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过度教育现象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研究

2022-09-10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 目前高等教育规模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大学毛入学率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 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困难、文凭贬值和知识失业的现象越来越凸显, 对此, 有人认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过度教育带来的后果。对于刚刚进入快车道的我国高等教育, 为何会出现过度教育?过度教育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过度教育的概念界定

1、过度教育的概念界定

过度教育也称为教育过度, 1976年, 美国人弗里曼 (Freeman·R) 在其著作《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中第一次提出, 认为教育过度即是教育的供给超过社会的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过度教育现象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关注, 并从教育的社会效益这一角度探讨了过度教育的表现及其后果。Rumberger (1981) 、Tsang和Levin (1985) 等人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 认为属于下列三种情况中任何一种都应该是过度教育:一是相对于历史较高水平而言, 受过同等教育水平的人, 其经济地位或收入下降;二是受过教育的人, 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工作人员拥有比他所从事的工作要求更高的技能, 而这些技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 过度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平衡, 表现为人才高消费、学非所用、知识贬值甚至知识失业。

二、我国高等教育过度教育现象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无论是对增进国人入学机会, 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提高人口素质, 还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其实按照人口比例去计算是整体不足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只占人口比例的3.6%, 而美国同期该项数据比例是60%, 日本和韩国的比例是30%, 和我们相仿的印度也在16%。用我国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8.93%去对比, 仍就是很低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过度教育呢?对此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综合其主要观点, 得出如下结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度教育, 但这种过度教育并不是发生在所有行业和领域, 不是整体过度, 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局部过度, 是一种“数量”过度和“质量”不足并存的过度, 也是一种低层次、低质量、低水平的表面过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 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是过度教育形成的根本原因;高等教育结构失衡, 即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人才结构比例失衡, 地区结构失衡等, 促成了我国结构性过度教育的形成;择业观念的偏差也是形成结构性过度教育的重要因素, 受社会家庭的影响, 大学生择业意向过于集中, 岗位竞争激烈, 形成结构性过度教育现象。

三、我国高等教育过度教育现象的理论分析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会自动达到均衡, 现实中劳动力市场不满足完全竞争的假设, 各种因素导致劳动力在寻找工作时并不一定能找到与其教育程度相一致的工作, 会出现过度教育。而教育水平与工作经验、工作培训可相互替代, 教育水平高的人通过教育替代了工作经验, 同时也仅需要较少的工作培训;教育水平较低的人, 通过工作经验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使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具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因此过度教育可能是一个短期现象, 是职业发展过程中储备的人力资本;

2、职业筛选理论

筛选理论认为, 在大多数劳动力就业市场上, 用人单位看到的只是求职者大量的信息资料和一些表现特征, 并不了解也很难判别求职者所具有的工作能力, 用人单位只能根据教育水平来筛选, 雇佣认为符合要求的取职者, 而教育水平等基本信息都是由求职者本人所提供, 为了获取更多信息, 求职者会加大教育投资, 以表示自己是一个能力高的人, 因此如果工作要求不变, 求职者教育水平就有相对上升的趋势。

3、工作竞争理论

工作竞争模型设定两个行列, 一是工作行列, 一是求职者行列, 工作行列中对每项工作的技能、能力和工资都有标准。求职者行列按照教育水平、工作经验等特征由强到弱进行排列, 用人单位考虑培训成本, 一般会雇佣培训成本低的求职者, 也就是行列中位置较前的人, 因此求职者为了获得行列中较前的位置, 会加大教育投资, 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4、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大类型, 其一是具有较高工资福利待遇, 工作条件良好, 有较好的培训条件和较大的晋升机会, 就业稳定的一级市场。其二是工资福利待遇低, 工作条件较差, 晋升机会少, 容易遭解雇且安全性差的二级市场。教育水平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依据, 特别是进入一级市场显得非常重要, 劳动者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进入一级市场, 如果不能进入一级市场, 宁愿自己加大教育投资, 继续提高教育水平, 也不愿选择进入二级市场。即使进入二级市场, 也会因为教育水平的价值无法体现, 而去继续选择提高教育水平, 进入一级市场, 这样就加剧了过度教育的发生。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 可以看出, 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 求职者求职过程中收益最大化行为, 用人单位成本最小化的追求都会造成过度教育的发生, 并且会直接影响劳动力的就业。

四、我国高等教育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失业人数逐年增加。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5年大学的在校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 大学的毛入学率达到40%, 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然而,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 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从历年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看, 尽管多年的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 而且变化不大, 但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上升, 未就业人数却逐年增加, 就业总体呈下降趋势。 (见表1) ;

2、大学生降格使用, 就业满意度低。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热门用人单位有雇佣高学历人才的偏好, 尽管原来只要受过中等教育或参加过培训就可以胜任的岗位, 也一再提高雇佣要求, 非大学以上学历不可, 这样就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高聘低用的现象。许多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就业者, 或者不肯接受, 知识失业, 或者被迫低就, 造成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匹配, 就业满意度降低, 根据麦克思《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的数据, 大学生就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率, 2012届本科58%, 专科53%, 2013届本科58%, 专科54%。武向荣、赖德胜针对北京市过度教育的研究表明, 发生过度教育的职工对现有工作的不满意率或一般的为51。9%, 除去更换工作等因素, 二者结论基本一致;

3、就业大学生收入受到影响。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 这种资本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使用, 将丧失其作为资本的价值, 那么作为培养人力资本的教育产业也会随之降低其价值。因为在教育使用过程中, 教育不被充分运用, 意味着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受教育者的工资决定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下降后, 个人工资也随之下降。根据武向荣的研究发现, 我国过度教育劳动者的收入损失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多。

4、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在这种背景下, 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或者从事具有较低文化水平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 使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受教育效果不能体现, 感到事业抱负受挫, 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结果就是对我国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造成极大的浪费。

另外由于过度教育的发生, 也会对劳动者的工作态度造成影响, 致使生产积极性下降, 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因为对工作不满意, 还会造成对社会的不满, 影响社会安定。

五、过度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对策

1、大力发展经济, 创造就业岗位。

经济发展水平受限是我国过度教育形成的根本原因, 根据经济学理论, 经济发展速度与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时就业率往往较高, 因此应大力发展国家经济, 既要发展公有经济又要注重发展非公有经济, 更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产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加大高校改革力度,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高于经济发展速度时, 就会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 而且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 也会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高等教育要加强改革, 既要适度控制规模, 解决好供求平衡的问题, 更要合理调整结构, 在设置专业时要对社会劳动需求进行严密分析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 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 要有前瞻性。要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要加强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择业指导

就业择业指导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两者相互作用, 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创新创业要依赖科学的规划, 而就业择业指导能帮助学生规避创业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因此高等学校要创新课程模式, 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择业指导的核心内容融入教学体系, 要将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听课的“教中学”教学模式, 转化为“创中学, 学中创”, 强调创新实践, 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学生培养方案之中。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 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 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4、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要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 打破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约,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有序的环境。其次要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近年来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许多地方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尝试, 比如通过“政府购岗”, 财政提供工资补贴, 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服务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第三继续加强政策支持,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近年来国家出台许多政策,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政策针对性不强、配套不到位, 可操作性低等现象, 给大学生创业增加了难度。因此政府要主导, 尽快建立以创业政策为前提, 以创业教育为主要手段, 以商务支持为重心, 有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社会机构参与的创新创业平台, 帮助学生创新创业。

5、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 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 先就业, 再择业, 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 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张,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不断进入劳动力市场,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并且出现了过度教育的现象, 本文通过对我国产生过度教育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对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 进而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过度教育,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孙志军.过度教育:西方的研究与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5) :38-43.

[2] 赵修渝, 白韶红.中国过度教育现状的理论分析, 2006, (5) :124-127.

[3] 黄颖.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过度教育现象, [J].科技导刊 (电子版) , 2016, (1上) :16-17.

[4] 张荣禄.我国过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7上) :137-138

[5] 李维颉.基于麦克思报告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度教育的初探, [J]教学研究, 2015, (41) :148-149

[6] 武向荣, 赖德胜.过度教育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J].发展教育研究, 2010 (19) :36-41.

[7] 武向荣.教育开展中的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收入效应,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 :132-136.

[8] 黄冠琪.过度教育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 [J].价值工程, 2015 (7) :211-212

上一篇:简析大数据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作用和应对下一篇:论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与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