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的核心问题

2022-08-24

第一篇:生产管理的核心问题

婚姻问题的核心

婚姻问题的核心——不肯改变

婚姻中的两个人,他们对很多重要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情感、金钱、工作、孩子、父母、朋友等等,这和他们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有关。 因此,他们会对对方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要求”,正因为上述的差异,才往往产生婚姻中的矛盾,如果婚姻中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地“解决矛盾的机制”,可能会对婚姻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失败。

据心理咨询经验,感觉婚姻有“三大杀手”,最大的只有一个,另外两个虽然凶险,只要最大的杀手不存在,还是可以有转机的。除了这三大杀手,所有其他的问题,只要两人都有诚意把关系搞好,是可以消除的。

婚姻最大的杀手是——不肯改变。有这种缺点的人,不理会其他人、事、物,也不会去想这样继续下去,结果会对自己有多大的伤害,更会拒绝所有的提醒、建议、劝告和分析,就像一头看不见、听不到、刀枪不入的犟驴,顽固不化的野兽,坚持这样地奔跑下去,终于使自己和所有在乎他的人,不是离开他,就是掉进痛苦的深渊。

这类人从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出现问题要么都是别人的错,要么将自己的问题完全地进行“外归因”,将改变的动力全部推向别人或外在因素,他们会坚持说:“我没有错!”“我就是这样!”“我改不了!”摆出的姿态是:你想和我继续一起,你必须接受我这个样子。他甚至会说:“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分手!”从而结束一段本可以很好的感情关系。

如果和这样一种人走入婚姻,命运也许会很悲惨,别人只能够不断地迁就他(她),向他(她)让步,需要不断地忙于修补这个人造成的破坏,疲于奔命,劳累而没有效果,最好,往往这个人还是不断地抱怨!这样的婚姻不是会因为受不了而分手,就是两人痛苦地在一起,走过一个没有快乐的人生!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有这样缺点的人,多数在幼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欠佳,在成长过程中未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觉得父母并没有接受自己,存在爱的缺失。有这样缺点的人若不明白这个缺点的伤害性,是很难拥有快乐的感情关系和婚姻状态的。

可以这样说,除了这个缺点,所以其他的缺点,一般不会对感情关系造成致命的伤害。如果发现关系状态存在问题,愿意改变,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另外两个缺点是“托付心态”和“不愿分享内心感受”。 “托付心态”是“我把我的人生成功快乐的责任交给你承担”的意思。一般女性表现更多。“托付心态”会使丈夫有很大的压力,让人有爱得沉重和负累之感。一个人真的可以给予另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和快乐吗?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能给予别人“一生的幸福?”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给另一个人制造出足够的幸福和快乐,痛苦也好,快乐也罢,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得缔造者,因此,“托付心态”不可能得到满意结果。

“托付心态”有一个更严重、伤害性更大的问题,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定位:“你的责任是给我幸福快乐,我的责任是等你给我这些。如果你做不到,除了抱怨,我是完全无能为力的。”这样的人,把改变的动力完全推向了另一方,自己不会去努力,也就没有了成长和提升。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着等待,本身便在倒退了。

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如果一个人停止不前,拒绝成长,如果一个人停止不前,拒绝成长,在思想、能力、心态上慢慢与另一方产生距离,当距离越来越大,两人的感情关系就会产生更多的隔膜,婚姻危机也就出现了。

把人生的幸福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添增更多快乐元素,努力经营,不断成长,便能与时俱进,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如果再幸运地得到对方的关怀照顾,便是两倍的幸福,双重的保险。值得推崇的心态是:我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你也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你也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而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更能增添额外的火花,产生一些独自一人不能获得的幸福和快乐。

“不愿分享内心感受”的人,一般男比女多。分享内心感受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表现在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即“共情”能力。如果同甘共苦、白头到老的人都不能喝你分享或分担内心的情绪感受,将是件难受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告诉对方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对方感到你允许他(她)给你支持,并且,你也欣然接受这份支持。如果不让对方尽到伴侣的责任,就扼杀了对方向你提供支持的机会,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婚姻中,一些问题出现了,担忧是不可避免的,让对方与你共同担忧,而不是暗自猜疑,对方会感觉比较好。把情绪说出来与把情绪发泄在对方身上时两回事。一个人有情绪,同时能够与别人讨论自己的情绪状况,是成熟的表现。

当婚姻出现问题时,他或她愿意改变自己,并能寻求积极的方式去努力,少给对方压力,问题也许更容易解决。内心有什么不舒服,都能够说出来,好好地讨论。一个这样的对象,就算有其他的缺点,也是人生之幸事。

美满婚姻不是天赐的,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两人共同努力,把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不断地融合,同时,有良好的机制处理不同的意见,每天耕耘,才能培养出美满的婚姻生活。

如果婚姻中出现了问题,别忘了告诉自己:我要改变!

第二篇:当今中国医患矛盾的成因经济问题是核心还是观念问题?

1、 所以说题目有问题,不过非要说的话,观念因素更大一些。医生认为自己只不过在打一份工,病人认为自己付了钱就要享受到对应的服务,都没有考虑到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一方面是职业的神圣性、公益性,另一方面是服务的难度、复杂性,即没有一个病是包治的。

2、 我一百度看了下医患关系。。。。于是感觉没什么可说的了。。。额外提的一点是,如果看病不用钱了,大夫医不好病人就不会被骂了么?答,大夫医不好病人的确容易被骂,但这是正常的。大夫有过错就应当被指责,这个现象不根属于我们讨论的两种情况。与现在的“医患关系”无关

3、 必须是经济问题,患者为什么要就医,是为了看病,看病就需要花钱,这和我们买东西是一样的,我花钱买一斤苹果你给我一斤,这是应该的,可是我花了一斤的钱给了我八两,那我就要打你了,但是我不花钱你给了我一斤半斤苹果,我肯定很高兴,觉得你人特好,看病也是一样,假设一个人得了尿毒症(虽然有点狠),需要花几十万,有了国家补贴你不用花钱,病人没治好去世了,你再怎么没有文化你还会去打医生吗;而你自己花了几十万病人治好了,你半辈子的积蓄没了,你最后还会埋怨医院是个吃人的地方呢

4、 好吧,既然楼主问我,我就先回答一下医患矛盾是什么,否则连这个问题尚不清楚,就开始辩论医患矛盾的起因,显然是不合逻辑顺序的。 我大致认为,医患矛盾主要体现在2点:

一、诊断

以患者的角度去医院就医,总是认为医生理所应当的给出准确无比的诊断。

以医生的角度给患者诊断,给出的无非是建立在已知条件下的经验判断,从逻辑天然性上,即不可能确保诊断结果的正确性。

二、治疗

以患者的角度接受医生的治疗,总认为医生就应该药到病除的帮助患者康复。 以医生的角度治疗病患,无非是极尽个人能力帮助患者解决病情,至于解决得怎么样,受制于各方面因素,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都不可能保证确实给出准确、完善的治疗。

这里,我也举例一个著名电视剧《白色巨塔》的例子:

财前当时依据一个X光片和病患的个人情况给出一个患者为【肺炎】的诊断结果,但实际上该患者患的是【肺癌】,最终这个官司贯穿了整个后半部剧情,我个人始终认为,财前依据一个现有材料做出一个诊断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但凡以事后结果翻查之前的诊断,那么医生岂不是总会被扣上【误诊】的帽子。这一点在第一次出庭之时,当时日本医学泰斗说了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的观点。

当然,若想避免这一点,其实也不是不能,就是给患者开一个天价的检查,诸如PETCT、病理穿刺都做一遍,医生完全依据检查结果进行判断,自然几乎不用担责,但是这种情况真的很好吗?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目前走的就是这一步。并且也给患者带来了惊人的开销。

所以我基于这个观点认为,观念问题。

1

对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医患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患方、医方等多方面医生导致了医患矛盾和纠纷的产生。当前中国式医患关系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呈现出医患关系模式转型、医患紧张关系的扩大化与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多样化等新特点, 同时, 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医患双方的心理特点、社会舆论导向、诊疗结果的预期与患者知识结构的变化等也成为新时期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与表现形式。日趋加剧的医患矛盾及纠纷不仅妨碍着医院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正确认识目前的医疗现状,找到化解医患矛盾的钥匙,使医患关系回归正常的轨道,是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一、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是以医务人员、医院为医方,患者、家属为患方,自然形成的自愿结合的一种社会人际关系。[1]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权利的重视程度和医疗需求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在我国不断深化,医疗市场利益化,医患利益冲突,医患关系出现紧张局面。[3] 近10 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发生率呈直线上升趋势。[4] 2012 年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 74. 29% 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47. 35% 的医务人员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13. 28% 的医务人员认为当前执业环境“极为恶劣。[3] 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13年统计,自2002年9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5]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 98% 的医院有医患纠纷。另一项调查显示, 73% 的医院出现了医务人员被威胁、殴打或辱骂。59% 的医院因患者对治疗不满发生过“医闹”现象 ( 如院长或医务人员遭围攻、威胁)。[6] 目前医疗纠纷的现状可归纳为“纠纷多,类型广,索赔高,处理难”。 [7]

二、医疗纠纷不断加剧的现实原因分析

数据显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政府(33.55%)、医方(24.1%)、双方缺乏沟通(19.22%)、患方(8.79%)、媒体(7.5%)以及其他(6.84%)等因素。[8] 总体看,医患关系紧张是不争的事实,频发的医患冲突已经引起各方的重视,但是细化其表象,找到引发隐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并非单纯的费用问题,其症结来自与专业认知、技术发展、沟通协调等诸多层面,所以必须进行多维度的协调与制度改善才能提高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从而缓和医患关系。[9] 总的来说,导致医患关系复杂化的因素共有以下几点。

(一)医疗费用因素

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担负医疗费用比例过高,给大多数人特别是贫困人群带来巨大医2 疗压力,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是目前大多数患者面临的严峻问题。[3] 有调查显示,有35%的患者认为医疗费用过高、不合理。[2] 药品器材价格虚高、基本药物目录不合理、药品统一采购和医药分开等是导致目前医疗费用过高的主要因素。[10] 过高的医疗费用无疑给原已身心受创的患者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的患者心情容易激动,医生任何一项另患者不满意的举动都可能导致医患矛盾的产生。患者自付比例的增高,部分医疗纠纷可以说是患方经济负担的转嫁。[4]

(二)医者因素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医德和医术在影响医生形象方面起重要作用,分别占72.37%和17.83%,但以医德为重。说明,在医疗技术进步的同时,人们对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 某些医院领导忙于抓经济,忽略了科学管理和医德医风教育,[7] 导致个别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缺陷及失误,服务意识缺乏,服务质量欠缺,责任心不强,医德医风出现偏差,造成患者权益损失以及首诊负责制等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违反医院规章制度、临床诊疗规范及实践指南。[12] 以至在诊疗中发生误诊误治、延误抢救、操作失误等失误,由此引发责任在院方的纠纷。[4] 部分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耐心不够,未充分重视患者,还存在“生冷硬顶推”等现象,损害了患者的就医感受。[12] 除此之外,不同医生的诊疗思路不同,有时会对同一病例持不同的诊疗思路,这让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此外,研究表明,如果医生认为自身收入水平较低,其将会寻求其他方式进行补偿,如收受红包、回扣、开大处方等。这种由个别医生引起的不信任正逐步演变成“集体不信任”,使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受损。而部分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医疗行为不规范之处在细节上授人以柄,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给纠纷的发生带来隐患。[11]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提示, 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医患关系有密切关系。心理健康欠佳会影响医护人员处理、应对和协调医患关系的能力、技巧和方式, 医患沟通就会出现问题, 这些均会导致其心理压力剧增, 并可能激化医患矛盾, 有些恶性医疗事故的发生可能与医护人员的不良心理健康状态有关。[6]

(三)患者因素

在公立医院市场化运作体制背景下,患方的利益诉求渐进泛化和复杂化,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恢健康和延长寿命,他们也希望选择最好的医师、享受最好的服务、服用最好的药物、少花钱或不花钱、参与诊疗决策、获得尊重关爱以及提高生命质量等利益诉求。[10] 在医疗领域里,患者的病人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患者心理上的无力与弱小感, 进而对医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情绪, 同时, 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 容易将诊疗过程理想化, 忽略诊疗过程与医患关系中患方应承担的责任,部分患方只看重诊疗结果,不看过程,一旦出现疗效不理想,患者便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完全忽视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的劳动付出和自身体质问题,把原因推卸到医生的技术差、治疗水平低或者其他医护人员的照顾不周和医德问题上,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甚至对医生产生抵触、攻击心理。[13,14] 患者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少数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会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做出利己行为。患者普遍缺乏医学知识,容易被媒体不客观评价所误导,形成对医疗行业的不良印象,导致患者的依从性较过去也有所下降,加深医患矛盾。[11,14]

(四)医患沟通因素

医患沟通是医患双方围绕患者的健康问题及诊断治疗进行的信息交流,所交流的信息包括疾病诊治内容,也包括同疾病诊治相关的心理、社会等相关因素,[15] 是医护人员在诊疗3 活动中与病人及其家属在信息、情感方面的交流,是医患之间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是医生和病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交流。[16] 资料表明,大多数医患纠纷并不是由于医疗技术差与医疗质量低而引起的,[14] 目前90%以上的医患矛盾和纠纷源于沟通不当或未进行有效的沟通。[15] 很多医院职工过分看重医院和自身利益,在具体的医疗过程中并没有将患者的健康置于首位,[17] 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患者人文关怀意识缺乏;沟通技巧缺乏;人员编制不足,造成医患沟通时间受限;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学知识的不对称性,不能换位思考,出现沟通障碍,同时很多患者也对医院和医院职工存有偏见,不能真正理解医生的付出和现代医疗过程的复杂性,沟通的不畅导致不信任的状况加剧。[15] 这种医患之间缺乏沟通的现象导致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让患者不能正确理解和面对治疗过程中的意外,[1] 最终促使医患关系恶化,甚至引起医疗纠纷。[18]

(五)专业性认知因素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的概念来自信息经济学,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的多一些。[19] 医学是严谨的科学,同时其专业性质较为突出,医疗人员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专业的医学知识是患者所不能达到的,其从选择医护职业开始就已经从专业的角度开始学习相关知识,[9] 而部分患者缺乏一定的医疗知识,对医护知识的获得多数是听说或者网络,而不专业的信息,不了解医学的特殊性。[9,14] 疾病治疗所需时间具有不确定性,除了医生的技术和药物因素,医疗服务对象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同一种药物或者疗法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效果。据资料显示,国内外一致承认医疗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 - 80%之间。[14,20]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更加重视, 患者在就医时对疾病诊疗过程及效果普遍寄予较高的预期. 一旦诊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高额医疗费用的压力下, 便会提出维权主张,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13] 另外,医患从对疾病和死亡的看待较大存在矛盾,疾病的发生时不可逆转的,其发生、发展、治疗等都是建立在客观和科学的基础上的,医护人员对待疾病和死亡等较为冷静与客观,而患者则是存在恐惧和无奈等心理,所以主观上会产生消极情绪,而一旦治疗出现反复则认为医护人员的治疗存在问题,所以容易导致医患纠纷。[9]

(六)媒体因素

当今,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介质, 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增强了新闻透明度, 然而, 一些媒体为谋取舆论效应, 对于医疗安全事件进行夸大、失实的报道, 使舆论导向偏斜, 医患紧张关系加剧, 整个医务人员的形象受到损害,信任度下降,矛盾尖锐与扩大化, 导致医疗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由个体扩展至广泛。缺乏客观、公正基石的舆论目标导向, 过度加重医疗行化, 会大大破坏整个医疗群体的公信度。[7,13] 伤医事件网络舆情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聚啸,甚至出现线上、线下联动,引发公共安全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由于医疗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经验不足,对网络舆情缺乏必要的正确应对,医疗机构响应的层级不恰当,对外信息发布口径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以及信息不透明,缺乏引导舆情走向和化解矛盾的技巧和能力,使医院的公信力严重受损。[21] 也正因如此,早在2010 年,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就刊文认为我国媒体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当年的哈医大杀医惨案发生后,在“新闻1+1”节目中也深刻反思了媒体存在的问题。[22] 调查显示,有13.2%的医务人员认为“社会舆论”对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持此4 种观点的医院占7.8%、患者占5.5%。[23] 由于我国却缺少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媒体的行为,一些媒体不懂医疗却一味谋求“眼球效应”, [11] 有意无意选择“医强患弱”报道框架;构成了偏离真实的“拟态环境”,有失客观公正;过分迎合患者,片面追求点击率;报道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解析,导致受众对医方形成“偏见”和 “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丑化了医疗行业的形象,激化了医患矛盾。[24] 这种没有生命力的报道,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会误导社会舆论,恶化医患矛盾,甚至激发患者一方采用极端手段伤害医生、干扰医院工作秩序。[22]

(七)医院管理的体制因素

医疗投诉是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不满意的集中体现,也是医院改善医患关系的突破口。根据医院整体的投诉情况来看,目前医院在投诉管理工作上有待进一步改善。调查结果也显示,随着医院对投诉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医院接收患者投诉的情形明显呈下降趋势。[2]医院机构自身服务低下,管理不善集中表现在[25] ①医院提供的综合服务不够人性化,如医院环境设置欠合理,门诊或有关科室指示标志不清晰等延长患者就诊时间。②部分医院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不合理收费,也易引起患方不满。调查显示近年因收费引起的纠纷占全部纠纷的37.95%。③医院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医院对医疗纠纷处理不及时、不重视,院方的推诿和默然使医疗纠纷失去处理和控制医患纠纷的最佳时机,导致医患矛盾的进一步升级,并且部分医院法律意识淡薄,为求稳定常常以经济赔偿的方式平息医疗纠纷,无形中助长了患者闹事的势气。[20] 另外,在突发性公共关系危机面前, 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沟通机制,在处理相关事件时疲于应对,效果甚微,进而导致医院信誉度受损、医患矛盾尖锐化。[13]

(八)政府因素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阶段,更加成熟的市场模式被引入到医疗行业,此时医疗的系统中出现的一些经营模式已经改变了社会对医疗机构公益性的认知。[9] 现代医院的主要收入源于三部分,分别是政府的财政补助、药品的差价收入和医疗服务收入。[25] 有关资料显示,而我国的财政补助仅占GDP的4%,对于医院而言,这样的局面根本不够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不得不寻求其他两种途径。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公益性淡化和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降低。[9,25]同时我国现在的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着医疗保障覆盖面窄、公平性差,城乡居民卫生资源占有程度差距巨大及城镇地区不同群体间卫生资源占有程度显著不同等许多问题。[1] 另外,由于政府对于包括传染病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在内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的不足,以及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率低,缺乏公平性;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政府监管不力等也间接的增加了不必要的就医次数,医患纠纷也自然随之增加。[11,25,26] 目前我国处理和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制体系尚不健全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针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立法还很不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还有很大缺陷,而不健全的法律体系很难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医疗纠纷。[1] 医患矛盾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社会的一个表象,但当从一个个案例中深入挖掘探寻后可以发现,医患矛盾的最后归宿仍是我国日益僵化的医疗体制。作为表象的医患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和未来的走向,而更深层次的医疗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危害是将决定我国医疗卫生的大方向和发展。[25]

(九)其他因素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医患双方的动机并非单纯的。[27] 患者希望看病不难看病不贵,同时要求医疗服务的质量,对自身人格的尊重,知情权、隐私权的保护、享受到作为5 被服务者的待遇—医院及医生的卓越服务。医院运行与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不仅在治病救人的理念和职业道德的指引下进行,同时还要考虑到个人利益的影响,医生则得在治病救人的情况下去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包括提高收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乃至社会地位等,并且医院中还存在一些受社会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不当行为和过度医疗。[26,27] 另外,医院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对患者躯体的关怀,而且还要对患者心理的关怀和生命的终极关怀。[28] 一方面是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和职业情感受挫而无力付出更多的对患方的情感支持,另一方面,患者由于病痛而身心皆损,需要更多的安慰、理解、尊重,但不易得到满足。这是医患双方情感特征的差异和矛盾。[26]

三、缓解医患矛盾的可行性方法

(一)合理规划医疗费用问题

医疗优惠首先,对弱势群体分级,根据弱势群体的分级高低对医疗费采取不同的优惠率。其次,根据医疗费花费的程度划定不同的标准。再次根据病种的难易程度适当优惠医疗费用,最后,根据家庭收入的多少,适当减免医疗费。从这四个维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医疗费优惠,能很大程度的减轻民众的医疗负担。[25] 另外还要尽快完善现行的医保制度,最大限度的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29]

(二)改善医务人员形象

医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尊重病人,做到一视同仁;树立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时刻牢记关注的中心是“人”而不是 “病”。 [11] 在医护人员的素质培养中还应提供其医风医德的教育,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努力培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真正承担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 [9,11,12] 医务人员在行医的过程中,以及医疗文件书写形成和整理保管等环节上,都要有法制观念,接受良性约束,注意保护医院和自己,既要认真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设法将病人治好,又要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纠纷之中,使自己蒙受损失。[7] 另外,医生要有积极开放的思维,用宽广的胸怀对待患者,依据知情同意、自愿选择的人性化思想,积极让患者了解和参与医疗活动,使医患双方都成为参与诊疗的主体。医护人员要自觉站在病人的角度,从转变服务意识入手,用仁心仁术真心诚意地为病人提供优质一流的服务,把“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变为现实。[7]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当前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对其整体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人文情怀,对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有着长远意义。[11]

(三)提高患者素养

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平等参予合作的医患关系。医院要尊重患者的权益,提高服务质素; 患者及其家属要尊重医务人员和遵守就医道德,调整就医心态,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避免盲目跟风以及某些媒体的误导,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用理性平和的心态面对疾患。同时,还要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进而化解误解性纠纷。[7]

(四)加强医患沟通

6 医患沟通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熟练的沟通技巧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前提与载体,沟通中的不同主体都应本着有效沟通的宗旨,换位思考,减少沟通障碍。[7,19]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主动加强医患沟通,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为病人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增进医患间的信任,理解。[2] 真诚的态度是医患沟通的基石。为此,医者要自觉做到用真诚和爱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高尚医德。医患双方彼此平等交流,双向沟通,让患者感到踏实和信赖,而这需要彼此双方相互平等与信任、理解与尊重。[19,30] 另外,医生还要进行持续、多次地进行沟通,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尤其对一些病情复杂可能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患者,医生在与患者沟通前应组织病情讨论达成共识后再进行沟通,并在病历中及时记录,使诊疗过程严谨、科学和规范。[7] 医院等相关部门应尽力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尽力保证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做到细致深入,增加医患之间的沟通频率,可以建立相关沟通制度,让医护人员在病患治疗期间做到多询问,多解答,在治疗的前中后期分别进行细致的解释和说明,让患者可以了解更多的治疗问题和技术等。[9] 另外,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满足新时期的人才需求、满足患者的需求、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和医疗工作的需要,也应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31]

(五)规范媒体行为

媒体必须加强行业监管,谨守职业操守,增强自身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14] 还应深度反思自身报道惯性和偏见,对从业者专业主义缺失和报道框架的简单粗暴深入纠偏和改进。在报道有关医患关系类新闻时,以构建健康医患关系为导向,公正、中立地呈现事情真相,[24] 平衡正负面报道,丰富正面报道主题,加强深度报道和评论,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5,32] 为推进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营造客观全面的舆论氛围。[24] 另外,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的时候应该吸纳多元信源,尤其是多听取来自专家以及专业人士的理性分析,引导患者与公众客观、理性地对待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还应加强医疗行业的深度报道,引导公众从宏观层面理解医患矛盾,开阔新闻报道视野,增加对欧美国家医疗体制的报道等等。[8]

(六)改善医院管理制度

从医院管理角度,强烈建议医院建立医患沟通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加强对新入职的青年医生、住院医生的医患沟通培训,及早干预和塑建其良好的沟通习惯,完善病人反馈评价设计和医生评估考核体系,促进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持续提升。[33] 医院在受理投诉时,应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对投诉信息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在管理上及时做出调整,避免医疗纠纷。[2] 心理治疗辅助手术药物治疗是未来医疗发展的趋势,医院还应建立心理(精神)治疗科室与医患关系办公室,健全医院科室建设,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将精神状态不佳的患者甄别出来,重点看护与服务。[27] 为了满足医护人员对医学信息资源的需求,得到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增强其信息评价及信息处理和信息内化能力,医院图书馆要围绕医院的建设与发展状况、专科设置与分布情况,进行全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从而形成优秀的医院文化。[16] 另外,结合医院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医疗机构新闻发言人制度, 通过科学的制度培训, 使医院管理者立足专业知识,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妥善协调医患关系, 以积极、从容的态度应对各种突发医疗安全事件与医患矛盾, 正面地引导媒体舆论导向, 化解医患纠纷,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氛围。[13] 在医院管理中加入人文关怀理念,引导教育医院职工开展人性化医疗服务,是当代医院发展与医学教育进步的必然趋势。[13,17] 韩鹏等认为医务人员对患者倾注人文关怀是也是7 解决医患矛盾的最重要的对策。改进人文服务的措施一方面要对医院环境的美化和改善,改变患者的就医感受。另一方面要在日常医院管理的相关培训中加入医学伦理、医学人文教育等相关课程, 并且, 将人本理念渗透于医院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中、落实于日常医疗服务的细节上, 促进以诚信、关怀、理解、包容为主导的传统医学文化精髓与现代医学人文思想有机结合,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和技巧,使医院文化在实现医患和谐的道路上得到综合提升。[13,28]

(七)政府行动

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大部分的医疗机构为公立。所以,在卫生管理与协调方面其仍然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9] 政府需要做到,加大卫生投入,合理分配资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差距;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法规;重视舆论导向作用,规范媒体行为。[11] 发挥政府职能改变现有公立医院的经营模式,同时对医药的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规范,控制药品和材料等价格的虚高问题,以此保证医疗费用趋于合理,以此缓解医疗费用不合理等提高服务质量现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从而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9,26] 同时,政府加大对社会大众的宣传教育,普及文化科普知识及法律知识,[2] 对我国的医疗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宣传和说明, [9] 并从法律上强制患者形成义务履行与权利享受相统一的观念,再配合宣传教育将其升华到道德层面。让患者理解要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对自我保持适度关注的前提下,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做一名理性的患者。[14]

四、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医患关系问题涵盖了转型期国度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矛盾与阵痛。患者是公立医院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患者利益诉求既是医疗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影响医患关系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他因素通过利益诉求间接影响医患关系。有效预防和治理医院暴力不但需要有针对性的现实解决方案(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医院为中心、患者为对象、媒体为帮手的多元干预机制),而且还需要深层的制度变革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对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高级人才,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并未随着学历的提高而增长,对其进行医德建设和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入院培训,强化临床技能训练,采取多样化的临床教学形式,倡导换位思考等对策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方案如何制定,政府强有力的宏观控制与干预应严格贯穿始终,这样在改革进程中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协调发展。总之,和谐医患关系始终是当今社会的追求,如何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和谐,不仅有利于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更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思考

【摘要】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效果的需要。

8 【关键词】 ;医患沟通;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关系的组成部分,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医患关系。随着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的责任意识、人们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医方对利益的追求等等诸多因素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明显上升,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正在严重冲击着医院这个曾被视为人道圣洁的场所。医疗纠纷频繁发生,且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不仅有损医护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有损医疗秩序和质量,最终会损害患者的切身利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一直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共同关心的敏感话题,引起了卫生界、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医疗纠纷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已经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

1 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去年6~7月份中华医院管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据调查统计的数据: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有100例左右,到法院诉讼的有20~30例左右,在北京一年可能达到40多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20例左右,到法院诉讼的有3例左右,而赔偿的数额三级甲等医院一年一般在100万左右。而且现在的赔偿额度越来越高。

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有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威胁院长人身安全;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缴纳住院费用;有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院内摆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

近日,出现的“职业医闹”,出现了医生上班请保安护送,医院开门请警察驻点等现象,使本该融洽与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竟然紧张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治安管理处罚法时,一些委员呼吁,这部法律应该将医院治安管理等单列出来,专门作出规定。

9 2 医患关系现状的原因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政府方面的因素

2.1.1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财政投入占医院当年支出的比重,省级以上医院在5%,市县医院一 般在1%,乡镇卫生院在1%~5%之间。据报道,2003年,医疗总费用6600亿元,政府只负担17%,2/3以上的中国人口要靠自己支付医疗费用,占卫生总支出的56%,政府预算支出在中国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1/3左右下降到2003年的17%,而居民卫生支出则从1978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0%以上。2004年12月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医疗服务成为居民第三大消费。而欧共体为80%~90%,美国为45.6%(老人、穷人、残疾人全免费),泰国为56%。众多中国家如印度、古巴、朝鲜、苏丹、缅甸等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2.1.2 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 尽管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大部分患者都是以自费方式来获得医疗保健服务,这种医疗服务付费方式使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预期效果有较高的期望,而绝大多数医患纠纷都是由于医疗费用与患者的期望疗效不相符合所引起的,即使医生尽心尽力去治疗每一个病人,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由于种种原因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对于花费了高额医疗费用的患者,如果没有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难免会有一些想法。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达,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和国家政府来承担,不需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患者10 在心理上容易接受这种现实。因此,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初建、不完善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承受能力较低等情况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

2.1.3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医疗服务由于其本身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尤其是某些先进的、高风险的医疗技术的,尽管医务人员尽心尽力,也不能保证不出任何差错。因此,为医疗行为提供风险分担机制尤为必要。美国是一个医疗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同样也会发生患者状告医生的情况,但通常不会出现围攻医院、殴打医务人员的事件,因为医患双方有共同投保的医疗责任保险。如果由于医疗差错,法院判决需要赔偿的,也由保险公司支付;如果要打官司,也由保险公司支付律师费。日本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有了医疗风险保险的保障,大多数医生心里也就有底了。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了医疗纠纷,患者及其家属不会直接找医院、找医生个人,他们只需要请律师同法院和保险公司交涉即可,有效地避免了医患双方冲突的产生。医院和医生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疾病的和治疗中去。如果因为医疗事故或事件导致保险公司赔付额增高,对医生的直接后果可能是下一个缴费周期所缴纳的保费上涨,或者是保险公司不再给其承保,以致这位医生失业。显然,这样的分担关系也构成了对医生医疗质量的一种有力监督。

2.1.4 解决医患纠纷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 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比之前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较大的进步,但几年来的实施情况显示: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不便于操作,仍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比如“医疗事故”的概念,目前在医疗系统和法院之间仍有严重的理解歧义。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中,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过错推定和因果关系推定,因而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属于医疗机构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不必由受害人举证。最高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对医疗机构赋予的责任过重,扩大了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目前对是否应该实行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仍有争议。以上医患纠纷处理法规的分歧和争议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11 2.2 医院方面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院方对经济效益的热衷与追求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卫生改革的逐步深入,医院将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往往会注重追求经济效益,以至出现见利忘义的现象。与医院服务相关的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一些违规操作,虚报成本造成政府定价虚高;生产销售等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一些不法药商通过给医生回扣、提成等,增加药品和医用器材的销售量,现行医院的药品收入加成机制,也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品,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和治疗。目前,从医疗行业整体来看,医疗设备越来越精,医疗技术越来越高,但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却没有同步跟上,医患矛盾日益加剧。

2.3 医生方面因素 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7%的医生对当前的执业环境基本满意,级别越高,对执业环境不满意的医生所占的比例呈增高趋势。在中高级职称医生中,近七成医生对当前执业环境评价不高,48.6%的医生没有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很多医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医。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带来的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长期以来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缺乏人文素质培养,行风建设措施未落实,造成一些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态度生硬,医患之间潜在的危机随着沟通不良升级,演变成医疗纠纷,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2.4 患者方面因素 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据调查所连续4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等地对近6000名居民的调查表明,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正在增强。在遇到权益受损时,有94%的消费者表示会主动采取各种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对疾病和早期诊疗更加重视,由此对疾病的效果预期更高。医学突飞猛进的,分子医学、基因医学、克隆技术等接踵而来,但新的未知的疾病也不断出现,医疗领域中充满着未知数和变数,加上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也存在差异,国内外一致承认医疗确诊率也只有70%左右,各种急重症抢救成功率在70%~80%左右,相当一部分疾病原因不明、诊断困难,甚至有较高的误诊率、治疗无望,这是医学的无奈,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始终存在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医学的特殊性和无奈,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因而不12 能正确对待医学的无奈。再有,患者对医疗过程参与意识增强,社会文化水平整体上升,资讯发达使患者更方便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讯息,患者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及预后。

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医患沟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只要善待患者,加强沟通,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和耐心的服务,就会赢得患者对我们的尊重和认同,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一定会建立起来。

3.1 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应该看到,当前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群众越来越高的卫生健康需求与该水平医疗服务的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集中的表现就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而医患关系不和谐,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甚至医患冲突,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尽管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都是公立医院,但是相当多医院的正常运行主要靠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医院设备购置、规模扩大靠收费的积累,医疗服务收入由医院自行支配。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是医院过分注重收入,而忽视群众利益。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必须如何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坚持卫生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发挥政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主导作用、改革医疗服务体制、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监管、大力发展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等。

3.2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是关键,医护人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这是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其次,要理解和尊重患者。因为求医的过程比较艰难,这期间,患者会承受很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非常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关怀。再有,要学会和患者沟通。医患之间发生误解与矛盾,很13 大程度上是一些医护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导致的。第四,注意医务人员的形象和礼仪。医院的环境,医务人员的仪表形象,能给患者产生第一印象,优美的环境给患者增加舒适感。医务人员对患者合适的称呼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开端。患者对热情、开放、真诚、幽默、可信、忠诚、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充满尊敬和信任。而往往讨厌虚伪、不尊重人、自私、嫉妒、固执、骄傲、冷酷的医务人员。

坚持社会效益准则,打造诚信医院。各级医疗机构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严禁各种“开单费”;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花费情况,让患者放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患者就诊过程中挂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杜绝药商在医院带钱促销药品的现象;实行医患协议制度,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和接受“吃请”;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德医风。

3.3 患者的理解和包容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医患关系和谐与否,涉及医患双方,单靠医护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患者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医生这一职业。一些患者以为进了医院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认为既然医院是治病的,那么治不好病,当然就是医院和医生的错。其实,医生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的,对一些疑难杂症,在某种情况下,医生也是有心无力。因此,有些时候,医生需要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不少患者看待医院、医生,常常是只看重结果不看过程,尤其是缺乏承担风险的意识,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甚至超出了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不少医疗纠纷就是因此而起的。其实,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与医生的医术和责任心无关。患者对此缺乏认识,就会和医生产生矛盾。只有社会对医护职业的艰辛、繁重和高风险性给予充分理解,只有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依存,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

14 3.4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 新闻媒体是我们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医疗卫生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宣传的焦点。要高度重视与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媒体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对于媒体揭露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不护短、不遮丑,坚持正确对待、举一反三,积极主动地采取改进措施。要新闻传播知识和技能,学会与媒体沟通,不断提高宣传工作水平。要真诚地希望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客观如实报道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不刻意炒作个别医疗纠纷事件,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秩序。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坚持常抓不懈,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推动者,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努力构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浅谈造成医患关系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近阶段,几则医患纠纷的新闻让人们再次聚焦医患关系,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进人卫生类院校读书的学生我们来说,我们大都是未来的医生学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当下,如何正确看待医患纠纷,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出白己的努力,是我们应该深思的课题。医患纠纷自古有之,中医史上最典型的医患纠纷莫过于“华佗之死”了,华佗是历史上有名的医生,发明了“五禽戏”、“麻沸散”,人们至今仍用“华佗再世”形容名医。他本是一位走四方郎中。因替曹操医治头风病,才与曹操之间形成了医患关系,而恰是因治病华佗才被曹操抓至狱中致死,华佗死后其医术未能得以流传,这是中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曹操为何致华佗于死地?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结合《三国志》、《后汉书》两本史书就“华佗之死”提出两点观点:其一华佗触怒了曹操,其二曹操把华佗当成了鼠辈,在笔者看来接近历史真相。由于华佗不愿专视于曹操,寻了理山回家.并多次拒绝曹操宜召,因此触怒曹操.再加上古代医生的地位不高.曹操只是爱才而非惜才之人,认识不到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对华佗不够尊重盛怒之下将华佗投进监狱,致其死亡。一代名厌就这样离开人世,用王立群教授的话来说即是巨星陨落,神医枉死。

那现在造成紧张的医患关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一.制度原因造成“看病贵、看病难”

15 ①政府投入不足:卫生总支出占GDP的标准是衡量一国卫生投入的重要指标。世卫组织认为此数据的最低标准是5%。我国卫生总支出比例偏低,甚至低于非洲一些国家.政府的投入不足是长期的投入不足,个人付费比例偏高

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入口涌入城镇,相应的配套设施却比较滞后。以北京市为例,城6区集中了北京市三级医院数量的91.04%,入口占了北京市的59.74%。大兴、顺义、平谷、怀柔、密云和延庆等6个区县的381.6万人在家门口没有三级医院可去

③就诊机制不合理: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患者就诊采用分级的预约方式,患者首先预约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接诊,社区医院如果无法治疗,则由接诊医生联系转诊到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图1)。转诊机制可以减少患者排队挂号以及候诊的时间。而反观我国的患者就诊流程:患者听说某专家好,直接到医院排队挂专家号。更有甚者不管什么头疼脑热都往大医院跑。这样的情况当然会让看病变得很难。

④医疗商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下达承包任务时,强化经济目标,弱化质量目标,导致了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等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使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反映在医务人员身上,少数人产生了拜金主义思想,导致工作中不负责任,对病人冷漠,以职谋私,诱使病人送“红包”,甚至勒索病人钱财。这些情况将最终导致医患关系的严重恶化,从而产生医患矛盾与冲突。

二.患者对医院、医生的期望值过高

部分患者对医疗诊疗工作和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对一些营销手段的夸大宣传缺乏鉴别,忽视了医疗的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

三.医患沟通不足

缺乏沟通是引起医患关系的重要原因。据统计,80%的医患冲突直接双方沟通不畅所致,即使其余20%与医疗技术有关的医患冲突,也都与医患沟通不到位密切相关。在医患沟通中,医护方起主要作用,他们不仅处于主导、强势地位,习惯给患者家属劝告与指令,不习惯让患者家属作为合作者参与诊治过程,而且掌握着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话语。患者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与正常人一样需要被尊重、被理解,需要关心和帮助。患者家属也是如此,当患者到医院看病,患者家属就希望获得尊重,希望与医务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平等的交流,隶望获很更多的信息,以减轻心理应激紧张状态。例如患者花十几小时排队挂号,两三句话就被大夫“打发”掉,心里难免不高兴。

四.负面报道效应

网络、媒体大肆报道的“八毛门”、“缝肛门”、砍死砍伤医务人员的事件,往往在前期轰轰烈烈的声讨以后,后期的报道就销声匿迹了。“八毛门”患儿最后被诊断确实患有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家长给医院写道歉信;“缝肛门”也经法院认定,缝肛被证实并不存在;砍死砍伤医务人员的凶手处罚情况如何?这些事的最终结果却鲜有媒体追踪。负面信息造成医患关系裂痕增大。

对于上述构成紧张医患关系的因素,我觉得有一下几点对策

一.建立良好制度

加大卫生投入要实现医改目标,需要政府对医疗行业有一个整体的统筹规划。做好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布局,并且根据入口增长情况、分布状况进行动态的调整。继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特别是公共卫生、预防方面的投入。世界卫生组16 织调查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要建立实现全民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及金额,逐步过渡到实现医保的异地结算。同时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

二.健全医疗服务组织体系

建立切实可行的双向转诊制度,使患者流动起来,健全社区医院,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急重症医院的良性循环网络。引导群众小病在社区、首诊在社区,由社区医院向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或急重症医院转诊,到康复阶段后再转回社区医院。既可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又可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吃不饱”的现象。

三.医学教育过程中加入人文关怀教育、加强全科医师培训

在现阶段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不仅要求医生关注患者的治疗,还要求医生必须要通过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途径去关心、帮助和治疗患者bJ。因此从医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设立人文课程,并使其融入整个基础、临床的教学过程当中,并且贯穿医学生的整个医学教育过程,包括进入临床以后的毕业后教育。在“强基层”,不断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背景下,要将全科医师的训练纳入医学生教育当中,同时对于现在的基层医生加强全科知识培训,严格规范培训考核体系。

四.医患之间加强沟通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这句铭言很准确的描述了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更是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面对日均30人次以上的门诊量,部分专家甚至要达到40—50人次以上,医生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何谈沟通?但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引导、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让医生的日门诊量控制在10—15人次,这样的沟通医生和患者都会满意。

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红包”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患者给出“红包”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状况:表达感谢;从众心理;打通关节。对于这几种情况,应该区别来对待。患者表达感谢的“红包”——此时的“红包”并非狭义的现金——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医生可以有所选择的接受;对于后两种情况,医院应从制度上坚决制止;特别对于主动索要“红包”的行为必须进行严惩。

六.加强医学常识宣传

根据中国科协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在强化“数理化”的同时,应该加强医学常识的普及教育,可以尝试将医学常识融人《生理卫生》等类似课程,从小提高医学素养。其次,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与街道、社区等机构合作,建立医学科普培训基地,提高民众对医疗工作的理解,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氛围。

七.媒体正确引导

媒体在医患关系中往往能起到放大作用。所以媒体报道应客观、公正,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医患和谐,不应为了寻求卖点炒作、主观臆断、片面报道。同时,医院及医务人员应该重视与媒体的沟通,通过媒体把专业的、正确的理念传播给大众,变被动的危机公关为主动的积极应对。医患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医疗机构与普通大众的关系,17 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关系,不仅仅与医疗技术有关,而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维护医患关系的和谐,也不仅仅需要医务人员从自身做起,还需要患者、家属、普通大众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

影响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

医患关系指医护人员与患者在医治与被医治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医患关系不容乐观。为找出导致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的因素,从医患双方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分析论证,描述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指出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当前医疗技术发展速度存在差异,政府在医患关系的调解中发挥的作用不够,医患交流出现问题,医护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下跌,不恰当的舆论导向等因素是导致当前医患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为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净化医疗环境,文章简要分析了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环境;医疗水平;医生尊严;医患交流; 影响因素

近年来,医患矛盾日益突显,医患关系逐步恶化,患者及其家属打砸医院,恶意伤害医护人员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原本,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中,医方是主体,起主导作用,

①患方是弱者,起辅助作用。然而,近来发生的患者打砸医院,暴力伤害甚至杀害医护人员的事件使得这种强势与弱势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医护人员的尊严与生命安全,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原本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严重影响了我国医疗环境,阻碍了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1.医患关系的现状

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对全国10城市医患关系典型调查显示:医患关系现状很好或较好、

②一般、不好或很不好的比例分别为36.4%、42.9% 和20.7%。此外,据中国医师协会2009年对114家医院进行的调查显示,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22起,发生打砸事2件,打伤医师2人,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付金额10181万元,患者和家属打砸医院、殴打医务人员等

③恶性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根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员会的消息,2012年全国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1起,造成35人伤亡,其中死亡7人,受伤28人。更有数据显示,2012年每家医院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从2008年的平均20.6起增至27.3起。另外,据中国医师协会最新统计,仅2013年10月17日至27日期间,全国就发生6起患者伤医事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医患关系极度恶化,现状令人担忧。

2.影响当前医患关系恶化的主要因素

2.1当前医疗水平与患者的期望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纵观近两年来发生的恶性杀医案件,从哈医大杀医案凶手李梦楠到衡阳杀医血案中的犯罪嫌疑人王运生,再到温岭杀医事件中的凶手连恩青,他们的说法都是说法都是医生没有治18 好自己的病。可见,期望值与现实结果存在差异是导致患者迁怒与医护人员的重要因素。

2.1.1我国当前医疗水平的发展速度远不及经济发展的速度

1978年11月,我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30年之久,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根据人民网消息,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

④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然而回头再看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据《国际统计年鉴2013》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卫生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60%),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5.28%)。《世界卫生统计2013》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按照美元平均汇率、购买力平价分别计算的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水平为119美元和203美元,在

⑤195 个成员国中均排名115 位。我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通过我国经济地位和医疗卫生水平在国际地位的比较,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能满足国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追究其原因,我们不能忽视医疗卫生技术本身具有复杂性这一客观原因,同时也必须正是我们对于医疗卫生发展投入不足的现实。

2.1.2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存在矛盾

经济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的同时,对于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甚至于将健康需求同物质需求等同起来,很少有人意识到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很大的局限。对于患者而言,疾病和健康的确定与自身的体验密切,因此,患者往往在疾病过程中忽视疾病本身的因素,只片面追求良好的治疗效果,一旦自己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患者就会迁怒于医生,导致医患矛盾凸显,医患关系恶化。

⑥2.2政府部门在医患关系的调解中作用不足

近年来,医患关系持续恶化,政府部门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调解医患矛盾,维护医患双方利益。然而,政府在调解医患关系方面的工作仍然严重不足,现有的政策措施也大多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可操作性,没能有效地贯彻执行,所以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这一现状使得医患关系的发展缺乏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控制,医患关系呈进行性恶化趋势。

2.2.1医疗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医患关系畸形发展

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武器。然而,现有的医疗领域相关的法律大多集中在药品方面,医疗规范、医患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的。当前,法律对医患双方的

⑦权利义务关系界定不明确,无法完全规范和约束医疗活动中的失范行为。这一漏洞使得某些道德缺乏的医护人员在职业过程中伤害了患者的利益,导致患者对于医护人员存在怨恨心理。同时使得某些法律观念淡薄、道德素质低下的患者及家属把讨要医疗赔偿当做发家致富的手段,把打砸抢烧闹等破坏健康医疗环境的恶性行为当做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甚至对医护进行身体上的伤害,这种现象直接使得医护人员工作热情下降,积极度不足,效率不高,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不满意和怨恨心理,医患关系进入恶性循环状态。总的来说,医疗领域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搅乱了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伤害了医患双方的利益、感情和安全。

2.2.2当前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存在缺陷

19 医疗纠纷的调解不足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发展,而医疗纠纷调解存在缺陷正是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有三种:由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由卫生行政机构协调解决,由人民法院审判解决。而这三种途径由于医学的高技术性、卫生行政机构的中立性以及诉讼费用的高成本性等原因使得医患

⑧纠纷解决效率低下,出现了这三种途径之外的新型方式——人民调解方式。但是,由于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尚未形成规模,我国现有的医疗纠纷调解仍然主要由医院自己承担,并且没有政府的参与。

人民调解机制尚未形成规模的同时,现有的调解机制也没有有效发挥其作用。对某区5家二级综合性医院3年期间结案的300例医患纠纷进行调查发现,66%(198例)的医疗纠纷由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29.34%(88例)由人民调解解决,而通过法律调解解决的仅占⑨4.64%(14例)。第三方调解不足使得自行调解在所有调解中占最大比例。调节机制的缺陷使得医患关系走上一种畸形的模式。

一般情况下,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往往将第一目标对准医疗机构,认为“冤有头、债有⑩主“,向医疗机构施压。可是我们当前的主流调解方式(自主调解)却是要医患双方直接面对面进行协商。不得不指出,这样的机制表面是在调解,本质上无异于直接将医患双方推上战场,进一步激化医患双方的矛盾,促使医患关系恶化。医患双方自行解决纠纷的现状无意中激化双方矛盾,导致打砸医院、围堵医生的恶性事件和伤害医护人员的刑事事件频发,医院成为医患冲突的主战场,医疗环境受到影响的同时医患矛盾进一步加深。

2.3交流不足使得医患关系直接恶化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医生高超的语言能力具有比药物和手术刀更强大的作用,它能给病人信心、希望和力量。然而,现实生活中,医生却往往热衷于药物和手术刀的利用却遗忘了排在第一位的法宝——语言。医患交流不足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产生隔阂,疑惑长期积累却得不到解除,最终转化为怨恨。

交流不足为医患关系的发展埋下祸根,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协会对326所医疗机构的调查表明,当前医疗纠纷的80%不是由医疗技术引起,其中49.15%是因为服务不好造成11,很显然,这里的服务问题主要是指是交流上的问题。

2.3.1沟通教育在医学院校中严重缺失

医生的语言有时候能带给病人比药物更好的疗效。掌握好交流技巧,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打消病人的思想顾虑,拉近医患之间的心里距离,医生的一句解释、一句鼓励、一个点头,甚至一个微笑都会对病人产生积极的影响12。可是,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只是片面的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机会学习医患交流知识,当他们投入到临床工作中的时候,一方面不能意识到交流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缺乏交流的技巧,最终导致了医患交流匮乏和交流障碍的现状。

2.3.2知识背景的差异是医患交流中难以消除的障碍

医患双方在知识背景上始终存在无法消除的障碍,其结果是医患交流难以进行,患者对于医生治疗方案不理解,治疗结果不接受,医患矛盾逐步增加。

一名合格的医生在他成为医生之前必须经历长期系统的学习和大量的专业训练,而普通大众的医学知识大多是通过媒体的养生讲座和保健品的广告宣传获得的,他们对于医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养生和保健的层面。更让人悲哀的是,媒体为了收视率,广告商为了利益,经常发表一些不负责的言论,这就导致大众所了解的一点点的医学知识大部分还是不全面,甚至20 是错误的,信息不对等直接影响了医患交流。

医疗卫生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专业性强的行业13,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本身就存在着认识上的缺陷,所以在医患交流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长期的被动使得医患之间的隔阂逐渐加深。医学科学的专业化决定了医疗卫生行业信息不对称特性的客观存在,对此医患双方在心理、行为等方面认识不

一、表现不同,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发展14,导致医患够重效率低下,医患双方很难在疾病方面达成共识,这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7月发生在深圳的“缝肛门”事件和2011年9月发生深圳的“八毛门”事件这两起事件很好地反映了这一问题,尤其是后者,作为牙医的患者父亲对疾病的认识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2.3.3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医生缺乏与患者交流的时间

根据卫生部2012年9月发布的消息:截至2012年7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为96.1万个,其中:医院2.3万个。而2012年1-7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就达到37.5亿人次,其中:医院诊疗人次为13.9亿人次,在7月份一个月内,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达5.5亿人次,其中:医院2.1亿人次。不难计算,每家医院门诊平均每月服务10000人次,除过医生每天有大量的门诊病人需要照顾外,住院病人的治疗任务同样繁重,每天巨大的工作量导致医生很难找到时间用于医患交流。另据国家计生委9月发表的数据:截至2013年7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6.1万个,其中:医院2.4万个。与2012年同期相比,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并未增加,医院数量增加一千多所,与之相对应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一千多所,原本医院门诊数量和住院人次就一直在大幅增加,远超过医院数量的增长速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减少使得更多的病人涌向医院,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与患者的交流越来越少,使得整个诊疗过程近似于流水线作业,医患交流机械化。

医患沟通不足使得医患之间感情淡漠,隔阂加深,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2.4医护人员形象下降

曾几何时,医生护士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白衣天使,在“非典”和“禽流感”肆虐期间,我们时不时地听到人们对医生的赞美,媒体不时发布着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新闻。然而,短短十年间,医护人员的形象大幅下跌,他们从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转变为人们口中的白衣的魔鬼。到今天,我们很难再听到人们对医生的赞美和感激,而听到的更多的则是对医生的不满和控诉,媒体发布给我们的,也是越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打砸医院,砍杀医务人员的消息。在哈尔滨杀医案发生后的一次网络调查中,近7成网民更是直接表示:对杀医案感到高兴。可见,医护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昔日的形象已经一去不返。

2.4.1患者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下降

生命本身就是复杂和神秘的,我们对生命的了解和研究始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虽然医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当前对于医学的掌握和研究仍然停留在非常浅的层面。因此,医生的治疗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缓解当前症状,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在有限程度上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只有很少的疾21 病才能取得完全康复的疗效。更让人失望的是,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有时候医生的治疗甚至不能保证减轻症状,以致于部分患者在医院花费大量金钱接受治疗后,仍然需要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患者的求医期望值与医生的治疗结果相差过大,患者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医生信任度逐渐下降。虽然医生和以前一样依然担负着救死扶伤的工作,但医生已不再是以前人们心目中那种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形象,医患关系也不像以前那么融洽。

2.4.2机械化的诊疗过程拉大了医患之间的距离

由于工作量、工作压力以及现代化的检验设备的应用等反面的的原因,医生的诊疗过程似乎在向着机械化发展,病人逐渐成了医生流水线上的产品,大家越来越觉得给自己看病的不是医生而是冷冰冰的仪器。再加上部分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涉过程中态度冷淡,语言冰冷,医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亲和力,医患之间距离越拉越大,医患关系也越来越差。

2.4.3部分医护人员的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出现为了利益而抛弃职业道德的特殊人群,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在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医疗行业,一旦发生损害职业道德的事,其危害比其它行业更加严重,影响也更加恶劣。在现实中,不顾职业道德,乘火打劫讨要红包,收取回扣,过度医疗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虽然从事这些勾当的只是少部分道德沦丧的人,但他们却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名誉,使得白大褂不再圣洁,医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跌再跌。

2.5错误的舆论导向和利益导向催化了医患关系的畸形发展

社会舆论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原本社会舆论制约、监督着人们的不良行为,鼓励大家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指导着社会事件的正确发展趋势。然而,在医患关系发展中,错误的舆论导向抢占先机,使得大众道德标准发生改变,恶性事件频发,患者对医生的伤害失去道德监控。一如精神病患者可以免除法律责任一样,患者的伤医行为也开始向着免除舆论谴责的方向发展,某些事件中,社会舆论甚至还起到了鼓动的作用:201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杀医事件发生后,一次网络调查中,近七成的网民表示对医生被杀感到“高兴”,舆论导向失衡可见一斑,其直接结果是促进医患双方走向对立。

2.5.1媒体在医患关系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部分媒体工作者缺乏专业知识,对报道的把握和把关不够准确,这不仅不利于展现新闻事件的事实,还误导了公众15。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3.75%的医师认为医患之间恶性事件频发原因是媒体的负面报道16。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增加发行量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取直接利益,媒体总是选择最具冲击效果的字眼,用极端方式对事件进行不客观的大量报道,混淆视听,激化医患之间的矛盾,在他们得到轰动效果的同时也影响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同时,媒体在对于医疗事件的报道中,缺乏理性的思考,采用敏感词汇过度夸大事件,使得原本就不怎么和谐的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2.5.2不法分子为刻意获取赔偿破坏医患关系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医学技术也一样,在医疗活动过程中难免发生事故,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患者家属往往可以获得巨额赔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中了这里的“商机”,在利益的驱使下,无理取闹,采用极端措施向医院和医生施压,”医闹“走向职业化,严重破坏了医疗环境的健康发展。为了保证自身安全,医生不得不拉开丢弃对患者的同情心,刻意与患者拉开距离,医患关系严重破坏。

22 2.5.3医患关系中医患双方地位发生转变

在医患事件中,患者往往处于人们心目中的弱势地位。出于对弱者的同情,人们往往不顾客观现实,盲目将社会舆论倒向患者,只是一味指责医方。在医疗事件中,医护人员被大众孤立,心理发生变化,失去原有的职业热情和服务热情,医患关系极端化。

3.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的对策

3.1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医疗保障

看病贵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医药报销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还不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资金问题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问题,政府加大医疗资金投入,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的恶化。有了政府资金的支撑,基础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进行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究疾病的作用规律,找到用于治疗的更好地方法和药物,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有利于化解医患之间的经济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医患关系。

3.2健全法律制度,重视人民调解

医患关系的发展需要法律的监督和控制,我们应当尽快健全关于医患纠纷处理方面独立的法律制度,组建由具有医学和法律双重知识的特殊机构进行医患矛盾的裁决和处理,处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保障患者的利益,医生的权益同样不容忽视。另外,我们也应当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医患关系处理中的作用,通过法律的监控和公平公正的人民调解来保证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

3.3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减轻医院工作压力

大力发展基层医疗,不只有利于资源的科学分配,减轻医院的工作负担,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而且,基层医疗还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难题,充分发挥预防宣传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基层医疗中的社区卫生服务有助于拉近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医患之间的感情。

3.4增进医患交流,提高服务质量

医患交流是影响医患关系发展方向的直接因素,因此解决医患交流问题是维护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增进医患交流,在职医务工作者首当其冲,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医疗队伍的有生力量,在加强医务工作者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的同时从医学生的教育入手,在医学院校开展医患交流相关的课程和讲座,使得医学生掌握医患交流的技巧,同时在心底里意识到医患交流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最终将其应用到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在医患交流中,医生不只是要通过语言调节病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还应当普及必要的医学知识,讲解当前疾病治疗的现状,让病人理解医学的复杂和高风险的特性,能够积极配合并理解医生的工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现状。

3.5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护形象

医生是医疗行为的主动实施者,是医患关系中的主角 ,医生要在医患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荣誉的教育,纯化、净化职业与执业动机17。每一位医生都应当做到恪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医生形象,杜绝接收红包,收受回扣,过度医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为彻底杜绝医疗行业中的腐败现象,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惩罚力23 度,严密监察,让人们心目中白大褂的形象再次回到以前那般纯洁。

3.6规范舆论导向,维护医患双方利益

在当前医患关系的发展中,媒体错误的舆论导向“功不可没”,为了重建医患关系,我们这次需要媒体发挥积极的作用,纠正错误的舆论导向,维护医患双方的利益。首先,在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中,由于医学工作存在高技术、高风险、影响大、牵涉面广等特点,更应该严格遵守实事求是的报道原则18。其次,对于医疗相关事件的报道应当本着弘扬美德,批评丑恶的原则,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建立良好社会风气,而不是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一切地夸大、甚至扭曲事实。再次,媒体工作者要坚守职业素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素养,对医患关系事件进行深入、全面的采访,保证新闻事件信息内容准确无误,设置良性议题,为促进医患之间理解与信任营造诚信和谐的舆论环境19。总的来说,我们要正确应用媒体的作用,合理报道医患关系相关事件,惩恶扬善,保障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

24

第三篇: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

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阻力重重,很难突破,症结在哪里?症结在于没有把握好教育的核心问题即主要矛盾,这需要超常规的洞察能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在于因人施教的人才教育,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实现素质教育的阻力在哪里?阿尔温 托夫勒曾说得很明白,大意是“过去的成功会成为未来最危险的制约因素”。对我国的教育来说,过去成功的制度和现行的管规就是未来教育的最大束缚和障碍。

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障碍,也许是人们常说的最大障碍,但改了几十年也没有见效,可见还没有找到症结。经长年的教育行政和研究发现,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现行的考试制度,高考和中考制度,就像双峰塔一样高耸入云、不可逾越。

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和民族无疑是欧美诸国及犹太人,他们的教育是亚洲人推崇的寄托大人所有梦想和期盼的高密度教育、高难度训练、高强度竞争的精英教育吗?显然不是,欧美人的教育就是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差别化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也有人质疑素质教育是脱离英才教育的宽松教育,导致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度”下降,最好的例子是日本的“余裕教育”及其失败的反面结果。这显然是误解和曲解。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对某个人最适宜、最有效的教育。近二十年来,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和难以见效的最大阻力就在于考试制度,不改革现有的高考和中考制度,实现素质教育永远是一纸空文。

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没有必要都要过高考这个唯一“一考定终身”的独木桥。具有研究潜质和专长的人可以进入研究型大学,具有应用技能型才智的人进入应用型大学或高职院校,其他通用型人才进教学型大学接受通才教育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社会与个人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这样全国人民都要屏住几天几月几年呼吸的高考制度就可以寿终正寝了。随之寿终正寝的还有中考制度。中考制度也随大学的分类和录取制度的改革而变更即可,不会有太大的社会震荡。

因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本省(区市)的高等教育逐渐趋于饱和,竞争不会愈演愈烈,因此应用型或高职成人院校很快就能“免试”入学,现在不少省、市、自治区都可以立即着手实行。即使教学型大学也可以在3——5年内逐步实现。这两类大学都可以仿效西欧的“注册入学制”,即参加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合格毕业的学生都可以在近几年内申请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研究型大学可以自主招生,考生和学校可以综合、双向、多次选择申请和录取,越是名牌大学越是采用有特色、有难度、灵活有效的自主招生办法,独具慧眼,广招贤才、奇才、专才,其中不乏钱学森多次提起的杰出人才,既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又符合人才发展和科学研究规律,这样的大学还可以自主招聘、评聘教授,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科研机制和环境,若干年后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才怪呢!通过这样的改革,中小学乃至幼儿教育就不受高考制度的牵引、压力和制约,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适合每个人的素质教育就应运而生,前面所述的个性化、特色化、差别化、多样化、人性化、创造性的先进教育即可实现。中小学生从繁重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自主学习、因材施教、健康成长”的先进教育机制和最终目标,都会水到渠成。我们过去太注重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材、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投入,就是疏忽和忘记了一切教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本质即素质教育和先进教育。教育的重大改革,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超常规的创意和思维,更需要决策者勤于思考、力排众议、力挽狂澜、勇于实践。改革还要允许试验、试行和失败,才能有重大突破。

第四篇:硝酸的情景教学设计及核心教学问题

根据学生对大事新闻的天然兴趣,通过一段事实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004年7月31日下午,福州市福马路鼓山附近路边,突然腾起红棕色的“浓烟”,带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引起了附近许多居民的不良反应.住在这一带的居民透露,红棕色烟冒出的地方,是一个仓库,仓库里存放着很多浓硝酸。

消防队员经过近1小时紧张施救,大面积硝酸泄漏得到控制,四周空气基本恢复正常。据现场的消防指挥官吴发辉介绍,在现场,根据嗅觉判断,“烟”气里含有硝酸。“硝酸是溶解在水中的,所以我们用水雾来压住并稀释烟气,让这些腐蚀性的气体沉降到地面,不至于在空气中扩散。”吴告诉记者。 控制住毒气后,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大量酸液向大路涌去,流经之处,水泥地面都被腐蚀。消防员紧急调来大量的沙子,在酸液流经之处垒起一个小堤坝,然后迅速运来石灰。险情再次得到缓解。

记者在现场附近,遇到了事发仓库的老板马某,已 被警方控制。马某说,他不太清楚硝酸的物理化学特性,他原以为用一般的卧罐来装盛这种危险的液体没有问题。事发后他还抱怨:“都怪罐子的质量太差了,怎么 就突然裂开了呢?”一位环保人员告诉记者,装浓硝酸的容器不但要耐得住压力,还得耐得住腐蚀,一般的金属根本挡不住这种酸性剧烈的物质。 问题一: “根据嗅觉判断,‘烟’气里含有硝酸;用高压水雾来压住并稀释烟气”,通过现场消防指挥官说的这些话,可以看出硝酸具有什么物理性质?

问题二: 再抢险过程中,运来的石灰起什么作用,体现了硝酸的什么化学性质? 问题三: “红棕色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物质,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问题四: “装浓硝酸的容器不但要耐得住压力,还得耐得住腐蚀,一般的金属根本挡不住这种酸性剧烈的物质”,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硝酸对金属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那么硝酸能与铜、铁反应吗?如能反应,产物是什么? 课程团队支瑶点评:

这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教学情景设计,选取的素材来自于真实的新闻事件,贴近核心教学内容。更为可取的是,老师设计了几个核心问题,与提供的素材紧密结合展开硝酸性质的教学。对于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这位老师的设问方式也很值得借鉴,在题干中老师已经帮助学生提取了有效信息,学生的讨论重点集中在对有效信息的分析上,减少了交流讨论的难点。如果对于基础很好的学生,老师可以设计更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寻找有效信息开始。

《氨气》的教学设计与核心问题

一、主题与背景(1课时)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

二、情境描述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 ,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 从NH3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可推知NH3有还原性,可与O

2、F2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这时我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规律写出NH3分别与O

2、Cl

2、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前面的几个性质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老师的引导下能一步步的理解和接受,但NH3还有哪些性质呢?我提示学生NH3的结构中N原子还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而H的核外没有电子,当两者相遇时,如何使它们都能达到稳定结构。学生可从配位键的角度来理解NH3与H结合成NH4的过程,从而认识到NH3能与酸反应成盐,进一步认识NH3是碱性气体。我准备了一瓶浓盐酸,一瓶浓流酸,一瓶浓氨水,和红色石蕊试纸。。

三、核心问题讨论

1.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NH3易溶 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

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收集? 3.我提示学生NH3的结构中N原子还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而H的核外没有电子,当两者相遇时,如何使它们都能达到稳定结构?

课程团队胡久华点评:

“氨 气的教学设计与核心问题”这份作业的教师,充分理解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些教学理念渗透到了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例如氨气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核心问 题,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性,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教师通过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能动思考。尤其可贵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和方法,真正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外,该教学设计思路中也体现了探究的核心和本质——问题、假设与检验,让学生充分推测。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该设计中也没有学生的动手实验,主要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但是演示实验的作用和教学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此处的演示实验成为学生推测的证据,只不过实验操作是由教师完成的。

++

+

+以上是该教学思路的优点,值得老师借鉴的地方。该教学思路中也存在非常值得警惕的严重不足。可以这样说,教学思路体现的理念是新课程的理念,但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仍然是原来课程的。因为氨的性质在新课程的必修1模块,位于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化学键等概念之前,学生不可能从结构和化学键的角度认识氨气的性质。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千万不能从结构出发推断物质的性质。

第五篇: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选题目的:

作为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改革可谓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20世纪末,我国开始新一轮课改,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在新课改当中,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枢纽。课程标准的开发和制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

随着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渐激烈,科技发展成为了提升国力的重要手段,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

综上所述,新课改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科技与经济发展领先全球,其数学课程的改革也备受瞩目。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六十年代的“新数运动”、七十年代的“回归基础”、八十年代的“问题解决”,而在二十世纪末,美国的数学课改开始围绕着“课程标准”、“课程焦点”展开。2010年6月2日,美国国家州长协会( the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NGA)和各州首席学校官员协会( 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CCSSO)共同颁布了《美国州共同核心数学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Mathematics,简称CCSSM),旨在统一美国各州的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为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以保证美国国家竞争力。同年8月,加利福利亚州根据《美国州共同核心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并颁布了拥有本州特色的数学课程标准—《加州州共同核心数学课程标准》(《California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A CCSSM),并在2011年开始逐渐在各个年级推行。

本文主要对加州实施《州共同核心》的策略、路径以及特色进行介绍和分析,找出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为完善我国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供参考。

研究意义:

2010年6月美国颁布了《美国州共同核心数学课程标准》,目的在于让学生为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以保证美国国家竞争力。标准颁布后,各州仍可自行决定是否实施,根据所签署的协议,实施该标准的州可以自行修订课程标准,包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内容,条件是全国标准的内容至少占各州自己标准的85%,并且在3年内实施。截止目前为止,除了波多黎各领地和阿拉斯加、 明尼苏达、内布拉斯加、得克萨斯、弗吉尼亚5州五个州外,已经有四十五个州、哥伦比亚特区以及四个领地(美属萨摩亚群岛、关岛、美属维尔京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与国防部教育处采用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

本文选取了加利福利亚州作为研究重点,重点介绍加州是如何实施《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分析找出其优势加以借鉴,也要清醒认识其不足之处,为完善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上一篇: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下一篇:手抄报电子模板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