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022-09-11

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应对师生关系有个客观的、正确的认识。

1 有生才有师

在学校出现之前, 子女要为学习, 家长请来合适的人 (教师) 上门都是自己的子女, 后因要学习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家教教学已不能满足需要, 于是在社会上出现了正式的教育机构——学校。众多的学生来到学校学习, 因此引起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壮大。可见, 在古代是先有学生, 后有教师的;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师;在现代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有没学生, 哪有学校, 哪有教师呢?学生不为教师存在而存在, 而教师却因为学生存在而存在。这一简单的事实, 并没有被所有的教师认识到, 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存在着相反的看法。

2 爱生与尊师

华夏民族泱泱大国, 乃千古礼仪之邦, 从古至今, 先人都提倡“尊师爱生”, 并被后人代代传承, 成为师生关系的经典古训。徐特立、吴玉章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提倡:“尊师爱生”, 意指学生尊敬老师, 老师爱护学生。实际上, 教师如果素质低下, 又不爱学生, 学生又何必尊敬这样的教师呢?教师爱学生应当是无条件的, 而学生尊敬教师却是有条件的, 未上学的小孩子崇拜父母, 因为父母在他们眼中“什么都会, 无所不能”;小学生崇拜老师, 因为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 教师是文明的象征、知识的化身, 所以小孩子毫无选择地接受、崇拜、尊敬他们的教师, 这时孩子们的生活也是快乐的。而当这些孩子成长为中学生大学生时, 对待教师的态度也随发生了变化, 他们对教师的崇拜和尊敬不再神圣、不再盲目、不再迷信, 取而代之的将是理性的思考和有条件的取舍。例如: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大多知识渊博、和蔼可亲、待生如子者;不受尊敬的教师大多是恨铁不成钢, 对待学生如“敌人”, 只教书不育人者;由此可见, 凡得不到学生尊敬的老师并不是其知识不渊博, 不想教好学生, 而是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当, 或是施教过程中向学生投入的“爱心”不够, 也或是居高临下, 视学生为被动加工“物”等原因所造成的。

由爱生引发的尊师, 自然多于人为, 真诚多于虚伪, 并切多于疏远, 温暖多于冷漠。有爱心, 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素质, 一定意义上讲, 教师职业就是一种爱的职业。那些只强调学生不尊敬自己的教师, 理应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热爱学生。

3 主体与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长主体意识的过程, 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 充分调动血色怀念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既是矛盾的, 又是统一的, 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相对地说, 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 但是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便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 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 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 独立性。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否使学生能作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往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装纳知识的“容器”, 不重视学生的学, 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以自己的教为目的, 而不以学生的学为目的, 主观脱离客观, 结果是有教无学, 结果是教师拼命教、多多教、赶进度、赶考试, 学生充其一只能背诵一下书本上的知识。这是以教师为主体是思想。而在教育史上, 也曾经出现过“儿童本位”、“学生中心”等思想, 这实际上主张学生为主体。到底师生双方谁主体呢?学校教育要继续培养自学好学的好学风, 培养学到老不厌的终身学习的意识、方法与能力。教师教之功是有限的, 而学生学之功是无限的, 所以要重学, 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的“主”, 不是君主的“主”, 不是主持的“主”, 而是主动的“主”, 独立自主的“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一个显著特征, 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那么教师代表什么?教师是代表国家、代表社会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教师不仅要教书, 尤其要育人, 教师不仅参加与教学活动, 而且要把握教育方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等, 教师站得更高一些, 看得更远一些,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4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 “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 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 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 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 (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 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 唯师训是依”, 不加选择不辩是非的盲从, 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 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不而不见, 动辄指责呵斥, 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 对学生的人格中无情的摧残,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人仅以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4.1 师生互相理解与尊重是前提

身为人师, 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 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 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 从“尊贵”的虚假的台阶上走下来, 平等对待学生。求学者——学生则应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俗话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 师生双方只有互相理解与尊重, 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观念的转变是构建正确师生关系的前提。

4.2 教师素质高是关键

在师生矛盾中, 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素质指整体素质。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 都会在学生及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 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 是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 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

摘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 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 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 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 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师生关系,素质

上一篇:卡前列素胺丁三醇与普通缩宫素在产后宫缩乏力出血中的应用比较下一篇:气田凝析天然气处理工艺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