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科技论文范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自动化科技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自动化科技管理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将成本管理应用于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根据自动化科技管理的实际情况,实现对其成本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等。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劳动强度和成本,同时也能够保证成本管理各项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

第一篇:自动化科技论文范文

基于石狮高新科技园机械自动化现状及人才培养

摘 要: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落地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有利于适应企业的生产实践,不断挖掘与开拓人才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效率提升;人才培养

机械自动化,是指在机械制造业企业中充分运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进行连续化的自动生产,改进和优化自动化的生产过程,机械自动化技术之应用和发展,不仅机械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与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1、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1.1、CAD应用的基本普及与CAPP技术之应用

应用了CAD技术之后,就能起到提高企业设计效率与优化设计方案的功效,同时还能减轻技术人员的劳动压力、缩短技术人员设计的周期、强化其设计的标准化等多方面的作用。CAPP技术在应用之后,大大降低了机械自动化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艺设计的效率,规范了工艺设计的思想,实现了工艺资源与数据的共享,并为整合企业的资源和重组业务流程,提高设计的质量提供了很好的互动性基础技术平台。

1.2、“人机一体化”思想得到体现

近些年来,提出的“人机一体化”新思想,其内涵就是发挥人的核心作用,将人作为系统结构中有机组成部分,使生产制造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其成本,减少消耗,并满足环保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3、生产管理与过程控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柔性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自动检测线、现代物流系统及立体仓库等制造过程自动化,在基础条件强的企业已有一定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快速响应能力,但投入产出比不理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4、CIMS在部分企业应用

在现代的机械制造企业中,制造目动化系统是由不同生产车间组成的,车间是制造自动化的核心,制造自动化系统又称为车间制造自动化系统,机械自动化分系统是CIMS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CIMS信息流和物料流的汇聚点,它既是自上而下信息传输的末端,又是自下而上信息采集的源頭,机械制造企业采用车间自动化分系统,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各车间控制可根据所处的环境自行决策,但在总体上又与企业其它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形成一种最合理的结构和最优化的运行方法通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计算机在制造系统中的各种应用技术为企业赢得竞争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2. 石狮市高新科技园区自动化应用现状

我泉州海洋职业学院,位于石狮高新科技园内。石狮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中心,全力推动企业发展,打造宜居乐业创新创业中心,现有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环保节能等为主的多种领域企业近20家。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看,消费互联网市场已趋于稳定与饱和,而对实体资源有充分把控能力的企业仍有很大探索空间,他们正开始尝试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创造全新的价值经济,进而推动互联网行业迈向产业互联网时代。其中,工业机器人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工业机器人具有的优势:1.减少特殊工作对人体的伤害;2.重体力活;3.高精度;4.高效。5.增加生产柔性化;6.节约成本:减少人工,减少管理成本;7.产品质量稳定;8.便于管理。工业机器人有利于提高生产柔性化,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 我院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

3.1、首先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并且越来越关注员工的综合素质。现在企业紧缺的人才,一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能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产品生产,把握企业方向的高级人才;二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三是既懂技术又懂营销,了解市场行情,又能提出改进意见的人才;四是智能型高级技工。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目标应该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经过锻炼,最终成为后两种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据调研结果,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手,重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使其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服务类企业以及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关的岗位,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身体健康灵活、心理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职业素养优良,能运用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技术服务等相关职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2、根据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开设《电机及其应用》、《工厂电气控制设备及其应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应用》、《传感器技术应用》、《电力电子与电机调速技术应用》等核心课程。电工电子技能训练、工厂电气控制实训、PLC应用技能实训、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等实践环节。考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及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AUTO CAD高级绘图师”证书。

3.3、分析核心职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和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创新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时,确定一个基本的专业方向,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按照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教育四阶段(职业能力认知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职业岗位训练阶段)中的前两个阶段,并在前两年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特点设计工学交替的学习进程。在第三学年,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灵活确定岗位需求弹性模块。对未参加企业订单培养的同学,另行提供若干岗位需求模块供其根据个人就业意愿自主选择。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是灵活的、有弹性的,而且根据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每年会对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设置、模块课程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3.4、重视综合素质提高。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努力做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并重。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还积极推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用平台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提炼出通用能力的七大类十四项(道德感、身心健康、信息处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安全与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内容,并逐一进行剖析,将素质教育融人到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和素质教育课程中来,并与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密切联系。通用平台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推行,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技能提高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重视职业素质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4.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途

就业面向: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工装设计与实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等工作。学院拥有实训实习车间,学生可以进行电工综合实训。该专业学生在三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领域广泛,就业岗位群大,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应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维修、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改造以及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姚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研究

[2]赵丽丽.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认识

作者简介:

陈华福(1983-),男,汉族,福建漳州人,教师职务,党员,本科,主要从事机电自动化研究.

作者:陈华福

第二篇:在自动化科技管理中应用成本管理探讨

摘要:自动化科技管理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将成本管理应用于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根据自动化科技管理的实际情况,实现对其成本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等。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劳动强度和成本,同时也能够保证成本管理各项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在成本管理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把控应用要点,本文主要对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成本管理应用措施展开分析,具体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由此提升管理水平。

关键词:自动化科技管理:成本管理:应用措施

自动化科技管理充分借助了自動化科技设备、技术、系统等,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当然,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其管理的特殊性,可将成本管理融入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更全面地分析各项成本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以及数据存储统计等,以此作为参考依据明确管理方向,对自动化科技管理进行准确的定位。而要将成本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则需要结合自动化科技管理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成本管理,充分突出其优势。

一、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成本管理的应用要点

成本管理应用于自动化科技管理中.不仅可提升自动化科技管理的水平,同时也能够降低其管理成本,更有利于自动化科技管理的有序进行。当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生变革的环境下,自动化科技管理也应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成本,而且自动化科技管理被广泛应用于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受到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经营特点、生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在管理上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而通过成本管理的应用,可更全面地对自动化科技管理实施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各项与成本有关的数据信息等,不仅可用于自动化科技管理产生成本的分析,同时也可根据具体的成本控制信息分析发展中存在哪些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措施。当然,要将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成本管理的作用最大化则需要掌握其应用要点。

首先,应关注人工成本的控制。任何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人员都是其发展的核心,而且,从大部分经营组织的总成本分析,人工成本大概占总成本的30- 50%.占有较大的比重,一旦人工成本控制不合理,不仅增加人工成本,甚至很难将人工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进而影响到成本控制的水平。其次,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成本管理的实施应重视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信息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各个行业的发展中,成本管理也应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提升成本管理水平,这也是保证自动化科技管理顺利实施的关键点。

二、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成本管理应用的几点措施

成本管理在自动化科技管理中的应用,应结合自动化科技管理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成本管理,如,利用信息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可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具体分析如下。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成本管理在自动化科技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其中的几个关键点,当然,在具体成本管理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管理策略。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中,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有效提高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成本管理的水平。首先,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实施应明确管理目标,并应具有明确的管理思想,才能保证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另外,利用信息化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可针对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所涉及的各项数据、信息的搜集,并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整理,相比于传统人工统计,不仅减少了人力劳动强度,同时也可保证各项数据信息统计的准确性,这是传统成本管理所无法比拟的。其次,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成本管理中,可将其贯穿自动化科技管理各个环节,在数据收集的同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对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其与实际所发展的情况进行对比,及时发现一些细节问题,以便于及时找到引发问题的原因,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的分析,真正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进而提升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再次,自动化科技管理与企业、公司等运营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的工作环节、订单、设备、材料损耗、工时等都会产程一定的成本信息,而这些信息记录的是否全面、准确也将直接影响到成本管理的效率。信息化技术应用下,可将成本管理中所涉及的各项信息进行准确、详细的记录,并将这些信息与自动化科技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联系,并通过多年数据的积累,可针对实际所产生的各项成本制定标准定额体系,不断完善成本分析、控制体系,不断提升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成本管理的水平。

(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人才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根本,自动化科技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有效降低管理成本。通常人力资源成本会随着自动化科技管理运营的不同阶段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主要涉及劳动组织、薪酬体系、福利待遇等相关人力资源成本,应对其实施动态化管理,在增强人力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将人力资源成本降至最低。另外,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岗位技能要求,不断增强各个岗位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将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规划,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从而达到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总的来说,自动化科技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所涵盖的内容较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则是重要内容之一,应引起相关部门以及人员的重视,可达到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目标以及将生产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自动化科技管理中的成本管理,需要充分体现出现代自动化科技的知识,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应充分结合自动化科技的力量,不断对其成本管理进行优化,满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长期发展。

(三)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增强管理水平

自动化科技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应从多方面实现成本管理,更应在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基础上不断强化成本管理水平,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在现有的精细化管理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大幅度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可有效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当然,在增强成本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中,充分考虑各方面成本要素,核算体系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更是精细化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可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进而达到增强管理水平的目的。从现阶段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成本管理实施的情况分析,还存在一些不良的管理现状;例如,成本核算体系的不健全、不精细等,很多核算细节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导致其中存在一些漏洞,而且传统成本核算很难满足当前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而影响到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对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精细化管理体系,确保成本核算的精细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针对人力成本、材料成本、设备购进成本、设备后期维护成本、能源成本等进行细致化成本管理,以便于及时对各项成本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通过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及时发现自动化科技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增强成本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自动化科技管理实施阶段,通过成本管理的应用,可有效提升其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而且通过对各项成本信息数据的分析,可更全面地分析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为管理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主要针对自动化科技管理中成本管理应用的几方面要点以及相关的应用策略展开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以及岗位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将成本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自动化科技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2):35-37.

[2]王荆晴.科技企业成本管理及控制问题探析[J].纳税.2018,12( 22):141.

[3]张向辉.浅谈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转变——以沁阳市宏菱科技有限公司成本管理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33):29+31.

作者简介:

倪伟平,南京大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作者:倪伟平

第三篇: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

摘 要: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我国30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较差;地区间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三者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科技金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另外两者。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转型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阶段。“十八大”强调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贸易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必须加快耦合协调发展,形成一个紧密联系、良性互动的整体,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加快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必须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进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关系的研究以及对金融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徐玉莲等(2011)通过对我国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各省市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的趋势较明显。斯席姆库斯(Schinckus,2008)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创新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创新。俞立平(2013)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程度并不高,金融受科技创新的正反馈效应较强烈。瓦西列斯库等(Vasilescu等,2011)的研究认为风险投资通过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扶持,进而带动企业的成长。万崇丹等(2012)研究认为,我国的金融对出口贸易具有很好的促进效应,而出口贸易对金融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梁莉(2005)通过研究我国1993—2004年间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发现:贸易开放度与金融机构的规模有关,贸易开放度是金融机构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赵静敏(2008)考察了1978—2007年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短期和长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短期和长期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这些研究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以及金融与贸易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缺少对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耦合协调的探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整体,研究三者的耦合协调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全面考察我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从而为加快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以及经济新常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机理

耦合协调机理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与联系产生耦合协调效应,这种耦合协调效应作为一种整体效应,大于各子系统单独运作时产生的作用。本文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视为一个复合系统,这三者的共同运作产生了一种耦合协调机理,如图1。

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首先,作为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科技创新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科技金融则满足了其需求,进行大量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对其进行筛选与监督;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广同时带动了科技金融的迅速壮大,也为其带来了众多的技术支持,如先进的互联网金融技术。其次,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改善了科技贸易的结构,增强了科技贸易的竞争力;科技贸易的繁荣也会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又反哺了科技创新活动。同样,科技金融机构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扶持从而推动科技贸易的结构升级,科技贸易也会对科技金融市场的服务体系和服务工具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技金融业必定会不断变革、创新。所以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通过并行、互嵌的发展模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的耦合协调将会产生“1+1+1>3”的整体耦合协调效应。

(二)模型构建

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耦合度正是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因此,本文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之间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程度定义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度。

1. 功效函数。设各子系统为,即科技创新为、科技金融为、科技贸易为。设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为,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其值为。所以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对耦合系统有序的功效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是系统稳定临界点上序参量的上限和下限,由式(1)可知,,其值越大,对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

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是三个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子系统内各序参量有序度的“总贡献”可通过集成来实现,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法来计算:

式(2)中,,其值越大,表明子系统对耦合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其中权重代表在保持系统有序运行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2. 耦合协调模型。根据物理学中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系统模型,可推广得出多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

由式(3)可得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度模型:

由式(4)可看出,。当C=1时,耦合度最大,表明三者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当C=0时,耦合度最小,表明三者之间无关。

当需要反映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的整体功效和协同放大效应时,耦合度存在着缺陷,因为当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的值均较低且相近时,单纯的耦合度指标会出现系统协同发展程度较高的伪评价结果。因此,就需要构造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评价其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模型如下:

式(5)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H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综合调和指数,反映三者之间的整体协同效应。、、为待定系数,根据专家打分法,,,。

一般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七种类型,即:①,不协调,处于无序状态;②,极度失调;③,低水平耦合协调;④,中等水平耦合协调;⑤,较高水平耦合协调;⑥,高水平耦合协调;⑦,完全耦合协调。

(三)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层次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序参量,即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其中科技创新根据其过程分为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产业化能力;赵昌文认为科技金融应分为财政性科技金融、政策性科技金融以及商业性科技金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这里重点考虑财政性科技金融。借鉴一些学者的做法,这里选取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以及财政科技拨款占GDP比重两个指标来表征科技金融,这两个指标都能很好地体现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科技贸易分为高技术产品贸易以及技术交易。

(四)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

由于熵值法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指标权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因此选取熵值法来测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设为第i个样本中第j个指标的值: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根据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选取“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全国30个省市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所有数据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耦合协调度的测算模型,分别求出30个省市2005年、2010年、2013年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的综合序参量、、,、、,、、,如表2所示,进而得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表2中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综合序参量结果以及表3中耦合协调度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1. 各省市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偏低。2005年30个省市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150,2010年上升为0.185,2013年继续上升至0.214,虽然在不断上升,但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另外,2005年、2010年、2013年分别有11个、9个、13个省市耦合协调度位于全国平均值之上,说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

2. 各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30个省市中仅贵州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其余省市均不断上升。其中相对于2005年,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大的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上升幅度分别为0.10、0.14、0.09、0.08,这些省市都为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结合表2可发现,科技创新对耦合协调度提升贡献较大,东部地区发达程度高于中西部,拥有更多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相对于2010年,山西、江苏、河南、湖南、四川五省市上升幅度较大,分别达到0.08、0.06、0.08、0.06、0.06,这些省市主要处于中部地区,结合表2中综合序参量可发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对耦合协调度提升有较大的贡献,说明中部省市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以及扩大科技贸易,以跟上东部地区的节奏。

3. 不同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着较大差异。由表3可看出,各省市“十五”末期、“十一五”末期、“十二五”中期的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中度协调水平、低度协调水平以及极度失调水平。东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206,除北京处于中度协调水平以及海南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外,其余省市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至0.261,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其余地区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继续上升至0.288,天津和浙江也进入到中度协调水平行列。东部地区科技资源充足,科技研究效率较高,且经济发达,科技投入较大,科技贸易开展较早,与国内国际技术市场联系较紧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较好,但总体水平仍不高。中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22,除山西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外,其余省全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上升至0.154,所有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99,所有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快,但由于在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等方面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耦合协调度不及东部地区。西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15,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省份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其余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31,青海、新疆处于极度失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49,新疆仍处于极度失调状态。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对外贸易便捷度不如东部、中部,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科技投入较少,科技金融发展较慢,所以大部分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增长较慢,发展情况不佳,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4. 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的现象,即科技金融对整体的贡献小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2005年,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均值为0.017,小于科技创新的0.045以及科技贸易的0.033,30个省市中有18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小于其余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2010年,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均值为0.028,而科技创新、科技贸易的值均高于科技金融,分别为0.067和0.045,且19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在三者中最小;2013年,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综合序参量值分别为0.085、0.034、0.066,同样有19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小于其余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虽然科技金融的综合序参量值在不断上升,但仍然较小,科技金融对整体的耦合协调发展贡献不足,说明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对科技金融的引导和调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考察了“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以及“十二五”中期(2013年)全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的情况。结果发现:全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虽然基本上处于上升中,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要好于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基本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三个子系统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发展要优于其他两个子系统,而科技金融子系统的发展则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况。分析结果对加快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相应管理机构。各地政府应建立一套促进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机制,并建立管理机构,此机构应协调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市场金融部门、对外贸易部门等,及时收集有关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信息,监测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并及时实施改进措施。

第二,地区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方面的合作。实证结果显示各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大,这既与各地区自身经济、地理、资源等先天性条件有关,也与各地区间合作机制不健全有关。因此,各地区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密切合作,如构建各地科技研发人员交流的平台,联合举办科技论坛,无地区限制的科技贷款,减少贸易壁垒等。

第三,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改进金融机构运营模式。从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科技金融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较小,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当建立规范的科技金融体制,使科技金融机构平稳运营。同时,金融机构应该改变以往落后的运营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运营模式,加强各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提升运营效率。政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长期持续性投入,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应放宽贷款限制,对其提供贷款支持,增强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的支持作用。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各地政府、企业、金融服务机构都要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投入,来提升科技软实力和金融服务水平,从而增加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提升整体科技贸易水平。

参考文献:

[1]Ang J B. 2010. Research,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32(1).

[2]Yuqing Xing. 201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High-Tech Exports:Myth and Reality[R].Asi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

[3]李晓东.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机制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5,31(2).

[4]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

[5]万崇丹,俞立平.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14(5).

[6]赵静敏.我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经验研究:基于1978- 2007年数据[J].金融发展研究,2008,(10).

[7]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2).

[8]罗嘉雯,陈浪南.金融发展影响科技创新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8).

[9]李隽.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78~143.

[10]赵静敏.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机理与传导途径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11]徐光耀,王丽丽.高技术产品贸易特征及科技政策启示——基于2012年数据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1).

[12]薛彦平.中欧高科技贸易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J].政策研究,2011,26(3).

(责任编辑 孙 军;校对 SZ,GX)

作者:佟金萍 陈国栋 曹倩

上一篇:省部级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病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