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安那州

2024-05-09

路易斯安那州(精选十篇)

路易斯安那州 篇1

建设地点: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纳基托什 (Natchitoches)

业主:State of Louisiana, Office of Facility, Planning&Control

设计单位:Trahan Architects

基地面积:2 787 m2

建筑面积:2 601 m2

建筑结构:钢

建筑层数:2

建筑材料:Cast stone interior and pleated copper exterior

项目负责人:Victor F.“Trey”TrahanⅢ

主要建筑师:Brad Mc Whirter

设计团队:Ed Gaskin, Mark Hash, Michael Mc Cune, Sean David, Blake Fisher, Erik Herrmann, David Merlin, Benjamin Rath, Judson Terry

室内设计:Lauren Bombet Interiors

设备专业:Associated Design Group

结构专业:LBYD

景观设计:Reed Hilderbrand Associates

施工单位:VCC

BIM技术管理:Case

声学设计:SH Acoustics

防水设计:Water Management Consultants&Testing, Inc.

造价:1 260万美元

设计时间:2008年

建成时间:2013年7月

图纸版权:Trahan Architects

y摄影:Tim Hursley

The Louisiana State Museum and Sports Hall of Fame in historic Natchitoches, Louisiana merges two contrasting col ections formerly housed in a university coliseum and a nineteenth century courthouse, elevating the visitor experience for both.Set in the oldest settlement in the Louisiana Purchase on the banks of the Cane River Lake, the design mediates the dialogue between sports and history, past and future, container and contained.

Our exploration focuses on three questions.How does our design explore the client brief to exhibit sports and history simultaneously?How does it respond to the historic building fabric?How does it make a connection to context?

Our resolution is, first, to interpret athletics as a component of cultural history rather than as independent themes.While sports and regional history may appeal to different audiences, the exhibits and configuration explor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The spaces flow visual y and physically together, configured to accommodate state-of-the-art exhibits, education and support functions.Visitors however can experience both narratives either separately or simultaneously.

Second, historical pastiche is set aside in favor of a design language in response to the site.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is an extension of the existing meandering urban circulation, while the design mediates the scale and character of the historic commercial core and adjacent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The"simple"exterior, clad with pleated copper panels, alluding to the shutters and clapboards of nearby plantations, contrasts with and complements the curvaceous interior within.The louvered skin controls light, views and ventilation, animates the facade, and employs surface articulation previously achieved by architectural ornamentation.The flowing interior emerges at the entrance, enticing visitors to leave the walking tour and into the evocative exhibit spaces within.

Third the design reflects the carving of the ancient river whose fluvial geomorphology inspired the dynamic interior form.The dynamic foyer is sculpted out of 1, 100cast stone panels, seamlessly integrating all systems and washed with natural light from above.The cool white stone references bousillage, the historic horse hair, earth and Spanish moss utilized by 17th Century settlers.The flowing surfaces reach into the gal eries, serving as"screens"for film and display.At the climax of the upper level, the path arrives at a veranda overlooking the city square, sheltered by copper louvers, further connecting the interior to the public realm.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博物馆和体育名人堂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历史保护区纳基托什 (Natchitoches) , 该项目将原有的两座对比鲜明的建筑—大学体育馆和19世纪的法院—合并, 提升了人们对两者的体验。项目位于凯恩河湖 (Cane River Lake) 岸边路易斯安那购地 (Louisiana Purchase) 的老城区内, 设计力求在体育与历史、过去与未来、承载者与被承载者之间建立对话。

我们的探索主要集中于3个问题:设计如何满足业主同时展示体育和历史的诉求?如何应对历史建筑的构造?如何与周围环境建立关联?

首先, 我们将体育视作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非独立的主题。虽然体育和地区历史可能会吸引不同的受众人群, 但我们通过展品及布展探索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视觉和实体上的空间流动, 适应了陈列一流展品、容纳教育及辅助等功能的需求。参观者可以分别或同时体验体育和历史。

其次, 我们采取“历史的拼凑”的设计语言来回应基地环境。建筑内部组织是迂回曲折的城市交通的延伸, 同时设计协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商业核心区和周边居住社区的规模和特点。暗指百叶和周边种植园隔墙的褶皱状的铜质表皮塑造了简洁的外部形象, 与曲线形态的内部形成对比, 并互为补充。百叶表皮控制了光照、景观和通风, 使立面更具活力, 并采用了以前通过建筑装饰才能实现的外观的连续性。流动的内部空间始于入口, 它吸引着参观者进入令人回味的展览空间。

路易威登广告词 篇2

Where will life take you?生命将引领你去向何方?

By Louis Vuitton 路易威登

What is a journey? 何为旅行?

A journey is not a trip. 旅行不是一次出行,

It’s not a vacation. 也不只是一次假期,

It’s a process. A Discovery. 旅行是一次过程,一次发现。

It’s a process of self-discovery. 一次自我发现的过程,

A journey brings us face to face withourselves. 真正的旅行让我们直面自我。

A journey shows us not only the world.旅行,不仅让我看到了世界,

But how we fit in it. 更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Does the person create the journey 是我们创造了旅行?

Or does the journey create the person? 还是旅行造就了我们?

The journey is life itself.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旅行。

路易十六VS路易十四 篇3

“专制统治最完美的化身”

——路易十四

路易·迪厄多内·波旁(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1643年,继任法兰西国王之时,还是个四岁的孩子,他的母亲安娜代他执政,直到1661年红衣主教马扎然死后他才开始真正亲政。一直到1715 年去世为止,实际执政54年,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他是与康熙同时代的西方大帝,被尊称为“太阳王”。

因路易十三时代贵族势力的不断强大,路易十四亲政时,国王的权威被削弱。所以,他上台后,在法国建立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专制王国,把国王的权力发展到顶峰。他用“君权神授”来为王权至上制造理论依据。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他手中,所有的事情他都亲自过问。他并着手打击高等法院的势力,将一些法官流放。在其统治下,没有首相,不开三级会议,甚至还取消了高级法院对国王大赦的指摘权。他亲自去法院撕毁投石党的议事记录,宣称了为后人所熟知的“朕即国家”信条。

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力,在政治上,路易十四对贵族实行高压政策,对敢于反叛的外省贵族无情镇压;向各省派驻司法、警察和财政监督官,并把各省军队的调度权控制在中央手里;在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鼓出限进,大力发展工商业,导致各个国家效仿,引起商业竞争,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思想上,他坚信,一个国家的宗教应该绝对统一,因此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并完全推翻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于1598年颁布的宽容的南特赦令,对新教教徒施加压力,摧毁胡格诺派的教堂,关闭新教的学校,导致许多胡格诺派教徒不得不逃到国外。

为了满足他的政治和经济要求,建造了凡尔赛宫。凡尔赛宫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权利的策略之一。1682年5月6日,他搬进这座位于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宫殿。从此在宫廷里掀起了一股“金光四射”的奢华之风,这股风气吹遍了整个法国大地。富丽堂皇的宫殿里没日没夜地举办极尽奢华的宴会,把各地大贵族宣召进宫,侍奉王室。一周三次在套间内集会,受邀大臣们来套间享受各种娱乐。宫廷的规矩迫使贵族为衣装付出巨款,他们从早到晚都得待在宫殿里参加舞会、宴席和其他庆祝活动。这一情况遭到许多大臣相当激烈的批评,但路易十四对这一切置若罔闻,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间向这个工程投入了一百多万镑。在这里,达到了他专制统治的目的。他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紧紧地稳在他周围,尤其是那些好战的贵族和潜在的反抗分子,让他们忠于国家,忠于国王。将贵族变成他宫廷中的一员,削弱他们作为地方官的实质性权力,使他们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路易十四是一位十分好战的国王,依仗法国军队的强大和几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在统治期间发动了四次较大的战争,扩大了法国的疆土:1667年至1668年,同西班牙的遗产继承战;1672年至1678年,同荷兰的战争;1688年至1697,与奥地利皇帝为首的奥格斯堡同盟的九年战争;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继承权战争,此外,还参与了西欧国家掠夺海外殖民地的竞争,在印度、路易斯安娜、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扩大殖民地侵略。1685年,他还颁布了“黑法”,允许在法国所有的殖民地贩卖奴隶。

在其统治期间,由于常年征战,大肆修建凡尔赛宫,官僚机构的贪污,以致法国负债累累,平民百姓在苛捐杂税压迫下生活得非常贫困。民众起义,军事失败,国库空虚,农业凋敝,工商业破产,王权削弱,民心丧尽,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衰落。虽然“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相对稳定,但没有民主制度保障的“强国”是虚幻的,他所加强的是一个上层对下层平民拥有无限权力的旧制度,这个制度已经腐朽,绝不可能维持长久。

在路易十四77年的生命当中,有54年统治着法国,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几乎亏空殆尽的国库和人民的哀怨声。他是专制统治最完美的化身,他在回忆录中声称:“构成国王的伟大和尊严的不是他的手中的权杖,而是他的手执权杖的方法。由臣民来决定一切,君主只是受到人们的尊重,这就歪曲了事物的面貌。唯有君主才有权考虑和决策,其他人的职责只不过是执行君主的命令而已。” 1715年,曾称雄一时的路易大帝在人民的一片怨声中死去。他的死标志了一个时代的完结,伏尔泰称之为路易十四时代。

“生性温和立志改革的小人物”

——路易十六

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是路易十五之孙,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也是法国历史中唯一一个被处死的国王。

相比“朕即国家”的路易十四和“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路易十五而言,路易十六是最开明的。他不暴虐,在更为宽广的视野和历史中看待此人,曾有“激进改革家”或“忽然改革家”的名声,试图改革,以挽救国家危亡。“我们的教科书中总是说,路易十六跟贵族、教士们一起想尽各种方法压榨平民,终于引起了人民的反抗,造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这是传统革命史学家关于这一问题的说明。有位英国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座教授对这位国王的分析:“正是他(路易),迈出了与法国人同心协力建立一个稳固政体的第一步;正是他,取消了专断的权力,取消了税收方面的特权,不再根据功劳之外的标准提拔官员,也不再实行未经同意即行征税的惯例。”

路易十六是1774年即位的,此时的法国,经过自称“朕即法律、朕即国家”的路易十四的高度专制、“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路易十五的荒淫挥霍之后,就像一个用力过度的发条,已经松弛下来了。他所承继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就已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国王的权力被看作是上帝的代表和化身。国王在其诏书中都要宣称自己是“按照上帝的安排,法兰西和纳瓦尔的王”。在神授权力的名义下,国王拥有一切权力。专制体制对人的漠视、对人的权利的剥夺在力度上和在方式上的横暴是空前的。在这样的体制下,居于法兰西底层的第三等级承载着整个国家的重负,却享受不到任何政治权利。税收负担全落在贫困者身上,使他们怨声载道。同时,官僚制度充满惰性,政府人员腐败懒散,行政管理庞杂而且混乱。路易十六认识到对举国怨恨的“旧制度”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他决意借财政问题向贵族开刀。这种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一项举动,关乎国家前途。

nlc202309040011

具体来说,他建议取消一切奴役,一切特权。在法律上,取消拷打逼供,给被告人辩护的权利;在政治上,让所有人都有人身安全和言论出版自由,让人民能够获得政治权利,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宗教上,反对宗教迫害,实现宗教自由;在经济上,免除农民的徭役,取消省界的壁垒,废除贸易的关卡,振兴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让贵族和僧侣同第三等级享受一样的税率。但是这项改革计划由于受到特权阶级的反对而无法推进。路易十六先后任用杜尔哥、内克等为财政总监,企图进行改革,将希望寄托于贵族们与国家共渡难关,并主动放弃自己的一些权益和利益,可是特权阶级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坚决反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路易十六只好同意在第二年的五月召开三级会议。他万万没想到此举反而促成大革命的提早到来,导致自己被送上了断头台。1789年 5月,国王召集三级会议, 表示希望能够在现有的体制和程序内解决问题。随后,贵族阶级拒绝合作。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 ,废除王政, 实行改革,实现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双方展开了冲突。巴黎人民于 7月14日 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 法国大革命爆发。

关键时刻,温和的路易十六选择了不与民众对抗,于是被暴动的民众押回了巴黎,被软禁在杜伊勒里宫中,成了“革命之囚”。到达巴黎时,路易十六的马车穿过人群,人们没有脱帽致敬,而是以死一般的寂静表示内心的愤慨和鄙视。1793年1月的一天,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人潮汹涌,气氛欢腾、激昂。国王路易十六的手臂反绑在背后,被押上自己设计的断头台,在人民的欢呼中,人头落地!不过,直到临死前,他仍坚称自己无辜。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里说的一段话被永远载入史册:“我虽然得死去,但绝没有犯过任何指控我的罪行。我宽恕造成我死亡的人,我还要祈求上帝,在我的鲜血抛洒之后,在法国的土地上再也不流血了。”

专制强权的路易十四在位整整54年,昏聩无能的路易十五竟也在位59年,而温和善良、愿意改革、生性温和的路易十六,历史留给他的时间竟只有15年!他要通过财政改革取消上层阶级的财政特权,恢复被历代国王废止了160年的三级会议,把全国几百名代表请到凡尔赛来“共商国是”,这些是之前的专制统治者所做不到的。在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涅的笔下,路易十六没有任何野心,他可能是唯一没有权力野心的国君,唯一具有一切好国王所应有的敬畏上帝和爱百姓这两个优点的国君。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改革计划所遇到的阻力是他所意想不到的,也是他未能加以克服的。他头脑清楚,心地正直、善良,在革命者的步步为营面前,一次次的对民众妥协、让步,没有真正实施武力镇压。而实际上如果不惜代价从一开始就坚决抵抗,他甚至有可能在有生之年保住王位。这些都可以说明他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国王,人们还能期望一个旧时代的君王做些什么呢?

作为这个时代旧势力代表的国王路易十六,一直承受了历史的责备。改行仁政和继行暴政都是困难的,因为,要改革,就要有力量使贵族特权阶级服从改革。而作为一个温和敦厚的小人物,他不愿意有更多的流血,始终没有对革命采取贵族所坚持要求的最强硬手段,因此被坚持王权观点的人所唾弃。他们责备他被暴民吓破了胆,没有履行一名国王的职责。而他深知革命的力量不是他所能抵挡得了的,面对群众的怒火,一再作出让步。米涅说,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怀和品德来说,是最适合于他那个时代的。当人们对独断专制的政治体制不满时,他就自愿地放弃这种专制的做法;当人们对路易十五的荒淫挥霍感到愤恨时,他能够品行端正,生活俭朴;人们要求作一些必要的改革时,他也能够体察公众的需要并立意要给予满足。作为一名坚信君权神授的国王,他对危害王权的革命进行了本能的抵制,于是被指责为耍阴谋。最终,作为专制制度的象征,他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大革命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但路易十六成了祭品。正如一个君主因拒绝改革而遭到毁灭的结局那样,他是由于尝试改革而毁灭的。他的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

编辑:李影

路易·威登的“随变”哲学 篇4

已经154岁的路易·威登公司有如此超人的魅力, 其“秘诀”就是“随变”而不“僵化”。“随变”的是:路易·威登对与未来发展战略不相匹配的产业采取了非常果断的处理手段。不“僵化”的是:它卖出了与公司发展战略相悖、却能获取高额利润的衍生业务。

这种“随变”不“僵化”的赚钱模式鞭策着, 路易·威登百年来一直把崇尚精致、品质、舒适作为设计的出发基础。因此, 路易·威登这个名字现也迅速传遍世界, 成为奢侈用品最精致的象征。

传承“变化的DNA”

经营传承百年的奢侈品牌, 要求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人都要有将名字传下去的决心。以手工艺者特有的天赋和对不同时代需求敏感的威登家族是这方面的典范。

1837年, 路易·威登出生于一个法国木匠之家, 父亲是磨坊主, 他童年时跟父亲做了大量的木工活, 10岁时已经能凭自己的手艺生存了, 并且充分掌握了各种木材特性。14岁那年路易·威登想到巴黎去发展, 因为付不起车资, 他只能徒步, 一路上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不过路易有个很“大”的梦想来抚慰心灵: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店。

初到巴黎的生活还是按部就班, 在一家行李箱作坊度过数年学徒生涯后, 他开始为法国皇室服务, 成为一名捆衣工。当时正值拿破仑二世登基, 法国版图的扩大激起了拿破仑-乌婕妮皇后游历欧洲的兴趣。但是, 旅行的乐趣却常常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大打折扣, 因为, 那些华美的衣服总是不能妥贴地呆在行李箱中。此时, 穷小子路易·威登凭借自己多年的手艺, 把皇后的衣装巧妙地绑在旅行箱内。就因为这个, 从乡下来的年轻人路易很快得到了拿破仑-乌婕妮皇后的留意和信任。

同时, 在为皇后服务的过程中, 旅行者们的苦乐引起了路易·威登的注意。当时交通工具的革命方兴未艾, 乘坐火车成为旅行者最时髦的选择, 然而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是旅行箱把衣服弄得皱巴巴, 就是行李包在火车的颠簸中一次次摔倒。路易·威登认为自己能为更多的人免除旅行之忧, 便于1854年结束了为宫廷服务的工作, 在巴黎创办了首间皮具店, 主要产品就是平盖行李箱。

这个用“Trianongrey”帆布制成的箱子很快便成为巴黎上流社会喜欢出行的贵族们出行的首选物品。四年后, 路易·威登扩大了皮具店规模, 在巴黎近郊Asnières设立了第一间工厂。这时, 设计、生产的过程更注重于解决旅行者们的实际问题, 以实用的设计理念为基础, 路易·威登在时尚和专业化方面不断深入。

1871年, 路易·威登在Scribe大道上开设了一家新店;四年后分店开到了伦敦市中心。公司的发展为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就在这段时间, 路易·威登品牌的经典产品——坚硬旅行箱也于1889年诞生, 它适应长途旅行的颠簸, 带给旅行者最需要的安心与舒适——迄今为止, 它都是路易·威登的骄傲。

暮年后, 路易·威登的儿子乔治·威登, 继承了心灵手巧的家族传统, 在1890年发明了特殊的锁扣“5-tumbler”——特点在于只要用一把钥匙, 就可以打开客户本人所有的路易·威登皮箱, 避免了旅行者在裤子上拴一大堆钥匙的麻烦。1896年, 他更是在Monogram帆布上印制了著名的“LV”商标, 这令路易·威登开始作为品牌象征注入人们的观念。

轮到第三代传人卡斯顿·威登展现家族创造力时, 手工艺这一传统行业逐渐拥有了现代社会的产业形式。卡斯顿和当时的欧洲艺术家来往密切, 经常邀请他们参与自己的设计过程, 力图将自己喜爱的古典元素转化为经久不衰的时尚经典。不知不觉中, 路易·威登的产品日渐“奢华”。比如, LV各种旅行袋、提包、后背包、可以放各种证件的皮夹、护照夹等各种款式, 约一个月就会推出新品、新款式。不论是时髦的仕女或成熟的男性, 甚至是活泼的年轻人, 都可以在LV找到符合自己的皮件用品。分项精致的LV可为不同的需要, 量身订制, 不论是可放两瓶佳酿的酒袋、可折叠的桌椅, 都呈现出“LV旅行哲学”的真正象征。这样的“象征”, 早在路易·威登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深深的烙印, 但没有什么能证明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正如前面所说的, 当他在创业时, 就毫不犹豫使用了自己的名字作为箱子的品牌名称。他在给路易·威登家族制定的“家规”中规定:他的后代凡是女孩, 名字中必须有“路易斯”这个词, 凡是男孩, 名字中必须有“路易”这个词。150多年来, 威登家族都执行了他的规定。

路易·威登能够屹立于国际精品业的翘楚地位, 根本原因在于有着自己特殊的“DNA”。路易·威登不仅自己一直继承了他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态度。他的第二代传人乔治·威登则开始为品牌添加国际视野和触觉。第三代卡斯顿·威登又为品牌带来了热爱艺术、注重创意和创新的特色。同时, 不仅是家族的后人, 每一位为路易·威登工作的设计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了解路易·威登的历史, 并且从中领悟到它特有的这些“DNA”。

与时俱进的“转变”

路易·威登对新款式有着狂热的激情, 主要是因为它的每一款新设计, 很快就会被别人模仿, 只有不断用更新的款式去打击对手。它的行为造成了“时尚总是变化最快”的现象, 使得巴黎那些追赶时尚的人们不得不经常光顾它的商店, 免得一夜之间就落伍了。

事实上, 150年的经验不仅缔造了一个传奇品牌, 路易·威登的经营者们也逐渐培养起独到的眼光和洞察力。在1997年, 路易·威登公司董事会决定聘请“时尚简约主义”的代表马克·雅各布加盟。他倡导的设计理念和繁复的贵族式设计风格, 实际上和路易·威登的设计理念相矛盾。但是, 正是路易·威登董事会这个勇敢的决定, 使得“路易·威登”品牌再一次证明了自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马克利用“从零开始”的极简哲学开始对“路易·威登”进行改革。例如他根据这些对流行时尚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传统Monogram产品上增添小型金属装饰。在他的帮助下, “路易·威登”重新塑成熟悉都市生活、游历世界各地的巴黎时尚形象。“路易·威登”的产品吸引了芝加哥、东京等各地的消费者, 它的产品有华贵的大红色仿羔皮呢紧身外套、双面驼绒窄身裙以及貂皮围巾等。

除此之外, 经营奢侈品牌必须长期推出新广告, 这是路易·威登早在1870年就确认的营销定律, 直到今天, 全世界所有的奢侈品牌商都不敢违抗这条铁律, 从地中海岸到大西洋岸边、从嘎纳影后到好莱坞影帝、从变形金刚到海底总动员“一扫而光”。

其实, 路易·威登是奢侈品牌商做广告的先驱, 当时巴黎的报业方兴未艾, 报界尽力诱惑商人打广告, 但商人们认为花那么多钱做广告不划算。有趣的是, 由于当时办报纸的都是文人, 在报纸上做广告的基本上也都是文人, 像雨果这样的文豪自己掏钱在报纸上打广告都是极自然的事情。多年以后, 商人们才发现广告的魅力。路易·威登是先知先觉者, 1880年, 路易·威登在50家报刊不断地做广告, 成了新闻媒体的宠儿, 报刊又反过来力推“LV”品牌, 路易·威登的知名度不逊色于任何当时的新闻人物。

奢侈的店面橱窗, 在当代仍然是奢侈品牌的主要营销手段。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也是路易·威登的创举, 1875年, 路易·威登的店面设置了华丽的橱窗, 里面摆满行李箱, 整个巴黎都被吸引了, 在他的橱窗前, 可以碰到王室、贵族、政客、富豪等等上流人物, 他们都是来欣赏什么叫时尚的。

奢侈品牌的旗舰店更是当代的营销潮流, 旗舰店的雏形也是路易·威登的创举。当年, 路易·威登遇到的主要对手来自英国同行, 并不是因为英国人做的比他更好, 而是很多法国贵族认为英国货更洋气, 这激发了路易·威登要到伦敦去和英国人当面较量的雄心。

如今的路易·威登在巴黎的旗舰店, 如同一座艺术博物馆, 已经成为巴黎时尚的丰碑, 是巴黎最迷人的旅游景观之一。很多人消费不起“LV”, 也要到此一游, 只是为了见识一下奢侈品的样子。

战略不变模式在变

从上世纪的80年代至90年代, 法国高档名牌行业经历了一个剧烈兼并、整合和集中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既造就了今天在法国最富有的高档名牌行业领军人物, 如路易·威登集团的贝尔纳阿尔诺, 使得一批经过兼并大潮洗礼的百年家族老店继续保持了传统的生产和经营风格, 并与大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分庭抗礼。当然, 在经济全球化无所不在的今天, 也有一些法国著名品牌或被外资介入, 或被国外企业收购;而路易·威登集团则更多地把外国著名高档品牌纳入到自己的经营范围。

路易·威登CEO伯纳德·阿诺特管理着酩悦香槟、Thomas Paink衬衫等数十个奢侈品品牌, 但公司利润的60%来自路易-威登一个品牌。阿诺特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复制路易·威登的成功。比起其他消费品行业, 奢侈品行业的品牌打造要更难。你必须让人们对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产生渴望。

58岁的阿诺特风度翩翩, 20年前他就开始涉足奢侈品行业。当时, 35岁的阿诺特用家族提供的资金, 再加上银行贷款, 收购了博萨克集团, 这是一家破产的法国纺织品集团, 曾在1946年资助克里斯汀·迪奥成立了首家时装店。阿诺特剥离了除迪奥以外博萨克的所有业务, 并通过这家企业大量收购“LVMH”公司的股票, 收购至旗下的路易·威登与酩悦轩尼诗合并, 成立了路易·威登。在上世纪90年代, 他开始大举收购当时比LVMH还要高档的奢侈品牌, 其中包括衬衫制造商Thomas Pink、卓美珠宝、芬迪皮具、Pucc和Donna Karan时装、Krug香槟以及豪雅表等等。

通过全新的并购经营模式, 阿诺特赋予了路易·威登产品强烈的现代气息。同时, 他还始终极为关注品牌的质量。路易·威登在法国迪塞的生产厂的院子里的有一台粉碎机, 专门用于销毁那些不合格的产品。检验员清点手提包皮带上的针脚数目。哪怕只差了一个针脚, 提包也会被送入粉碎机。

随着路易·威登箱的竞争力日益增强, 阿诺特多管齐下, 开始营造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最能制造品牌影响力的, 是公司每个季度限量推出的高价产品。2006年的产品是售价5550美元的Theda手包, 这款表面以蓝绿色鸵鸟皮和绸缎制成的手包最初只在美国纽约第五大街的专卖店有售, 在英国的专卖店只分到了10个。到了2007年3月, 伦敦和纽约的消费者都要等上数月才能买到这种手包。路易·威登的解释是:这种手提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 而是要激起人们的羡慕。这其实就是路易·威登高明的策略。

进入2007年, 路易·威登集团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高档名牌产品生产和销售集团, 它将时装与皮具、香水与化妆品、香槟酒与烈性酒、钟表与首饰等4大类精品的60家著名品牌汇集在集团旗下, 其中包括世界驰名的路易威登箱包、迪奥和纪梵希香水、芬迪时装、尚东香槟酒和轩尼诗干邑等极品品牌, 并经营着一个巨大的销售网络和巴黎的两家著名大型商场。同时, 路易·威登集团的营业额也达到了153亿欧元, 并且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 实现营业额34亿欧元, 利润率高达45%。藉此, 路易·威登既可充分利用多种类、多品牌的协同优势, 又发掘出了企业的潜能, 充分发挥了各品牌的独立发展能力。利用品牌效应, 将最著名品牌由单一产品向多种产品延伸, 创造出更大的附加值。

经营一个顶级奢侈品品牌, 是经营一种“梦想”, 也是在抵制着无穷无尽的“欲望”。要在奢侈品品牌定位上长久地坚持下去, 就必须能够经受得住盈利的考验, 任何的冲动和急功近利都会对品牌本身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 印有“LV”标志这一独特图案的交织字母帆布包, 伴随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典雅的设计而成为时尚之经典。150多年来, 世界经历了很多变化, 人们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但路易·威登不但声誉卓然, 而且依旧保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不论是时髦的仕女或成熟的男性, 甚至是活泼的年轻人, 都可以在LV找到符合自己的皮件用品。分项精致的LV可为不同的需要, 量身订制, 不论是可放两瓶佳酿的酒袋、可折叠的桌椅, 都呈现出“LV旅行哲学”的真正象征。

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 印有“LV”标志这一独特图案的交织字母帆布包, 伴随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典雅的设计而成为时尚之经典。

路易斯・瓦伦西亚 篇5

职业生涯

瓦伦西亚在厄瓜多尔球会基多民族(Club Deportivo El Nacional)开始足球事业。6月,柏历坚尼正在比利亚雷亚尔开展南美挖星计划,而瓦伦西亚当时是厄瓜多尔队最红的新人,比利亚雷亚尔用200万欧元将他买入、可是柏历坚尼给了他2场共计94分钟出场时间后就宣告放弃了。在/赛季期间被球会外借至另一间西班牙球会维尔瓦。 夏季,已在世界杯上证明了价值的.瓦伦西亚依然无法归队,又被低价(约40万欧元)转借给维甘竞技,于年8月19日正式代表球队出赛,以2-1败于纽卡斯尔联。2006年10月21日对曼城的比赛中,瓦伦西亚射入代表维甘竞技首个入球。瓦伦西亚效力期间表现出色,维甘竞技决定延长租借期多一年,在1月18日正式以200万欧元将瓦伦西亚收归其下,并与他签下3年半合约。 1年后,瓦伦西亚的身价已超过1000万,从冬季转会开始,就传出过曼联、切尔西和皇家马德里对他有意的消息。 6月30日心仪瓦伦西亚已久的曼联终于落实收购,签约四年,转会费没有透露,据报高达1,600万英镑。 瓦伦西亚表示:能加盟这么一家有着非常先进的训练设施和极其优秀的球员、教练、队医、裁判以及董事会的球队感到高兴,并且也给自己找到一个安乐的窝。 赛季 俱乐部 出场 进球 国家 联赛等级 /11 曼彻斯特联 2 0 英格兰 1 /10 曼彻斯特联 34 5 英格兰 1 /09 维冈竞技 31 3 英格兰 1 /08 维冈竞技 31 3 英格兰 1 2006/07 维冈竞技 22 1 英格兰 1 2005/06 韦尔瓦社会 11 0 西班牙 2 2005/06 比利亚雷亚尔 2 0 西班牙 1 /05 比利亚雷亚尔 0 0 西班牙 1 /05 基多民族 80 20 厄瓜多尔 1

转会

延安往事——路易.艾黎 篇6

吕宛如:艾黎的秘书

宋 昌:甘肃山丹县艾黎博物馆馆长

聂广沛:艾黎的养子

王自刚:原甘肃山丹培黎学校校长

马西元:艾黎的学生

风华正茂时他来到中国。

抗战期间,他创立“工合”,

成为战时大后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在偏僻的古城山丹,他开办学校,

为这片大地的黎明孕育新生。

60个春秋他与中国患难与共。

1927年4月21日,一艘从香港开来的定期班轮停靠在上海码头。人头攒动中,一位外国青年略显茫然,他张望许久,不知道该去哪里?这里的一切对于他来说是那么陌生。

这个青年来自新西兰,名叫路易·艾黎,这一年,他刚满30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被西方人称为“冒险家的乐园”,吸引了大批西方人前来观光旅游、冒险淘金。路易·艾黎飘洋过海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踏上这片土地后,他有了哪些不同寻常的经历?这些经历又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呢?

到达上海后,令艾黎奇怪的是,上岸时他没有受到海关检查,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个国家如此松散和混乱让他始料不及。之后发生的事更让他出乎意料。

在码头上他又遇见一件让他很难理解的事:一个码头工人,看他走过来冲他脸上吐了一口唾沫。他想,这个国家怎么用这种态度对待客人?

没过多久,他开始理解了,为什么中国的普通工人对一个外国人有这么强烈的民族冲动情绪。但是他却没想到,他能在这个国家度过一生。

在上海,艾黎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处的防火督察,后来又当工业督察长,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上海最底层的工人。

路易·艾黎有一个爱好,利用节假日到处去实地考察,广泛接触上海各阶层人士,特别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与他们的接触中,他看到有钱人对穷人的压榨,感受到中国社会的不平等,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震撼。他明白了,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实际上是富人的乐园,也是那些享有特权外国人的乐园。而广大群众的生活却非常悲惨。

艾黎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全然不能肯定我要在上海呆多久,这座城市的贫富悬殊使我吃惊。我每日吃住所在的地方,有着豪华的俱乐部、时髦的汽车、训练有素的仆役。但要是离开几条主要的马路及其宏伟的建筑,便很快会进入那迷宫般纵横的狭窄、拥挤、臭气熏人的里弄。城市里似乎到处是乞丐。”

经过六个多月的思考,艾黎最终决定留在中国,为这里的穷苦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1897年12月2日,路易·艾黎出生在新西兰南岛的一个小镇。他的父母都是教师,几个兄弟姐妹从事的职业大多与教育有关。而艾黎从小就有从军的愿望,他刚满19岁就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荣立过战功。战争结束后,艾黎重回家乡,和朋友办起了农场。

农场在新西兰的北岛。这是一个没有被开发的荒山,这里丛林茂密,土地肥沃,很适于办牧场。艾黎在牧场生活了六年,这段经历对艾黎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学会了笑对一切艰难险阻,脚踏实地,艰苦朴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西兰遭遇了经济危机,艾黎经营的牧场也受到了这场风暴的波及。在艾黎经营牧场的最后一年,他经常看到报刊上发布有关中国大革命的消息,他决定要到这个国家去看一看。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艾黎迫不及待地奔赴中国。

1929年夏天,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的艾黎,参加了慈善机构在绥远进行的饥荒救济工作。这年年底,绥远灾区的一千多名孩子被送到上海,艾黎成了其中一个孤儿的父亲。

他从上海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叫段士谋的孩子,艾黎亲切地称他阿兰。三年后,艾黎又收养了孤儿迈克。他送孩子们去读书,带他们郊游,在两个孤儿身上倾注了无私的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1932年初入侵上海,战争的阴霾笼罩着中国大地。在这段时间里,艾黎结识了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和埃德加·斯诺等一批进步人士。他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等,有时还在一起讨论问题 。

1933年,经史沫特莱介绍,艾黎见到了宋庆龄。很快,艾黎开始利用自己的职业身份,配合宋庆龄在上海进行的抗日民主工作,并和中共地下党建立了联系。

上海公共租界愚园路1315弄4号,一幢三层的西式住房,是艾黎的住所,他的朋友甘普霖也住在这里。

1934年底,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把一部电台安在了艾黎家的顶楼上,用它和正在长征中的党中央保持联络。

一天,忽然有人在他们住的地方挨家挨户查漏电情况。原来,为了防止敌人发现电台,艾黎和甘普霖把发报机的电源线绕过电表,直接连在了外线上,时间一长,租界当局发现电表度数有问题,便派人来查看。

在检查人员中,有租界的警察,也有特务,还有电力公司的人。在查到艾黎小楼的时候,他们还来不及把发报机接头拔掉。凑巧电力公司的人和艾黎的朋友甘普霖认识,他走到厨房,打开冰箱门说冰箱漏电。他一喊把所有人都引到厨房去了。

就这样化险为夷。当天夜里,这部电台就被转移到了其它地方。这件事丝毫没有影响艾黎的行动。他照常利用自己的专用公务车,替上海地下党运送传单、书籍,转移革命同志。

艾黎的秘书吕宛如回忆说,艾黎真心诚意为党做了大量工作,他不但利用他的专用车运送地下党的刊物,还掩护一些革命同志。他不知道这些人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走,只要来了他就全力帮助。

1935年,艾黎和史沫特莱等人创立了《中国呼声》英文刊物,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罪行,声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艾黎出色的工作表现获得了宋庆玲的极大信任,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厚的友谊。

吕宛如说,宋庆龄从上海去香港时,艾黎陪伴她走向码头。宋庆龄挎着艾黎的胳膊,就像一对亲密朋友,他们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

1937年初,艾黎利用来中国后的第二次长假,去世界各国考察工业情况。在美国考察期间,他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发生了卢沟桥事变的报道,得知中国战争局势日趋紧张的消息。10月初,艾黎返回上海。

一上岸,艾黎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里已经不是他几个月前离开时的样子,到处是残垣断壁,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人们忙着救治伤员、掩埋死难者。回到家里,艾黎又得知养子段士谋在日军轰炸时受了伤,他的心情更加沉重。

没过多久,两个养子提出要去延安参加红军,艾黎非常支持,马上给他们安排行程。

两个孩子走后,艾黎经常去斯诺家里,和他们讨论时局的发展状况。

艾黎跟斯诺和斯诺夫人海伦·斯诺经常到楼顶上看杨树浦一带工厂区,望着那些被烧毁的建筑,他们想,应该做些事情救助中国难民、让中国的工业继续发展起来、将抗战进行下去。

有一天,海伦·斯诺提出一个建议:建立一些小型工业组织,生产一些必要的日用品来满足市场的需要。艾黎曾在工厂工作多年,他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建议。

艾黎连夜将他们的想法整理成文字材料,在朋友中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总体方案。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艾黎的这项计划得到了宋庆龄等进步人士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但要付诸实施,还要争取到国民政府的批准和经费支持。

1938年5月,艾黎辞去在上海的职务前往武汉,递交《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展计划书。但是,财政部长孔祥熙对这项计划并不感兴趣。无奈之下,艾黎请朋友把计划书转交给了宋美龄。宋美龄非常欣赏这个项目,答应帮忙疏通关系。

在宋美龄的帮助下,工业合作计划获得批准。8月5日,武汉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前挂出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牌子。

吕宛如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三位名誉理事长是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理事长孔祥熙,副理事长宋子文,理事有蒋廷黻、蒋经国、张治中等国民党要员;也有董必武、邓颖超等共产党“八办”(八路军办事处)的领导;还有黄炎培、章伯钧等民主人士,由他们组成了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领导机构。

艾黎作为行政院咨询“工合”工作的技术顾问,指导工合组织的工作。1939年1月,中国工业合作社国际促进委员会在香港成立,专门负责接受各国对工合运动的援助,艾黎是委员之一,并担任实地工作秘书。

吕宛如说,路易·艾黎到中国各地去敷陈“工合”组织,考察有什么需要,把情况集中到国际委员会,争取国际上的支持。他把各地“工合”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核心。后来大家称他为“ 工合之父”。

艾黎全力投入“工合”工作,经常奔走于西北、西南抗战后方的城镇、农村,组织和发展当地的工业合作社。在陕甘宁边区延安、新四军根据地茂林都设有“工合”事务所。许多非敌占区,都留下了艾黎的足迹。

一次考察后,艾黎病倒了。伤寒和疟疾使他卧床2个月。这期间,艾黎收到了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从重庆发来的命令,要他停止组织合作社的工作。艾黎知道,国民党中的顽固派一直在阻挠破坏工合工作,这道命令是阴谋扼杀工合运动,对此他坚决拒绝执行。他向孔祥熙复电表示:“尽管你要求停止组织合作社,我们必须有某些新的合作社代替老社。”不仅如此,艾黎还同时向孔祥熙提出了增加拨款的要求。

1939年2月2日,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发展生产运动”动员大会。 毛泽东发出 “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久,毛泽东亲笔给“工合”国际委员会写了一封信:“我赞成以合作社的方式在中国组织建设许多小型工业,……如能在华北游击区和西北接近战区的地方组织建立这种工业合作社,八路军和鄙人自己对此种援助将表示极大的赞赏和热情的欢迎。……毛泽东于延安”

1939年3月,艾黎搭乘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卡车,辗转近一个月到达延安。

在延安欢迎的人群中,一张熟悉的面孔突然出现在艾黎面前,他是艾黎在上海时的老朋友、美国医学博士马海德。三年前,马海德来到延安,担任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卫生部顾问。

来到延安的当晚,艾黎住进了马海德的窑洞,两人彻夜长谈。几天后,在马海德的陪同下,艾黎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甘肃山丹县艾黎博物馆馆长宋昌说:据史料记载,他跟马海德和毛主席见面主要是汇报工业合作社的事情。当时国民党封锁八路军,艾黎在广大农村搞工业合作社,利用国际援助解决物资上的困难,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并给予很大的支持。

在延安期间,路易·艾黎与毛泽东主席有过三次会面。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一次,毛泽东和艾黎见面时,直接谈到八路军抗日前线急需援助,希望工合组织能够向贺龙部当时所在的晋西北提供一些紧缺物资。

艾黎很快拟定了一个援助八路军的计划。当他去洛阳找人员和筹集资金的时候,却陷入了险境。

吕宛如回忆说,艾黎被出卖了,他联系的人,把事情通报给了特务机构。结果艾黎被逮了起来。因为艾黎拿着有蒋介石大印的通行证,才又把他放了。

尽管这个计划没有成功,但艾黎把八路军的需要始终牢牢记在心上。不久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延安分会正式成立。一年后延安的工业合作社已发展到二十多个,生产范围涉及到各个领域。工业合作运动逐步推广到了其它抗日根据地。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工合组织的工作区域遍布全国17个省,工业合作社最多时达一千七百多个,社员二十五万多人,援助了二十多万失业者和难民。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它为供应战时军需、民用、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的一支独特的经济力量。

“工合”运动开展起来后,各地急需各类技术人员和有能力有经验的负责人。“工合”决定开办训练班,为合作社培养技术员和指导员。艾黎把培训班叫作培黎学校。这个名字是为纪念美国人约瑟夫·贝利——一个献身中国教育、提倡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老人。同时,培黎还有“为黎明培训”的意思。

英国青年乔治·何克是艾黎的朋友和得力助手。1940年,艾黎在陕西双石铺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培黎学校。由于反共势力的干扰,学校刚刚诞生就濒于夭折。艾黎决定把学校搬迁到更偏远的地方。

1943年秋天,他的助手何克带着60名学生从双石铺出发,徒步跋涉七百多公里到达兰州。在兰州,艾黎雇了一辆卡车,装了咸菜、棉花、火柴、煤油等日用品,又艰难地向河西进发,最终到达甘肃古城山丹。第二年初春,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落成。

正当学校逐步走入正轨的时候,何克却因一次意外事故不幸身亡。失去了得力助手,艾黎在悲痛中独自挑起了继续办校的重担。何克收养的四个中国孩子聂广涛、聂广淳、聂广涵和聂广沛四兄弟,也成了艾黎的养子。

艾黎养子聂广沛充满深情地说,从1945年到1950年,我们朝夕相处。他工作以外还要照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得到了慈父般的关爱。

为了提高专业教学水平,艾黎先后从新西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邀请了27位老师支援学校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艾黎的学生马西元说,当时学校设有机械组、运输组、纺织组等。艾老给我们讲的是工业英语。

那时候,打篮球是培黎学校学生们的一项重要业余活动,此外,艾黎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会游泳,

当年,艾黎不仅在这里开设了一所简易医院,还建起了一座小型煤矿。

原培黎学校校长王自刚说,培黎学校是一所半工半读学校,学校办了好多工厂,工厂规模在大西北是相当大的。煤矿一天出50吨煤,除了供学校的动力和生活需要外,也供附近的老百姓用。

在主持校务工作的几年里,艾黎不仅亲自执教,安排学生生活,还利用各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在教学中,艾黎以“创造、分析”为校训,推行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半工半读教育。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领会理论,未来的技术人员来自勤于实践的人。事实上,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确实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会工作的人,日后他们大多数人活跃在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线上。

1949年9月21日,山丹解放。一座完整、充满朝气的培黎学校呈现在人们面前。

那一年,艾黎收养的聂氏四兄弟也重新回到了亲人的怀抱。

艾黎养子聂广沛回忆说,他把我们从小带大,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解放后,我的亲生父亲找到了我们,要把我们兄弟四人带回东北。艾黎说,我虽然很舍不得你们走,但是,既然你们的父亲找到了你们,你们就回父亲那里吧。这样的胸怀,让我感到他人格的伟大。

1953年,艾黎从山丹调到北京工作。他利用每年到各地参观访问掌握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客观报道,宣传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建设成就。他一生写了大量诗文,还翻译了不少中国优秀的古诗和现代诗,已出版的著作和译作共66本。

1987年12月27日零时30分,艾黎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艾黎被安葬在他当年工作过的甘肃古城山丹,长眠在他的战友何克的墓旁。

路易·威登箱包中的传奇故事 篇7

一、LV品牌的历史

LV品牌的创始人路易·威登的第一份职业, 是为名流贵族出游时收拾行李。他见证了蒸汽火车的发明, 也目睹了汽船运输的发展, 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当时收叠起圆顶皮箱的困难。于是, 路易·威登革命性地创制了平顶皮衣箱, 并在巴黎开了第一间店铺。“路易·威登”品牌的发展富有传奇色彩。创始人路易·威登在世的时候曾经设计并推出过一款皮箱, 名为“Gris Trianon”。这款皮箱重量很轻, 外表以灰色帆布装饰。这款皮箱推出之后, 很快受到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妮皇后的青睐。1867年, 路易·威登在世界博览会上赢得一枚铜质奖章, 这使得原本就已经受欢迎的“路易·威登”品牌声名大噪, 其影响力开始超出法国, 成为国际知名品牌。1869年, 埃及帕夏 (总督) 伊斯梅尔订购了一套路易·威登的皮箱;1877年, 俄国皇储尼古拉也订购了一套;西班牙国王阿尔封斯十二世也曾专门订购路易·威登的皮箱。

欧洲宫廷是奢侈文化的摇篮, 今天的许多顶级奢侈品都是从欧洲的宫廷走了出来逐渐为大众所切实消费的商品。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LV不仅满足了新贵使用宫廷物品的企望, 用金钱来得到身份的置换, 还向他们提供了贵族才能享受的特别服务——特别定制。这种服务完全为消费者的个人需求而设计, 在使用的方便性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 每年只有数十件且价格昂贵的定制产品, 满足了目标消费者彰显其新贵族身份的心理需求。精致、简单、实用的“旅行哲学”成为LVl50多年不变的品牌核心。在路易·威登逐步树立起精致、典雅、尊贵的品牌形象的时候, 遭到了贪婪的仿制者的窃取。而这非但没有影响到路易·威登的发展, 还激发了继任者乔治·威登的创造力, 1896年他设计了脍炙人口的Mon-ogram图案组合:在四片花瓣外画上圆圈、内有反白星形的菱形、星形及LV字样, 借此表达对父亲的敬意。LV商标的诞生对路易·威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令路易·威登开始作为品牌象征注入人们的观念, 开启了路易·威登的品牌时代, 成为路易·威登产品的符号代表。LV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尊贵象征, 拥有LV和渴望拥有LV的人在心理上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 LV的产品也不断进行创新调整。在马车时代, 行李箱是拱形顶, 但是到了火车时代不便于罗列摆放, 他们推出了帆布平面行李箱;在邮轮远洋的时代, 为了适合长期旅行带大量衣物的需要, 推出了流动衣柜, 以及流动衣柜中的装衣袋;在汽车进入家庭的时代, 专门开发出汽车行李箱和帆布工具箱;在航空时代, 推出了适合旅行用的轻便衣服皮箱。这一切设计都是围绕着旅行的便利服务的。

路易·威登高度尊重和珍视自己的历史。品牌不仅以其创始人路易.威登的名字命名, 还一直继承了他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态度。路易.威登的第二代传人乔治.威登则开始为品牌添加国际视野和触觉。第三代卡斯顿·威登又为品牌带来了热爱艺术、注重创意和创新的特色。至今, 已有6代路易.威登家族的后人在为品牌工作。同时, 不仅是家族的后人, 每一位为路易·威登工作的设计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了解路易·威登的历史, 并且从中领悟到它特有的这些“DNA”:帆布、格纹、LV图案。150年前的路易·威登有着这样一张脸, 150多年后的路易.威登仍旧有着这样一张脸。“字母组合帆布”是路易·威登的第一张面孔, 也是它永恒的镜像。

二、品牌定位的王者风范

路易.威登的目标顾客群, 大多为王室成员、富有阶层和中产阶级。初期是那些声名显赫又经常需要周游列国的客人, 第一代行李箱就是专为拿破仑三世生产的, 而后一直围绕着上流社会进行顾客的拓展:西班牙国王、尼古拉大公、东京市政官后藤象二郎以及印度的王公贵族, 都是路易.威登的顾客, 另外, 当今的贝克汉姆、莎朗.斯通、伊丽莎白.赫利等明星也钟爱路易.威登的产品。当然, 目前路易·威登的顾客已经延伸至城市中产阶级和一些成功人士。根据利益定位、属性定位和价值定位的三个维度, 对路易.威登确定的定位点进行具体分析。不难发现, 路易.威登在产品要素上, 努力地打造全球最为经典和艺术化的旅行用品。利益定位点为便利的旅行, 属性定位为精致的旅行箱, 价值定位是尊贵。路易·威登一直坚持的利益诉求点就是为目标顾客的旅行提供行李携带的便利。它让每个跨进店中的客人得到了他们最为需要的东西: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 一种与国王同享尊贵、与王子同受注目的殊荣。

三、重视研究消费者心理

重视研究消费者心理, 是路易·威登成功的前提。这在其开拓中国市场中表现得最为充分。1997年, 路易·威登首次开设正式官方网站时, 设置了最初的中文网页, 这时是LV进人中国内地的第五个年头。四年后, 路易·威登又设立了一个有英语、法语、日语和繁体中文四种不同的语言版本的新网站。同年7月, 路易·威登中文版的网页中增添了“大中华焦点”栏目, 主要涵盖LV在香港、台湾地区和中国内地。

路易·威登认为, 面对一个陌生的市场, 以自我为中心的方法将不再奏效。必须了解客户, 深入把握他们的高端价值主张。“不仅仅是让你的客户知道你, 而是要努力了解他们。”路易·威登在中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证明, 只有理解推动奢侈品购买行为的“原因”, 奢侈品公司才能获得建设品牌方面的新想法, 触摸到目标市场的情感需求, 卖出更多产品。

LV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发现:全新的奢侈品文化已登陆中国;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奢侈品不仅仅属于上流社会, 新新人类主张人人有权拥有奢侈品;年轻的中国消费者喜欢将奢侈品与街头时尚品牌混搭。于是, 在这样的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基础上, 路易·威登开始向中国客户提供创新服务。 (1) 由于当季商品的数量及范围不断增加, 每一季奢侈品的货架期都相应缩短了。LV在华奢侈品品牌推出时尚商品的频率越来越高, 数量也越来越多。 (2) 路易·威登在中国提供较小 (因此不太昂贵) 商品的策略。通过“可得到的奢侈品”或“价值导向奢侈品”策略来达到吸引年轻新会员的目的。奢侈品品牌LV在中国做出的低姿态不仅没有损害了其尊贵的形象, 反而因此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特性, 了解了他们购买的动因和能够承受的范围, 占据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滩头阵地。

四、将奢侈做成艺术和经典

对于奢侈品品牌来说, 之所以奢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具有稀缺性:少, 生产的少, 买得起的人少, 能经常买的人更少。既要让大家知道尊贵和奢侈, 又不能用太大众的方式, 于是没有什么比建立一个奢侈精致而又有创意的旗舰店更有效果了。

路易·威登绝对是做有创意的旗舰店的高手。2004年为庆祝LV创立150周年, 路易·威登将香榭丽舍大道的旗舰店规模扩增两倍。出人意料的是, 路易·威登特地制作两个超大的招牌旅行箱, 架在旗舰店的大楼外面, 赚足了过往行人的眼球。这里不仅展出有LV历史上28件珍贵的古董行李箱, 而且位于旗舰店七层的LV美术馆, 也首次选用了一群尖端艺术家的作品, 在店内做永久性的陈列。

LV的许多竞争对手主要是为了满足购买者的虚荣心而设置旗舰店, 而路易·威登旗舰店更像当代艺术馆。在路易·威登旗舰店的漫步长廊, 展示有美国艺术家JAMES的灯饰雕塑, 以及丹麦概念艺术家OLAFUR专门为路易·威登设计的作品。这样的效果正是LV所追求的, LV的这个店面每天有三五千人前来膜拜, 据称在巴黎是排在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之后最有人气的旅游胜地。

为了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 路易·威登的做法是:第一, 工艺方面。他们不受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的诱惑, 一直坚持着乎工缝制的传统工匠式生产, 不减少任何一道工序和每道工序规定的制作时间。例如, 每个旅行箱外面用多达800枚铜钊一来加固边和角, 保证坚固和美观。同时每道工序时间不得缩短, 制作时间比其他厂高出30%。例如制作一把铜锁不得少于两小时, 一个箱包把手不得少于一个半小时, 制造一只标准LV字母手袋大约需要23天。第二, 形态方面。一是通过色彩和图形的合理搭配, 达到艺术化的效果, 其箱包表面漂亮耐看。二是通过外形设计使旅行者的行李携带更加便利。

五、细节取胜保证绝对质量

150多年持有一个品牌, 其每一步的发展都无疑是质量和管理效率的积累。路易.威登产品在实验室里的检测过程, 可见一斑。路易.威登公司位于巴黎的总部富丽堂皇, 在一间房门紧锁的地下室里, 一只机械手臂把一个棕褐色的手包举到离地面半米高的空中, 然后将之抛落。这个手包内装有3.5公斤的重物, 它要在4天之内反复经受上述高空抛掷实验。这间地下室是路易.威登的产品检测实验室, 其实就是其豪华产品接受高科技刑讯的场所。实验室里还有一台仪器专门用紫外线对手包进行曝晒, 以检测其外表的褪色情况。再有一项实验就是检测手包拉链的耐用程度, 测试过程中手包的拉链要反复被开合5000次。实验室内甚至还有一个机械仿真的模特手臂, 在它的手腕上戴有一个手镯饰品, 然后机械手臂便开始剧烈地摇晃, 这种检测是为了确保手镯上的饰品不会坠落。路易.威登的成就并不是花架子, 其对产品技术的绝对控制, 保证了其产品的考究和质量。

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品牌必有其在经营管理上的独到之处。路易·威登在皮料上的选择十分考究, 一只小牛或者羊四肢的皮质和躯干的皮质是不同的, 以至在选料上会考虑到其纹理。出色的设计师们一片片地将样板放在皮料上, 用笔描下来再小心地裁剪, 因为真皮的缝纫和布料是不同的, 无法返工。皮包有时还不能全用机器, 要用手工一针一针地缝。路易.威登在皮鞋的黏合程序上也十分严格, 很多国家通常采用人造材料, 既方便同时也容易粘牢。路易.威登生产出的皮鞋底, 有的采用原色磨砂皮底, 有的把底漆成各种颜色, 还有的把底漆成金色与鞋的衬里颜色一致。

LV的质量甚至被演绎为传奇故事。曾有人这样说过, 1911年英国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没海底, 一件被打捞上岸的路易.威登硬型皮箱竟没有渗进半滴海水, 路易.威登因此声名大噪。在十多年以前, 传闻有个路易.威登的顾客家中失火, 衣物大多付之一炬, 唯独一只LV Monogram Glace皮包, 外表被熏黑变形了, 内里物品却完整无缺。路易.威登的防水、耐火传说其真实程度难以考究, 但它不用皮革或其他普通皮料, 而采用一种名为Canvas的帆布物料外加一层防水的PVC, 让它的皮包历久弥新、不易磨损, 是消费者的普遍感受。不得不说, 超级品牌凝聚了无数设计师的梦想, 凝聚了能工巧匠的心血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这也成就了一种品质, 路易.威登的品质。

六、保持与客户的长期关系

在品牌和服务两个方面, 路易.威登同样都为精致、耐用、便利和艺术四个抽象属性做出了贡献。路易·威登早期备有十几匹马, 用马车把顾客定制和购买的旅行箱送到顾客的家里。他们一直坚持为客户提供永久的保养服务, 无论于什么论于时候你把产品拿来修理养护, 专卖店都尽心尽力予以帮助, 以保证产品代代相传。顾客只要买了路易·威登的行李箱, 名字便会被传送到巴黎的单, 每一个顾客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专用密码, 绝不会有其他顾客的密码与他相同。这样, 只要有一把钥匙, 就可以开启他所有路易.威登行李箱。

与现代企业一样, 百年老店路易·威登也有一个完整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数据系统, 帮助路易·威登充分地理解市场, 与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 实现“多一点科学分析, 少一点道听途说”的目标。路易·威登公司的CRM管理能够使其跨越时空, 整合不同市场的客户信息, 从而实现对特定客户群的深度了解。通过深入挖掘过去的销售数据, 路易·威登能够掌握客户的偏好并评估潜在需求:今天购买小件商品的客户, 明天就可能购买其他更高价值的商品;在巴黎的商店购买单件商品的中国游客可能在上海的其他商店购买多件同样牌子的商品。

路易斯安那州 篇8

一、爱的两面性:需求之爱和给予之爱

路易斯认识爱的特点, 是依据事物的具有两面性来认识的。在基本的哲学问题中, 就探讨过事物的两面性, 也就是事物既具有正面也具有反面作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正反面的矛盾冲突中发展起来的。矛盾双方中, 势力强大的一方将领导整个事物发展的方向。同时, 一方面的极端发展都会引起事物发展的不平衡, 最终导致失败。在路易斯的《四种爱》中, 有两种基本的爱, 一个是需求之爱, 一个是给予之爱。需求之爱被认为是反面的爱, 因为它与自私和自我满足紧密结合在一起。作者提到“需求之爱, 是伟大的, 因为它也是组成人类最高尚品格的一分子”然而作者辨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 需求之爱和给予之爱必须要互补, 平衡的发展, 才能促进一个美好的人生。如果极端地渴求这种需求之爱, 甚至贪婪得不停地要求这种爱, 那么就走向了一种极端的人生。

同样给予之爱也不能走向极端, 作者以菲吉特太太做为一个典型的例子, 母爱的本性让它轻易地就泛滥。菲吉特太太对家人的照顾超出了家人的承受, 也就是她的给予之爱泛滥, 她一生繁忙, 都是不停为家里的儿子和女儿服务, 她不停地缝制衣服, 让子你们必须穿上。一旦别人拒绝她, 她就会不安和难受, 因为她无法忍受不能给予别人爱。她渴望被需要, 但是这种爱一旦泛滥, 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负担, 带给别人无尽的烦恼。理性的母爱是教会孩子怎样才能够独立, 怎样做人, 怎样谋生。理性的控制母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母爱泛滥, 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他的生活为中心, 当然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不管是情爱还是恋爱, 她们都是需要把握一种合适的度, 在需求之爱和给予之爱中找到一种平衡, 在由情爱向恋爱转换的过程中, 注意到一种角色的转换。

最高尚的一种爱, 是仁爱, 她是上帝之爱, 路易斯提到, 这种自然之爱不是自我满足。这种爱跟我们东方文化中的大爱相似。在西方世界中, 这是上帝之爱, 无所不在。这是一种伟大的, 无条件的爱。

三、四种爱的相互转换和互补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事物之间存在这相互转换的可能。同样, 在路易斯看来, 在各种爱的发展的过程中, 是可以相互转换, 相互补充的。比如友情在一定的发展之下可以变成爱情, 而爱情在一定的作用下, 可以成为仁爱。就是在爱情这种单一的爱之中, 也可能是由需求之爱转换成给予之爱。在路易斯看来, 爱情是一种魔鬼, 因为它存在这向极端的爱发展的可能。当爱情变得极端的给予之爱和需求之爱时, 爱情是在向魔鬼度过。“爱情本质上就有成为宗教的倾向.在所有的爱中, 达至巅峰的爱情最酷似上帝, 因而也最可能要求我们去崇拜.就其本身而言, 爱情总是倾向于将‘恋爱’转变成宗教。”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的例子, 值得我们去深思。殉情, 就是一种魔鬼之爱的体现。反过来, 爱情也在经历了生活的一点一滴之后, 又变成了一种家人之间的情爱, 一种涓涓细流的, 日复一日的关爱。一种平淡的爱。在恋爱之时, 爱情是美酒一样醇香。

路易斯的《四种爱》所包含的爱的哲学含义可以用我们的一生去品味, 在这里初略地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了它的含义, 从事物的两面性可以揭示在此书中, 爱的两面性一个是需求之爱, 一个是给予之爱, 在需求之爱和给予之爱中找到一个平衡是让爱正常发展的前提。路易斯把爱分成了四类, 在这四类爱中, 有各种爱内部的转换, 也有不同的爱之间的转换。除此之外, 路易斯的《四种爱》所蕴藏地更多深刻地含义需要更多, 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C.S.路易斯的《四种爱》, 以其独特的基督教视角来阐释了爱的真谛, 虽然他看待爱的角度与东方的视角略有不同, 但其对爱的阐释给我们深刻的启发, 因为他不仅从宗教的视角, 而且从哲学的视角来深刻挖掘了这个永恒的主题。本文重点从基本哲学原理的角度来赏析这部影响深刻的精神名著。

关键词:爱的定义,哲学角度,C.S.路易斯

参考文献

路易斯安那州 篇9

关键词:秩序原则,真实性,独立性,材料特性

结构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在力学上骨架支撑的需要, 是建筑形体框架最直观的表达, 更是建筑设计内在理性秩序的表达, 结构自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几何秩序及线形分布。“形是力的图解”原是英国动物学家汤普森 (D·Arcy Thompson) 的名言, 随着结构设计理论的完善, 已成为当代许多重视技术依据产生形式的建筑师普遍认同的信条。[1]

尤其是在今天, 随着建筑设计多元化的发展, 结构设计甚至不再因为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而成为设计创作的出发点。在康的作品中贯穿着某种原始的内在秩序理念, 使建筑在形成之初就直接影响着建筑的结构设计。其作品的结构设计突破了一般现代建筑中程式化的批量建造, 融入材料特性, 成为空间秩序及场所精神成为建筑表达的一部分, 他在设计中对个体独立性的保持, 对材料意志诠释及不同材料相互呼应的关系等理念的追求, 也贯穿于结构之中。[2]

1 建筑结构的真实性与隐藏性

在建筑设计中, 结构除了在一些特定功能的建筑设计中, 如体育场馆, 飞机场等大跨度空间的设计中可以发挥其主角作用, 成为设计的主题, 在以大多数用钢筋混凝土打造的现代多层建筑中, 结构多是建筑设计的后滞产物, 它的真实性也多隐藏于建筑表皮之内。关于结构的真实性, 极简主义者密斯的作品有直观的诠释。在范斯沃斯住宅中, 透明的外围与简洁的板柱结构, 让我们体验到的是结构纯粹化设计的艺术表达, 建筑结构的真实性与内部空间一起精致的展露出来。

1.1 真实性

而在康的理查德医学研究所作品中, 梁柱结构不仅真实的裸露出来, 还成为空间形体设计的一部分。平面中去除传统角柱的排布, 使建筑的转角部分有更多的设计空间 (如图1) ;“工”形柱式在立面中突显出来, 与梁、转角空间一起成为外形设计元素, 实际上, 在这个作品中康的顾问工程师奥古斯特, 考曼斯特提出了一项“使用预应力构件建造多层混凝土建筑时的重要创新”, 使建筑的结构逻辑与设计逻辑统一起来, 独具匠心的表述出结构的真实性和设计秩序。[3]

1.2 隐藏性

而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大学图书馆作品中, 康则利用建筑双层结构的隐藏性巧妙地处理了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转换及建筑高度的视觉显示。这栋建筑从外窗看只有五层分割, 中间的3排特别高, 这3排中的每一个洞口的上面一层通过后退形成走廊。实际上这座建筑有8层, 通过廊道产生的双层结构对建筑内部真实结构层数进行隐藏, 而这与一些表皮建筑的装饰性隐藏方式截然不同, 恰恰是利用结构的实体感达到隐藏内部结构空间的效果。 (如图2)

对于结构真实性与隐藏性的表达, 并不指是一种单纯的设计手法, 更多的是建筑表达与结构设计结合的一种需要。

2 结构部件独立性的表达

在康的许多作品的平面图片中可以看出建筑的独立性与复杂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也在结构设计中显现出来。例如理查德医学研究所中, 那些高耸的通风服务塔在结构上并不承重 (如图1) , 却作为独立的设计元素在平面与形体上与建筑保持关联, 显示出设计整体的内在秩序及比例控制, 这是康通过构筑物对结构形式表达的一种设计手法。在特林顿浴室和金贝乐艺术博物馆中的设计中, 柱子也作为独立的结构构件进行特别设计。特林顿浴室中, 12个放大的空心柱将屋顶的受力支撑起来, 同时还能保持各个空间的独立性 (如图3) 。在金贝尔博物馆中, 这种对柱式的利用方法延续使用, 拱壳结构与柱子结合, 只是不再是大的共用空心柱, 而是通过柱子近间距的重复使用来保持拱壳结构空间形式的独立, 同时柱廊内形成漫反射的自然采光空间。 (如图4)

在建筑设计中, 对结构构件予以独立关注和设计, 并与建筑设计理念融合, 这是在康的作品中所得到的又一点启示。

3 材料意志对结构形式的影响

一个好的建筑形式受所采用结构体系的力学逻辑的影响, 而结构的逻辑关系又是由其所采用的材料性能决定的。例如中国传统古建以木材作为结构材料, 木材的抗弯性能强, 但其制作尺度有所限制, 古人就利用隼卯关系来制作结构构件, 并将其抗震性及灵活性能发挥到极致。而对于材料, 康曾提出“建筑存在的意志” (the build ing’s will to exist) 的理论, 认为作为构筑建筑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也存在意志, 这种意志体现在材料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上。

在康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砖的身影, 康对于砖的使用是偏爱与谨慎的。他曾以一种与砖对话的方式总结出“砖爱拱券”的结论, 认为材料具有“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的意志, 所以在设计中要了解材料的本质与特性, 了解材料可以做成什么, 并在表达中给予尊重。在印度理管学院中, 砖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使用, 可以看到康将这两种材料根据各自不同的受力特性, 通过拱和梁的形式进行呼应和对话, 形成独特的设计语言 (如图5) 。这其中所传达的就是材料需要通过自身特性塑造结构形式, 进行独立意志的表达, 这在设计中再次给予我们了启示。

4 总结

路易斯·I·康并不是一位多产的建筑师, 但他的每部作品及每一个设计点都融入了其哲学式的理性思考, 他曾经提出“形式改变功能”的理念, 而形式是要建立在探寻建筑结构逻辑真实清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片面追寻表面形式的建筑设计市场中, 康的作品和理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也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卫大可, 刘德明, 郭春燕.材料的意志与建筑的本质[J].建筑学报, 2006 (5) :55-57.

[2]黄良美, 黄玉源, 黎桦, 李建龙.当代中国建筑结构理性的缺失[J].世界建筑, 2008 (2) :120-123.

路易斯安那州 篇10

1924年,阿姆斯特朗加入了弗莱彻·亨德森的玫瑰园乐队。同时他经常和威廉姆斯的蓝调五重奏录制歌手的伴奏唱片。阿姆斯特朗与亨德森一起为贝丝史密斯和马雷思郎伴奏。在弗莱彻·亨德森的乐队里,阿姆斯特朗的灵感与爵士艺术的才华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对乐队也有真正的促进作用。

在这个时代,爵士乐艺术已经开始从以乐队主奏为主和伴奏爵士歌手转变为以乐器独奏以及即兴的音乐演奏为主的音乐,像阿姆斯特朗这样才华横溢的乐器高手开始在爵士艺术界大展拳脚。1926年,阿姆斯特朗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号演奏家。他在演奏表演中的音质、音色、耐力、音域、技巧以及创造性,被当时所有的爵士音乐演奏家所倾慕。在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爵士乐演奏的经典范本。1929年阿姆斯特朗带着自己的乐队来到了纽约,在纽约他继续为唱片灌制录音以及为全美最大的电台做晚间的实况演奏,这使他在全美的知名度迅速扩大。1930年他到好莱坞,1931年又回到芝加哥,然后又去了英国和欧洲。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阿姆斯特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阿姆斯特朗也成为了第一个世界性的爵士音乐家。在摇摆乐(SWING)的时代,他的事业非常成功。还拍了好几部电影,阿姆斯特朗还参加了爵士大乐队,不过这只是他展现自己才华的一个舞台和客串而已。这一时期他的创造力不如之后的小乐队的时期,看来他还是更喜欢小乐队的演奏模式。

阿姆斯特朗的事业在1947年又达到了自己的新的高峰。他又重新以爵士乐小组的演奏模式开始进行演奏以及演出,他的乐队中网罗了很多位才华横溢的乐手,以至于后来这些乐手都成为了爵士乐坛中的大师和中流砥柱。在20世纪的50至60年代,阿姆斯特朗带着他的全明星乐队到全世界进行巡演,他被多国誉为亲善大使。1964年的时候还录制了唱片《你好多丽》,并且还是最大限度地获得了成功。他一直都是名利双收,直至1971年7月6日去世。

20世纪20年代的乐器演奏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无论是乐器的构造和工业技术还有工艺,都不能与现在的乐器相比。当时用小号吹出高音C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阿姆斯特朗常常通过演奏吹出一百个高音C而让观众惊如天人。在后面的一大段时间里,阿姆斯特朗在演奏中像雄鹰一样飞行到高音F。每当他演奏出一次,乐手们都会大声地数数。在20至30年代这个技艺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神迹。阿姆斯特朗在展现这个技艺的同时,还能演绎出一首完美精彩的布鲁斯风格乐曲。技巧与音乐风格的完美平衡以及统一,这是十分不容易演奏和达到的,也是众多爵士音乐家学习的榜样。阿姆斯特朗的音乐自上而下,无论是在音乐厅还是各种酒吧,都影响着我们所有的音乐以及我们对音乐的认知。因为阿姆斯特朗展现了铜管乐器特别是小号可以做到的事情和音响概念,在他之前从未有人想过铜管乐器能在乐队当中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无论是爵士乐队还是管乐队亦或是交响乐队。这也给当代的古典音乐作曲家的作曲和配器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写作方法。我们的交响乐演奏家演奏小号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带一些颤音,因为阿姆斯特朗是这样演奏小号的,但这种颤音在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是不恰当的,阿姆斯特朗完全改(下接第104页)变了我们的乐队观念。亨德森乐队中的主要编曲雷德曼如是说。所以他也改变了每个乐队中每个人的观念和每个独奏者的观念。因此,这个时代和这种音乐风格有了它的称号,摇摆乐(SWING)。本尼古德曼的风格和摇摆乐时代的大多数的流行大乐队,都是源于亨德森的乐队。美国音乐在成为摇摆乐之后就不一样了。这都是受到了阿姆斯特朗的影响。

阿姆斯特朗和艾林顿公爵同时代的时候,从公众的那边得到了对他们赞许,在他们的乐迷心中的地位像被供奉的神灵一样。阿姆斯特朗无疑是世界上最受尊重和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在音乐领域,在一个仅仅被人看作是娱乐音乐的领域中,他应该是第一个被公认为艺术家的人(在20世纪20至30年代)。阿姆斯特朗至今留存下来的现场录音、唱片以及录影无疑是他的艺术生涯和文化遗产的最大的财富。一直到现在,研究的人依旧可以受益良多。

阿姆斯特朗有非常温和的性格和很强的沟通能力。他是即兴演奏的天才,这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他的即兴演奏的主要特点是简洁,这种简洁使其直接转变为最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阿姆斯特朗最擅长的是小号即兴演奏,在他的演奏中,除了直接简洁以外,还有着全面发展的技巧、节奏感、韵律、直觉、完美的音色和高音。在他的独奏乐曲中,无论是即兴演奏到了多深的音乐功能和程度,听起来总是连贯并且合情合理的,就像是周密计划的,但其实是他即兴吹奏的。尽管他是一名典型的即兴演奏者,但他的才华在于能把所有的节奏感融入他的旋律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韵律。无论这个旋律是即兴演奏的还是之前写好的灵感,他录制的作品都会听起来更平顺一些,是他把这些作品演奏得更加精彩,像产生了化学反应一样。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创新教育”行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