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

2022-12-29

1 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

当教师的时间长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从教之初豪情壮志, 希望桃李满天下, 慢慢地牢骚多了, 安于现状, 得过且过;原先活泼可爱的学生也变得讨厌了, 稍不如意就想讽刺几句, 或者上完课走人, 眼不见心不烦;盼望少上点课, 甚至想放弃教师职业。“传道、授业、解惑”、“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作为普通人的教师, 难以承受职业提出的长期过高的要求, 逐渐产生疲倦困乏、畏惧工作的心态。教师职业倦怠不但严重危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而且会导致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师德面貌的滑坡;学生更可能被冷漠无情地对待, 难以得到应有的教育。

国内有报告指出, 教师的职业压力排在第二位, 仅次于警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曾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了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发现, 有29%的被调查教师, 即每10个被调查教师基本上有3个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这种情况正如美国教育协会 (NEA) 主席迈克古瑞指出的, “教师职业倦怠这一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育业”, 并预言“如果不能及时纠正, 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

2 职业倦怠的含义和表现

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这个概念, 用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B u r n o u t”一词, 在一般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大多数学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状态, 是不能成功应付各种负面压力的结果。所以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是个体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高, 希望能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 没有社会支持、家长配合, 可以说教师将无能为力。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繁重的脑力劳动, 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的期望也比较高;现实与理想却有很大距离。慢慢地, 教师就会感到生活乏味、事业失望、精神疲惫、认知冲突……所以教师职业倦怠是内外不和谐、期望与实际矛盾下的产物:渴望快乐却感受平淡、渴望成功却感受平凡、渴望激情却感受平庸, 教师采取了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卫方式来适应这种不平衡。

长期的压力体验使教师产生了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中, Maslach等人进行了大量研究, 她们提出的职业倦怠三维度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她们认为, 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

2.1 情绪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这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 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 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情绪衰竭的教师, 常害怕早晨去上班, 工作没有激情, 没有创造欲望, 仅满足于完成任务。

2.2 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这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 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教师的非人性化一般是通过减少、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表现出来的。如减少与学生的接触、从身体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外号、给学生贴标签等。专家认为,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不仅是师德问题, 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工作压力过重, 出现职业倦怠感, 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体来看待的非人性化心理的结果。

2.3 低个人成就感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这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 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教师刚工作时, 往往是热情的、奉献的, 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有社会意义的, 并得到一种满足感。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教师性格上的不足、学生对教师关注的减少、家长对教师要求的增多、学校关心不够、同事支持不多, 使很多教师体验到的成功感少而平庸感强。这种情况导致教师重新评价工作的可能性和实际价值, 重新考虑时间、精力的投入与经济收入、地位、荣誉等可能回报之间的关系, 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的平衡。此时的工作就失去了最初工作时的意义, 工资就成了维持上班的唯一动机。

3 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

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重复性。有调查显示, 6年~15年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期, 也是问题最多的时期;6年~10年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此时教师感到该遇的“事”都遇到过了, 该学的都学会了。机械重复做单调的事情, 人的兴趣就会丧失, 倦怠就不可避免。“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在工作中经常体验到快乐, 而不是烦恼, 更不是倦怠, 那么工作着是美丽的、忙碌着是幸福的。

3.1 快乐的理念

3.1.1 生活简单自然好

世界消费向自然上回归, 生活向简单上倾斜。简单的生活方式, 不用花太多的心思就能舒适地生活, 对身心健康最有助益。教师劳动从谋生的手段来看, 比多数其他行业人员要好些, 教师一生可以处于比较安然的生活状态中。

3.1.2“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陶行知)

“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陶行知)。教师在谋生的同时, 播撒爱心, 施展才能。学生的成长、对社会的贡献, 师生的心灵交流、情感相容, 是别的职业难以得到的一种青春长驻、活力常存、平和充实的人生幸福。

“我觉得如果我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出一个好人, 或者能让矛盾的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 那就是一种贡献, 一种幸福, 就算是不枉此生。如果让国家少一个坏人, 或让学生的思想少一点假恶丑的成分, 同样也是一种幸福, 一种贡献”(魏书生)。发自内心需要的教书育人, 才能使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 创造性地劳动, 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3.1.3“平平常常的心态, 高高兴兴的心情, 实实在在的干事情”(魏书生)

教师的心情是阳光的, 心态是平和的, 教育学生的心境是淡泊的, 教师就不会在工作中看到那么多的消极面、感到那么多的不愉快。结果无论如何, 只要尽力结果无论如何, 只要尽力了, 对人对己问心无愧, 那“退一步海阔天空”吧。

快乐幸福的人, 有着稳定内在的自我价值感, 内在的信念、自我的肯定, 不会因外界的干扰, 轻意地随波逐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 多进行自我肯定, 我们会觉得工作是有成效的, 自己是有价值的。

3.2 快乐的方法

3.2.1 要有阳光思维

快乐与否, 与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学生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 一味盯着学生的缺点, 时间长了, 眼里尽是学生的缺点。师生冲突, 处理得好, 师生都能从中汲取教训, 获得发展。更多地从正面理解工作中发生的事情, 多看到有利的方面, 会减少很多烦恼。卡耐基建议, “每天都应该给脑子洒上一点香波”, 清除掉消极思维所带来的灰尘污垢。“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需要教师具有阳光心理。

“哎呀, 真烦!我都讲了多少遍了, 怎么还是记不住?”类似的抱怨反映出教师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 着重于情绪取向。它可以减轻教师内心的焦虑, 但并没有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 着重于问题解决的应对比较健康, 有利于个人成长。我们换一种方式, 把这个学生当作一个研究对象, 研究他的记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方式, 思考怎样利用他原有兴趣的迁移……这样, 一举三得:一是教师的心态是平和的, 二是能解决问题, 三是有了科研课题的来源。

3.2.2 用心感悟每一个日子, 倾诉生活的美

心情不好, 可以向亲朋好友诉说烦恼, 一个“烦恼”变成半个“烦恼”。其实不然, 这是把“烦恼”传递给了朋友, 一个“烦恼”变成两个“烦恼”。经常向朋友倒“苦水”, 朋友也感到生活的“苦”。如果倾诉“快乐”, 一份“快乐”会扎扎实实变成两份“快乐”, 生活化平淡为神奇。

当你厌烦了教育教学, 不妨试试:改变对工作的态度——“假装”对教学充满热情, 无限热爱学生。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引起人们心理挫折的不是问题本身, 而是对问题的看法;当我们不能改变现实时, 就尝试着改变对现实的态度”。当我们试着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 可能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学生爱上工作, 欢乐和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试了很多办法都无效, 离开教师职业也是一个选择。

3.2.3 给自己制造兴奋点

关注工作的兴奋点。教师劳动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把工作当成是机械重复的流水作业, 单调枯燥的感觉就不可避免了。教师要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 关注工作上动态的生动活泼的一面, 以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

制造工作的兴奋点。成为科研型教师, 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探索归纳出独到的教学模式、研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等等, 努力成为教育家。对职业的研究, 可以发展学生、发展自己, 更增强了事业的成就感和魅力感。

3.2.4 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有广泛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 为缓解压力创造一个休养的平台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 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长久下去, 会心力交瘁。教师把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带到家庭生活中去, 家庭的氛围也紧张、压抑了。走进教室, 教师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中去;回到家里, 和家人一块儿, 工作上有再大的困难, 也要把它抛在脑后, “车到山前必有路”。

3.3 快乐的事情

英国《太阳报》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 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 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了4个最佳答案:作品刚刚完成, 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为婴儿洗澡的母亲;千辛万苦开刀后, 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可见, 真正的快乐要素应该是:

学习与创造。这永远是头脑体操和心灵良药, 使自己的生命保持鲜活快乐。

想象与专注。像孩子那样充满想象力, 并以游戏时的认真、热情和专注去做事, 真正享受了事情的过程。

能力与职责。用拥有的能力担负起职责, 会得到来自内心以及外界最美妙的报偿。

(1) 关注自身的成长:“宝剑锋自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2) 关注学生的成长:“送人玫瑰之手, 经久尤有余香”。

(3) 关注学校的发展:“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

3.4“绿色的生态园林”——宽松、温馨的学校环境

教师除了常规的教育教学教研外, 还有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繁重的工作量带来了超负荷的身心压力, 再缺少上级领导的理解、支持、协调, 更易诱发职业倦怠。上级的官僚作风、没有同情心、办事无效能, 通常也是教师抱怨的内容。

3.4.1 合理规划工作, 提高可预见性

工作的可变性对人来说是一种压力。人对于不可见、不可知的事情往往会感到焦虑和恐惧。教师胸有成竹、精神抖擞地走进学校, 才被告知已调了课。教师上了一小段课了, 才发现听课的领导……太多无法预测的变数, 带来的是不安、烦恼、紧张和压力。

学校领导合理规划工作, 事前充分与教师沟通;对于临时、紧急任务, 事先主动做好协调, 可以有效降低工作的可变性所造成的压力, 让教师预见到压力, 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4.2 协助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的胜任感、成功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发展水平。每个教师都希望领导关注自己。学校领导关注教师的发展:尽可能地把培训的机会分配给更多的教师, 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培训, 为教师评定职称出谋划策, 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些可以对教师产生持续的激励作用。

3.4.3 建立人性化的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人, 没有每位教师的身体力行, 学校领导的任何先进的办学理念, 都很难真正落实。对教师的管理一味强调量化考核, 严厉的制度、冰冷的数字, 动辄批评教师, 甚至以“下课”相威胁, 这种非人性化的管理必然会导致教师工作主动性的丧失殆尽。

学校能提供、协助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关心教师, 力所能及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 可以帮助教师在压力本身无法减少的情况下, 提高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大缓解工作压力。在宽松、温馨的环境中, 教师充分享受到被理解、尊重、信任, 那教师内心流淌的会是喜悦与感动, 在教育中涌动的是爱心与尊重, 在教学中点燃的是激情与艺术。

摘要: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地危害着师生的身心健康。本文从教师劳动的特点、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思考了这一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幸福感,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2]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VisualBasic程序设计》的教学探讨下一篇:浅析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