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中文

2022-06-26

第一篇:第二语言习得中文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读书笔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

第一章 介绍

1.1 L2在世界中的地位:不仅在学校,而且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SLA和二语使用无处不在。

1.2 为什么研究二语习得

1.3 SLA领域的发展

SLA研究的范围必须足够的广用来包含很多的受试,说很多不同的语言,在很多背景下因为很多原因习得很多L2。

第二章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1.重要的不是选择定质方法范式还是定量方法范式,运用性质的最优结合来处理研究问题。

2.SLA研究者开始探寻SLA过程的理解,希望当语言教学与SLA协调的时候语言教学会提高。毫无疑问有好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教学中的习得和非教学中的习得。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3.数据的收集尽可能真实自然,设计的好的工具能够使生产、直觉和情感数据的收集更加有效。而且能够产色和那个更多完整和可比较的数据。学习者在不同的任务中语言表现不同,因此应从多个角度来处理研究问题,并且研究者应避免做出不适当的概括。

4.语言水平很难定义,更别说测量。

第三章 SLA:数据分析的类型

后一种分析的类型包含了前者,而不是代替前者。

除形位句法以外,语言的其他方面和交流能力也要能考虑到,对于语义方面,行为形成或规则形成都不可用,话语联想,多项区分和概念学习有更大的解释力。

第四章 中介语研究:实证发现

4.2.1 自由变量

原因(1)IL在发展中变化地非常快

(2)比起小孩习得母语来说,大一点的儿童和成人SL习得者很少认知上和心理语言学上受限制。

4.2.2 系统变量

4.2.3 自由变量阻碍发展

4.2.1对于变量的多种解释

4.3 IL展现了共同的习得顺序和发展序列

4.3.1 习得顺序:形位研究

4.3.2 发展序列:疑问句

4.3.3 发展序列:否定句

4.4 IL收学习者L1的影响

相似点而不是不同点引起了主要的问题

4.4.1 L1如何影响SLA

(1)发展序列的步子被打断了

(2)发展结构的数量改变了

L1-L2的不同并没有改变发展序列,只是推迟了,推迟了开始,增加了次阶段。其服从两个限制条件:(1)复杂结构经历了修订为简单的结构(2)扩展(3)最小规则的改变

4.4.2 L1何时对SLA影响(标记性)

L1的非标记特点倾向于迁移,但是标记性L1特点不会。

Marked Differential Hypothesis(MDH)

4.4.3 L1何时对SLA影响(感知的迁移性)

迁移是一个战略用来补偿L2知识的缺乏,学习者所有的语言方面,除了音位以外,受到学习者L1-L2距离感知的限制。标记形式(更不频繁,更少产,更语义模糊,更不核心)潜在比非标记形式迁移的少。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U-shaped behavior”)也都是一个因素,开始学习者更愿意迁移标记的形式和非标记的形式一起,可能一是大L1和L2的类型上的相似性。

第五章 对于语言习得的语言环境

5.1 语言输入对于一语习得

语言输入对于学习语言的儿童来说定量上不同于语言能力很强的成人,并且不是受到损害的语料库,我们还不知道儿童输入不同的所有方面。

5.2 SLA的语言输入

5.2.1 对于NNS的语言调整

外国式的谈话(foreigner talk)是三个主要过程的结果:省略(omission)、扩展(expansion)、替代(replacement)/从新安排(rearrangement)

1.对话主题简单而简短

2.倾向于这儿和目前的话题

3.接受非有意的话题转向当交流中断的时候。

4.问句超过陈述句

5.3 语言环境有区别吗

5.3.1 偏离输入的影响

5.3.2 对话在发展句法上所起到的作用

1,大多数的SL教学方法仅仅转写正常习得序列相反的的内容。

2.老师倾向于改正错误,而不是合作来帮助构建对话。

3.对话在一些情况下是促进的,但是对于成功不是必要的。

5.3.3 输入频度-准确性 顺序关系

输入频度比练习的机会要更为重要。

在SL研究中,发生频度是唯一一个与产生顺序相关的因素。

5.3.4 输入修正与二语理解

操纵结构和词条的范围能够提高理解因此促进学习

语言修正帮助了理解,但是单独看影响的话不一定更好。

5.3.5 可理解性的输入和SLA

1.对比分析显示以输入为基础的方法要好于以产生为取向的方法。

2.保姆的话语和外国式的交谈都在成功的SLA中发生,但是不一定意味着是他们导致了成功的习得。

3.很多有问题的设计方式伴随的对比方法研究并没有系统地槽中是否是可理解性的输入在理解发现当中是至关重要的变量。

4.输入的质量区分了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入

5.是互动,而不是输入,调整,对于学习更基本,更重要。

6.学习者不应该被认为是被动的接受者,可理解性的输入来源于互动的过程。

总结:既不是产出,也不是对话的参与对于语言习得是必须的,输入的修订也不是必须的。对话中互动结构的修订或者在阅读中书面话语的修订是习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意义沟通的角色帮助是输入可理解,同时包含有不知道的语言元素,因此,对于习得来说是吸收的潜在因素。

第六章 解释二语习得者的不同成功

(1)年龄(9岁最佳)

(2)天赋:使语言天赋与教学方法匹配可能使教授不同态度的学生的结构变好。

(3)社会心理

动机:学生的综合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要比工具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带来更好的结果。但是工具动机可能与综合性动机的能量一样。

态度:浸入学习的学生发展了很少的民族中心的概念比起传统的只学习英语的项目。

(4)个性:不是所有的个性平等地对相同的教学实践作出反应。

(5)认知方式

分析型的学习者更加偏好并且擅长于演绎的学习方法(deductive method)

整体性(或格式塔)的学习者更加偏好于推断性的学习方法(inductive method)

分析型的学习者使用大脑左半球,眼睛更多地移向右边;推断型的学习者使用大脑右半球,眼睛更多地移向左边。因此大脑的边侧化与认知方式和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式相联系。

(6)学习战略

我们应该采用多因素分析,而不是简单的饿单因素分析,因为学习的复杂性。

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7.2 理论结构和社会科学

7.2.1 使研究积累的理论角色:描述性的(相关研究来解决)

7.2.2 理论的目的和类型

目的:测试是否理解,即解释是正确的;测试是否产生于理论关于将来的预见是正确的。 类型:(1)一套规律的形式(the set-of-law form)(2)起因-过程形式(causal-process form)

7.3 SLA的先天论者理论

7.3.1 一般的特点:一般的认知特点

7.3.2 乔姆斯基的普通语法和SLA

7.3.3 先天论者的批评

1.实验的证伪性(empirical falsifiability)

2.三个受到质疑的假设:

(1)学习发生的很快,几乎在五岁之前全部掌握,事实上很多复杂的句法知道很晚才掌握。

(2)一定的句法规则是不可学的,因此是天生的,该观点受到质疑。

(3)学习者接触到的输入是不充分的,特别是缺乏必要地否定证据来制定过于的复杂性和过度概括。

7.3.3 Krashen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两种单独的知识系统潜在与SL表现中:学习系统(learned system)和习得系统(aquired system)

monitoring(小m监控):使用语言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自我更正,可能通过感觉判断,使用习得的系统。 Monitoring(大M监控):评价本土人偶然知道的英语拼写规则。 学习系统(learned system)和习得系统(aquired system)单独运行,没有界面接口(interfac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习得-学习假说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自然顺序假说 Monitor Model监控假说:习得假说是话语启动器,学习系统是是计划、编辑和更正功能。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comprehensible input(CI)可理解性输入,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情感筛选假说

7.3.5 监控理论的批评

比较和评估理论

知道什么时候修改和什么时候放弃一个有漏洞的理论(leaky theory)在科学领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为种种原因在SLA研究领域表现地特别鲜明。正如前面提到的,在SLA文献中有至少40套“理论”,“模型”,“假说”和“理论申明”,在他们中间通常有重叠,但是同样有其独特性。是它们很难评价的是(1)它们有时候在范围上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它们处理的SLA现象的范围不同(2)他们隐性或显性上对其解释的数据的类型(3)他们所包含的申明的抽象程度。

在范围上的不同很容易分析处理,例如Krashen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很多,总是被认为用来解释了所有的SL习得的类型。Wode(1981)的语言认知战略(linguo-cognitive strategies),Schumann的文化同化模型(Acculturation Model)明显限制在自然语言的SLA,多维模型(multi-dimensional)仅仅限制在形位和句法。现在把支持每个观点的证据放在一边,当一个理论决定了Kreshen理论的部分是错的,但是Schumann的理论模型是对的,到底哪一个会是更好的理论呢?一个实验更合理、范围更狭窄的理论对于一个样处理很大范围的SLA现象是更好的吗?其是否有多种实验支持?

用来解释理论的数据在类型上的不同通常导致了一种理论得到更为准确的解释,并且比另一个更为令人信服。例如,测定长久建立的IL句法发展序列的预见性,各种简化战略类型的可识别语言部分,还有这些和学习者类型的关系(用一系列情感变量来定义)。McLaughlin, Rossman和McLeod的信息加工观点(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还有Bialystok的二语学习的理论模型在另一方面根本就没有提到中介语发展的理论模型,仅仅集中到二语的表现、成绩、或者水平因素上。支持性的和反驳性的数据通常以整体测试分数(global test scores)。反应时间方式(reaction-time measures)等形式来表示,而不是中介语的语言特征来表示。

最后,关于抽象程度的不同,比较了两个明显相似的声明,有关在一个学习者的输入中用于习得的新形式的习得潜力。Krashen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认为(从可理解的输入中)习得的结构将会是高一步,或者稍微超出习得者的现有的发展水平i,Pienemann的科学性和可教性假说(Learnability and Teachability Hypothesis)预计了根据习得阶段分组,转而根据特别的发展结构提供定义,将会在以前建立完善的发展序列中,在下一个中介语结构中,从教学中获利;同时预见了哪一个组按照预见所测试的不会获利。

当尝试评价这些观点的相对的优点时,关于这些目前存在的严重的问题有所不同。是否一个更为概括的理论,其中一部分似乎已经证伪了,比起一个不够一般的、有限数据支撑的更好呢?是否数据类型上的不同与SLA理论的方面与评价相同过程的竞争的解释相关联? 并且我们申明的高度明显和准确,必然使其容易被证伪,至少在细节上,使其比起一个松散定义的理论更不值得注意吗?

建立很久的标准存在用来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一些,因此,人们普遍认为ililun必须可以被证伪(服从于前面提到的与现在技术所能达到的有关)。很明显,现在还没有被证伪,即它必须能够解释现存的数据,即具有“观察充分性(observational adequate)”。如果其它的方面都是平等的话,一个更大范围的理论比起一个狭窄的理论要更好,因为它能够用于提出范围更广的问题,或者其更具有概括性。如果两个理论是现有数据的平等好的解释,更好的理论是更为简单的。即具有更少的区分和使用更少的防止误解的说明(caveat)来处理数据。但是现有的SLA的状态意味着一方通常不得不衡量结果,同时运用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评估标准于不同的理论类型,那个时候还不够清晰。

谨记

1.理论过度简化(oversimplification)-可能误导,而不是解释或是有益于促进事实的发现。

2.统一理论影响-对其他观点压制

第八章 SLA课堂教学

1.SL教学似乎并没有改变习得序列,在小的方面甚至阻碍随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SLA过程有积极地影响,习得的速度有积极的影响,对于最终的成绩有积极地影响。

2.还没有充足的研究来得出结论,除了习得的速度。

3.正式的SL教学用处有限的观点明显还不成熟(例如指对beginner有用,只针对于简单语法),并且几乎是错误的。与习得速度有关的发现本身对于学习者和老师相当有用。

4.将来的实验在受试的选择,控制组的选择,选择可供学习的SL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准确记录、报告教学由什么组成也是很重要的。

解释

1.接口观点(inter-face position)-加工限制(processing constrains),多维模型(multi-dimentional model),可教性假说(teachability hypothesis)

2.非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自然接触&可理解性的输入丰富的课堂教学&重视形式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研究。

问题:

1.文学批评中的失语症与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失语症。

2.传统周易中根据生辰八字来推知一个人的性格命运,可以将其与性格/二语学习/认知风格联系起来,从而知道外语教学,如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3.心理学中注意的分配每个个体差异明显,比如,有些学生能够在看书的同时听音乐,有些学生必须在比较安静的情况下才能学习好,反映了该学生在看书的时候有心理翻译和心理声音,他们必须将文字读出声音(哪怕是心理默念出声音来)以音频的形式才能与长时记忆中的内容相匹配,从而通达理解。而注意力能够同时分配的学生有可能他们的信息是以视觉表层的形式存储的,通过表面文字的外形直接通达理解。

第二篇: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初中英语教学 学习总结

今天学习了王老师的讲座,虽然认真聆听,但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还是有点模糊。现将所学总结如下,以供以后再深入学习。

二语与外语通用,用于指外语学习。克拉申的五个假说和 Swain 的输出假说学习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输出假说

“习得”指以获取信息或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语言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

“学习” 是有意识的语言规则的学习。1. 词汇习得的过程。

习得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是要适当增加隐性教学的成分(浸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自然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

1. 输入假说即有效性语言输入(可理解性、趣味性、此时此地原则包括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真实即真实的语境和足够的输入量)

输入假说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输入的种类(文本输入、音频输入、视频输入、图片输入、动画输入和演示输入)输入的来源(教材资源、课外资源、教师和学生)输入的分析(分析文本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分析文本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要求、分析文本对学生图式的要求)

2. 情感过滤假说对初中教学的启示(图式激活、可理解性输入、小组协商、关注阶段性目标、反馈方式适当,通过这样才能创设安全、和谐、愉悦、放松的学习环境)

3. 输出假说指新语言的形成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修正完成的;新语言的形成是在信息交流中发生的;新的语言形式是在学习者自身体验中逐步习得的。它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设计产出性活动;同伴参与交流、协商;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多次尝试,教师可以提供帮助,但不要限制学生)

出现问题的改进建议:活动要有目的性、学生要有交流的需要、对语言有一定的要求。

4. 词语的习得一般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贴标签,也就是建立概念和所指之间的关系。这是词汇学习的第一步,学习者必须知道所学词汇的意思、所指,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说出所给单词的意思,或将图片与英语单词匹配,或让学生用表情、动作表示某个单词的意思,就属于贴标签。词汇习得的第二个阶段是组合。所谓组合指发现一词多义和多义一词的过程。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第三阶段:建立网络。只有当学习者能够在一个词语新的意义和原有意义间建立联系这个词语才能真正掌握。

词汇习得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词汇教学的内容:意义,用法,搭配、句型、语境、功能;输入方式:利用各种手段强化输入,凸显输入信息;词汇教学的方式:法线使学习、专项的训练与应用;词汇教学活动:分析归纳,同伴、小组交流,产生)

5. 阅读习得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加强语音意识的培养;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加强句法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词汇的自动识别能力;注重阅读图式的建构。

第三篇:如何利用语境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12-16 15:06:00 ]

作者:王琼子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语境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的导入、教学、运用阶段的作用,提出了一种语境教学方式。同时,提出语境的设置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即实用性、趣味性、针对性原则。

【关键词】语境 词汇教学 语境设置

张志公先生1988年就指出:“语汇重要、语汇难”,呼吁加强语汇的研究。但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本身的研究成果不多,如何有效的让学生对词汇进行理解、记忆、运用,将直接关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无论是传统的以“词”作为基本语法单位的“词本位”教学法,还是目前的由世界汉语教学会会长吕必松教授提出的“以字识词法”的“字”本位教学路子,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目前我们还不能断定谁好谁坏,一切都还在探索实验的过程中。其实,词汇的教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从接触、理解、记忆到应用四个阶段。而语境是唯一始终贯穿于其中的要素,学习语言离不开语境。我们是否应该从语境入手来探讨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的方式呢?笔者找寻了很多资料,但是在这个方面的专门研究的文章确实很少,本文试图打开这一篇章,以期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从而推进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关于语境

语境指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环境。关于语境的分类,目前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语境应该分成三类;话语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李建军,2003)。还有些人认为语境分成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古力加玛力,2003)。但是,我认为都不全面。有研究表明,影响理解的方式有两种:结构式与功能式方式。一个是从物理层面来理解,一个是从心理层面来理解(Werner J. Severn,2000)。以这一研究做启发,我认为语境至少可以分成三类:结构式语境、功能式语境、文化语境。结构式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篇章等语言层面的语境。功能式语境,则是指语气、语调、体态语等非语言层面的语境。而文化语境,一般指民族文化语境。

二、语境设置与词汇教学

按照上面的论述,我们在教学词汇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类型的语境。

1.词汇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需要,去找寻一些相关的具体的语境,比如学习《讲价》,就可以去菜市厂里听听别人是怎么谈论菜价的。学习《中国画》,就可以去当地的博物馆、展览管参观,了解一下基本的状况。学习《中国的小吃》,可以课前组织一次活动,如“做包子”,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借用包包子的过程,来让学生对于一些动词进行事先的了解。比如,“先把面和得匀匀的,把包子馅准备好,再把面团搓成长条,切成一个个小面团,接着把小面团擀成小面片;把馅儿放在面皮上,捏成包子的形状,然后放入蒸笼里。”“和”“搓”“切”“擀”“捏”等这些动词,十分生动形象。有了亲身的体验,等到上课讲述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当然,要做到每一次上课都能直接的去体验现场,是不太可能的。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视听的方式去间接的感受。如制作PPT,或者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材料。这样做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认知学的研究表明:“频繁的信息输入不断激活大脑

1

语义的各个结点,进行信息的匹配与提取,也不断贮存新的词语信息,构建和扩展语义网络。”(索尔索,1990)

2.词汇教学阶段。通常我们说,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记忆,其实质就是借用典型的语境来展示词语意义的各种要素。所以,教师在导入、讲解过程中要适当的加入以字、词、句、段、篇章为主的结构式语境。而不能就“词”“字”本身讲,要做到学“词”不离“字”,“字”不离“词”;记“字”不离“词”,记“词”不离“短语”,用“词”不离“句子”。就汉字教学部分来看,比如学习汉字“人”,我们可以结合人的象形体首先告知学生创造这个字的原因,加深他们的理解,帮助深化记忆。同时,当我们在学“人”字,也可以同时学习其他的简单字,比如“大人”“小人”“人口”等简单词汇,并结合之前所学的“人”的意思来联想记忆。长期从事于汉字研究的周健先生曾做过一个研究,他说:“他们曾对留学生利用语素义推导词义能力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在不提供语境条件下对合成词猜测推导正确率为30.19%,结合语境进行推导正确率为53.155%。”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利用语境来理解词汇意义并记忆词汇一定是有可行性的。

3.词汇运用阶段。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所以我们开设专门的口语课,在会话教学中引入了“材料语境”与“即时语境”。(徐子亮,2005)。还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能够在交际中克服文化的差异性,提高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实际交际能力。举个例子来说,关于称谓语的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将“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姚亚平,1995)的文化告知学生呢?就“妻子”的称谓,我们在实际的口语中就有很多的不同说法。比如“内人”“媳妇”“那口子”“老婆”“我们家那位”等。我们应该结合不同的会话对象适当调整自己的称呼方式。所以教学的过程中要用相关的语境教学来开展,将称谓的改变同会话人的亲疏远近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关于这一点在赵世开先生(1988)早期发表的文章里就有过很精辟的论述。

总之,不管是在词汇导入、教学、运用的哪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语境作为背景来进行。当然,这其中对语境的三个层面的涉及会因为需要有所偏重。

三、语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通过语境设置教学,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词汇的印象;使得学生在课上学习的词汇表达方式与课下的交际活动有机的统一起来;提高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但是,什么样的语境设置才能有效呢?我们认为应该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即汉语语境的设置要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特别是在词义的区分、理解与记忆层面上。比如:在汉语词汇教学中,虚词教学一直是弱点。因为一个虚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而且理解起来也很抽象。就解释“光”的意思来说,需要从语句中补充某些语境要素。直接讲“王老板输光了钱”这样的句子,会让学生觉得奇怪,换一个例子“他把水喝光了”,旁边画一个示意图:杯子的水从一满杯到半杯,到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到完全没有。提示是:喝完了。学生就此可以知道“输光钱”的意思了。

2.趣味性原则。黎天睦曾经说过:为了加强教学材料的“刺激度”,语言教学的例子“越可笑越好”。或者说越有意思越好,越有动感越好。同样,教师在设置语境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它的趣味性。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同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加强记忆。比如讲下面划线的词语的时候,用一些比较生动的例子,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1)我们刚说起你,你正巧就来了,真是“说曹操,曹操到”。(用俗语)

(2)我要是年轻三十年,早就和你们一起去跳舞了。(用非现实的假定)

(3)我宁愿不吃饭也要抽烟;我宁愿不吃饭,烟是一顿不能少的。(用夸张的手法)

2

3.针对性原则。在教学中,同一词语的不同用法,或者不同词语的容易混淆的用法总是会让人头疼。我们设置语境的时候要将它们控制在大体相近的语境条件内,尽量加强其对比效果,有针对性的突现其区别。比如:讲“确实”与“实在”的区别。可以结合这样的语境:

(1)你真的走不动了吗?我确实走不动了。(还能走,但是很累)

(2)你能再坚持一会儿吗?我实在走不动了。(不能走了,一步都不能动了)

再如:

(1)我吃不了这么硬的东西。(我的牙齿不好,不能吃这么硬的东西)

(2)我吃不了这么干的东西。(我吃不下这么干的东西:难以下咽)

(3)我吃不了这么多的东西。(吃不完这么多东西)

都表示“吃不了东西了”,后面搭配不同的形容词。其实是解释了相关的原因,要跟外国学生讲清楚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都是通过语境进行的针对性的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语境对词汇教学的作用。其实,在阅读、会话、听力等篇章段落的理解方面,语境因素同样可以弥补语言知识空白、把握句子真实含义的问题。所以,关于语境的探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语境与汉语教育.语言与翻译,2003,(4).

[2]古力加玛.关于汉语语境教学的一点思考.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6.

[3][美]罗伯特·L·索尔索.认知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4]徐子亮.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Werner J.Severn&James W. Tankard,Jr.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

[6]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3).

[7]赵世开.当前汉语中的变异现象.语文建设,1988,(1).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3

第四篇:语音的感受性训练在幼儿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王子鉴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成都,610000)

摘要:通过对幼儿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探讨,本文发现学龄前儿童在外语学习方面的真正优1势在于可以更好的形成对外语语音系统的敏感性。由此本文提出应强调语音感受性训练在幼儿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相应的提出了在这种训练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思路。

关键词:语音;感受性训练;第二语言习得

一、问题提出:

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外语教学方兴未艾。有资料显示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关于学前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多数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也就是说,幼儿园期间能否进行以英语为代表的第二语言教育已经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的实现幼儿的第二语言习得。

在幼儿第二语言习得的实践中,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中应该创造出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呈现和互动等等。

但是除此而外,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在幼儿园外语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跟风办学、教材教法小学化或成人化、套用中小学外语教学的评价指标,简单使用词汇量或说出多少句话来量化学习效果等等。

虽然现在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外语教学活动时都能够遵循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坚持以听说为主,不强调认读。但是在听说为主的背后仍然可以发现要求识记的影子。因为很多老师包括家长都认同学前儿童外语学习的目标就应该是能听会说,最好还能进行简单的交流。但这些看得见的指标就真的可以标定幼儿外语学习的成果吗?如果不是,那么在幼儿园阶段的外语学习中到底什么才应该是儿童学习的成果?

二、学龄前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

为了更好的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有必要来回顾一下有关学龄前幼儿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相关理论成果。首先来自认知神经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负责学习语言的区域“布 1 王子鉴,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助教,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儿童认知发展。

E-mail:wangrichard777@yahoo.com.cn 电话:15902861687 罗卡斯区”在幼年时非常发达灵敏。幼儿学习外语时,大脑能将外语和母语同时贮存在“布罗卡斯区”。但“布罗卡斯区”的灵敏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在一定年龄之后所学习的第二语言就难以再进入这一区域,而需要在“布罗卡斯区”以外的脑区进行存储。但这些新建的语言存储区域一般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使用也不方便,所以会影响较大年龄儿童的外语习得。比如,会不利于语感的形成。

由上面的结论可以看出较小的幼儿在语言学习上有不可争辩的优势。那么是否较大儿童在语言学习特别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上就没有优势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较大儿童拥有更为强大的记忆能力,这是学习一切后天技能的重要保障,包括语言。那么换句话说,在儿童早期尤其是学龄前期,当幼儿的记忆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对词汇、语法和句型进行识记的时候,幼儿第二语言学习的真正优势在于对非母语语音的敏感和对这种感受性的存储。而这种来自非母语系统语音的感受性刺激可以为幼儿以后快速高效的学习这种外语打下不易察觉的基础。

来自发展心理学的证据证明,在个体发展的早期,我们会对自己的发音进行规范和调整。在这一过程结束以后人会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发音特点,同时抛弃掉母语中没有的所有发音习惯。正是这个过程,才使得英国人轻松的发出带th的清浊辅音,法国人优雅的弹着小舌说r,也使得中国人抑扬顿挫的掌握着四个声调。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幼儿的发音器官柔软,其声带、唇舌等运动神经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发音器官逐渐趋于定型。因此,从幼儿期开始学习不同的语言,儿童的发音器官就自然地会配合这些语言的发音而调整形状,从而使其掌握发音的技巧,形成正确的发音。而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儿童掌握其他语言语音和口语的能力就逐渐下降,很难达到母语的水平。

从这些相关理论成果的回顾和归纳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期外语学习确实有理由以听说为主。但是听说训练的目的不应简单的定位于能记几个词汇,能说几句日常用语。从学龄前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上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在大脑最敏感的语言区域印刻下除了母语之外的语音刺激信息;让幼儿在接受外语发音的训练过程中影响发音器官的塑造和发展;进而使幼儿可以在掌握母语的音韵系统的同时也接受第二语言的音韵特点。因为这种训练成果也许难以外化,所以前文将其称为“不易察觉的基础”。

三、外语语音的感受性训练

那么开展这种第二语言语音的感受性训练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首先应该是“全面而丰富”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进行以对外语音韵特点进行感受为主要目的的训练中,所选择的词汇或语句材料应该可以涵盖该外语所有的发音方式和特点。不必因为怕儿童发不出某种特殊的本族语言中没有的语音就不提出来进行训练。应该全面完整的展示该外语的语音全貌。

其次是“多维度多通道”原则。在进行语音的感受性训练活动中,应该听说看甚至是摸,多感受器调动下的活动。充分运用不同感受通道留下的多种信息痕迹以及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尽可能的提高对外语语音刺激的感受。

另外还应包括“努力与准确性均衡”原则和“逐步强化与年龄进阶”原则。这两点的意思是说,在训练过程中不必强求发音准确、清晰。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音器官的成熟程度来有区别的要求和逐步强化定型。

四、总结

综上,本文提出一个幼儿第二语言学习的新目标:获得对该外语语音系统的感受性记忆,形成对该语音系统的敏感性;同时训练尚未定型的发音器官,为日后像母语一样掌握该外语打下基础。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事幼儿第二语言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转变评价思维,接受一个外化性不强,量化水平不足的学习成果。同时放弃急功近利的揠苗助长式幼儿外语教学和考核思路。真正为幼儿学习第二语言切实的做好铺垫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念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张劲松等. 幼儿第二语言(外语)获得成效之多因素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3(5) 3. 余珍有.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2000(4) 4. 陈琴,庞丽娟. 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 学前教育研究, 2006(5)

5. 许政援. 三岁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和有关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3) 6. 卢伟. 对学前双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学前教育研究, 2003(6)

第五篇:从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看儿童语言习得论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探讨儿童习得语言的现象。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天生有一种独特的语言习得机制,它使得儿童能从有限的语料输入中习得语言。同时,他提出的参数理论认为儿童学习语法的过程主要是设置参数值的过程,获得语言知识就是确定参数值。最后,本文探讨了儿童习得第二语言的优势。【关键词】普遍语法 儿童语言习得 参数

1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乔姆斯基在《语言与心智》一书中提出了“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概念,以后简称为(UG)。他假设儿童一落生大脑里就存在一种独特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Device),以后简称LAD。这种机制使得儿童从周围听到有限的句子却能说出无限的句子。他还提出一个语言习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资料→LAD→语言能力。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的LAD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普遍特征,即普遍语法(UG)和一套评价系统。儿童听到外来语言后启动普遍语法,并在普遍语法的指导和控制下,在外来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假设——演绎的方法,在头脑中逐步形成有关母语的、系统的语法知识。UG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帮助人类习得语言,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UG以第一语言习得速度快、知识准确、具有创造力等为依据研究第一语言。乔姆斯基关于UG的假设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小孩子一生下来,用不了3-5年,不用接受系统的教育便已掌握了自己母语的主要特点。

UG是所有人类语言都遵循的一些共同原则和规则,但是如果语言知识仅仅是这些原则的话,那全世界的人就应该说同一种语言,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一现象,就要应用到上面提到的评价系统。也就是UG学说中的“原则和参数理论”(Principle and parameters in syntacticaltheory)。儿童天生具有一种普遍的语言知识,当他掌握自己的母语时,他会把自己内在的语言系统与本族语言的语言系统相比较从而调整他的语法。该理论认为任何语言的参数可以根据这一具体语言的特定规则而设置不同的参数值。儿童学习语法的过程主要是设置参数值的过程。用公式来表示UG和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的关系:

“经验”

普遍语法(UG)→个别语法(PG)

PG=α?UG

上面公式表示:通过参数α(即儿童的出生地不同,周围的语言不同),可以得出各种具体的语言。例如,α=a时,a?UG可能就是汉语语法;当α=b时,b?UG可能就是俄语语法。这种PG就是儿童接触语言材料之后内化了的语言规则,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乔姆斯基称之为语言能力。正因为儿童天生有了这种语言能力,才能使儿童在短期内、在不需要大人教授更多语言的情况下,就能说出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语言。

2 普遍语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

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内在论”观点不同于Bloomfield和Skinner为代表的结构主语所提出的“强化”(Reinforcement Theory)或刺激——反应论(Stimulus-Response Theory)。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是大脑的一种技能,是通过物种遗传获得的,正常人都具备的语言能力。如果不假设人先天具有语言能力,就不能揭示为什么人能掌握语言而其他动物不能,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儿童先天的智力水平以及后天的学习环境都不同,但都在四五岁以突发的方式学会了语言。但语言的习得是与语料输入分不开的,儿童需要接触一定量的原始语料输入才能习得语言,而且儿童语言初始状态的激活受时间的限制,过了临界点(critical period),即10-12岁,一个人便终生无法获得完整的操控母语语法的能力。人类发现的由野兽抚养长大的小孩,由于没有语言输入被发现时均不会使用人类语言,进入人类社会后均不同程度的学会一些语言。

3 儿童习得第二语言的优势

现代科学研究辩明,0-6岁是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每个儿童都有在大脑中形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乔姆斯基指出:“一种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一个侨民的幼儿可能在街上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学会第二语言,甚至每一个细微的音变都和说本族语的人一摸一样。”这表明,如果在语言中枢发展的关键时期内,给予儿童一个习得第二语言的良好环境,则儿童第二语言中枢的技能很容易在激活中得到发展。然而如果在关键期内,儿童未能获取另一种语言信号的刺激,那么另一语言的中枢技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国外科学家对接触第二语言的侨民儿童按年龄分组进行了试验,结果是:不满6岁的儿童组与13岁以上的儿童组有明显的差别,年幼组中,68%的儿童的口音被专家认为“酷似说本族语的人”;在年龄较大的一组中,这样的儿童只占7%。这显示出,如果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内,儿童未曾得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训练,那么语言中枢的调节、控制机制,无论从发音到书写,还是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都已形成了与第一语言相吻合协调的、整套的控制模式。这时候再接受第二语言的学习就可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儿童和成人不同的认知能力是造成其语言学习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在接触外语时,通常看到的是语言的相似性,以自我为中心不自觉地学习和掌握语言。对他们来说语言只是一种表达思想和表现自我的工具。此外,儿童不会像成人那样戴着社会的有色眼镜去选择应该使用何种语言,所以他们对任何语言都是包容的。

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语言习得与成人语言习得的差异更多地表现在情感因素上。儿童往往把语言学习看作一种游戏,并从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获得乐趣。他们几乎不担心犯什么语法错误,甚至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创造”一些错误的词语或表达法。最初接触外语的儿童经常试图用有限的词汇表达思想,以博得大人的欣赏,所以大多数儿童带有融合性学习动机,即有强烈愿望结识持另一种语言的人并与之成为朋友,甚至希望融入那个社会。与之相比,成人往往带有工具性学习动机。

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还在于:(1)幼儿先从听开始学习,这正是适合儿童语言学习的习惯方式;(2)幼儿不是逐个词去记,而是整句去学,这正符合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3)动词是言语的中心,幼儿往往很容易从一个简单的动词开始,深入下去,逐步掌握复杂的语言表达;(4)幼儿大体上是按照思维的顺序来使用语言,这种方式易于促进记忆。

综上,本文分析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G)理论,儿童习得语言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头脑中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解释了儿童为何能迅速习得母语,同时,儿童必须接触一定量的语料输入才能激活其语言习得机制,在其头脑中内化出语言规则。另外,乔姆斯基的参数理论解释了不同国家的儿童为什么习得了不同的语言作为母语,而且,与成人相比儿童习得第二语言具有相当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张淑静,崔艳菊.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J].外语数学,2002,(3):8.

[4]宗占营.浅谈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在心理语言学上的影响[J].天中学刊,1995,(3):57-58.

上一篇:电工安全考试题库下一篇:读父亲的严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