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如人生之人生入戏

2022-08-31

第一篇:戏如人生之人生入戏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定稿]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浅谈《霸王别姬》之程蝶衣

想了好久,还是决定用这个很老土的题目,比起那些无病呻吟的人在那感叹人生如戏,程蝶衣的一生真的是把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张国荣把《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展现的让人叹为观止,我词穷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看后的感动和震撼。说来惭愧,这是唯一一部在选修课上电影没放完我想看完不想走的影片。

“一辈子,差一年,差一个月,差一天,差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曾经让我很感动的一句话,没想到是出自程蝶衣之口,原以为是美好浪漫的誓言,从蝶衣口中说出来,就徒添了些许悲剧色彩,实在不愿意说蝶衣爱小楼,不想把那世俗的男男恋加在他身上,我只能说蝶衣恋小楼,这个恋可以是依恋,是在乎,是从小艰苦磨砺下形成的信任和依靠,我们应该给予理解。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在我看来蝶衣唱对这句唱词,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从此《霸王别姬》一炮而红,他也做到了自个成全了自个,所有的艰辛和汗水有了回报,他成了角,但等待他的是什么呢?第一次登台后张公公的凌辱,跑堂的说:“这虞姬不总得一死”,这似乎也暗示了他悲剧的一生。

我承认在剧中我对蝶衣和小楼的感情持很大的兴趣,戏中有这么一句话:“那虞姬最后一次为霸王斟酒,最后一次为霸王舞剑,而后拔剑自刎,是从一而终啊”,虞姬对霸王的从一而终也成了蝶衣的信

仰,可一句“从一而终”反误了戚戚性命啊,虞姬是真虞姬而霸王非真霸王,蝶衣是“不疯魔不成活”,但他的霸王却并非能和他一样,想当初小楼对蝶衣很男人的说:“他姓袁的能管得了我姓段的吗?”,而后蝶衣为日本人唱戏,他嗤之以鼻,即使蝶衣是为了救他,都让我觉得段小楼是铁血真汉子!但后来在文革时期,段小楼一句“我揭发„„”伤透了蝶衣的心,也伤透了广大观众的心,人在社会大环境的压迫下改变了,这里我们不好指责段小楼什么,毕竟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人生,但前一夜的缠绵信誓旦旦的说不会不要菊仙,而在众人面前却说出了:“我不爱她„„”,在社会的压力下,人的感情也渺小了卑微了,誓言显得那么弱不禁风,蝶衣那句“你们都骗我!”和菊仙那绝望而凄凉的表情,最后穿着大红衣上吊于梁上,都在观众的脑中久久挥之不去,段小楼终究是负了如来也负了卿啊„„

我觉得比起段小楼,袁四爷更能体会程蝶衣, 剧中袁四爷对京剧的了解和执着和蝶衣有着共同之处,袁四爷送蝶衣那一套华丽的首饰,和那把宝剑,难道也是因为他有着断袖之癖?我想更多的是同好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吧,可是蝶衣并不领情,他心中除了戏就是他师兄段小楼,所以他终究是错过了袁四爷这个艺术上的知己。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在审理程蝶衣是不是汉奸的法庭上,蝶衣一句:“要是青木还活着,京戏早就传到日本过去了,你们杀了我吧!”,性命攸关啊,他想到的只是京戏的传播,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自己视为生命的艺术,甚至不顾生死,在他心中,艺术是超越国家超越政治的,这种认识在那个年代可谓是超前的,他可算得上是真正的“艺

术家”!

让我很不能理解的是蝶衣的死,一直以为蝶衣会在文革中自杀而死,但没想到是在熬过了种种艰辛之后,在我以为一切苦尽甘来的时候,拔剑自刎,死在了他热爱的舞台上,死在了他师兄的面前,那样干脆利落,为什么?为什么呢?!后来想想,他是虞姬,不死干嘛呢?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是一句悲伤地玩笑话,虞姬死,蝶衣死,年华逝去的虞姬,终于在霸王面前拔剑自刎,以谢他的霸王,他的“从一而终”,他的梦想„„我只能含泪说:“死得好„„”,心中隐痛。我想他更多的感触应该是生不逢时,满腔的爱无从给予。我完全相信若有来世把一切从头演过,程蝶衣依然是一个理想化的虞姬,哪怕他明知这通向理想的路遍布荆棘,甚至永难超生。

程蝶衣是一个真正的戏子,真正入戏的戏子,他用他的血泪谱写了他如戏般的一生,浓墨重彩,凄美得不可方物!我们这群俗人也只能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啊„„

第二篇:人生之数:人生经典感悟108

1有些时候所谓的爱情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温情 那一刻让你温暖 只是激情过后 就在也无法伪装长久的耐心。

2凡事若都能懂得舍去 便能有所收获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 我并不索求什么 虽然有时回报比付出更具诱惑力。

3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4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类对人行观开的玩笑。

5這個丗屆上沒有個人値嘚我為他哭﹖ 値嘚讓我為他哭的那個人詠遠都不會讓我哭。

6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7永远都试试另外一只鞋 如果你穿着挤脚 那样也可能挤到别人的脚。

8令狐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9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而当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

10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11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12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13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14爱请是微笑开始 以吻生长 以泪结束 咋临人世 你在哭 爱你的人在笑 生命终结 你在笑 爱你的人在哭 一来一往 一哭一笑 人生就这样的终结。

15男人在结婚前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结婚后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多。

16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17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8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所谓压抑自己。

19《和平年代》里的话: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20真正的爱情是不讲究热闹不讲究排场不讲究繁华更不讲究噱头的。

21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着想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22我们确实活得很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直到后悔取代了梦想,一个人才是老了。

24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25内容在结婚前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结婚后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多。

26废话是人际关系的第一句。

27当幻想和现实面对的时候,总是很痛苦,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28命运就象强奸 反抗不了就只能去享受。工作就像轮奸 你不行了 别人就上。生活就像自慰 什么都得靠自己的双手。前途就像做爱 总是有低潮 高潮。读书就像叫鸡又要出钱又要出力。这一套下来咋整不都得半身不遂啊。

29如果你是对的,你的世界也是对的。

30乐观的人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机会是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你的门,无论你等待多少年。它也只会如一阵风一样拂面而过,需要你的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尽量使用你的潜能,才华横溢的你会发现机会的存在。风虽然没有颜色,可是拂过之后却是绿意一片。

31在人的一生中,可以没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没有没有很多的财富,但是一定不可以没有工作的乐趣。

32智慧是:判断正确 接受新知 处世明快 汲取经验 善用知识。

33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

34 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35 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稀释的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茶。

36 爱情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会说:“我爱你,会为你付出一切!”爱情很难,因为没有多少人做到了他的承诺。因为我不相信诺言,所以我不会说为了心爱的人会怎么怎么样。我只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她愿意和我步入婚礼的殿堂。我们的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

37 天晴时,你会觉得一切充满爱;下雨天,感到忧郁充满整个时空。

39 如果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40带给你快乐的那个人,就是也能带给你痛苦的人。

41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稀释的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茶。只要是好歌听一辈子也不会厌的 只要是自己真爱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够的

42 镜子反映了真实 但那真实却是相反的

43 有人帮你 是你的幸运 吾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 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 生命是你自己的

44朋友落难的时候主动伸手去拉一把 自己倒运的时候 尽量不要去麻烦朋友 这是交友之道 也是为人之道

45 不要做对不起朋友的事 更不要做违背道义的事 道义应该大于友情 朋友应该重于自己

46生命原是有所追寻 追寻中没有人能担保一定是顺利安乐的 吃点苦也许是激励

47有人就有恩怨 有恩怨就有江湖 人就是江湖 你怎么退出

48 嘴快了的人并不是一切东西都是最好的 他们也就是利用自己已有的东西

49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匆匆的相遇 又匆匆的相离 就在这来去匆匆中留下了一串串说不完的故事 就在这来去匆匆认识到拥有时的珍贵 就在这来去匆匆中 懂得了应该珍惜每一份真诚 珍惜每一份友谊

50 世上无十全十美的事 一个人千辛万苦地去寻找一件物事 等得到手也不过如此而本来拿在手里的东西却反而抛掉了。

51 爱就是这么矛盾这么微妙 看来是恨实际是爱 外面吵架里面关怀 最恶毒的言词 常是对最爱的人说的 最后悔的感觉 总是在爱人离开之后。

52如果一个人真的在你心里 那么你便不在乎他是否在你身边

53如果爱一个人不承诺也会去爱 如果不爱一个人 曾经承诺也会背叛

54一个太富有魅力的人 他的生活失去了宁静 一太没有魅力的人 他的生活会过于冷清 失去宁静劳心 过于冷清伤神

55人人都会吃 但未必会生活因为吃饭是一种本能而生活是一种才能

56挥霍不是富有的象征 只是相对的外化 浪费不以为着腰包的充实 只意味着头脑的空虚

57假如我们想证明“什么是对的” 而不是“谁是对的”那么生活的纷争就会少许多 生活也就会变的简单许多

58爱一个人 就给他充裕的空间 别可以去探询他秘密 别奢望了解他的全部 在乎一个人 就给他足够的自由 别随意去束缚他的行为 别妄想去改变他的生活

59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属于我们的 生命中就好象旅行也许在旅程中我们会拥有某些东西 但是终究不能带走它

60看不在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

也许只是被浓云遮住

也许刚巧风沙飞入眼帘

我看不见你却依然感觉到温暖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 看见的 看不见了

记住的 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 看见了

遗忘了 记住了 然而

看不见的 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

记住的 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61如果你心里有一种渴望 那必然是因为你对现实的不满意

如果你想要渡河到对岸 那必然是因为河的这以一边不够美丽

62一个人不能化心动为行动只有两个原因 要么是对快乐的渴望不够强烈 要么是对同棵的恐惧滋味儿尚未尝够

63最深最平和的快乐 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与和谐

64人生有三种困境 个人注定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意味着孤独 人人都不想死 可必定要死 意味着恐惧 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诱惑的能力 意味着痛苦

65情如鱼水是夫妻双方最高追求 但是我们都容易犯一个错误 即总是认为自己是水而对方是鱼

66伤痛的记忆为什么要想起来让它停留在时间的过去吧!让失去的伤痛躺在彼岸 躺在心中那片宁静海

67朋友间最凶猛的瘟疫是献媚 慷慨才识友谊的精华

68总是期待着自己弄拥有什么 却在蓦然回首的时候发现我们什么也没能把握 而且还在不经意的时候失掉了我们最引以为自豪的事物

69夜晚的城市是很蓝的因空沉淀下的渣滓 有光 有影 有声 有色 在这声色光影的沉淀物中生活的便是人 说到底在浩浩的夜空下 人只是一些可怜的生物 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将那些可怜的欲望和快乐张扬到极致在欲望的纵容下夜晚往往会开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花来

70我不喜无云的天空

我不喜无泪的人生

真实的人生不应该拒绝眼泪

71恨 有时是误用了爱的力量

72欢乐是人生的驿站 痛苦是人生的航程

74人生一世只是生老病死 便不色怀念感老病死又怎样? 浑浑噩噩 是无味的了 便流芳百世 又怎样?百年之后谁知道你?千年之后谁知道你? 人类灭绝了又谁知道你? 便如你我月下共语 也只是电光般瞥过无限的太空 这一会 已成过去渺茫的事迹

75我的思念你不用都知道 直到有天你我年老回忆 随着白发风中闪烁 至少我清楚地知道你若想起我会微笑

76 我们一天要想到的不知多少人 亲戚 朋友 仇人 以及不想干的见过面的人 真正想一个人 记挂着他 希望跟他接近 这少的很 人事太忙了 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 我们一生对于最爱的人的想念 加起来不到一点钟 此外 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掠过想到而已……我总希望你将来会分几秒种给我

77世上没有不该爱的人只是缺少了正确的方式 世上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规矩 只是形成了习惯 无法抗拒 而我们应该集注的是游戏不可以没有规则

78人生唯一不会落空的等待是注定的死亡 世间唯一保持恒久不变的就是变化 我不想哭 单刹那间 我泪流满面

79朋友不需要多么相熟 只要能和你患难与共 爱人 不需要多么的伟岸 只要能和你相濡以沫地度过一生

80因为年轻才渴望获得 因为成熟 又把获得的遗弃

81有些时候我们的为自己编织梦想 虚构生活的理由 故事 不是逃避 而是为了我们找到共多笑对生活的理由

82挫折只是一阵风 风来便起浪 风趣浪无痕

83感情不需要雕琢 不需要装饰 不要勉强和压迫 要爱就爱的真诚坦荡 爱的自然而然 最好的爱是默契的爱 最美的爱是纯洁的爱 最重要的是你珍惜 我也珍惜

84人生很短 时光又走的太快 太关注结果就会忽视那美丽辉煌的瞬间 愿望也就成了沉重的负担 只要爱着的时刻里彼此丰富了经历 充实了生命和升华了心灵只要都是真心诚意 瞬间的拥有也会天长地久

85日出东海落西山 愁也一天 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 人也舒坦 心也舒坦

86任何一个巅峰都是下一个深渊的起点

89我们确实活得很难 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 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 在苦苦挣扎中 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 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 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90人只有掌握自己方可自由

9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

92对于世界来说你是一个人 也许对于一个人来说你是整个世界

93一个真正的会朋友握着你的手 触动你的心

94如果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就尽情欣赏今晚的月亮

95有时候你以为天要塌下来了 其实是你站歪了

96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 都是有缺陷的

 有的人缺陷比较大

 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爱他的芬芳

 而我的苹果者是用来做了酒杯

97我想我总是不知道要如何去学会放弃

现在我知道

其实 有些是你根本就无法掌控的

不是你不去放弃

而是你根本就抓不住

98 心雨的时候 情也是雨 心晴的时候 雨也是晴

99开始的开始,我为你而执着 因为我爱你

最后的最后,我为你而哭泣 因为我失去了你

只留下中间的中间 我们一起快乐 一起幸福

宁愿笑着流泪 也不哭着说后悔

不再因为伤心而哭泣,只会因为感动而流泪

100不是敌人 因为我们彼此相爱过

 不是朋友 因为我们彼此伤害过

 所以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101朋友之间 谈到钱就伤感情 情人之间 谈到感情就伤钱

102你放它走 如果它回來了 它永遠都是你的 如果它再也沒回來 它從來就不是你的

103物是人非 没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都会很心酸 毕竟在一起的快乐那么多 那么温暖

104朋友为你挡风遮雪 如果你在远方经受着风雪 而我却无能为力 我也会祈祷 愿风雪都降临在我的身上……

105寂寞的人总是记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 所以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们

106有些事情,只要自己不觉得苦,别人看着再怎么苦也是不苦的

107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爱你 那并不表示他没有全心全意的爱你

 据说 一个人医生所流的汗水与泪水所包含的盐分足够为亲朋好友做几十道大菜 一个腿脚健全的人一生中要走的路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七十多圈以上 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是千万分之一 成为朋友的可能性 大约是两亿分之一 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 五十亿分之一

第三篇:2015人生演讲稿:青春是人生之花

同学们,青春是人生之花,人生的最大悲痛莫过于辜负青春,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2015人生演讲稿的具体内容吧!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

我是初三(147)班的xxxx。很荣幸这次能在开学典礼上代表初三同学发言。

两年以来,我们在xxx的怀抱中快乐而活泼地成长着。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们都已经懂得如何自理了。然而,初三的生活是充满挑战的,在我们面前的路不是一片坦途,而是需要我们奋斗的路程。

进入初三,我们主要的任务当然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各门功课应全面发展,提高效率。"知识就是力量",让我们做一个符合新世纪要求的优秀青年,为建设祖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觉得学习主要是讲究方法,而不是拘泥古板,打时间仗,死记硬背,应当活学活用。

课前预习相当重要,只有预习到位了,才能在上课时做到自然流畅,才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预习过程中,如语文我们应做到能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旨意,熟悉古文中每个词语;数学应会记忆并且理解、推导各个公式,做到举一反三;英语应熟悉单词,能翻译课文,会理解运用各条语法;其他各个学科都应详记每一个知识点,只有成竹在胸,解题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上课时我们要专心听讲,多思多问,与老师积极配合,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紧守每一节课,向每一节课的每一分钟要质量。

课后复习相对于预习更关键,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不断巩固学过的知识,使它们在脑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重复是学习之母,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梳理知识,斯宾塞曾说过:"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缺乏条理,那他的知识越多,他就越感到困惑不解。"尤其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积累,科类多,知识点杂,线长面广,就更要注重知识点的梳理与整合,使各学科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信手拿来,运用自如。同学们,只要我们能珍惜时间,那么机会就会在我们手上,我相信初三这一年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当然,进入初三,也就意味着我们是学长了,是学校中的大哥、大姐了,意味着我们肩上的责任就更重了,在平时个人卫生,言行举止上,我们应当给在座的各们学弟、学妹们作一个好榜样,当一个好楷模,尽好自己的一份责任。不打架,不骂人;不乱丢果皮纸屑,不乱折花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按时上课,不辜负老师、同学、家长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初三同学请老师、同学们监督,在今后一年内,我们一定会发愤学习的,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你们面前。

同学们,青春是人生之花,人生的最大悲痛莫过于辜负青春,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吧!

谢谢大家!

第四篇:心得之七 人生之道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长联上联一开始就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的对句呢,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你怆然泣下。

难怪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那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当然,这种规划是艰难的,因为规划本身已经意味着舍弃了很多。

就在孔夫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同时给他的学生,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的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

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让我们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看它对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今天我们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呢?

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这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以为导致思维改变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比如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就是一种学习。但是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很多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是都学了什么呢?不少孩子会背圆周率,能够背到小数点后很多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够背长长的古诗,成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节目。但是这些对他这一生真的有用吗?今天的向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还有多少能够学以致用?

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我们最大的难题是选择的难题,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

“过犹不及”,这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我们现在的学院式教育有一个规范长度,但宽度却可以改变。也许孔子提倡的这样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

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三十岁。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乎每个人到了这个年纪,都会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

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三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大家知道,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论。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比如在刚刚读小学的时候,他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温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没有忧伤的。其实这就是正的结果。但是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那么走到三十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人如何达到这样一种一切为我所用的融合境界呢?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

前一种方式需要皓首穷经,等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才可以去给经典作注解。

而后一种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三十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这种自信不是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对联,叫作“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

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

我们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之所以不愿意提及神、鬼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他着眼于现实的表现。

比如子路问鬼神之事,孔子淡淡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活人的事你还没弄明白,怎么先想着去侍奉死人?就是说,学习还是要先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别去考虑虚无玄远的东西。

子路不甘心,说:“敢问死。”死亡是怎么回事?

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连生的道理还不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孔子的这个态度对我们今天仍很有启发,在学习的时候,先要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才真正可以立起来。

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柳宗元笔下的蓑笠翁,在严冬时节“独钓寒江雪”,完全是为了垂钓而垂钓;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戴逵,到了朋友的门前不敲门就转身走了。为什么?他因为想念这个朋友,乘兴而来;到了朋友门前,兴尽而返。这就是“雪夜访戴”的故事。这些古人,都忠于自己的心灵,心灵的指向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但每个人到四十岁时都能做到不惑吗?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经成为骨干、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关于“惑”这个概念,《论语》中有过多次阐述。人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

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家摆得像胡同一样,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了。这就被物质的东西奴役了。

而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它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但现在往往被大家理解为平庸和圆滑,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实,对于一种行事方法的判断,无所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只有什么是合适的方法,而合适往往不是走到极端的。“四书”里面有《中庸》这本书,《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它的特点正如中国古人所说,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在你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走到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淡定而从容。而当走到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人的很多标准都会发生变化。那么,再过十年,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又会发生新的变化。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话,但这样区区六个字容易做到吗?一个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泄出去的怨气、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向他人推卸的同时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这多么难啊!

那么孔子为什么可以做到呢?就是因为在他自己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而君子则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的顺序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交谈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他人;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你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会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知命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庄子的《逍遥游》中也有类似的一个表述,它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就是说,当全世界的人都在夸赞你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这种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当全世界都在指责你,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的时候,你的内心并不泄气,依旧会坚持你认定的想法。这样才叫做认清了“内”与“外”,明白了“荣”与“辱”。

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我们谈论“知天命”这个境界的时候,很自然会联想起金庸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独孤求败的境界。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他的武功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划分而出于其上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他的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也就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求一败而不可得,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因为他的无招,故而对手不能破解。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实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了一种融会和提升。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就该进入孔子所说的“耳顺”的境界了。

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顺呢?

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悲天悯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

也就是说,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就是你的这个体系能够进入到他的体系,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其实耳顺之人是什么呢?就是不管这个云在五千米还是五百米,他总能感知到这个高度。这就是孔夫子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因材施教的道理。

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辽阔,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在某一个高度。

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中庸”也许更为恰当。中庸其实是学习了所有外在知识之后,经过内心的陶冶与熔铸,达到的一个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就好像我们小学、中学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个物理实验:老师给一支铅笔,一个圆,将圆画成七等份,再分别涂上七种颜色,然后戳在笔尖上快速旋转,结果呈现的是白色。这种白就是七种颜色绚烂之极之后融合而成的一种颜色。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啊?

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我们看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

同时还要看到,在当今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率的生活。

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够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英国的科学家公布过一个实验:

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成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实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

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呢?其实就是一个生命实验,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外在环境跟我们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是再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第五篇:静谧之人生

——我读《瓦尔登湖》中的淡泊

轻叩一本名着,细细地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地聆听瓦尔登湖弹奏的梵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我,作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读这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尔登湖》,为我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真的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反观现在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尤其是今天的大学生,浮躁、功利、速度和效率。或许,在这个商业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这样的生活方式似乎有些逆潮流而行之;可是,在强势商业的滚滚浪潮席卷现代生活每一个空间时,有多少时刻,我们感到家园的缺失、迷惑不已?日渐枯萎的精神世界,又怎么可能支撑一生漫长的岁月呢?当忙忙碌碌被迫成为一种习惯时,当喧嚣浮华成为我们得以生存必须的外在环境时,我们怎么找寻去瓦尔登湖的路,我们是要迷路的。

也许此刻的我们在感慨,感慨学习、工作、生活的不易与多艰。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的借口。今天的我们或许根本没有机会向梭罗一样隐于“瓦尔登湖畔”,但瓦尔登湖不是海市蜃楼,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一份淡泊至纯的心。

淡泊是智者的动力,像是一把折扇,送来徐徐清风,拂去一片焦虑;又像是一面镜子,照清娇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质;还像是一首诗词,念时如痴如醉,回味时百感交集。

月下共饮,湖边共赏。邀君在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这份淡泊中共寻那份静谧!

上一篇:销售部内勤岗位职责下一篇:新入职教室年终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