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评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以极小之篇幅,极其洗练的文笔,从极高之高度俯瞰 中国历史,以极精巧之架构,将汉、唐、宋、明、清五代之历史洪流进行梳理,显示了钱穆对中国历史深邃的思考和精到的见解。本书除去前言和最后的结论,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各成一章,总共分了五讲。之所以只讲了这五个朝代,是因为这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五个朝代。钱穆将政治分为人事和制度两个方面来把握, 在本书中分析的重点是制度,但对人事也自然有所涉及。制度很复杂,不好把握,故而本书中将制度分作四个范围来讲。钱穆根据自己对于制度的理解, 选取了他认为最为重要、不可不讲的,最能见得失的四个范围:首先是政府的组织,即政府职权的分配,他认为借讲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府职权分配之演变,便可认识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以及其内在趋向;第二范围讲考试和选举,因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历代政治上规定着哪种人才可参加政府。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第三范围讲中国历代政府的赋税和经济制度;第四范围是讲国防和兵役制度。本书的编成,便是按着汉唐宋明清的顺序,对各个朝代就这四个范围和方面来分析其制度的得失。

这四个范围的划定和抽取,极见钱先生的功力。政府职权分配,决定着政府运作的根本模式和权力分配,决定着行政运作是否合理,各项权力是否有相互制约的功用;而考试选举制度,决定了政府管理者的人员构成和人员资格,决定了什么人可以来管理政府,参与政治,决定国家的走向,更重要的是,诚如钱穆所论述的,考试制度决定了国家的主权问题,由于考试制度的作用,建立了政府和社会之的桥梁,因而国家的主权掌握在读书人组成的士人阶层中,而士人只是一个品位而非阶级,具有社会流动性,因而,整个社会都可通过读书仕途之路参与政治; 前两项可谓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政治要素,而税收和军队这两项要素, 更是西方现代政府成立的根本, 其清明、深刻和精当,真是让人叹服!

这部书,名为分析历代政治得失,其实更是一部中国传统政治“翻案史”,他凭着对于历史深刻的把握和明晰的分析,替中国传统政治鸣冤,揭示历史的真相,不容偏激的观点将它们全盘否定、以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掉。钱先生将其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感情和准确的理解把握倾注书中,读过此书,都会对传统政治有一番新的感悟和理解,以前许多不实的、虚妄的曲解也不攻自破,更由衷地发生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来。事实上,早期皇室和政府职能职权分明的时候,其实中国的政府是符合权能分立所要求的政府形态的。又如科举制度,它构建了政府和社会的桥梁,为政府培养了读书阶层来产生优秀的官员并整合整个社会的利益。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一个最终在皇权的膨胀中被打破平衡,最终趋于崩塌,使国家政治真正走向专制,另一个,则导致了士人阶层的过度膨胀和官员的冗积、政府效率的低下,造成了“管官的官多,官民的官少”的情况,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社会其他力量尤其是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这本书从侧面揭示和批评了现在人们看待历史的一种常见的错误的看法。要言之,我们不仅不应抹杀,更应该重视历史意见,还应该崇敬地去看待历史,并从对历史的比较中,来改进我们现在的政治。

第二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副本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对中国历史我一直很感兴趣,但上大学前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方面的书。上了大学后也有读过一些像《太平天国》《隋唐演义》等,但终究觉得对历史的了解不成体系。有些书对历史的认识有些过于偏见,而有的书又过于教条化,而这本书不同,它既描述了历史的得又有失,很可观的看待了历史,这是我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我对香港中文大学仰慕很久了,无数次幻想能走入那座神秘的“殿堂”,而钱穆老先生就是这座神秘殿堂的第一任校长,因那梦中的学堂而仰慕老先生,又因老先生的渊博更加向往知识的殿堂。翻开书本,一列列繁体字映入眼帘,自右向左,跟随者着古朴的排版方式,我也开始慢慢走入历史。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这不是一本专门写来供大家仔细研究的书,而是一系列演讲的集合,因此行文通俗易懂,结构非常清晰。依照历史的顺序,主要讲了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书名一笔点破书中内容——政治得失,因此各个朝代依次讲述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建树,取得的成果和所有制度到最后的失败。主要的方向是这样的:钱穆老先生很反对把我们的历史看成都是封建或都是黑暗的,与西方的民主比我们古代对民主的实行要比他们早得多,只是我们没有很正规的思想家把之描述出来而已;就清朝钱老先生认为它是族群统治,其中包括很多专制制度,也因为清朝离我们最近和我们建国后对古代的批评使得我们对自己国家的理解有了偏差。现在,我们把在我看来对我看来依然很重要的内容大概的讲述一下,不是按朝代,而是分为皇权和相权之分、中央和地方制度、选举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最开始君权和相权大体是分开的,中间也有合但终究直到唐宋大体还是分的。最开始在汉代皇帝只代表一家独尊,无所谓我们平常经常说的这是刘家的天下,这是李家的天下,虽然没有人人平等但还是有以民为重的理念,在这日常的事务处理中,也不会以皇帝一人之言为准,而很多情况是宰相主管天下,这一情况基本上可以说延续到明朝废除宰相之前。具体我们可以从书中得知,汉代相权和皇权是分得比较清楚的。皇帝下面为其做事的是六尚,分别是衣食冠席浴书,根据其具体的职务我们可以把之简单看成皇帝的私人秘书。而宰相并不是皇帝的用人,宰相下面也有专门管理政府事务的部门,如汉代有十三曹等。最起码我们不能说皇帝只是为了自家的利益,在正规的历史时期皇帝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就像现在的君主制国家,君主并不代表一切,他要受到政府的监督,在汉有权臣坐而论坛,在唐朝中书省有拟撰初稿的权利,删选通过的再由皇帝画敕,传到门下省,也就是说在政策的制定执行中皇帝只起到了同意权,如果门下省反对那皇帝的敕也就无效,这些情况只是到了后来由于皇帝的私欲而被慢慢改变了。唐朝不是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吗,唐太宗为了避免谏官魏征的则背而把心爱的鸟放进了自己的怀里,当魏征走了鸟就被活活的闷死了,由制度的安排来看我们基本可以认定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宋朝皇帝要求有参政权,他可以已高高的身份而命令群臣,这样宰相的权利也就大大减弱了,而且本来监督皇帝的谏官反过来有皇帝来任用而监督宰相,皇权日益膨大,直到明朝宰相被废除,权力统统归到皇帝之下,他也就有了最高的法杖,君主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宣告历代以来的君相之间的权利纷争的结束。在皇帝大有雄心作为的年代里,也会发生君夺相权的如汉武帝,但后来权力还是回归,大的发展方向没有改变。

就中央制度很大一部分情况是和君权相权相关的,还是从汉朝权力说起。汉政府由宰相管理,政府下面有专门为他服务的十三曹,因此政府的事主要是宰相管。我们说到宰相,这里就要解释一下,宰相在历史上其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员的称呼,而是地位的象征。在汉代我们所谓的宰相就是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除此政府组织中还有九卿,他们也都各自掌管着皇室和政府的事务。从汉到唐,期间也经过了魏晋南北朝的更替,因此到了唐朝中央政府组织发生了一次重大改变。具体说来就是,没有了三公换之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也就是我们说的唐朝宰相。他们的职能大体就是前面

讲权力之分时的职能。在唐朝最高机构叫政事堂,由三省组成。按说有三省的精英来出谋献策,后皇帝同意,在由尚书去监督执行,皇帝和大臣不得以权谋私,这是一套很好的制度,但终究是出了一大漏洞。在皇帝的尊贵地位一日日提高,也没有像现在西方君主立宪国家的宪法一样的法律限制,皇帝的权利也逐日升高了从皇帝可以“斜封墨敕”,由同意权接到了参与权,但这也不能就此说我们的制度是专制的。由于五代的积贫积弱,到了宋朝宰相为了树立皇帝尊严,他以自己在群众眼中的身份来衬托皇帝,再也不会和皇帝一起坐而论道,只有卑躬屈膝。明朝犯的最大的错就应该是废除了宰相吧,虽然事出有因,即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宰相胡维庸造反,从而明太祖规定以后子孙都不许立宰相。中书省被废了,而尚书省长官又没人敢做,于是就只剩下秃头的六部尚书,再加上都察院与六部并称七卿,再加上通政司和大理院合成九卿。没有了宰相,权力分给各个部门,没有了统一的领导,部门之间各管各的没有了体系。这样一来其实权利都集中到了皇帝。到了清朝,他们是异族侵入不知道要怎样统治这样一个大的中国,因此也就沿袭了明朝的,为了维护自己族群的统治因此清朝任用官员都是满族人,对汉族有一种永远不会减少的警惕。如果说我们古代是专制的,那也只能用来形容一下明清两代,在汉唐宋我们又怎可一笔抹去?地方权力的变化是随着中央政府组织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汉代地方政府分两级:郡和县,中央官和地方的郡太守的地位可以说是平等的,他们可能会因情况而互相调配。到了唐朝地方官员设置较汉就复杂了很多,因为唐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本来之前属于地方的权利都统统集结到中央,再由中央向下分配权利,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在汉代地方上的小官都是由郡太守县令长自行辟属任用,而唐朝是由吏部派人。宋代把地方分的更加复杂,地方官要想很好的坐下去即必须同时讨好:帅、漕、宪、仓四个上司,地方官员不能一心一意的为百姓谋福,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宋代在各个方面都很弱,而中央把地方上的财政兵力又都收到了,地方上基本的防守能力都没有,这也是宋朝后来在金兵入侵时不敌的一个原因吧。到了明代中央侵入地方更加严重,在没有废除宰相之前,如果地方上出了乱子,中央就派一个大员来震压,形成行省制度,这样就使得一些地区成了无人管的地区。再说到官员的设置,随着历史的发展,官员的数量也日益壮大,明朝中央总是向地方分配官员,官员的级复杂,这样一来管官的人越来越多,做事的越来越少。清朝和明朝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的是他的种族意识特别强,不允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这也许是清朝从内部腐化到外部灭亡的一个原因。比较起来地方制度,汉代最好,唐代比较好,虽然唐代经济空前发达,百姓安居乐业,但他在地方的制度造成了安史之乱,也为后来五代埋下了隐患。

选举考试制度是从汉代以来就为各朝各代所十分重视的,在汉代实行的是孝廉察举制,孝廉察举的人才多了,这些人就变成了皇帝身边的人,使得皇帝身边的侍卫集团发生了变质,做官的人都变成了读书的人,这也就是后来个各基本都为士人政府的源头。唐朝的政府是开放的,读书人越来越多,用考试获得仕途的人越来越多,只就形成了社会乐于做官的一大弊病,使得社会精英趋于仕途而无法发展其他事业,如像西方的工业革命一样,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不妨去设想一下,在经济本来就很发达的社会他已经有了物质经济基础,再加上一批又创造有才能的人,那也许我们会比今天的英国更加发达。宋朝选拔人才的方式和人才的去处都没有改变,不同的只有考试的科目等。明以后发生了改变,就是人才等级上的区分,上层为进士、翰林;下层是秀才、举人。考试的标准也变成了八股文,这本是为了方便判别而定取得一个尺度,但却发展成了人们努力的方向,因此这一制度就用坏了。

每一项制度都是针对当时特定的情况而制定的,在设立之初肯定都是好的,而我们不能只根据其结果的好坏来评判之,所谓要寻其本源。制度制定了那它就死了,而人还都是活的,制度只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又怎能苛求它永远都是对的?因此我们就不能抱着这样的观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上下求索的精神是永远都不可抛弃的。

历史的发展本来就是在迂回中向前,有得有失才是正常的,就西方的发展又何尝不是

呢?我们学习西方但不能全盘西化,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历史,有过让很多外国人也魂牵梦绕的历史。仔细看历史会发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的整体,我们都有着同样的习惯,在朝代的更替中大家互相同化着对方,最后融为了一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想分裂国家就是试图在分列历史,那将注定会失败。

后记:历史的发展是趋于复杂的,我们可以先举个跟历史无关的例子来分析一下,早晨很多人起不来最好的办法就应该是定闹钟了吧,但是是时间长了我们熟悉脑中的模样了,那在很困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不睁眼把它关掉,这时再好的闹钟也没有用了。为了避免这样我们跟进一步把闹钟放在某个我们不易拿到的地方,到时我们必须起来,似乎这样看起来很完美,其实我发现最后发展的结果跟前面一样。只有当哪天我们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珍惜时间的时候,我们早上就会很自然的醒来,开始一天新的生活。历史也同样趋于复杂,人是由于惰性,而历史是由于人的欲望。制度一步步设计的复杂,但终究会有空隙无法弥补,而一次深的改革才会唤起新的历史。历史本是很严肃的东西,被我拿来跟睡觉比也许有些亵渎了历史,但我觉得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像。

第三篇: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兰因小舍

我始终觉得,对像我这种读书不勤的人来说,与一本书的相遇很需要缘分,就像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尽管粗略知道钱穆先生其人,但却是前不久才接触他的著述。而每每凭借这一点浅缘,却能领略往者光辉厚重的思想,于我真是平凡生活中一大乐事。虽常觉相见恨晚,但更多是"毕竟没错过的"喜悦而知足。

这本书很薄,是钱穆先生将其在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间所做"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讲演整理而成,择汉、唐、宋、明、清略举大纲,陈述历史上传统制度的机理和演变。本是闲闲地翻看,越看越入神,态度也愈发郑重。一是自感之前所受教育,将自秦至清的政治传统用"封建专制"四字一笔带过,是如此轻率取巧,粗暴斩断传统文化根基,抹煞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智果,实则这"故纸堆"中有于今很多领域都可以借鉴的大智慧。二是感佩于钱穆先生平心客观的历史态度,讲史条理性极佳,文字不锋芒,却让人觉得从容大气,诚恳宽厚。虽非学术专著,但也叫人如灌醍醐。

历代政治制度,这一题目已极宏大,又与文化、人事相连结,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本书单就制度,从四方面限定在一个范围去研究,其余不再涉及,我觉得是相对谨慎合理的,有其内在结构机理。一是政府的组织,也即政府职能分配的角度,二是考试与选举,政府与社会连结流动的角度,三是赋税制度,财政经济的给养角度,四是国防和兵役制度,军事的保障角度。四个角度不是单独割裂,而是互有连接影响,用连系的角度看待问题。

(一)政府的组织

自秦至清,一共同特点是都有皇帝,若因此即判定其专制黑暗,未免武断,因一制度的由来和形成,都是要结合其国情来讲。如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市民集合至广场民主公选领袖,有其现实的可行性。而中国立国规模大,小农经济发展早,散布全国,当时要来推行民选制度几乎不可能,况且民众是否真能有效操纵政权,民意多大程度上切实还另当别论。

就中央政府来讲,历来有皇权与相权之争的问题,因自大一统局面开始,皇室便和政府是分开的。从历代相权的演化过程,我们也能看出皇权地位逐渐提高,相权逐渐衰落的局面:汉制宰相作为政府领袖,掌握政府实权;唐宰相由领袖制变为委员制,分而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已分割相权互为制衡;宋撤门下尚书,仅留中书在内廷,军事财政用人全不在宰相;明则中书亦废,六部分头而治,形成多头政府;至清军机建立,六部仅作执行机关,无权对下直接发命。这也与上述皇权世袭相关,皇权世袭宰相却非世袭,皇权地位尊严不断升,政府的权不断降。这也是中国政治史上一大问题,制衡越来越薄弱。

就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来讲,自汉代官级扁平,转换灵活,至清中央在地方层层下派官员,不许地方有真正权柄,则是中央日益集权,地方政权逐渐衰落。这从某一程度是好的,由四分五裂至统一集中,有一凝固的中央,利于政令集中高效,保障执行。然而极而复衰,地方政权衰微也带来地方发展滞缓无持续性,不利于长远。

(二)考试与选举

自汉以来,除皇权世袭为制度正统外,政府里便无世袭制,可以说,历代政府是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原旨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自汉举孝廉,至唐将进士之门扩大打开,凭事实讲,其显然是在开放政权,这也是科举内在精神。一项制度能延续存在几千年,必有其生命力,但运行越久,也像机器年久折耗一般,有其积弊。一方面,形成重文求仕的社会风气,加之传统政治"节制资本"的政策,引导民间才智竟求政治发展,抑制工商资本发展,造成政治上的臃肿病。另一方面,进士及第即可入仕途,人人有入仕的希望和机会(虽不论这机会大小与公平),再加上刻意地重农抑商,逐渐形成一平铺的社会,无法形成有力的团体组织,这于中央加强统治自是好事,但却使得社会没有力量,长久下来不利于推动社会的总体发展。

(三)赋税制度

财政经济是政治制度得以存立和延续的养料,自是有其重要地位。中国自来是农业社会,土地制度又可以说是经济制度的根基,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紧密相连。汉井田制已废,对土地采取自由买卖,轻徭薄赋却未能平均地权,无法抑制土地兼并之风,贫者无立锥,使减轻租税政策失去功效。汉扩大版图需财政支持,由此衍生出"盐铁官营"的政策。唐由租庸调到两税制演变,虽方便了征收,但一任农田自由转移,失却为民置产的精神,亦造成重复征收随地摊派现象,致使贫者愈穷。宋明清以下也基本沿袭两税,政府多在税收制度上着眼用心,而把整顿土地制度这一本源问题放弃了。土地制度的变迁改革本书未多加涉及,感觉也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

(四)国防和兵役制度

养育政府靠经济,保卫政府靠武力。如前所说中国社会崇尚文治,以文统武,但历代大多对军事这一块亦重视亦注意限制军队权力,尤其唐藩镇割据安史之乱以后。汉全农皆兵,分为卫戍,属民众对国家担负的义务。唐全兵皆农,府兵自给,武官立功,以功名奖励无实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中央文臣兼地方事,军权则集中中央,募兵制与长期防御政策不匹配,导致冗兵冗吏,加重财政负担。明卫所制度重归唐制,军队自给,但承平太久,军队制度亦有松懈衰落。清朝由于满族民族特性以及部族政权的巩固需要,初期军事力量较强盛,然也有和明同样的问题,国运隆盛,承平太久,有的八旗子弟一辈子不打仗,优渥特权自然会滋生松懈偏废。这个话题又是好大,强军事、定军心,在当代也是个重要议题吧。这块自己懂得实在太少,不能强加议论。

也像钱穆先生自己说的,历史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本书也只是从几个角度截面来看历代政治制度演变得失,更多是科普读物,不是学术专著,里面的各种说法也未必准确,但作为入门级对历史并无专研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合适的。我觉得,它所带来最大的启示,不在于学术方面的准确性有多高,对具体制度的解读有多精准,而是教我们郑重对待历史的态度以及启迪我们减少武断的思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的文化传统本是延续传承的,历代政治制度之得,之失,于社会,于组织,于个体,应该都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历史终是客观事实,意义挖掘在于对待的态度,减少一些武断,多一些重视落实,旧经验里面寻求一些新问题的解决之道,也不失为一件很好的事。

第四篇: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这些天小阅了钱穆先生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描绘了中国史上重要的制度,是钱穆先生在1950年代据其讲稿所整理的一系列国史制度知识。

全本书说了中国史上五个最重要的朝代:汉、唐、宋、明、清,从这五朝大体上便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主要讲五个时代:汉、唐、宋、明、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主要讲两个方面:人事、制度。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

其中,制度不能离开人事,离开人事制度就只是条文,无可讲。其次,制度是各项配套存在的;然后,制度随人事变动而变动,变动必有渊源,制度的成熟必是有人事上的需要;再次,制度没有绝对的利弊,所谓利弊,是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判断制度利弊的标准只能是当时的历史意见(比如可以从“历代名臣奏议”中参考),而非后世的“时代意见”;制度要注重地域性,即国别性;最后对制度的考察要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钱穆先生所认为其分析中国历代制度中有七大原因,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 “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以及“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这两大点。钱穆先生试图客观地看待历史,客观地分析某一朝代的制度得失,认为“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对制度利弊分析的意见,应该是“历史意见”,而不是“时代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即如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了,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同时,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就不一定这样了。正因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

1 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谈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制度,也当如先生所说:“正该重视中国历史之特殊性。若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像我们当前学术界风尚,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中国的一切都要不得,那只是意气,还说不上意见,又哪能真切认识到自己以往历代制度之真实意义与真实效用呢?”

这样的立场逐渐渗透给我。也许我们在回顾和反思中国文化的时候,凭借自己对历史如同冰山一隅的见解,误解了很多传统文化。看着本书的时候,在一段段历史、制度被分析中,透露的是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在中国文化,可以说整本书都是活史记。

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在读这本书之前,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我潜意识的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封建专制的历史,没有任何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而钱穆先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凡是能够经历几百年时间考验的制度一定有其长处,一定能与当时的人事相配合,是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的。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演变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必不可少或者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科举制度来说,从汉代的“乡举里选”、“选举孝廉”起,中国的科举制度就一直在朝着“民主”的方向前进着。“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而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隋唐时期的科举选官制,做官开始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只需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的考试即可。这一制度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下层庶族地主参与政治,也基本可以使有才之士脱颖而出,提高统治阶级的素质,大体上说比以前是进步的。但是到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其逐渐演变皇帝控制社会思想的得力工具,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学术丧失活力。但这却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发展的使然。"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毁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现在只骂创始此制的人存心不良,怀有极大的恶意,其实此制度也不是某一时某一人所创始的。而且纵使存心公正善良的人,其所创制度,也可有偏弊,有流害。我们必如是想,才能对政治制度有深一层之研讨与警惕。"

钱穆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是走向中央集权而社会阶层又是一天天走向 2 平等的。从某一方面讲,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经历从四分五裂到统一集中的过程。中国的中央集权在历史上是必然的,并且应当得到正面评价。“但如何使国家统一而不要太偏于中央集权,能多注意提防政治的改进,这是我们值得努力的第一事”。尽管中国经历了千年“封建帝国”,但是中国的社会各阶层确实在一天天走向平等的,中国是这样一个事实:政府始终是高高在上的,社会平等。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考试得到管职,得到“坐观”的机会。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逐步走向繁密化的,正是这种制度化的过程,“让中国政治有后不如前之感”,而西方政治则是走向人事化的,他们依靠选举,法治由人来决定。故中国的政治逐步走向了人才束缚之路,这直接导致了其没有起色的根源。

关于中国的未来,钱穆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简化,使人才自由发展,这是最紧要的”。他还强调,我们不能成为西方潮流的跟随者,而是应当学会用自己的旧经验为自己打开一条出路,寻找一条属于中国的,属于这个龙的国度的正道。

“西方人在政治经验上比谁都还短浅——能说这话的只有中国人”。历史终究是客观事实,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历史总会有自己的定论。错误的人不把历史当做参照,“政治也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我们回头历史再看一看,总还不是要不得”。

在总论中,钱穆先生谈到历史的作用:“当前英国哲人罗素曾说过: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一点武断。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

我想,以后我也许会忘记书中所写的内容,但是钱穆先生看待事物的视角和方式会一直影响着我。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真理,在看待某一件事时,多思考当事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约束、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客观的评价,最终以史为鉴,以他人为鉴,对当前、对未来,做更好的把握。

第五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书笔记

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

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在作者看来,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有绝对的利或者弊。“我们若

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的制度,结果别人的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这就道明了我们需要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政治制度,“这种历史的特殊性必须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历史上的中国缺乏民主吗?钱穆先生是这样阐释的:“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见《左传》)。哪一人贤,就采纳哪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多数。不贤而仅凭数量,是无足轻重的。”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演变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必不可少或者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科举制度来说,从汉代的“乡举里选”、“选举孝廉”起,中国的科举制度就一直在朝着“民主”的方向前进着。“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而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为了避免“世族门第”制度,唐代开始,大兴科举,开辟了中国选举真正有才之士成为国家官员的创举。宋代之后,考试越来越严格,考核越来越完善。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另一个转机——翰林院。这意味着,中国的科举不再仅仅是局限于“考试”,而是走向了人才储备、人才培植之路。中第之人有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他们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更多的政治之士,静待政府只用。”尽管科举制度也存在着许多弊端,甚至在清朝时期成为了一项愚民政策,但这一切还是应当放到历史中去,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钱穆认为“这是人事腐败,并非制度本身有问题”。

钱穆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是走向中央集权而社会阶层又是一天天走向平等的。从某一方面讲,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经历从四分五裂到统一集中的过程。中国的中央集权在历史上是必然的,并且应当得到正面评价。“但如何使国家统一而不要太偏于中央集权,能多注意提防政治的改进,这是我们值得努力的第一事”。尽管中国经历了千年“封建帝国”,但是中国的社会各阶层确实在一天天走向平等

的,中国是这样一个事实:政府始终是高高在上的,社会平等。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考试得到管职,得到“坐观”的机会。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逐步走向繁密化的,正是这种制度化的过程,“让中国政治有后不如前之感”,而西方政治则是走向人事化的,他们依靠选举,法治由人来决定。故中国的政治逐步走向了人才束缚之路,这直接导致了其没有起色的根源。

然而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人人都希望达到长治久安。中国的历史上有太多的朝代都从刚开始的清明逐步走向了腐败,走向了覆灭。但这其中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位官僚,他们都是在为了长治久安而努力,这一点是毋庸臵疑的。

关于中国的未来,钱穆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简化,使人才自由发展,这是最紧要的”。他还强调,我们不能成为西方潮流的跟随者,而是应当学会用自己的旧经验为自己打开一条出路,寻找一条属于中国的,属于这个龙的国度的正道。

“西方人在政治经验上比谁都还短浅——能说这话的只有中国人”。历史终究是客观事实,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历史总会有自己的定论。错误的人不把历史当做参照,“政治也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我们回头历史再看一看,总还不是要不得”。

上一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下一篇:政工科副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