定的平台。

1 网络体系结构

1.1 传统的网络体系结构

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络早就已经把信令从网络和协议中分离开来。目前广泛存在的SS7网络就是由信令网络发展来的, 中间经历了路局减信令。不过传统的网络有个缺陷, 就是业务提供商没法对网络的能力进行有效的监控, 这制约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1.2 新型网络体系结构

OSI模型成为了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进行比较的一个模型。, OSI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这七层描述了网络的结构, 他直接影响总线、接口和网络的性能, 能够指导国际网络结构和开放系统走向。

传统的网络体系结构提供给用户的各项业务都与交换机有关, 一旦需要增加新的业务过程会非常复杂, 因为需要修订标准然后改造交换机, 所以时间花费很多。而智能网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它把呼叫连接与业务提供分开了。这种分离就有利于提高网络提供业务的能力, 缩短了所用的时间。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分成了接入和传输层, 媒体层和控制层以及业务层。其一, 接入和传输层主要是将用户与网络相互连接, 把用户的业务进行集中从而把他们传到目的地。其二, 媒体层就是转换格式, 比如把语音信号转化成能在网络上传递的格式IP包。其三, 控制层主要是控制用户可以收理的业务。它还控制其他的网络单元, 将业务流的处理方法告诉他们。其四, 业务应用层一般提供额外的服务。

2 网络体系结构的技术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支持语音和视频业务, 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能够支持网络体系结构的完善。以下就是几种关键技术。

2.1 软交换技术的改进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核心技术便是软交换技术。从定义上来看, 软技术就是软交换机, 它能够为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提供实时性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 该技术能够实现业务与控制的分离, 实现传送与接入的分离。在网络体系结构中应该进一步将硬件软件化, 通过软件方式实现业务处理功能, 比如媒体网关接入功能等都通过软交换来实现。

2.2 地址结构与分配的优化

现存的网络体系结构都是通过层间服务访问点SAP由层的地址来识别的。但是因为网络中层的地址有两类, 所以一旦网络模型的层数大于两层, 那么显然标识SAP就会重复多次。所以针对此缺陷, 网络体系结构应该抛弃层的地址的概念, 转而采用一种新型的端到端地址, 这种端口号与套接字相对应, 分配方法不复杂。从而有优势。

2.3 网络安全技术的优化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采的是分组网络, 采用IP数据包来传送通信协议和媒体信息。因为网络中的接入点很多, 所以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接入方式和地点, 那么这就面临着很现实的问题, 就是网络安全问题。所以要对网络设备的自身安全、网络本身的安全问题, 最主要的也是信息的安全问题进行严格管控。

2.4 大容量光传送技术及其优化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需要更高的速率和更大的容量, 目前, 比较合适的传输媒介是光, 光纤高速传输技术不断地发展, 已经逐渐朝着超长距离方向前进。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光来传送网。所以应该采用现代主要应用智能光网技术, 智能光网的成本更低、网络的扩展性更强、业务提供更加灵活等, 相比光联网具有更多的优势。

2.5 I PV6技术的优化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核心将是I PV6网。它构成下一代网络的主体, 也构成下一代电信网的主要承载网络。当前,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I P v 6标准化工作早就开始运行, 但是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比如在网络设备规范方面, 在网络设备测试规范方面和移动通信的标准方面。所以在采用该技术时, 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设备规范, 制定严格的移动通信标准。

2.6广泛移动性技术 (generalized mobility技术) 及优化

generalized mobility指的就是广泛移动性, 就是用户可以采用不同的接入技术, 该可以将其作为单个客户来处理, 使得用户可以跳过现有的网络边界, 使用他们的业务。网络体系结构的接入层面的关键技术将是无线, 对于固定接入来说, 无线宽带技术将是新兴的通信手段, 对于移动接入而言, 无线宽带技术同样将会取代传统的有线通信技术。

用户的移动性技术主要包括:第一, 用户可以随便改变接入点或者终端而不受限制。第二, 用户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喜好而使用各种接入技术, 可以在任何网络接入点接入网络。第三, 用户可以得到连续性而不是中断性的网络服务。第四, 持续性的网络服务可以由网络运营商、业务提供商提供。generalized mobility技术需要考虑网络的业务能力, 从而实现个人的移动性, 终端的移动性。

2.7 网络管理技术

网络体系结构由固定网、移动网、IP网和接入网组成, 就需要同时具备分组网和电路交换网管理技术。管理系统需要能够动态的支持业务, 需要灵活的管理网络增长, 需要提前进行预测, 因此需要应用新的网络管理体系概念, 采纳新的网络管理技术手段。

3 总结

网络体系结构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其关键技术需要仔细的规划为了实现最佳的效益, 各个运营商需要根据网络体系结构选择最佳的方案技术, 从而实现一个统一开发的、伸缩性强的、安全稳定的服务平台, 为广大网络客户带来更多便捷的服务。

摘要: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人们对互联网需求也越来越多, 而现有的网络体系结构开始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主要通过讨论现今网络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网络体系结构,相关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栋, 吴春明, 姜明, 熊伟.大规模服务覆盖网拓扑设计[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 (04)

[2]郎为民, 焦巧, 蔡理金, 宋壮志.一种基于软交换的NGN解决方案[J].电信快报.2009 (04)

[3]王浩学, 汪斌强, 于婧, 姜明.一体化承载网络体系架构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9 (03)

[4]罗军舟, 韩志耕, 王良民.一种可信可控的网络体系及协议结构[J].计算机学报.2009 (03)

企业文化体系评测相关事项 篇2

范围、岗位、人员分布

评价问卷共分为三套:高层问卷、中层问卷、基层问卷。分别组织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员工填写完成,参评单位问卷抽样比例如下:高层管理人员主要指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抽样比例100%,中层管理人员指副股级以上人员抽样比例80%,基层员工指除高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之外的所有员工,抽样比例40%。

管理类:包括县局党组领导及副股级以上人员。专业技术类岗位指从事有明确职责、目标任务、任职条件并需要具备专门知识和技术水平,经过聘任才能担任的工作岗位,包括工程、农业、科研、经济、财会、政工等序列。生产操作类岗位包括烟叶生产、打叶复烤、卷烟生产和包装、烟机设备维修、烟用醋酸纤维丝束滤棒制作、卷烟流通分检配送、其他通用职业(工种)等序列。包括烟叶股、技推站、烟基办、各烟叶站、物流中站。

业务类岗位包括卷烟商品营销、烟草专卖管理、物资采购、进出口贸易、其他通用职业(工种)等序列。包括专卖办、营销部、各中队、客户部。

服务类岗位——指不具有管理、专业技术、生产操作、业务类工作岗位的性质,承担后勤服务等职责且无技术等级的普通工作岗位。包括人事、办公室、监察审计、财务、安保等部门。

企业文化问卷评测注意事项

一、请各部门按《企业文化体系评测人员分布表》分配人员安排部门人员认真进行问卷评测。

二、各位参加评测的领导及员工要认真按照文件要求填写相关个人信息及岗位类别,按题目顺序作答,作答完后点击《检查》项进行检查后确认无误后再点击《交卷》。交卷后不能再修改。

三、参加评测人员要认真作答,评测答卷没有标准答案,按评测人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进行选择。

四、各部门负责人要认真负责此项工作,保证在11月29日12:00以前完成评测。同时将答卷人员名单及完成情况通过OA报刘晓荣邮箱,以便汇总上报地区局。

五、其他不清楚的事项可查看OA系统公告栏公布的相关通知文件资料或咨询办公室张琴及人事劳资股。

企业文化问卷评测步骤

1. 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http://10.92.216.2。进入主页

面后在右下角“欢迎参与评测”处点击“GO”字样。

2. 填写完成个人资料,即可开始参与测评。

3. 答完所有问题后点提交即完成测评(交卷后命令不可逆

回归主业的相关性评价体系 篇3

如何进行多角化战略

目前,相关性多角化优于非相关性多角化已被人们广为接受,很多企业家也正致力如此去做。但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企业在失败之后认为自己是在进行相关性多角化,对失败的缘由却是一脸茫然。如何实施多角化战略呢?在耳闻目睹许多企业多角化成功的经历之中,笔者认为应当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之上实施多角化———回归主业。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又称核心专长或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能力。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各种能力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而成的能力系统,能力要素分为元素能力和构架能力两种,它是蕴藏于企业各个层次,蕴藏于人才、文化与过程之中的,系统的、层次性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公司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选择业务的组合,从理论上说,相關性多角化可以使组织利用不同业务单位之间的协同资源从而取得规模成本优势或其它竞争优势。因为我们对相关性的理解不透彻,大部分企业在选择相关性多角化时过分注意到研究技术、具体的市场或行业甚至是其它一些更广泛的东西,而往往忽略了那些企业中更具体化、更细微化的能力因素。这是一个汇集了公司的能力和经验更深的层面,使企业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是保证企业成功经营最有价值特有的能力。真正的相关性是建立在核心能力之上的相关性。我们发现一些主要的石油公司几乎都进入了石化领域,因为这领域很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具有辉煌前景的行业。同样的,已处于石化领域的化工公司都进一步拓展了业务。自然地,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商会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从而进入石化领域,结果是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价格不断下降,一部分实施多角化进入该领域的公司前景不容乐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就是因为这些公司只注重业务、市场的相关性而不注重其自身核心能力是否能应用到新的领域。所以,这也是目前回归主业能够在近期内备受关注的原因。

建立在核心能力基础之上的相关性多角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两点益处:共享现有资产,有效地获得规模经济;能够利用现有的核心能力比竞争者更为迅速和低成本的创立和积累新的战略性资产,这也是为回归主业带来的潜在竞争优势的真正杠杆力量来源。回归主业过程中,不同的战略业务单位可以共享企业原有的战略性资产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企业可以利用和建立现有战略性资产建立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核心竞争力来改善另一战略业务单位资产的质量,企业能够利用其现有的战略性资产中开发的竞争力去创立新业务新的战略性资产,企业还可以在回归主业的过程中利用在建立新业务的战略性资产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技能、经验反过来改善原有业务的战略性资产的性能。回归主业为企业带来的长期价值不在于获得规模经济,虽然这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回归主业的长期价值在于能够使企业以更快、更低的成本进行战略性资产的扩张,这是企业多角化经营中长期竞争优势之所在。

核心能力相关性评价体系

1、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核心能力相关性测度与核心能力评价是密不可分的,有必要首先了解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设计包括维度与指标设定,正确认识核心能力的本质是对核心能力准确测度的基本前提。按照层次性与系统性、全面性、细分性、数据可获性、合理有效性原则,基于上文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界定,设计企业核心能力相关性测度指标体系。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知识体系,由各能力元及能力架构组成。在核心能力的测度上,本文借用陈晶璞、宋之杰所著的《企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一文中的核心能力层次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模型中:①在环境元层次的核心市场能力可细分为环境整合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其主要指标有公关协调能力、核心产品品牌信誉、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公关协调能力可以通过德尔菲法进行评估,核心产品品牌信誉=品牌认可的消费者人数/调查者人数×100%。②产品市场占有率=(核心产品销售收入/同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100%。在核心技术能力层次上的指标有R&D费比率、基于核心能力的专利数、核心技术领先程度、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R&D费比率=(R&D经费/产品销售收入)×100%,基于核心能力专利数=年基于核心能力的专利数/年总专利数×100%,核心技术领先程度可以通过国际技术鉴定得到适当的值,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年薪技术转化数/年新技术总数年×100%。③在核心管理能力层次上的指标有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界面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核心管理能力层次上的评价应采用德尔菲法进行评估。

2、能力框、能力线、相关角的相关性评价体系。组织在相关性多角化过程中关键要建立合理的评测体系保证如何正确的判断出新的领域、业务是否与原战略性核心资产是否具有强相关性,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在企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建立能力框、能力线、相关角的相关性评价体系。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具有独特性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为用户带来核心价值的关键性资产,企业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是环境元、技术元或管理元,能力框是一种理想企业的情形,现实中的企业总是在能力框的范围内来描绘。能力框表示的企业是在各个方面都十分出众、独具一格并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这在实际生活中是找不到的。可以用下图进行表示:

企业核心能力体系环境元、技术元、管理元,分别用R、T、M来表示,简化后的评测指标各有3、4、4个,可以根据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中给予的公式和方法得到其值,分别用R、T、M来表示,在每个能力元中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分别赋予其权重ρRi、ρTi、ρMi,同一能力元中∑ρi=1。所以:

环境元能力RC=∑ρRi×Ri÷(∑ρRi×Ri+∑ρTi×T+∑ρMi×Mi

技术元能力TC=∑ρTi×Ti÷(∑ρRi×Ri+∑ρTi×Ti+∑ρMi×Mi

管理元能力MC=∑ρMi×Ri÷(∑ρRi×Ri+∑ρTi×Ti+∑ρMi×Mi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核心能力是能够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产,各能力元对企业的重要性也是不一而同的,根据企业的情况,给予一定的权数λR、λT、λM(λR+λT+λM=1),则有:

环境元贡献度=λR×RC÷(λR×RC+λT×TC+λM×MC)

技术元贡献度=λT×TC÷(λR×RC+λT×TC+λM×MC)

管理元贡献度=λM×MC÷(λR×RC+λT×TC+λM×MC)

将上述计算的能力元贡献度在能力框之中按其大小依次在能力元1、能力元2、能力元3的对应处描绘三个点,用平滑的折线将其连接起来,得到企业原有业务的能力线。假定计算所得管理元、环境元、技术元的贡献度分别是20%、25%、55%,能力线如下图所见:

将企业拓展的新业务按上述方法计算出各能力元的贡献度之后,将新业务形成的能力线画在上述能力框之中,与原有业务的能力线形成对比,假定新业务的贡献度分别为管理元=55%、环境元=30%、技术元=15%(根据进入领域中获得显著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来计算,若知名企业数量较多,根据与本企业核心能力最相近的企业来计算),可以得到下图:

回归主业过程中,主要看原有战略业务单位的所形成的战略性资产与新的业务单位在这方面资产的相关性问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当相关角即图中在原业务核心能力元区域内新旧两条能力折线延展所形成的角(称之为相关角)越小时,与原战略业务单位关键性资产吻合度越好,相关性就越强,实施多角化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当管理元、环境元、技术元取不同的数值时,都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对于不同的组织来说,能力元及其能力元的下属指标权重系数各不相同,应符合本企业、行业的特点。通过能力框、能力线、相关角的相关性评价体系可以使企业简洁明了的看出原战略单位业务预计将拓展的新领域业务之间的相关性如何,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有一定的帮助。模型建立在对核心能力的正确理解及科学的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之上,通过层次分析试图解决回归主业中的相关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本文只指出相关角与相关性之间的定性关系,没有给予定量分析,无法明确得知当相关角处于什么范围时能够实施多角化,即难以确定分界点。当然,这可以通过实证研究的大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基于给定的显著水平求出相关角的范围,这也是本文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的方面。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相关技术体系探究 篇4

国家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必定要遵循自然、社会以及生态发展的规律及现状。国家的耕地和水资源都只占全球耕地和水资源的7%, 但是, 却需要使用这7%的资源来带动拥有全球21%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环境和发展间存在的矛盾冲突要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大的多, 所以, 需要不断地改变资源短缺的现象, 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和发展3者间的矛盾冲突。建设节约型能源可以充分展示出我们国家高效率、低消耗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建设节约型园林必定需要紧密地联系现代生态园林, 2种园林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与共同的地方。建设现代生态园林时所需要的可持续生长、循环式和高效率的管理, 低耗能和自己维持的特征, 也一样是建设节约型园林必不可少的元素。

2 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所需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绿地的格局理论

生态绿地的格局需要可以满足城市建设中绿地生态环境的文化、休闲和景观, 以及对它防护等功能的需求, 而且要把这些需求当作理论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原则。好的生态绿地格局需要遵循城市空气的动力学、水文学和热量的耗散规律, 以及人类活动的规律, 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身的价值以及作用, 来改变生态环境质量。然后把不一样功能空间属性的绿地区别开来, 形成树状的网络造型绿地格局。比如, 拥有静态功能性质的绿地与拥有动态功能性质的过程性绿地, 通过把它们分别开来, 可以更好地开阔城市中心和城市水系和交通之间, 气流和物流之间来交流, 达成循环式的自然网络格局。城市的绿地梳妆脉络中需要包含四绿, 即绿环、绿带和绿廊、绿心。而且需要拥有空间的开放性, 尤其是需要拥有布局的均衡完整性, 以及功能的连贯性。

2.2 群落的营造理论

人工的园林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地不可缺少的结构单位, 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 并且还可以供给基础与保障来达成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在合理和科学地营造园林植物的群体后, 可以加快城市绿地功能的可持续和稳定性, 以及高效率和低成本等特征的建设步伐。我们国家的建设部门曾指明, 城市的绿化生态效益是用树叶的数量来比较, 但不是数木的数量。树叶的数量可以决定绿化的效果和生态的效益, 当然都是园林绿化必不可少的生态指标。所以, 通过测量树叶面积的指数可以测出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即使现在的进程中, 绿地的植物群落慢慢地变成了重要的绿化工作, 不过在群落种植和结构、功能和效益这些方面的有关评估研究以及实践仍然需要加强。

3 节约型的园林技术的体系的构建

3.1 乡土植物的应用

乡土植物不仅可以很好地发挥出绿地的生态功能, 并且可以更好地发展城市的多样性。现在我们国家的绿化工作一点也没有重视乡土树种, 反而过多的欣赏和引进外来树种。但事实上乡土树种成本比较低廉, 也适合当地的气候以及环境, 具备先天优势, 所以, 在构建节约型园林的技术体系中, 需要把乡土植物的运用融入这里面。

3.2 功能植物的群落应用

在城市的园林绿化过程中, 需要依据不一样的城市用途, 从而选择不一样的功能性植物群落, 比如, 观赏型、科普型和文化技术型等类型;在建立了吸收污染型和固定二氧化碳型的群落结构和配置、特征、性能等功能特点来更加充分的了解, 所以一点也没有具体的应用它, 造成了我们国家绿地群路配置相对单一的现象, 过度强调最终的效果从而减短工作时间, 最后造成了植物种类减少和植物群落结构完全没层次感的现象。所以, 需要把复层的群落绿化模式运用到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中去, 从而能产生具备层次感以及美感的植物景观。

4 前景和展望

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是在当今社会能源资源紧缺的形势下, 提出来的, 它可以减轻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改变小的气候环境和节约资源与能源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所以, 建设节约型园林需要运用相关的技术体系, 并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勤俭节约、生态且环保的原则, 用最少的地和最少的水以及最低的财政拨款, 给人民带来最大效率的生态保障系统。

参考文献

[1] 张铁成, 王虹霞, 陈秀波, 潘伟.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J].现代化农业, 2009 (1)

[2] 陈云鹏.以近自然园林理念建设东莞生态园林城市的探讨[J].现代园艺, 2009 (7)

[3] 郁珊珊, 王亚军.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8 (3)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探讨 篇5

1 物联网的概况

物联网的应用价值巨大, 其发展前景广阔, 因此, 其相关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同时工业界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目前, 关于物联网的相关内容仍十分模糊, 如:基本含义、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等。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可知, 物联网促进了物与物、人与物及人与人的互连, 在其基本含义基础上, 可总结一下几点特点:

1.1 物的广泛性

物联网中的物涵盖范围较广, 不仅包括物理实体, 也囊括了虚拟实体, 此时的物存在于时间与空间, 在对其进行发现与识别过程中, 主要是借助其属性实现的;

1.2 信息的传递与共享

物联网的基础为感知外界物理信息, 借助RFID技术有效发现与识别物, 并采用传感器节点, 进而实现了对环境信息的动态感知, 此后在通信技术支持下, 使信息得到有效传递, 同时, 在感知子网和既有互联网络融合背景下, 信息数据便具有了共享性;

1.3 管理与控制

互联网在管理数据时,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的, 其管理具有明显的智能化特点, 在决策信息反馈后, 其将实现对物体与环境的控制。

对于物联网而言, 其中涉及的人与物在任何时间、地点及网络中均呈无缝融合, 因此, 它作为新型的智能互联网络, 保证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间信息的有效连接。

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当今,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在先进技术支持下, 物联网利用开放型协议, 满足了各种应用的需求, 同时它也实现了数据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根据相关文献报报道, 了解了物联网的含义及特点, 在此基础上, 对物联网的五层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 旨在丰富其理论研究。

物联网主要是由数据识别与感知层、数据传递网络层、资源管理层、信息处理层、具体应用层等构成的。在物联网发展与应用过程中, 其基础层便是数据识别与感知层, 其具体构成包括识别器、传感器、接入网关等, 利用不同的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 此后借助无线网络技术或其他高新技术设备等, 传递数据, 最后后台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数据传递网络层在互联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主要是对上层的数据进行传递, 它不仅保证了数据的远距离传播, 还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但当前, 物联网数据的网络传递要求应具备较高的互联网技术支持, 而偏低的互联网技术水平, 制约着物联网的发展, 因此, 相关人员仍需展开深入的研究, 通过升级等手段, 促进互联网技术发展。资源管理层主要是对资源进行初始化, 通过实时监测, 以此掌握其运行状况, 并对各个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 进而促进跨域资源实现交互;信息处理层主要是主要是对感知数据进行理解、推理与决策, 同时也提供数据查询、存储、分析及挖掘等;应用层通过对感知数据的分析处理, 根据用户的需求, 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 其应用类型较为丰富, 具体有监控型、控制型与扫描型等。

3 物联网的相关技术

3.1 标识技术

物联网作为大型网络, 其借助智能设备与互联网, 促进了不同物体的互连, 其中涉及的物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首要问题便是有效识别物。物的标识技术主要是利用全局唯一值对物体进行标识, 此技术的本质便是对物联网中物进行编码, 从而使物具有了数字化的特点。在编码过程中, 需遵循不同的规则, 常见的编码有EPC、IPV6 等, 各编码间的规则各异, 存在映射与兼容问题, 因此, 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 应对其给予关注。

无线射频身份识别即RFID, 它作为识别技术的一种, 具有非接触式。在实际识别过程中, 利用射频信号对目标展开自动的识别, 并采集相关的数据。此技术对物体的识别具有唯一性, 从而保证了其在通信或信息处理中定位的准确性与管理的有效性。

3.2 感知技术

物联网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数据产生、获取、传输、处理及应用, 在获取数据过程中, 需要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设备, 常见的数据采集设备由传感器、红外感知设备及全球定位系统等。传感器即sensor, 它主要是对外部环境信号进行探测, 包括光、热、力及声等, 它为物联网提供了原始数据, 由于其获取的物的信息具有动态性, 进而物拥有了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3.3 通信技术

物联网中数据传递主要是利用网络与通信技术实现的, 其中通信技术有两种类型, 分别为短距离无线通信与广域网通信。前者涉及的技术主要有WLAN技术、RFID技术、蓝牙技术及Zig Bee技术等, 在上述技术支持下, 无线通信网络具有了简单的结构、较低的功耗及成本, 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 最为严重的便是干扰问题。后者涉及的技术主要有IP互联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技术, 它为物联网提供了远程数据传输服务, 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不同的技术进行整合, 在此基础上, 才能够保证网络环境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3.4 信息处理技术

物联网中采用的信息处理技术, 融合了数据挖掘、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等, 在对物体相关内容进行智能处理与分析后, 将结果交付给用户。物联网通过变革, 使物与人实现了直接的交流, 在智能化的网络中, 物拥有了思想, 从而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 物联网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相关内容的研究得到了各个领域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含义、特点、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 旨在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摘要:物联网作为现代化科技信息技术, 其在各个领域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与广泛研究。本文分析了物联网的概况, 介绍了其体系结构, 探讨了其相关技术, 旨在进一步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

关键词:物联网,体系结构,技术

参考文献

[1]孙杰, 徐红.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软件系统代码自动化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12, 09:329-331+361.

[2]周璟.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20:119-120.

[3]林声伟.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信息通信, 2012, 06:83-84.

相关技术体系 篇6

气候变化的挑战和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将对世界的电网基础设施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现有电网的主流设计理念是以前遗留下来的, 当时能源成本相对低廉、资源丰富, 能源行业主要的驱动因素就是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而现在世界正处于向新时代过渡的阶段, 未来清洁能源是昂贵的, 电网需要能够灵活地与低碳技术结合, 客户需要更好地了解并控制自身的消费。智能电网技术将为实现更加安全、有效和灵活的能源系统, 带来先进的IT和通信技术, 包括嵌入式感应、计算和无处不在的通信。智能电网将成为骨干基础设施, 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包括新的能源管理服务和新的能源价格体系。

1 智能电网体系架构研究

智能电网是一个完整的信息架构和基础设施体系, 其目标是实现对电力客户、电力资产、电力运营的持续监视, 利用"随需应变"的信息提高电网公司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电网可靠性和服务水平。与传统的电网相比, 智能电网将进一步扩展对电网的监视范围和监视的详细程度, 整合各种管理信息和实时信息, 为电网运行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全面、完整和细致的电网状态视图, 并加强对电力业务的分析和优化, 改变过去基于有限的、时间滞后的信息进行电网管理的传统方式, 帮助电网企业实现更精细化和智能化的运行和管理。

根据智能的主要特点:1) 可观测一一量测、传感技术;2) 可控制一一对观测状态进行控制;3) 嵌入式自主处理技术;4) 实时分析一一从数据到信息的提升;5) 自适应;6) 自愈。因此, 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基本构架是立足于系统化、体系化、全方位的设计理念, 其核心目标要素是既"坚强"又"智能"。其体系主要由发展基础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等四大体系构成。中国坚强智能电网有别于国外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显著差异在于, 基于特高压骨干电网和协调发展的各级电网、依托集团化运营管理机制、立足政企协同的社会及经济利益目标, 全面涵盖发电、电网、用户三大环节, 贯穿了规划、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的全过程, 涉及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领域。

中国特色“坚强智能电网”的基本架构可描述为如图1。

发展基础体系:指电网系统的物理载体, 是实现“坚强”的重要基础。发展基础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实体电力网络, 是整个坚强智能电网的物理载体, 是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二是电网支撑站点 (包括变电站/换流站、电网储能点、电网补偿点、配网控制点等) , 是实现坚强智能电网各项应用功能的基础, 也是支撑实体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三是电网设备和满足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灵活可靠的各种坚强智能电网装备。上述三者将构成坚强智能电网的物理基础。

技术支撑体系:坚强智能电网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的支撑前提在于信息的无损采集、流畅传输、有序应用。各个层级的通信支撑体系是坚强智能电网信息运转的有效载体, 是坚强智能电网坚实的信息传输基础。通过充分利用坚强智能电网多元、海量信息的潜在价值, 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 服务于坚强智能电网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 提高电网调度的智能化和科学决策水平, 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智能应用体系: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成就, 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在业务应用上。智能应用体系应涵盖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的相关业务, 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 促进清洁环保能源发展, 提高能源投资及利用效益, 增进电网与环境、社会和用户之间的和谐发展。

2 相应的技术研究

通过最大限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架构, 统一规划、运作、控制、管理, 建立先进、开放、安全、可靠、灵活并贯穿生产、运行、经营全价值链的信息高度融合、模型高度统一的统一信息支撑平台。从时间、物理、管理等多维度及多层次, 为各智能应用提供标准化、多元化、完整、一致的坚强智能电网信息。避免信息失真、信息冗余、信息阻塞、信息互斥等问题。实现电源测、电网侧、用户侧信息的集成、交互和共享, 支持坚强智能电网新型业务应用。建设时应考虑或可借鉴的几种技术:

2.1 SOA

新一代的智能电网应满足架构的可扩展性。SOA架构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目前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 SOA) 的系统应用日益广泛, SOA是新一代的企业应用架构, 它通过业务、技术与管理这3个维度的架构模型, 解决了业务、技术和管理的应用问题, 从而带来了业务上的灵活性、技术上的高效率和管理上的可治理。基于SOA的系统具有松耦合、便于复用、架构灵活、节约投资及增强业务敏捷性等优点, 但是在系统的智能性、实时性方面还难以满足控制系统的要求。

2.2基于Agent的系统

智能电网还应满足系统模块化.基于A-gent的系统具有很多的优点。系统的每一个功能或者任务 (比如每一个IED的管理) , 可以封装为一个独立的Agent, 从而使系统高度模块化。Agent之间是一种松散的组合, 它们之间通信是通过消息的传递而不是通过程序的调用 (本地或远程) ;同时, 由于采用目录服务机制, 通过添加新的Agent, 系统很容易增加新的功能, 而且这些功能可以被其它Agent所用。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分布式结构的控制与自动化系统 (如电力系统、过程控制等) , 特别适合采用多Agent系统体系结构。较之传统的控制系统, 这种基于A-gent的系统可以使系统的每一个成员具有更大的自治性。

当前计算机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计算范型从以算法为中心转移到以交互为中心。Agent是一类粒度大、智能度高、具有一定自主的理性行为的实体, 多Agent系统 (multi-agent system, MAS) 就是由这样一组彼此间存在着协调、协作或竞争关系的Agent组成的系统。MAS系统试图用Agent来模拟人的理性行为, 通过描述Agent之间理性交互而不是事先给定的算法来刻画一个系统。智能Agent是一种技术, 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方法论, 它为大规模、分布式和具有适应性的复杂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比如电力系统、智能机器人、电子商务、分布式信息获取、过程控制、智能人机交互、个人助理等等。MAS系统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而且允许遗留系统之间实现互联和互操作, 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资源。

3 结束语

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等技术, 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多元化电源和不同特征电力用户的灵活接入和方便使用, 极大提高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大幅提升电网的服务能力, 带动电力行业及其它产业的技术升级, 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

摘要: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热潮下, 单一注重满足能源需求的传统电网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智能电网将是我国能源战略面向清洁化、高效化、可持续化转型的重要契机。本文在提出了智能电网架构体系、研究了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基础之上, 着重介绍了智能电网中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指明其在智能电网架构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提出了在建设智能电网中可以借鉴SOA、基于A-gent的系统等信息系统技术, 很好的将信息技术与智能电网的建设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智能电网,体系架构,信息化,SOA,Agent

参考文献

[1]张文亮, 刘壮志, 王明俊, 杨旭升.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电网技术, 2009, 33 (13) :1-11.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相关探讨 篇7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内涵

将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加剧、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直至破产的一系列过程统称为企业财务危机。从根本来看,企业财务危机是由其丧失支付能力造成的,但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企业资不抵债、盈利能力变差、现金流量持续保持负值、企业丧失信用等。

(二)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功能与作用

可以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监督与监测。

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环节级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实时的监督与监测作用,生产经营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反映在各项财务指标数值上,此时就可以通过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进行预警与反映。

2. 识别与诊断。

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具有识别与存储功能,可以将企业运行中出现的异常状况与其强大的数据库进行自动比对,做出相应的应对决策。如企业流动比率合理的取值应该是2:1,过高或过低都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环节出现了问题,财务危机预警体系便会做出预警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 预防和控制。

财务危机预警体系不仅能进行事中与事后的识别与诊断,更能进行事前预防与控制,预警体系可以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在以往的危机过程中详细记录原因、过程与结果,在新的危机可能出现之前做好预防与管控。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是由若干要素及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故而在进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构建时,必须从其几个构成部分出发进行探讨。

(一)财务危机预警组织机制

一个健全的财务危机预警组织机制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功能能发正常发挥及运转效果的好坏,为了保持其客观性、中立性,预警组织机制必须独立于企业的整体运行与控制,直接受企业最高管理层控制并对其负责。预警组织机构可以是实体组织也可以是虚设的,如常见的企业预警组织管理委员会就是虚设的,其成员多由企业符合条件的管理人员兼职担任并聘请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参加。

(二)财务危机预警信息机制

为了便于其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企业财务危机系统必须有强大的信息作支撑,包括信息的搜集、传递、处理及评价,为此企业必须对现有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进行修正与升级,将最新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数据输入系统,以便该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机制

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分析包括识别危机信号、确定危机程度及预报危机情况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环节尤为重要。具体而言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机制包括以下几点。

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从企业短期经营过程来看,足够的现金比盈利更为重要,只要企业有现金、有利润,就表明企业生产经营是基本稳定的,故而企业必须准确编制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情况是否正常直接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是否出现了问题,一旦现金流量出现异常,企业必须及早采取措施。

2. 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企业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尤其要注意其中的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如下图所示。

(四)财务危机预警管理机制

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包括日常管控与危机管理两种,其中日常管控强调事前与事中监督管理,将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与偏离都进行实时反映与纠正,进而进行分析、识别与诊断,将风险控制在第一时间内;而危机管理则是在财务危机发生后,如企业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信用恶化后,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补救,化解财务危机。企业必须将预警管理重点放在第一个环节,重视日常管理,等到真正发生财务危机后进行管理估计很难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了。

三、企业财务危机治理对策

(一)恰当选择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企业在选择(建立)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时必须充分结合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所要实现的财务目标,因为不同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与期望达到的财务目标是不同的。如企业当前处在急速扩张阶段的话就必须更加重视负债规模,如果企业当前处于积极融资阶段的话,在预警体系设计时就必须过多的考虑偿债能力。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设计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过程中首先必须选择恰当的财务指标,在进行指标选择时,必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指标强调的是对研究对象属性的描述,其结果也是描述性的,而定量指标则更多的研究对象之间的量的关系,结果是具体而量化的。只有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构建起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三)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应该是一个系统,企业也应该从系统化综合性角度着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包括提升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会计质量信息、建立健全日常危机预警、增强财务预警效果、提高各项指标结果的真实性等。

摘要: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作为企业预警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可以将企业运营过程中隐藏的问题预先告知经营管理者,同时为其提供可行的决策指导,基于此,笔者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燕.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5).

北京市水价体系及其相关问题 篇8

1 北京市水价体系演变过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北京市地下水和地表水基本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只收自来水费;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对地表水征收水费;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征收地下水资源费。1985年国务院颁布《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北京市开始进行水费改革。随后,国家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水价方面的政策法规,使水价改革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由此可见,北京市水价体系先后经历了从公益性无偿供水到政策性低价供水、从低价供水到按供水成本核算计收水费、从收取水费到明确供水是一种商品的阶段,逐步形成了目前较为合理的水价体系。北京市水价体系演变过程如下:

a. 由无偿供水向收取成本水价[1,2,3]转变。现有水价由资源价格、工程价格和环境价格三部分构成。资源价格体现为水资源费,工程价格体现在生产成本和收益中,环境价格体现为污水处理费。

b. 水价增长迅速。与周边地区比较,北京的综合水价是最高的。2000~2004年期间,5年水价累计上涨156%,平均每年上涨31.25%。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由1.30元/m3上升到2.8元/m3,累计上涨115%,平均每年上涨23%,远高出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服务价格总水平和居住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

c. 水价构成日趋合理。现状水价体系已由地表水价格、地下水价格、自来水价格、中水价格和污水排放费构成。

2 北京市现有水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水价体系日趋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2.1 水资源费方面

a. 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我国水资源费的征收已近20年,法律依据是充分的,但至今仍缺乏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理论依据。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并没有对征收水资源费标准做出解释和规定,至今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2000年,北京市和水利部共同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的《21世纪初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中,要求通过征收水资源费为水利建设筹集资金[4]。但仅以水利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作为征收水资源费的依据,是否合理呢?这几年是北京市水利工程建设高峰期,加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所需水利建设筹集资金巨大,相应所需的水资源费较高,那么,当工程建设高峰期过后,所需水利建设资金减少,水资源费是否也随之下调?可见,北京市水资源费的征收缺乏科学定量方法。

b. 不同自来水用户却收取相同水资源费。水资源费是政府行为下的行政性收费,它是国家行使水资源所有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国家根据水资源供需状况调配水资源的经济手段。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决定着水资源费的高低:在水资源充沛时,可不收取水资源费;水资源供需缺口越大,水资源费就越高。同时也可通过水资源费调节行业间的利益分配,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可是,北京市自来水不同用户之间的水价虽然存在差异,但各用水户水资源费相同。如,北京市旅游饭店娱乐用水、特殊行业中的洗浴用水价格分别达到4.6元/m3和60元/m3,但水资源费都是1.1元/m3。不同用水户收取相同的水资源费,表明政府将水资源无差异地配置给各用水户,这样,就无法实现通过征收水资源费调节行业间利益分配的目的。实际上,对于供水企业来说,无论是生活用水,还是工业用水,或者特殊行业的用水,其供水成本是一样的。在水资源费相同而水价不同的情况下,多出的那一部分就成了供水企业实施阶梯水价带来的额外收益,而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

c. 城区和远郊区的自备井实行相同的水资源费。城区和远郊区的水资源短缺程度是有差别的。长期以来,城区地下水的开采强度远大于远郊区的开采强度,已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城区和远郊区的自备井实行相同的水资源费是不合理的,不利于降低城区地下水的开采强度,从而达到保护城区环境的目的。

d. 农村水资源费问题。北京市从2002年2月起开始对乡办村办企业、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使用地下水征收水资源费:乡村办企业收取水资源费0.2元/m3,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使用地下水收取水资源费0.02元/m3。尽管涉农的水资源标准定得较低,但实际上涉农收费多没有得到执行。分析原因大致有:①一些区县的水利部门认为这一做法与支持保护农业的大政策相悖。中央三令五申要减少农民负担,如果开征水资源费,尽管数额不大,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肯定会引起农民反感;②农户居住太分散使得征收成本太高,影响征收的积极性;③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农民祖祖辈辈生长于此地,免费吃水用水是很自然的事情,突然要收水资源费了,农民会不理解。实际上提高农业水资源费费率与促进节水的政策方向是一致的,北京市这些年农业节水效果不够明显,部分原因是没有征收水资源费。

2.2 综合水价较高,但工程价格仍未到位

依据2004年的数据,北京市的居民用水水价和综合水价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是较高的。表1为国内城市水价比较[5]。尽管如此,供水企业仍然亏损。根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2003年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实现销售利润为零,2004年1至6月份销售利润亏损3 209万元。从这几年的水价调整过程来看,上调幅度最大的是水资源费,供水企业的工程水价增加不多,加之需要更换老化设备,使得成本难以到位。

注:①不含污水处理费。

2.3 政府监管缺位

政府水务监管主要有三个内容:①质量监管,包括服务质量和水质的监管,这主要靠国家制定标准并进行监管;②经济监管,包括成本和价格方面的监管;③制定行业准入制度。北京市乃至全国目前对水服务的监管仅限于价格,且对水价格的监督力度很弱,某种程度上甚至搞不清楚水企业的真实成本。另外,服务监管几乎还是空白的。北京正处于一个消费市场竞争激烈而生产市场缺乏必要竞争的状态。为确保居民享有基本的用水权,使供水企业能够在政府的指导下运行,国家和地区对供水行业制定了诸多的限制,使供水行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这也因此使整个供水行业具有较高的垄断性,而自然垄断的形成会导致竞争不足。在垄断性较高、竞争不足的情况下,政府监管不到位将会导致成本黑洞。现在物价管理部门对自来水价格的制定,基本上是以自来水企业上报的成本为主要依据,而企业上报的成本是仅在特定区域里垄断企业的个别成本,不是合理的社会平均成本。没有竞争,也就不可能知道社会的平均成本。按企业的个别成本定价,将使企业没有降低成本的压力。

3 完善水价体系的建议

3.1 完善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

a. 实行自来水供水水资源费差异性原则。在水价中,工程水价和环境成本属企业收费,水资源费是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最终归政府(代表国家)所有。实施水资源的宏观调控是政府行为,而不是企业行为。由于供水企业对任何用户其成本利润是一样的,不同的用户实施不同水价,实际上应该是政府为了对水资源实施调控而拉开水资源费的差距造成的,因此水价不同带来的额外收益应归政府所有。对不同的用水户制定不同水资源费时,可根据用水户承受能力、水资源短缺情况、水资源作为生活或生产资料等因素进行调整,拉开水资源费档次。这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节水型社会的建立。

b. 完善水资源费定价原则。等量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可能具有相同的使用价值,但人们为获取它们所付出的费用却因水的赋存状态而有差别,这被称作级差地租,它是水资源费的构成部分之一[1,2]。对于北京市来说,获取地表水的费用比获取等量地下水的费用大,2004年大致为1倍左右。随着水资源短缺的加剧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这个差距将成倍增长。为此,建议结合北京市当前的水资源状况合理设定地下水、地表水水资源费的比例,同时对城区自备井和远郊区自备井的水资源费实行差别定价。

c. 加强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研究。水资源费是水价体系构成的第一层,也是关键的一层,其征收标准应与北京市的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建立起科学可行的核算体系。该核算体系应合理可靠且可灵活应对各种情况,还能充分反映出与水资源使用有关的责、权、利以及一系列相关因素,诸如水资源的占有、管理、供需状况调节、取水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影响、地下水开采后的回补及不同行业用水的收益差别等等,充分体现出水资源使用的有偿性、补偿性及可持续性。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加强北京市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2 核算北京市水企业供水成本,实现成本水价

由于供水价格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水企业运行的可持续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和用水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对其进行科学核算、合理计费是必要的。对于北京市未实现成本水价的企业,应提高其工程水价,增强其经济实力,使之实现良性循环。

3.3 健全、完善政府的监管职能

政府的行业监管是水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面提到的监管三个主要内容中,经济监管最为重要,它一方面可以确保人们必需的生活用水,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供水企业利用价格转移成本支出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迫使企业减少供水网络的渗漏等浪费问题,提高供水效率,降低供水成本。现阶段北京市水务领域还需建立一套用于企业的监管体系,特别要开发绩效管理体系,作为有效管理企业的手段和工具,并运用到监管工作中。

3.4 对农业用水水价实行明补政策

农村用水在北京市占很大比例,2005年达13.2亿m3,占总用水量的38%,是节水潜力最大的一个领域。为促进农业生产节约用水,对其征收水资源费是完全必要的。但目前征收的农业水资源费很低,甚至不征收,这很难提高农民节水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又不增加农民负担,建议政府将“暗补”改为“明补”政策,将一定比例的水资源费发放给农民,同时提高水资源费,并按标准计收,这项措施既没有增加农民负担,又比减征和缓征水资源费的政策更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征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浩,沅本清,沈大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5-232.

[2]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沈大军.水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北京市水务局,水利部水资源司.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资料汇编[G].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390-394.

相关技术体系 篇9

关键词:远程过程调用,码桩,参数传递

0 引言

RPC是一种通过网络从远程计算机上请求服务,而不需了解底层网络技术协议。RPC协议假定某些传输协议的存在,如TCP或UDP,为通信程序之间携带信息数据。调用的两个部分可能分布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计算机上[1]。在OSI网络通信模型中,RPC跨越了传输层和应用层,它的实质是实现网络七层协议中的会话层的功能。在两个试图进行通信的站点之间建立一条逻辑通道(即建立会话连接),并通过这个信道交换信息,不再使用时,负责释放所建立的连接。

1 RPC体系结构

信息社会,支持高级语言远程过程调用(RPC)的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2]。RPC其实也是一种C/S的编程模式,有点类似C/S Socket编程模式,但要比它高一层[3]。它对client提供了远程服务的过程抽象,其底层消息传递对client是透明的。在RPC的操作过程中,请求程序就是一个客户机,而服务提供程序就是一个服务器。首先,调用进程发送一个有进程参数的调用信息到服务进程,然后等待应答消息。在服务器端,进程保持睡眠状态直到调用消息到达为止。当一个调用消息到达,服务器获得进程参数,计算结果,发送答复信息,然后等待下一个调用信息。最后,客户端调用过程接收答案信息,获得进程结果,然后调用执行继续进行,其结构如图一所示。

一般来说,每台主机与网络相连均有它自己的固定IP地址。而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用户,比如无线移动用户,不可能保持它的位置不变,包括它的物理地址和它所处的域[3]。为了适应这种情况,RPC的调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改变,以适应移动用户的需要,那就是M-RPC(移动的远程进程调用),它的体系结构如图二所示。

在M-RPC中,网络使用M-RPC agent(代理)来连接用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如果单个的代理无法建立服务器和用户的连接,那么网络将使用多个代理来建立服务器和用户之间的通路。M-RPC与RPC的主要区别在于M-RPC能够满足移动用户及无线用户进程调用的需要,而参数的传递和数据处理则相同。

2 基本的RPC操作

在此讨论传统的过程调用,并解析调用本身是如何被分割成运行在不同主机上的用户部分和服务器部分的。

2.1 传统的过程调用

为了说明RPC的工作原理,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个常规的过程调用的工作原理。比如一个C环境中的调用:

其中,fd是一个指向文件的整数;buf是一缓冲区;nbytes是一个告诉我们还有读取多少字节的整数。如果是主程序调用该命令,那么调用之前堆栈将如图三所示。

当所调用的程序执行完成后,调用程序将把返回值送回寄存器,修改返回地址,并把控制交还给调用者。此时,调用者从堆栈中移动参数,并返回初始状态。

RPC的本意是使得一个远程进程调用尽可能的象发生在一个主机上的进程调用那样方便。用另外一句话来说,就是使得远程过程调用是透明的——即不必在意进程是在何地被执行的。假设一个程序需要从一个文件上获取数据,编程人员就可以使用一个进程调用来阅读代码并获取数据。在一个传统的系统中(单处理器),连接器从库中提取read程序,并把它嵌入到对象程序运行列表中去。但对于RPC而言,这个目的的实现非常简单,它只需调用一个等价的read即可。换而言之,read进程是一个联系代码和本地操作系统的接口。在单处理器的系统中,程序员并不知道read进程做了什么,read进程的操作对他来说是透明的,同理,RPC也达到了这个效果。和前者相比,不同的地方表现在,它将参数封装起来并发送给服务器,之后用户调用receive进程并阻塞自己返回到达,其具体过程描述如图四所示。

当封装后的信息到达服务器时,服务器操作系统把它传递给Server stub。Server stub将调用receive进程并处于阻塞状态,等待信息的到来。Server stub将从信息包中获取参数并按照图一的方式处理数据。在所处理的任务结束后,server stub把结果传递回用户,自身又将处于任务接收等待状态。把RPC可细分为以下10个步骤:

(1)用户进程以一般的方法调用Client stub;

(2)Client stub(用户码桩)构建一个消息并调用本地操作系统;

(3)用户操作系统向远程服务器发送信息;

(4)服务器把消息传递给Server stub(服务器码桩);

(5)Server stub解包参数并调用本地服务;

(6)Server上的本地服务返回结果给Server stub;

(7)Server stub封装结果并调用本地操作系统;

(8)Server stub上的操作系统把信息发送给用户操作系统;

(9)用户操作系统再把这个结果信息传给Client stub;

(10)Client stub解包结果并把结果传给用户进程,到此,一个RPC算是完成。

2.2 参数传递

Client stub从本地进程中获取参数,封装成消息的形式并把他们发送给server st。在这里,讨论在RPC系统中参数值的传递问题。

把参数封装成消息被叫做参数整编(parameter marshaling)。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远端进程add(i,j),它有两个整型参数i和j,自身返回两参数的算术和。对函数add的调用过程如图五所示:

Client stub首先获取两个参数i和j,并把他们封装成图五中所示的消息,同封装的还包括调用函数名及函数序号。因为服务器可能支持不同的调用,它应该被告知哪个服务将被该调用使用到。

当消息到达服务器时,stub将检查消息并判断哪个本地进程可以被使用。在外部看来,发生在Server stub上的对其本身的进程调用形同发生在用户机上的调用一样,只不过,它的参数来自外部而来的消息。

当任务完成时,Server stub再次获得控制权,它把结果封装成消息并把这个消息发送给用户。

比如,在一个有两个参数的进程中,分别是一个整型变量和一个四位的字符串,每个参数用32比特来表示。图六显示了参数在client stub及server上的参数表现形式。

在网络中,消息按字节传送,最先发送的字节最先到达。(a)中的比特排列经过网络传输后,顺序如(b)所示。当Server stub分别阅读从0地址到4地址的时候会发现整数值等于83886080而字符串为‘JILL’,此时,Server stub对接收到的4字节的位置进行调整。

3 结束语

RPC(远程进程调用)使得对网络中某个服务器的服务请求成为可能,而且这种服务的实现很是简单,就如同发生在本地主机上一样。这种简单主要表现在:RPC的网络体系结构比较简单,只要保持用户机和服务器的连通,两者之间能够通信,那么服务的实现就将成为可能;RPC的参数传递比较简单。但是它也有自己的不足:首先,它不能满足移动用户的需要,当用户无法识别服务器的时候,调用将不能够实行;其次,RPC要求严格的时间同步,当用户进程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调用时,自身将处于阻塞状态,这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本地主机上的系统资源。所以,在进行调用的同时,阻塞单个进程而运行其他进程将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把需要进行远程进程调用但并非严格要求时间同步的进程封装成包的样式,统一向服务器发出。RPC还面临其他一些问题,比如,用户进程发送消息丢失或服务器结果返回消息丢失问题,不能返回正确结果;或消息中的某些部分被篡改而服务不能实现的问题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郑丽英,李全兵.一种新的基于RPC的分布式开发模型[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3(1).

[2]范宝德,刘惊雷.基于事物对象的RPC技术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9(101).

上一篇:电台建设下一篇:智能建筑中防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