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2024-05-13

如何学习第二语言(共8篇)

篇1: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学院: 国籍语言文化学院 专业:

学科: 国籍:越南

姓名:潘明玄

第 二语言学习心得

摘要: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相关的因素,人们普遍认为第一语言对二语习得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影响,及所谓的正迁移,另一种是起阻碍作用的影响,及所谓的负迁移。第二语言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处理语言数据。行为主义者强调外在环境因素和第一语言的干扰,自然路线强调学习者内在因素导致语言习得。关键字:第二语习得 交流 人际关系

二语习得不是一个整齐划一可以预测的现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知识不只是采用同一种方法,二语习得是由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两方面有关的多种因素而产生的,这两方面的各种因素互相影响导致了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过,虽然要强调语言学习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但是只有二语习得可能具有相对稳定和概括性才会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如果这种概括性不是对于所有学习者,至少应该是大多数,“二语习得”这一概念就是用来概括这些一致的方面,这本书同时考察习得过程不变的和具有明显灵活性的因素。老师们认为课堂教学在二语习得中至关重要,最好讨论它,是因为它和以前讨论的许多问题有关,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课堂教学对学习顺序的影响,一是对学习速度的影响,现在几乎没有直接对这两方面进行的研究,多半是因为教育学认为教学可能可以把这两个方面都决定了。早期有人指出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可能遵循大致不变的顺序,这可能是使用相同的学习策略的结果,而学习策略是人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另一种可能是学习者恰恰在学习的某一阶段准备习得这一阶段输入的语言特征的结果。如果二语习得是某些只有在语言环境引发下的“语言习得装置”的结果,那么必须认为学习者有自己的大纲,这一大纲或多或少的受外界的影响。可是如果二语习得是关注输入中常出现凸显的的特征的结果,那么二语习得可能会有很多个大纲,并且课堂教学所提供的特定的输入会影响第二语言语法的习得顺序。少有的几个对于课堂教学对习得顺序的影响的研究证明自然的习得顺序不会改变,可是不排除课堂教学有多种形式,也不排除发展顺序受一些形式影响而不受其他形式影响可能性。目前的研究还没有考察在最佳情况下使用最好方法的情况,也有这样的可能,就是自然习得顺序反映了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情况,即自由随机的谈话,并且当考察这些对话时就能发现自然习得顺序。课堂教学可能不会轻易影响这种语言使用,但可能会帮助其他类型的,如有计划的演讲和写作。这一观点和二语习得中的语境变体相一致,课堂教学可能在一些情况下为学习者的表现提供帮

助,而其他情况下却不能。不管课堂教学是否影响学习顺序,他可以加快整个学习进程促进二语习得,接受课堂教学的学习者比不接受的人学习快,众多的课堂学习者证明了这一点,即使课堂学习的第二语言知识不能立即应用于随机对话,但是它不久一旦在这种交流中有机会用到第二语言知识,那么学习的知识就会派上用场,课堂教学有很强的滞后效应,也有许多研究证明了课堂教学加速了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是和第一语言习得相对的,他研究学习者在母语习得后怎么学习另一种语言,语言学习的研究开始于第一语言的习得研究,二语习得的方法论和探讨的许多主要议题都追随第一语言习得研究,所以一个关键的问题就体现了二语习得和第一语言习得过程相同或不同的程度,这不奇怪。二语习得涉及到语言学习者需要掌握的所有语言方面的内容,但是,关注的是学习者怎么掌握语法的次系统,比如否定句、疑问句,或者词素,如复数、定冠词、不定冠词。研究者常会忽视其他语言水平单位的学习,如很少关于第二语言语音,几乎没有关于词汇的习得。仅仅是最近,研究者才开始关注学习者是怎么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也才开始考察学习者是怎样使用他们的知识表达意愿和情感的。(实用的知识)所以,这本书所涉及的大部分是二语习得句法和词法方面的内容,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缺陷,许多研究者现在承认不仅研究二语习得的其他方面比较重要(特别是参与对话能力的获得),而且语法习得的其他方面也很重要。在语言研究中能力和表现往往有很大区别,能力是由语言规则在脑中的图像组成,语言规则构成说话和听话者的内部语法。表现由语言的理解和输出组成,语言习得研究——不管是第一还是第二语言习得——都对能力怎么发展感兴趣,不过,因为我们不能直接考察学习者内化的规则,我们必须考察学习者的表现,主要是输出,学习者的输出内容为我们考察内部规则提供了一个窗口,所以,就某种意义来说,二语习得研究就是关于输出的研究,它要看学习者实际说出的话,这些被看成是学习者脑子怎么想的证明,有一个主要的问题研须搞清楚,即能力在多大程度上由输出推出。学习过程可能是认知的或者是语言学的,认知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三类:用于内化新的第二语言知识的学习策略;学习者使用他现有的第二语言知识的输出策略;学习者想表达他力所不能及的内容时采用的交际策略。这些策略在本质上是调节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语言学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者天生就具有的语法普遍规则,他们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起点,那么我们的任务是考察输入以发现那些目标语规则是普遍的,那些是特有的。二语言习得受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影响非常之强,这是一个非常盛行的看法,最支持这样看法的是学习者在说第二语言的时候都有一个“外国”口音,当一个法国人说英语时,他的英语听起来像法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影响其他语言成分的学习如词汇和语法,这可能缺乏直接的证据,但是多数语言学习者和教师将验证它。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负面的,这也是一个比较盛行的看法,认为第一语言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一语言的特征会迁移到第二语言,事实上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常常被看成是战胜第一语言影响、慢慢用目的语的特征来代替侵入第二语言的第一语言特征以的最大限度的接近目的语的过程。如果按盛行的看法,第一语言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那么二语习得研究怎么确定母语的作用呢?研究资料的显示相当不认同第一语言普遍存在于二语习得,另一方面却支持了上面所说看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学习者的两种语言永远不会和谐相处,而是不断的斗争,这一斗争不只是限于认知时间,还持续到整个学习记忆知识阶段。

我们都知道在正式的学习中,智力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强有力的预测者,但在自然习得语言过程中尤其强调交际、口语等方面的时候,智力的作用就没有这么明显,也没有证据证明智力会影响自发语言运用中的习得路线。

我学汉语已经快四年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语言不像其它学科,最重要的是与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面对自己不会说的内容时不要害怕,要勇敢的去面对,勇敢地向别人学习。我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我发现我不仅把我的第二语言学好了而且我也交到许多好朋友,这些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另外我们需要对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找到其中的不同之处,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学习才行。

总之,“二语习得”就是在自然或教学中学习非母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过程,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知识,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形态句法了。

参考文献;Rod Ellis,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http://hanfangxia22.blog.163.com/blog/static/***81540602/

篇2: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摘要:本人从教至今,曾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现从事汉语教学。在教学期间,经过对比发现汉族学生学英语和少数名族学生学习汉语,其实都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体会到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共同之处及互补之处。随着英语学习的白热化,少数名族学生学习汉语成为了工作、学习的必需工具。为了更好的学习汉语借鉴英语学习方法极为重要。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英语

一、当今社会汉语学习及英语学习现状

汉语是我国各民族交流思想和文化的工具。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精通双语的少数民族建设人才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双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学习的问题较大。几十年的实践表明为少数民族学生制定的这一“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时达到汉族中学二年级的汉语水平,入大学后可直接用汉语听课”标准实际上尚未达到。主要问题是民族学生考入大学后,学生的实际水平达不到直接用汉语听课用汉语思维的程度。为了尽快地缩小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差异从而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教学。几十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采取了积极措施,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逐年有所提高。随着现代新技术和自治区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应尽快地掌握汉语,否则就无法摆脱“语言障碍’’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实现双语化。在新疆这个多名族聚集的地方,无论何种名族都要学习汉语,以之成为重要的生活工作的基本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汉语言的学习,母语为主的少数名族聚居地区和民汉杂居区,汉语为主的地区汉语能力及教育环境有很大差别,随着中央对新疆的关注与支持,汉语学习在少数名族地区推广及普及,双语教学更是源远流长,在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下大力倡导和鼓励少数名族学习汉语,新疆也掀起了汉语学习的新热潮。但是由于汉语教学出台不久,因此在系统学习汉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困难,许多孩子在汉语学习的道路上走的并不顺利,汉语学习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目前英语水平在社会交往及职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于此同时,伴随着升学、求职的压力,英语学习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本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都尽可能地让孩子们早早接触英语并开始英语学习。双语教学,即英语和汉语教学不断进步。

二、如何让学生喜欢或者自主学习汉语

汉族学生学习英语,少数名族学习汉语,同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在英语教学中对低段的孩子实行游戏中快乐学习,培养其兴趣,同理汉语教学也可适当借鉴。

首先,家长和老师首先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观点,引导孩子“科学”学习汉语。着重对孩子汉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建立自信,自信心是兴趣培养的基础;二是点燃好奇心,好奇心是保持兴趣的持续动力;三是获得持续的成就感,成就感是真实兴趣的保证。如果让孩子的学习过度依赖应试、物质奖励、避免惩罚、加分等外在动机,一旦外在动机稍微一减弱,孩子就不愿意再继续学习了。全面培养其听、书、读、写各方面能力,使汉语学习变成孩子的乐趣,而不是负担。让学生了解汉语拼音组合及拼读的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最终可以实现见到生字就会拼读、拼读从而识记生字、听到生字就会写的效果。这种方法能让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终身受益。

其次给他们提供适合他们朗读的汉语图书,而这些图书应该是孩子可以读懂和理解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听和读是典型的输入过程,而说和写是输出过程。只有积累足够多的语言输入,才能够形成真实的语言能力。我们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提供给孩子的朗读和听读内容,一定要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必须是他们能够理解的,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汉语水平。

三、有效借鉴英语教学方法

1.鼓励并加强口语训练

双语学习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听说训练内容,从听入门,通过说、唱、做,玩,先培养语感,培养兴趣,然后进入拼音教学。英语教学中也多次强调要求多听多说,不怕说错,就怕不说。

2.尽量用汉语组织教学

用汉语组织教学,可以烘托汉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是学生练习听力的良好机会,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途径之一。由于民语孩子未接处过汉语,因此在最初汉语教学时,可以用双语教学,即母语和汉语教学,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

3.用直观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说环境

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作为汉语教学的辅助工具,如汉语动画片,儿歌,从孩子的角度,从他喜欢的东西入手,激发他兴趣还能直观教学,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

四、家长成为有效的“助推器”

1.转变观念,适度放手,让孩子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自我变革,为孩子自主学习提供观念支撑,这是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想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注重自我学习,提高认识,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大力支持孩子学习汉语,给孩子灌输积极主动的学习汉语的思想,为孩子尽可能创造汉语学习条件,和孩子共同学习。因为,你的行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言传身教的效果会更显著。

2.遵循规律,注重方法,促使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谈到自主性学习习惯,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上课精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脑子爱开小差;科学证明小学生的注意力最多可以集中半个小时在一件事物上;二是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做到课前预习;三是不能在复习的基础上做作业,有时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甚至作业质量不高;四是不能及时地进行复习巩固。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往往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培养孩子主动学习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极易形成坏习惯。

3.生活中,努力营造语言环境

提供适合他们朗读的汉语图书,而这些图书应该是孩子可以读懂和理解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听和读是典型的输入过程,而说和写是输出过程。只有积累足够多的语言输入,才能够形成真实的语言能力。必须注意的是,提供给孩子的朗读和听读内容,一定要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必须是他们能够理解的,现今市场上也有许多适合双语学习者的录像、磁带、刊物。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汉语水平。适当的汉语进行交流,让孩子多和母语为汉语的孩子接触,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家长要尽可能让给孩子多接触汉语,这样家长才成为孩子学习汉语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教学教法参考

[3]英语教学方法。卡尔维特的教育

篇3: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 尤其在二语的学习中, 它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付出的努力和对学习这门语言的积极态度。学习动机是能动性的, 也就是说它不像智力因素等是稳定的, 而具有多方面的、复杂的特点, 所以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一直是学者们积极关注的。

一、有关学习动机的理论

要想对学习动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语言教育者首先要明白动机是什么, 由那些因素构成, 受那些因素影响。Gardner和Lambert在20世纪50年代基于社会心理学角度, 提出了学习动机的社会教育模式, 并将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1]。前者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是为了融入和了解目的语人的文化和生活中, 后者指的是学习者将第二语言看作一种工具, 有了这种工具, 他们可以找到好工作, 生活的更好.

然而,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学习动机理论也在不断的完善。研究者们对Gardner的动机分类提出了很多质疑。他们认为Gardner的动机理论主要是在社会大环境下的分析, 而未考虑到课堂学习环境和学习者自身的认知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因此, 后来的研究者不断对学习动机提出了修改, Deci和Ryan接下来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学习者自己本身对所学的东西具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外在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学习是因为外在的刺激.但是, 为了对学习动机有更深入的研究, 学者们在接下来的时间仍然不断努力,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匈牙利学者Dornyei在1994年提出的动机模式, 包含三个方面, 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境方面。

语言层面和目的语的相关因素有很大的联系, 包括目的语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实用价值等因素。学习者层面离不开学习者个体相关的因素, 包括自身的成就感和对语言学习的自信心等, 而这些因素也同样受语言焦虑、外语能力和自我效能等因素的影响[2]。学习情境方面的动机指的是课程、教师和学习集体的特定动机因素。总之, Dornyei的三维模式是对以前理论的完善, 但是, 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将学习动机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就显得缺乏整体性。随后, 又有很多学者对动机理论有很多的共献, Dornyei也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更新, 在2009年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将二语和学习者个体相结合, 突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目前,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仍需要不断的论证和研究。

二、学习动机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意义

二语习得与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者们结合心理学理论及研究成果, 分析出怎样的学习动机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积极意义。[3]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对英语的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它是否有用, 是否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他们一般希望, 学习的英语与自己付出的努力相适应, 但是, 一门语言的学习往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当他们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还达不到自己预期的价值的时候, 就会产生得不偿失的想法, 学习效能就会减低, 而且学习动机也会减弱, 因此, 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如果能够正确的看待期望和价值, 就会平衡自己的心态, 有积极的学习动机, 也会取得很好的英语学习效果。

有些学习者通过正当或非正当的手段超越他人, 以显示自己很能干, 表明这类学生只强调能力和暂时结果, 而有的学习者注重学习过程和发展自身技能, 通过自身努力来达到目标, 显然后者更有利于提高动机水平。后者的动机是积极的, 对学习第二语言存在内在的兴趣, 更看重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方法。因此, 确定正确的目标, 就会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 确定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学习二语的动力就会越强, 从而也会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

三、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

学习动机对第二语言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关系, 这里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为例来介绍一下英语动机的激发与保持。

英语作为目的语, 首先要增加学习者对英语价值的认识, 可以把英语看成一个目标, 目标价值越大, 学习者就会对它越有兴趣, 这种价值既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因此, 教育者应该多增加英语的内在价值, 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学习者体会到学习英语本身的快乐。再次, 要让学习者正确认识到英语学习可能存在的负面价值。英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程的设置要让学生处于一种认知的和情感的唤醒状态, 就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热情。[4]

组织教学是最关键的方面, 给学习者提供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 帮助他们完成阶段目标, 这样就会获得成就感, 这样就会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最后, 是关于学习后的评价, 不能只是最后的期末决定成绩的方法, 可以采用和学习者口语对话来进行评价, 可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评价学习者在其中的表现, 包括英语学习的4种基本技能。而且, 及时测评可以帮助他们明白自己处在的阶段, 结果好可以激发学习下去的动机, 结果不好也可以刺激学习者继续学习英语, 因此, 持续的努力会提高英语的能力, 而能力的不断发展会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样就会形成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结语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复杂的, 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也是来源于多方面的, 要想学习动机服务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教育者要先了解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 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并学会自我激励, 这样, 学习动机就会调动起来。学习者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动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得出合理的学习动机对第二语言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并提出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学习动机,第二语言,激发

参考文献

[1]曹静, 周景芸.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长沙大学学报, 2013 (6) :152-154.

[2]李绍鹏, 杨连瑞.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研究新进展[J].当代外语研究, 2012 (5) :43-47.

[3]秦晓晴.动机理论的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 2002 (4) :74-79.

篇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成果;研究展望

一、引言

隨着“以学生为中心”思潮的产生,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开始从教学法的研究转向对学习者的研究。研究者们开始积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性别、语言学技能、认知与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如动机、焦虑)等。作为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国外研究成果总结

O’Malley和Chamot(1990)将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Oxford(1990)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又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根据这个分类系统,Oxford还制定出了相应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Cohen(1998)根据运用策略的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

Ellis(1994)指出,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策略使用上存在着以下五大差异:

(1)善学者关注语言的形式,多用参考书获得相关语言知识,对语言的新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比较敏感,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2)善学者也关注语言的意义,从上下文中猜测意义,并设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3)善学者通常积极参与一切可能对语言学习有益的活动。

(4)善学者通常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具有较高的意识程度,并能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很好地进行调控。

(5)善学者能灵活、恰当地使用策略,并不是同时注意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而是根据需要,有时注意语言的形式,有时注意语言的意义。这种合理的调整来源于他们对学习任务的恰当评价和判断。

影响策略使用的因素有许多,归纳起来有两类。一类为学习者因素,另一类为环境因素。学习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学习者观念、第二语言水平、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人格特质和学习风格等。环境因素包括语言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策略选择的差异。

三、国内的研究成果结

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文秋芳(1993)将策略分为了两大类: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前者与学习过程有关,后者与语言学习材料直接有关。另外,研究者发现,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受到如语言学习观念、学习者因素、年龄、性别、动机、归因、形成性评价、成就目标定向、心理类型、焦虑、学习者的个人背景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诸多要素的影响。但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与二语成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这可能与策略和测量成绩的工具以及被试者的不同有关,当然其结果不同也和策略的分类不同有关。

徐子亮将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策略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想找出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在学习策略上的共性和特性,以及这些共性和特性的认知心理机制。罗青松对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策略”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江新用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对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对“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科学的测量统计分析。

四、研究展望

首先,国内对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和语言成绩并不成正比。因此,我们应该对语言学习策略进行必要的分类。所以,进一步探索出适合不同国情的策略分类标准和分类系统、设计出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已有研究证明,有大量因素影响着学习策略的使用,但是具体某个因素的哪个子维度影响哪个子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包括影响策略使用因素的各个子维度、策略的各个子维度和各项语言能力,分别探讨哪个因素的哪个子维度会影响哪个子学习策略,从而影响哪部分语言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Andrew D.Cohen.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O' Malley,Anna Uhl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01).

[4]罗青松.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彭述初.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6]钱玉莲.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03).

[7]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吴勇毅.学习策略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9]徐子亮.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9,(04).

篇5: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作者 李晶 【摘要】动词重叠是汉语很有特色的一个语言现象,具有灵活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表义作用、广泛地语法分布,充分地体现了汉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难点之一。本文针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产生偏误的原因作出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引言

动词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所在。本文把动词重叠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动词是汉语词汇中最活跃最丰富的成员,对于这类词的重叠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必定会对汉语现象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以及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会起到推动作用。

一 动词重叠偏误分析

由于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过度泛化导致留学生对动词重叠形式、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动词重叠充当的语法意义不能准确掌握。

(一)偏误类型

关于动词重叠的偏误主要涉及到动词重叠后的语法意义,重叠后充当的句法成分,也涉及到动词重叠的形式。1重叠式的误用

(1)重叠基本形式错误,主要是AAB式和ABAB式。例如:

*[1]每天晚上我们都要散步散步。*[2]我刚打完篮球得洗澡洗澡。

一些第二语言习得者对离合词的概念掌握不牢固,遇到离合动词重叠时,直接按照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来重叠。(2)重叠后时态错误,例如:

[3]他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去了。

“想了想”是在“决定不去了”之前的动作,属于过去时。所以,要在动词重叠式的中间加上表示时态的词“了”。

*[4]你听了听这句是什么意思?

这句是祈使句表示请求或建议别人做某事,属于将来时态。所以,在动词重叠式的中间加“了”显然不合适。2重叠式遗漏

(1)句法遗漏,例如:

*[5]我只是随便看。

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含有“只是、随便、稍微”等词修饰动词时,动词一般要重叠。

*[6]你把这件衣服洗。

在“把”字句中,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动词的重叠式。(2)语义遗漏,例如:

[7]我就在这里坐坐,一会儿就走。动词在表示少量、轻微的意思时,一般需要重叠。

[8]杰克上大学的时候,过着打打篮球、上上网、看看书的悠闲生活。动词重叠常常表现一种“轻松、悠闲”的意味。(3)语用遗漏,例如:

[9]我们不能总想着自己,也应该想想别人。

当我们提出建议的时候,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语气听起来不会那么生硬,便于对方接受建议,而且也更加合乎语境。

[10]麻烦你,帮我开开窗好吗?

当用动词表达“愿望、商量”等语义时,便于对方接受,一般要使用动词重叠形式。

3重叠式误加,例如:

*[11]我们都喜欢喜欢王老师。

心理活动动词、趋向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一般不能重叠。

*[12]我听到敲敲门的声音。

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动词一般不能重叠。

(二)偏误原因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者学习汉语动词重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母语的负迁移和目的语的泛化来分析偏误的成因。1母语的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信息这样一种现象,它多半出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在英语中大部分重叠词之间一般都会使用“and、in、by”等词联接。但是,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却不尽相同。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动词重叠的时候,尤其是双音节动词ABAB式,总是会误认为应该AB一AB或AB了AB等错误重叠形式。2目的语的过度泛化

目的语的过度泛化是学习者将其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新习得的语言知识上而造成错误的现象。第二语言习得这在学习动词重叠式时,最先接触的是单音节动词重叠。在接触双音节动词会自然地把单音节动词重叠规律套用在双音节动词上,这种目的语的过度泛化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者对汉语知识的掌握。

二 动词重叠教学策略

动词重叠是汉语动词中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语法现象。针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由于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过度泛化等原因造成的偏误,本文从教材编写及使用和课堂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提高汉语动词重叠式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编写及使用

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材编写对于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离不开合理地使用教材。1 教材编写

教材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学习汉语动词重叠式的标准和依据,教材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与学的效果。通过对《汉语教程》和其他一些教材的考察,发现许多教材没有系统地讲解动词重叠式,大多数教材对动词重叠式的讲解集中在初级阶段,而动词重叠式的讲解应该随着学生知识体系的变化而不断地深入。2 教材使用

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教材的编写一般都跟不上语言的发展速度。在教材对汉语动词重叠式编排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断完善它以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动词重叠式大多数出现在初级教材上,但是教师在讲授中、高级阶段教材时,如果遇到与动词重叠式有关的知识时也要结合汉语动词重叠式进行讲授。这样,不仅可以使第二语言习得者温故知新,还可以不断加深对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1 总结归纳教学

在第二语言习得者已经掌握一定数量的动词重叠式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哪些动词可以重叠,哪些动词不可以重叠。

按动作动词与非动作动词来划分。动作动词可以重叠,例如:看、读、打扫、整理等。非动作动词不可以重叠,例如:是、能、喜欢、应该等。

总结归纳法的好处在于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套用后,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体会理解,对于迅速提高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交际能力有显著的效果。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建立系统的动词重叠范围的知识体系,便于第二语言习得者记忆和理解。2 语境教学

动词重叠式在请求句中,常常表示尝试意义。教师要抓住这样一种功能类型的特点进行强化,可以设计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交际训练。因为日常生活中,请求句的使用频率很高,而第二语言习得者往往不理解这类句型为什么不能使用单一动词形式,而要使用动词重叠形式,从而出现大量的不得体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采取语境教学策略进行交际性教学。

结语

本文在语言学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新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语言事实,对动词重叠进行更科学、更全面、更细致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第二语言习得者由于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过度泛化等原因导致发生偏误。针对这些偏误,本文提出了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如何教授汉语动词重叠式的教学策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同时,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

篇6: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语境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的导入、教学、运用阶段的作用,提出了一种语境教学方式。同时,提出语境的设置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即实用性、趣味性、针对性原则。

【关键词】语境 词汇教学 语境设置

张志公先生1988年就指出:“语汇重要、语汇难”,呼吁加强语汇的研究。但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本身的研究成果不多,如何有效的让学生对词汇进行理解、记忆、运用,将直接关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无论是传统的以“词”作为基本语法单位的“词本位”教学法,还是目前的由世界汉语教学会会长吕必松教授提出的“以字识词法”的“字”本位教学路子,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目前我们还不能断定谁好谁坏,一切都还在探索实验的过程中。其实,词汇的教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从接触、理解、记忆到应用四个阶段。而语境是唯一始终贯穿于其中的要素,学习语言离不开语境。我们是否应该从语境入手来探讨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的方式呢?笔者找寻了很多资料,但是在这个方面的专门研究的文章确实很少,本文试图打开这一篇章,以期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从而推进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关于语境

语境指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环境。关于语境的分类,目前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语境应该分成三类;话语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李建军,)。还有些人认为语境分成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古力加玛力,2003)。但是,我认为都不全面。有研究表明,影响理解的方式有两种:结构式与功能式方式。一个是从物理层面来理解,一个是从心理层面来理解(Werner J. Severn,)。以这一研究做启发,我认为语境至少可以分成三类:结构式语境、功能式语境、文化语境。结构式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篇章等语言层面的语境。功能式语境,则是指语气、语调、体态语等非语言层面的语境。而文化语境,一般指民族文化语境。

二、语境设置与词汇教学

按照上面的论述,我们在教学词汇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类型的语境。

1.词汇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需要,去找寻一些相关的具体的语境,比如学习《讲价》,就可以去菜市厂里听听别人是怎么谈论菜价的。学习《中国画》,就可以去当地的博物馆、展览管参观,了解一下基本的状况。学习《中国的小吃》,可以课前组织一次活动,如“做包子”,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借用包包子的过程,来让学生对于一些动词进行事先的了解。比如,“先把面和得匀匀的,把包子馅准备好,再把面团搓成长条,切成一个个小面团,接着把小面团擀成小面片;把馅儿放在面皮上,捏成包子的形状,然后放入蒸笼里。”“和”“搓”“切”“擀”“捏”等这些动词,十分生动形象。有了亲身的体验,等到上课讲述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当然,要做到每一次上课都能直接的去体验现场,是不太可能的。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视听的方式去间接的感受。如制作PPT,或者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材料。这样做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认知学的研究表明:“频繁的信息输入不断激活大脑语义的各个结点,进行信息的匹配与提取,也不断贮存新的词语信息,构建和扩展语义网络。”(索尔索,1990)

2.词汇教学阶段。通常我们说,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记忆,其实质就是借用典型的语境来展示词语意义的各种要素。所以,教师在导入、讲解过程中要适当的加入以字、词、句、段、篇章为主的结构式语境。而不能就“词”“字”本身讲,要做到学“词”不离“字”,“字”不离“词”;记“字”不离“词”,记“词”不离“短语”,用“词”不离“句子”。就汉字教学部分来看,比如学习汉字“人”,我们可以结合人的象形体首先告知学生创造这个字的原因,加深他们的理解,帮助深化记忆。同时,当我们在学“人”字,也可以同时学习其他的简单字,比如“大人”“小人”“人口”等简单词汇,并结合之前所学的“人”的意思来联想记忆。长期从事于汉字研究的周健先生曾做过一个研究,他说:“他们曾对留学生利用语素义推导词义能力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在不提供语境条件下对合成词猜测推导正确率为30.19%,结合语境进行推导正确率为53.155%。”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利用语境来理解词汇意义并记忆词汇一定是有可行性的。

3.词汇运用阶段。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所以我们开设专门的口语课,在会话教学中引入了“材料语境”与“即时语境”。(徐子亮,)。还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能够在交际中克服文化的差异性,提高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实际交际能力。举个例子来说,关于称谓语的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将“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姚亚平,1995)的文化告知学生呢?就“妻子”的称谓,我们在实际的口语中就有很多的不同说法。比如“内人”“媳妇”“那口子”“老婆”“我们家那位”等。我们应该结合不同的会话对象适当调整自己的称呼方式。所以教学的过程中要用相关的语境教学来开展,将称谓的改变同会话人的亲疏远近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关于这一点在赵世开先生(1988)早期发表的文章里就有过很精辟的论述。

总之,不管是在词汇导入、教学、运用的哪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语境作为背景来进行。当然,这其中对语境的三个层面的涉及会因为需要有所偏重。

三、语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通过语境设置教学,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词汇的印象;使得学生在课上学习的词汇表达方式与课下的交际活动有机的统一起来;提高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但是,什么样的语境设置才能有效呢?我们认为应该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即汉语语境的设置要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特别是在词义的区分、理解与记忆层面上。比如:在汉语词汇教学中,虚词教学一直是弱点。因为一个虚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而且理解起来也很抽象。就解释“光”的意思来说,需要从语句中补充某些语境要素。直接讲“王老板输光了钱”这样的句子,会让学生觉得奇怪,换一个例子“他把水喝光了”,旁边画一个示意图:杯子的水从一满杯到半杯,到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到完全没有。提示是:喝完了。学生就此可以知道“输光钱”的意思了。

2.趣味性原则。黎天睦曾经说过:为了加强教学材料的“刺激度”,语言教学的例子“越可笑越好”。或者说越有意思越好,越有动感越好。同样,教师在设置语境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它的趣味性。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同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加强记忆。比如讲下面划线的词语的时候,用一些比较生动的.例子,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1)我们刚说起你,你正巧就来了,真是“说曹操,曹操到”。(用俗语)

(2)我要是年轻三十年,早就和你们一起去跳舞了。(用非现实的假定)

(3)我宁愿不吃饭也要抽烟;我宁愿不吃饭,烟是一顿不能少的。(用夸张的手法)

3.针对性原则。在教学中,同一词语的不同用法,或者不同词语的容易混淆的用法总是会让人头疼。我们设置语境的时候要将它们控制在大体相近的语境条件内,尽量加强其对比效果,有针对性的突现其区别。比如:讲“确实”与“实在”的区别。可以结合这样的语境:

(1)你真的走不动了吗?我确实走不动了。(还能走,但是很累)

(2)你能再坚持一会儿吗?我实在走不动了。(不能走了,一步都不能动了)

再如:

(1)我吃不了这么硬的东西。(我的牙齿不好,不能吃这么硬的东西)

(2)我吃不了这么干的东西。(我吃不下这么干的东西:难以下咽)

(3)我吃不了这么多的东西。(吃不完这么多东西)

都表示“吃不了东西了”,后面搭配不同的形容词。其实是解释了相关的原因,要跟外国学生讲清楚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都是通过语境进行的针对性的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语境对词汇教学的作用。其实,在阅读、会话、听力等篇章段落的理解方面,语境因素同样可以弥补语言知识空白、把握句子真实含义的问题。所以,关于语境的探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语境与汉语教育.语言与翻译,2003,(4).

[2]古力加玛.关于汉语语境教学的一点思考.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6.

[3][美]罗伯特・L・索尔索.认知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4]徐子亮.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Werner J.Severn&James W. Tankard,Jr.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

[6]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3).

篇7:如何开始学习c语言

看完上面对C语言的简单介绍,想必你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吧。其实我们学习任何一样东西,兴趣都是最关键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既然你选择了要学习这门语言,请你热爱它。不论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都应摒弃浮躁,坚持到底。胜利永远都是属于锲而不舍的人。

另外在学习之前,我们还需要做一些准备。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编程环境,比如TurboC2.0,这个DOS时代的经典软件。试问当年有多少人是使用这个软件打开了C语言的大门。但是对于现在来说,这个软件明显有些不够方便。在Windows的环境下,微软公司的Visual C++6.0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软件操作起来很方便,所以本书也是基于这个开发环境展开讲解的。

编程环境选择好了,接下来就应该为自己找一些好的书籍。

其实对于像C语言这样的一种编程语言,学习它最好的手段就是多读代码,多看例程。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需要先按着教程一章一章地进行。因为教程里的安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基础知识到开发的各个方面,讲解了每一个需要初学者掌握的知识点。在学习教程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书中给出的范例,并且尽可能把每一个范例都亲自输入到编程环境中运行一下。当你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尝试自己去找一些问题,然后尝试独立地用C语言编写程序解决,这样不但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编写代码的能力,而且通过和实践相结合,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会更清楚地看到C语言真正强大的一面。

对于编程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两点,一个是数据结构,一个就是算法。虽然我们刚刚开始学习C语言,但是对这两点必须引起重视。同样是使用C语言,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程序就很简洁、高效,而另一些人写出的程序却恰恰相反。原因就在于他们使用的算法以及数据结构是不同的,或者说对于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从这些可以看出,如果你真的想在程序设计领域有所造诣,这两者绝对是关键中的关键。

最后,要学会利用一切资源去解决问题。

篇8: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1 少儿学习第二语言特点及优势

1.1 社会因素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少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他们的周围经常可以遭遇到与自己文化、语言迥异的人群, 这使少儿们在无意中对异于自己本族的语言和文化等产生好奇心, 进而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而少儿学习的外在动机则可能是: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同伴的羡慕、参加某种趣味比赛, 这样的外部动机又会反过来促进他们的内在动机中的兴趣,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另外, 由于少儿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强, 他们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往往是开放的、融合的, 愿意无意识地进人一个新的环境, 接受新环境的一切新的东西, 这样就有助于少儿在单纯的动机中轻松地习得第二语言。

1.2 生理因素

首先, 我们必须对世界少儿汉语教学中“少儿”这一名词进行明确地界定, 我们所指的“少儿”应该是从跨过幼儿阶段到接近青春期的“少年儿童”这一年龄段, 大约是6-14岁。就语言习得而言,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生理阶段, 人们早已普遍注意到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要比成人容易些、有效些, 学者们为证明这一假设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目前, 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是:学习一种第二语言应从6岁 (也有一部分人说4岁) 至青春期到来之前进行, 因为这期间可能存在一个关键期。 (廖崇阳, 2006)

众所周知, 少儿正处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特别是语音发展的敏感期, 其语言模仿能力强, 尤其体现在语音学习上。少儿的发音器达到灵敏的极限, 耳朵能辨别语音、语调上的细微差别, 口舌能准确地模仿多种声音, 对语音的把握最为纯正, 这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3 心理因素

少儿的认知系统尚未完全形成, 使得他们对任何新事物都具有极度的开放性和愿意接受性。把一块海绵放入水中, 海绵会很快的把水吸进自己的体内。幼儿的大脑就象海绵, 他们的“工作”就是以吸收的方式在环境中学习。从字面上来说, 即指孩子们会从环境中吸收信息, 这一点在两岁小孩学习其母语的过程中, 是显而易见的, 他不需要正式的教导、刻意的学习;也不象大人学习外语一样, 须经过漫长而乏味的学习过程。对一个小孩来说, 运用全身所有的感官, 去研究他周遭这个有趣的环境而获得信息, 是一个自然而愉快的活动。

少儿之间的交流, 只需较少语言的参与即可实现, 而且用于交流的语言结构简单, 甚至还可借助大量体态动作, 使少儿在掌握少量的第二语言情况下就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 从而增强了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外, 少儿学习第二语言心理负担小, 不会因害羞或怕出错而不愿开口, 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表达机会, 把第二语言当作一种新的“语音游戏”来玩。

1.4 学习策略

一般的研究认为, 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主动采用很多的学习策略, 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性地提高自己学习第二语言的效率。相对而言, 少儿的学习目的性较弱, 所以主动采用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的可能性较小。

但是, 据心理学家研究, 学习策略中有一个构成因素十分引人注意, 即所谓“场独立 (field independence) ”和“场依存 (field dependence) ” (Myron H.Dembo, 1988) , 这两个概念是从心理学的图形识别的研究中引入的, 它们是用来衡量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对外界的依赖程度的指标, 个体的学习活动受环境背景影响大, 属于场依存型, 相反则属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非常注意社会场, 受他人影响大, 而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则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对那些非人际的抽象的东西感兴趣。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由于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分析能力强, 能从一定的语境中把语言项目分离出来, 长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形式, 而场依存型的学习者则长于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 他们关心别人, 善于与别人交往, 因而易于在交际中潜意识地习得语言。研究表明, 少儿的场依存倾向强, 所以易于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 成人的场独立倾向强, 适合在教学课堂上学习语言。

然而, Krashen (1981, 1982) 认为, 只有自然吸收的语言才能转化为口头的熟练掌握, 语言“习得”与“学习”不同, 它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 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习得语言这一事实, 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 因此他把“习得”和“学习”两种方式分别用不同的术语“picking up a language”和“knowing about a language”加以区分, 在他看来, “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潜意识地、非正式地学习语言, 这种状态下学习就好像随手采摘东西一样, 毫不费力地获得第二语言。而“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 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 这种“学习”相对于“习得”来说, 需要耗费时力。这样看来, 由于少儿学习第二语言更多的是场依存型的习得, 他们能较轻松地学会一种第二语言, 善于用来交际, 活学活用, 用中学习、学习中用。

综上所述, 少儿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相对于成人来说有不少特点和优势, 他们优越的生理年龄、单纯的学习动机、轻松的学习情感以及倾向社会的学习策略都十分有利于第二语言的教与学, 同样, 在世界汉语教学中, 少儿的这些优势也显得十分重要。

2 少儿汉语的教学策略

2.1 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儿童早期第二语言学习重点是兴趣的培养和语感的形成, 结合儿童好奇、好问、思维具体形象和兴趣广泛、认知水平不高的特点, 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贴近少儿生活, 尽可能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然语言环境, 做到浅、宽、趣。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选择:

(1) 选择儿童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2) 选择儿童可理解的周围环境和社会信息为教育内容。

(3) 选择儿童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为教育内容。

2.2 以听说为先, 交际教学为突破口

对于身处海外的少儿来说, 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和动机不是兴趣, 而是学校的要求或者家长的意愿, 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对中国的感情和对汉语的兴趣, 并将兴趣转化为学习汉语的动机, 是我们在进行汉语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 在教学上, 我们充分利用少儿语音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 从语音和句子人手, 采取听说为先的方式, 从汉语拼音和会话开始, 使学生很快便能使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会话。对于汉字, 我们从独体象形字人手, 在教学中结合汉字的演变.利用图片让学生认读汉字。写汉字主要以描红为主。

听说为先, 认读汉字为主的教学模式, 既可以发挥少儿学习外语的优势, 在语音、尤其是声调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避免汉语学习中常有的洋腔洋调的毛病, 又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汉字的读写, 在不知不觉中避开了汉语学习的难点, 保护并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交际即交流、沟通, 它是一个活生生的语言交流和运用的过程。在教师与儿童的交流过程中, 多设置交际情境, 为他们提供多说、多练的机会;还可以通过直观法、体态语法、感知法、情境法等达到语言的意义输入和输出。同时教师应使用目的语口语教学, 或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尽量限制儿童使用母语, 使少儿自然而然习得汉语。

2.3 自然的汉语课堂环境的营造

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只能利用课堂环境学习汉语的情况下, 课堂自然语言环境的营造在海外少儿汉语教学中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课堂环境的背造应从两方面人手, 一是从视觉入手, 一是从听觉入手。

在视觉上, 我们利用图片来营造中国的自然环境, 如把一些印有中国著名风景, 同时印有汉字和拼音的图片挂在教室的墙上, 如中国的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另外, 把学习内容做成颜色鲜艳的图片贴在教室里。学习汉语拼音时, 便把汉语拼音字母贴在教室里。学到动物的时候, 便把各种动物的图片挂在教室里。这样可以在视觉上使学生看到的都是和汉语有关的内容。在听觉上, 我们利用中国的童谣、儿歌及流行音乐营造自然的汉语输人环境。上课前可以播放一些容易听懂, 又朗朗上日的童谣, 使学生走进教室便可以听到汉语, 课间播放一些轻松的流行歌曲。

3 结论

总而言之, 在少儿汉语教学中, 教师采取适当教学策略的依据从根本上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以及汉语的特点。如何能够完美的将这三者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起来, 还需要大批的学者去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 我们比较容易找出少儿二语习得的各种优势, 但同时, 我们还得注意儿童在语言习得中因为认知发展所导致的局限和劣势, 并把这些综合考虑, 才能在教学中发现更多的问题, 然后逐一解决, 才能在少儿汉语教学这一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摘要:少儿的第二语言习得有其自身的规律, 从少儿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及学习策略四个方面对其优势进行分析, 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少儿,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润新.世界少儿汉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

[2]丁迪蒙.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3]孙德金.让科学成就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宇明.语言学习与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5]Susan H.Foster-Cohen.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6]陈章太, 于根元,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7]Crain Stephen.The continuity assumption.In Ingeborg Lasser (ed.)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NY:Peter Lang, 2002.

上一篇: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一篇:7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