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与美术教学

2022-08-22

第一篇:浅谈美育与美术教学

浅谈学校美育与德育

元谋县物茂中学 杨文辉

【摘 要】美育是一种以美的感动想结合的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品性。离开美育的学校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它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只有把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达到育人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学校 美育 德育

一、美育思想的发展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一词最早是在18世纪由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就是要培养作为未来理想社会新基础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审美的人。并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实作为美育的教育思想和实施,早就存在于古代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之中。而在我国的历史尤长。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特别重视诗教与乐教在人格培养中的意义,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他在《论语·泰伯》中说人的品性“兴于诗,主于礼,成于乐。”之后,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第 1 页 共 8 页 也。”荀子也强调主张美的教育,他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大力提倡美育。王国维指出:“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要矫正时弊,最紧要的莫过于先救治人心,而救治人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倡美。认为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而应从‘怡情养性’做起。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的教育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但是,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真善美与假丑恶往往鱼目混珠,美育尤其是学校美育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粉碎“四人帮”后,美育又提到了与德、智、体、劳同等的位置。近几年来,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把千军万马引向升学的独木桥,于是,美育在许多的学校已形同虚设,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净,原因是考试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内容。不仅如此,由于多年来人们对美育的疏远,多数人把学校美育简单地理解为在课表上开设一两节音乐课和美术课,而且这些课也一般不上,这样就使得美育在许多学校里是不仅实亡,而且名也不存。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

第 2 页 共 8 页 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大力加强学校美育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当今学校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的困惑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文革间的只强调“红”而忽视“专”固然是错误的。今天,如果我们只强调“专”而忽视“红”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学生知识,不塑造其心灵,是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的。

然而,走进各种类型的学校,简单地进行一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或沉湎于三室一厅,或结伙斗殴;而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学习,不问他事,以至于教室无人扫,垃圾没人倒,还把雷锋说成是“傻子”,自私和势利充斥着他们的心灵。曾经听我们学校的老师说起:“我校有一位数学老师不幸患病住院,诊断为肺癌,当校长把这一噩耗告诉给学生时,这个老师教了三年的班级的学生非常着急的是:他们的数学课谁来上?却没有一个学生询问老师的病情,更无人提出要去看望老师,这种冷漠、自私的心态难道不是德育的失败吗!去年,我在上体育课中与一个初一的学生谈到杨利伟乘座载人飞船升空的有关问题时,学生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当我问到学生在电视中看到‘神五升空’的感受时,这个已受过学校教育,本应是纯真无瑕的孩子竟希望杨利伟和飞船一起掉下来,理由是那样更刺激;当我问及他的理想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挣大钱”,理由是有钱可以享受,我问他会不会像杨利伟那样去冒险,像雷锋那样去助人为乐时,他是满口否定,认为人只有活着才能享受,助人为乐太傻了。虽然像这样的孩子不会是多数,但这也给我们教育者敲响了一个警钟。

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纠其原因,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使很多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初中,

第 3 页 共 8 页 大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活动课,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但其内容大多是学生要怎么样,而不许或严禁怎么样等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不接受。因为你在思想品德等课上和守则、规范中的规定学去做的,对学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学生去做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当然会产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美育在德育中的渗透,突出美育在德育智育、体育中的基础性。

三、美育与德育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食物缺少食盐一样,淡而无味。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与追求。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探求美的奥秘,拍摄美的倩影,,谱写美的乐章。对美的追求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例如,刚刚懂事的孩子就喜欢穿好看的衣服,听大人的夸奖;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因为得了小红花而欣喜若狂;小学生、中学生更会有意或无意地欣赏和表现他们心中的美。

从美学的角度讲,德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美的人,使他们既具有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方面的内在美,而且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应是德育主要目标。由此看来,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早在古希腊和先秦时代,作为人格教育的美育实际上同时又是一种德育,或者说是一种以艺术为手段的德育教育。近代作为情感教育的美育也强调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王国维认为美育可为德育的手段,蔡元培所谓的情感教育偏重于道德情感的教育,朱光潜的美感教育的最终指向也是德育,认为美育的怡情养性也是德育的基础功夫。经过审美教育,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增加了对他人的同情心,也就为健康的理想道德教育敞开了大门,在此基础上进行尊重他

第 4 页 共 8 页 人、关心他人、团结他人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就更容易奏效。关键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是否研究学了生的心理,是否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了。

在学校里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愉快,主要原因恐怕是他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勇敢无畏的表现,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面子、有风度。这说明这位学生错误地把打架斗殴看作是一种美的行为去追求。再如有的学生学着大人偷偷地吸烟,这也不是因为他会从中得到什么快感,而是他觉得吸烟有风度;有的学生喜欢在大家面前搞恶作剧,引起大家轰堂大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行为,过去的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谈心、批评、或制定守则、规范去要求学生去做什么、禁止他们做什么,这种做法,就好像是大海里捞针一样,效果不会好。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让美育与思想教育联姻,用美去引起学生心灵的沉醉于神往。

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激发情感以情动人,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冶和教育。正如狄德罗所说:“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融汇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可能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我们心头的;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有效得多。”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具有全面性,德、智、体育都可以借

第 5 页 共 8 页 助美育的手段、方法来增进教学效果,美育又是其他教育发展的基础。对形式的感知和表现力是开始智力发展和创造性的基础,对生命的热爱和丰富的同情心也是培养高尚品德的最深厚的土壤。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比如德育,除了向学生讲解政治方向、人生理想道德标准等外,有时可借助美育的手段来进行,如组织学生看《青春之歌》、《红岩》、《开天辟地》等影片,使学生在艺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的教育。在如:培养学生注意礼貌语言,不说粗话、脏话,通常德育的手段往往是在学生守则或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要讲文明、讲礼貌,注意使用礼貌语言,禁止说粗话、脏话等,用这些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有时学生就难以接受或真正接受。而运用美育这一手段,让学生了解注意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的纯洁、文明,是一个人美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荣誉,这样能引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原来我们学校,曾下令把女明星的玉照,男影星的头像全部驱逐出男女生寝室。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不要想入非非,这应该说是德育的一种手段,但效果呢?也许“玉照”、“头像”在寝室里不见了,但会不会被驱逐出了青少年学生的心中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学生看来,那些影星是美的,那些照片上面隐含着他们的追求和神往,这也是爱美之心的具体表现。要想消除其消极的影响,必须以美育的手段,让学生明白妩媚并不等于美,停留在感官愉悦和形体美感并不是或起码不是最高的审美享受。这样,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了美,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当然,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要求学生做到的说成是美的,禁止学生做的说成是丑的,要求学生去追求美的,摒弃丑的,同样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德育的效果,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认识、鉴赏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从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自然中有美,

第 6 页 共 8 页 社会生活中更有美可欣赏,且不说《世说新语》中津津乐道的风神俊朗的魏晋人物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而打动千百年诗人们心怀的美人,生活本身,在很多人眼中,自有难言的美。人们都熟悉俄国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名的“美是生活”的论断。但爱美,是一回事,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善于发现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

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对美的认识、感受的能力是不同的,就像鲁迅先生曾说过的那样,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眼光的不同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等等不同审美主体从同一部作品中会形成种种不同的理解,这种现象说明了审美活动实现其教育功能的独特方式。所以,要真正发挥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让他们正确地辩别美和丑。有的学生爱着奇装异服,那是因为他(她)觉得奇装异服就是一种美,你去禁止他(她),他(她)会觉得委屈,不会接受;而你要是培养和提高了他(她)对美的认识能力,让他(她)认识到奇装异服不是一种美,而是一种丑时,他(她)就不会刻意去追求。有些人不愿学习雷锋精神,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人觉得雷锋的助人为乐等精神是“傻子”行为,过时了;如果能够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雷锋精神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意义,认识到那是一种崇高的人格美,这些人会努力去追求学习雷锋精神的。

其次,作为教育者,必须更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使学生美的观念的需求得到满足,产生美和感动。正如梁启超所言:“……欲摹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老师对于美的解释就应像“有人”、“夫子”那样“彻底发露之”,使学生觉得与其“心有戚戚焉”,这样才能心领神会,沉醉于美之中,去追求美。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地表现美的能力,发展

第 7 页 共 8 页 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打下基础。

我们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是臭豆腐好吃,但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知道,而应教给他们制做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获得好、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教育者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

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仅仅把美育看成是美术(图画)课或音乐(唱歌)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通过开设一些美学鉴赏、美学讨论、美学设计课等,培养和锻炼学生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就是实在,是一个目标,是审美主体心灵的自由,人们在审美情感投入的刹那,便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心灵自由自在地在做一次次美的畅游。这是一种心灵的沉醉与神往,是一种人生的高峰体验,是一种人格的开拓。

【参考资料】

[1]、朱立元:《美 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

6、3

55、36

5、36

6、37

9、401页。

[2]、席勒:《教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作者原注”

[3]、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

57、58页。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选》(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

45、446页。

[5]、《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转引自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62页。

第 8 页 共 8 页

第二篇:浅谈在美术教学中怎样具体实施美育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刘霞

心理学认为:艺术能启发人的创造思维。而创造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人格特质。可见,艺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影响有重要作用。当前,教育的改革已使人们认识到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知道,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定审美情感会自然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所以这要以美育为途径培养学生了。那么,在美术教学中怎样具体实施美育,怎样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呢?

1、让学生感受美。

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我首先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体验。教学中,我设计过一些“水墨游戏课”。今天我们去散步——在宣纸上用笔拉一根线去散步,我们将遇到许多情境……来到小河边……过独木桥……过草地……然后,学生自编情境,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笔的性能,依稀了解了笔

1 墨的表现性和意象性。再如,上课时,刚好下着雨,我让学生们观雨,体验一下下雨的感觉,然后我问:“在生活中哪一种雨水是你最喜欢的?哪一种雨水是最美丽的?怎样把它表现出来?”有人说可以用诗来表现,有人说可以用画来表现。于是一幅诗情画意的雨水图很快就形成了。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去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对事物的感受能力,逐步养成爱观察的习惯,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2、使学生欣赏美。

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独自的艺术语汇和规律,视觉艺术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影响听觉艺术产生的心理感受,在《我心中的歌》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一幅幅画面,就是一首首无声的歌,从《池韵 》那舒缓的小夜曲,到《浪碰》般的雄浑的交响乐,同学们无不从中感受到了音乐般的美感。《色彩的心理联想》一课中,我先放音乐,从优美的抒情乐曲,可以联想柔和美妙的浅色调,节奏欢快的舞蹈,可以联想的明快,活泼的色调悲伤忧郁的乐曲,可以联想到低沉、灰暗的色调,它们产生的感情是一致的,具体到色彩,更让人浮想连翩,由紫色仿佛看到了高贵的紫丁香在向我们 招

2 手,由白色我们 看到了世界的和平。由红色想到红脸的关羽,由黑色想到黑脸的包公,从大自然的色彩到戏剧脸谱,如果用五彩缤纷的图画俩表达,将是十分绚丽的色调。我们还可以通过古代优秀绝句的联想而产生色彩的美感,如: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江南春》和、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等,中国语言的构思。只要你善于发现美,那么美无处不在,至于用哪种形式欣赏美,这就是教师采用哪种方法,让学生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3、让学生创造美。

通过有趣的形式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一节《西方的历史画和风俗画》课中,我引用故事开展教学。鼓励了解其中画面的某个故事的同学讲一讲,让其谈谈感受,以表达激发全班同学的目的,再请同学表演“农村婚礼上的场面”。让学生们热情参与,并把热闹、喜庆的场面表演的活灵活现。将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就有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四的习惯。在这节课的活泼、紧张气氛中,学生为自己创造力得到表现而感到兴奋。我还组织了一些课外活动。如开展日记比赛,使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得到形象的再现。

3 再如,让学生画漫画,学生把社会不良风气寓于画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净化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生正处于在心智蓬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好胜心很强烈。因此,内容新颖,富与情趣的东西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思维活跃起来,发挥创造的潜能。这样的学习,不但使学生从知识的趣味中提高了欣赏美,鉴赏美的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发展特长。

我们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主要是为了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和品德。我们不仅要通过审美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会感受美,欣赏美,成为一个情操高尚的人。还要因材施教,针对有绘画有、天赋的学生,多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发展特长,使之掌握专业技能。

因材施教是教师常用教学方法之一,不管面对天才或庸才,教师都应能用各种方式,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开启

4 他们的创造心智。总而言之,通过多种美育途径多可达到培养学生敏锐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对形象记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度概括,形象思维和整体表现能力。所以,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善教是关键。教学中要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趣味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教法在课堂上展示教材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

在实践中怎样具体实施美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教师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探索创新。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面对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美育是关键。所以中学生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张永莉

美育是小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小学美育教学水平,必须抓住与中小学美育息息相关的重点学科,小学语文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学审美特征在小学美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育教学应全面的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而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从而更加喜欢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中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如何化平淡、枯燥为神奇而具有魅力,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受到美的教育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必须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感知——理解——创造”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

在美育中,学生在直觉中感知审美,在理解中引发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最终在审美创造中达到理解与情操的升华。

1、在审美直觉中感知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感知美的表象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因为这是审美的基础,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必须在他们眼前显示鲜明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审美环境。通过插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烘托出美的气氛,并运用直观教具展示文章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和美的构思。如在上一年级下册《识字1》的时候,因为该课八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现象,描绘会出鲜花盛开、莺歌燕舞、小河流水的画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构成了一幅春景图,所以我利用课文插图,将学生引入春天的美好境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春天,感受春天,表现春天。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的唯一源泉。同时,感知又是美感的门户。审美必须有一个对象作为外来刺激,主体通过感知才能产生美感。

2、在审美理解中引发情感的共鸣 教育应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透过感性形象去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进入作者的内容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对此,我在教学中也深有感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

3、在强化训练中创造美,达到思想与情操的升华

语文美育中的审美创造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条途径。审美创造可以抓住作品中原有形象来进行提炼、加工、想象和构思,去创造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这样,学生的思想感情就很自然地达到升华。 课文是个例子,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的美的形象、美的心灵 、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要注重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学生每天在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的接触中,有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把其中自己认为比较有意思的东西随时记录下来,就是观察日记。随时记录观察所得对于写好作文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作家都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进行写作的准备工作。我们教师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学写观察日记,此后,这方面的训练要长期坚持,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都不间断

二、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常用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审美的发展

美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审美,因此,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显得最为重要。在这里我认为“教与学,授与受”这一问题。对于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学习,大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需要的。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学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在教学语文美育过程中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但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处方学习。而只有处方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审美的发展。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寓教与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做到这样,就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出发。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十分优越的便利。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录音、投影、录像、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审美的视、听觉,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响情感的心弦。学生会愉快地进入审美天地,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述例子中,讲授《欢庆》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情趣盎然,迅速进入情境。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较好培养,而且使其也在美育的引领下深入学生心灵,真可谓一举两得。

3、以朗读来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感应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当然为教学提供优越的条件,而触发学生审美的情感,让其做到声情并茂,而朗读这一教学方法是最恰当的。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间强调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们提倡重视朗读是力求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语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真正读懂文章。当然,对学生的朗读还应加强指导。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应有不同的朗读要求。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师生范读、分角色读、男女生个人读、小组读或者朗诵比赛等等。总之,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真正读懂课文,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感应。

三、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当今社会上,存在着不少不良现象:赌博、打架、盲目上网、玩电子游戏等。教师就有必要教导学生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有害毒物,坚决反对用黄色下流的书刊来腐蚀青少年。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培养其美的情感,完善其美的人格。

其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课堂内进行教育,还要对其进行课外教育,学生进入课堂,就是为以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准备的。因而对学生进行美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美、理解美、评价美。

最后、广大教师应当努力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如板书的合理与美观、朗读的声情并茂、语言的规范化、态势语的自然运用以及课堂艺术的不断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个人修养,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影响学生。总之以真善美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认识美——发现美——孕育美——赞颂美”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事物、美的对象面前,受到直观熏陶感染,激起感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美的感化、陶冶。促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心灵美的人,做行为美的事,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弘扬美的风尚,谱写美的篇章。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的一些肤浅见解,望各位老师予以宝贵的意见。

第四篇:浅谈“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美育的渗透。很多教师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李东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数学是美的,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如简单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等。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数学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展示数学之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产生激情,激情产生快乐,兴趣是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现就数学教学如何利用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 展示数学之美,让学生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学生不喜欢数学,不重视数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了解数学,不知道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因而学习缺乏动力没热情。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在讲比和比例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爱看警匪片吧”“公安人员在破案时,为什么总要找到罪犯的脚印呢?知道罪犯的脚印为什么就能计算出罪犯的身高和体重呢?”通过一系列问题之后,由于数学急于想知道教师的谜底,就大大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我转身板书—开始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又如在讲二次函数的性质时,为了激情兴趣我从问谁到过公园,谁见过音乐喷泉人手。见到过的学生夸喷泉如何如何美丽,学生的情绪也高涨起来。我抓住时机,设出问题情境。有一公园建一个圆形喷泉,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安装一个圆柱形柱子,顶端喷头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沿相同形状抛物线路径落下,给出了抛物线解析式。问题

1、柱子高度多少?问题

2、喷出的水流距离水平面的最大高度(抛物线最高点)多少?问题

3、水池半径至少多少米,水才不会落到池外?(抛物线与X轴交点)学生带着对美的追求很快融入课堂教学。在讲统计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测量全班学生身高和体重指数。体育达标刚好有这一项,学生们都积极地做好准备,上课时我利用这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了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得出身高、体重的众数、中位数以及达标的人数,优秀率,列出频率分布表,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又能学以致用,同学们看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 展示数学之美,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之外我常常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网上查看有关数学应用,数学发展的历史,使他们看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增强对数学的了解,产生对数学美的一种向外,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和现代数学的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展示数学之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对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因为有些学生的基础较差,对学习总缺乏信心。没有信心,兴趣和热情必然难以持久。对此,根据教材内容我会有选择性向学生介绍一些现象生动的数学典故、奇闻异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奥秘的故事。在讲分式的概念时,我引用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的话:“一个人就好像一个百分数,他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式的值越小。”告诫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来不得半点虚假,要丢掉“面子”不耻下问,解除疑难。在讲圆的定义时,我以“有人以我为中心,以自私为半径;有的人以社会为中心,以奉献为半径。”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即教书又育人。通过华罗庚杂货店里写论文,自学成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明珠而努力的数学家陈景润;解开圆周率奥秘的祖冲之;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争做合格接班人。

四、巧设趣题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生的潜力

新奇趣味的东西往往能吸引学生。我经常和学生们做数学游戏或历史上的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如有四个数3,-5,7 ,-13,写出一个运算式子使其和等于24.七桥问题:18世纪的哥尼斯堡,横贯哥尼斯堡的普雷格尔和上有两个小岛,从和的两岸分别有三座桥和它们相连;另外又有一座小桥将两个小岛相连。岛上的居民总是试图在散步时一次走遍七座桥,而每桥只走一次,但是一次也未能成功。这写问题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学习数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我给出了著名的丢番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着丢番都的骨灰,下面数可以告诉你他活了多少岁。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之一,颊上长出了细细的胡须。再过五年,他感到很幸福,有了一个儿子。可是儿子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活了四年,结束了尘世生涯。“请问:丢番都活了多久?几岁结婚?几岁有孩子?”

当学生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学生上课安心听讲、学习,甚至走路、吃饭都对它念念不忘,在这个领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对该领域有激情,学生就可以为它废寝忘食,甚至可以在睡觉时因为想到一个解题思路而一跃而起。这时学生不只是为“学习”而学习了,而是为“享受’而学习了。毫无疑问,学生就会在这样的享受中进步和提高。

真正的兴趣应该是发至内心的。因为只有听从你的内心才能找到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激发潜力,才能是自己乐在其中。如果说热枕和激情像一把火焰,那么兴趣就是点燃激情的火种。让我们用数学王国中自身的美去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火种,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快乐。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的美育教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大小、心理素质、接受能力的不同,对语文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营造友好、宽松的课堂氛围,提供一个创新性的语文意境是当前语文教育革新的重要目标,更是开展语文美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美育;课堂

语文是一门以科学为指导的严谨的教育学科,更需要通过教育来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艺术境界。这里所说的艺术来源,来自于对文学的创新和挖掘。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所谓语言美,就是指通过作者的创新风格、写作手法来体会文章的意境。但是在众多的文章当中,每位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所以对文章所运用的语言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豁达的、直率的、粗犷的、幽默的、低沉的、委婉的、绮丽的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形式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美妙,通过了解语言的形式美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会品味文章的点睛之笔。例如,《风景谈》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像这种优美的语言学生应该学会品味,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涵养。

二、再现作品的意境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有优美的语言,还要有令人回味的文学意境,这才是文章的精髓。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意境的挖掘,并培养对意境中美感的发现能力,例

如,在教《长江三峡》一课时,作者有针对性地对三峡两岸的宏伟景观进行烘托,通过绮丽的山水美景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热爱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山水之中,通过乘船来体会作者的那份感情,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三、归纳文章的结构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就要避免俗套现象的发生,因此,把握文章结构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结构美对文章的重要意义也被凸显出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文章结构的梳理,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来挖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品味文章来领悟语文的学习思路和规律。例如,《阿Q正传》一文,作者通过类比三角形,将文章用三角形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在表达文章对称美与整体美的同时,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受新时代新鲜元素的影响,一个优秀的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挖掘文章的人情美,再现文章的意境美,总结文章的结构美,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含义,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胡兴武.高中语文课程渗透美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S编辑 常超波

上一篇:浅谈马克思哲学原理下一篇:其他服务内容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