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课要求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历史第一课要求范文

第一课历史提纲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

4、1951年,阿沛?阿旺晋美同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

第二篇: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青龙中学政治复习资料(1——5)课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1.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创造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更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P2】 ★2.怎样认识中华文明?【P3】

答:⑴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⑵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⑶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特点;⑷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3.中国由强变弱的原因是什么?【P5】

答:⑴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⑵国家的落后;⑶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多次失败得出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4.中华民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P7】

答: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⑵中华儿女捍卫国家独立,维护了民族尊严。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的脊梁”指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P9】 ◎ ★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与作用(为什么弘扬?)【P9】 ⑴地位: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P112】 ⑵作用(为什么弘扬?):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延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3、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1)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2)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3)树立远大理想;

(4)刻苦学习,不怕困难。 4.爱国主义的含义及表现:【P10】

⑴含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

⑵表现:爱国主义表现为①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②对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盼,③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④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⑤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⑥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5.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等,是中国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强大的生命力。【P11】

★6.我国对外交往的原则和政策:【P12】

⑴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民族历来奉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原则;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继承和发扬热爱和平的传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7.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P13-14】

答:⑴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⑵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独立、自主、民主、日益繁荣昌盛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8.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各种运动失败得出的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是:⑴没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⑵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P15】 ◎9.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P15-16】

答:⑴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而作出的正确抉择。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⑷历史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历史也将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0.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P16】

◎★11.历史给了我们哪些昭示?(历史给了我们哪些启示)【P9-16】

答:⑴弘扬民族精神;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P14-15】 答:⑴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⑵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3.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其内容是:【补充】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补充】 ★2.为什么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P17-18】 答:(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我国基础差,底子薄,人口众多,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3)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在高科技领域、教育文化、综合国力等方面依然存在差距;(4)冷静分析现实、充分认识差距,要有紧迫感。 3.为什么青少年要以振兴中华为已任?【P19-20】

答:⑴历史上许多中华儿女有以“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精神;⑵中国还不发达,中国人民还不富裕,中国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走很长的艰苦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⑶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我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兴旺。

◎★4.青少年应怎样承担振兴中华的责任?(为了振兴中华,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P19-20】

答:⑴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世代相传;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⑶树立忧患意识,立志振兴中华。 第四课 走向小康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小康”一词源于《诗经》。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P2526】

★2.邓小平的三走战略目标:⑴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⑵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⑶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P26】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P27】 ◎★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P27】

◎★5.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27】【P101】 ◎6.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具体要求是什么?【P2728】

答:⑴奋斗目标:党和政府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的小康。

⑵具体要求: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六更加)。

★7.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小康的新特点: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P27】 8.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P28】(1)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意义: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补充】

10、我们应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社会主义民族法治建设;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五课 财富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尊重财富,鼓励创造财富的时代。【P29】 ★2.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要想获得财富,就得付出艰辛的劳动。【P29】 ◎3.为什么说勤劳是创造财富的源泉?【P

29、30】

答:⑴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勤劳是财富的源泉,人类所享有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无一不是辛勤劳动的结晶。⑵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⑶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依靠辛勤的劳动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4.如何正确理解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P31-32】

答:⑴要创造财富,不只要靠劳动,还必须有发现财富的慧眼,敢于创新的头脑,敢于冒险和开拓的胆识与勇气。⑵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发展经济,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⑶只有积极开拓,锐意进取,才能不断地超越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为个人和企业乃至国家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5.如何理解科技创造财富?(或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33-34】

答: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⑵科技对于加快传统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轨,提高了经济效益。 ◎★6.创造财富的源泉(途径):劳动、科学技术、智慧与开拓精神、资本、管理等。【P35.1】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P35.2】 答: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⑵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各种源泉的作用。这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保障

◎★8.怎样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P35-36】

答:⑴首先要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⑵还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9.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二者关系如何?【P35-36】 答:⑴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⑵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⑶关系:分配制度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而提出的,即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第三篇:高一历史开学第一课

高一历史预习学案一

编制人:

使用时间:

如 何 学 习 历 史

一、高中历史学习简介:

教材: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教材

教材编写:在初中通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式的知识整合,深度、广度加大,相应地,难度也加大。

基本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文学、艺术)、社会生活 会考:严格、认真对待;知识改变命运

史学观点:文明发展史观、全球史观;人文发展观,当代史观

精神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开放合作、包容、创新竞争、合作共赢

二、鉴于同学们在初中的学习情况以及历届同学学习历史的误区进行调整与安排,以便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通史学习的基础上,理清中外历史发展脉络:

1、中华文明发展线索:注意时间顺序

2、世界文明发展线索:

1 高一历史预习学案一

编制人:

使用时间:

三、基本学习方法与步骤:

1、认真阅读导读内容,明确本书讲述人类历史的政治史的内容;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引言部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同样要重视理解。

2、目录分析,理解各单元之间的关系:

一、二单元:讨论古代政治制度,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为例,分别讲述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三、

四、五单元:讨论近代政治制度与相关实践,讲述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创立、巩固及其向全世界(以中国为例)扩展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同时讲述社会主义政治构想的产生及其在俄国和中国的实践。

六、七单元:讨论现当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格局。一方面介绍中国现当代政治建构,另一方面展现当代世界的多极化政治格局。

3、教材阅读,加强阅读、分析、理解材料以及组织整合概括、比较能力的培养:

(1)从引言入手,了解概况。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各标题下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出中心思想,提出问题。

(3)理解各标题之间的关系。

(4)与课后的练习题进行有机的联系

阅读教科书,基本原则就是要做到——看书的“五化”,即问题化:自己看书的时候,以节为单位 ,把每一节所讲的内容首先给问题化 ,这样,看书就有了目的性,自然就有了效率;数字化:自己在看书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对于相同类的问题要进行归纳,到底是几个问题,把它弄准,然后用数字给它固定下来;重点化:把问题数字化的同时还必须有一个主次的分别并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掌握与理解;要点化:把重点问题要点化;熟练化:对于自己归纳的要点,最好能用自己的话(但绝不是口语化)复述下来,形成自己的知识。反复记忆,达到熟练程度。

四、基本要求:

每位同学需准备:课堂笔记本(用于当堂笔记和课后巩固)、改错本(写出出错的原因、答题思路)、作业本(巩固提升)

五、做好初高中衔接,重新定位

我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第四篇: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

今天是大家高中生涯的第一节历史课,我们今天不讲课本上的内容,我们来聊一聊高中历史。

一、 什么是历史?

初中大家已经上了三年的历史课,无论是对古代史还是近代史,中国史还是社会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历史?

History,过去发生的事情。Story,故事 。前缀是his,主语是他,他指的是?人类或者说自然。所以的广义的历史包含了自然史、人类史。而狭义的历史研究的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及内在的规律。我们现在学习的就是狭义的历史。

二、 为什么学历史?(学生先说)

历史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是在不断地向后看。我们为何要向后看,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学习历史的意义何在?

1、 鉴往知来

学习历史最重大的意义就是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了解过去的事情,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明白以后要走的路。

2、 增闻广智,开拓视野,提高自信心

3、 历史能塑造个人和民族

大家听说过韩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争吗?韩国人拿端午节申遗,把孔子归为韩国人,把中医说成韩国人发明的,甚至说汉字也是韩国人发明的。他们为什么不断地编造历史呢?因为历史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他浸淫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历史当中。中国的历史造就出来中国人,英国的历史造就出英国人。没有过去的历史就没有现在的我们,而没有我们每个个体,民族和国家也不复存在。所以清朝学者龚自珍说过:“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

所以历史重要吗?太重要了。

4、 考试需要

而且,学习历史还有非常紧迫的理由,那就是考试需要。一个平常的期中期末考试,一个是高考。包括现在的自主招生,看到也是每次大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成绩,如果因为历史让自己丧失了自主招生或考取好大学的机会,会十分可惜的。因为历史相比较很多学科来说还是容易的。

学好历史对其他学科也有帮助,最明显的是语文作文,我看很多高中同学用到的材料都来自于历史中的人或事。

三、 怎么学历史

我们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有同学翻过教材,感觉教材上的东西都学过啊,是不是可以偷点懒?吃点初中的老本?我们姑且不论你们在开卷考试下还能学到多少知识,如果你初中历史学得很扎实,那恭喜你入门了。

1、初高中历史的区别

在这,我先跟大家说说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差异,虽然都是历史上那点儿事,但差异还不小。首先呢,教材的编排是不一样的,初中是按照通史的体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而高中教材在编写时,编者们认为大家通史学得都很不错了,不能再耽误大家时间,于是就编成了专门史,也就是单独拎出一块来编写,因此你会看到我们高中教材的3本必修,分别是政治制度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还有4本选修更细致一些,改革史、人物史、战争史、民主发展史。所以你翻看我们必修一的时候,会看···,这就是所谓的古今中外,兼容并包,还外加异同比较。建议大家翻阅课本130页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其次,在学习的内容上,初中历史更强调识记历史过程和现象,而高中则在此基础上要求你理解历史为什么会发生?发生后会有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更强调背景和影响。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两点。

而学习高中历史最难的一部分在哪儿呢?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能力。因为现在的题目从选择题到材料题,全部都是材料。所以大家一定要学好语文呐。说不定到你们这一届语文就成180分了。

2、历史学习方法

知道了初高中历史的差异,我们就不能再照搬初中的方法,要有所调整。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1)读书看报:读什么?明朝那些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大学历史学专业教材,杂志报纸、三联、商务、中华书局出的专业性更强一些。指导书每节后面有推荐书目,教材最后有历史学习网站。还可以看看视频,百家讲坛系列的,世界历史,大国崛起,百年中国,BBC出品的纪录片等等。

(2)勤考好问:思考什么?思考指导书上列出的AB两部分问题或者你读书产生的新问题。交流研讨:生生研讨,你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即便不站起来发言,你的思维要参与进来,这样就做到了课堂上的多想多问。精讲:针对大家在前两个环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重难点老师进行精讲。精讲的时间不长,就15-20分钟,但是这十几分钟是精华,一定要打起12分的精神。

与主体课堂配套的有三本资料,学生俗称三件套。课堂上用到的是指导书,精讲和习题课后看,精讲最好在你思考了之后再看。

(3)学好其他相关学科,文史哲不分家,史地不分 比如需要语文培养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和古文功底,政治学科的基本原理,高中经常用到的两个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举例现在郑州经常会有一些明星的演唱会、话剧、歌剧、钢琴演奏等,你们去看过没?为什么没去?没钱。钱是经济基础,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采集、狩猎,以打猎为例,那时候采用什么工具?棍棒、石块,他们会选择一个人去还是一群人?为什么?打来的猎物比较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吃的很饱,那么怎么分配呢?平均。为什么平均分配?这里劳动工具体现的是生产力,分配方式体现的是生产关系。 比如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读图能力,古人治史左图右史。

举例(2014新课标二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四、作业。中国历史朝代表

第五篇: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导语:历史,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欢迎阅读!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教材学思之窗、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的方式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理解宗法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通过夏商的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的文明古国。

知识点1 夏商的政治制度

1、 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我国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启继,自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此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2、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1)继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

(2)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3)地方:封侯、伯。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影响: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

1、既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但又为什么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一种历史进步?

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的。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为“天下为家”的奴隶社会所代替,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学思之窗:《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国王汤甚得民望,贤士伊尹渴望辅佐他,汤很赏识伊尹,提拔为相,“任以国政”,助汤灭夏取得天下。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太甲继位后荒淫暴虐,被伊尹流放。后来太甲终于悔过自新,伊尹将他迎归,太甲变成一个有为之君。

从以上记载,你能否看出商朝的相权力有多大?再同秦始皇等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

商朝时,相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超越国王。但是到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情况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丞相对皇帝负责,臣服于皇帝之下。

1. 禹建立夏朝,死后,其子启登上王位。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B、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是历史的倒退 D、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产物

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从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是指已逝去的原始社会的制度。

3.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

中的“礼”的主要含义是

A.礼仪

B.政权

C.风俗

D.政治制度

【解析】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制度而略有调整。说明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知识点2 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1)主要内容:一是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二是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三是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2)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2)表现: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这段材料反映了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解]本则材料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通过材料可看出周天子对诸侯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因此B、C、D错误。 A [评]解答材料选择题最关键之处就是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依据信息进行选择,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孟子· 告子》

材料三: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材料一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材料三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该制度在周初巩固了统治,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统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初的分封制。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觐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

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3 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2.宗法制的特点

(1)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拓展】 材料

请回答:

1.分封制的特点

2.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

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

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3、西周推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奴隶制统治

B、确定王位继承人

C、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确立财产的分配、地位的高低

开拓学习新视野

1、夏朝“家天下”的开始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宗法制和分封制并非中国所特有,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其它地区也存在过,如欧洲的查理曼帝国就实行过分封制,但中国和西方的分封制,在时间和社会性质上有所不同:在时间上,中国的分封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处于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即已出现;而欧洲国家的分封制处于中世纪时期,时间上远远晚于中国。在形式上,西方的宗主和附庸之间互有义务,但是附庸对宗主的宗主没有义务,宗主对于附庸的附庸也没有支配权,即所谓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则认为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更是天下人的共同主子。诸侯及其属民都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即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政治制度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结合学生生活中所知知识逆推分封制、宗法制的来源及特征,如家族内的相关情况、社会上的等级情况等。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要上升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高度去理解本节内容。即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4、阅读下列材料: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回答:据材料,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提示: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

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

本课测评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1.探究活动

2.请分析,上面西周的封侯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

上一篇:劳技室活动教案范文下一篇:李娟娟毕业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