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报考热的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公务员报考热的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刘杨口述梁东云整理公务员,近年来在国内是热门话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成了一道新的景观。在美国也有公务员考试,其中PMF(即中央政府公务员考试)更是热点中的焦点。通过这种考试者能成为白宫官员,因而是许多美国人向往的职业。

第一篇:公务员报考热的论文

专家详解如何报考2009国家公务员

Q:在网上报名前考生需要了解什么?

A:理解文件政策,确认自己是否可以报考。看好几个时间(网上报名时间、报名确认及打印准考证时间、考试时间)。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以及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名 。

阅读网上报名须知,明白自己要怎么操作;同意网上报名协议,明确自己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Q:怎样进入网上报名系统?

A:从网站首页上找到报名系统登陆口,在进行登陆前一般都要求考生先注册。在注册的过程中要认真填写考生的个人信息,部分重要信息一经提交后不能更改(如:身份证号码、姓名等)。如因填写错误或更改而提交,将影响到你最终不能参加考试。注册成功后再登陆报考系统进行报考。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每个考生只能报考一个职位,在报考前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位报考。在报考成功后,系统会提示你报考确认的时间、打印准考证时间及考试时间。

Q:考试成绩在考试结束后多长时间公布?

A:一般都会在考试结束两个月后对外公布。由于有些考试成绩需要等待上级核对、批复,所以不能保证两个月后公布,具体公布时间会在网站上另行通知。

Q:《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有文理偏向吗?

A:很多考生认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中的题目可能倾向于理科考生,《申论》的考试内容更倾向于文科考生,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作为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公共科目考试,这两科考试所考察的能力都是一般国家机关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并不需要考生具备某项专业知识和素质。例如,《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中数量关系题型,表面上看起来考察的是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好像理科的考生对于此类题目更得心应手。其实它是考察考生对于规律的发现和把握的能力,这是理科考生和文科考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再如:《申论》考试表面看起来是和作文一样考察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的,实际上文字表达能力仅仅是《申论》所需要考察的一项能力,在整体中也只占较小的一部分。《申论》所要考察的主要是考生对于材料分析、理解、概括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广大考生在中学、大学的所有课程学习中所要求的能力。因此,不论文科、理科还是工科考生,只要你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实质,那么不论你是否接受过专业写作方面的训练,都会有一个满意的成绩。

综上所述,《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申论》是没有专业性倾向的考试。无论在考试设计,还是命题方面,尽可能地排除了对不同专业考生不公平的可能性。只要是具备了基本能力的考生,在考试中都能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得到满意的分数。

Q:公务员录用考试对学历有什么要求?大、中专生和自考生能不能报考公务员?

A:国家公务员要求的学历因党政机关的层次各异,中央党政机关一般是本科以上(招收的人员硕士研究生约占1/4~3/1,其余是本科生),省市一级本科生占到80%~90%,县乡一级大中专生比例则明显提高。大专生可以考公务员,但受到的限制可能多一些,也就是说一些单位、职位不收专科生。没有中专生不可以考公务员的规定,但因为现在生源实在太丰富了,所以中专生竞争上的可能性就大打折扣。

Q:自考生、函授生今年才能毕业,能不能视同为应届毕业生?怎样出具证明?

A:对全日制应届毕业生,报名时须提供由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签署意见的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对于成教类(含自考、党校、函授)应届毕业生,报考时须提供学校出具的已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毕业证待发的证明。

Q:我暂时还不想进机关工作,但想考一张“公务员证”放着,请问这样可以吗?

A:所谓的“公务员证”只是指地方公务员的录用资格证,例如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就是一种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从事公务员工作的资格证书,在规定的时效内,考生可以在北京市的党政机关或需要相关资格的单位求职,如果对方接收,考生可以被录用并从事相关工作。但是对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而言,“公务员证”是不存在的。

Q:关于基层工作经历的问题。

A: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农村从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经历,以及在县级以下党政群机关工作的经历。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以上毕业生报考学历要求为本科以下的职位的,可视为具备基层工作经历。例如在市级事业单位工作,但具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身份,虽然属于事业编制,也不能参加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职位的考试。

第二篇:我在美国报考白宫公务员

刘杨 口述 梁东云 整理

公务员,近年来在国内是热门话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成了一道新的景观。在美国也有公务员考试,其中PMF(即中央政府公务员考试)更是热点中的焦点。通过这种考试者能成为白宫官员,因而是许多美国人向往的职业。2007年,中国留美学生刘杨参加了这次考试,其经历让人回味无穷……2008年初,回国探亲的她向笔者讲述了一段奇特应考经历。

白宫,我来了

1986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的我,于2005年8月来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2006年10月,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美国联邦政府公开招聘中央政府公务员,并在招聘的人选中进行筛选考试。我眼前一亮。出国前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导师曾多次提到从政是最主流的一个职业选择,他说:“要影响社会,就必须到政府里面去,判断一所学校的实力,就要看这所学校的教授和学者对政策的影响程度。”

来到美国后,发现美国社会也有主流意识的说法——从商或从政。只不过在美国,从商从政并不完全泾渭分明,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同时都是成功的商人。我想如果参加这次公务员考试,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

按照报纸上刊登的报名邮箱,我发出了自己的申请信。两个工作日后,却收到了报名处的拒绝回复,上面清晰地写着,美国中央政府公务员考试的资格之一,就是参与者须拥有美国国籍。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

面对拒绝,让人扼腕叹息,导师哈瑞关心地问我是不是遇到了困难,得到我的回答后,哈瑞想了很久说:“这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在理论上,美国政府是允许非美国国籍的外国学生报考的,当然,必须有学校的推荐说明你很出色,能够胜任一些美国人无法胜任的工作。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建议学校推荐你,但是你要考虑清楚,你最后胜出的可能很小。”这一番话让我重新找到了希望。

2006年11月3日,哈瑞教授带着我来到哈佛大学的就业办。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他们详细地了解了我的经历,最后,学校为我出具了推荐信。

接下去的等待,让人感到心焦。推荐信发出一周后,仍然没有接到来自报名处的通知,我开始有些绝望。12月1日,哈瑞来到我的公寓,我黯然地对哈瑞说:“教授,我想我没有机会了,只能放弃。”

“你真的要放弃吗,刘?那这个岂不是浪费掉了?”哈瑞惋惜地说,只见他变戏法一样从口袋里掏出一封快递在我眼前一晃,我把快递夺了过来,兴奋地高叫着:“白宫!我来了!”

笔试,“陷阱”多

联邦政府公务员面试时间是每年的1月。去纽约之前,哈佛就业办公室特意安排了主任助理对我进行面试前的培训。除此之外,他还找来了以往美国公务员考试的样题,由于这样的试题是保密的,我所做的只是公务员考试的冰山一角。

这套试卷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45分钟,题目分数不同。我按照前后顺序来完成,在这里吃了亏。主任助理说:“这套试卷本身就是一个陷阱,考验人的反应能力。每个部分只允许用45分钟时间去做,如果你没有把握完全做完的话,那么就要先从高分题做起,这样你的分数才会得到提升!”这么“狡猾”,我表示了“不满”,助理笑笑说:“你去面试的时候,这样的陷阱更多,可要当心哦!”

有了这次培训,我心里踏实多了。来到纽约后。这里的酒店已经被前来考试的人预定满了,我只好在当地朋友家里借宿了一夜。面试那天,我早早地赶到了考试地点——克里蒂大厦,大厦门前站满了维持秩序的警察,考生要凭借面试通知进场。

从进大门开始,要经过三道安检才能到考场。考场前台的大屏上放着一张通过投影仪投射出来的图片。“白宫,是白宫!”我兴奋地说道。“小姐,别喊了。”我身边一个美国人低声对我说,“这个洋葱头建筑是国会大厦,不是白宫。去年我就在这上面吃了亏。”

经过交谈,我才知道,原来包括美国人在内,很多人都容易将国会大厦和白宫混淆。联邦政府用这两个建筑做了小小的“陷阱”来提问,如果回答错误,印象分就会打不少的折扣,因为考生连美国的政治中心都认错,可见平时对国家的关心程度不够。我头上冒出了冷汗,没想到这陷阱还真是设置得巧妙。那个美国人告诉我,他是第二次参加中央政府的公务员考试了,他说:“小姐,你要当心些,面试和笔试虽然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是一环套着一环。比如今天,他们会到纽约各个宾馆查阅到场考生的资料。如果你提前预定了房间,那么说明你做事比较谨慎、细心,这样就会加分,反之,则会减分。”

没想到一处不注意,我就失去了印象分。台上有工作人员开始叫号面试,那个美国人握了握我的手说:“小姐,你要记住,中央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就像剥洋葱,一层层的考验很多。如果你不小心,就可能在那一层让你流泪!祝你好运!”

面试提问的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会问一些你对你居住的当地州政府的看法。有了先前的提醒,我谨慎起来,每个问题都认真思考后才作答。面试完后我平静地等待着笔试,一个大嗓门的年青人正在谈自己的经验:“面试回答问题是有技巧的,每个问题你都要思考一下,不过最多一分钟左右。不思考会显得你草率,思考过长又显得你不够聪明。”竟然连回答都有讲究,我感到真是学了不少东西。

笔试和我先前接受的培训一样,仿托福的考法。刚拿到试卷,我就找各部分的高分题先完成,考试全部是选择题,主要是场景题,题干部分告诉一个政务场景,然后4个选项,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处理方式。考试的最后有一些心智测试题,无所谓正确答案,主要是考察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考试整整进行了3个小时,从考场出来,我头晕眼花,眼前到处飞舞着A、B、C、D,周围的考生长吁短叹,恨自己做题速度太慢。我心里暗暗高兴,看来,面试前陷阱里的失分,会在笔试上补回来。

落选,我自豪

2007年3月初,回到学校的我收到了面试的通知。哈瑞和学校就业办都很高兴,为我组织了一场小型的派对。

在面试中通过的考生,4月份要到华盛顿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这些人在美国被称为“Finalists”,我把它翻译为“终结者”,能走到终结者这个程序,在美国人看来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各所学校也会为学生取得这个成绩而感到骄傲。

不过,就业办主任的话却引起了我的深思。他说,终结者培训结束后,联邦政府会颁发毕业证书,这就意味着你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但是,想要得到公务员的工作,还要参加一个联邦各部门联合举行的JobFair,有部门接收,你才算彻底通过了考试。但奇怪的是,很多培训期间成绩优秀的终结者却在

JobFair递简历时被淘汰,不知道那些部门是凭什么作为依据而拒绝这些优秀的人员。

虽然这个疑团无法揭开,但走到这一步,洋葱已经剥到了最后一两层,说什么也不能放弃,哪怕会流泪。3月底,我坐上了去华盛顿的飞机,到公务员招考部门报名后,我被安排进了培训机构。

说是培训,其实进行起来更是一场模拟的游戏。每天上午一个课时的公务员守则和各个部门规定的学习,此后全天都是模拟时间。我得到题目是虚构一个在华盛顿的居民居住工程项目,要求详细地做出规划。从工程的准备推广,到居住工程的设施配备,拿出全套的方案。

我首先考虑到的是居民居住的舒适性,于是我从建筑本身人手,查阅了不少节能的材料,比较方便的室内设施。半个月后。我完成了全套方案。上交后第二天,培训老师单独带我出去。

我们的目的地是华盛顿第72街区。这里居住着一些居住条件不算好的美国公民,老师在车上告诉我:“你今天需要做的就是去街区,然后作为方案设计人,向这里的居民宣传和推广你的设计计划,争取到更高的入住率。”这让我感到忐忑,来到72街区后发现已经有人组织了居民等待着。

这些美国人的问题相当全面而刁钻,有的甚至连抽水马桶的高低,以及抽水口的宽窄都会问到。一场推广下来,我满头大汗,有许多现实问题我的方案里都没有提及,起初交上方案的得意已经荡然无存。我向老师要求:“先生,能不能把方案还给我,我做个修改。”

培训中心进出的车很多,许多人匆忙地要回了各自的方案,我从这紧张的气氛中感到一种暗战的气氛。我想,或许最终决定胜负的契机就在其中,各个部门也许是根据此时的表现来决定谁更适合吧。

6月10日,最后的考验终于到来了。这次是在白宫内,联邦政府各个部门齐聚一堂。议会、卫生部、财政部、建设部、中情局等等如雷贯耳的机构纷纷摆上了自己的招聘台。剩余的近百位终结者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着自己心仪的部门投递简历,按照规定,每个终结者可选择的部门最多两个。

因为我学的是政治管理专业,所以我选择了议会和建设部。简历投递后,终结者们则要在白宫外的草坪上等待最终结果,看着这座白色的宫殿式建筑,美国的政治中心,我奢望着自己有一天能到这里工作。很快,工作人员开始念被选中的终结者名单,每个被念到名字的人都露出了迷人的微笑,挥手走进白宫。

随着念到的人越来越多,我的心情逐渐沉重起来,最终,工作人员念完了“克里·乔丹”名字后,宣布公务员选拔就此结束。最后一个幸运儿是我熟悉的,那个在纽约提醒过我的美国人。带着一丝的酸楚和失落,我和其他落选的终结者一起离开了草坪,我们手里拿着终结者培训结业的证书,互相拥抱,安慰着别人和自己。

培训老师安慰我们说:“别沮丧,不是你们不出色。培训中的虚拟项目方案决定了最后的结果。比如你在居民居住设计的时候特别注意到医院的建设,而且提出了自己合理的理由,那么你可能被卫生部录取。而考虑到投资问题,也可能会让财政部感兴趣。你最后的方案修改很合理,但是第一次方案中的重点方面不切合你所选择的部门,你依旧会被淘汰。”

“那我呢?”我听培训讲师这么解释,不服气地问,“我可是想到了居住的舒适性,而且我应聘了建设部。”

“抱歉!”培训讲师诚恳地说,“刘,你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在失业率依然很高的美国,中央政府必须做招聘美国员工的典范,只有你申请的部门职务没有美国人能够胜任的时候,你才能胜出。当然你的优秀我们已经看到了。”

回哈佛的飞机上,我还是忍不住湿润了双跟,白宫公务员考试这颗洋葱,剥到了最后,我流下了眼泪。不过,我的眼泪是满足的眼泪,这次精彩的人生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独特和难忘的。拥有了终结者毕业证的我,有理由相信我的前途会更加美好,因此我自豪。

作者:刘 杨  梁东云

第三篇: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视角破解我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

摘要: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让扩招后的大学生成为当前公务员报考的主力军,出现了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热潮。我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是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文章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视角来分析该现象,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公务员报考和确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考公务员热;职业生涯规划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及报考热

我国公务员制度从1993年实施以来经历了20多个春秋,通过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尤其是《公务员法》的出台,我国公务员制度渐趋合理。在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指导下,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日益公开、公平、公正,吸引大量有志青年报考公务员,近年来出现了大规模的公务员报考热。公务员报考人数从1994年第一届正式招考的4 400增至2014年仅审核通过的报考人数就有152万,20年间涨了344倍,竞争比也从1994年的9∶1提高到2014年的77∶1。而从学历上看,本科以上人员占总数的91.7%,在公务员考试成功者中有三分之二是高校毕业生。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成为当前公务员报考的主力军,在大学出现了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

公务员具有福利待遇优厚、社会保障健全等特点;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等进行了充分论证。但这些都是从外部社会环境视角来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并不是基于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出发。据调查,只有8.3%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有明确的目标,66.7%的大学生坦承自己的职业规划较为模糊,5.6%的大学生根本没有职业规划的理念和意识。可以说相当多的大学生是在没有对自己、对公务员进行正确认识,没有合理的生涯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报考公务员。这是出现公务员报考热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虽然能缓解就业压力以及为政府输送高素质人才,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正确的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报考,对国家、对大学生都是不利的。首先,高增长的报考规模给政府带来管理费用的膨胀,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其次,可能导致人才过度集中于公务员,不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出现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再次,由于对公务员和自己都缺乏认识,盲目报考,大学生即使进入公务员队伍,由于不能发挥专业特长,其兴趣和能力得不到施展,会对其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教育最早由马连博士(Sideny P.Marland.Jr,曾任美国教育署长)在1971年提出的一种新构想。他认为生涯教育是全民的教育、终身的教育,兼具学术与职业功能,升学与就业作用,让职业价值贯穿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帮助个体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发挥教育真实价值的整体构想。生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广泛开展,但目前在我国,生涯教育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尚处于研究的探索阶段。面对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大学就业体制改革后,从国家统筹分配到双向自主择业,大学生急需认知自我、认知职业和社会,理性择业、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运而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源于生涯教育,其含义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结合对客观环境的测定、分析,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案以实践职业生涯目标的整个过程。其最基本的内容应该包括大学生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生涯抉择、生涯策略实施、生涯评估与反馈等几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中,认知自我应包括大学生性格、爱好、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等几方面的认知;认知环境应包括对国际、国内外大环境的认知,对自己学校、专业以及自己将来要选择的职业和单位的认知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抉择是在大学生认知自我和认知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定位,做出正确选择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策略实施是采取措施将职业生涯规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评估与反馈是大学生在生涯规划的设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对目标进行修正甚至重新选择的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职匹配理论。人职匹配理论是要求人的主观特性与职业的客观要求一致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人的主观特性是有差异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能力等在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职业由于工作性质、内容等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从事的人员的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个职业是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人,一个人也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职业,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找到二者的相关性以实现人职的匹配,即依据人的主观特性寻求与之对应因素的职业。若二者协调一致,则能助推工作效率的提升和职业目标的实现;反之,不但没有助益还会阻碍。因此,进行人职匹配对于个人和职业都十分重要。

三、破解公务员热的途径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体现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和就业途径狭窄的问题,而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回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来。因为它能为大学生认识自我、职业及寻求人职匹配提供方法、为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开辟途径,能给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降温”。

第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职匹配理念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公务员,避免盲目报考公务员。

按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职匹配理念,大学生在报考公务员前,应该对自己进行剖析认知,可以通过生涯测评系统、咨询专家等途径。由于每个个体的实际情况不一因此认知结果也不一样,在此不做论述。

在清晰认知自我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社会及公务员职业进行正确认识。首先,公务员是社会众多职业中的一种,社会为公务员职业提供较好的发展环境;明白公务员的定位,公务员是国家公仆。其次,要清楚公务员必须具备政治鉴别、依法行政、人际交往、心理调适等素质,要求报考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各项能力。尤其是随着网络文化畅行的民主化时代的到来,对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最后,要認识到公务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缺乏变化、创新、自由度以及发展空间有限等缺点的职业。大学生可以通过走访、调研、实习等途径来了解公务员的这些特点和要求,它的这些特点和要求决定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做公务员,也决定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报考公务员。

按照人职匹配理论,大学生要结合对自己的认知和对公务员的认知,要明白自己希望往哪方面发展、自己适合往哪方面发展、自己能够往哪方面发展,还要要明白公务员的要求,考虑二者是否匹配,理性对待。若二者匹配,做出报考决定并为之努力;若明知二者不匹配,还一味报考,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即使考上,从今后长远的生涯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

第二,加强大學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多元化,给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降温”。

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入学后,精神放松,目标不明、动力不足;在毕业时又不从自身实际出发确立职业目标,这对大学生素质提高形成障碍,影响大学生长远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应从入大学校门就要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来认识自我与社会,根据自身的能力、爱好、知识结构等合理的定位,寻找到自身与目标的差距,进而确立自己的中短期目标,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与措施,经过在校期间各种机会学习、锻炼、培养将来从事角色需要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来弥补自身与职业之间的不匹配,建立稳固的与职业目标匹配的关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职业准备期(即探索期),这阶段的重点是要对自己、对职业与环境有清晰的认知。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其次,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通过接触职业生涯导师和相关测评软件等分析自己,同时对目标职业和环境进行全面认知。这个环节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后续环节的开展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2)职业选择期(即定向期),经过一段专业学习之后,通过第一环节明确自己的性格缺点和经历欠缺的地方,明确自己现有的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或重新规划修正目标,或制定措施减少差距、消灭差距。(3)职业熟悉期(即准备期),根据规划目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点锁定在丰富和提高实现规划目标的知识和技能上,如参加必要的培训和实习、考取相关的职业证书等。(4)职业实现期(即冲刺期), 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升本、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等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要按照大学生职业生涯评估与反馈的原则,在四个阶段中不断评估职业生涯风险,修正目标,重新选择职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这过程大学生要不断认识自己和生涯目标以及二者的不匹配,进而确立自己的中短期目标,制订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与措施(如为达到生涯目标,在业务素质方面,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通过大学的学习来培养具备将来从事的角色需要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以弥补二者间的不匹配,培养和建立稳固的自己与生涯目标匹配的关系。总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阶段,一方面确立了大学生大学阶段的目标和人生目标,另一方面为大学生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指明方向,发觉自身潜能、理性择业,促进就业多元化,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良性发展,给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降温”。

参考文献:

[1]贾志欣,郭旗,金勇.“公务员热”现象分析——以大学生考公务员热为观察视角[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唐静.公务员“报考热”的思考[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5).

[3]马兴法.公务员热的多视角分析[J] .公共行政,2008(3).

[4]宋慧杰.公共管理视角下对“报考热”现象的剖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吴薇,洪燕.生涯发展观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编辑∕王剑慧

作者:张桥

上一篇:沈阳工业大学论文下一篇:二手车评估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