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赏析

2022-09-10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 少年时我曾为他的《春》《绿》《匆匆》《荷塘月色》等优美抒情散文而倾倒, 多少有点冷落了《背影》, 以少年人的浮浅浮躁, 难以深刻领悟文章内蕴。如今步入中年, 渐渐远离激情四溢的青春时光, 感觉《背影》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与情感魅力似乎又超过了那些抒情散文。可以说, 无论是选材、立意、结构, 还是语言, 朱先生的《背影》都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

先说选材。

首先做到了真实。所谓“真”, 就是要求反映出生活真实, 不能脱离粉饰现实;所谓“实”, 就是要实在, 要求有实际内容, 不能大而化之泛泛空谈。

在《背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父亲以及“真实”的我:

“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厉害,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作的动机是真实的;

“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 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庭的惨状是真实的;

“其实那年我已二十岁,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 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对“我”的心理刻画是真实的;

“望父买橘”一段, 对父亲颓唐的背影刻画是真实的。

选材的另一要求是注意典型性。所谓典型性, 就是做到选材要与众不同, 要另辟蹊径。从选材的典型性来看, 《背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一是在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选择中, 一般人选择的是母爱, 作者则反其道而行之;二是在刻画人物外貌时, 又有多少人想到要像作者一样去刻画背影呢?只有作者, 恰恰捕捉到了生活中这一极感人瞬间, 而且使这一瞬间定格为永恒。

再说立意。

一篇优秀的文章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它一定具有很高的立意, 即很好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背影》的立意。

第一, 《背影》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亲“借钱办了丧事”“他再三嘱托茶房, 甚是仔细”。“他踌躇了一会儿,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 夜里要警醒些, 不要受凉”。“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

读完这些句子, 我们仿佛觉得, 文中的父亲不仅仅是朱自清的父亲, 也是自己的父亲, 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父亲!虽然在他们身上或许有很多缺点, 但就是他门们, 凝聚了中国式父亲母亲的共性——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

更难能可贵的是, 《背影》并不是单纯写父亲对我的关心, 它还特意写了“我”对父亲逐渐理解的曲折过程:“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也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不难看出, “我”对父爱的理解过程, 也是中国式的。这种中国式的父爱加上中国式的理解, 既增加了行文的曲折性, 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 《背影》抓住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 故极大地增添了文章的感人力量。“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近几年来, 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 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为膀子疼痛厉害,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造成家庭惨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把家庭的不幸放到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观察:当时中国正处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之下, 派系林立, 战争不断, 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 作为一个没有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家庭, 发生这样的不幸就理所当然了, 作者把家庭的不幸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 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然后看它的结构。

“文似看山不喜平”, 《背影》在行文的过程中, 就富有曲折之美、跌宕之美。

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文章开头在点出“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后, 不直接去写“望父买橘”, 而是宕开一笔, 写了家庭的不幸以及父亲去浦口车站送我的情形。初看起来, 这似乎与写父亲的“背影”无关, 但却蕴藏着作者很深的玄机:写家庭的不幸, 为写父亲的背影蒙上了深深的悲情色彩;写父亲坚持去浦口车站送我, 为后文刻画父亲的背影做了巧妙铺垫。

二是文章末段看似闲笔, 可细品这闲笔其实不闲。也有不少欣赏者认为文章末段有尾大不掉之嫌, 但倘若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不难理解最后一段是非写不可的——它交代了作者作此文的原因, 揭示了家庭不幸的社会背景。

三是在写“望父买橘”一段时, 作者注意了材料的详略安排。因为作者要刻画的是“背影”, 所以将去时写得比较详细, 回头时就写得比较简略;去时又因为下去尚不大难, 所以写得较为简略, 而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所以写得比较详细。这样处理材料, 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 使文章更为精练, 又突出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背影》之所以感人, 除了选材立意之外, 我们还可以从语言角度来欣赏品评。

一方面是文章语言朴素, 但真挚感情却溢于言表。通篇写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但文中像“关心”“感激”“思念”这样的词一个也没有, 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如文中写父亲的语言只有四处, 都极其简洁, “进去吧, 里边没人”这里面蕴涵着多少爱怜、体贴、依依不舍之情!“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是临别之时的谆谆嘱托, 惦念儿子旅途平安之心跃然纸上。

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词语的精雕细刻。“他再三嘱托茶房, 甚是仔细”。“再三嘱托”表明嘱托茶房遍数之多, 不厌其烦, 反复交代, 惟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混”即写出了车站人多, 又暗示了平凡的父亲生活的艰辛。作者在精雕细琢中比较、选择词语, 但一切又是那么地自然朴素, 不露痕迹。

读朱先生的《春》《绿》等作品有点像欣赏彩画, 激情闪动;而品味他的《背影》则更像在饮茶, 那浓浓的情是要慢慢浸泡、沉淀, 一小口一小口啜饮, 才会在缕缕茶香中氤氲出丝丝真情的。

摘要:朱自清先生的自传性散文《背影》无论是选材、立意、构思还是语言, 都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它所展现的独特情感魅力, 犹如一杯香茶, 细品起来情思绵绵不绝, 令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背影,艺术魅力,选材,立意,结构,语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朱自清《背影》赏析】相关文章:

背影朱自清阅读答案05-02

《背影》作者朱自清简介04-24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07-30

朱自清《背影》散文读书笔记04-30

朱自清散文集背影04-21

朱自清《背影》文化内涵解析04-25

《背影》内容赏析04-18

上一篇:煤气质量对甲醇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下一篇:留点空白进行“冷”处理——学生思想工作的点滴体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