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水果考察报告

2022-07-10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南非水果考察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南非水果考察报告

南非民间组织考察报告

关于南非民间组织的情况,过去我们基本不了解。这次,根据专家的推荐,受南非社会发展部的邀请,我们一行11人于2005年底考察了南非民间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尽管考察非常浮浅,但总算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而且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在非洲大陆,南非是比较发达的国家。虽然在1994年经历了政权的演变,民间组织的发展有了一些变化,但总的看发展势头不减,民间组织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南非习惯把民间组织称为公民社会或非营利组织。据南非有关民间机构与大学研究机构的调查,南非的民间组织数量超过十万个以上,包括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志愿服务协会,以及工会等。南非的民间组织有四个特点:一是社区民间组织在总量中占大多数;二是大部分是由最初的反对种族歧视为宗旨的组织转化过来的;三是大部分是提供福利服务的机构;四是志愿服务机构资源丰富,每年创造超过100亿兰特的收入(6.3兰特约合一美元)。

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法律框架

1、南非宪法承诺每位南非人拥有结社自由。这是民间组织形成的基础。

2、1997年,南非议会通过了第71号法令即非营利组织法并于1998年9月1日实行。南非非营利组织法以宪法为依据,旨在创造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繁荣发展的环境,建立一个正常的法律框架,促使非营利组织依法行事。保持合适的内部治理准则,建立透明以及对公众负责的机构。

(1)法令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强调了两点:

a、民间性。指明其非政府系列。

b、非营利性。指出建立机构的目的只为公共利益;机构的收入和财产不能在会员或办公室工作人员中间进行分配(对服务的合适补偿除外)。

(2)法令规定成立非营利组织申请人必须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a、受托机构(政府授予权利机构)必须到高级法院法官处登记。

b、一般组织到非营利组织委员会主任登记处登记。

c、一部分组织也可选择到福利部非营利组织理事会登记。

(3)法律鼓励民间非营利组织向政府申请登记。一是政府规定经过登记的机构才能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二是规定经过登记的机构才有资格获得政府的资金援助和其他优惠待遇。社会福利部是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管理部门。

3、南非国会?000年通过了南非共和国福利发展管理法案。该法案是为福利部门提供一个旨在建立并融合政府与公民社会伙伴关系的管理框架。依据这个法案,民间组织可以履行法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参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1)法案对“公民社会”的定义是:除政府之外的研究机构、组织或个人,其中包括商会、消费者组织,正规和非正规福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宗教组织和其他社会福利机构。

(2)法案明确了政府与公民社会通过规划分担责任的伙伴关系和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共同“管理”。

(3)法案把公民社会中的各机构对社会福利政策和项目抱有兴趣者确认为“利益相关方”。

(4)法案决定成立南非社会福利发展理事会。而理事会建立的目的就在于推动和巩固公民社会和政府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5)法案规定在理事会成员中(9人),政府官员理事不得超过4人,即其余至少5人来自公民社会。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3次会议,每次至少2天。

理事每人每年可得到国家给予的229700兰特(约合3800美元)的差旅费,补贴和咨询服务费。国家还为理事会办事机构支出办公费用456000兰特(约合76000美元)。

(6)法案规定了的南非福利发展理事会的职责,其中还特别规定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条款,主要是:

a、推动政府和公民社会间就社会福利方面的对话。

b、推动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福利发展,特别是消费者和草根部门的参与。

c、在政府与公民社会间制定信息和交流策略。

d、加强公民社会、相关政府部门和部长之间的磋商,决策社会福利重点关注项目等。

3、设立社会发展部。规定该部门的职责是致力于向全体南非人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与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非营利组织、商业界,劳工组织和其他参与者展开合作,监督社会政策的执行,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推动扶贫的发展。

2000年,在社会发展部部长确定的其后5年的工作重点中,主要包括帮助贫困人群,资助弱势家庭,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利益,社区关怀和对艾滋病影响人群的帮助,如:因艾滋病而丧失双亲的孤儿的帮助、减少青少年犯罪和失业现象等。

该部的各项工作都要求与公民社会的协商与合作。

4、颁布《国家发展机构法》,设立国家发展署

《国家发展机构法》规定国家发展署的职能,就是直接向特定的社区民间组织和其他帮助贫困社区提高能力的民间组织提供资金、达到减贫的工作目标。

国家发展署为专门执行上述任务的法定机构,原归财政部领导,后转社会发展部领导。

二、登记与管理

1、登记要求

(1)陈述组织名称。

(2)陈述组织的主要和次要目的。

(3)承诺组织的收入和财产不得在会员和工作人员中分配。

(4)规定该组织成为一个法人,具有法人地位。

(5)规定该组织的存在不受其成立或机构负责人变动的影响。

(6)规定该组织的成立或机构负责人不会对组织的财产享有权利。

(7)规定组织的业务范围。

(8)规定该组织内部治理的组织结构和机制。

(9)陈述会议规则,包括会议召开有效人数,会议记录的保存,会议作出决定的方式。

(10)规定财务必须经过银行帐号运行。

(11)规定财务年度的起始日期。

(12)规定章程的修改程序。

(13)规定该组织终止或解散的程序。

(14)规定该组织终止或解散后剩余财产应转移到与本组织宗旨相似的非营利组织。

2、登记结果

准予登记的组织应发给登记证书,证书是非营利组织具有法人资格的证明。

对不予登记的组织,应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一般在申请登记起一个月内给予答复。

申请者在收到不予登记的通知后一个月内,可以向特设的委员会提出申诉,请求法庭立案审查。

非营利组织的登记免费。

3、非营利组织的义务

(1)遵守非营利组织法的要求及遵守已经登记的章程开展活动。

(2)在活动中展示本组织的登记的状态和登记证号。

(3)保留规定期限内的会计记录和相关支持性文本。

(4)在财政年度结束后6个月内,草拟出财务报告。该报告至少应包括本机构的收入、支出和资产负债表。

(5)在草拟财务报告后两个月内,会计主管应起草正式财务报告书,陈述机构的财务状况。其中包括以下说明:该组织的财务报告与同期会计记录是否一致;该组织的财务政策是否恰当,在制作财务报告过程中是否保持遵循;是否遵守非营利组织法及本机构章程有关财务的规定。

(6)向董事会提供工作报告,在财政年度结束后9个月内完成。

(7)提交董事会首席执行官的详细联系方式(须在每次任命和选举后一个月内提交,即使任命和选举没有导致负责人的变更),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4、监督与惩处

(1)登记机关认为非营利组织不遵守本机构的章程和不按非营利组织法的要求承担的义务时,可通知其注销登记。在规定期限内,登记机关将作出取消该机构登记资格的决定。

(2)登记机关认为该机构有可能构成犯罪时,将向南非警察总署建议进行刑事侦查。

(3)受处罚的非营利组织可按程序提出申诉。

(4)公众有资格获得任何一个营利组织向登记机关提供的全部文件,参与非营利组织的问责。

(5)登记机关有义务保留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所有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状态、注销状态、终止状态或解散状态。

(6)未经登记却声称自己已依法登记,或向登记机关提供虚假资料的,有可能受到起诉。

三、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

南非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委托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并因此给予免税待遇;二是通过拨付公益项目资助款的形式,对非营利组织给予支持。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主要体现在后者。

1、规定国家发展署的首要目的是关注消除贫困及造成贫困的根源,加强公民社会的扶贫能力。

2、国家发展署规定9项公益事业(包含43类活动)为慈

善性质活动,这9项是:(1)、福利和人道援助、(2)、宗教、(3)、信仰和伦理、(4)、健康保护、(5)、文化、(6)、土地和住房、(7)、自然保护和环境及动物保护、(8)、教育和发展、(9)、研究和体育。

3、提供拨款和捐助资金。一般是发展署公布资助项目的范围,非营利组织向国家发展署提出资金申请,发展署根据申请情况与之沟通协商后,实施一定数额的拨款或捐助。在具体运作上,发展署将权力下放到省,每个省都有签约机构。据介绍,2003/2004年度,发展署拨款总额为10300万兰特(6.3兰特约含1美元),每年递增。

4、发展署通过能力建设的培训,帮助非营利组织开展本组织擅长的活动。

5、尽管政府在扶持非营利机构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关专家也提出了质疑。如发展署规定的工作范围过窄,对扶贫的支持减少;偏重于资助社区组织,而不愿支持志愿服务机构,造成了这部分机构的资金匮乏;项目的申报程序复杂,办理效率低下,以及法定机构存在官僚作风等。

四、目前南非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几个问题

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外部社会,约占86%。而外部社会的资助采取“保守策略”,即只投在教育、就业和社会福利方面,限制了其他民间组作用的发挥。

2、非营利组织普遍缺乏专业的筹款能力,没有制定筹款战略。筹款一般都是机构的主管或副主管的工作范畴,但他们用于筹款活动的时间较少(不超过20%)。

3、非营利组织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缺少有创造性、有活力和有远见的领导人。

4、人才竞争压力太大。非营利组织为了吸引有能力的人才,不得不提高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来与商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竞争,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和生存压力。而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则因为没有雄厚的财力而造成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流失,影响组织可持续发展。

五、几点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

1、政府明确公布慈善事业的范围,有利于倡导民间组织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也有利于社会监督。南非对公益事业列出9项43类活动,很具体,我国也可以作出这方面的规定,使之与一般的社团活动相区别。

2、政府对公共服务项目拨款购买,既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也能为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南非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多数能从政府获得资助,有的甚至全部依靠政府资助。在南非就不存在类似我国社团的那种乱收费的现象。

3、税法应对公益事业以至民间组织业务作出明确的减免税收的规定,对捐赠人的公益捐赠给予抵税待遇,有利于全社会积极支持公益事业,有利于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也有利于杜绝偷漏税现象。

4、应赋予登记管理机关要求非营利组织注销登记的权力,和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取消该机构登记资格的决定权力。南非的这一规定对非营利组织的净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的民间组织管理规定应当借鉴这一经验。

由于这次对南非的考察是首次,占有资料也很少,因此在考察中了解一般情况较多,深入不够,对有些问题可能存在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许多方面还待今后更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第二篇:南非出国考察报告(整理)

关于赴南非、肯尼亚、阿联酋开展经贸洽谈

活动的考察报告

2011年7月13日公司xxx先生、财务部长xxx女士随同商务部出访南非、肯尼亚、阿联酋参加“南非国际贸易博览会”及分别在约翰内斯堡、内罗毕、迪拜举办的xx市经贸洽谈暨企业对接会,同当地及世界多国的企业进行贸易洽谈,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南非国际贸易博览会”

“南非国际贸易博览会”是由南非国家展览中心有限公司主办,南非贸工部、约翰内斯堡工商会、南非对外贸易协会和约翰内斯堡市政府协办,是南部非洲最大的综合性贸易博览会。此次博览会,净展出面积10200平方米,共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644家公司参展。展览会吸引了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12803人次贸易观众前来参观洽谈。

此次参展,xxx先生结识了很多各行业的优秀管理者,开拓了思路,为企业谋求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路线,同时,与南非贸工部部长罗伯·戴维斯先生的一番对话,也让x先生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二)、对外贸易洽谈会

商务局此次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肯尼亚内罗毕、阿联酋迪拜分别举办了xx市经贸洽谈及企业对接会,旨在重点推介我市企业和产品,开展一对一项目洽谈活动。在整个活动中,企业间的互动密切,企业与政府间也建立了往来。 约翰内斯堡的常务副市长比斯米勒博士既作为政府要员,同时也是科技界首屈一指的人物,比斯米勒博士畅谈了对于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见解、行业发展趋势等等。

第三篇:南非自然保护事业考察报告

国家林业局赴南非考察团成员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谢红芳

2007年11月8日至23日,由国家林业局世行中心主任王成祖同志为团长,有世行中心、四川省林业厅、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以及白水江、白马雪山、唐家河、小寨子沟等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负责人一行九人组成的考察团,对南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进行了考察。

考察团9日下午抵达南非,10日至18日先后考察了南非西开普省tsikamma国家公园、knysna国家湖泊公园、野生动植物国家公园、好望角国家公园以及开普敦植物园,并会见了knysna市市长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19日至21日参观考察了南非国内最大的克鲁格国家公园,听取了克鲁格国家公园执行主席、社区主管、科研主管等官员及专家学者的情况介绍,并参加了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

16天的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活动收获颇丰,也对国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南非基本情况

南非共和国(当地非洲人把南非称为阿扎尼亚)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地处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处,扼两大洋交通要道,具有重要战略位置。面积1221037平方公里,人口4480万。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贫富极为悬殊,种族间收入差距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制造业、建筑业、能源业和矿业是南非工业四大部门。农业较发达,可耕地约占土地面积的13%。旅游业是南非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和就业部门,旅游资源丰富,设施完善,有700多家大饭店,2800多家小宾馆、旅馆及1000多家饭馆。旅游点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是南非旅游业两大最主要的增长点。

中国与南非1998年1月1日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全面、迅速发展,到目前,中南友好合作已成为中非合作和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行9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踏上南非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的。到南非的第一印象是经常可以看到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境象,南非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确实令人感慨不己,他们在对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面有很多地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南非国家公园基本情况

南非共和国有24个国家公园,其中不仅有野生动物保护类型、湿地保护类型,还有海洋保护类型、森林生态保护等类型。其根据国家保护法采用的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分类标准。国家公园的土地均为国有,国家公园隶属于国家旅游环境部管理——旅游环境部下设

国家公园管理局,国家公园的官员由旅游环境部直接任命,机构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把旅游与环境合为一个部,颇具南非特色,很值得体味其中的奥妙。

国家公园的任务有三:第一是资源保护;第二是开展旅游;第三是发展社区。其中主业是资源保护。在24个国家公园中,目前有五个旅游收入盈利。国家公园的经费有三个渠道:一是国家预算安排;二是旅游收益;三是国际组织赠款。去年到南非的游客达1000万之多,其中90%是冲着野生动物和未受破坏的自然环境来的,客源主要是欧洲人。其24个国家公园都是对外开放的。

南非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迅猛发展是其旅游业兴旺的基石,但它并不是自然保护的唯一目的。南非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自然保护,是因为这里的自然资源是其4000多万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南非是世界第三大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从干旱的沙漠到茂密的海岸森林,从壮丽的山脉到粗犷的灌木丛林无处不体现着其生态状况的独特性和物种的丰富性、多样性——全世界80%的植物、30%的爬行动物、15% 的哺乳动物和6%的鸟类在南非均有分布。南非国家公园是保护这个庞大的保护区体系的主体。这些国家公园也代表着该国的动物、植物和自然景观。

一国的自然保护方式及其成效是衡量该国文明程度的基本尺度。在南非580多个禁猎保护区(私有),国家公园(国有)和荒野地区的总面积达72700平方公里,这些地区正在受到国家的正规保护。这面积约占南非国土面积的5.8%。然而即使是这样,它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10%的标准仍有很大差距。

南非和中国有着相同和相近的历史背景,同属发展中国家,南非自然保护的决心及其成果对我们的鼓舞和启迪是很大的。

在南非众多的国家公园中,克鲁格国家公园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这也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南非最大的国家公园,被称为世界上拥有禽兽和动物品种最多的“储存室”。几个世纪以来,这片在Sabie和鳄鱼河之间的土地都只是一片非洲大草原,建立人类永久居住地的偿试都失败了。因为既便此地不危险,蚊子和苍蝇的袭扰也使生活变得难以忍受。而石器时代的山族(Sam)是唯一能适应这难以驯服的环境的非洲人。凭着他们的游牧、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成为了这里的第一批居民,他们的生存技巧确实值得人类玩味(不过这不是本文的主题)。

几个世纪以后,这里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克鲁格也变成了官方的狩猎场所。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 1898年。1898年3月28日,总督保尔·克鲁格(Pail kruger)决定为当地逐渐减少的动物创建一个避难所。这片区域就被划出作为非洲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1903年被命名为Sabie野生动物保护区;1926年扩建至波么河岸,现作为一个国家公园,其面积已达200万公顷,仅视其历史及面积、规模,在世界上也堪称凤毛麟角。

克鲁格国家公园是第一个当地和国际野生动物公园,拥有包括所有的“五大野生动物(Bigfive)”在内的147个物种,超过25万只哺乳动物;300头黑犀牛、2500头白犀牛、8000只大象、900只豹子、1500头非洲水牛和2000只狮子;还有507种树木,49种鱼类,34种两栖动物,114种爬行动物。

通过110年的保护区建设,克鲁格国家公园内的基础设施经由国家投资而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公园内柏油路长达2000KM,这还没有把土路网络算进去;近1000KM的保护区边界,已全面建立起了铁网围栏;保护区内部的具有世界水平和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认为,克鲁格国家公园的成功之关键,还在于其通过百余年的管理、建设、探索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一是管理体制顺。克鲁格国家公园的职能已相当于国内的地方一级政府,无多头管理的干扰;二是管理机制好,机构运转有保障。管理计划执行规范到位,旅游收入可观且全部留用保护事业,社区共管到位,与两省、七市和百余个部落能和谐相处。三是行政区划独特。保护区内的居民已全部外迁,其“社区”的概念是指与保护区(国家公园)接壤的保护区以外的20公里范围内有人居住的地区,这省了许多我们常讲的“林中有村,村中有林”的复杂因素;四是管理水平高。克鲁格建立了动态的监测体系,对物种的动态变化能在两个月一次的数字更新中清晰感知,动态保护有科学依据、科研实力雄厚;五是国际地位高。克鲁格已是南非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知名度越高、国际援助也便越多,现与世界多个著名科研院所签订的合作项目达190多项,实际上,它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多方吸取管理经验,又是克鲁格成功的一大亮点。

三、几点思考

南非在非洲最南端,中国在亚洲东部,两国相隔迢迢万里,是人类最神圣的、共同的事业——自然保护事业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地理上的距离已不成为一个问题。南非与中国两国的国情、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文明的成果值得借鉴。照搬照抄是死路、闭门造车同样是死路,只有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白马雪山的具体情况,把南非自然保护100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运用过来,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通过对南非自然保护事业16天的考察、参观、学习、培训,自己对白马雪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或者说是感受、意见和建议,试述如下,或许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建议“社区共管”纳入自然保护区工作职责,并建立国家“社区共管”基金。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以面积为基数来统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等贫困地区,保护区周边社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贫困的特点,社区发展和保护区资源管理问题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 保护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周边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低水平的原始的利用方式,又成为导致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的根本因素,社区问题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一个共性问题。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建立伊始(1983年),死守严管的管理方式加剧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和对立。自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实施以来,保护区管理人员走进农户家,寻找双方共同的兴趣,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建立社区共管保护基金的格化箐、茨独顶两个自然村,2004年实施社区共管活动以来,2004—2006年已连续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3%以上。在社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村民的参与,社区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项目活动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增加了村民对项目活动的拥有感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了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改善了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社区共管开辟了自然保护和周边社区和谐发展的新模式。鉴于社区共

管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借鉴南非等国家将社区共管纳入国家公园职责之一的经验,将“社区共管”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责之一;二是中央财政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基金”,由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社区管理计划”每五年一周期向国家申报社区共管活动资助、组织好活动的实施,努力实现好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建议理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健全规范、有效、科学的投入保障机制.

国家自然保护区所保护对象均为全球稀有、国内仅有,或说在全球和国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其机构是同级人民政府派出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专门机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议由国务院设置,委托该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由同级人民政府设置。国家应设立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家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费预算。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地方自然保护区经费预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所需经费,应当纳入中央人民政府基础建设投资和财政预算。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

(三)建议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滇金丝猴国际研究基地”项目列为省政府或国家扶持计划。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横断山脉腹地,“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地带,是我国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高山针叶林区,也是我国特有世界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最主要的栖息地。保护区281640公顷的面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不仅形成区内植被类型丰富、生境类型多样、动植物区系南北渗透、物种多样性高、特有种多的特点,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划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25个热点地区之一。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澜沧江(湄公河)中上游,不仅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百余条汇集“两江”的原始溪流、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46000公顷的原始湿地,而且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以藏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人文资源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独特,是世界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信仰、多种风俗习惯并存和交融的地区。特别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高度濒危物种之

一、国家一级保护、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全球现仅存1700余只了,其中70%栖息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对人类秋毫无犯,加之有一张最像人的脸,面宠白里透红,再加上它那最为“时尚”的美丽红唇,堪称世间最美的动物。然而,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云南藏区,保护区内及其周边生存有7.3万农民,他们为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护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划建与管理,社区生产生活影响重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目前,保护区已被国家林业局列入了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在省内、国内和国际上已有一定知名度,为此,以保护区示范为契机,“滇金丝猴国际研究基地”构建为平台,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是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与管理的必然选择。我们决心在各级政府、 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有选择地借鉴南非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技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作出具体方案——建议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滇金丝猴国际研究基地”,项目列入省政府或国家扶持计划,做出真正的示范,力求多出成果,为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南非煤矿安全管理考察报告

胡鼎昌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非煤矿安全管理的考察,分析了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提出了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

〔关 键 词〕煤矿 安全生产 考察报告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煤炭管理局 副局长

笔者于2006年初参加由国家外专局组团的煤矿安全管理考察培训团,到南非共和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和培训。在南非参观了黄金矿山、煤矿及国家矿山救援中心,了解了南非煤矿安全管理、资源开采、矿山救援的情况。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南端,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国土面积仅占非洲的4%,人口占6%,但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非洲的四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约4567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约107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国民生产总值当中,第一产业占5%,第三产业占63.5%,南非占黑非洲的40%左右。南非基础设施良好,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矿业、制造业和农业是经济三大支柱,深矿开采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业是南非工业四大部门,近年来,南非的旅游业发展很快,逐步成为南非的主要产业,矿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收入的50%,全国约有12%的劳动力从事矿业。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主要产品有钢铁、金属制品、化工、运输设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

一、南非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状况

南非是世界上几大主要产煤国之一,可开采总量为1155.3亿吨,其中已探明的储量有550亿吨,在世界排名第五位,占世界储量的11%,2005年原煤产量2.4亿吨。南非煤炭资源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埋藏较浅(平均埋藏深度为80米);二是煤层厚,多为2.5-8米;三是煤层分部均匀,基本没有断层,赋存条件好,煤层斜角一般在15度至25度之间;四是煤层瓦斯含量低,相对涌出量都在1.7立方米/吨以下。南非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普马兰加省和纳塔尔省北部(凌波波省),以贫瘦煤为主,焦煤极少,露天煤矿占49%,井下开采的占51%,一般煤层在2米以下的都未开采。采煤方法为长臂连续割煤开采,皮带运输直到井口装车或进入电厂车间。南非煤矿从业人员为4.85万人,全国生产矿井60对。

——南非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实行企业负责,煤矿安全的主体是煤矿企业本身。国家矿产能源部代表国家监管,由国家、企业、从业人员代表组成三方委员会负责监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南非煤矿事故频繁发生,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都在千人以上,一次死亡上百人的矿难有上百起。1974年,某煤矿发生瓦斯事故,一次死亡424人,是南非历史上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矿难。1987年南非针对矿难不断发生的严重局面,组织专家对矿难的性质、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一是对煤矿安全管理立法,依法管理煤矿安全;二是建立煤矿瓦斯治理实验室,对煤矿瓦斯进行研究和探索,加大瓦斯监控力度,掌握规律制定治理瓦斯的规程和措施,强制煤矿企业严格执行;三是强化煤矿矿工的培训,提高素质,增强遵章守纪的意识;四是加大对煤矿的投入,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开采技术,大幅度提高煤矿开采的机械化程度,尽量减少井下从业人员;五是提高死亡人员的补偿标准,使矿主意识到发生事故赔不起。南非煤矿事故死亡一人,补偿标准30万兰特,相当于我国人民币45万元左右。

经过五年的依法治理,南非煤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百万吨死亡率进入先进国家的水平。特别煤矿的瓦斯事故已经有效控制。除了1993年因电器设备摩擦起火,发生一次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3人外,直到2005年都没有发生瓦斯爆炸事故。2004年南非煤矿共死亡23人,2005年死亡15人,都是机械事故和火灾事故造成的。南非提出一个目标,到2013年煤矿事故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03人以内,提倡零伤害。

南非没有非法采矿,若发现违法开采的由警署依法拘押,否则,追究警察局的渎职行为。

二、我国煤矿生产事故多发的原因

(一)煤矿安全管理滞后。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煤炭占全国一次能源结构的70%。煤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煤矿安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煤炭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由于开采方式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煤矿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安全事故频发,死亡人数居高不下。

矿井超能力生产现象非常普遍。煤矿防灾系统不健全且能力不足,相当多的矿井防灾系统设施陈旧,技术装备落后、老化;部分高瓦斯矿井尚未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大多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缺少监控功能;多数国有煤矿通风系统存在问题。

与此同时,煤矿还存在自然条件差,灾害多、数量多,大中小并存且差异大、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差,管理落后等四方面问题。因此,尽管国家出台了严厉的措施力保安全生产,但煤矿每年事故死亡人数依然在较高水平,重特大事故仍频繁发生。

我国已提出安全生产的中长期目标,即到2010年全国安全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到2020年全国安全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尘肺病患病率、万元产值事故损失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需要长期开展煤矿安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作。

(二)体制不顺,管理弱化。监管的部门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煤矿安全的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一是煤矿安全监管力量分散,多头管理,重复处罚的现象较为突出。除负责履行国家监察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外,还有市、县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安全监管部门也对煤矿安全负有监管职责。同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行使的部分行政执法权,地方管理部门无权实施,致使市、县两级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监管,煤矿安全监管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煤矿安全监管效果较差。

二是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顺。煤矿监管体制变化频繁,部分监管部门对区域煤矿基础资料掌握不全、不细,不能掌握区域内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同时,存在管煤炭生产的不管安全,管煤矿安全的不管生产的情况。个别地区检查煤矿安全的部门和单位达30多个,造成人人管,但人人不负责任,有利就上、遇事就推、互相扯皮的现象,一事多罚、重复处罚的事情时有发生。对煤矿安全费和维简费的监管责任不清。

三是乡镇政府煤矿安全监管责权不统一。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乡镇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无权对煤矿行政执法,不利于乡镇一级政府对煤矿安全的有效监管,但煤矿一出事故又要追究乡镇领导的责任。

(三)煤矿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一是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帐多。近年来,通过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现状评价、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安全生产许可管理,煤矿安全投入有大幅度增加,矿井面貌有较大改善,但矿井安全生产条件未能根本改变,由于历史原因,煤矿建设不规范,导致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先天不足,有些煤矿该配备的设备设施没有配齐,安全得不到保障,相当数量的小煤矿不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和维简费,达不到安全生产基本条件。

二是安全管理混乱,责任不落实。大多数煤矿管理机构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相当数量的煤矿以层层承包形式进行开采,甚至买卖,小煤矿产权变更频繁,将安全风险、安全投入转移到承受能力较差的承包人手中。一些地方包工队大量存在,发放的文件到包工头手上就停止了,无法落实到一线人员身上,导致责任落实不下去,安全监管难度加大。

三是煤矿安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技术人才缺乏。许多矿井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多个矿井由一个技术人员兼职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当一部分煤矿业主、煤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少、能力差。

四是从业人员培训不扎实、不到位。煤矿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业务水平低、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的现象,主要就是全员培训抓得不够,大多数培训走过场,给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

三、对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建议

(一)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生产管理秩序。建议参照其他地区的管理模式,结合我市地方煤炭工作实际,彻底理顺地方煤矿管理体制,做到市、县、乡有上对党委、政府负责,下对老百姓生命财产负责,责任和权利相统一的煤炭生产、安全、技术管理队伍,从而实现对煤矿生产、安全、技术的统一管理,改变现在安全管理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脱节,不出问题谁都管、出了问题谁都不管的现状。

(二)以人为本,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构筑安全文化体系,大力营造职工生命安全平台。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灌输,把《煤矿安全规程》的字字句句都变为职工自觉遵守的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在广大企业职工中逐步形成“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理念,安全系统工程论的齐抓共管理念,事故后有事故的安全防范理念,尊重客观规律的安全风险理念。二是必须把科学管理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使广大职工行有规范,干有标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选准企业安全文化的突破口,把影响安全生产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把制约安全生产的薄弱点和影响职工生命安全健康关键点梳理归纳出来,用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先进的技术管理办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力量来消除隐患,防范事故。四是将亲情家庭文化、企业文化融入安全文化点建设之中,把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企业职工安全行为以及群众的重托、家庭亲人的期盼作为安全宣传教育重点。

(三)依法治理煤矿的安全管理。应依照法律法规治理煤矿安全,杜绝以行政手段代替科学管理,不能因为有一个煤矿出现事故,就要求所在的一个县、一个市全面停产整顿。引导煤矿掌握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提高煤矿业主执行国家政策、行业指令的主动性,并使之贯穿于煤炭生产企业的管理之中,从生产安全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引导地方煤炭企业的生产,促进煤炭企业加大投入。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调整煤炭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煤炭资源整合。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集约化水平和优化地方煤矿生产布局和结构,加快对合法小煤矿的联合改造,按照安全、高效、规模的要求,坚持改造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基本思路,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利用和保护资源。加大大中型矿井建设,新建一批30万吨以上的矿井;技改一批3—9万吨的矿井;鼓励和支持小型煤矿通过联合、资产重组、兼并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争取技改扩能整合一批30万吨/年以上的煤矿,实现大中小型矿井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情况,把资源块段小、管理、设施差的地方煤矿进行整合,完成45对矿井的整合方案初步设计及论证工作,争取启动一批整合矿井。

(五)加快科技进步步伐,推动地方煤矿健康发展。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大幅度提高机械化程度,有效控制井下作业人数,尽最大努力减少群伤群亡的恶性矿难。

一是在煤矿开采工艺上,积极推行长壁式等正规采煤方法,淘汰粗放、落后、浪费大的掠夺式采煤方法,进一步提高地方煤矿单产。

二是在地方煤矿积极推广和引进小型割煤机开采技术,有条件的煤矿要引进较为先进的综采技术。积极推广皮带运输,大幅度提高机械化程度,有效减少井下作业人员。

三是认真探索和研究井下瓦斯变化规律,积极推广和采用先进的瓦斯监测监控手段,强化井下瓦斯的监控,有效消除瓦斯事故。

四是积极推广支护材料的改革,推广金属支护、液压支护和永久性巷道的锚喷支护,取消木支护。

第五篇:南非、埃及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考察报告

„作者:‟

„时间:‟2005-11-01 18:22:53

2004年5月10日至21日,中国劳动保障学会医疗保险分会赴南非、埃及考察团一行13人在韩凤团长的领导下,分别对南非、埃及两国的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考察,期间访问了南非国家社会福利部和亚非保险协会及埃及的东方保险公司、国家保险公司等,并与两国人民进行了直接接触和了解。现将我们所了解的南非、埃及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实施情况和我们所受到的启示报告如下:

一、两国概况

(一)南非

南非(Republic of South Africa)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三面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总体以高原为主。南非位于南纬19度至33度的半沙漠和沙漠地带,全国2/3以上的面积气候干旱,水量充沛的河流不多。全境大部分处副热带高压带,属热带草原气候。2001年,南非国民生产总值6380亿兰特(合1129亿美元)。南非分9个省,实行三权鼎立制度,行政首都是高登省的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是西开普省的开普敦,司法首都是奥兰治自治省的布隆方丹。

南非面积为122103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329万(2000年统计),全国人口密度36人/平方公里,主要分非洲人(黑人)占总人口的77.6%、白人占10.3%、有色人占8.7%和印度人(亚裔)占2.5%四大种族,系多种族、多民族国家,享有“彩虹国度”美称。城市人口占53.9%,仍趋上升。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南非人均预期寿命57.1岁。

(二)埃及

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1952年埃及建立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全境96%以上的土地为沙漠。面积为100.2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2002年)。穆斯林约占84%,科普特人(信奉东正教)约占11.8%,此外还有努比亚人和贝都因人。全国分为八个经济区,每区包括一或几个省,共26个省。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985亿美元,侨汇、旅游、运河和石油工业,构成埃及四大外汇收入。人均月工资政府机关70-100美元,私人企业人均150-200美元。

埃及政体是总统/议会制。首都开罗(Cario),是埃及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象位于开罗市西南郊。

二、两国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

(一)南非

南非中央、省和市三级的管理模式,中央负责统一制定政策和总体规划,并对各地进行监督管理和考核社会福利金的发放是否符合中央的要求。省(全国共九个省)和市两级落实执行。中央设立社会福利部,主要目的:一是为正常人提供社会保障服务;二是为弱势、残疾的、低收入的、贫穷的人提供服务。社会福利部在9个省都设有办公室,配合地方开展社会保障工作。

除社会福利部外,南非其他政府部门也参与为其国民提供社会保障,一是卫生部,负责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以及改善一些黑人的居住、生活环境等;二是劳工部,负责失业救济,失业人员可以领到4-6个月的失业金;三是交通部,因交通事故受伤害后的理赔办法由交通部负责确定。黑人居住在黑人区,交通事故率高,交通部就有责任设立意外交通事故险。

新南非十年来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如何将穷人纳入到社会福利制度中来。南非全国总财政收入1个兆,其中有460亿划归社会福利部,用于救助800万贫穷、残疾人员。因为用于救助的钱是有限的,所以在南非必须是最贫穷的人才能得到政府的帮助,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都列入到救助对象,主要有:①无人供养的老年人;②没有工作的残障者;③无人供养的孤儿等。社会福利金发放的年龄范围是:老年人女士60岁以上,男士65岁以上;残疾人女士18—59岁,男士18—64岁。政府也将部分社会福利用于资助学生上学、救助病人、为低收入户建房、为参加二次大战的一些老兵提供帮助等,同时要求学校减免穷人费用,医院减免穷人医疗费用。南非分别在中央和省两级设立了评估监督小组,检查各地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情况,还有审计长,检查社会福利金发放情况。中央还设立人权委员会,每年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向国会提供报告,政府和总统是非常重视人权委员会的报告。同时还有非官方组织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监督。

南非实行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同时由于长期的种族歧视,导致贫富悬殊很大。现在就业机会很少,失业人口很多,占总人数的一半。十年来,南非政府一是积极帮助就业,二是致力于摆脱贫穷。劳工部设立失业救济金,年收入不到13000兰特的就可以得到救济。

南非未建立明确的医疗保险制度,但政府规定,所有公立医院都有义务无偿地为穷人、老人、孤儿、残弱人员提供免费诊治,由卫生部统一结算费用。因为收费低廉甚至免费,适合低收入户,全国约有90%的人口在公立医院就诊。也有一些公务员、私人老板等前往私人医院就医,政府与私人医院合作,个人交1/3,公司为其交2/3。高收入的白人基本不去公立医院就医。政府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全国有十多家保险公司开展了养老、医疗保险,由个人投保,政府不介入,参保人员基本上都是一些高收入群体。

(二)埃及

埃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1992年建立的,并于1994年、1975年两次变化,主要覆盖政府部门、机关、企业(包括农村的企业)。埃及法律规定必须参加政府的医保体系,同时允许选择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人员脱离政府医保。全国有1700万人参加了政府医疗保险,其中就业人口由劳动部下属的社会保险局管理, 没有就业的人员由卫生部下属的医疗保险局管理。政府公务员主要参加政府保险,也可参加政府不能提供的保险(主要是盈利部门)。

埃及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社会保险费企业主缴纳15%,雇工个人缴纳11%。其中企业缴费中的4%和雇工缴费中的1%,合计5%为医疗保险金,政府另外给予补贴。医疗保险金先交到劳动部社保局,提1%做工伤保险费后,另外4%由卫生部医疗保险局管理,主要用于医疗保险费用。工伤保险费用于运送和治疗伤残人员,最高期限补偿为半年,超过180天就拿伤残费。50—60岁之间退休的人员保险金非常少,约占5%。若60岁以后退休的即可得到退休前工资80%的退休金(已扣税,实际上是100%)。退休人员如愿维持原来医疗保险待遇,企业主不缴费,个人缴3%,还可继续享受医保。

埃及的无业人员可以向有关部门缴费参加医保,享受与就业人员同样的医疗待遇。同时,国家还为没有参加医保的无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保障,无业人员可到政府设立的由卫生部门管理的医院就医,医疗费在政府筹集的4%的医疗基金中列支。农村约

三、四个村也设有一个医疗中心,农民在医疗中心看病是免费的。

埃及经济开放后,有些行业系统如石油、银行等收入大幅提高,老的社会保险制度不适应部分高收入群体的需求,商业保险应运而生。原来所有医院都是国家所有,后来出现了能够提供服务更好的医院。实行经济政策和私有制后,私营医院大幅增加,一些私营医院设备条件可以公立医院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收入人群就到这些高档的私人医院看病,因而其消费人群就越来越大,个人的医疗费负担也就非常大,因而保险公司介入到医疗保险,与国家保险公司竞争。

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首先是集体,其次才是个人。雇主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参与集体医疗保险。参加比政府高的保险待遇后,出具证明,政府可减免4%的雇主费用,另外个人1%还要交社保局。商业保险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条件和服务,提供遍布全国各地的医院,而政府提供的医院少。但交费时要多交10%的管理费用。国家有保监局和保险协会对保险行为进行监督。为减少浪费,商业保险公司建立了监督体系,组织由医院医护人员和保险公司参加的委员会,对病人否需要住院治疗,是否需要高额费用治疗等情况进行评估。

要指出的是,埃及妇女不参加工作,只能参加商业保险。但其工作的丈夫去世后,夫人可以继续按其丈夫的工资交3%保费,享受丈夫的医保待遇。

三、几点启示

(一)政府重视解决贫困人群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医疗问题 南非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拿出一部分钱来专门用于贫困、残疾人口的社会救助,去年就拿出470亿元资助800万人,按全国人口4700万计算,人均1000元,按800文人计算,人均资助近6000元。南非、埃及政府还为全体公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有公民都可以到公立医院享受免费诊疗服务。

我国政府对低收入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也有一些帮助措施,比如“两个确保”、低保等,但总体扶持力度不大,特别是在医疗保障方面,应主动关注困难人群、弱势群体、农村居民以及一些医疗费用花费巨大、个人负担过重人群的状况,要加快研究和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对医疗保险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二)政府为公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卫生医疗保障

南非为全体公民提供廉价免费的基本卫生医疗保障服务。埃及公立医院为没有参加医保的无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保障,无业人员可到政府设立的由卫生部门管理的医院就医,由政府从医疗保险基金中结算。

而我国目前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同为营利性医院,公民在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就医费用负担差别不大,没有体现出国家在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作用和公立医院的公益特性。

(三)国家提供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发展商业保险为公民提供水平更高的医疗保障方式

南非是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政府公立医院为全体国民提供收费低廉的医疗服务,政府本身没有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商业保险运作,由个人和雇主投保。埃及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明确要求所有从业人员都要参加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允许有条件的个人或公司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所交保费高于国家规定的参保水平线,可以不参与政府开办的医疗保险。既允许公司或个人在政府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之间选择。

而我国政府规定企业职工必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且国家管理的面太广,体现不出对各类人群医疗保障的层次性,容易造成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的浪费。国家应对老人、弱势人群提供保障,利用商业保险为高层次的人群提供保障,体现出保障的选择性。

(四)两国实行的是医药分开医疗卫生体制

南非和埃及的医疗机构均实行医药分开,医院诊断病人病情病进行相应的治疗,病人凭处方到药店开药,基本杜绝了医院以药养医、违规用药等现象。

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弊端,医药不分的垄断体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争取使广大人民群众以较低廉的费用享受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医疗保险分会考察团

二ОО四年六月十五日

上一篇:凝聚干部职工力量下一篇:农技推广试题答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