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2-09-11

在创造活动和创造力的开发过程中, 始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活动的结果, 无论是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 还是产生新的事物, 都是思维的结果。因此, 开发创造力的关键是激发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意识, 提高思维效率;要熏陶和培养学生产生和形成创造的意识和欲望;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的品格, 有坚定的信念, 坚强的意志, 克服困难的毅力, 不怕挫折和失败。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也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和进行培养。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采用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

1 直接激励

直接激励是指教师采用教学语言或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或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较快进入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并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方法有:

1.1 在教学中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

教学中, 老师的提问有: (1) 判断性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 课堂教学中可以出现齐声回答的精神状态和气氛, 但对思维活动的要求很低,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易作出正确的判断, 也不易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2) 叙述性问题。如“是什么?”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根据提问中出现的对象作出正确的完整的叙述性回答, 这种回答基本上是教学内容的再现, 因此学生都可以通过记忆、背诵而作出正确的回答, 教师易于对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作出判断。 (3) 叙述理性问题。如“为什么?”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讲清楚道理、理由, 要求学生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这种问题的回答, 有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再现, 有一些是教学内容在应用过程中进行推理思维的结果。因此, 有些问题学生可以仅用记忆、背诵和显现作出正确的回答, 也有些问题学生是通过创造性思维来作答。 (4) 扩散性问题。如:“对某一问题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的正确解法, 而是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 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创的想法、解法, 见解和可能性。这种问题回答有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再现, 但它所追求的却是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的独创性见解, 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来作出回答, 并显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积极思维的质和量主要是由教师提的述理性和扩散性问题, 以及学生对此作出的回答的质和量的高低来决定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主要是通过扩散性问题来激励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判断性和叙述性问题所占量很大, 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需提高述理性和扩散性问题在课堂提问中的比重。

1.2 在教学中充分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思维过程的显示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 它不能通过知识信息的记忆、显现来激发, 而主要的是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显示、传递来激发。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怎样显示思维的全过程呢?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述来完成。关键是讲什么?传统教学中, 教师讲的主要是知识信息, 讲做法、解法和解题过程, 将教师或前人的思维结果, 通过讲授注入学生的大脑。在实施创造教育时, 教师所讲的重点是自己怎样想的?怎样思考的?主要不是讲思维的结果, 而是讲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通过教师的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来显示的。无论学生是正确回答, 还是思路卡壳, 教师都可以在显示学生思维全过程的要求之下, 充分利用这一环节, 从而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激励作用。

1.3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采用让学生讲的形式

来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要有看、听、写、讲几种形式, 实践证明, 看和听的思维效率最低, 写的思维效率较高, 讲的思维效率最高。讲时思维活动在高效率进行, 并且对创造性思维发生激励, 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

1.4 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获得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的状态下获得的, 因此, 要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的培养是在学生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进人最佳状态, 问题的设置应使学生通过努力来完成, 这样学生每想出一个问题都能感受到一种无穷的乐趣, 学习的兴趣就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形成, 就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1.5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 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实施因材施教

对于习惯于进行记忆显现性思维的学生, 要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首先是扩散思维的训练。即使对于较擅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来说, 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形式并不都擅长, 往往擅长于其中一种, 而另一种则多少受到某些抑制。要使学生顺利进行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阶段的思维活动, 取得创造性思维成果, 就需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 特别是思维的薄弱环节, 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1.6 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教师对学生在感情、情绪上的交流、影响和感染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除了知识的传授外, 还有着感情上的交流、传递和感染。有时教师一次极为亲切的眼神可以激励学生, 而一次阴沉的脸色可以使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进入抑制状态, 因此, 教师应充分采用亲切的语调, 期待的眼光, 及时鼓励等方法, 通过感情上的传递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7 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相互之间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

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 学生之间会产生思维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激励。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他人的思维成果来激发自己进行创造性思维, 充分显示学生相互间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效果。

2 间接激励

间接激励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消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具体做法有:

(1)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超越了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轨道时, 不强行地力图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新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 不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 也不采用粗暴的手段和语言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 教学的对象是数十名能生动活跃地进行思维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活动都有很强的因人而异的特点, 怎么可能完全接受教师的控制而纳入同一轨道呢?教学中, 学生提出或产生教师未能预期的, 甚至是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或解法, 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这正是学生进行积极创造性思维的成果的显示, 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传统教学中, 对这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都进行了抑制。

(2) 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言,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 不宜采用批评、训斥、蔑视的语言来取笑、讥讽学生, 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教师的训斥, 使学生流露出紧张的神色, 已经出口的话会葛然而止, 思维过程也立即中断。对于差生, 更应注意, 即使学生回答不全面, 甚至错误, 但这仍是他思维的结果, 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也有合理、正确的地方, 不能绝对的否定。

(3) 面向全体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 更应关注差生。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优生的关注较多, 训练机会也多, 教师总是希望把自己要讲的东西通过优生讲出来, 差生自然得不到必要的训练, 他们受到了优生和教师的心理上的抑制, 从而抑制其思维活动。

(4)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不宜过细、过小, 要有较大的内涵, 不致使问题本身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抑制。

当问题的内涵越来越小的时候, 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也就越来越困难, 受到的抑制也就越来越强,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 要有足够的耐心, 要注意消除教师的急躁情绪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出现一前一后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久, 这时, 大多是记忆显现性思维的结果, 思维活动逐步进入低潮, 但仍有学生在积极思维, 当某一学生首先取得突破后, 思维活动又开始发展, 出现第二个高潮, 这时产生的是不同于第一个高潮中已显示过的思维成果, 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第二高潮的意识和耐心, 因而在第一个思维高潮刚过, 思维活动开始显现出向低潮发展的迹象时, 往往就中止学生的思维活动, 结果正是将创造性思维的高潮砍掉, 使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受到了抑制。

(6) 在教学活动中, 不进行过量的记忆显现性思维的训练。

从思维的训练上讲, 过量的记忆显现性思维的训练会形成学生记忆思维的习惯, 以后遇到问题会很自然地习惯于回忆和显现信息, 这对于创造性思维会有很强的抑制。而且从记忆的效率上看, 效果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不断进行单调重复的训练, 易对人脑产生催眠作用, 使大脑疲劳和厌倦, 从而对思维活动产生抑制。

(7) 充分扩散, 延时评价。在课堂教学中, 扩散思维要充分进行, 但对于扩散思维得到的各种想法, 解法要推迟作出评价, 不一定每一种都在课堂上详细地讨论, 要有取舍, 有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有的可让学生课下研究和讨论。

(8) 着眼于思维训练的质量, 不追求例题的数量, 用思维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来解决时间上的消耗。不着眼于一节课在时间上的得失, 而从整个教学计划上来调节。创造性思维训练在刚开始时, 总要花一些时间, 随着思维训练效果的逐步显示, 教学效率会越来越高,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讲, 教学计划和进度是可以完成的。

实施培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体现了素质教育, 它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从课堂做起, 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是实施创新教育重要的一步。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意识, 提高思维效率;要熏陶和培养学生产生和形成创造的意识和欲望;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的品格, 有坚定的信念, 坚强的意志, 克服困难的毅力, 不怕挫折和失败。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也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和进行培养。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采用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上一篇:微型桩地基处理措施在新旧建筑衔接地基中的应用下一篇:全媒体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创作方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