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问答题及答案

2022-06-24

第一篇:常识问答题及答案

问答题及答案

试述游泳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答:

1、安全是首要问题,

2、重视熟悉水性的教学,

3、呼吸是教学重点,

4、重新建立条件反射,

5、用力习惯不一样,

6、无视觉和听觉的帮助,只能依靠本体感觉,

7、体能是基础,必须学练结合,

8、要克服恐水心理。

简述游泳教学中由陆到水的原则?

答:首先从陆上的模仿练习开始,通过陆上模仿建立起所学动作的基本概念,然后再过渡到水中练习。

1、陆上模仿练习,

2、水中有固定支撑练习,

3、水中无固定支撑练习,

4、水中无支撑练习。 简述蛙泳平收腿的特征?

答:两膝之间太宽,大腿收得多,小腿收得少,往往会形成脚掌对水的动作(平收腿),减少了对水面积,动作效果不好。

简述蛙泳的减阻为什么比其他泳式更重要?

答:由于蛙泳水下移臂和收腿动作给身体带来的阻力,蛙泳的前进速度不像爬泳和仰泳那样均匀,为减小身体遇到的阻力,应注意在整个游程中通过收颌,微耸肩,四肢尽量伸展来保持良好的流线型,减小阻力。 爬泳两臂划水的配合有哪几种方式?

答:

1、前交叉配合,缺点:动作不连贯,速度均匀性差,

2、中交叉配合,有利于发挥力量,提高频率,

3、后交叉配合,使身体保持平稳,有连续推进力,

4、中前交叉和中后交叉。 试述循序渐进原则。

答:指教学中根据学员认识活动的特点,人体机能和动作形成的规律,正确地安排教学内容、步骤和运动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未知到已知,逐步深化,循序渐进,使学员能系统地学习知识、有效地掌握动作技术。

1、手段、动作的难度安排由易到难,

2、按照游泳教学课的规律,

3、先教基本的,再教先进的,

4、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 简述直观性原则?

答: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员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员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使学员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有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

1、示范,

2、手势的运用,

3、挂图、照片、幻灯、录像等直观教具的运用,

4、语言的运用。 自由泳腿部常见错误和纠正方法?

答:

1、屈髋打腿:这是腰部过于放松、屈髋造成的。改正方法:塌腰、挺肚子、大腿朝水面上抬。

2、屈膝打腿:脚腕太硬(锄头脚),改正方法同上。

3、在水面上打腿:打腿时小腿上抬过多,改正方法:控制腿露出水面的高度,在打水的时候把脚掌抬到水面就可以了。

4、打水效果差:腿是基础,呼吸是难点,配合是关键,能连续打腿25米经后再教配合。 试述自由泳臂部和呼吸动作的技术动作要点?

答:

1、呼吸动作与身体绕纵轴的转动同时进行,

2、转头应在身体的转动幅度达到最大时进行,

3、吸气的时机要掌握好,

4、用口鼻缓缓呼气,随划水逐渐增大呼气幅度,

5、吸气时头和肩向同侧转动,

6、口在低于水面的波谷中吸气,不能抬头。

要点:

1、手臂动作:1)入水2)划水3)出水4)移臂5)节奏,

2、两臂配合

3、划水与呼吸配合:1)划手转头慢吐气2)手出水嘴出水快吐气3)手入水、头复原稍闭气,

4、手腿配合动作:划两次手,呼吸一次,打6次腿的配合。 为什么游泳能强身健体?

答:游泳是连续不间断运动,属于有氧锻炼,游泳过程中一般无间歇时间,练习密度较大,锻炼效益较高,在游泳中不断变换各种姿势的游法,运用变换练习法进行锻炼,有利于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和健身效果。

1、 游泳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2、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

3、增强运动系统的功能,

4、使身体成分比例更加合理,

5、改善体温调节机制,

6、预防治疗疾病,

7、磨炼意志并促进心理和智力发展。 试述决定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因素?

答:

1、感爱器的敏感程度、中枢延搁、效应器的兴奋性,

2、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兴奋性,

3、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越熟练即反应时越短,反应速度则越快,

4、肌纤维中快慢肌的百分比,肌力,肌肉的兴奋程度。

试述运动中腹痛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答:原因:运动中腹痛常与餐后间隔时间很短就进行锻炼、锻炼中张口呼吸、吸入冷空气、锻炼中饮水不当、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原因有关。

预防方法:在锻炼中不要迎着冷风张口呼吸,应注意掌握呼吸节奏,在锻炼的前、中、后可以少量多次饮水,但是不可短时间大量饮水,在锻炼时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进行准备活动时间一般是5—10分钟,等身体微微发热再进行锻炼。

练习指导过程中,对练习者脱离保护的条件是什么?

答:

1、技术的掌握要正确,动作完成的成功率要高;

2、要有坚强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较好的体力及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

3、需要保护时,锻炼者应具有清晰而正确的运动感觉。 简述运动减体重的注意事项?

答:

1、必须遵循热能负平衡的原则,即热能的消耗要大于热能的摄入。

2、注意运动类型、强度和时间。

3、减脂的速度以每周减少0.5-1千克的脂肪最佳。

4、中老年人肥胖伴有其他疾病或有肥胖并发症时,应综合评价病人的运动能力,制定运动处方。 在什么情况下企业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包括哪些条款?答: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简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答:

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其中肌肉内能源物质含量与无氧酵解酶系的活性等决定,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的主要因素,

2、血液中缓冲体系作用,

3、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

哪些方面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答:1严重违反劳动纪律,

2、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3、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4、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简述游泳教学中由陆到水的原则?答:是指学习一种新的游泳技术首先从陆上的模仿练习开始,通过陆上模仿建立起所学动作的基本概念,然后再过渡到水中练习。 简述蛙泳收腿的特征:

答:用脚板蹬水,两膝距离宽于肩,大腿收的多,小腿收的少,蹬水路线短。(屈膝收腿,把脚跟沿水面向臀部靠拢,小腿要躲在大腿后面收腿,慢收腿。收腿结束时,两膝与肩同宽,小腿与水面垂直,脚掌在水面附近。书上写的)

简述蛙泳的减阻为什么比其他泳式更为重要?

答:由于水下移臂和收腿动作给身体带来的阻力,蛙泳的前进速度不像爬泳和仰泳那样均匀。 爬泳两臂划水的配合有那种方式?

答:有三种基本形式(前两种常用)前交叉配合,中交叉配合,后交叉配合,此外还有介于这三者之间的中前交叉和中厚交叉。前交叉是指一臂入水时另一臂在肩前方,与水平面成锐角,也被称之为追逐式配合。中交叉是指一臂入水时另一臂位于肩下。后交叉是指一臂入水时另一臂位于腹下 简述游泳运动对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

答:①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②改善呼吸系统的机能。③改善肌肉系统的机能。④塑造健美的体型。⑤改善体温调节的机制。⑥预防疾病,促进康复。⑦磨练意志,培养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和智能发展 简述蛙泳平收腿错误动作的特征?答:两膝之间太宽,大腿收得多,小腿收得少。 简述游泳教学中直观性原则?

答:1示范

2手势的运用

3挂图,照片,红灯,录像等直观教具的运用, 4语言的运用。 简述蛙泳手部技术动作要点?

答:①外划:双手前伸,手掌倾斜大约45°,小拇指朝上。双手同时向外后划,继而曲臂向后下方划。②内划:掌心由外转向内,手带动小臂加速内划,手由下向上并在胸前并拢,手高肘低肘在肩下前伸。③前伸:双手向前伸,肘关节伸直。外划是放松的,内划是用力的,加速完成的,前伸是积极的。④呼吸:初学者一般采用早呼吸的方法,即外划时抬头换气,内划是低头稍憋气,前伸时吐气。 简述仰泳身体运动的方向是如何确定?

答:头部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身体的位置,起着“舵”的作用。头部与身体在一条直线上,水面约位于头顶中部。头部过于后仰,容易使髋部抬高,腿和脚露出水面,影响打水效果,并容易挺胸弓背,使躯干过于紧张僵硬;反之如果刻意收下颌,抬高头的位置,髋和腿就会下沉,身体容易“坐”在水中,增大身体前进的阻力。

自游泳教学中扶池边身体打腿练习要求?

答:单手扶池边,另一臂放在体侧。低头均匀地呼气,身体俯卧,两腿打水6次。然后整个身体向扶池壁手臂的对侧转动,使身体成侧卧姿势,一侧肩与髋露出水面。头与身体像旋转门一样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转动,使嘴露出水面吸气。保持这种姿势再打水6次,然后再转回俯卧姿势重复练习。为了帮助学员掌握身体整体转动的技术,可以提示转动幅度大,要把肚脐转到水面上来。 论述游泳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答:①安全是首要问题 ②初学者必须先进行熟悉水性教学 ③呼吸是教学重点 ④俯卧或仰卧水中动作习惯不同,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⑤用力习惯不一样水中无固定支撑,加速划水才会有效果 ⑥无视觉和听觉的帮助,仅凭肌肉的感觉做动作,容易产生错误动作,改进错误动作也困难 ⑦体能是体技能基础,必须学练结合,才能掌握正确的技术。

论述什么是循序渐进,如何在游泳教学中如何惯切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中根据学员认识活动的特点,人体机能和运动形式的规律,正确的安排教学内容、步骤和运动量,由易到难,有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未知到已知;逐步深化,循序渐进,是学员能系统地学习知识、有效地掌握运动技术。①手段,动作的难度安排由易到难

②按照游泳教学的规律③先教基本的再教先进的 ④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 试述自由泳腿都动作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答:①屈髋打腿,改正的方法是塌腰、挺肚子、大腿上抬,脚跟朝水面上抬。②屈膝打腿,改进方法同上。③在水面上打腿,打水的时候吧脚跟抬到水面就成。④打水效果差 “腿是基础,呼吸是难点,配合是关键” 试述游泳教学中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贯彻直观性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员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员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是学员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有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含四方面①示范②手势的运用,③挂图、照片、幻灯、录像的运用④语言的运用 试述熟悉水性教学中漂浮与站立的3个水中练习方法?

答:熟悉水性教学的主要内容:水中行走,呼吸,漂浮,滑行。①扶池边行走。以下仅限于在浅水池内进行。②手拉手行走。③划手行走。④扶池边跳跃。⑤徒手跳跃。⑥水中行走、跑步、跳跃。⑦水中跑走的各种游戏和接力

试述自由泳腿部臂部及完整动作要点?

答:1自由泳依靠划水和打腿产生推进,实际上,躯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2自由泳的配合有多种形。 一般常见的是每划水2次,打水6次,呼吸1次 简述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道德及其构成要素?

答: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道德,是社会指导员在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指导员的道德实践活动是构成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道德的要素。获得较大的心理效益的锻炼方法哪些?

答:1选择令人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2选择有氧运动或者有节奏的腹式呼吸的运动3选择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4选择自控性的运动5影响坚持锻炼的因素。 练习指导过程中,练习者脱离保护的条件是什么?

答:1首先,技术的掌握要正确,动作完成的成功率要高;其次,2要有坚强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较好的体力及较强自我保护能力;3需要保护时,锻炼者应具有清晰而正确的运动感觉。 简述运动系统的组成?

答:运动系统由骨,骨联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简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答: 先是肌肉无氧酸解供能能力,2其次是血液中缓冲体系的缓冲作用3此外,乳酸进入血液,影脑细胞的工作能力,因此影响无氧耐力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力受能力。

简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水平的方法? 答:1脉搏2血压3定量 负荷心血管机能测评。

循环统水平?

答:1肺活量,2最大摄氧测评

简述运动中腹痛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答:运动中腹痛常与餐后间歇时间很短就进行锻炼2锻炼中张口呼吸吸入冷空气3锻炼中饮水不当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原因有关。 简述运动减体重的注意事项?

答:1必须遵循热能负平衡的原侧,即热能的消耗大于热能的摄入。2注意运动类型,强度和时间。3减脂的速度以每周减少0.5~1千克的脂肪最佳。4中老年人肥胖伴有其他疾病或肥胖并发症时,应综合评病人的运动能力,制定运动处方。

《劳动法》规定,那些情况不得随意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答:①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②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③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④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⑤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法》规定,何种情形下,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答:1在试用期内的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生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用人单位末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定支付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包括那些条款?

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种植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游泳运动有何意义

答:

一、保障生命安全

二、强身健体

三、防病治病

四、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精神

五、休闲娱乐,促进身心健康

六、为生产、国防服务

七、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游泳技术的合理性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答:

1、必须符合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2、必须符合人体形态结构特点。

3、必须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特点

4、必须符合竞赛规则要求。

游泳健身的注意事项?

答:

1、不要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进行练习。

2、如出现疾病,则应停止活动。

3、如有疲劳感觉,则表明活动强度过大。

4、应避免“全力游”,尤其是一些康复锻炼者。

第二篇:诗歌常识及练习、答案

(一) 古诗的主要类别

1. 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 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 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4. 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5.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托物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

(二)古诗常用的一些技法

1. 比喻:用某物比喻美好的品质和情操,或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或小人的丑行 2. 对比:有今昔对比、远近对比、是非对比、善恶对比、精神与物质的对比 3. 衬托:有以动衬静、以暗衬明、以悲衬喜、以虚衬实 4. 比拟:或拟人、或拟物

(三) 赏析古诗常用的词语

1.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2.反映诗人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闲适恬淡之情

3. 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炼、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

4.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对仗工整、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5.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等

6.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诗歌赏析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楼 旧 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 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

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6、阅读唐代诗人刘*的两首小诗,完成题目

偶 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一条古时水,向我心中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1)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偶书》中,诗人以胸中“磨损”的刀比喻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则是以 。前者,诗中有“刀”,手中无刀;后者,手中有剑,诗中无“剑”。

(2)简答:诗人赠予姚秀才的只是一柄熠熠闪光的宝剑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 义?

②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③ 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1分)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答案;

一、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二、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三、

答: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四、 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五、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六、

答:(1)①受到压抑的正义感 ②流水比喻古代传下来的宝剑(共3分。第①处,1分;第②处,2分,缺“古代传下来”扣1分。填写的文字意思对即可。)

(2)解答指要:末句“勿薄细碎仇”,是赠剑时的嘱咐;“薄”,迫近。(3分。抓住末句,言之成理即可。)

七、

答:①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③ 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八、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

第三篇:桥梁工程问答题及答案

1、公路桥梁设计荷载有哪几类,荷载组合方式有哪几种,试说明。 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偶然荷载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基本组合,偶然组合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短期效应组合,长期效应组合

2、公路桥梁上作用的各种荷载可归纳为哪三类? 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偶然荷载

3、写出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常见的几种荷载效应组合。 作用短期效应组合和作用长期效应组合

4、何为偶然荷载?桥梁工程中需考虑的偶然荷载有哪些?

在结构的设计使用期内偶然出现(或不出现),其数值很大、持续时间很短的荷载 有地震作用船舶漂流物的撞击作用汽车撞击作用

5、何为可变荷载?汽车荷载所引起的影响力有哪些?

在结构的设计使用期内,其值可变化且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的荷载 车辆重力标准值、前轴重力标准值、中轴重力标准值、后轴重力标准值、轴距。

6、何为永久荷载?作用于桥梁的哪些荷载属于永久荷载?

是指结构在使用期内其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忽略不计,或其变化是单调的并能趋于限值的荷载

结构重力,预加应力,土的重力及土侧压力,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力,基础变位的影响力及水的浮力

7、作用于桥梁的车辆荷载,其影响力有哪些?

车辆重力标准值、前轴重力标准值、中轴重力标准值、后轴重力标准值、轴距

8、箱形截面梁桥有哪些主要特点?为什么说它不宜使用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

答:除梁肋和上部翼缘板外,底部尚有扩展的底板,提供了能承受正负弯矩的足够的混凝土受压区。在一定的截面面积下能获得较大的抗弯惯矩,且抗扭刚度也特别大,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各梁肋受力较均匀。因此适用于较大跨径的悬臂梁桥、连续梁桥以及全截面参与受力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

对普通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来说,底板加大自重,不宜采用。

9、简支梁桥为何通常要设置预拱度?如何设置?

为了消除恒载和经常作用活载之长期效应产生的挠度,通常需要在桥梁施工时设置预拱度 1)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a 当由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并考虑长期效应影响产生的长期挠度不超过计算跨径的1/1600时,可不设预拱度。

b.当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则应设预拱度,预拱度值按结构自重和1/2可变荷载频遇值计算的长期挠度值之各采用。汽车荷载的频遇值为汽车荷载的标准值的0.7倍,人群荷载的频遇值等于其标准值;预拱度的设置应按最大预拱值没顺桥向做成平顺的曲线。

2)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

a.当预加应力产生的长期反拱值大于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计算的长期挠度时,可不设预拱度。 b.当预加应力产生的长期反拱值小于按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计算的长期挠度时,应设预拱度,其值应按该项荷载的挠度值与预加应力长期反拱值之差采用。

10、公路简支梁桥的主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为什么在跨中与支点取用不同数值?在计算主梁弯矩与剪力时通常如何考虑?

答:荷载位于桥跨中间部分时,由于桥梁横向结构(桥面板和横隔梁)的传力作用,使所有主梁都参与受力,因此荷载的横向分布比较均匀。荷载在支点处作用在某主梁上时,如果不考虑弹性变形的影响,荷载就直接由该主梁传至支座,其他主梁基本上不参与受力。 计算主梁跨中弯矩和剪力一般按不变的荷载分布系数计算;计算主梁支点剪力时,考虑该段内横向分布系数变化的影响。

11、梁桥和拱桥在受力性能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谈谈拱桥的适用条件?

梁桥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承处仅产生竖向支承反力,而拱桥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承处不仅产生竖向反力,而且还产生水平推力。

一般而言,拱桥适用于地基条件较好,建筑高度不受限,工期不受限,石料比较充足的条件下。

12、截面效率指标的定义及其意义。 截面效率指标:截面核心距与梁高的比值

13、桥梁纵、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桥梁纵面设计:1桥梁总跨径的确定2桥梁的分孔3桥下净空4桥上纵断面线形 桥梁横断面设计:主要是决定桥面的宽度和桥跨结构横截面的布置。

14、大跨径公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什么大多采用不等跨和变截面的形式?(以三跨为例说明)

不等跨原因:中跨和边跨最大正弯矩接近相等。 变截面原因:当连续梁的主跨跨径接近或大于 70m 时,若主梁仍采用等截面布置,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主梁支点截面的负弯矩将比跨中截面的正弯矩大得多,从受力上讲就显得不太合理且不经济,这时,采用变截面连续梁桥更符合受力要求,高度变化基本上与内力变化相适应。 (1)当加大靠近支点附近的梁高即加大了截面惯矩做成变截面梁时,能降低跨中的设计弯矩。 (2)加大支点附近梁高是合理的,既对恒载引起的截面内力影响不大,也与桥下通航的净空要求无甚妨碍,又能适应抵抗支点处剪力很大的要求。 (3)连续梁采用变截面结构不仅外形美观,还可节省材料并增大桥下净空高度。

15、平衡悬臂法施工的三跨连续梁,计算其主梁自重内力应经过哪五个主要阶段?请画出各阶段主梁自重内力计算图。

1从墩向两边对称逐段悬出时的主梁自重内力示意图此时时需在墩上设临时锚固以保证平衡悬臂施工的安全2边孔合龙梁段架设,此时边跨合拢段的自重和挂篮的反向作用力3拆除临时锚固,需对主梁施加一对方向相反的力,此力将在单悬臂结构体系上引起内力4当中孔梁段合龙时,现浇结合段的自重和挂篮的自重由吊杆传至悬臂端部5砼凝固后,吊杆拆除,需对连续主梁施加一对方向相反的力 R0,而梁段自重则作用于连续梁上

16、 阐述斜板桥的工作特性?

( 1 )简支斜板的纵向主 φ 弯矩比跨径为斜跨长 l φ 、宽度为 b 的矩形板要小,并随斜交角 φ 的增大而减小。 (1 分 ) ( 2 )斜板的荷载,一般有向支承边的最短距离传递分配的趋势。宽跨比较小的情况下,主弯矩方向超支承边的垂直方向偏转;宽跨比较大的情况下,板中央的主弯矩计划垂直与支承边,边缘的主弯矩平行于自由边。 (1 分 ) ( 3 )纵向最大弯矩的位置,随 φ 角的增大从跨中向钝角部位移动。 (1 分 ) ( 4 )斜板中除了斜跨径方向的主弯矩外,在钝角部位的角平分线垂直方向上,将产生接近于跨中弯矩值的相当大的负弯矩,其值随 φ 的增大而增加,但分布范围较小,并迅速削减。 (1 分 ) ( 5 )斜板的最大纵向弯矩虽然比相应的正板小,可是横向弯矩却比正板大得多,尤其是跨中部分的横向弯矩。 (1 分 ) ( 6 )斜板在支承边上的反力很不均匀。 (1 分 ) ( 7 )斜板的扭矩分布很复杂。 (1 分 )

17、刚架桥的内力计算有哪些原则和假定?

1计算图式的轴线取支柱厚度的中分线和平分主梁跨中截面高度的水平线。对于截面高度或厚度变化较大的刚架桥,则以各截面高度中分点的连线作为计算图式的理论轴线。 (1 分 ) 2计算内力时,截面包括全部混凝土截面(包括全拉区),不考虑钢筋。对于 T 形和箱形截面,不论其顶板、底板厚度如何,均应全部计入计算截面。 (1 分 ) 3计算变位时,一般可略去轴向力和剪力,仅计弯矩的影响。但在计算张拉力作用所产生的次内力时,则必须计入轴向力对变位的影响。 (1 分 ) 4当采用变截面的主梁和支柱时,如果在同一构件中最大截面惯性矩超过最小截面惯性矩的两倍时,则应考虑此项变化的影响。 (1 分 ) 5当刚架奠基于压缩性甚小的土壤时,支柱底端可认为是固定的。若刚架奠基于中等坚实的土壤时,则仅在下列情况下,支柱底端可认为是固定的:即由于基础有足够大的尺寸,致使基础底面一边的土压应力与另一边之比不大于 3 倍时。 (1 分 )

6关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E h ,根据现行规范规定,截面刚度按 0.8 E h I 计。其中惯性矩 I 的计算规定如下: (2 分 ) 对于静定结构,不计混凝土受拉区,计入钢筋; 对于超静定结构,包括全部混凝土截面,不计钢筋。

18、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方法常用的有哪几种?荷载位于支点处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可用哪一种方法?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沿桥跨方向的变化,目前在设计中如何处理? 常用以下几种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杠杆原理法、偏心压力法、横向铰接板梁法、横向钢接梁法、比拟正交异性板法。 在支点处应用杠杆原理法。

对于无中间横隔梁或仅有一根中横隔梁的情况,跨中部分采用不变的mc,从离支点L/4处起至支点的区段内mx呈直线过渡。对于有多根内横隔梁的情况,mc从第一根内横隔梁起向m0直线过渡。(m0为支点截面横向分布系数;mc为跨中截面的横向分布系数)

19、斜拉桥有哪几种基本结构体系?并画出简图。 漂浮体系,支承体系,塔梁固结体系,钢构体系p103 20、斜拉桥的斜拉索立面布置形式有哪几种?并画出简图。 辐射形,竖琴形,扇形 p100

21、何为飘浮体系的斜拉桥?并请说明该体系斜拉桥施工时的应对措施。

斜拉桥的主梁除两端外,全部靠缆索吊起,主梁在与索塔交接处,无纵向和竖向约束,在桥纵向可稍作浮动。

该体系斜拉桥在施工时,在索塔处应设临时支点。

22、按照索塔与主梁相互结合的方式,斜拉桥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的结构体系,试简要说明其特点。

1悬浮体系斜拉桥:是将主梁除两端外全部用缆索吊起,具有弹性支承的单跨梁。采用悬臂法施工时,靠近塔柱处得梁段设置临时支点。

2支承体系斜拉桥:主梁在塔墩上设有支点,接近于具有弹性支承的三跨连续梁,采用悬臂施工的时候不需要设置临时支点,比较方便。

3塔梁固结体系斜拉桥:相当于梁顶面用斜索加强的一根连续梁,上部结构的重量和活载由支座传给桥墩,需要设置大吨位桥墩,支撑力可能是万吨级的。

4钢构体系斜拉桥:塔柱,主梁和柱墩相互固结,形成具有弹性支承的刚构,刚度较大,主梁和塔柱的挠度较小。

29何为支承体系的斜拉桥?并请说明该体系斜拉桥的支承形式及理由。 塔墩固结,塔梁分离,主梁通过支座支承在桥墩上 主梁在塔墩上设有支点,接近于具有弹性支承的三跨连续梁,采用悬臂施工的时候不需要设置临时支点,比较方便。

23、桥梁支座的作用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桥梁支座有哪些类型?

主要功能是:1.将上部结构承受的各种荷载传递给墩台;2.并能适应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3.使上下部分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符合设计的计算模式。 传递上部结构的荷载;保证结构按受力图式变形

拉力支座,球形钢支座,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减隔震支座

25、画出系杆拱桥简图,指明系杆位置所在,并简述其作用。 承受拱桥的水平推力

通过系杆抵消大部分拱的推力,从而发挥材料特性,减轻墩台负担

26、试解释拱轴线、合理拱轴线的概念?

拱轴线:拱圈各横向截面(或换算截面)的形心连线

合理拱轴线:拱桥上拱圈截面只受轴向压力而无弯矩作用的拱轴线。

27、桥面横坡的作用是什么?常见的桥面横坡设置办法有哪几种?

桥面横坡的目的在于迅速排除雨水,防止或减少雨水对铺装层的渗透,从而保护行车道板,延长桥梁使用寿命

铺装时设三角垫层;行车道板做成斜面;在墩台顶部设置横坡

28、何为桥面连续?在桥面连续处力的传递方式与结构连续处有何不同?

对于多跨简支梁(板)桥,在施工中采用的连续措施,减少桥墩处桥面的断缝道数,使桥面连续为一体的结构处理措施

29梁式桥按承重结构的静力体系划分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在力学上各属于何种结构形式? 分为简支梁桥、悬臂梁桥、、连续梁桥、T形钢构桥及连续-钢构桥

简支梁桥受力简单梁中只有正弯矩,体系温变、张拉预应力等均不会在梁中产生附加内力,设计计算方便,最易设计成各种标准跨径的装配式结构。将简支梁桥梁体加长,并越过支点就成为悬臂梁桥。将简支梁梁体在支点上连接形成连续梁,连续梁受温度变化及混凝土收缩等影响产生的纵向位移也就较大,使伸缩缝及活动支座的构造复杂化。T形刚构是一种墩梁固结、具有悬臂受力特点的梁式桥。连续钢构桥是预应力混凝土大跨梁式桥的主要桥型之一,它综合了连续梁和T形钢构桥的受力特点,将主梁做成连续梁体,与薄壁桥墩固结而成。

30、桥梁支座按受力形式可分为哪两种?并阐明其受力特点?

支座一般分成固定支座和活动支座两种

固定支座既要固定主梁在墩台上的位置并传递竖向力,又要保证主梁发生挠曲时在支承处能自由转动。活动支座只传递竖向压力,但要保证主梁在支承 处既能自由转动又能水平移动。

31、何谓拱桥的矢跨比?它的变化对拱的推力有何影响。

失跨比:指拱桥中拱圈(或拱肋)的计算矢高与计算跨径之比(f/l) 当矢跨比减小时,拱的推力增加;反之减小

32为何要设置桥梁伸缩缝?其作用是什么?在确定伸缩缝的变形量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为了保证桥跨结构在气温变化、活载作用、混凝土收缩与徐变等影响下按静力图式自由地变形,就需要使桥面在两梁端之间以及在梁端与桥台背墙之间设置伸。1是在温度变化情况下,保证桥梁热胀冷缩自由;2是保证车辆平稳通过桥梁端部的桥面 1由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量;

2由混凝土收缩引起的梁体缩短量− Δ s; 3由混凝土徐变引起的梁体缩短量−Δc ;

4由制动力引起的板式橡胶支座剪切变形而导致的伸缩缝开口量−Δlb 或闭口量+ Δlb 。

第四篇:古代文化常识 练习及 答案

2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 “势拔五岳掩赤城”。

21.D. 中岳为嵩山,在河南省。

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1 B.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录取时是不分科的。

22.D.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 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2 23.D.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才成为进士。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殿试的

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

D.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24.A.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3 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州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一职。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

D.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金榜题名”就源于此。

25.B.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孟子文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中的“ 庠序”就是地方上的学校。

B.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4 C.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D.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26.C.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是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教师的统称。 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D.学政,是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5 27.B. 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鸡,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蛇,戌为狗,亥为猪。

B.嫡子,是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继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称“宗主”。

D.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28.A.巳为蛇,酉为鸡

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6 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朝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B.“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29.A.君为臣纲。

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女子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西楚霸王项羽身边的虞姬,信陵君的哥哥魏王身边的如姬。

B.媵,本意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

7 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D.胄是头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30.B.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而“嫔妃”指帝王妻妾。

第五篇:毛概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并且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从十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问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而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问题: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成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国际条件,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是我们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保证。 8)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我国从本世纪80年代起到下世纪中叶实行分“三步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9)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0)关于祖国统一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新时期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创造性构想。 6,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第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第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8,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9,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0,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三,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第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第一,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第二,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第三,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与时俱进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当代中国和世界,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国际局势新变化的关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趋势,为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依据,为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把握规律性,就要把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富于创造性,就要直面现实的矛盾,依据对时代、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适时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个共和国的主要特点是:(1)从国体上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力量,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成分,其中,无产阶级是领导。这是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所决定的。(2)从政体上说,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它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并组织政府,在各级政权组织中实行民主集中制。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1947年,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共产党人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

三大法宝之间是有机地联系、辩证统一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它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同时,中国工人阶级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中国工人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工人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工人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路线的基本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哪些?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 3,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基本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但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而且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在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新特点。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4,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自由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五,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它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代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4,“三步走”的涵义是什么?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3,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沿边河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金融、保险、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4,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 4,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创新提供借鉴。

5,怎样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是实现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实现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的。“先富”与“共富”时统一的,不是矛盾的,是消灭贫穷和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效途径。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强调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改革开放初期着重点是尽快地摆脱贫穷,因而强调先富。当前出现分配差距悬殊,人们反映强烈,因而党和国家强调要更多地体现公平,消除分配差别过大,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共富的目标。

6,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7,为什么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泽基础强,农民富则更加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一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占有大多数人口。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二是当前农业问题矛盾突出。三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的反映;村容整洁: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9,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涵义和举措是什么?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是什么? 十七大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一是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二是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11,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第一,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即要态度积 极,又要步子稳妥;

(3).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结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培养“四有”公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我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

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

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怎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4,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领域的行业、单位的特性也不一样。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5,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对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对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解决的问题则明确了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分别反映了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江泽民同志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根据90年代中期台湾局势、两岸关系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1995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进一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为现阶段两岸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八条的主要内容是:(1)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等各种言论和行动。(2)不反对台湾同胞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但不允许“台独”势力借此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和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阴谋。(5)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6)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大陆方面领导人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大家共商国是。

2,胡锦涛同志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要的任务。 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基本点是什么? 自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各种努力的实力对比消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家形势作了一系列的新判断。

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个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第五,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怎样理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当代世界两大趋势—全球化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a、大国间关系的调整为 多极化格局奠定了基础。

b、区域性、洲际性合作组织的产生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 c、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强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局势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经济活动向全球的扩展。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卷入了世界性的交往关系之中,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浪潮的主流。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关系体制,包括了生产,贸易,金融,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全球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并存的过程。一方面,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联结为一个整体,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又存在矛盾和竞争。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础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和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如何理解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但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一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

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怎样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4,怎样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地位重要、作用重大,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维护国家统

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历来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前进。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而不受制于人。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及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必然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在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方面,一些党的组织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工作涣散软弱,治党不严,一些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够,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上一篇:超市购销合同模板下一篇:厨师行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