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版图清晰版

2022-09-09

第一篇:中国历代版图清晰版

中国历代版图

夏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商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

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周 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

西汉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东汉 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 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 土.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东晋十六国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

南北朝(宋魏)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

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南北朝(陈齐周)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 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

隋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

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唐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 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五代

朝代都城年代开国皇帝

后梁汴州(开封)907年——923年朱温 后唐洛阳923年——936年李存勖 后晋汴州936年——946年石敬瑭 后汉汴州947年——950年刘知远 后周汴州950年——960年郭威

十国

朝代都城年代开国皇帝 吴国扬州892年——937年杨行密

南唐金陵(南京)937年——975年李昪 前蜀成都891年——925年王建 后蜀成都925年——965年孟知祥

闽国长乐(福州)893年——945年王审知 楚国长沙896年——951年马殷

南汉兴王府(广州)905年——971年刘隐 荆南荆州907年——963年高季兴 吴越杭州893年——978年钱镠 北汉太原951年——979年刘旻

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 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 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 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元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明朝,明朝的领土除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还包括今天的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缅甸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和越南北部等地,并曾在东南亚的安南,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

清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

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中华民国 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归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

中国领土与清朝前期对比图

第二篇:中国历代版图

中国历代版图(清晰美图)

夏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商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周 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

西汉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东汉 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东晋十六国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南北朝(宋魏)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南北朝(陈齐周)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 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

隋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唐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 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五代十国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 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 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 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元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明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 东察合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

清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中华民国 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归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

第三篇:中国历代名人大全整理版

中国历代名人大全

春秋:齐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鲍叔牙、易牙、竖刁、郑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颍考叔、公子纠、宫之奇、公孙无知、晋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郑、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石碏、石厚、州吁、郑突、郑忽、老子、孔子、孙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西施、勾践、阖闾、夫差、文种、专诸、要离、庆忌、吴王僚、伊尹、烛之武、公子光、魏舒、晏婴、庆父

战国:乐毅、吴起、孙膑、庞涓、廉颇、赵牧、赵奢、赵括、项燕、田单、韩非、荀子、庄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荆轲、高渐离、樊於期、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邹忌、白起、商鞅、李悝、蔺相如、屈原、魏斯、乐羊、西门豹、孔伋、杨朱、聂政、申不害、尸佼、赵武灵王、匡章、淳于髡、张仪、苏秦、田辟疆、田忌、鬼谷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鹊、范雎、蔡泽、郭隗、唐蔑、宋玉、触龙、毛遂、鲁仲连、公孙龙

秦:嬴政、吕不韦、李斯、尉缭、王翦、王贲、李信、蒙骜、蒙武、蒙恬、嬴扶苏、嬴胡亥、赵高、章邯、司马欣、董翳、李由、甘罗、嫪毐、阳泉君、嬴子婴、嬴成矫、徐福、卢生、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张良、韩信、萧何、刘邦、陈平、周勃、夏侯婴、曹参、范增、项伯、项庄、樊哙、英布、彭越、熊心(楚怀王)、龙且、郦食其、钟离昧、周殷、灌婴、周章、魏咎、赵歇、田儋、田臧、李归、邓说、伍徐、张贺、庄贾、朱鸡石、余樊君、王离、陈余、张耳、宋义、涉间、苏角、李左车、田荣、殷通

汉:刘邦、萧何、曹参、韩信、张良、英布、周勃、周亚夫、吕雉、吕禄、吕产、陈平、灌婴、灌夫、郅都、宁成、张汤、东方朔、刘彻、刘启、刘安、卫青、卫子夫、霍去病、霍光、刘贺、田蚡、窦婴、苏建、苏武、司马相如、卓文君、司马谈、司马迁、扬雄、李广、李陵、王莽、赵飞燕、赵合德、刘秀、马援、邓禹、吴汉、盖延、赵破奴、张骞、刘细君、王昭君、梁冀、陈蕃、窦武、何进、卢植、皇甫嵩、朱隽、班超、班固、班昭、董卓、蔡邕、袁绍、袁术、郑玄、张衡、贾谊、晁错、郭解、剧孟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魏延、法正、庞统、周瑜、司马懿、徐庶、曹丕、曹植、曹彰、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满宠、蒋济、韩浩、陈群、张辽、徐晃、许褚、典韦、张郃、于禁、乐进、李典、曹仁、文聘、张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敦、夏侯渊、夏侯霸、夏侯威、姜维、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纮、虞翻、丁奉、徐盛、陈武、潘璋、甘宁、太史慈、蒋钦、周泰、董袭、骆统、廖化、马谡、王平、蒋琬、刘禅、孙亮、凌统、费祎、诸葛瑾、公孙渊、邓艾、钟会、诸葛恪、司马师、司马昭、孙皓、曹髦

晋:司马炎、司马衷、贾充、贾南风、王祥、羊祜、王浑、王浚、陆机、陆云、周处、刘琨、谢逖、陶侃、孙秀、刘渊、石勒、石虎、王弥、苟晞、潘岳、石崇、左思、王览、王导、嵇康、阮籍、阮咸、刘伶、王戎、杜预、荀勖、何曾、张华、司马攸、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司马乂、司马越、段匹磾、张寔、刘曜、刘聪、司马睿、王羲之、王献之、桓温、谢安、谢玄、谢道韫、桓玄、苻坚、姚苌、慕容垂、陶渊明、王敦、司马道子、孙恩、谢琰、王恭、殷仲堪、瘐楷、卢循、徐道覆、王猛

南北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元雍、元琛、元晖、法庆、尔朱荣、郦道元、刘裕、刘义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刘义康、刘湛、宇文泰、高欢、高洋、宇文觉、高长

1 / 5

恭、萧道成、袁粲、褚渊、刘秉、萧衍、萧统、陈霸先、陈叔宝、谢灵运、杨大眼、元英、邢杲、万俟丑奴、阮孝绪、王筠、萧宝卷、陈庆之、萧子云、萧子显、杨炫之、苏绰、祖冲之、贺拔岳、贺拔允、贺拔胜、侯景、魏收、王僧辩、萧绎、庾信、宇文护、斛律光、顾野王、江总、綦毋怀文、颜之推、施文庆、沈客卿

隋:杨坚、杨广、杨勇、翟让、李密、杨素、杨玄感、独孤皇后、贺若弼、韩擒虎、牛弘、史万岁、宇文恺、杨玄感、宇文述、何妥、何稠、裴矩、陈棱、宇文化及、杨林、王世充、宇文智及、宇文成都、阴寿、刘焯、李春、杨俊、杨秀、杨谅、卢思道、操天成、明克让、虞庆、郑译、梁士彦、宇文善、窦荣定、长孙冕、高颖、智永禅师、伍建章、伍云召、伍天锡、鱼俱罗、邱瑞、定彦平、魏文通、新文礼

唐:李渊、李世民、侯君集、李靖、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柴绍、程知节、尉迟恭、秦琼、长孙无忌、李存恭、封德彝、段志玄、刘弘基、徐世绩、李治、武则天、太平公主、韦后、李隆基、杨玉环、王勃、陈子昂、卢照邻、杨炯、王之涣、安禄山、史思明、张巡、雷万春、李白、高力士、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杜牧、李商隐、郭子仪、张易之、张昌宗、来俊臣、杨国忠、李林甫、高适、王昌龄、孙思邈、玄奘、鉴真、高骈、狄仁杰、黄巢、王仙芝、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薛涛、鱼玄机、贺知章、李泌、韩愈、柳宗元、上官婉儿

五代十国:朱温、刘仁恭、丁会、李克用、李存勖、葛从周、王建、刘知远、石敬瑭、郭威、柴荣、孟昶、荆浩、刘彟、张及之、杜宇、高季兴、喻皓、历真、李茂贞、朱友珪、朱友贞、刘守光、卢文进、李嗣源、冯行袭、康义诚、薛贻矩、朱弘昭、冯赟、李存孝、霍存、张归霸、张延寿、氏叔琮、朱瑾、朱珍、张存敬、牛存节、李罕之、乐从训、王师范、康怀英、王彦章、时溥、秦宗权、史懿、苏逢吉、杨邡、桑维汉、耶律德光、安重荣、边光范、袁继忠、李筠、薛怀让

宋:赵匡胤、赵匡义、石守信、慕容延钊、曹彬、潘美、赵普、杨业、田重进、王禹偁、林逋、杨延昭、杨文广、包拯、狄青、寇准、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吕惠卿、曾布、曾巩、苏洵、宋江、方腊、岳飞、秦桧、韩世忠、梁红玉、赵构、朱熹、柳永、黄庭坚、秦观、晏殊、晏几道、陆游、辛弃疾、魏良臣、李清照、唐婉、史弥远、韩佗胄、贾似道、丁大全、文天祥、陆秀夫、高俅、蔡京、杨戬、童贯、张叔夜、韩锜、岳云、张宪、梅尧臣、苏舜钦、吕文焕、吕文德、杨幺、沈括

元:铁木真、术赤、窝阔台、察合台、拖雷、忽必烈、博尔术、博尔忽、木华黎、赤老温、欧阳贞、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周德清、夏镇、蒙哥、土土哈、床兀儿、不花帖木儿、燕铁木儿、撒敦、唐其势、泰不花、王保保、伯颜、脱脱、陈也先、倪云林、司居敬、速浑察、相威、黄道婆、图帖睦尔、雪别台、刘杰、杨琼、郑露、明玉珍、刘福通、陈友谅、陈友定、张士诚、徐寿辉、柯九思、彭莹玉、倪文俊、张必先、张定边、妥欢贴睦尔(元顺帝)、赵孟頫、管道升、康里脱脱、鲁明善、汪汝懋、张雨、赛典赤·赡思丁、盛懋、黄公望、察罕铁木儿、亦黑迭儿丁、也里迷失、王开

明:朱元璋、刘基、宋濂、高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沐英、冯胜、朱亮祖、傅友德、朱允炆、朱棣、郑和、铁铉、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唐赛儿、唐寅、文征明、祝枝山、周文宾、冯梦龙、吴承恩、汤显祖、戚继光、严嵩、严世蕃、胡宗宪、俞大猷、谭纶、海瑞、李时珍、徐霞客、宋应星、王守仁、高拱、张居正、冯保、徐阶、王振、刘瑾、魏忠贤、崇祯皇帝、正德皇帝、天启皇帝、王承恩、陈圆圆、张献忠、李自成、熊廷

2 / 5

弼、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王世贞、顾起元、何可纲、赵率

教、祖大寿、丘睿、柳如是、李香君、邓子龙、徐渭、王抒、杨大中、方孝孺、齐泰、黄子澄

清:皇太极、顺治、多尔衮、孝庄、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康熙、洪承畴、吴三桂、范仁宽、纳兰明珠、索额图、姚启圣、施琅、尚可喜、耿精忠、雍正、年羹尧、隆科多、李卫、乾隆、纪晓岚、刘墉、和绅、和琳、阿贵、福康安、张廷玉、周培公、熊赐履、李光地、陈廷敬、于成龙、南怀仁、汤若望、林则徐、关天培、嘉庆、道光、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林凤翔、李开芳、陈玉成、李秀成、田文镜、洪宣娇、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慈安、奕昕、左宗棠、曾国藩、曾国荃、刘永福、李鸿章、荣禄、张之洞、李莲英、邓世昌、丁汝昌、曹雪芹

中国历史名人大全,

周武王姬发 周幽王 勾践 夫差 商鞅 嬴政贾夫人

姜子牙

黄飞虎

周文王

李靖

比干

闻太师

姜后

伯邑考

费仲

纣王 齐桓公 姜小白

楚庄王 芈侣 秦穆公 嬴任好 宋襄公 子兹甫 范蠡

郑庄公 姬寤生

吴王 阖闾 孔子 孙武 鲁班 周吕尚 刘邦 刘彻 王莽 霍光 曹参 英布 卢绾 彭越 虞诩 王允 李膺 梁冀 李固 刘濞 晁错 淳于长 霍光 张骞 桑弘羊 贾谊 陈平 张良 萧何 周亚夫 陈汤 班超 霍去病 窦婴 卫青 邓禹李广利 李广 韩信 窦宪 东方朔 耿弇 周勃 邓禹 寇恂 贾复 吴汉 项羽 虞姬 范增 丁 仪(正礼) 丁 奉(承渊) 丁 原(建阳) 丁 谧(彦靖)关羽(云长) 丁 廙(敬礼) 于 禁(文则) 士孙瑞(君荣) 山 涛(巨源)

卫 瓘(伯玉) 马 磾(翁叔) 马 良(季常) 马 忠(德信)

马 超(孟起) 马 谡(幼常) 马 腾(寿成) 王 允(子师)

王 双(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节) 王 戎(睿冲)

王 观(伟台) 王 甫(国山) 王 连(文仪) 王 沈(处道)

王 肃(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浑(玄冲) 王 路(文舒)

王 颀(孔硕)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兴) 王 基(伯舆)

王 谋(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韦 康(元将)

太史慈(子义) 毛 玠(孝先) 公孙度(升济) 公孙瓒(伯圭)

文 钦(仲若) 文 聘(仲业) 尹 奉(次曾) 邓 艾(土载)

邓 芝(伯苗) 邓止飏(玄茂) 孔 伷(公绪)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举) 母丘甸(子邦) 母丘俭(仲恭) 甘 宁(兴霸)

左 慈(元放) 卢 植(子干) 申 耽(义举) 田 丰(元皓)

田 畴(子泰) 田 豫(国让) 史 涣(公刘) 乐 进(文谦)

冯 习(休元) 司马师(子元) 司马防(建公) 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 司马儁(元异) 司马朗(伯达) 司马望(子初)

司马徽(德操) 司马懿(仲达) 边 让(文礼)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毕 轨(昭先) 吕 布(奉先) 吕 范(子衡)

吕 凯(季平) 吕 岱(定公) 吕 虔(子恪) 吕 据(世议)

吕 蒙(子明) 朱 隽(公伟) 朱 然(义封) 伍 孚(德瑜)

伍 琼(德瑜) 任 峻(伯达) 华 陀(元化) 华 歆(子鱼)

华 核(永先) 伊 籍(机伯) 向 朗(巨达) 全 琮(子璜)

刘 巴(子初) 刘 永(公寿) 刘 协(伯和) 刘 先(始宗)

刘 邠(令元) 刘 劭(孔才) 刘 表(景升) 刘 岱(公山)

刘 备(玄德) 刘 放(子弃) 刘 宠(祖荣) 刘 勋(子台)

3 / 5

刘 晔(子扬) 刘 陶(子奇) 刘 理(奉孝) 刘 焉(君郎)

刘 琰(威硕) 刘 禅(公嗣) 刘 虞(伯安) 刘 廙(恭嗣)

刘 璋(季玉) 刘 繇(正礼) 刘 瑢(文衡) 刘 馥(元颖)

羊 祜(叔子) 关 羽(云长) 许 允(土宗) 许 攸(子远)

许 劭(子将) 许 靖(文休) 许 褚(仲康) 许 慈(仁笃)

孙 礼(德达) 孙 匡(季佐) 孙 权(仲谋) 孙 休(子烈)

孙 观(仲台) 孙 坚(文台) 孙 和(子孝) 孙 河(伯海)

孙 亮(子明) 孙 桓(叔武) 孙 峻(子远) 孙 资(彦龙)

孙 乾(公祜) 孙 皓(亢宗) 孙 皎(叔明) 孙 翊(叔弼)

孙 綝(子通)刘 静(幼台)社 预(元凯)杨 仪(威公)杨 彪(文先)李 胜(公昭)李 撰(钦仲)步 骘(子山)何 宗(彦英)

应 劭(仲远)张 飞(翼德)张 纮(子纲)张 承(仲嗣)张 特(子产)张 温(惠恕)张 邈(孟卓)陆 凯(敬风)陆 绩(公纪)陈 矫(季弼)陈 骞(休渊)苑 康(仲真)金 袆(德伟)周 毖(仲远)周 群(仲直)郑 泰(公业)审 配(正南)孟 建(公威)赵 咨(德度)荀 爽(慈明)胡 奋(玄威)胡 渊(世元)钟 繇(元常)郗 虑(鸿豫)娄 圭(子伯) 孙 策(伯符)孙 韶(公礼)社 袭(子绪)唐 阜(义山)杨 暨(休先)李 恢(德昂)吾 粲(孔休)吴 质(季重)何 晏(平叔)辛 毗(佐治)张 辽(文选)张 茂(彦林)张 南(文进)张 悌(巨先)张 缉(敬仲)张 翼(伯恭)陆 逊(伯言)陈 武(子烈)陈 琳(孔璋)陈 群(长文)范 滂(孟溥)金 旋(元机)周 泰(幼平)庞 统(土元)郑 袤(林叔)孟 达(子度)赵 云(子龙)荀 攸(公达)荀 勖(公曾)胡 质(文德)胡 邈(敬才)种 劭(申甫)郤 正(令先)祖 茂(大荣)孙 登(子高) 孙 瑜(仲异)

邯郸淳(子叔) 严 畯(曼才) 杜 琼(伯瑜) 杜 微(国辅)

杨 修(德祖) 杨 洪(季休)

李 严(正方) 李 典(曼成)

孝 通(文达) 李 福(孙德)

邴 原(根矩) 来 敏(敬达)

岑 晊(公孝) 何 进(遂高)

何 曾(颖老) 何 颙(伯求)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张 休(叔嗣) 张 华(茂先)

张 松(永年) 张 郃(隽乂)

张 昭(子布) 张 津(子云)

张 既(德容) 张 鲁(公祺)

张 裔(君嗣) 张 嶷(伯歧)

陆 纡(叔盘) 陆 抗(幼节)

陆 骏(季才) 陆 康(季宁)

陈 宫(公台) 陈 泰(玄伯)

陈 翔(仲麟) 陈 登(元龙)

陈 震(孝起) 邵 悌(元伯)

和 洽(阳土) 金 尚(元休)

周 奂(文明) 周 昕(大明)

周 鲂(子鱼) 周 瑜(公瑾)

庞 德(令明) 庞德公(山民) 法 正(孝直) 宗 预(德艳)

孟 光(孝裕) 孟 宗(恭武)

赵 歧(邠卿) 赵 昂(伟章)

荀 恽(长倩) 荀 彧(文若)

荀 谌(友若) 荀 顗(景倩)

胡 济(伟度) 胡 烈(玄武)

种 会(士季) 钟 毓(稚叔)

钟 拂(颖伯) 皇甫嵩(义真) 姜 叙(伯奕) 姜 维(伯约)

祢 衡(正平) 费 观(宾伯)

4 / 5

费 祎(文伟) 骆 统(公绪) 秦 宓(子敕) 秦 朗(元明)

袁 术(公路) 袁 尚(显甫) 袁 绍(本初) 袁 逢(周扬)

袁 隗(次阳) 袁 遗(伯业) 袁 熙(显奕) 袁 谭(显思)

耿 纪(季行) 桓 阶(伯绪) 桓 范(元则) 桥 玄(公祖)

贾 充(公闾) 贾 诩(文和) 贾 逵(梁道) 夏侯玄(大初)

夏侯尚(伯仁) 夏侯和(义权) 夏侯威(季权) 夏侯敦(元让)

夏侯渊(妙才) 夏侯惠(稚权) 夏侯琳(子林) 夏侯霸(仲权)

顾 雍(元叹) 徐 晃(公明) 徐 盛(文向) 徐 庶(元直)

徐 璆(孟玉) 脂 习(元升) 留 赞(正明) 凌 统(公绩)

高 干(元才) 高 柔(文惠) 郭攸之(演长) 郭 奕(伯益)

郭 恩(义博) 郭 淮(伯济) 郭 嘉(奉孝) 诸葛诞(公休)

诸葛亮(孔明) 诸葛恪(元逊) 诸葛珪(子贡) 诸葛原(景春)

诸葛靓(仲思) 诸葛瑾(子瑜) 诸葛瞻(思远) 陶 谦(恭祖)

黄 权(公衡) 黄 忠(汉升) 黄 盖(公覆) 曹 仁(子孝)

曹 丕(子桓) 曹 休(文烈) 曹 宇(彭祖) 曹 芳(兰卿)

曹 奂(景明) 曹 纯(子和) 曹 昂(子修) 曹 洪(子廉)

曹 真(子丹) 曹 爽(昭伯) 曹 植(子建) 曹 嵩(巨高)

曹 髦(彦士) 曹 睿(元仲) 曹 彰(子文) 曹 操(孟德)

眭 固(白兔) 崔 琰(季珪) 淳于琼(仲简) 彭 羕(永年)

董 允(休昭) 董 卓(仲颖) 董 和(幼宰) 董 昭(公仁)

董 袭(元代) 董 厥(龚袭) 蒋 干(子翼) 蒋 钦(公奕)

蒋 济(子通) 蒋 琬(公琰) 韩 当(义公) 韩 珩(子佩)

韩 浩(元嗣) 韩 遂(文约) 韩 嵩(德高) 韩 暨(公至)

韩 馥(文节) 程 秉(德枢) 程 昱(仲德) 程 普(德谋)

程 畿(季然) 傅 干(彦材) 傅 巽(公悌) 傅 嘏(兰石)

鲁 肃(子敬) 蒯 良(子柔) 蒯 越(异度) 楼 玄(承先)

虞 翻(仲翔) 路 粹(文蔚) 简 雍(宪和) 满 宠(伯宁)

蔡 邕(伯喈) 蔡 琰(文姬) 臧 霸(宣高) 裴 秀(季彦)

管 宁(幼安) 管 恪(公明) 廖 化(元俭) 廖 立(公渊)

谯 周(允南) 樊 建(长元) 滕 胤(承嗣) 圆 泽(德润)

潘 璋(文圭) 潘 浚(承明) 薛 悌(孝威) 薛 综(敬文)

霍 峻(仲邈) 檀 敷(文友) 魏 延(文长) 糜 芳(子方)

糜 竺(子仲) 濮阳兴(子元)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世民 李渊 杜牧 韩愈 柳宗元 王维 王勃 骆宾王 杨炯 刘禹锡 李商隐 宋之问 郭子仪 裴矩 裴行俭

裴寂 温大雅 王绩 尉迟恭 柴绍 狄仁杰 薛仁贵 温彦博 裴炎 宋之问 张圭

王翰

宋太袓。 赵匡义 宋太袓宗,为赵匡胤胞弟。 赵德昭 赵匡胤之子,武功郡王。 曹彬 宋朝武将,官拜枢密使,为宋朝开国功臣。

宋朝武将,曹彬之子。 耶律休哥 辽军总帅。 呼延赞 宋朝武将,铁骑队指挥使。 秦翰 宋朝宦官,同时也精通武艺。 赵普 宋朝宰相,为宋朝开国功臣。 包拯、范仲淹、欧阳修、三苏、王安石、司马光、韩琦、富弼、文彦博、曾巩 辛弃疾 陆游

5 / 5

第四篇:中国历史各朝代高清版图

中国历代版图

夏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商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周 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

西汉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东汉 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东晋十六国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南北朝(宋魏)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南北朝(陈齐周)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 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

隋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唐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 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五代十国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 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 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 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元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明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 东察合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

清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中华民国 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归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

1.秦始皇(赢政) 2.汉惠帝(刘盈) 3.汉景帝(刘启) 4.汉武帝(刘彻) 5.汉宣帝(刘询) 6.汉哀帝(刘欣) 7.汉新帝(王莽) 8.汉光武帝(刘秀) 9.汉明帝(刘庄) 10.汉章帝(刘炬) 11.汉桓帝(刘志) 12.汉献帝(刘协) 13.三国魏武帝(曹操) 14.三国魏文帝(曹丕)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 16.三国吴大帝(孙权) 17.西晋武帝(司马炎) 18.西晋惠帝(司马衷) 19.东晋元帝(司马睿)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 34.隋文帝(杨坚) 35.隋炀帝(杨广) 36.唐高祖(李渊) 37.唐太宗(李世民) 38.唐高宗(李治) 39.唐中宗(李显) 40.唐睿宗(李旦)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42.唐玄宗(李隆基) 43.唐肃宗(李亨) 44.唐代宗(李豫) 45.唐德宗(李适) 46.唐顺宗(李诵) 47.唐宪宗(李纯) 48.唐穆宗(李恒) 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 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 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 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 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 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 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 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 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 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 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 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 61.宋太祖(赵匡胤) 62.宋真宗(赵恒) 63.宋仁宗(赵祯) 62.宋真宗(赵恒) 63.宋仁宗(赵祯) 6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65.辽太宗(耶律德光) 66.辽穆宗(耶律琛) 67.辽景宗(耶律贤) 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69.西夏景宗(李元吴) 70.元太祖(铁木真) 71.元太宗(窝阔台) 72.元世祖(忽必烈) 73.元成宗(铁穆耳) 74.明太祖(朱元璋) 75.明惠帝(朱允坟) 76.明成祖(朱棣) 77.明仁宗(朱高炽) 78.明宣宗(朱瞻基) 79.明英宗(朱祁镇) 80.明代宗(朱祁钰) 81.明宪宗(朱见深) 82.明武宗(朱厚照) 83.明世宗(朱厚熄) 84.明穆宗(朱载重) 85.明神宗(朱翊钧) 86.明光宗(朱常洛) 87.明熹宗(朱由校) 88.明思宗(朱由检) 89.清太祖(努尔哈赤) 90.清太宗(皇太极) 91.清世祖(顺治) 92.清圣祖(康熙) 93.清世宗(雍正) 94.清高宗(乾隆) 95.清仁宗(嘉庆) 96.清宣宗(道光) 97.清文宗(咸丰) 98.清穆宗(同治) 99.清德宗(光绪) 100.末代皇帝(宣统)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

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第五篇:GDP新核算法将改变中国经济版图

GDP核算法作为一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打算继美国将研发投入计入。据悉,国家统计局目前已经初步完成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修订方案,预计在第三季度进行研讨后,在年底前报送国务院。上述方案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将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投入等计入GDP,这会导致GDP总量大增。上述方案将结合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十多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修订。上述修订,将不仅仅使得全国经济总量、增速,还有分省市自治区地区经济总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如北京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达6%以上,该地区的人均GDP和GDP总量将会大增,东部地区人均GDP、GDP总量与西部的差距将会大幅拉大。研发投入等计入GDP无疑会重构中国经济版图,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影响地方投资结构,GDP反映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特点会更加突出。

上一篇:中国酒店的发展趋势下一篇: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