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聋字的成语范文

2022-06-07

第一篇:包含聋字的成语范文

包含-”连”-字的成语

1▲拔茅连茹

△bámáoliánrú △典故:茅:白茅,一种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 △出处:《周易·泰》:“拔茅茹以其汇。” △例子:袁既病死,黎、段登台,~,弹冠相庆,徐遂入任为院秘书长。(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九回)

2▲比翼连枝

△bǐyìliánzhī △典故:比翼:鸟名。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例子:但愿你百岁夫妻长好,比翼共连枝,无异般。(明·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 3▲兵连祸结

△bīngliánhuîjiã △典故: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出处:《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例子:北洋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形成各霸一方的封建割据,横征暴敛、~,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全国人民如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4▲吹角连营

△chuījiǎoliányíng △典故:角:古代军中所吹的乐器。指整个军营响着进攻的号角。 △出处: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5▲等价连城

△děngjiàliánchãng △典故:同样价值连城。比喻同样贵重。 △出处:《梁书·儒林传·范缜》:“晋棘、荆和,等价连城,骅骝、騄骊,俱致千里。” 6▲兜肚连肠

△dōudǔliáncháng △典故:兜:围绕,引申为包括;肚:指动物的胃。包括肚子连同肠子。比喻全部东西一起处理。 △例子: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鱼是人,便把他~的吐出。(鲁迅《狂人日记》) 7▲废话连篇

△fâihuàliánpiān △典故:形容文章或言谈中不必要的话太多。 8▲烽火连年

△fēnghuîliánnián △典故: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出处: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9▲烽火连天

△fēnghuǒliántiān △典故:形容战火遍及各地。 △出处: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 △例子:倾城将士,两两相遇,虽然是件韵事,倘使相遇在~之下,便不欢乐了。(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10▲骨肉相连

△gǔrîuxiānglián △典故:象骨头和肉一样互相连接着。比喻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 △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和人民~。 11▲合从连衡

△hãzîngliánhãng △典故: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12▲祸结兵连

△huîjiãbīnglián △典故: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出处:《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例子:一去故乡音耗绝,~,娇凤雏鸾没信传。(元·无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13▲祸绝福连

△huî juã fú lián △典故:指灾祸消失,好运接连不断。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十二卷:“万神即时倒,合会琼羽门。使令散祸,祸绝福连。上寝玉堂,世受名仙。” △例子:想开点,别灰心。~,会好起来的。 14▲掎裳连袂

△jǐchángliánmâi △典故:裙子牵住裙子,袖子连着袖子。形容人多。

△出处:宋·刘从义《重修开元寺行廊功德碑》:“服靓妆,继日以掎裳连袂。”

15▲甲第连天

△jiǎdìliántiān △典故:甲第:富豪显贵的宅第。形容富豪显贵的住宅非常之多。 △出处:唐·崔颢《长安道》:“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例子:门外车轮流水,城中~,琼楼酬月十二层,锦障藏春五十里。(明·高则诚《琵琶行·牛氏规奴》)

16▲价值连城

△jiàzhíliánchãng △典故: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 △例子:周先生,此乃府上之宝,~。(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回) 17▲叫苦连天

△jiàokǔliántiān △典故:不住地叫苦。形容十分痛苦。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五回:“你怎么正战到好处,却就叫苦连天的走了?” △例子:今番受了轮船火车上下劳顿,早害得他~。(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 18▲接二连三

△jiēârliánsān △典故:接连不断。 △例子:于是~,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19▲接连不断

△jiēliánbùduàn △典故: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陈设兵卫,自王宫起,直至光家之门,街衢皆满,接连不断。” △例子:只见人烟辏集,作买作卖,~。(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 20▲接三连四

△jiēsānliánsì △典故:接连不断。 △例子:我又没逃了,这么~的叫人来找。(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21▲结驷连骑

△jiãsìliánqí △典故:随从、车马众多。形容排场阔绰。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 △例子:今日为相,明日~,食方于前。(明·李贽《初潭集·夫妇二》) 22▲空话连篇

△kōnghuàliánpiān △典故:连篇:整篇。整篇都是空话,缺乏具体内容。 △例子: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言之无物。(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23▲累牍连篇

△lěidúliánpiān △典故:指用过多的篇幅叙述。 △出处:《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宋史·选举志二》:“寸晷之下,惟务贪多,累牍连篇,何由精妙。” 24▲里勾外连

△lǐgōuwàilián △典故:内外勾结,串通一气。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第六十二回:“你这厮是北京本处良民,如何却去投梁山落草,坐了第二把交椅?如今倒来里钩外连,要打北京!” △例子:这两个就~的朋比为奸,闹的不成样子。(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七回) 25▲连理之木

△liánlǐzhīmù △典故: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出处:《晋书·元帝记》:“一角之兽,连理之木。” 26▲连绵不绝

△liánmiánbùjuã △典故:连续而不中断。 △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神惠记》:“往余再丧妻,四丧子,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五衷菀结。” △例子:~的烦闷,正就是由回忆引起的。(叶圣陶《被忘却的》) 27▲连篇累牍

△liánpiānlěidú △典故:累:重叠;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出处:《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 28▲连天烽火

△liántiānfēnghuǒ △典故: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出处: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 △例子:无限伤心劫后话,~独思君。(李大钊《南天**·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诗》) 29▲连枝比翼

△liánzhībǐyì △典故:比翼:比翼鸟,即鹣鹣。传此鸟一目一翼,两只必须并列在一起飞。比喻男女成双成对。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例子:他指望~,那知急煎煎,镜破簪折。(明·高濂《玉簪记·叱谢》) 30▲连中三元

△liánzhîngsānyuán △典故: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31▲连珠合璧

△liánzhūhãbì △典故: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出处:北周·庚信《郊庙歌辞·昭复》:“连珠合璧重光来,天策暂转勾陈开。” △例子:尽道是~,卻无由尊酒杯茶。(明·徐复祚《红梨记·诉衷》) 32▲流连忘返

△liúliánwàngfǎn △典故: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例子:四时随意出游,弦管相逐,~。(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 33▲诺诺连声

△nuînuîliánshēng △典故:一声接一声地答应。形容十分恭顺的样子。 △出处: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闪的我孤孤另另,说的话诞诞邓邓,俺也曾轻轻唤着,躬躬前来,喏喏连声。” 34▲藕断丝连

△ǒuduànsīlián △典故: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出处:唐·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相连。” △例子:算了吧,你也不必看得过于眼紧,反正他们是~的。(欧阳山《三家巷》二二) 35▲炮火连天

△pàohuǒliántiān △典故: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36▲山水相连

△shānshuǐxiānglián △典故:指边界连接在一起。 37▲十指连心

△shízhǐliánxīn △典故:十个指头连着心。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 38▲同气连枝

△tïngqìliánzhī △典故: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例子:我自然爱我的弟弟,我们原是~的。(冰心《寄小读者·横滨》) 39▲唯唯连声

△wěiwěiliánshēng △典故:唯唯:谦卑的应答。连声应答,以示顺从。 △出处:《史记·赵世家》:“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 △例子:船家~,搭扶手,请上了船。(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 40▲血肉相连

△xuârîuxiānglián △典故:象血和肉一样相互联系着。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离。 △出处:宋·洪迈《雷击王四》:“趋视之,二百钱乃在其胁下皮内,与血肉相连。” △例子:你和党的关系,不能不是这样息息相关,~呵。(闻捷《布沙热,我要为你唱一支歌》) 41▲哑子吃黄连

△yǎzǐchīhuánglián △典故:歇后语。比喻有苦说不出。 42▲一字连城

△yīzìliánchãng △典故:极言文辞的精妙。 △出处:《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

第二篇:包含-”齐”-字的成语

包含-”齐”-字的成语.txt点的是烟 抽的却是寂寞„„不是你不笑,一笑粉就掉!人又不聪明,还学别人秃顶。绑不住我的心就不要说我花心!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活着的时候开心点,因为我们要死很久。请你以后不要在我面前说英文了,OK? 1▲百花齐放

△bǎihuāqífàng △典故: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例子: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了许多新作品,~,各具风格。 2▲比肩齐声

△bǐjiānqíshēng △典故: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出处:《三国志·吴书·吾粲传》:“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3▲比翼齐飞

△bǐ yì qí fēi △典故:比翼:翅膀挨着翅膀。齐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出处:《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例子:居里夫妇在科学征途上~。 4▲并驾齐驱

△bìngjiàqíqū △典故:并驾:几匹马并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齐快跑。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是以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并驾齐驱,而一毂统福。” △例子:若让我估量这本书的总价值,我以为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的。(朱自清《歧路灯》)

5▲参差不齐

△cēncībùqí △典故: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汉书·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 △例子:这些树很久没有修剪了,长得高高低低,~。 6▲错落不齐

△cuîluîbùqí △典故:形容极不整齐。 △出处:《晋书·卫恒传》:“纤波浓点,错落期间。” 7▲等量齐观

△děngliàngqíguān △典故: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齐,同样。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例子:他们二人的工作成绩不可~。 8▲地丑德齐

△dìchǒudéqí △典故: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9▲福寿齐天

△fúshîuqítiān △典故:福寿与天一样高。是祝颂之辞。 △出处: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俺从神圣降临下方,庆贺了元宵,祝延圣主福寿齐天也。” △例子:会众官同来称贺,齐祝赞~。(明·无名氏《广成子》第三折) 10▲鼓角齐鸣

△gǔjiǎoqímíng △典故: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11▲洪福齐天

△hïngfúqítiān △典故:洪:大。旧时颂扬人福气极大。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一则是那国王洪福齐天,二则是贤昆玉神通无量,我何功之有。” △例子:我居然逃过了这一关,真是~,就是每年开一次庆祝会也不算过分。(鲁迅《集外集拾遗·我的种痘》)

12▲积甲山齐

△jījiǎshānqí △典故: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 △出处:《后汉书·刘盆子传》:“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 13▲见贤思齐

△jiànxiánsīqí △典故: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例子: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回嗔作喜。(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 14▲金鼓齐鸣

△jīngǔqímíng △典故:金钟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 △出处:《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 △例子: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喊声枕地,一路都是火把。(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回)

15▲举案齐眉

△jǔànqíméi △典故:送饭时把托盘肖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出处:《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例子:次日,蘧公孙上厅谢亲,设席饮酒。席终,归到新房里,重新摆酒,夫妻~。(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16▲兰桂齐芳

△lánguì qífāng △典故:兰桂:对他人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德、美声。旧指儿孙同时显贵发达。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17▲良莠不齐

△liángyǒubùqí △典故: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例子:兼之人品~,诚恐因逸生事。(太平天国·洪秀全《整顿属员诏》) 18▲齐大非耦

△qídàfēiǒu △典故: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出处:《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例子:臣闻~,著者前诰。辞霍不婚,垂称往烈。(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 19▲齐东野语

△qídōngyěyǔ △典故: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例子:听说明的方孝孺,就被永乐皇帝灭十族,其一是“师”,但也许是~,我没有考查过这事的真伪。(鲁迅《两地书》二六)

20▲齐家治国

△qíjiāzhìguï △典故: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出处:《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21▲齐心合力

△qíxīnhélì △典故: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例子:工人们~,只用一天时间就把道路修好了。 22▲齐心协力

△qíxīnxiélì △典故: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例子:往后咱们~,一块打反动派!(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23▲齐烟九点

△qíyānjiǔdiǎn △典故:俯视九州,小如烟点。 △出处: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24▲人心齐,泰山移

△rénxīnqí,tàishānyí △典故: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25▲事齐事楚

△shìqíshìchǔ △典故: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26▲双管齐下

△shuāngguǎnqíxià △典故:管:指笔。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出处: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例子:如此~,就有可能克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投降危险并争取时局的好转前途。(毛泽东《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

27▲万马齐喑

△wànmǎqíyīn △典故:喑: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 △出处:宋·苏轼《三马图赞》序:“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瘖。”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例子:他的发言把会场上~的沉闷空气打破了。 28▲修齐治平

△xiūqízhìpíng △典故: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29▲邹缨齐紫

△zōuyīngqízǐ △典故:比喻上行下效。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

第三篇:包含-”分”-字的成语

包含-”分”-字的成语.txt19“明”可理解成两个月亮坐在天空,相互关怀,相互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断的光芒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和桥梁!人间的长旅充满了多少凄冷 孤苦,没有朋友的人是生活的黑暗中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孤儿。

1▲爱憎分明

△àizēngfēnmíng △典故: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例子:他很困惑,也很痛苦,想不到~、坚强独立的小睛会怕人“闲话”。(陈若曦《耿尔在北京》)

2▲安常守分

△ānchángshǒufân △典故:分:本分,自己分内的。习惯于平稳的生活,安守本分。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四:“如有一般人,只安常守分,不恁求利,然有时意思亦是求利,察其所安,又看他心所安稳处,一节深一节”。 3▲安分守己

△ānfânshǒujǐ △典故:分: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出处: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例子: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别胡行乱闹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4▲安分知足

△ānfânzhīzú △典故: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例子:这吴推官若是~的人,这也尽叫是快活的了。(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一回)

5▲白黑分明

△báihēifēnmíng △典故: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出处:《汉书·薛宣传》:“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 △例子:经过辩论,事情谁是谁非,已经~。 6▲备多力分

△bâiduōlìfēn △典故:防备的地方多了,力量就会分散。 △例子:~,扎营太散,呼应不灵,不能战。(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7▲擘肌分理

△bîjīfēnlǐ △典故: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8▲不分彼此

△bùfēnbǐcǐ △典故:形容关系密切,交情深厚。 △出处:宋·陈亮《谢安比王导论》:“一切以大体弥缝之,号令无所变更,而任用不乏其人。” △例子: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俩原是~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回)

9▲不分青红皂白

△bùfēnqīnghïngzàobái △典故: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出处:《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10▲不分轩轾

△bùfēnxuānzhì △典故: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例子:但先入之言,容易见听,如果有两个人在慈禧太后心目中~,那时想起溥伦的话,关系出入就太大了。(高阳《胭脂井》)

11▲不分皂白

△bùfēnzàobái △典故: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出处:《诗经·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例子:我们被他哄了,不拿得他,却被这里人~,混打这番,把同伴人惊散。(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

12▲不分畛域

△bùfēnzhěnyù △典故:畛域:范围,界限。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 △出处:《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例子:我们善堂是~的,往时各省有了灾荒,没一处不去赈济。(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十八回)

13▲不由分说

△bùyïufēnshuō △典故:由:听从,顺便;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出处:元·武汉臣《生金阁》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 △例子:可是人们~,还是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还用马刀把所有的布袋都砍破了,把车子也劈掉了。(邓洪《潘虎》)

14▲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chïurãnxiāngjiàn,fânwàiyǎnhïng △典故: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出处:元·李政远《还牢末》第一折:“仇人相见,分外眼明,我领着大人的言语,拿李孔目去来。” △例子:那太子~,赶上一步,揪住乌云宝髻,大骂:“贱婢!你是何等之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15▲待时守分

△dàishíshǒufân △典故:待:等待;时:时机;分:本分。为了等待好的时机而暂时安分守己。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想咱人不得志呵,当以待时守分,何日是我那发迹的时节也呵!” 16▲鼎足三分

△dǐngzúsānfēn △典故: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例子:汉家王气已将尽,~各自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 17▲豆剖瓜分

△dîupōuguāfēn △典故:象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比喻国土被分割。 △出处: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18▲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dúcǐyījiā,biãwúfēndiàn △典故: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 19▲恩怨分明

△ēnyuànfēnmíng △典故: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20▲二分明月

△ârfēnmíngyuâ △典故: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出处:唐·徐凝《忆扬州》诗:“萧娘脸上难生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例子:十里画图新阆苑,~旧扬州。(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 2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fāngyǐlâijù,wùyǐqúnfēn △典故: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出处:《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22▲非分之财

△fēifânzhīcái △典故:不是自己应得的钱财。指本身不应该拿的钱财。 23▲非分之想

△fēifânzhīxiǎng △典故: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例子:不信运命,学不能“安分”,穷人买奖券,便是一种“非分之想”。(鲁迅《花边文学·运命》)

24▲分崩离析

△fēnbēnglíxī △典故: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子: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25▲分别部居

△fēnbiãbùjū △典故:分别:分辨,区分;部居:按部归类。分类排列。 △出处:汉·史游《急就篇》卷一:“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 26▲分钗断带

△fēnchāiduàndài △典故:钗分开,带断了。比喻夫妻的离别。 △出处:南朝·梁·陆罩《闺怨》诗:“自怜断带日,偏恨分钗时。” 27▲分钗破镜

△fēnchāipîjìng △典故:比喻夫妻失散或分离。 △出处:南朝·陈·徐德言《破镜》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当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 28▲分寸之末

△fēncùnzhīmî △典故:比喻微少、细小。 △出处: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宁当争分寸之末,竞锥刀之利哉?” 29▲分道扬镳

△fēndàoyángbiāo △典故: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出处:《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例子:我们彼此之间感情不和,早已~了。 30▲分风劈流

△fēnfēngpǐliú △典故:比喻说话干脆而有力量。 △例子:燕公真爽快,真是~的话,我们就算决定了。(《续孽海花》第四十二回) 31▲分甘共苦

△fēngāngîngkǔ △典故:同享幸福,分担艰苦。 △出处:《晋书·应詹传》:“詹与分甘共苦,情若兄弟。” △例子:对于她的日夜的操心,使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鲁迅《彷徨·伤逝》) 32▲分甘绝少

△fēngānjuãshǎo △典故: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央湿,绝少分甘。” 33▲分毫不爽

△fēnháobùshuǎng △典故: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例子:凡客货在船,都是他记账,出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二) 34▲分毫析厘

△fēnháoxīlí △典故: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 35▲分化瓦解

△fēnhuàwǎjiě △典故:分化: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溃。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 △例子:对于还有摇摆犹豫的小股土匪,则以政策攻心,~,迫使他们投降。(秦牧《湘阴热浪记》)

36▲分斤掰两

△fēnjīnbāiliǎng △典故:比喻过分计较。 △例子: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算盘、“~”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37▲分居异爨

△fēnjūyìcuàn △典故:指兄弟分家过日子。 38▲分路扬镳

△fēnlùyángbiāo △典故:扬镳:指驱马前进。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出处:《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例子:我们彼此之间感情不和,早已~了。 39▲分茅裂土

△fēnmáoliâtǔ △典故: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出处:《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例子:朕自当~,以爵卿等。(明·许仲琳《封社演义》第九十四回) 40▲分门别户

△fēnmãnbiãhù △典故:分、别:分辨、区别;门:一般事物的分类;户:门户。指在学术上根据各自的格调或见解划清派别,各立门户。 △出处:金、元·尹志平《巫山一段云·劝世》:“不认忘名默悟,只解分门别户一朝合眼见前程,悔恨不圆成。” 41▲分门别类

△fēnmãnbiãlâi △典故:分、别:分辨、区别;门:一般事物的分类;类: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征分别归入各种门类。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二回:“灵牙仙、毗芦仙、金箍仙气概昂昂;七香车坐金灵圣母,分门别户。” △例子:我只要现在的时务书,~的便好。(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四回) 42▲分秒必争

△fēnmiǎobìzhēng △典故: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形容抓紧时间。 △出处:《晋书·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43▲分内之事

△fânnâizhīshì △典故: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 △出处:《圣谕广训·孝训》:“皆孝子分内之事也。” 44▲分身无术

△fēnshēnwúshù △典故:分身:分出精力照顾其他方面。没有一身同时兼顾几个方面的法术。 45▲分守要津

△fēnshǒuyàojīn △典故:要:重要;津:渡口。分别把守交通要道。 △出处:明·何良臣《阵纪·战机》:“以寡击众,务于隘塞,必于暮夜,伏于丛茂,要于险阴;以众击寡,务于广漫,利于旦辰,分守要津,绝彼运道。” 46▲分庭抗礼

△fēntíngkànglǐ △典故: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出处:《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例子:知县此番便和他~,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47▲分外妖娆

△fânwàiyāoráo △典故: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例子:须晴日,看红妆素裹,~。(毛泽东《沁园春·雪》词) 48▲分文不名

△fēnwãnbùmíng △典故:名:占有。一分钱一个铜板也没有。比喻非常贫困。 49▲分文不取

△fēnwãnbùqǔ △典故:一个钱也不要。比喻不计报酬。 50▲分文不直

△fēnwãnbùzhí △典故:直:同“值”。一分钱一文钱也不值。形容没有任何价值。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八:“有人赞叹此事,如虎带角;有人轻毁此事,一文不值,一等是恁么事,因什么毁赞不是。” 51▲分我杯羹

△fēnwǒbēigēng △典故: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52▲分香卖履

△fēnxiāngmàilǚ △典故: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出处:汉·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例子: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之意。(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53▲分形同气

△fēn xíng tïngqì △典故: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出处:《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54▲割席分坐

△gēxífēnzuî △典故: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55▲瓜剖豆分

△guāpōudîufēn △典故:象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比喻国土被人分割。 △出处: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56▲瓜字初分

△guāzìchūfēn △典故: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例子:柱形浅沸梁家黛,~碧玉年。(唐·李群玉《赠冯姬》诗) 57▲管鲍分金

△guǎnbàofēnjīn △典故: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58▲黑白分明

△hēibáifēnmíng △典故: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例子:再翻下去是穆少英先生的《墨绿衫的小姐》里,有三幅插画,有些象麦绥莱勒的手笔,~。(鲁迅《花边文学·奇怪

(三)》)

59▲混沌不分

△hùndùnbùfēn △典故:混沌:亦作“浑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后常用以表示愚昧无知。 △出处:《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 60▲泾渭不分

△jīngwâibùfēn △典故:比喻好坏不分,是非不明。 △出处:《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61▲泾渭分明

△jīngwâifēnmíng △典故: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出处:《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例子:~缘底事,元戎总未计恩仇。(林伯渠《和朱总出太行韵》) 62▲镜破钗分

△jìngpîchāifēn △典故:比喻夫妻失散、离异。 △出处:南朝陈·徐德言《破镜》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当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唐·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例子:~,粉消香褪,萦方寸,酒美花新,总是思家恨。(元·无名氏《梧桐叶》第一折)

63▲绝甘分少

△juãgānfēnshǎo △典故: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央湿,绝少分甘。” △例子:故汉、唐之将,率不以严厉为能,唯捬循士卒、~者称焉。(章炳麟《军人贵贱论》) 64▲绝少分甘

△juãshǎofēngān △典故: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央湿,绝少分甘。” 65▲来去分明

△láiqùfēnmíng △典故:形容手续清楚或为人在财物方面不含糊。 66▲兰艾难分

△lánàinánfēn △典故:好人、坏人难于分清。 △出处:《宋书·沈攸之传》:“今复相遇,起接锋刃,交战之日,兰艾难分。土崩倒戈,宜为蚤(早)计,无使一人迷昧,而九族就祸也。” 67▲劳燕分飞

△láoyànfēnfēi △典故:劳:伯劳。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出处:《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68▲类聚群分

△lâijùqúnfēn △典故: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而聚合,各种事物因类别不同而区分。 △出处:宋·陈亮《回答·上》:“方天地设位之初,类聚群分,以戴其尤能者为之长君。” 69▲裂土分茅

△liâtǔfēnmáo △典故:古代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征授予土地和权力。 △出处:《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孔颖达疏:“王者封五色土以为社,若封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归国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黄土覆之,其割土与之时。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与之。” 70▲卖履分香

△màilǚfēnxiāng △典故: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出处:汉·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71▲难分难解

△nánfēnnánjiě △典故:指双方争吵、斗争、比赛等相持不下,难以分开。有时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分不开。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九回:“一员将使五股托天叉;一员将使八楞熟铜锤;一员将使五爪烂银抓;三将大战,杀得难解难分。” △例子:这盘棋,两人杀得~,不分高下。 72▲难解难分

△nánjiěnánfēn △典故:指双方争吵、斗争、比赛等相持不下,难以分开。有时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分不开。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九回:“一员将使五股托天叉;一员将使八楞熟铜锤;一员将使五爪烂银抓;三将大战,杀得难解难分。” △例子:这盘棋,两人杀得~,不分高下。 73▲平分秋色

△píngfēnqiūsâ △典故: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出处:《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例子:这场足球赛,两队势均力敌,~,最后以1:1握手言和。 74▲恰如其分

△qiàrúqífân △典故: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例子:老师举的这个例子~,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 75▲秋色平分

△qiūsâpíngfēn △典故: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出处:《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76▲人以群分

△rãnyǐqúnfēn △典故: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出处:《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77▲入木三分

△rùmùsānfēn △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例子: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 78▲三分鼎足

△sānfēndǐngzú △典故: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79▲赏罚分明

△shǎngfáfēnmíng △典故: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汉书·张敞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 80▲首身分离

△shǒushēnfēnlí △典故:首:头。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 △出处:《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 81▲四分五裂

△sìfēnwǔliâ △典故: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例子: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而不可收拾。(严复《论世变之亟》)

8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sìtǐbùqín,wǔgǔbùfēn △典故: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例子: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83▲条分缕析

△tiáofēnlǚxī △典故: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出处: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说经之书甚多,以及文集说部,皆有可采。窃欲析缕分条,加以翦截。” △例子:凡译此类书,宜悉仿内典分析之例,~,庶易晓畅,省读者心力。(清·梁启超《变法通议》)

84▲五谷不分

△wǔgǔbùfēn △典故: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处:《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例子: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85▲五马分尸

△wǔmǎfēnshī △典故: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86▲雁影分飞

△yànyǐngfēnfēi △典故:比喻两相分离。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甚而雁影纷飞,涕空沾于荆树,鸾胶再觅,变遂起于芦花。” 87▲一分为二

△yīfēnwãiâr △典故: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88▲有口难分

△yǒukǒunánfēn △典故:分:分辩。有嘴难分辩。形容难分辩清楚。 △出处: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直着我有口难分,进推无门。” 89▲玉石不分

△yùshíbùfēn △典故:比喻好坏不分。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洎乎近代,厥道寖微;玉石不分,薰莸错杂。” △例子:只是我亦随军在此,兵败之后,~,岂能免难?(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90▲皂白不分

△zàobáibùfēn △典故: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出处:《诗经·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思畏忌。”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91▲争分夺秒

△zhēngfēnduïmiǎo △典故: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出处:《晋书·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例子:我们在学习上要~。 92▲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zhǐcǐyījiā,biãwúfēndiàn △典故: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 93▲铢两分寸

△zhūliǎngfēncùn △典故:指极少的数量。 △出处: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 94▲灼艾分痛

△zhuïàifēntîng △典故:比喻兄弟友爱。 △出处:《宋史·太祖纪》:“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炙。” 95▲坐地分赃

△zuîdìfēnzāng △典故:原指盗贼就地瓜分偷盗来的赃物。现多指匪首窝主自己不动手而坐在家里分取同伙偷盗来的财物。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还有独自无力,四五个合做伙计,一人出名做官,其余坐地分赃。” △例子:附近一带防军,望风生惧,没人敢与接仗,甚且与他勾通,转好~。(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五回)

第四篇:包含-”铁”-字的成语

1▲趁热打铁

△chânrâdǎtiě △典故: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例子:他觉得老大实在有可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把话都说净。(老舍《四世同堂》十九)

2▲寸铁杀人

△cùntiěshārãn △典故:一寸长的短兵器即可以杀人。比喻事物主要是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多。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一寸长的短兵器即可以杀人。” 3▲寸铁在手

△cùntiězāishǒu △典故:寸铁:很短的兵器。手里拿着一件短小的兵器。 △出处: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自幼学成十八般武艺,寸铁在手,有万夫不当之勇。” 4▲打铁趁热

△dǎtiěchânrâ △典故:比喻做事要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例子:~,放火趁风,你们不等这时万人一心的功夫,调动他们还等什么!(骆宾基《胶东的暴民》)

5▲丹书铁契

△dānshūtiěqì △典故: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出处:《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6▲丹书铁券

△dānshūtiěquàn △典故: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出处:《后汉书·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例子:先朝赐有~,安居乐业。(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七回) 7▲点金成铁

△diǎnjīnchãngtiě △典故: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坏。也比喻把好事办坏。 △出处:《景德传灯录·真觉大师灵照》:“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师曰:‘还知齐云点金成铁吗?’曰:‘点金成铁,未之前闻。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8▲点铁成金

△diǎntiěchãngjīn △典故: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出处: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例子:真是~,会者不难,只改得二三十个字,便通篇改观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

9▲钉嘴铁舌

△dīngzuǐtiěshã △典故:形容嘴硬,不认错,不服输。 △例子:教你拿酒,你怎的拿冷酒与你爹吃?原来你家没大了,说着你还~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

10▲钢筋铁骨

△gāngjīngtiěgǔ △典故:筋骨象钢铁打铸的一般。形容身体健壮有力或意志坚强不屈。 11▲恨铁不成钢

△hântiěbùchãnggāng △典故: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 △例子:只为玉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的意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六回)

12▲金戈铁马

△jīngētiěmǎ △典故: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出处:《新五代史·李袭吉传》:“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例子: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13▲冷面寒铁

△lěngmiànhántiě △典故:比喻公正廉洁,不怕权贵的官员。 △出处:《明史·周新传》:“敢言词多所弹颏,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14▲磨穿铁砚

△mïchuāntiěyàn △典故: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出处:宋·陆游《寒夜读书》诗:“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 △例子:坐破寒毡,~。(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 15▲入铁主簿

△rùtiězhǔbù △典故:比喻有才能有经验的官员。 △出处:《北齐书·许淳传》:“淳清识敏速,达于从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断,见之时人,号为入铁主簿。” 16▲手无寸铁

△shǒuwúcùntiě △典故: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九回:“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 17▲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tàpîtiěxiãwúmìchù,dãláiquánbùfâigōngfu △典故: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例子: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正是:~。(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八) 18▲铁案如山

△tiěànrúshān △典故:铁案:证据确凿的案件或结论。形容证据确凿,定的案象山那样不能推翻。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铁案如山,宿遂延颈以待秋决矣。” △例子:这个坏分子,罪行累累,~,不容抵赖。 19▲铁板一块

△tiěbǎnyīkuài △典故:比喻结合紧密,不可分裂。也比喻牢固不变。 20▲铁壁铜墙

△tiěbìtïngqiáng △典故: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出处:元·无名氏《谢金梧》楔子:“随他铜墙铁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21▲铁杵磨成针

△tiěchǔmïchãngzhēn △典故: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2▲铁画银钩

△tiěhuàyíngōu △典故: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刚键柔美。 △出处:唐·欧阳洵《用笔论》:“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例子:银钩铁画石经余,想见先唐字学书。(清·沈曾植《题北宋本广韵四绝》诗) 23▲铁面无私

△tiěmiànwúsī △典故: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我想必得你去做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24▲铁面御史

△tiěmiànyùshǐ △典故: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后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 △出处:《宋史·赵抃传》:“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25▲铁石心肠

△tiěshíxīncháng △典故: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 △出处:唐·皮日休《宋璟集序》:“宋广平刚态毅状,疑其铁石心肠。”宋·苏轼《与李公择书》:“虽兄之受我厚,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例子:如果再不给你回信,那简直是~了。(闻一多《给臧克家先生》) 26▲铁树开花

△tiěshùkāihuā △典故:铁树:也叫苏铁,常绿乔木,不常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 △出处: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吴浙间尝有俗谚云,见事难成,则云须铁树开花。” △例子: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陈毅《赣南游击词》) 27▲铁网珊瑚

△tiěwǎngshānhú △典故:比喻搜罗珍奇。 △出处:唐·李商隐《碧城》诗:“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28▲铁证如山

△tiězhângrúshān △典故:形容证据确凿,象山一样不能动摇。 △例子:这个坏分子,罪行累累,~,不容抵赖。 29▲铁中铮铮

△tiězhōngzhēngzhēng △典故: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出处:《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例子:黑闼何足道!如汉田横,唐之李密,亦可谓~者也。(明·瞿祐《剪灯新话·华亭逢故人记》)

30▲铜筋铁骨

△tïngjīntiěgǔ △典故: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韩侍郎婢作夫人》:“此时偶然坍将下来,若有人在床时,便是铜筋铁骨也压死了。” △例子:他本来是一副~,黑皮肤衬着那一套大布之衣,看去象个乡下人。(朱自清《哀互生》) 31▲铜琶铁板

△tïngpātiěbǎn △典故:铜琶、铁板:两种伴奏乐器。用铜琵琶、铁绰板伴唱。形容气慨豪迈,音调高亢的文辞。 △出处:宋·俞文豹《吹剑续录》:“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 △例子:~声声恨,剩馥残膏字字哀。(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九回) 32▲铜墙铁壁

△tïngqiángtiěbì △典故: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出处:元·无名氏《谢金梧》楔子:“随他铜墙铁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例子:宋江自引了前部人马,转过独龙岗后面来看祝家庄时,后面都是~,把得严整。(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八回) 33▲铜山铁壁

△tïngshāntiěbì △典故:形容坚固的防御物。比喻可信赖的坚强人物。 △出处:《宋史·李伯玉传》:“赵汝腾尝荐八士,各有品目,于伯玉曰:‘铜山铁壁。’立朝风节,大较似之。” △例子:则教你心如铁石也怕恐,便有那~都没用。(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 34▲铜头铁额

△tïngtïutiěã △典故:铜铸的头,铁打的额。形容人勇猛强悍。 △出处:《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龙鱼河图》:“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云笈七签》卷一百:“兄弟八十人,铜头铁额。” △例子:问:“如何是出家人?”师曰:“~,乌觜鹿身。”(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四) 35▲吾膝如铁

△wúxīrútiě △典故:比喻刚强不屈。 △出处:《元史·李齐传》:“吾膝如铁,岂肯为贼屈?” 36▲削铁如泥

△xuētiěrúní △典故:切削铁器如同斩剁泥土一样。形容兵刃极其锋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那青釭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 △例子:这口剑虽不能说~,也似花马剑一般锋利。(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 37▲心如铁石

△xīnrútiěshí △典故:心象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决。 △出处:汉·曹操《敕王必领长史令》:“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 △例子:子龙从我于患难,~,非富贵所能动摇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38▲眼中有铁

△yǎnzhōngyǒutiě △典故:比喻军容整肃。 △出处:《资治通鉴·陈世祖天嘉五年》:“春,正月,庚申朔,齐主登北城,军容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耶!’” 39▲咬钉嚼铁

△yǎodīngjiáotiě △典故:比喻意志坚强。 40▲砸锅卖铁

△záguōmàitiě △典故:砸了锅去卖废铁。表示穷极无聊,不留后路。也比喻把所的都拿出来了。 △例子:欠你的账,即使~我也要给你还上。 41▲斩钉截铁

△zhǎndīngjiãtiě △典故: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师谓众曰:‘学佛法底人如斩钉截铁始得时。’”《朱子全书·孟子》:“君来惟是孟子说得斩钉截铁。” △例子:我喜欢那种~的作风。 4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zhǐyàogōngfūshēn,tiěchǔmïchãngzhēn △典故: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例子:~,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他熟练地掌握了英语。

第五篇:包含-”法”-字的成语

1▲抱法处势

△bàofǎchǔshì

△典故:比喻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 △出处:《韩非子·难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2▲不二法门

△bùârfǎmãn △典故: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出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例子: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3▲不法常可

△bùfǎchángkě △典故:法:当做模式、法则;常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不把常规惯例当做永远不变的模式。 △出处:《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不法古不修今

△bùfǎgǔbùxiūjīn △典故: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出处:《商君书·开塞》:“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 5▲不及之法

△bùjízhīfǎ

△典故:指不适用的法规。 △出处:《庄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例子:某些不合理的特殊待遇,是应当取消的~。

6▲吹大法螺

△chuīdàfǎluï △典故: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出处:《妙法莲花经·序品》:“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7▲春秋笔法

△chūnqiūbǐfá △典故: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例子: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8▲大吹法螺

△dàchuīfǎluï △典故:比喻空口说大话。

△出处:《金光明经·赞叹品》:“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 9▲大法小廉

△dàfǎxiǎolián △典故:旧时指大臣尽忠,小臣尽职。 △出处:《礼记·礼运》:“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10▲大明法度

△dàjíngfǎdù △典故:明:严明;法度:规矩,制度。大力严明制度、法规。 △出处:宋·王安石《上时政疏》:“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11▲法不阿贵

△fǎbùēguì △典故: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出处:《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例子:做到~可能会遇到种种习惯势力的阻挠,因此,我们一定执法守法,坚决顶住歪风邪气的侵袭。 12▲法不徇情

△fǎbùxùnqíng △典故: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 13▲法海无边

△fǎhǎiwúbiān △典故: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14▲法家拂士

△fǎjiābìshì

△典故: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出处:《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典故: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 15▲法力无边

△fǎlìwúbiān 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16▲法轮常转

△fǎlúnchángzhuàn △典故:法轮:佛家语,轮有二义,一为运转,一为摧碾,佛运转心中清净妙法以度人,且摧毁世俗一切邪惑之见。指佛法无边,普济众生。 △出处:《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例子:此一炷香,愿~,佛日增辉。(元·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 17▲法外施仁

△fǎwàishīrãn △典故: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例子:当朝的圣人最恼的贪官污吏,也还算~,止于把他革职,发往军台效力。(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18▲奉公守法

△fânggōngshǒufǎ △典故:奉:奉行;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例子:我们每个人都要~,决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 19▲伏法受诛

△fúfǎshîuzhū

△典故: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诛:杀死。犯法被杀。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20▲官法如炉

△guānfǎrúlú

△典故:指国家如炉火无情。 △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这个便是铁呵,怎当那官法如炉。” △例子:临安府差人去灵隐寺印长老处要可常。长老离不得安排酒食,送些钱钞与公人。常言道:~,谁肯容情。(《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21▲横行不法

△hãngxíngbùfǎ △典故:横行:行动蛮横。肆无忌惮,专做违法的事。

△出处:《周礼·秋官·野庐氏》:“禁野之横行径逾者。”

22▲讲经说法

△jiǎngjīngshuōfǎ △典故:讲传宗教经典,宣扬宗教教义。亦指引经据典地谈说议论。

△出处:《西游记·南游记》第一回:“到今日来,灵山兴旺,今十大弟子,讲经说法。” 23▲就地正法

△jiùdìzhângfǎ

△典故:在犯罪的当地执行死刑。 24▲居官守法

△jūguānshǒufǎ △典故: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25▲欺公罔法

△qīgōngwǎngfǎ △典故:欺骗公众,无视法律。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这一班光棍奴才,敢如此欺公罔法。”

26▲如法炮制

△rúfǎpáozhì △典故:炮制:用烘、炒等针药材制成中药。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即如法炮制,果然把阵破了。” △例子:两个茶房将第二箱抬到舱面上,他~,一箱书又变成了一箱半,还撕碎了几个厚纸包。(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

27▲舍身求法

△shěshēnqiúfǎ

△典故: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例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的人。(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28▲生公说法

△shēnggōngshuōfǎ △典故: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竺道生解说佛法,能使顽石点头。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出处:《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 △例子:谁谓周郎顾曲之场,非即~之地乎!(清·俞樾《余莲村劝善杂剧序》)

29▲绳之以法

△shãngzhīyǐfǎ △典故:根据法律制裁。 △出处:《后汉书·冯衍传》:“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例子:对于那些目无法纪的人,必须~,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30▲贪赃枉法

△tānzāngwǎngfǎ △典故:赃:赃物;枉:歪曲,破坏。贪污受贿,违犯法纪。

△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谁想那两个到的陈州,贪赃坏法饮酒非为。” △例子:陈绛在福建,据说~,声名狼籍。(马南邨《陈绛和五耿的案件》) 31▲枉法徇私

△wǎngfǎxùnsī

△典故:指官吏违法乱纪,包庇坏人坏事。 32▲违法乱纪

△wãifǎluànjì

△典故:违犯法令,破坏纲纪。 33▲无法无天

△wúfǎwútiān △典故: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例子: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的事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34▲舞文弄法

△wǔwãnnîngfǎ

△典故: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条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条文,舞弊徇私。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 △例子:我想这为吏的扭曲作直,~,只这一管笔上,送了多少人也呵。(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

35▲现身说法

△xiànshēnshuōfǎ △典故: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出处:《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例子:袁伯珍这一席话,可谓~。(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六回) 36▲想方设法

△xiǎngfāngshâfǎ △典故:想种种办法。 △例子:教的一篇若是白话,看来看去差不多没有几句需要说明的;然而也得~,把五十分钟敷衍过去。(叶圣陶《得失》)

37▲逍遥法外

△xiāoyáofǎwài △典故: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例子:我们决不允许那些贪污腐化分子~。 △典故:旧

职 38▲小廉大法

△xiǎoliándàfǎ

△出处:《礼记·礼运》:“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例子:天下之大,百官之众,~,岂繁无人。(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

39▲严刑峻法

△yánxíngjùnfǎ △典故:峻:严酷。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出处:《后汉书·崔骃传》:“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 △例子:若仍~,使直言者常获重谴;日日讲聚敛,使百姓生机愈困,则天下事不堪问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40▲言出法随

△yánchūfǎsuí △典故:言: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 △例子: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勿谓言之不预。(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41▲以身试法

△yǐshēnshìfǎ

△典故: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出处:《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例子: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奉公守法,不要~。 42▲以文乱法

△yǐwãnluànfǎ △典故: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出处:《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43▲约法三章

△yuâfǎsānzhāng △典故: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例子: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邹韬奋《经历·种种尴尬》)

44▲知法犯法

△zhīfǎfànfǎ △典故:知道法律,又违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例子:对~的人,应该严惩不贷。

45▲执法如山

△zhífǎrúshān △典故: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例子:这位法官一贯秉公办案,~,不徇私情。 46▲作法自毙

△zuîfǎzìbì

△典故: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例子:怎奈此时官场中人,十居其九是吃烟的,那一个肯建这个政策~呢?(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包含聋字的成语范文】相关文章:

包含雕字的成语范文06-07

包含地的成语范文05-23

包含振的成语范文05-23

山字的成语范文05-21

八个字的成语范文05-23

带蛇字的成语范文05-25

成语接龙包含解释06-25

包含不和道的成语04-22

包含鼓舌的成语04-26

上一篇:保密的规章制度范文下一篇:本科生学生手册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