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标准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检测技术标准范文

焊材检测焊条检测项目及主要标准

焊材检测焊条检测

一、检测范围:

焊材检测的主要范围:焊丝、焊条;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铸铁、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镍基合金焊条、钴基合金焊条 银焊条、合金焊条。

二、焊材检测主要项目:

化学成分、气体含量(氩气)

力学性能:拉伸实验、弯曲试验

金相分析

无损探伤检验

有害杂质(硫、磷等)

三、焊材检测标准: GB893不锈钢焊条 GB894 堆焊焊条 GB5117 碳钢焊条 GB5118 低合金钢焊条

JB/T 7948.1—199

9、JB/T 7948.8—1999 熔炼焊剂化学分析方法

科标无机检测中心专业提供焊材类检测服务,中心主要根据国内外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测试分析行测试分析,如:GB、ASTM、TP、ISO、UOP、JIS、EN等,本中心有专业的研发与检测技术团队,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帮助开发新的检测方法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科标无机检测中心专业提供焊材类检测服务,中心主要根据国内外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研究分析。

第二篇:建立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

电网企业在开展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将电网企业作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相关方,统筹考虑其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利益诉求,并发挥其产业优势,共同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电动汽车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来促进、规范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进步、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政府可从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力促国家标准国际化;实施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激励产业各相关方积极行动;给予金融信贷扶持,降低电动汽车企业发展成本;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引导并促进市场规模发展;加大科研投入,促进电动汽车技术突破和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通过财政投入鼓励扶持处于产业初期的电动汽车产业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起步、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政策实施应结合产业发展阶段不同适当调整。财政投入政策可在电动汽车产业基础、试点及产业推广、电池制造、整车及零配件制造、充换电及相关服务、电动汽车购置及使用等环节实施;投入方式包括科研投入、财政补贴等方式。另外,还可将电动汽车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实施约束、激励并重的政策,推动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形成。 —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调节作用,支持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是鼓励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税收优惠政策既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结合其他政策共同实施。

税收优惠政策既可以在产业初期实施,也可以在产业成熟期持续调整使用;既可以在生产流通环节使用,也可以在用户消费环节使用。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途径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第三篇:蔬菜检测标准

检测标准

无公害蔬菜检测项目及检测标准

(一)、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其中农田灌溉水指标9项: pH值、汞、镉、铅、砷、铬、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土壤质量指标9项: pH值、汞、砷、铅、镉、铬、铜、六六

六、DDT。

(二)、蔬菜产品卫生质量检测指标:氟、砷、汞、镉、铅、铬、六六

六、DDT、甲拌磷、甲胺磷、对硫磷、辛硫磷、马拉硫磷、倍硫磷、氧化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乐果、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百菌清、多菌灵、亚硝酸盐二十三项。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守、在绿色食品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 绿色食品标准不是单一的产品标准,而是由一系列标准构成的、非常完善的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标准以“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包括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标准、最终产品标准、包装与标签标准、贮藏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六个部分。

一、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分别对绿色食品产地的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量、畜禽养殖用水质量、渔业水质量和土壤环境的质量的各项指标、浓度限值做了明确规定。

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如农药、肥料、饮料和食品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规定,另一部分是针对具体种养殖对象的生产技术规程。

三、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对初级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分别制定相应的感官、理化和生物学要求,例如前面谈到的蔬菜标准。

四、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包装及贮运标准。为确保绿色食品产后在包装运输中不受污染,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所要申报的企业,其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包装和运输等条件必须符合相应的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并经过相应的机构检测,才能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这种完整的标准体系和认证过程真正体现了“全程质量控制”的理念。目前农业部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准共计90项,其中通则类标准有 10项,产品标准有80项。

有机食品

1,有机蔬菜的定义

指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平衡,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且经过有机认证机构鉴定认可,并颁发有机证书。在此基础上,生产的蔬菜为有机蔬菜。

2.有机蔬菜基地的基本要求

2.1基地的完整性

有机蔬菜基地的土地应是完整的地块,其间不能夹有进行常规生产的地块,但允许夹有有机转换地块;有机蔬菜基地与常规地块交界处必须有明显标记,如:河流、山丘、人为设置的隔离带等。

2.2转换期

由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2年时间,其后播种的蔬菜收获后,才可作为有机产品;多年生蔬菜在收获之前需要经过3年转换时间才能作为有机产品。转换期的开始时间从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之日起计算,生产者在转换期间必须完全按有机生产要求操作。经一年有机转换后的田块中生长的蔬菜,可以作为有机转换产品销售。

2.3缓冲带

如果基地的有机地块有可能受到邻近的常规地块污染影响,则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必须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保证有机地块不受污染。不同认证机构隔离带的要求不同,如我国OPDC认证机构要求8m,德国的BCS认证机构要求10m。

3.有机蔬菜栽培管理

3.1品种选择

应使用有机蔬菜种子和种苗,在得不到认证的有机种子和种苗的情况下(如在有机种植的初始阶段),可使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常规种子。应选择应当地的土 壤和气候特点,对病虫害有抗性的蔬菜种类及品种,在品种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保护作物遗传多样性。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因种子。

3.2轮作换茬和清洁田园

有机生产基地应采用包括豆科作物或绿肥在内的至少3种作物进行轮作;在一年只能生长一茬蔬菜的地区,允许采用包括豆科作物在内的2种作物轮作。前茬蔬菜腾茬后,彻底打扫清洁基地,将病残体全部运出基地外,销毁或深埋,以减少病害基数。

3.3配套栽培技术

通过培育壮苗、嫁接换根、起垄栽培、地膜覆盖、合理密植、植株调整等技术,充分利用光、热、气等条件,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的环境,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4.有机蔬菜的肥料使用技术

4.1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有机肥料,包括动植物的粪便及残体,植物沤制肥、绿肥、草木灰、饼肥等。矿物质,包括钾矿粉、磷矿粉、氯化钙等物质。另外还包括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专用肥和部分微生物肥料。

4.2使用方法

(1)施肥量有机蔬菜种植的土地在使用肥料时,应做到种菜与培肥地力同步进行。使用动物和植物肥的数量应掌握在1:1为好。一般每667m2土地,每种蔬菜使用有机肥3000-4000kg,追施有机专用肥100kg。

(2)施足底肥将施肥总量80%用作底肥,结合整地,将肥料均匀地混入耕作层内,以利于根系吸收。

(3)巧施追肥对于种植密度大、根系浅的蔬菜可采用铺肥追肥方式,当蔬菜长至3-4片叶时,将肥料晾于制细,均匀撒到菜地内,并及时浇水。对于种植行距较大,根系较集中的蔬菜,可开沟条施追肥,开时不要伤断根系,将肥料撒到沟内,用土盖好后及时浇水。对于种植行株距大的蔬菜可采用开穴追肥方式。

5.有机蔬菜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由于有机蔬菜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所有化学合成的农药,禁止使用由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产品,所以有机蔬菜的病虫草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高温消毒、合理的肥水管理、轮作、多样化间作套种、保护天敌等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5.1病害防治

可以用石灰、硫磺、波尔多液防治蔬菜多种病害;允许有限制地使用含铜的材料,如氢氧化铜、硫酸铜等杀真菌剂来防治蔬菜真菌性病害;可以用抑制作物真菌病害的软皂、植物制剂、醋等物质防治蔬菜真菌性病害;高锰酸钾是一种很好的杀菌剂,能防治多种病害;允许使用微生物及其发酵产品防治蔬菜病害。

5.2虫害防治

提倡通过释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动物(如赤眼蜂、瓢虫、捕食螨等)来防治虫害;允许使用软皂、植物性杀虫剂或当地生长的植物提取剂等防治虫害;可以在诱捕器和散发器皿中使用性诱剂,允许使用视觉性(黄粘板)和物理性捕虫设施(如防虫网)防治虫害;可以有限制地使用鱼藤酮、植物来源的除虫菊酯、乳化植物油和硅藻土来杀虫;允许有限制地使用微生物及其制剂如杀螟杆菌、Bt制剂等。

5.3杂草控制

通过采用限制杂草生长发育的栽培技术(如轮作、绿肥、休耕等)控制杂草;提倡使用秸秆覆盖杂草。允许采用机械和电热除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产品和化学除草剂除草

无公害蔬菜检测项目及检测标准

(一)、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其中农田灌溉水指标9项: pH值、汞、镉、铅、砷、铬、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土壤质量指标9项: pH值、汞、砷、铅、镉、铬、铜、六六

六、DDT。

(二)、蔬菜产品卫生质量检测指标:氟、砷、汞、镉、铅、铬、六六

六、DDT、甲拌磷、甲胺磷、对硫磷、辛硫磷、马拉硫磷、倍硫磷、氧化乐果、敌敌

第四篇:消防检测标准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GB4717-2005火灾报警控制器

GB12955-2008防火门

GB14102-2005防火卷帘

GB16806-2006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GB25201-2010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19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84-200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98-2009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16-200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66-200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19-1995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261-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3-2007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81-2006泡沫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A503-2004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CECS24-1990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材料规范

GB/T 13869-2008用电安全导则

GB13955-2005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

GB50034-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53-19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4-19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156-2002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50168-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71-19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配电盘成套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94-1993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GB50222-1995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54-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57-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54-2005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

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46-200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DL/T664-2008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

第五篇:渗透检测技术

渗透技术检测

摘要:渗透检测在特种设备行业及机械行业里应用广泛。特种设备行业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以及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机电设备。荧光渗透检测在航空、航天、兵器、舰艇、原子能等国防工业领域中应用特别广泛。

关键词:渗透检测

毛细管作用

1 引言

渗透检测是以毛细管作用原理为基础的检查非多孔性固体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确切地说:就是利用毛细管现象使黄绿色荧光渗透液或有色非荧光渗透渗入到缺陷里,经清洗后,再利用显像剂的毛细管作用吸附出缺陷中残留渗透液,从而达到检测缺陷的目的。

2 渗透检测的过程发展

没有哪本书上说PT检测是从某年被发现而发展起来的,不象RT检测是在 伦琴发现X射线后逐渐出现了检测技术,而PT检测方法是在民间中发现后经研究逐渐演变起来的。例如:用碳黑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在擦净表面,裂纹就可显现出来,这就是陶瓷厂检查陶瓷的传统方法。另外采用浸油的方法检测零部件表面裂纹是一种原始液体渗透方法,这种方法配合以白粉显像检验称之为油—白法,而广泛被应用。油—白法最早被铁道部门得到应用,这种方法是将重滑油稀释在煤油中,得到一种看上去是脏而黑的混合液体作为渗透液,机车零部件 杆、轴、曲柄等,用碱液煮洗并干燥后浸入渗透液中,过几小时甚至二十四小时以上,取出零件用浸有煤油的抹布把零件表面摖净,在涂上一种白粉加酒精的悬浮液,待酒精自会发后,在零件表面形成均匀的白色背景上出现深黑色渗透剂显示的裂纹,该方法只能检测比较大的裂纹。 本世纪30—40年代美国人斯威策对PT渗透液作了大量试验和研究,首先他把着色染料加入到渗透液中增加了缺陷显示的颜色的对比度,1941年他又把荧光染料加到渗透液中,用显像粉显像增加了检测的灵敏度,从而使PT检测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出现,例如:航天航空所用的各种轻合金、工程塑料、工业陶瓷等,用于他们制造不少关键部件都采用该种方法检查。目前国外一些工业先进国家都有PT检测器材和设备的系列产品及PT检测标准。我国过去由于工业不发达而导致PT检测水平和器材低下,进入80年代,特别是近20年对外开放,PT检测有相当大的提高,有些PT检测器材、产品已达到国际水平,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PT检测方法、器材、标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适用范围及特点

渗透检测可广泛应用于检测大部分的非吸收性物料的表面开口缺陷,如钢铁,有色金属,陶瓷及塑料等,对于形状复杂的缺陷也可一次性全面检测。主要用于裂纹、白点、疏松、夹杂物等缺陷的检测无需额外设备,对应用于现场检测来说,常使用便携式的灌装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这三个部份,便于现场使用。渗透检测的缺陷显示很直观,能大致确定缺陷的性质,检测灵敏度较高,但检测速度慢,因使用的检测剂为化学试剂,对人的健康和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渗透检测特别适合野外现场检测,因其可以不用水电。渗透检测虽然只能检测表面开口缺陷,但检测却不受工件几何形状和缺陷方向的影响,只需要进行一次检测就可以完成对缺陷的检测。

4 基本原理及特点

渗透检测是基于液体的毛细作用(或毛细现象)和固体染料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光现象。 渗透检测的工作原理是:工件表面被施涂含有荧光染料或者着色染料的渗透剂后,在毛细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渗透剂可以渗入表面开口缺陷中;去除工作表面多余的渗透剂,经过干燥后,再在工件表面施涂吸附介质——显像剂;同样在毛细作用下,显像剂将吸引缺陷中的渗透剂,即渗透剂回渗到显像中;在一定的光源下(黑光或白光),缺陷处的渗透剂痕迹被显示(黄绿色荧光或鲜艳红色),从而探测出缺陷的形貌及分布状态。

渗透检测的基本步骤

无论是那种渗透检测方法,其步骤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步:

1、预处理;

2、渗透;

3、清洗;

4、显像;

5、观察记录及评定;

6、后处理。

渗透检测的结果主要受到操作者的操作影响,所以进行渗透检测的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工艺标准、规程及技术要求来进行操作,这样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5 检测方法

渗透检测方法,即在测试材料表面使用一种液态染料,并使其在体表保留至预设时限,该染料可为在正常光照下即能辨认的有色液体,也可为需要特殊光照方可显现的黄/绿荧光色液体。

此液态染料由于“毛细作用”进入材料表面开口的裂痕。毛细作用在染色剂停留过程中始终发生,直至多余染料完全被清洗。此时将某种显像剂施加到被检材质表面,渗透入裂痕并使其着色,进而显现。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人员可对该显现痕迹进行解析。

6检测方法的分类

根据渗透剂和显像剂种类不同,检测方法可按照表1和表2进行分类:

6.1根据渗透剂所含染料成分分类

根据渗透剂所含染料成分,渗透检测分为荧光渗透检测法、着色渗透检测法和荧光着色渗透检测法,简称为荧光法、着色法、和荧光着色法三大类。渗透剂内含有荧光物质,缺陷图像在紫外线能激发荧光的为荧光法。渗透剂内含有有色染料,缺陷图像在白光或日光下显色的为着色发。荧光着色法兼备荧光和着色两种方法的特点,缺陷图像在白光或日光下能显色,在紫外线下又能激发出荧光。

6.2、根据渗透剂去除方法分类

根据渗透剂去除方法,渗透检测分为水洗型、后乳化型和溶剂去除型三大类。水洗型渗透法是渗透剂内含有一定量的乳化剂,工件表面多余的渗透剂可以直接用水洗掉。有的渗透剂虽不含乳化剂,但溶剂是水,即水基渗透剂,工件表面多余的渗透剂也可直接用水洗掉,它也属于水洗型渗透法。后乳化型渗透法的渗透剂不能直接用水从工件表面洗掉,必须增加一道乳化工序,即工件表面上多余的渗透剂要用乳化剂“乳化”后方能用水洗掉。溶剂去除型渗透法是用有机溶剂去除工件表面多余的渗透剂。

6.3、根据显像剂类型分类

根据显像剂类型,渗透检测分为干式显像法、湿式显像法两大类。干式显像法是以白色微细粉末作为显像剂,施涂在清洗并干燥后的工件表面上。湿式显像法是将显像粉末悬浮于水中(水悬浮显像剂)或溶剂中(溶剂悬浮显像剂),也可将现象粉溶解于水中(水溶性显像剂)。此外,还有塑料薄膜显像法;也有不使用显像剂,实现自显像的。

7一般步骤及要求

1.被检物表面处理。 2.施加渗透液。 3.停滞一定时间。 4.表面渗透液清洗。 5.施加显像剂。

6.缺陷内部残留的渗透液被显像剂吸附出来,进行观察。 7.缺陷判定。

一、表面处理

对表面处理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可能影响渗透检测的污染物必须清除干净,同时,又不能损伤被检工件的工作功能。渗透检测工作准备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以上。

污染物的清除方法有:机械清理,化学清洗和溶剂清洗,在选用时应进行综合考虑。特别注意涂层必须用化学的方法进行去除而不能用打磨的方法。

二、渗透剂的施加

常用的施加方法有喷涂、刷涂、浇涂和浸涂。

渗透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施加渗透剂的时间不得少于10min,对于应力腐蚀裂纹因其特别细微,渗透时间需更长,可以长达2小时。

渗透温度一般控制在10~50℃范围内,温度太高,渗透剂容易干在被检工件上,给清洗带来困难;温度太低,渗透剂变稠,动态渗透参量受到影响。当被检工件的温度不在推荐范围内时,可进行性能对比试验,以此来验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在整个渗透时间内应让被检表面处于润湿状态。

三、渗透剂的去除

在渗透剂的去除时,既要防止过清洗又要防止清洗不足,清洗过度可能导致缺陷显示不出来或漏检,清洗不足又会使得背景过浓,不利于观察。

水洗型渗透剂的去除:水温为10~40℃,水压不超过0.34MPa,在得到合适的背景的前提下,水洗的时间越短越好。

后乳化型渗透剂的去除:乳化工序是后乳化型渗透检测工艺的最关键步骤,必须严格控制乳化时间防止过乳化,在得到合适的背景的前提下,乳化的时间越短越好。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的去除:应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冲洗被检表面。

四、显像剂的施加

显像剂的施加方式有喷涂、刷涂、浇涂和浸涂等,喷涂时距离被检表面为300~400mm,喷涂方向与被检面的夹角为30~40°,刷涂时一个部位不允许往复刷涂几次。

五、观察

观察显示应在显像剂施加后7~60min内进行。 观察的光源应满足要求,一般白光照度应大于1000Lx,无法满足时,不得低于500Lx,荧光检测时,暗室的白光照度不应大于20Lx,距离黑光灯380mm处,被检表面辐照度不低于1000μW/ 。

在进行荧光检测时,检测人员进入暗室应有暗适应时间。

六、缺陷评定

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记录和评定。 8 优点

渗透检测可以检测(钢、耐热合金、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和非金属(陶瓷、塑料)工件的表面开口缺陷,例如,裂纹、疏松、气孔、夹渣、冷隔、折叠和氧化斑疤等。这些表面开口缺陷,特别是细微的表面开口缺陷,一般情况下,直接目视检查是难以发现的。

渗透检测不受被控工件化学成分限制。渗透检测可以检查磁性材料,也可以检查非磁性材料;可以检查黑色金属,也可以检查有色金属,还可以检查非金属。

渗透检测不受被检工件结构限制。渗透检测可以检查焊接件或铸件,也可以检查压延件和锻件,还可以检查机械加工件。

渗透检测不受缺陷形状(线性缺陷或体积型缺陷)、尺寸和方向的限制。只需要一次渗透检测,即可同时检查开口于表面的所有缺陷。

但是,渗透检测无法或难以检查多孔的材料,例如粉末冶金工件;也不适用于检查因外来因素造成开口或堵塞的缺陷,例如工件经喷丸处理或喷砂,则可能堵塞表面缺陷的“开口”,难以定量的控制检测操作质量,多凭检测人员的经验、认真程度和视力的敏锐程度。

9 结语

渗透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和维修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到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是评价工程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完整性、连续性的重要技术方法,也是实现质量管理、节约原材料、改进工艺、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学会.透检测.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2] 李家伟,无损检测手册.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渗透检测——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组织编写 胡学军主编.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检测技术标准范文】相关文章:

标准和检测技术范文06-07

老化检测标准范文05-29

检测技术论文范文05-14

检测新技术论文范文05-15

检测平台技术标准07-04

蔬菜检测标准04-26

老化检测标准04-27

检测pcr技术05-08

生物检测技术05-28

进水软管检测标准05-03

上一篇:疾病三级预防范文下一篇:经典的英文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