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二首说课稿

2022-07-16

第一篇:散文诗二首说课稿

1毛泽东词二首 说课稿

《毛泽东词二首》说课

《毛泽东词二首》一课所选诗词为《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深秋,是毛泽东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当时国内外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影响着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在那峥嵘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正值青春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面对大好河山的沉沦,毛泽东同志吟唱出了这首激浊扬清之歌。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同志的闽西苏家坡时所写,这首词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大好的秋光,展示出作者极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本课的鉴赏重点是:

理解词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主旨和意味。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毛主席的两首词在意象的选择上很有特点,如《沁园春

长沙》的上片运用了山、鹰、江、鱼等意象,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思绪。鉴于此,本教案将“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景的特点”和“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主席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作为重点,并把“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及“准确把握《采桑子

重阳》的情感基调”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学习诗歌,首要的在于营造一个能使学生走入诗境的氛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本教案不仅设计了引人入胜的导语,而且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过程之初播放《长征组歌》中“过草地”的音乐,让音乐把学生引入往昔的岁月,并联还制作了CAI课件:“独立寒秋”图,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使学生能在动态画面中领略一代风流人物的博大胸怀。另外,针对诗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特点,在诗词赏析的教学过程中,还十分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例如,“层林尽染”的“染”,“怅寥廓”的“怅”。因为这些词语不但能显示全文思路,而且能展示诗词积极向上的意境和词人早年的博大情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教学是绝对离不开诵读的,“语言品读法”是贯穿于教学全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词、品诗词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本教案中形成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情感基调。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点拨法。如《沁园春•长沙》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意”上的比较。

●教具准备

《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磁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这样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更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宏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二、解题

出示多媒体投影(或资料卡片的形式发放给学生) 资料卡片:

1.写作背景: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让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大的崇高心灵。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播放《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教师随之朗诵全词。

(2)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道、遏。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教师作诵读提示。

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5)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l: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学生2:眼前的景物使词人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可得知: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同学们不妨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1)学生朗读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让学生将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教师展示CAI课件:“独立寒秋”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再作一次较为形象而有诗意的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遐思„„

(4)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学生思考后,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像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学习诵读“看”字所控的7句。

(2)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见板书)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说:“看”的视角变换学生不难看出,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自己设计板书。这样可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3)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将词中文字通过想像在脑海里形成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比照教师制作的CAI课件。

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叠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疾驶;雄鹰敏捷矫健,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雨果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学习诗词,更应重视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培养)

(4)出示投影: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在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心摇其精。而沉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节选自欧阳修《秋声赋》)

提问:同为写秋景,词人同欧阳修在作品中各自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后,明确:古来文人骚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情绪,欧阳修便属此类。在《秋声赋》中,以秋声为发端,描绘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写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流露出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而词人却通过绚烂而充满生机秋景的描写,流露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战争过的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5)提问: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试作简要说明。

明确:如①“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④“翔”字用得也相当精妙。“漫江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想像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翔”字不仅仅是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

3.品读上片后三句。学生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解说:此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点拨: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4.品读词的上片,然后背诵全词。

五、课堂小结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纤弱的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也。而词人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背全词。

2.将上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毛泽东词二首(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指定2~3名学生背诵或全班集体背诵)

二、提问

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和“记”二字。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学生思考:“峥嵘岁月稠”说明了什么?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如何来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可用历史事实来佐证)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热情澎湃,坚忍不拔,才华出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他们激昂慷慨,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解说:回答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回顾历史课本中学过的知识,然后教师再补充一点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但不要搞一一照应)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然后想像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学生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3.师生一起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然后教师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片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词的下片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4.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本词后的感受,然后抽查2~3名同学发言。

(解说:相互交流给了学生展露自己的机会,发言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学到了胸怀天下,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操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5.学生慢速朗读全词,细心品味。

6.教师总结

我国古典诗词很讲究情和景的交融。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同学们思索:“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学生思考并交流后,教师总结:词的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包蕴着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一“忆”字直贯以下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至此,词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气势恢宏的佳作!

四、组织学生探究阅读

1.探究课题:如何理解“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当年”的结构及含义?

学生讨论后,可能有如下观点。观点一:“粪土”属并列关系的一个词。一般注文说“粪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即“视„„为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即为把“当年万户侯”视作“粪土”,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观点二:“粪土”属支配关系的动词短语。“粪土”句要紧扣上句“激扬文字”讲。激浊扬清的文字(文章)写些什么内容呢?当时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官僚,即“粪土当年万户侯”。因而“粪土”不是粪便和秽土,“粪”在此作动词讲。《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说,堂上还没有扫除,则不暇看到郊野之草是有还是无。毛词中的“粪土”当是扫除秽土之意。“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说,要像扫除脏秽泥土那样对待“万户侯”们。这是修辞上比喻和语法上省略(指“对待”)的综合运用。“粪”在句中是个重点动词。这样解释,“粪土”句不仅包括看法,还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动作和行为。这样讲,才能更好地反映当时“打倒军阀官僚”的口号和历史时代背景。

2.探究课题:《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意”上各有何不同?

明确:(1)“境”异:《雪》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冰雪景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了北国风光的特征;《长沙》写的是南方,湘江、秋山、天空„„前者境界开阔。(2)“意”异:《雪》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长沙》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显然,前者气势宏大。

五、引导学生自读《采桑子•重阳》

1.解题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九日,又叫重九,因九为阳数,故名重阳。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当时毛泽东正在闽西。《重阳》一词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诗人借景抒情,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并从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自然观或宇宙观作了形象的揭示。

2.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正因为“人生易老”,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在此,体现了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

(2)为什么诗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词中的“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3)试谈“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劲”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词的下片,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联想和想像,描绘一幅同学少年群体活动的场面。

2.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墨菊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请以《我心中的秋色》为题写一精短散文。

●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园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

湘江秋景图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 沙

俯瞰: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峥嵘岁月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第二篇:部编版四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3*

《现代诗二首》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两首现代诗简短,文字优美,容易理解。诗歌描绘的场景,平常可见

却富有生机和色彩,简单却绚烂有趣。

二、说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

3.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是教学重点;

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几幅画面,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你会怎么描绘这样的画面呢?

归纳学生发言,秋天的江面上,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归巢的鸟儿从江面飞过,岸边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这样的图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刘大白先生的小诗《秋晚的江上》。

(二)

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课件展示)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2.读准字音。(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思考感悟:(课件展示)(1)边读边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斜阳、芦苇)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2)诗歌中有哪些词让你印象深刻?(驮着、一翻、头白、妆成、一瞬)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也可以试着模仿其中的动词,仔细品读,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驮着”运载货物,倦鸟将斜阳当货物一般背负着回去,似乎并不轻松;“一翻”,翻的这个动作利索突然,顿时觉得鸟儿轻松了;“头白”指白色的芦花,“妆成”化妆装扮,“一瞬”时间的短暂迅速,白色的芦花在那一瞬间将自己装扮成灿烂的红色,过程跳跃突然,蕴含着惊喜的变化,将一瞬之景定格,意犹未尽。)

(3)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自由发言)

总结:夕阳西下,鸟儿归巢,掠过江面,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要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被照得通红。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课件展示)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将秋日夕阳西下的江边美景渲染的美丽无比。夕阳下,归巢的鸟儿,顽皮的驮着它,让平常的景色出现了灵动,充满了情趣,画面动静结合,色彩艳丽,充满遐想。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与同学一起交流。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组比赛读诗歌。《秋江的晚上》无疑是一首非常绚丽的图画,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欣赏与之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诗了,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张图片,说说你们会想到什么?(图片展示)

天清气朗,一只花牛在草地上或坐或卧,或走或眠,这该是多么悠闲啊!这一幕在诗人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诗人徐志摩的《花牛歌》。

(二)初读诗歌。

1.作者介绍(课件展示)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有些喜欢读现代诗的同学可能对他有所了解。“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就是徐志摩的诗句。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极富浪漫,在他的笔下,花牛与草地这样极朴实的画面会变成什么样呢?

2.读准字音。(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思考感悟:(课件展示)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山峰)(2)诗歌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坐、压扁了、霸占了、滴溜溜、

偷渡了)放入诗中,反复品读想象,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自由发言)

总结:花牛在草地里坐着,压倒了一穗剪秋罗;花牛在草地上睡了,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花牛在草地上悠闲地走着,自得的甩着尾巴;花牛在草地里睡着了,太阳悄悄跑到了西山的山峰上。

2.

诗歌解析:(课件展示)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什么感受?(自由发言) 这首是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描述了四个画面,“压扁了”“霸占了”“滴溜溜”“偷渡了”四个拟人化的词使诗歌充满了口语化和孩童般的意趣,作者奇妙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将花牛、白云、太阳都刻画的可爱顽皮,使全诗的画面活泼灵动。

(四)拓展总结。

1.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魅力。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读出来,评一评谁读的更好。小组读,齐读。

2.欣赏郭风的现代诗《落叶树》。(课件展示)

3.总结。(课件展示)

现代诗形式自由,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意涵丰富,相较于古诗的内敛更强调自由开放和坦率陈述。这两首现代诗简单意趣,描绘的内容富有生机和色彩。这也是文字的魅力,几句话,几个字,便能构建出灿烂绚丽情绪丰富的世界。读现代诗,我们要发挥想象,探索诗歌构建的画面,才能更好领悟诗歌。

(五)

课后作业。

1.预习新课。

2.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写景物的现代诗读一读。

第三篇:散文诗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花》。下面,我从以下六方面对其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学生;三是说教学目标;四是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五是说教学方法;六是说教学步骤。

一、说教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都是书写亲情的美文,《金色花》也不例外,诗中所表达的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优美的语言也足以感染每一个情感丰富的学生。学习本课,首先要达成本单元要求,即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学习朗读;其次,还要能感受母子情深,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熏陶作用。

二、说学生

初一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开启他们爱的心门,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回报母亲。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散文诗的基调。

感悟思考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基本情感,深刻感悟母爱的真谛。

合作探究法:设计适当的问题为课文释疑,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懂你》,音乐结束后,老师简洁引入:“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母亲。今天,让我们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去感受那份纯洁的永恒的母爱吧!” 依据:以音乐导入,一是可以缓解一下课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温情,使他们迅速进入诗歌角色中。

媒体设计思路:利用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幻灯片,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依据:新课标指出:要了解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媒体设计思路:将大量的语文信息利用简单的幻灯片的形式在极短的时间里展示给学生,节约了上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投影:与课文配音协调一致的动态画面)

依据: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本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感情朗读,播放课文录音,容易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诗歌主题和思想感情,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朗读。动态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优美画面,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媒体设计思路:课文泛读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听读中感知情节,感悟思想动态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优美画面,进一步领悟思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依据: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4、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投影:当妈妈......的时候,我......)

提问:孩子变成了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说一说。

依据:朗读应有层次性,对文本的了解也应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这一环节,有利于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

6、感知人物

(投影: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孩子,我读出了一位______的妈妈) 回答:孩子 (活泼

可爱

机灵

顽皮等等)

妈妈 (慈爱

温柔

美丽

勤劳等等)

依据:这一环节是由上一个环节自然过渡来的。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7 、一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可以作指导)

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

媒体设计思路:朗读配乐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用幻灯片出示讨论的问题)

A、“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B、孩子为妈妈做了不少事,为什么却不告诉妈妈? C、孩子回来了,妈妈为什么还说他“你这坏孩子”?

媒体设计思路:以幻灯片展示问题,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将问题直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及时讨论。

1、学生讨论(六人一组)

依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谈朗读体会

依据:新课标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一环节可以完成本课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师小结:母子情深

4、一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鼓励朗读水平应有所提升)

在正确、流利、有节奏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达成了本首诗歌教学的能力目标。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知情节、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诗歌思想的理解。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本诗歌的教学重点学生将顺利掌握。

(四)、相关联想,扩展内涵

1、“我国的一位著名诗人,也以母爱的热情讴歌而著称,她就是冰心奶奶,她的《繁星 春水》就是一部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颂歌。让我们走进《繁星 春水》,感受冰心对母爱的情思。” (出示幻灯片,展示部分诗句,师生共享)A、母亲阿!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B、倘如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C、母亲阿!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D、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

依据: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设计这一环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语感。 媒体设计思路:利用网络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交流感悟,想象创作 1、真情倾诉

找到与母亲相处时或温馨或快乐或感动的瞬间,讲给大家听。 (投影:我与妈妈_______ 的时刻)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

依据: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动情讲述故事,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饿能力,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想象创作

《金色花》这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金色花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方法,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母亲的爱。(投影:假如我变成了„„)

依据: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完成这一环节应该说是降低了难度,正常情况下是可以突破

本诗歌的教学难点的。

媒体设计思路:用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以动听的音乐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流畅表达,真挚抒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当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3、学生自由想象创作并交流。

(六)、课堂小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努力回报我们的母亲。

(播放歌曲《懂你》)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动情的音乐声中深一层理解诗歌,提高审美体验,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余味无穷,意犹未尽。

(投影:回报母亲,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重点顺利解决,教学难点在前面几个具有坡度的环节铺垫下,也顺利突破。借助多媒体课件,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环节,节省了上课时间,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了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然、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情操。整堂课,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第四篇:说课稿(散文)

说课稿(散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这是 的作品。(板书课题和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教版 年级 册第 单元的第 篇课文,该单元以“____________”为主题展开。《

》是 (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中心思想), 本文 (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

新课标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立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 感情,培养 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为: 。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

二、教学方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所以本课的教学我打算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法来进行本课的教学。

1、情境教学法:就是动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老师预设的情境,在思想上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以求唤出他们的“感同身受”。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一节课书声朗朗,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引导点拨法: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时,教师适时点拨,有利于学生波我学习方向,更好的理解内容与感情。

三、学法指导

1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勾画圈点法、诵读品味法和合作探究法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

四、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准备按“激情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协作质疑——拓展延伸-------总结升华”等几个环节来进行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为了抓住文章的核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将采用这样的方式 导入新课:(三选一)

(1)师生谈话导入: (具体内容)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图片(视频)导入: (具体内容),这种到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激情导入: (导语),此导入奠定了本科的感情基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接下来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写作背景及作家作品的介绍等。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课后第一题)

这样的问题设计,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一环节,我打算这样来引导学生学习: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优美、质朴、典雅、风趣、幽默、感人……)处处散发着感人的魅力。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这里,我会知道学生从用词、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加以赏析。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思考和感悟。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多角度质疑,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只做适当的补充与点拨,这样,在质疑与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语文教学应加强课内外的结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做到厚积薄发。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要把课堂教学想生活延伸,体现对教材的超越。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题:(课后第三题)

(六)课堂总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我先让学生说一下他们本节课的收获,并评价一下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之后,会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最后,我是这样结束本节课的:

(七)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我布置学生课后阅读 ,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以学生的活动为课堂学习的主线,侧重于学生的自读感悟与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说课稿散文诗 树真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文诗《树真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散文诗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富有儿童情趣,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慧,还能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树真好》选自青岛出版社、幼儿园中班下册、语言表达领域的内容,它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树给生活带来的好处,以此来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将观察到的变化表达出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基于以上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次活动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幼儿根据图片理解散文诗内容,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重点)

2、 能力目标:引导幼儿能够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朗读散文诗。(难点)

3、 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树的的好处,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次活动的内容,我把“”设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把“”设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对于这样教学重难点的落实、活动目标的实现,我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要不仅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来感染幼儿,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我运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使所呈现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启发式提问法:通过设置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训练幼儿的开放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更有效掌握学习内容。所以我运用以下学法:

1、倾听表述法: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并通过语言激励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

2、交流讨论法:引导幼儿针对问题主动探索,发现学习,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说一说的轻松氛围中掌握学习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

1、 空间准备:对树的用途有所了解

2、 知识准备:有过在树林里玩的经历

3、 物质准备:多媒体、散文诗动画。

根据本次活动的内容及幼儿的认知基础,围绕活动目标和活动重难点,我把本次活动的过程设计为以下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请幼儿看课件“树林”,并用谈话引出主题,导入活动:“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你觉得这里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达。“还有谁也喜欢树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吧”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进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观察图片分析图片,理解图片内容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有效的解决重点的教学目标,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和启发式提问法。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大胆表述,激发幼儿想象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散文诗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散文诗动画,第一遍先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初步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第二遍让幼儿带着问题倾听:散文诗的名字叫什么?散文诗里有谁说树真好?他们为什么说树真好?引导幼儿用散文诗里的形式,先夸树真好,然后再说树为什么真好,通过倾听、问答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四、朗诵散文诗

“引导幼儿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朗诵诗歌”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教师首先声情并茂的朗诵散文诗,给幼儿做好示范,然后让幼儿根据图片分组朗诵,最后请个别能力好的幼儿上前朗诵,教师对于幼儿的表现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利用幼儿爱模仿想得到表扬的心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难点的活动目标。

五、创编散文诗

在幼儿理解了散文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讨论:“树真好,小朋友还能想出更多美妙的诗句吗?让更多的动物和小朋友都来喜欢大树,好吗?”鼓励幼儿用“树真好…….”.的句式来说话,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延伸活动

在最后这个环节,教师以喜悦快乐的口吻说“树真好,让我们和树一起来跳个快乐的舞吧” 并在语言区角为幼儿创设树的各种好处,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为继续仿编提供支持。

七、点题:今天我们学习了散文诗《树真好》,知道了树的好处,它让大家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小朋友还自己创编了散文诗,真棒!回家把这首美丽的散文诗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吧!

总之,在本次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自觉地运用《纲要》中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上一篇:商务会所岗位职责下一篇:市文体局工作思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