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控制金库

2022-07-25

第一篇:银行风险控制金库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_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风险;操作风险 论文摘要:传统的风险是指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事实上这两种风险很早就已引起机构的重视。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因此。操作风险是当今中国银行业风险的重中之重,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手狠抓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银行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该概念提出有很长的,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风险之一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寻求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 (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3)雇用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习认识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操作风险事故在我国银行界从来没有间断过。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未能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市场、市场开拓的关系 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商业银行往往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拓展业务、实现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忽略了对违规违章现象的防范。 (二)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方面也存在着不少操作风险 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自动预警系统是关键的环节,普遍缺少网络在线监控和风险自动预警系统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一大软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刚形成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相当一部分基层营业机构已沉淀了多年的风险产品,由于没有可供转移的避险工具,不得不被动维持现状,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缺乏规范性,部分内部控制制度僵化,制度传递不及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发文管理欠规范。有些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缺少性较强的文件;有些业务制度既存在着重复控制,又存在着控制盲点。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相对滞后,未及时进行调整,表现出业务与控制在时间上的脱节。在新兴业务方面,并没有落实“内控先行”的原则。还有一些制度管理部门在制订制度时,比较注重控制风险,没有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使许多制度在基层营业网点难以完全执行,流于形式。 (四)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督检查缺乏系统性,存在检查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的现象,不能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 近些年,由于银行业金融案件不断发生,银监局和各商业银行内部都加大了对辖属网点的监督管理。因此,各种类型的检查项目比较多,但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能切切实实达到效果。有些检查由于照顾情面,得过且过,检查质量、检查深度不尽人意,对被检查单位没有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有的检查由于时间紧,人员配备问题,匆忙上阵,检查深度和有效性不强;有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整改不落实。因此,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各类检查的严肃性不够,处罚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事实上,有了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严格的“执法”相匹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 (五)商业内部人员流动过大,部分员习自觉性不强,业务技能、知识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按章操作观念淡化,以至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随着业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加剧。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内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新老员工的频繁替换造成违规操作在新员工中不断出现。另外。部分员工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取得相关资格和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三、防范与化解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无论是在风险意识、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外银行,这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一)商业银行全体干部员工必须更新风险防范理念,增强操作风险的紧迫感 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加深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到整个银行风险防范的关注范围。通过、培训、目标管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全员,特别是领导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理解风险和效益的关系,使操作风险意识贯彻整个系统,并具体落实每位员工。 (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要把握形势,紧贴业务,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有效地评估并控制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现代商业银行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切实落实责任,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 (三)再造业务流程,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内 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业务流程再造的任务,深入研究本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是否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促进业务发展。操作环节按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将使业务处理流程简单化、程序化、规范化、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 我们知道,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部门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在检查过程中。标准应该严格,结果应分轻重,对于马上整改的问题应作为建议提出,提醒被检查部门提高重视,注意这一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不仅要检查出现存在的问题,还要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一个风险点,并对风险进行区分,分析原因,在检查报告中予以列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对问题的态度和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度。各项检查不能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制定整改措施,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并对出现问题的部门、网点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降低风险。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的管理,利用现有条件。完善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网络正逐步强大,应进一步推广和加强行内行外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数据查询,及时掌握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了解其中的风险隐患,加快研制、完善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不断创新操作风险管理方法,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运用现代分析手段,让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及时防范,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和防范存在诸多弊端,造成金融案件层出不断。通过对银行工作人员操作风险意识的强化教育,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开发并相应跟进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的努力方向。

第二篇:银行风险控制心得体会

心得一

根据总行开展的“基础管理提升年”和“风险文化大讨论”等风险管理教育活动的精神,在分行内控合规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宣传、组织下,我认真、深入地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的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了合规经营的观念,明晰了岗位的责任,充分认识到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依法合规经营对我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到违规经营造成案件高发的危害性,使我更加认识到当前内控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作为一名农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我深知依法合规经营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的保证,更是金融企业自我发展自我保护及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所在,只有坚持了合规经营才能确保我行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下面是我在学习相关内控制度及管理办法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对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法违纪和防范案件发生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一方面,统一各级领导对加强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使之成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策划者、推动者。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新业务、新知识更是层出不穷。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金融业务、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全行业务提速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特别是要注重加强对政治理论、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明辩事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同时,进一步端正经营指导思想,增强依法合规审慎经营意识,把我行各项经营活动引向正确轨道,推进各项业务健康有效发展。

二、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

加强个人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习,加强思想教育,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员工的风险防范教育,使大家都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银行经营风险的普遍性,认识到银行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必须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每天从自己的岗位做起,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各种违纪、违规、违章行为,要根除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规范操作,从源头上预防案件的发生。

三、加强内控管理,更新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

从近几年银行业发生的经济案件来看,“十个案件九个违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检查不细,监督不力,实属重要根源,无数案件、事故、教训,都反应出风险内控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漏洞。正是制度的不完善,才导致一些人有机会钻空子,从而给国家资金造成损失。我们每个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吸取教训,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内控管理当作风险防范的前提条件,要认真扎实地贯彻执行案件防范责任制的规定,促进内部防范机制的强化与完善,努力做到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业务,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以保证各项业务的流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之内进行。

第一,要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基础牢固,稳如泰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说到底是人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客户创造市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是我们的效益之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有了客户,我们的业务才有发展,员工的价值才能够体现。如果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严格要求、严格规范、严格标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业务操作中的风险就会得到有效的遏制。切实大力倡导、深入宣传价值最大化、资本约束、全面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平衡、内控优先等先进理念,自觉转变观念,将自身工作作为第一道防线纳入到风险控制体系中,形成规范操作,防范风险的良好氛围,真正把为前台、为基层、为客户服务当作提升风险与回报管理水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能有效提高我行风险管理和内控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要更新服务意识。现实看,银行的业务基础是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银行,没有优质市场和优质客户就没有银行的业务发展,加强市场营销是目前提高我行核心竞争能力的当务之急。从我行看,我们的经营服务意识与以前相比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但这些转变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缺乏更深程度的挖掘。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要突破原有的局限,创造个性化服务,以全面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善于研究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善于拓展优质市场,善于竞争优质客户,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促进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要准客户定位,牢固树立为优质客户服务的意识,因为优质客户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经营利润。

第三,要树立全面协调均衡的经营理念。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依赖客户业务,但仅仅依靠这一传统业务远远无法达到市场的需求。随着资本一级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拓宽,一些优质客户已不再需要银行的融资渠道。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都迫使我们去思考今后的发展问题,真正的优质商业银行应该在为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同时,也能够向客户提供资金清算、财务顾问、财富管理服务等中间业务。现在,中间业务的内涵在迅速扩充,提升客户服务价值和对客户价值的最大挖掘,要求银行实现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的均衡发展。同时,由于中间业务的发展不受资本金约束,可以弥补资产负债业务发展受到的限制,因此协调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既是市场经济法则对商业银行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经营规则的内在要求。因此银行在发展业务的同时,面向业务、面向管理、面向操作的合规文化建设,通过强化教育培训、组织风险点的成因分析,搭建防控体系、优化流程、规范管理,保证业务发展质量等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让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让依法决策、合规经营与管理,按章办事、合规操作在全行上下蔚然成风。切实整治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屡查屡犯的顽症,及时消除基础管理工作存在的隐患得到,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为业务持续健康地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实现农业银行稳健经营、快速发展的既定目标贡献力量。

心得二

风险防范是银行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话题。每个银行员工都必须深刻的认识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防范风险发生的方法。银行柜员一般指在银行分行柜台里直接跟顾客接触的银行员工。银行柜员在最前线工作。这是因为顾客进入银行第一类人就是柜员。作为银行风险防范的第一线,柜员占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减少这一风险就成为柜员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进入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已有半年的我来说,工作之余也是我考虑的一个问题,同时也了解到一些柜员风险防范认识不够深刻所带来的问题:

一、柜员疏忽大意,处理业务操作不当,造成大额记账差错。疏忽大意是柜员办理业务时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有些柜员觉得特别熟练的业务更加容易引起错帐交易,一味地追求效率而不认真审核输入内容的准确性。开户时户名录入错误;汇款业务金额,日期,姓名,账号,汇款收款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和有效期等极易录入错误,而且错了有时也比较难以发现。取款操作成存款造成了自己短款,如能及时发现还好,待客户离开之后才发现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有的。所以我们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必须对每笔操作都认真地仔细核对确保正确的情况下才提交。

二、原始凭证保管不善,丧失记账凭证,存在风险隐患。原始凭证是记载经济业务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书面证明是记账的法律依据。如果我们随意的把客户的凭证随意乱丢,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该凭证作案引起法律纠纷。我们在每天的营业结束后勾兑流水时,必须保证我们办理业务过程所产生的传票完整不缺票,不跳票,与流水上保持一致,并且保证凭证上的要素齐全,没有遗漏客户签名以防止某些有心的客户回头告知自己没有办理过该笔业务,而引起经济纠纷。填写错误的凭证交回客户自行作废,办理业务过程中打印的错误凭证如果是不需要跟随传票作附件的,应柜员自行作废,不能随手丢弃。对客户资料也要妥善保管不能随便泄露客户的资料。

三、柜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代客填写单据。代客户填写单据极易引起客户纠纷,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客户抱怨自己填写单据很慢赶时间或者自己不会填写该单据要求柜员帮忙填写,这时作为临柜人员我们必须严格清楚不能代理客户填单了解代客填单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要做好对客户的解释工作,或者叫大堂经理指导该客户填写单据确认客户本人签字后才能为该客户办理该笔业务。

以上这些都是柜员平时业务处理时所能遇到的,这也是我这半年来所学习到的一些东西,所以作为一名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的一名柜员来说,我们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日常业务操作,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才能有效的节制以上内容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广大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提供良好服务,提升我们农商行在客户心里服务质量,为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风险控制人员(银行业务)

职位名称

险控制委员会

职系

薪金标准

职位概要:

风险控制人员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运用有效的制度手段对金融公司或机构的整体交易运做实施监督以规避风险。一般风险控制人员不直接参与交易活动,但具体职责会根据不同的机构和公司性质有所差异。例如部分证券咨询机构的风险控制官可以提出中长线交易机会及构想,但无权下达操作指令,随后风险控制人员会对所有的交易计划和交易过程完整记录并提交讨论。

工作内容:

制定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度,流程,建立担保,评估,资产管理等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推进公司内外部风险的全面防范与控制,包括:

1、构建和完善风险分析和评估体系

2、构建和完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3、按照风险限额管理的目标进行投资风险控制

4、对日常投资风险进行跟踪和监控

5、按时进行风险评估,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并保证报告质量

6、分析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市场变化对投资风险的影响

7、对重大投资项目和新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

任职资格:

教育背景:

◆金融、财务、法律、风险评估等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培训经历:

◆具有期货等相关金融业从业人员资格

经验:

◆5年以上银行业务工作经历,并有3年以上信贷工作或风险控制工作经历

技能技巧:

◆熟悉金融市场与相关法律法规及信贷风险防范识别、监控、化解

◆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操作规程

◆掌握各类投资风险量的化计算方法,熟练掌握数理统计分析软件

◆法务知识扎实,思辨能力强

胜任能力:

◆具备教深厚的文字功底,具有组织协调能力

◆较强的投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晋升方向:

◆风险控制官职等职级中、高级 直属上级 首席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人员(银行业务) 职位代码所属部门 风

第四篇: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与控制

目录

一、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2

(一)同城结算风险。 ...................................................................... 2

(二) 信用风险。 ............................................................................ 2

(三) 票据风险。 ............................................................................ 3 (四) 内控风险。 ................................................................................ 3

二、支付结算中存在的问题 .................................................................... 4

(一)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形式化 ...................................................... 4

(二)内控机制缺失 .......................................................................... 5

(三)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 5

(四)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亟待完善 .......................................... 6

三、 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对策 .................................................................. 6

(一)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管理机制。 .......................................... 6 (二)强化中央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管,保证支付体系安全。 ...... 7 (三) 依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 7 (四) 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 8

摘要:目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系列的惊天大案、要案给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迫使监管部门和各商业银行将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银行业在提高其运作效率的同时,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刻不容缓。面对薄弱的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低下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及不足的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的研究,提高银行业运作效率和可靠性较西方银行更为迫切。

关键词:支付结算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防控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一种重要性金融风险。它是指债权方在办理支付结算过程中因偶发的和不完全确定的因素所引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新经济模式(如网络银行、互联网贸易等)、更为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支付结算风险。

一、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城结算风险。

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非票据、结算凭证权利人通过盗窃或侵占等非法手段获得他人票据和结算凭证,并通过银行同城结算而获得票款、结算资金。另一种是银行同城票据交换因人为因素引起的结算风险。同城票据交换已成为银行系统经济案件的高发地带。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由于支付过程中,一方拒绝或无力清偿债务而使另一

方或其他当事人遭受损失。在转帐支付条件下,由于支付命令的传送与资金的实际转移有可能不同步,支付命令生效后,一旦资金的转移不能实现,就会导致支付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尤其是在大额多边支付清算系统中,由于债权债务关系错综交织,互相抵消,因而如果某一参与者在一个时间段出现支付困难,就将引发连带性支付危机,甚至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票据风险。

随着票据的广泛推广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商业汇票与银行汇票进行诈骗,而产生的风险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

(1)伪造变造票据、诈骗盗用资金。犯罪分子通过涂改、挖补等手段更改出票金额、收款人等,伪造、变造票据行为,骗取银行和企业的资金。

(2)伪造账证、盗用资金。近年来,银行内部会计人员通过伪造进账单、联行来账补充报单等结算进账凭证盗用资金的案件也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

(3)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时忽视了对承兑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商品购销合同的严格审查,使一些无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信用纳入了银行信用;有的承兑银行承兑时未要求承兑申请人提供现实的资产担保或提供的抵押担保资产不足,造成到期票款难以收回,从而倒逼银行信用放款。

(四)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结算制度本身不完善,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不落实;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l)凭证管理失控,存在严重隐患。

许多案件的发生,都与凭证管理不严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全国发生各类重要空白凭证丢失、被盗达上万张,已经形成严重的潜在风险。凭证库房安全设施较差,普遍存在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缺乏制约机制等问题和隐患。

(2)会计核算手续不严密。主要存在会计人员随意制作银行内部凭证;会计复核人员对会计凭证的要素、内容审查不严,有的复核岗位形同虚设;会计事后监督人员未能按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3)管理松弛,内控制度不落实。一些行加强内部管理的力度不够,未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造成潜在的会计风险。有的行同城票据交换双人临岗制度不落实,暂收暂付款项科目挂账监督不严,汇出汇款管理薄弱,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联行对账和内外账核对不严格等。

二、支付结算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在支付清算领域进行了不断改革,对改进金融服务、加速社会资金周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支付清算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形式化

虽然内控检查年年搞,但全面、稳定意义上的风险管理还不多见,所做的被动式、运动式、临时性的措施占主流。支付结算风险来自流程、人员、系统和外部事件,这些因素在银行经营中必然有不完善或难以有效控制的方面,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处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整个风险管理环节都有待完善,制度上的缺

陷、流程中的漏洞、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的落后以及人员素质、业务 技能的差异更使支付结算风险无处不在。这就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不可能通过几次监督检查、政策修补、流程改造或处理问题员工等措施就能消除,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做法。

(二)内控机制缺失

防范支付结算风险,必须要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作保证。同时,还必须抓好内控制度的落实。再好的制度不去落实,也无异于一纸空文。剖析银行系统发生的各类案件,“十案九违规”的教训是沉痛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是银行业大量违规经营和支付结算风险积聚的直接原因。事实上,目前国内银行也建立了相关的内控机制,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重大金融案件表明商业银行自身免疫力还不高,内部控制仍存在严重缺陷。

(三)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即使是国内信息披露最好的几家上市银行,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也只是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而未披露有关支付结算风险本身的信息。目前银监会刚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披露要求,但对支付结算风险的披露没有提出要求。金融创新蕴含了新的支付结算风险。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推出各种金融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服务举措, 如果配套的内控制度不及时跟进,就会引发新的支付结算风险。

(四)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对各类支付结算风险监管要求分散于不同的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对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方法与技术标准、风险监测、风险缓释技术、资本要求和信息披露等,尚未建立完整的支付结算风险监管框架。目前情况下,国际范围内尚未形成任何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的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方法。因此,在指导实施对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巴塞尔委员会一再强调,完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对支付结算风险分配资本的目的是为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从而鼓励商业银行提高自身风险分析、评估和预警能力。

三、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和落实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营业机构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针对银行会计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特别是对易发生案件的重要岗位,实行岗位分工,严禁—人兼岗或独自操作全过程,对记账员、复核员、同城票据交换员等重点岗位人员要实行定期检查、定期轮换、交流和强制休假制度;对重要岗位的不合格人员要坚决予以调整并进行离任审计和严格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3)建立重要事项审批制度。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必须依据符合会计制度的有效凭证,不得接受不符合制度的任何指令,上级行授权处理的事项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制作内部记账凭证及错账冲正必须经会计主管审核签章;加强暂收暂付款科目的管理,严格按规定的核算范围使用、按规定权限审批,并定期进行清查。

(二)强化中央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管,保证支付体系安全。 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支付结算体系的安全,监控金融机构经营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以防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支付结算矛盾,避免发生地区性的结算支付困难。要定期考核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情况,督促商业银行加强系统内资金的调度和管理;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结算纪律执行情况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要认真办理商业银行的转汇业务,监控商业银行执行联行汇差资金管理规定的情况,堵截银行超占汇差进行超负荷经营的渠道,确保大额资金的实时清算,防范支付风险的发生;要加强印、押、机、证的安全管理,增强防伪的手段,定点厂家生产,探索使用电子防伪技术。

(三)依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票据法》颁布之后、《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使结算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但仍有存在有关规定不完善、票据行为不规范之处。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结算、联行制度,加强《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强化支付结算管理,依法办理各项业务。要严格票据的审查,对票据

的真实性、必须记载事项是否齐全、背书是否连续、更改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是合法持票人等要严格审查,尽可能避免因审查不严造成诈骗得逞;要严把大额款项支付关,对有疑问的票据和联行重要凭证要先查询后支付,严格遵守各项结算业务操作规程。

(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要重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加强经营管理,控制金融资产风险。要充分认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的紧迫性,从已经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案件中认真吸取教训,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要采取措施防范支付风险,首先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加强经营管理,坚决纠正和严厉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其次要建立支付风险保障机制,明确政府、银行对各类金融机构风险处臵责任、加强预警监测,制定临时救助方案和长期保障措施,各方努力化解风险。第三,要改革完善财务制度,贯彻谨慎会计原则,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做好各项风险准备,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实力和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谢众;我国支付体系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李艳梅;我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3期

[3] 张淑霞,李喜贵;我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09期

[4] 郎天红;;试析商业银行结算风险的成因及防控措施[J];企

业导报;2011年21期

[5] 陈燕芬;谈支付结算体系及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J];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07期

第五篇: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

文章标题: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

强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张、经营范围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日趋复杂,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近期国内一系列金融大案的频繁曝光,操作风险受到普遍关注。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提

升自身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迎接国际化挑战是当务之急。因此,对操作风险管理核心技术及其实施路径进行深入剖析也就变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

一般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应该包括:战略、组织、流程、基础设施、环境等几方面。通过对多家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自我评估、数据收集、资本计算三项。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包括流程梳理与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确立、评估报告等内容。自我评估的目的是找出与目标、业务有关的重大风险并进行分类和排序;明确风险责任人;对风险、剩余风险的影响及可能性进行评价;根据设计及操作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找出并记录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为此分配时间和责任人;向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进行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评估信息。自我评估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协调反馈过程。随着时间的不断演变,业务部门需要将风险评估与损失/突发事件及重要指标数据进行比较,找出业务环境的变化并确认相应风险及控制措施。

(1)流程梳理与评估。流程梳理是自我评估的关键步骤。流程梳理的主要目标是让每位员工都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即流程的风险点是什么、如何监测和控制、潜在缺陷及改进措施、谁来负责、谁来检查、如何报告等。通过梳理,明确了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规章制度和面临风险。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流程梳理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些关键指标。这些关键指标是对业务活动和控制环境进行监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关键业绩指标(KPI)和关键控制指标(KCI)。

(3)评估报告。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报告机制。自我评估的工具和结果主要是一些制度文件、检查表格、以及一些直观图表、分数等级等。

(4)监督协调机制。自我评估是以业务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一项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来保证自我评估的真实有效。

2、数据收集。数据是风险量化的前提,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量化分析结果。否则只能是垃圾进,垃圾出。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操作风险的数据散落在各个业务条线和部门,收集难度相对较大,而且数据普遍偏少。

目前应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分析的数据主要包括:内部损失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数据、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以及风险缓释数据。

3、资本计算。资本配置是操作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巴塞尔委员会所提出的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都将总收入作为操作风险暴露的指标,但是总收入与操作风险暴露之间不一定存在对应关系。因此,普遍认为这两种方法对风险并不敏感,不能反映真实的操作风险水平。而对于高级计量法,人们也未能对目前存在的众多方法达成共识,最终巴塞尔委员会放弃了征询意见稿中的做法。不再具体规定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计算监管资本所需的具体方法和统计分布假设。但要求银行必须表明所采用的方法考虑了潜在严重的概率分布"尾部"损失事件。

目前,损失分布法是较常见的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不过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如对各项操作风险损失之间相关系数的确定等。所以,目前对于操作风险资本金的最终确定都要结合多种方法的结果并根据对自身实际的评估进行调整。

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

1、重视流程梳理,降服细节中的魔鬼。"流程标准化"是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制度落实的基础。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加强流程梳理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梳理流程,将各个部门职责贯穿起来,强调部门在流程中的职责,才能为实现"流程银行"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流程梳理中,要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强化量化标准,做好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的收集工作,建立数据基础。一要对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设置各种记录要求,将操作事实定量化,有迹可循;二要将定量化的记录整理成数据,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建立预警机制。关键操作风险指标是对操作风险评估和监测的重要工具,用来表示操作风险或风险框架的变动,不仅可以起到预警作用,而且通过对某一特定程序的一系列关键风险指标的分析,还会揭示出指标在过去的变动情况是否与专家的风险评估结果相一致。各商业银行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积极确立关键风险指标。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时要注意,指标必须具有风险敏感性,能快速反映损失组

合变动,而且容易识别,并在业务环境下容易理解。另外,风险指标要有参考系,要设置最低限度,超过限度时管理层要采取相应措施。

3、规范数据采集标准,提早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实施高级计量法的基础。根据统一标准,对损失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业务

条线以及损失事件类型的划分比较混乱,不利于数据的统一和共享。各银行应积极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提供的业务条线和损失事件类型划分方法,加强对8条业务条线和7种损失事件类型所确定的56个具体项目的跟踪监测,提前做好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共享,为先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使用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4、根据自身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操作风险管理进程。操作风险计量是操作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核心。由于目前尚无国际同业公认的成熟计量方法,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先将工作重点放在前两个技术环节上,即在加强自我评估和数据收集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计量模型研究。时机成熟时,将定性分析、风险指标、损失数据与计量模型相结合,建立用于资本配置的模型。这也是许多国际活跃银行的普遍做法。另外,新资本协议中提到,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可以就部分业务使用高级计量法,对于其余业务使用基本指标法或标准法。因此,各银行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

5、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或开发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积极引进或开发基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国际上关于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并不成熟,但许多银行、咨询公司和专业软件公司还是推出了一些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较常见的有摩根大通的Horizon系统、Algo公司的OpVantage系统、Comit公司的OpRiskSuite系统、SAS公司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引进这些管理系统需要注意系统设计是否符合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系统所采用模型技术的权威性、可验证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另外,各银行也可通过外包或聘请咨询公司等方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始终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充分考虑操作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注意各种风险管理系统的整合性。商业银行产业风险管理五大重点问题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处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一个部分或层次,包括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门类、部门,小至行业。由于产业周期及国家产业政策等决定了产业内企业的生存条件与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因此,加强产业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意义重大。

产业风险管理作为信贷投入的首道风险控制关,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最基础、最直接的工作,也是国际银行业界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爆发的巴西金融危机、美国房地产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促使世界银行组织更加关注信贷资产组合中的产业聚集性风险。如新巴塞尔协议把产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作为在全球同业推广的核心内容:"风险可表现为信贷过于集中在某些产业经济领域或地区,使放贷银行经不起某一特别产业或地区的衰退所带来的打击";"对银行来说,重要的是弄清并计量其在不同产业经济领域和地区中的风险,以便管理部门了解存在的风险并能在需要时调整余额"(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汇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9月)。鉴于银行授信过于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产业可能产生的风险,世界银行关于风险集中度管理指引也建议,银行在任何产业的敞口集中度超过资本的5,都应当引起关注,并且要定期对这些产业出现的可能影响偿还能力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国际上各主要商业银行亦都很重视对产业系统性风险释缓和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将产业风险分析作为对贷款企业分析的基础。比如,第一劝业银业设立了产业调查部,对各产业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价,评估时采用产业调查部分析的结果;美国花旗银行对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都分别设有产业评估专家组,凡涉及某个产业的贷款,必须要得到该产业专家的确认。

根据国家产业调控的要求以及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目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在产业分析与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有商业银行已经着手建立产业风险的评价、监测和预警系统;有的银行近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改变,率先在国内银行同业成立了产业分析中心,加大了信贷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力度。尽管如此,产业分析及风险管理仍旧是现阶段银行信贷评审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风险与内部评级相结合的问题

虽然有少数银行尝试将产业风险变量引入信用风险评级中,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进行企业内部评级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所在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产业组织间的相互关联性所可能引致的风险。如何量化产业风险、支持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仍需要引起特别关注与深化研究。

将产业风险与内部评级相结合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考虑产业本身的风险评估结果,二是考虑企业在产业内的相对地位。产业本身的风险评估主要从产业经营状况、贸易环境、管制框架、财务状况以及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程度等几方面进行。关于每个企业在产业内部的相对地位,主要是判断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这是衡量银行优质客户的一个重要标准;相对地位比较高的企业往往会调整其经营战略以适应所在产业状况的变化,使其能获得稳定的利润,这类企业在相关的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能对管制框架、贸易环境、技术、需求模式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往往代表了这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把产业状况评估和产业内企业的相对地位评估结合起来,纳入到内部评级系统,信贷分析人员就可以对任何一家企业信用状况做出最后的评价了;如果产业/相对地位评估结果较差,就需要相应地调低内部评级,反之如果产业/相对地位评估结果较好,就无需对结果进行调整。

产业风险与效益的平衡问题

银行是通过经营风险而获得收益的企业,产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考虑风险大小的同时,需要兼顾效益指标,以实现产业风险与效益的最佳配合,但是实际操作中关于风险和效益的平衡选择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对此,有学者提出以风险效益综合指数来进行产业评价与选择,提出效益和风险的产业综合评价值计算方法,即先分别计算出效益和风险的指数,然后再将效益指数与"1-风险指数"相乘,得出的数值就是对该产业效益风险综合评价的结果:

C=(1一P)×R

其中C为风险效益综合指数;P为风险指数;R为效益指数。

该模型的实际运用问题是对于综合指数法所运用的指标怎么选取,效益指标是否能集中体现产业管理水平、经营业绩、发展能力、生产效益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等;风险指标是否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该产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动态风险,是否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特别是如何消除不同特质产业之间指标的差异性达到可比性;以及指标数据积累的年限,是否可以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化研究。

产业风险控制与资产组合问题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产业风险控制属于系统性风险管理,它的基础是金融资产的组合理论,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信贷组合管理技术。周密的组合管理可使银行资本免受由于宏观产业调整和产业状况的突发性变动、过度的风险敞口、地域性的经济衰退及产品过时等所致各种损失造成的侵蚀;同时通过确定各产业最佳信贷额度占比和风险限额,使各产业经济资本达到最佳配置,使平均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最大化。

产业信贷组合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利用产业之间的不相关或负相关来合理分散信贷集中的系统性风险,贷款要投在不同的产业里,最好是投到产品或技术有替代关系的产业里,这样两个产业组合的波动方差可以相互抵消,贷款的系统性风险可以减少。有国外学者建立模型揭示信用风险的产业分散化问题,包括对跨产业部门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风险分散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模拟的信用损失分布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有系统性风险因素冲击时更为明显,而当增加参数的异质性时可大大减少冲击的敏感性,从而论证了产业信贷结构分散化对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目前,把产业分析运用于组合管理中尚需解决:(1)测定产业的方差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2)测定贷款组合对外部变动的敏感性;(3)确定资本或贷款损失准备;(4)将贷款组合像证券组合那样规范化。(5)开发经风险调整的回报率的计算方法等。

信贷退出途径与产业风险控制问题

当产业无法得到重整和复苏,便进入衰退期,不少学者都论述了衰退产业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退出或中止是银行防止风险和损失的重要战略选择,产业信贷进入与退出是商业银行产业风险控制中的二个主要方面,但目前对产业的信贷退出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研究者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信贷退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但对产业发展与兴衰中的信贷退出研究比较少,对产业信贷退出的原则、范围、渠道和策略等方面都缺少有深度的理论支撑。

产业风险产生的制度背景问题

纵观我国产业发展历史,它的转型期时代特点非常明显,无论是在管理规制、产业调控、产业内竞争等方面都与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转型期制度变迁的痕迹。同样,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其面临的产业风险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经济国家规范制度中金融系统风险类似的技术性风险,也有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发展特有的制度性风险,即由于制度变迁中相应的磨擦、错位等因素导致的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风险的生成、累积是技术性风险与制度性风险的叠加,或者说制度性风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技术性风险,对技术性风险的研究与管理也只有放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中才更具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在这方面考虑不足。我国银行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四步走

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最高实施层次

近二十年来,银行风险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国际银行业频繁的风险事件使得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外部复杂的经营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交织,使银行传统的风险分立管理模式遇到"管理交叉与管理真空"问题,客观上要求银行对整体风险进行全盘度量与统筹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呼之欲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清楚地表明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是当前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向。而在全面风险管理中,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则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最高实施层次。首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理念表明,未来全球监管当局的重点是商业银行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资产组合层面的风险与收益均衡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其次,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与流程也充分证明,全面风险管理最底层是业务品种风险管理,中台是风险种类的职能风险管理,最高层次是资产组合风险管理;三是资产组合管理可以解决银行风险集中度问题,多样化资产组合可以使银行整体风险消减,帮助银行以组合风险为基础进行风险资本分配,大大节约经济资本;四是积极主动的组合管理是国际先进银行推进的重点,积极主动的资产组合管理,可以大大减少风险资本占用,提高资本收益水平。

当前我国银行实施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分阶段走"的战略与措施

从国际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看,我国银行风险管理还处在单项资产风险评估阶段,还没有对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从总行层面进行总体把握与管理。但要真正实现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必须要突破的目标是拟合银行资产组合损失分布曲线,这需要客户评级、债项评级、贷款定价等一系列技术条件支持才能进行。而目前我国银行还远远不具备条件,但这并不代表当前对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就束手无策,坐以待之,我们可以根据现有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分阶段走"战略,找出资产组合管理的切入点,牺牲资产组合风险计量的准确性,从传统的资产组合限额管理方法开始,实行以限额控制为核心的组合管理,待一系列定量技术成熟后,逐步向组合管理高级阶段迈进。具体地说,当前我国银行在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方面可以分阶段实施:

第一步,从信贷资产入手,对银行整个资产在不同维度进行最优组合。鉴于银行目前主要是信贷资产,因此资产组合管理可以从信贷资产入手,按不同维度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不同期限划分为不同的资产组合。原则是尽量选择正关联性低或负相关性高的资产搭配,把资产分散到不同领域,防止过度集中,如在信贷投向上要设定单个行业的最高贷款比例、单个地区的最高贷款比例、单个客户的最高贷款金额等各种限额指标,交易业务要选择多元化的品种。为了便于操作,可先按行业维度进行资产组合,对现有银行内部不同行业之间资产进行相关性分析,由审贷专家按正相关、不相关、负相关三种标准确定出两行业之间的大致相关性,作为行业信贷资产最优组合的依据。

第二步,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分析。以行业资产组合为例,将所有的债项资产按行业划分为不同的资产组合后,对各个行业资产组合的资产质量、盈利贡献、增长状况进行收益分析。同时对不同行业资产组合风险进行分析,通过引入外部指标和内部指标,经过专家经验赋予各自权重,进行其组合风险的指标打分评估。外部指标可以是行业系统性风险指标,如环境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内部指标可以是银行内部行业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指标,如该行业资产组合的不良贷款率、预期损失率、利息实收率、不良贷款变化趋势、贷款增长率等。最后,为了对不同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上述指标计算结果进行汇总,最后可以计算出各个行业资产组合风险判断分值。

第三步,初级的资产组合风险管理------风险限额控制。在对资产组合风险收益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设定风险限额的方式管理资产组合。在此阶段对资产组合风险分析主要是定性判断,即把银行现有的组合作为一个大致的划分,那些属于较优质的资产组合,需要继续扩大规模,那些属于高风险的资产组合需要财务措施进行严格控制,这时银行可以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指引指导分支机构按照总行的政策导向进行资产结构调整,但缺乏硬性的资产组合风险限额进行引导或约束。

一是对行业信贷投放进行组合限额管理,分散行业集中度风险。在分析存量信贷资产的集中度,考虑各行业总量合理布局前提下,对重点行业提出组合管理限额。在行业限额设定过程中,银行可以根据行业风险变化和实际投放情况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以应对信贷市场的变化、平衡风险与业务发展。

二是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组合限额管理,分散客户和授信的集中度风险。合理安排信贷资源在不同类型客户群体的投放,对风险较高的客户群体设定贷款总量上限,对单个客户的授信总量进行限额管理,防范授信过度集中风险;对大型企业集团客户提出单一法人、单一集团、前十大客户、前十大集团的授信总量进行限额管理,防止过度授信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三是对不同业务品种和期限进行组合限额管理,分散业务集中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业务品种组合管理中,鼓励风险控制成熟度高、收益稳定授信业务品种,对个别风险度较高、期限风险大以及处于尝试阶段的业务品种实行限额管理。

更高级的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是运用运筹学最优化计算方法,在设定银行资产整体风险最小化的约束条件下,得出不同资产组合的最优化风险限额,并以该限额作为分支机构各项授信业务拓展的基本依据。

第四步,初步的经济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通过历史数据分析,统计出不同行业、地区、产品的平均损失及预期损失的波动性,按照自行确定的原则推断未来时间内的行业、地区、产品的未预期损失,在未预期损失的基础上设定风险限额并进行经济资本配置,同时尝试进行RAROC考核,引入夏普比率进行不同行业、地区、产品收益的比较,判断业务单位风险收益是否匹配,以此作为银行实现高级的、定量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突破口。

《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来源于,欢迎阅读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

上一篇:银行对公营销技巧下一篇:银行的账户管理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