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时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自东京先锋派人物在巴黎崭露头角,日本建立“东京设计师委员会”,街头年轻人不断推动时尚亚文化的传播,顺利得到西方时尚界的关注,从全球时尚边缘地位向新的时尚生产创新中心发展。从对传统美式风格的模仿到寻求自主创新,日本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民族与次元特征的时尚文化。

第一篇:时尚毕业论文范文

香港时装节、香港国际时尚荟萃时尚空间 创意狂想曲

在文化与历史纵横交织、遍布街角的香港,时尚不仅仅是它被人们赋予的代言词,更是它深入骨髓的精神。确实,在这不大的空间中,你可以领略到全世界时尚潮流动态,而它的都市、繁华、创造、自由……让时尚更加随兴所至,游刃有余。为进一步推广香港作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形象,由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贸发局)主办的第46届香港时装节秋冬系列及第13届香港国际时尚荟萃于2015年1月19至22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贸发局)成立于1966年,是专责推广香港对外贸易的法定机构,服务对象包括以香港为基地的制造商、服务供应商及贸易商。其在世界各地设有40多个办事处,其中13个在中国内地,推广香港作为通往中国内地及亚洲的营商平台。香港贸发局举办贸易展览会及商贸考察团,协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拓展内地及海外市场。此外,香港贸发局透过产品杂志、研究报告以及网上平台,发布最新的市场和产品资讯。本次盛会便云集约1,800家来自27个国家及地区的参展商,展示最新款的品牌系列、成衣产品及配件,以及相关的专业服务等。展览期间,大会安排近60项精彩活动,包括由奥迪香港(Audi Hong Kong)呈献的香港华丽秀2015,以及其他超过30场时装表演,还有设计师分享会、不同主题的时装业研讨会及交流活动等。

Loris Diran

高雅世界,前卫态度

美国纽约设计名家Loris Diran是2015香港时装节秋冬系列最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这不仅因为崭露头角的Loris Diran于2010年9月获邀在米兰Vogue Italia及Milano Unica展示首个个人品牌时装系列,并于2011年赢得Fashion Group International最佳男装设计师新星大奖,以及2013年最佳女装设计师大奖,也不只是因为Loris Diran曾担任全球卖座电影“穿Prada的恶魔”的男装设计师,更因为Loris Diran将奢华及生活概念融入设计当中。确实,Loris Diran的时装魅力为人折服,就连Sarah Jessica Parker、Beyoncé Knowles、Ne-Yo、Ricky Martin、Vanessa Williams、Kim Kardashian、Britney Spears也是他忠实的客户。Loris Diran香港首次展出的时装系列,灵感来自他曾游历的中亚“丝绸之路”。Loris Diran以代表中亚市集的深暖色,以至当地的古代宏伟壮丽的清青寺蓝色砖石等灵感作为设计主导,并以扎染图案、织绵、贡缎、丝绸元素,设计出一系列描述西方旅人于中亚的感官旅程。女装系列着重质感及结构,肩膀线条采用雪纺,两边加织绵。男装则以潇洒及轻便为设计主导,配以夏季西装、外套、长裤等,采用高级布料,带出英式城市阿飞的美感。整个时装系列采用了一系列当地自然色彩,如沙漠、红辣椒、藏红花、面粉、缟玛瑙,以及瑰丽的蓝色,如午夜、蓝宝石、天空及蓝色粉末的色调。

《时尚北京》对话Loris Diran

《时尚北京》:什么样的缘由让你成为设计师?

Loris Diran:我的妈妈是一个舞蹈老师,爸爸是摄影师。他们希望到美国可以寻求一种全新的生活,一种简单而又纯粹的生活。我本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简单而新的世界里面成长的。同样因为这样的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让我小时候就开始接触艺术。在中学时,我又进入了美国非常有名的学校,一间曾在1980年获得奥斯卡奖项的中等表演艺术学院。在这里我遇见了很多具有艺术天分的朋友,且受到他们的影响。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走上设计之路的,在中学里我接触到设计、艺术、表演……,既可能成为演员,也可能成为设计师。而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艺术环境的影响,我越来越发现作为演员你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就像需要为所扮演的角色刻意表演,舍去自身的某些东西。如此我更加喜欢设计,因为设计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机的东西,更为纯粹的东西,我可以将自己有机的东西带入设计中,可以不受到任何限制,很自由。

《时尚北京》:你是通过什么样的风格诠释自己品牌理念?

Loris Diran:最开始一个非常有名的美国百货公司时尚总监找到我,他说他从我的设计中感到时尚高雅又前卫的风格。就是因为他话语的启发,让我有了一个理念,我的品牌产品要既高雅又有一点点前卫的味道在其中。其实,我的客户群都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他们也会选购一些大牌产品,但是当他们穿着我的服饰时会感觉自己更年轻,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

《时尚北京》:在你看来,现在中国市场是如何?

Loris Diran:对于美国市场以及西方市场来说,中国的高端服饰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每个人都知道亚洲市场对我们的重要性。中国高端的生活方式和时装行业市场潜力和利润是非常大的。像近10年来,北京、上海、香港不断涌现一些新的设计师,他们的设计都非常棒。同时很多知名品牌都在这三个地方开设了零售店。而我最近也在香港购物,这里商场所展示的产品、氛围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中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高端生活、高端产品……的消费,也发现一些概念系列、产品不仅在我的国家受到欢迎,在亚洲市场同样收获肯定。而中国自己的服装和混搭在纽约也都受到欢迎。目前我的品牌在棕榈滩、纽约有专卖店,而我本次来到这里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香港时装节让我接触更多的中国市场,开拓一个发展机会。

《时尚北京》:你对于中国设计师有什么了解吗?

Loris Diran:我是看过中国的大牌的秀,印象非常深刻,其中Uma Wang是一位中国非常有品味的设计师。其实,中国新兴起的有名设计师与纽约、巴黎设计师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成功表达概念上的设计。

Ground-Zero一切皆有可能

Zero Called Everything

身为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香港年轻设计师组合,Eri Chu和Philip Chu的设计前卫而独特鲜明,蕴含流行文化或现代街头元素,于2008所创立的品牌Ground-Zero主打创新及具实验性的时装。Ground-Zero在短短几年内于新一代设计师行列当中快速崛起,不仅与许多艺人跨界合作,获取众多大力支持及青睐,更在2013年巴黎时装周的首秀上斩获极高评价。同时,他们不断挑战自我,不仅从广阔的时尚世界中获取灵感,且希望在高端与街头便服间取得平衡。在香港华丽秀2015上,他们携新作以别树一帜的风格及剪裁,彰显鲜明个人特色,且在散发强烈矛盾对比中,完美演绎高端与街头便服间的平衡。

《时尚北京》:品牌名称Ground-Zero有什么寓意?

Ground-Zero:开始时Eri Chu做着一份很烂的工作,而我(Philip Chu)则没有工作的。我们觉得我们什么都是从零开始,所以Ground-Zero,地与零代表着我们的起点,一个希望的起点。

《时尚北京》:在香港华丽秀2015上,Ground-Zero想要展现什么?

Ground-Zero:在香港华丽秀2015上,我们带来了10套2015春夏系列新作,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鲜感。整个系列是关于我们要制作一个党派,所以在作品中增添了许多街头元素,例如:混合一些牛仔上衣、牛仔裤等。同时,全新系列以透明丝及纱为主导,并以立体铁线设计为点缀。流线形的设计,主题强调以折、对折、乱皱,或不规则剪影作为重点,流露大胆、诱惑、多变的感觉。

《时尚北京》:Ground-Zero传递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Ground-Zero:通常我们会把那些既定下来的与那些平凡的两种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就像我们自己的口号,“zero called everything”,即在普通的、平凡无奇的东西也有希望在里面,什么都是从零开始。

《时尚北京》:Ground-Zero一直沿用至今的元素是什么?

Ground-Zero:把两个极端的东西放在一起,一个平凡的东西加上一个元素让它变的不平凡。

《时尚北京》:作为兄弟组合,日常你们是如何分工合作?

Ground-Zero:因为Eri Chu早前是学平面设计的,品牌设计主要是Eri Chu负责。Philip Chu是学习服装设计,品牌剪裁是由Philip Chu负责。

《时尚北京》:在设计上,你们会有摩擦、冲突吗?

Ground-Zero:因为我们两人的性格非常不同,经常会有冲突,但是就是有冲突才会有趣。就像Ground-Zero所讲述的,将两个极端的东西放在一起,才会不平凡。

《时尚北京》:在内地市场,你们觉得哪些时装更被消费者所青睐?

Ground-Zero:在国内市场上,大家都很想表现自己。我们认为一些容易被人们记住的时装更加受到消费者欢迎。

《时尚北京》:现在有什么梦想?

Ground-Zero:小时候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作曲家。慢慢地长大后成为了一个设计师,就想做巴黎时装周的设计师,现在做到了。现在的梦想是想把Ground-Zero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再做的大一些,真的把它变做成国际的品牌。

Lars Wallin

细腻的优雅

他曾为瑞典皇家歌剧“古斯塔夫三世”,以及斯德哥尔摩的歌舞剧“芝加哥”担任服装设计;他曾多次获委任为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于2000、2003及2006年,及于2008年为马德琳公主设计皇室宴会礼服;他曾为众多瑞典及国际名人设计专为参加世界盛事所穿的晚礼服。他是以其优雅时装设计闻名的瑞典设计师Lars Wallin。至今,他仍被誉为斯堪地那维亚最重要的高级时装设计师之一。Lars Wallin说:“衣服并不是艺术,亦不是时尚。设计最终变出时装,但当我在设计时,这就是艺术。我运用各种物料,并将其重塑至完美为止,设计上不会强调单一元素,对于此我称之为艺术时装。”

《时尚北京》:作为叱咤高级时装界25年的知名设计师,你用设计语言讲述什么样的理念?

Lars Wallin:我来自北欧国家,大家提及北欧都是特别清洁、特别冷的国家。但是由于我内心受到众多法国著名设计师的感染,我的设计风格并不是典型的北欧风格,反而更加偏向法国。而我的设计不是一直跟随潮流的。潮流很短,我希望我的设计是永恒的,是一种没有时间感念的,可以始终让消费者穿着的。同时,我的设计非常女性化,很有我自己的特色。新作中,在色彩上选用了黑色以及金色系,比如古铜色,混合在我们的系列当中。在细节表现上增添了许多刺绣与不同花朵的图案。我的服装有很强的法兰西的风格。

《时尚北京》:北欧着装风格是什么?

Lars Wallin:北欧人大部分都是比较内向,不像西方其他国家比较热情、开放和喜爱表达自己。所以大多数人们的穿着都是一样的。

《时尚北京》:你的设计是否有受到北欧设计的影响?

Lars Wallin:如果你问我,我的设计有没有受到北欧设计的影响,我会告诉你没有。但是你看我的设计多多少少也会看见一点北欧的色彩。其实北欧人在设计上很讲究和谐的,在做产品时是非常认真、严肃的。我们认为如果我们要是做一个东西,一定要把它完成,做好。所以我在做东西的时候会完完全全的把自己投入进去。而我个人的作品更多的是强调在一些简单细节上面的细腻处理,使得我的设计与众不同。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瑞典的设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早期的时候,我很年轻的时候,大家对自己的设计不是很有信心。随着这几十年的发展,瑞典拥有了诸多国际品牌。他们在自己的设计中多了很多自信。而现在从瑞典走出来的年轻设计师也与我的那时候不太一样,一设计就很有自己感觉的。因为他们很自信。

《时尚北京》:在香港作秀,你有什么样的期待?

Lars Wallin:我个人期待通过这次的秀,把我的作品展现给大家,也希望在这里找到一些机会,可以把我的作品带到亚洲,然后成功的可以在亚洲开设一个我的成衣店铺。

《时尚北京》:为什么想要将品牌的成衣部分进驻到亚洲市场?

Lars Wallin:我认为如果我的视线只是瑞典的话那么这个市场不会很大。所以我一直在寻求外面的市场、世界。同时,我认为在亚洲比较容易推广成衣系列。且对我而言,比较容易实现。我只要将设计带过来进行生产就可以了。但是推广高级定制,则需要我亲自测量尺寸、选料、听取顾客意见,自我发挥等。

亚洲与北欧不同,亚洲人更愿意表达自己,穿着个性、与众不同,这是一个可以开拓的市场。同时在亚洲人的概念里面,购物也是一件很认真的事情。而不仅是给生活增添一点乐趣。顾客这样的购物态度也是一种专业的体现。

香港青年时装设计家创作表演赛2015

造梦秀场·新星力量

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YDC(香港青年时装设计家创作表演赛)于1977年创立,目的为培育及发掘更多青年时装设计人才,为本地时装业界注入新动力。随着香港发展成为设计和品牌之都,今年踏入第39届的YDC除了发掘人才外,也是本地时装品牌诞生的起点。

全场总冠军

杨丽晴——Inside the Caves

作品灵感:由一次美国旅行启发的,她从博物馆内看到不同形态及颜色的岩石,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可能会被忽略,洞穴内的境观、岩石,甚至是岩石内的结晶,也是她的灵感泉源。在她的设计当中,最耀眼的是在不规则剪裁的上衣上,镶嵌了过万粒由人手缝制的菱形珠,看起来像万年的岩石结晶;设计师花了一年时间才能实现这个效果。刚刚毕业的杨丽晴对获奖感到既紧张又开心,杨丽晴说:“每个设计师的梦想是建立自己的品牌,如时机合适,希望可以创立自己的品牌。”

派对服及晚礼服组冠军

何昀霖——The Crossing

作品灵感:来自装置艺术,透过交叉接迭的方法营造错中复杂的质感,并采用强烈对比的色彩,拼凑成几何图案。何昀霖表示,很高兴可以获奖,希望在YDC得奖能为他带来更多学习机会,并期望日后能继续推出自己的时装系列。

时尚日服组冠军

潘子斌——Self-Salvation Oath

作品灵感:源自社会的游行抗争,其中一件作品的图案是以游行相片加工而成。设计感与实用性兼备的系列亦融入多种色彩,带来既强悍又有趣的感觉。潘子斌毕业于理工大学,现任职时装设计师,他表示,这次比赛圆满完成已经感到满足,可以得奖实在是锦上添花,并希望将来可以发展个人系列。潘子斌认为YDC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年轻时装设计师发挥,并会鼓励后辈参加。

最佳时尚饰物奖

曾繁宇——YON

作品灵感:来自传统日本寂(wabi-sabi)风格,再增添运动色彩,并使用了耐水、弹性高及透气的物料制成。最佳时尚饰物奖,表扬设计师于鞋履及饰物上杰出心裁的设计。

作者:单靖雅

第二篇:日本时尚演变与时尚体系的构建

摘要: 自东京先锋派人物在巴黎崭露头角,日本建立“东京设计师委员会”,街头年轻人不断推动时尚亚文化的传播,顺利得到西方时尚界的关注,从全球时尚边缘地位向新的时尚生产创新中心发展。从对传统美式风格的模仿到寻求自主创新,日本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民族与次元特征的时尚文化。其间,日本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主因,战争引发的人才技术转移、文化传播与价值观演变是助推剂,全球化和数字信息化是机遇。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数据统计法,从日本时尚演变的时间轴和空间轴入手展开研究,对已有参考资料进行再挖掘,对历史脉络进行再梳理,讨论日本时尚的演变与时尚体系构建的核心驱动力,以期为中国时尚体系的构建做出参考。

关键词: 日本时尚;时尚风格;时尚演变;时尚体系;多重维度

引用页码: 011201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2.01.014

时尚不再只是简单的定义衣着,更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符号性与时代性,成为一个国家民族时代精神的反映[1]。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零散组织形式限制下的中国时尚产业已经无法通过提升单一时尚品牌价值来提高国际时尚竞争力[2],需要聚焦时尚文化研究,加速构建时尚体系才能充分激发中国时尚产业活力,提升国际时尚话语权。目前,国内外对于时尚体系的定义较为清晰,认为时尚体系更为规则化、结构化、系统化,使得时尚产业生产传播机制更为高效[3]。从个例研究角度,许多学者将目光集中于法国、美国等西方老牌时尚国家,研究其时尚文化特征及其体系发展,但对日本时尚文化研究,大多聚焦某一时期时尚发展历史或是从某一时尚品牌角度进行分化研究,鲜有系统地对时尚产业进行体系梳理。由于时尚体系是以设计、生产、传播、运营等产业集群为载体的产业链合集,受到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等因素影响,具有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属性[3]。因此,需要结合其历史演变、文化特征,综合时间轴与空间轴,分析其体系构成要素、把握其内部关系及运作流程,进行多维度的综合性研究。

1 日本时尚的发展历程

公元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至今,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全球化的多重背景下,日本完成了对西方时尚的接纳、模仿、改造、创新,最终实现其时尚反向输出。在此发展历程中,受特定时间背景下的重大社会事件驱动,各品牌与时尚叛逆者不断推动日本反传统流行思潮的发展,将传统美式服装及时尚概念引进日本服装市场,为美式服装与日本文化的融合乃至创新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

1.1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初步接纳

在西方时尚进入日本之前,服装只是政府区分身份及社会阶级的工具。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制定服装规则[4],要求男性改穿西式服装以呼应现代化改革,这是日本走向西方时尚的第一步。此后,西方文化不断从日本上层向下层渗透,日本中产阶级开始从各方面学习西方风俗,至19世纪20年代,日本社会风俗开始急速变化,穿着喇叭裤的摩登青年开始出现。

朝鲜战争后,日本政府实行经济复苏计划,积极重建纺织业,日本中产阶级消费水平升级,消费市场初具规模。20世纪50年代,日本新宿街头反主流文化兴起,日本掀起了牛仔裤狂潮,街头开始出现大批“嬉皮士”风格。20世纪60年代,由时尚先锋引进,来自美国东海岸的“常春藤风格”(Ivy style)迅速在日本青少年群体中掀起一股流行浪潮。1964年,第十八届东京奥运会在日本举行,身着“常春藤风格”制服的日本代表队出现在世界面前,这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大众对“常春藤时尚”的认知,美式服装逐渐被更多人接纳。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成长、都市发展及工业扩张,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问题日渐凸显,日本国内反物质主义盛行,消费者心态日趋节俭。一种标准、经典极具功能性的美式时尚潮流再一次在日本掀起热潮,这种以简单豪迈、坚固耐用的户外用品为代表的风尚极大程度地满足了日本国人心中“回归自然”的渴望。

20世纪70年代,新兴时尚《POPEYE》杂志创刊,给日本民众带来了充满阳光的美国加州生活,美国西海岸穿着新型服装进行新型运动的青年成为日本青年模仿的对象。日本民众迅速接纳了这种新的健康价值,开始建立自己的滑板运动文化,逐渐形成一种名为“City Boy”的时尚风格。二十年间,日本经历了一场美式造型大循环,从常春藤到嬉皮士,从户外坚固耐用风格到坚固耐用版常春藤,再到加州校园服装,如今又回到东海岸风格[5]。

1.2 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重新挪用

美式服装在日本中产阶级中迅速普及,至20世纪70年代,一个新的社会阶级——中学辍学生和少年犯,带着他们奇异的着装走进了大众时尚视野,他们从反叛分子身上寻求搭配灵感,形成了独特的“洋基风格”[5]。各种青年亚文化运动在原宿街头开展,摇滚乐、霹雳舞将梳着鸭尾油头的男孩和绑马尾的女孩从日本各地聚集,青年人从粗犷的士兵和亲切斯文的美国军官身上学习造型技巧,穿着背面绣上带有东方色彩的老鹰、老虎、龙等纹样的经典美国大学棒球夹克,昔日的美国古着服装成为日本当时的流行时尚。

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富裕阶级诞生,Beams、Ship等新百货商店相继成立;有钱的年轻人放弃追寻外来的本土复制品,支持真正的舶来品,奢侈品用户从成熟的社会人下降到年轻女性,美国传统常春藤风格再一次复苏。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高级服装市场逐渐冷落欧洲品牌,转而支持具有传统设计思维的纽约设计师品牌,如拉夫·勞伦、亚历山大·朱丽安等,这些品牌使得传统美式服装风格爱好者放弃日本品牌转而支持美国进口商品和代理品牌。

20世纪80年代,以高中生与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第四波新式常春藤风格热潮“Preppy”学院风席卷日本,在移借美国的风格基础上,日式学院风加入“迷你领结”和“顶上有毛绒球的针织帽”以作创新。学院风的流行是日本时尚进程的里程碑,标志着日本时尚文化开始与全球趋势同步。在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东京富裕郊区的青年设计出一种新的风格——阿美咔叽,旨在回归美式基本款,将穿着的主流观念变成“用你喜欢的方式穿你喜欢的服装”,即复合服装,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阿美咔叽蜕变成更具日式特色的“涩谷休闲”风格。

1.3 20世纪80年代至今——反向输出

20世纪80年代,当日本青少年开始跟上世界其他地方的脚步时,日本时尚产业开始思考如何领先潮流。1981年,山本耀司、川久保玲这两位前卫设计师首度在巴黎举行联合发表会,设计作品表现出的不对称线条、刻意瑕疵,以及经过撕扯的单一黑色调的工业级布料震惊了欧洲时尚界,这些前卫的时尚概念将日本设计推向了更大的时尚舞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乌鸦族”设计师为中心的时尚态度席卷整个日本,形成了所谓的设计师与个性品牌(Designer and Character Brands)热潮。

20世纪80年代,日本古着需求激增,贩卖1950年代的美国滞销货成为新的潮流典范,大批买手涌入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古着店复刻商品店数量与日俱增,一些品牌开始探索体现日本卓越工匠精神的新路径,期望生产超越美国原版的牛仔裤。在诸多品牌确立了日本牛仔裤品质卓越不凡的形象后,新一批的牛仔裤品牌以东方设计为主题,从日本历史中汲取灵感元素,将不同风格集中在“侘寂”的概念底下,在不完美中寻找美的禅宗概念,进一步强调日本原创精神,日本牛仔裤逐渐在海外变成一个特殊品类的时尚服装。

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股市崩盘、DC热潮[6]和涩谷休闲热潮从时尚圈消退。日本与美国的服饰互动从总是刻板地复制模仿美国原版风格,发展到开始探索自己的时尚之路。20世纪90年代,日本第一个街头服饰品牌Bape成立,地下时尚被带进日本主流文化,嘻哈风格大行其道,新朋克潮流、复古美式服饰风格的T恤及夹克成为备受喜爱的时尚单品。随着品牌Bape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品牌,文化交流不再只有从美国到日本的单项发展,全球文化精英开始关注日本。时尚杂志将Bape及其他品牌风格,滑板系、街头系、冲浪系、时髦系及军事系等统一归类为里原宿系[5]。20世纪90年代末期,里原宿系凭借品牌定义、音乐明星加持,成功脱离只有特定爱好者的亚文化范畴,独霸了全日本的时尚市场。

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第五次改良常春藤出现,随着日本本土品牌的持续输出,新传统美国设计师与日本传承互相混合、交缠、融合的程度已经高到分不清是谁在追逐谁。在日本时尚演变的进程中,受国际地位、政府政策、经济循环和文化意识形态等重大事件推动,日本在传统的美式风格中寻找创新,在服装中添加了自己的社会意义,历史背景下的日本时尚风格演变概况如图1所示。

2 日本时尚文化体系形成契机

自19世纪末明治时代现代化改革开始,日本服装业已从小定制服装店模式发展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纺织品的尖端服装产业,拥有大规模定制及供应链管理系统,建构了相对完备的时尚产业链[7]。日本从明治维新到完成近代化的一百多年,也是日本时尚产业从“美国化”到追求东方美学趣味的过程。高田贤三、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及三宅一生等设计师站在国际舞台用更高的文化审美,将具象的初级形态赋予某种符号属性以表现日本传统的“侘寂”美学。动漫、洛丽塔、街头时尚等多元青年亚文化[8]形态也蓬勃發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日本时尚文化显现出青年亚文化与传统侘寂文化并存的双重特征。

研究日本时尚体系构建的契机,需要综合时间轴与空间轴[3],本文着眼于日本时尚演变的整体历史进程及特定社会文化,探究时尚体系内部构成的时尚保障、时尚传播、时尚教育、时尚生产、时尚文化等要素的系统职能,剖析其体系的内部运转及关系。

2.1 时间视角

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对于技术升级与创新一直高度重视。改革后凭借江户时代高度成熟的产业技术,日本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迅速得到推进,至20世纪50年代日本合成纤维产业得到极大发展,纺织服装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随着工业革命完成,流水线作业模式引入,产品成本得到较好的控制,大众市场在日本逐渐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积极吸收美国工业化及时尚文化成果,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均以快速密集的步伐前进,时尚“美国化”趋势明显,为日本时尚历史转承及时尚体系建构奠定了思想与物质基础。20世纪80年代,美元贬值、东京被列入国际名单[9],日本民众民族自信空前高涨。消费需求升级使得国内时尚产业受惠,形成自发探索本土风格与时尚发展新路径的热潮,严格规则的时尚追随者开始着手思考时尚产业的资源整合问题,以期提升日本在全球的时尚地位。

20世纪70、80年代,外部高田贤三、山本耀司等前卫设计师在巴黎破坏并重新诠释了西方服装体系的传统,利用巴黎时尚系统的土壤不断成长,内部日本青少年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多元的街头文化,用完全独立于西方时尚制度与主流时尚的传播方式使东京街道时尚和亚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国际文化与民族思潮碰撞,时尚传播方式迭代创新,日本时尚意识形态及设计语言循环,日本时尚体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得以构建并不断向制度化、集中化和民族化方向发展,最终完成了日本时尚的全球化反向输出。

20世纪90年代,日本进入泡沫经济时代,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日本时尚、文化、艺术、商业的产业化输出进程,日本时尚产业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以“青年亚文化与传统侘寂文化”并存及“小众亚文化与大众市场”为特色的时尚文化。时间视角下的关键性事件推动了日本时尚体系的建构发展,具体关键节点如图2所示。

2.2 空间视角

由梯度转移理论可知,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梯度发展的核心因素,且会通过多层次的系统完成向低梯度区域的拓展[10]。日本时尚产业的发展就是创新生产活动从高梯度向低梯度转移的过程。明治维新前,日本拥有成熟的纺织纤维技术及本土“侘寂”文化,但由于地理与语言上的孤立、经济发展的滞后,国际流行趋势及西方时尚文化不能自由地在国内流动,时尚产业发展不均衡处于产业低梯度地区。明治维新后,在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国内艺术形式、审美标准发生了转变,加上生产方式、运输方式及消费群体的变化,逐渐形成了“青年亚文化与传统侘寂文化”并存及“小众亚文化与大众市场”为特色的时尚文化和时尚体系。

在经济、政治、技术和全球化的多重推助下,日本发挥了城市文化优势、人才聚集效应,从时尚保障、时尚教育、时尚传播、时尚生产、时尚文化五个层面进行调配。政府制定的政策规划强有力地推动了时尚体系中各要素的高效运作;专业性的人才培养及综合性商业人才的储备,为体系持续运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时尚杂志、时装周、博览会等媒介为展示兴新时尚提供了途径,与消费者实现反馈机制;完备的时尚产业链生态使得抽象的时尚概念得以实践物化;时尚文化是承载日本时尚体系的美学根基。这五个层面的积极调配,使得日本实现了时尚产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构建了完备的服装制造生产、创新设计研发及市场营销的产业链。

通过审视日本时尚演变历史进程,综合时间与空间视角,可以看到日本时尚体系形成的多维度发展进程,如图3所示。与日本时尚体系的形成适配的是特定时间轴内特有的空间区域时尚文化特色,即空间区域内的保障系统、教育系统、传播系统、生产系统及文化系统,而区域内的系统演变又伴随着特定时尚驱动力量的转变,如时间轴内的国际形势、商业氛围、经济因素等;此外,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时尚先锋引领的美学美商变化、传统文化及产业革新,都对时尚体系的构建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3 日本时尚体系的构成要素

以时尚产业的发展和东京时装周的建立为基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保障了产业良性运转,时尚教育为日本时尚产业的发展储备了必要的人才资源,日本传统艺术和街头亚文化的发展为日本时尚产业提供了思想基础与文化根基,新兴时尚媒体的出现加快了时尚传播与商业化的融合,日本从制造业中心重新定位为时尚之都。综合时尚保障、时尚教育、时尚传播、时尚生产、时尚文化系统,日本逐步完成了时尚体系的建构。

3.1 时尚保障系统

1885年,日本起草《专卖专利条例》并不断颁布完善法案提升对外观设计的保护,为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11];1948年,“日本纺织经济研究中心”成立,致力于纺织设计和制造的技术研究;1985年,时装设计师协会成立,以三宅一生、川久保玲为首的日本先锋设计师开始在日本东京聚集,东京时装发布会从此诞生,东京也同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一起被列为世界五大时装之都;1988年,由日本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打造的“艺术文化振兴基金推进委员会”成立,形成对艺术文化创造、普及进行资助的规范政策[12];2005年,“服装战略委员会”成立,确保每年两次的“东京时装周”(JFW)时尚展览活动顺利开展[13]。日本政府、工会、协会的持续参与为日本时尚体系建构提供了保障,标志着日本服装产业转型的成功。

3.2 时尚教育系统

日本特别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并且规定较为具体,特别要求培养媒体艺术人才、传统技术传承人、艺能人才、其他各种文化艺术人才,以及各类管理、经营人才。积极鼓励科研院校同政府、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实现产学政三维联动的创新激励机制,用于培育时尚人才[14]。文化出版局还与大学合作创办杂志《装苑》,设立“装苑奖”,以鼓励学生设计师创作。此外,日本有多所知名艺术院校,例如日本文化服裝学院是比肩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世界十大服装设计院校之一,是亚洲知名度最高的服装设计师摇篮院校,专注于时尚设计独创及服装打板制作;此外,还有日本文化时尚大学、东京造形大学、多摩美术大学、日本文化女子大学等开放时尚经营管理、时尚营销及供应链类课程的学校,为设计学子提供全方面的学习。

3.3 时尚传播系统

1905年日本最早的时尚启蒙杂志《妇人画报》诞生,1936年定位于高端时尚的杂志《装苑》创刊,1954年《男人的服饰》创刊,随后《Popeye》《平凡》《men’s club》等杂志先后创刊。其中,《装苑》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老牌时尚杂志之一,网罗了本土先锋派设计师及国内外最新的流行资讯。此外,世博会、文化交流论坛及时装周的开展也为日本时尚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平台。1980年日本举办“日本服装博览会”,1985年山本耀司等设计师举办第一次日本“媒体周”。在各时尚杂志、媒体摄影与《每日新闻》等社会舆论杂志的积极推助下,日本得以展示其时尚产业的实力,很快东京时装周便成为汇聚亚洲时尚的时尚圣地,与巴黎、米兰、纽约、伦敦并称为五大时装周。

3.4 时尚生产系统

日本时尚制造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出口和贸易竞争力先递增后递减倒的呈U形曲线[15]。1945年,由于低成本和劳动密集型的优势,日本成为欧美等国家服装业的海外生产基地,委托加工(Orin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OEM)[16]初具形态,主要是以小作坊为主体的制造生产阶段;1977年,由于产业过剩,日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部分成衣制作转移到其他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上此时日本先锋派设计师的高级成衣需求,日本时尚制造业逐渐从OEM向自主设计和加工(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ODM)和自主品牌生产(Own Brand Manufacuring,OBM)演变,逐渐形成“本土品牌、日本设计、海外制造”加工贸易新格局;直到1987年,国内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日本纺织业开始优化高合纤等技术产业链,服装业也转向发展时尚产业;21世纪以来日本服装产业进入整合期,完成了单一服装产业向时尚产业的转换,具备了整合国际流行趋势、创新产品设计、传递品牌理念及情绪价值营销的完整产业各阶段的开发能力。3.5 时尚文化系统

1945年“振兴文化艺术”的理念被提出[17],以户外雕塑展为先导,“世界近代雕塑研讨会”“独立无审查艺术节”等艺术生态应运而生,日本当代审美、艺术、音乐、动漫和传媒各项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文化学园服饰博物馆、日本艺术院等文化机构为日本时尚产业提供了开放、多元化的艺术传播渠道。此外,在国际设计潮流全球化态势下,日本设计师以美学精神“阴翳”为审美文化,用“白”的设计理念引导时尚追求阴翳、素朴、极简的风格,山本耀司等时尚设计师都深受其美学思想影响。

此前,对日本时尚体系的归纳总结大致分析了整个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及发展特征,讨论日本时尚体系的运作流程,还需要对其内部职能和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以国际社会为评议;政府领导的保障系统为时尚体系的运作提供了客观理性的制度保障,这是体系得以正常运作的前提;教育系统和生产系统在时尚体系中履行培育人才及设计制作服装的职能;在传播系统的推助下,文化系统赋予服装比御寒保暖更多一层的符号价值从而创造了真正的时尚。因此,教育系统、生产系统、文化系统及传播系统看似有着明确的界限划分,实则相互依存无法分离,教育系统、生产系统、传播系统、文化系统相互作用,围绕时尚的人才培育、产业实践、流行驱动及价值提升形成良性的运作反馈机制。日本时尚体系内部联系及运作如图4所示。

4 结 论

回顾日本时尚的演变和时尚体系建构历程,以明治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契机,通过对“美式服装”的接纳挪用,日本发挥了民族文化优势、人才聚集效应,以提升文化影响力为目的,不断强化时尚设计的民族性标签,逐步形成了传统侘寂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并存的双重时尚特征,完成“日式风格”的反向输出。以时尚保障、教育、传播、生产、文化为要素,融合时尚文化研发与产业技术创新,日本时尚产业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集群向高附加值的技术纺织和时尚文化生态发展,逐步构建了时尚体系,实现了时尚梯度的跨越。回望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承载为中国设计提供了原始的审美沉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取得的现代化成果为中国时尚产业化提供了完备的物质基础。当输出廉价劳动力产品不再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整合资源优势、驱动设计创新,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形态转化为当代的时尚文化价值符号,将中国时尚产业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成果输出到全球,成为当务之急。日本时尚演变及时尚体系的成功构建,是亚洲时尚进军全球舞台的重要一环,对当下中国时尚产业转型发展及初具形态的中国时尚体系构建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丝绸》官网下载

中国知网下载

参考文献:

[1]KAWAMURA Y. Japanese Fashion[M]//STEELE Valerie. The Berg Companion to Fashion. Oxford: Bloomsbury Academic, 2010.

[2]肖文陵. “二手”现实的实现: 论国际时尚体系与西方文化传播[J]. 美术观察, 2016(9): 30.

XIAO Wenling. The realization of "Second-hand" reality: On the international fashion system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culture[J]. Art Observation, 2016(9): 30.

[3]刘丽娴, 康瑜, 王明坤. 西方时尚的转承互动与纽约时尚体系研究[J]. 装饰, 2020(11): 94-97.

LIU Lixian, KANG Yu, WANG Mingkun. Study on the transfer interaction of western fashion and the fashion system of New York[J]. ZHUANGSHI, 2020(11): 94-97.

[4]KAWAMURA Y. Fashioning Japanese Subcultures[M]. London: Berg, 2012: 21-32.

[5]W·大卫·马克斯. 原宿牛仔[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MARKS W D. Harajuku Cowboy[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9.

[6]张明. 冲击波: 20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时尚设计[J]. 裝饰, 2017(5): 8-9.

ZHANG Ming. Shockwave: Japanese fashion design in the 1980s and 1990s[J]. ZHUANGSHI, 2017(5): 8-9.

[7]JOHN E V. Berg Encyclopedia of World Dress and Fashion: East Asia[M]. Oxford: Berg Publishers, 2010: 373-379.

[8]ANGELA M J, JENNIFER C. Modern Fashion Traditions: Negotiat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rough Fashion[M]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18: 25-50.[9]REGINA L B, BEN W. The Fashion Forecasters: A Hidden History of Color and Trend Prediction[M]. London: Bloomsbury Visual Arts, 2018: 149-166.

[10]邹荣. 我国文化产业的地区间梯度转移[J]. 江汉论坛, 2019(2): 136-140.

ZOU Rong. Interregional ggradient transfer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J]. Jianghan Forum, 2019(2): 136-140.

[11]陈福初, 卢文. 中日近代专利法之比较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3(5): 114-119.

CHEN Fuchu, LU Wen. Comparative study on modern patent law between China and Japan[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 43(5): 114-119.

[12]饶世权. 日本的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出版科学, 2020, 28(3): 114-122.

RAO Shiquan. Japan’s cultural industry polic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J]. Publishing Science, 2020, 28(3): 114-122.

[13]王思涵. 日本专利强保护政策研究[D].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WANG Sihan. Research on Japan’s Strong Patent Protection Policy[D].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2014.

[14]冯幽楠, 孙虹. 日本三大时尚产业发展经验借鉴[J]. 丝绸, 2020, 57(4): 68-75.

FENG Younan, SUN Hong. Reference of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Japan’s three major fashion industries[J]. Journal of Silk, 2020, 57(4): 68-75.

[15]赵君丽.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及中日比较[J]. 现代日本经济, 2011(1): 72-79.

ZHAO Junli. The upgrading of Japanes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J]. Modern Japanese Economy, 2011(1): 72-79.

[16]王龍飞. 西方发达国家服装产业发展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3.

WANG Longfei.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Garment Industry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D]. Zhengzhou: Zhengzhou University, 2013.

[17]李伟. 日本战后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变迁[J]. 美术观察, 2017(12): 142-147.

LI Wei.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Japanese public art after the war[J]. Art Observation, 2017(12): 142-147.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data statistics, the Japanese fashion evolution was studied from time and space dimensions, the existing references were re-excavated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was sorted out. Then, the main reas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Japanese fashion evolu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Japanese fashion feature keywords were extracted to excavate the core driving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Japanese fashion system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a’s focus on fashion cul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Japanese fashion evolution and its fashion system construction have taken 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an opportunity, and have given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alent aggregation effect through the acceptance and embezzlement of "American apparel", for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its cultural influence. Through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ity label of fashion design, the dual fash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wabi-sabi culture co-existing with the youth subculture have gradually formed, completing the reverse output of "Japanese style". Taking fashion protect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production and culture as the elements and integrating fashion cul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ith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apanese fashion industry has developed from low value-added labor-intensive production cluster to high value-added technological textile and fashion cultural ecology, gradually constructing a fashion system and realizing the gradient leap of fashion.

As the output of cheap labor products is no longer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grating resources advantages, driving design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ing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nto modern fashion culture value symbol, and outputting results of unifying the n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of China’s fashion industry to the world have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The evolution of Japanese fashion and 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its fashion system are an important step for Asian fashion to enter the global stage, and are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day’s Chinese fashion indus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ashion system that has initially taken shape.

Key words: Japanese fashion; fashion style; evolution of fashion; fashion system; multiple dimensions

作者:陈雨倩 孙虹 葛王蓉

第三篇:五大时尚之都的经验对中国时尚知识产权保护的启示

摘要: 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新型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中国时尚产业知识产权处于发展中,存在审核期过长、产权判断模糊、信息化的挑战及维权困难等问题。文章比较研究世界五大时尚之都知识产权保护,在发挥知识产权激励作用、开辟专项快速审查通道和建立多重产权保护机制等方面的发展经验,从内部制度体系和外部实施环境两个角度入手,借鉴吸收并提出建立快速审查制度、明确版权主体客体、丰富时尚产权体系、提高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商业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为实现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保驾护航。

关键词: 时尚产业;知识产权;时尚之都;专利保护;产权判定

Key words: fashion indust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fashion city; patent protec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determination

时尚产业是指以消费精神文化需求为依托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组织及其在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其消费对象不仅局限于物质,更包含感性方面的精神价值。由于时尚潮流会受到人们的喜好、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改变而转变,在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传统的代加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对时尚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和品质要求。因此,时尚产业必须将抽象的理念、元素转换为独特的产品,开辟以设计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形成一种潮流和风尚,进而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1]。时尚产品以創新设计为依托,其背后通常凝聚了信息、文化等无形资产,蕴涵着文化附加值和创新附加值,具有极强的创意性、新颖性和时效性。创新设计的作品要契合消费需求的变化赢得市场的青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较容易被模仿抄袭,因此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商户便借此机会生产设计侵权的产品以博得高额的利润[2]。这类行为严重挫伤了设计者和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不利于时尚产业的健康发展。时尚产业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赋予创新设计产品未来一定时间段内的垄断经营权,才能卓有成效地激励时尚产业实现有效供给和创新发展。本文对中国时尚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纽约、巴黎、米兰、伦敦和东京世界五大时尚之都的知识产权发展经验,依据时尚产业的特性,形成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化意见,从国家层面出发,真正发挥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对促进时尚产业发展的进步作用。

1 中国时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

1.1 过长审核的无效保护

时尚产品的时效性直接决定了该产品是否能为公司带来直接的收益。任何一个时尚产品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时效性向实效性的转变,就无法把创新力转换为经济效益、无法实现专利成果的转化,从而沦为“无效专利”。中国目前的专利制度规定,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需由专利代理人撰写专利申请文件并递交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获得受理通知书后确定申请日,并由专利局对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公开、实质查询,整个过程将持续两年半到三年,不利于专利技术较早投放市场。而对于时效性强的时尚产品而言,其产品在专利申请期间,便被其他无良公司仿照、抄袭,并以低价销售的方式侵占,在专利申请成功之后,大部分产品因为失去了时效性而错过了流行周期的最佳阶段,成为“过时”的时尚产品。这些“过时的专利”无法为原创作公司带来利益的同时,还需要其每年承担相应的专利维持费用,因此多半未到保护期限便终止了有效专利保护。据《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2018)》显示: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维持时间超过5年的占46.7%,超过10年的占46%;国外维持时间超过5年的占83.5%,超过10年的占23.8%,且维持在10年以上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外拥有量均是国内的数倍。这种无效的专利保护降低了专利人的创作积极性,也使得时尚产品在中国现有的专利保护中举步维艰。

1.2 边界模糊的产权判定

时尚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主要是针对设计图的著作权保护和成品的外观专利保护,两者在对时尚产品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判定问题。从著作权的角度上讲,主要是设计图所属作品范畴或作品性质上存在歧义。目前,设计图只有本身具有强烈的新颖性且产品的手工艺达到艺术作品范畴时才可以被认定为美术作品,同时得到著作权的保护;如果被认定为图形作品,由于从设计图到成衣的过程不属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即使设计图拥有著作权也无法证明成衣必然是实用艺术作品,从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3]。从外观专利的角度上看,外观专利的申请需要产品具备很强的新颖性,但对于服装款式来说,基本上是对已有元素的重组和叠加,很难达到新颖性的标准,这也就意味着产品很容易在申诉时被判别为无效专利;其次,外观专利更多的是对产品外观的保护,而大部分服装外观设计专利都会或多或少地带一些功能性,如通过立体剪裁使服装更加符合人体工学等[4]。若宣传时引入功能性的描述,则产品便丧失外观设计保护的请求,无法以外观专利保护的方式对时尚产品进行保护。

除了被保护对象性质存在歧义,在时尚产业内“借鉴”与“抄袭”的边界也模糊不清。“借鉴”是一种基于合理程度上,对已有产品形式,包括外观、材质、元素等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形象的提取且二次创作,包含了新作者对原作者产品的一种致敬;“抄袭”则是原样照搬原作者的设计,这种复制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创作技术的,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他人的劳动成果[5]。由于两者的判别涉及许多主观因素,且真正威胁原创设计师利益的抄袭作品,往往会利用法律漏洞,对元素进行不影响其功能性的改变,从而规避产权纠纷,这导致了时尚产业领域内的专利侵权行为很难得到判定,专利人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1.3 信息交互的产权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活跃在时尚产业领域,而其功能也由初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为基于模拟人类神经系统,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独立完成设计创作的智能方向发展。由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的作品,其过程只是高速的信息获取和简单的艺术叠加,因此可以在公共平台上短时间内批量提供免费的“独创性”作品。即使这些作品满足了《著作权法》中对于“独创性”的需求,但非常不利于其他付费版权创作者获取版权利益,也打击了创作者们的创作积极性[6]。另一方面,一些创作者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设计的款式图或印花图案时,由于搜索引擎技术的革新且缺乏有效的保护,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不法分子进行盗用,即使可以通过加盖水印等方式对原作品进行一定的内容保护,但随着各种修图软件的技术升级,仍然无法避免网络带来对原创作品的二次知识产权侵害。

中国逐渐进入“网络直播时代”,许多短视频主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但由于短视频行业入门门槛低,人们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许多知名主播的视频被不法分子搬运到其他网站以牟取私利,甚至还有公司或个人抢先注册热门主播的名字、节目名称等,并对视频原创作者进行敲诈勒索,导致许多原创短视频主播不得不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节目和频道。但由于短视频属于时尚产业中的新兴延伸行业,尚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使得原创作者的维权之路艰难而漫长,极大地打击了原创积极性,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

信息交互的發展同样也影响着同人作品这一“非正式商业”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同人作品最早从日本传播而来,特指某些同一爱好者对于所喜爱作品的二次改编或创作的相关衍生作品,这些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所创作的产品由于其创作的自由度,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品的种类[7]。但是,另一种同人作品则不同于前一种原创同人,随着同人作品贩售等行为的兴起,这种二次同人作品通过对原作进行内容改编,从而实现商业运作并以此牟取一定的利益。中国尚未形成明确的法律条文来定义同人作品,依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二次同人创作一定程度上仍被视为侵权行为。在中国,同人作品的侵权纠纷主要集中于利用作品内容进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考虑到同人作品作为富有创造力的时尚产品之一,同人爱好者们进行创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加深读者对原作品的理解,激发创作热情,为推动文化产业和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力量[8]。因此,可以在获得原著作者授权或以“创作共用协议”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同人作品创作,并对所产作品进行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依法取缔没有经过正规授权途径的商业同人作品[9]。

1.4 收效甚微的维权过程

时尚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申请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否则盲目申请专利只会造成大量无效专利带来的成本扩大。但是,即使创作者成功申请到该产品的外观专利,也并不意味着产品的知识产权得到了保障。时尚产品的新颖性主要涉及产品的包装、外观设计等,少数也以著作权作为主要的保护形式,不同于一般的发明专利可以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原材料对产品的知识产权进行自我保护,时尚产品由于其外观易复制等原因,很难实现自我的产权保护,只能依靠法律及相关执法部门。然而,相比于其他知识产权发达国家,中国的知识产权惩治力度低、执行力度差,每年因为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而倒闭的公司依旧数不胜数。

时尚知识产权收效甚微,主要由两个培植环境所决定。从司法环境上看,由于中国知识产权司法环境尚未发展成熟,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存在侵权判定边界模糊不清等情况,很难对涉及侵权的产品进行裁定。根据2018年专利统计年报显示,中国专利侵权纠纷案总计33 976件,其中涉及外观专利侵权占44.5%。在这些受理的案件中,虽然结案率高达97.9%,但其中只有2.3%案件对侵权方进行依法处分,有29.9%的案件则是直接撤诉结案。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作为纺织大省,是时尚产业最佳的根植土壤之一,也孕育出许多家喻户晓的服装品牌,但浙江省2018年提交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数量却为国内最高,占全国受理的38.3%。由此可见,中国时尚知识产权的维权体系还无法满足设计市场的需求,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另外,从市场环境上看,维权过程的缓慢使得许多侵权公司、商铺有足够的时间凭借侵权产品进行敛财,即使侵权商铺收到了法律的制裁,也仍然无法弥补被侵权方的利益损失,最终只能忍痛放弃已有的市场。以曾获德国红点最高奖的NUDE衣帽架为例,山寨店铺最多的时候达到288家之多,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迅速抢占市场,尽管创始人借助法律手段介入,在平台的协助下成功下架制假售假店铺近百家,且事后向人大财经委递交了中小企业原创保护建议书,但仍无法扭转市场被侵权产品迫害的事实。巨大的压力最终也迫使团队做出清仓筹款遣散的决定,极大影响了原创作者的创作热情。

2 时尚之都知识产权的发展经验

2.1 知识产权激励作用

在各国,尽管知识产权法服务的主客体各有不同,但是知识产权法对于发明创造的激励作用一直是产权法制定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也是时尚产业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大环境中立足发展的主要凭借和依靠。五大时尚之都所在地区和国家都有针对提高设计师、专利人的创作积极性来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如意大利的相关法律明确将专利权给予发明人,即“发明人优先”的原则。另外,当设计师等专利人因无法继续享有专利相关权利而判由雇主独占实施权的时候,也可以依据有关规定获得一定的报酬[10]。同样针对职务发明进行专利人权利保护的还有法国,法国民法典中规定:雇员在执行雇主分派的职务或所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内凭借以掌握企业专利进行的发明创作,雇主仅有权利享受或分配证书权利,而专利所有权则归雇员所有。意法两国通过明确雇员对“职务发明”所有权的归属,在时尚产业领域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解决了设计师对于产权归属分配的后顾之忧。另外,法国还缩调了实用新型证书的保护期限,相较于中国的申请日起10年,法国的保护期仅有6年。鉴于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革新慢等特点,较短的保护期有利于其他发明人提高技术革新研究的积极性[11],早日跨越技术壁垒。除此之外,日本为了促进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将专利权的申请纳入职员最终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12],同时鼓励科研院校同政府、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实现产学政三维联动的创新激励机制。

只提高专利人的创作积极性还完全不够,提高专利申请质量也是促进知识产权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一些经过专利代理人帮助申请的专利会更容易通过专利审查员[13],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利申请难度,但不利于专利质量的提高。美国作为拥有多个奢侈品品牌的时尚大国,为了在国际时尚潮流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需要不断地提高本土时尚产品的竞争力。近几年美国不断优化专利的有效性挑战程序,主要通过单方再审、授权后重审程序和双方重审程序等三种途径来实现对已有专利有效性的挑战,将客体是否可被专利保护、实用性、实施性等作为专利无效性质疑的可提供材料之一,此举在扩大了专利无效依据的同时,大幅提升了专利质量,防止时尚产业内无效低质专利的恶性竞争。在英国,知识产权局新修正案则添加了有关专利意见服务的规定,相关部门可依据规定对外观设计持有者给予一定的建议和帮助,以加快实现外观专利的商品转化,为设计师和品牌方带来收益,实现经济良性循环[14]。

2.2 专项快速审查通道

漫长的专利审核期和时尚产业时效性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时尚领域知识产权的一大难题,在保证专利含金量的情况下适当缩减专利的审核时间,是各时尚之国共同需要面临的问题。英国主要通过三种加快授权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将检索与审查程序合并进行,缩短审核时间;第二步,申请人可根据特殊情况申请加快处理流程,及时保障专利人的合法权益;第三步,申请人可以申请提前公开,且申请后6周内予以公开,公开时间满三个月即可获得授权[15]。另外,针对部分着力解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绿色专利,英、美、日等国还进行了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尝试,开辟“绿色快速通道”[16],通过减免耗时长的实质检查来大幅度缩减专利的审核期,此举不仅丰富了绿色环保的创新体制,也促使作为污染耗能大的时尚产业向绿色环保的方向进行转型升级。相类似的,意大利在进行专利审查时,也弱化了实质审查,只对提交申请的文件进行新颖性审查和公开,针对专利的实用性则交给市场来检验,在节省审查员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司法审查通过市场反馈来做出相应的改善,提高专利与社会需求的耦合度。

对于时尚产品时效性强、更新换代速度快等特点,即使通过申请绿色通道来加速申请进度,仍会耽误许多时间,影响正常的产品销售。因此,未注册外观设计制度逐渐成为应对这类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英国专利法规定,凡是满足富有美感的形制、图案、色彩及其组合应用到产品上的新设计,即使没有进行专利注册,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依法获得一定的专利权保护[17]。虽然,二维产品不包含在非注册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内,但该制度的确立仍然有效地减少了因冗长的审核期限而带来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滞后等问题。另外,在日本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第二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自上市起三年内,任何商品形态的酷似性模仿是禁止的,可以对时尚产品等生命周期短的产品具有针对性的保护。

2.3 多重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产权人权利的根本保障,也是设计师勇于创新的坚强后盾。外观设计专利作为时尚产业最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内容之一,在中国长期同实用新型、发明等并归为专利权内,属于专利的客体之一。由于外观设计专利在细节上与另外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统一立法不利于专利权保护客体的细化,一直是中国外观设计专利发展的一大阻力。然而在国际方面,五大时尚之都所在国的英、法、美、日、意五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尝试对外观设计的单独立法,将外观设计专利作为一种与专利同级的知识产权进行法律保护。值得一提的是,亞洲时尚之国日本除了颁布《外观设计法》对外观设计进行单独保护,还设立了知识财产战略本部,并于2004年出台了《内容产业促进法》对日本文化产业进行明文保护,促进了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面向国际化市场的文化输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从外观设计保护和文化产业保护两个角度出发,共同促进了日本时尚产业的发展[18]。除了对外观专利进行单独保护,部分国家诸如美国、日本、英国等,还将外观专利细分为局部外观设计专利,强调对产品局部以形状、图案、色彩等元素组合出的富有美感的设计进行保护[19],这一制度的确立使服装的细节设计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例如,在G-Star品牌的牛仔裤侵权案中,G-Star便通过灵活运用具有外观设计权的服装局部,成功举证在英国出售的牛仔裤样式中涉嫌抄袭,维护了公司的合法权益。

在外来文化和专利技术的双重冲击下,以限制外来专利为主的本土专利保护制度也成为西方等国家用来抵御国外文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美国在最新的专利法中,将判定专利新颖度标准之一的现有技术范围进行了扩大,由原本的相对新颖转变为绝对新颖,即:在旧专利法中,美国境内公开使用、销售等其他方式使人们获悉的技术均构成现有技术,不予以专利保护;新专利法中取消了地理限制,将规定范围扩展为世界范围,限制他国企业在美国进行专利申请。除了从法律上实现对本国境内的专利保护,日本、法国等国家还设立主权专利基金[20],以国家资金支持为主、企业投资为辅,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并通过收购三方专利的方式组建符合本国发展战略目标的专利池,在维护本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知识产权缺乏的弱势产业进行保护。

对知识产权保护最直接的武器就是各国的执法力度,严格有效的执法可以减少侵犯知识产权现象的发生。意大利法典中对专利申请的文本进行了保密需求规定,防止专利在申请审核的流程中流向市场,对专利人申请人造成利益损失。同时,日本针对大数据时代常见的侵权行为,通过采用严密的加密技术,对当下难以进行监管的数字形式的音乐、电影等版权产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净化时尚产业内的产权生态环境。除此以外,针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日本和德国在对侵权人进行民事制裁的同时还会追加刑事责任。其中,日本對个人的惩罚金高达5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对法人的罚金甚至高达1.5个亿,折合人民币近1千万元。除了常见的盗用专利权等行为以外,非法持有、出口专利侵权产品也同样被视为侵权行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极大减少了日本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发生[21]。

3 对中国时尚知识产权保护的启示

3.1 内部制度体系

3.1.1 建立快速审查制度

针对时尚产业时效为先的特点,应制定不同于一般技术的专利快速审查制度,以实现对时尚产品外观设计专利进行短期、快速产权保护的目的。第一,放宽审核标准。借鉴英国的绿色通道制度和非注册外观专利制度,对时尚产品等生命周期短的产品实行初步审查制,在对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后给予注册。第二,优化审核程序。将繁琐、严苛的审核过程进行适当删减,缩短审核周期,提高审查效率。第三,限制专利数量。为防止宽松申请政策下,低质专利申请增加带来的审查负担,应限制申请者同时期拥有的专利数量,便于缩短符合条件的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查时间,保证更多高质量专利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批。

3.1.2 明确版权主体客体

时尚产品无法得到应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由于无法明确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和客体造成的。服装制图及图案印花在保护客体的判定上既符合著作权法,又可作为专利法的保护对象,容易造成混乱;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的作品的版权主体的界定也尚未形成法律明文,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第一,明确产权客体。可以借鉴美国的“不重叠保护模式”[22],将时尚产品外观设计分离成艺术部分与实用部分,分别进行客体鉴定和产权保护,企业可根据产品的艺术性强度选择申请著作权或者外观专利保护,避免产权混乱。第二,明确产权主体。依照产权主体需是“独立法律人格”的明文规定,人工智能无法承担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因此应该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作品的著作权进行单独规定,可选定为软件所有者或者编程者。第三,推动行政立法。将服装样板图等纸样作品列为非典型作品,进行著作权保护,从而解决部分服装类时尚产品无法得到产权保护的问题。

3.1.3 丰富时尚产权法规

时尚产业涵盖品类多、辐射范围广,可以借鉴法国等时尚产业发达的国家,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挥以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新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尚消费文化。第一,丰富产权保护对象。细化保护客体,将短视频等符合当下流行趋势的内容作品进行规范和保护,对于概念模糊的同人作品可以通过“创作共用协议”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第二,构建产权保护体系。依据时尚产业的产业特点及产品属性,借鉴五大时尚之都国家的已有经验,设立专利基金,组建符合本国时尚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的“专利池”,实现信息共享,减少因产权问题导致的研发滞缓等现象,加速产业的整体发展。第三,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借鉴日本的经验,将侵权标准扩大至任何商品形态的酷似性模仿,在涉及侵权举证时,减少对“损害的评估及证明”这类耗时人力物力的材料递交。

3.2 外部实施环境

3.2.1 提高产权保护意识

时尚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产业内部分布着高、中、低端的企业,部分中小企业往往因为前期资金不足而希望得到低强度保护,在缩小开支的情况下获得高新技术。因此,差异化的知识产权强度诉求,导致各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也不同,需要分层次对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第一,营造绿色产权氛围。制定合理的时尚产业发展政策,通过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提高公众意识等综合手段,法、策、产三位一体共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第二,制定利好扶持政策。针对无力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申请的中小企业,各地区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利好政策,根据专利的可成果化程度,减免一定的专利申请和维护费用。第三,培养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设立相应的产权咨询部门,对时尚产业内部缺乏产权意识的小型企业进行一对一的产权知识培训和维权信息咨询,实现国内产权环境良好发展。

3.2.2 加大侵权执法力度

严格的执法标准、强有力的执法力度一直是减少侵权行为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部分时尚产品模仿成本低、周期短等特点致使侵权行为一旦发生,如果不及时制止将会对产权人造成不可逆转的利益损害,因此对执法力度和强度也有着极高的要求。第一,提高赔偿额度。出于时尚产业类侵权行为多发于小商铺等个体工商户,因此可以适当参考日本的赔偿额度,将个人侵权的赔偿额度增加至300万元人民币,并根据侵权程度适当追加侵权人的刑事责任,从源头遏制侵权行为的发生。第二,设立专门的监督机关。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维权惩处等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并定期对原告进行进度汇报,减少因执法力度不强导致的知识产权保护失效等问题。第三,建立多方联动的维权平台。联合产业、平台、政府建立多方联动的维权平台,24 h接收商家和消费者的举报;同时对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将侵权行为记录到个人征信情况中,多角度地对侵权者进行惩处。

3.2.3 加强商业成果转化

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对创新成果的保护绝非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结局。好的专利成果,不一定适应该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无法顺利实现专利成果转化,专利的使用价值就无法得以实现。因此,专利制度在保护专利成果的同时,只有实现充分的商业转化,才能達到产权保护的最终目的。第一,建立成果评估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如借助已有的程序软件通过文字配比进行专利相似度衡量,共建专利成果分类评价体系等,促进时尚创新成果转化[23]。第二,优化产权补偿规则。逐步将现有的专利侵权补偿,转化为成本补偿,以专利的研发成本来决定专利的实用价值,约束企业行为的同时激励专利人创造更加实用的新型专利。第三,完善交易市场体系。整合时尚产业领域内各地交易市场资源,借助专门的专利评估机构,对可交易专利内容进行整合,促进专利技术在时尚产业领域内互通有无,实现专利成果的高效转化,为企业后续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

4 结 语

中国作为一个知识产权大国,产权制度发展起步晚,在信息化和市场要求的挑战下,存在审核期过长、产权判断模糊、信息化的挑战及维权困难等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当下时尚产业的发展需要,急需迎合市场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调整。为实现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国应借鉴世界五大时尚之都经历长期发展所沉淀的知识产权制度先进经验,从内部体系制度构建和外部实施环境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快速审查制度、明确版权主体客体、丰富时尚产权法规、提高产权保护意识、加大侵权执法力度及加强商业成果转化等手段,建立新型的时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共同营造时尚设计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文晖, 熊兴, 王婧倩. 消费升级背景下时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8(5): 155-158.

CHEN Wenhui, XIONG Xing, WANG Jingqia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ashion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umption upgrading[J]. Price: Theory & Practice, 2018(5): 155-158.

[2]陆杨. 北京服装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及战略研究[D]. 北京: 北京服装学院, 2010.

LU Yang. The Surve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tatus and Strategic Research of Beijing Apparel Industry[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2010.

[3]朱楠. 时尚设计的抄袭认定、保护困境和路径选择[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2(5): 548-556.

ZHU Nan. Plagiarism establishment, protection difficulty and alternative option of fashion design[J]. 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42(5): 548-556.

[4]金银. 服装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J]. 丝绸, 2019, 56(10): 56-60.

JIN Y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fashion design[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10): 56-60.

[5]陈熙. 论服装作品创作中的合理借鉴与抄袭[D]. 贵阳: 贵州大学, 2017.

CHEN Xi. On Reasonable Reference and Plagiarism in the Creation of Garment Works[D]. Guiyang:Guizhou University, 2017.

[6]郭壬癸. 认识论视域下人工智能著作权主体适格性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4): 145-154.

GUO Rengui. An analysis of the copyright subject suitabil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view of epistemolog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21(4): 145-154.

[7]刘涵. 同人作品的著作权法探究[J]. 法制博览, 2019(10): 113-114.

LIU Han. Research on copyright law of works of the fan works[J]. Legality Vision, 2019(10): 113-114.

[8]杜昱萱. 从同人作品的合法性看著作权法的限制与例外[J]. 文化学刊, 2020(1): 168-170.

DU Yuxuan. See the limitation and exception of copyright law through the legality of the work of the same person[J]. Culture Journal, 2020(1): 168-170.

[9]胡佳仪, 严玉婷, 胡家慧. 同人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行性分析[J]. 市场周刊, 2019(12): 54-55.

HU Jiayi, YAN Yuting, HU Jiahui.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nren cultural industry[J]. Market Weekly, 2019(12): 54-55.

[10]谭谈. 中国和意大利专利制度比较研究[D].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6.

TAN Ta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atent System of China and Italy[D]. Tianji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2016.

[11]张月. 中法专利法比较研究[D].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5.

ZHANG Yu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French Patent Law[D]. Tianj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2015.

[12]王思涵. 日本专利强保护政策研究[D].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WANG Sihan. Study on Strong Protection Policy of the Japanese Patent System[D].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2014.

[13]DORAN P, WEBSTER E.Who influences USPTO patent examiners[J]. World Patent Information, 2019, 56: 39-42.

[14]潘雪娇. 浅析英国外观设计法的修订[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5(11): 43-49.

PAN Xuejiao.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vision of British appearance design law[J]. China Invention & Patent, 2015(11): 43-49.

[15]蒋瑜. 英国专利申请加快处理制度[N]. 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7-07-28(04).

JIANG Yu. The UK Patent Application Expediting System[N].Chi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port, 2017-07-28(04).

[16]張金艳. 绿色发展理念下中国绿色专利快速审查制度的完善[J]. 学习论坛, 2017, 33(4): 77-80.

ZHANG Jinyan. Improvement of China’s green patent rapid review system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J]. Tribune of Study, 2017, 33(4): 77-80.

[17]李立娟. 英国新法案下的中企知识产权攻略[J]. 法人, 2014(12): 56-57.

LI Liju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Chinese companies under Britain’s new bill[J]. Faren Magazine, 2014(12): 56-57.

[18]陈福初, 卢文. 中日近代专利法之比较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3(5): 114-119.

CHEN Fuchu, LU We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ern patent law between China and Japan[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16, 43(5): 114-119.

[19]管育鹰. 局部外观设计保护中的几个问题[J]. 知识产权, 2018(4): 11-25.

GUAN Yuying.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appearance design[J].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18(4): 11-25.

[20]张惠彬, 邓思迪. 主权专利基金: 新一代的贸易保护措施: 基于韩国、法国、日本实践的考察[J]. 国际法研究, 2018(5): 35-50.

ZHANG Huibin, DENG Sidi. Sovereign patent funds: a new generation of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 from the practice of south Korea, France and Japan[J]. Chines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Law, 2018(5): 35-50.

[21]张鹏. 日本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计算的理念与制度[J]. 知识产权, 2017(6): 87-98.

ZHANG Peng. Concept and system of calculating the amount of damages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in Japan[J].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17(6): 87-98.

[22]卢海君. 版权客体论[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319-321.

LU Haijun. Copyright Subject Theory[M]. Beij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 2011: 319-321.

[23]ARTS S, CASSIMAN B, GOMEZ J C. Text matching to measure patent similar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39: 62-84.

作者:胡钰雯 孙虹

上一篇:农业展望论文范文下一篇:精准农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