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肠癌保肛术90例临床治疗分析

2022-09-12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距肛缘10cm以内者属于中低位直肠癌, 约占直肠癌总数的70%。传统手术以miles手术为主。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 (total mesoretal excision, TME) 理念、逆行扩散学说和吻合器的应用, 采用TME技术的直肠癌根治术成为现行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现以我院2005年6月至2008年7月对40例中低位直肠癌行TME保肛手术, 报告如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有多种, 现统计我科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对90例低位直肠癌进行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临床疗效满意。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病人中, 男56例, 女34例, 年龄38~76岁, 其中<40岁4例, 40~55岁26例, 55~70岁50例, >70岁1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癌肿下缘均距肛缘7.0cm以内。Duke’s分期A期7例, B期63例, C期20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经腹直肠前切术 (Dixon) 术, 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ME) 手术方法.将直肠系膜脂肪淋巴血管组织、侧韧带完整游离至提肛肌平面, 直肠癌肿远侧部肠段完全游离后可延长2~3cm, 横断直肠管, 吻合器吻合后, 吻合线距齿线1~3cm左右。

1.3 术后化疗

术后76例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 14例拒绝化疗。随访: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咨询进行定期随访。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吻合口出血2例, 经止血及引流治愈;盆腔感染2例, 经加强抗感染及引流治愈;吻合漏4例, 经换药及更换引流后2~6周治愈;切口感染6例, 经换药治愈, 局部复发1例。

2.2 远期随访结果

本组随访83例, 失访7例, 随访率92.2%, 2年生存率79.5%, 3年生存率60.2%。

3 讨论

3.1 术前能否行保肛术的判断

现在对直肠癌浸润及淋巴转移研究欧美国家、日本等大肠癌研究专家委员会将直肠癌肿远端切除肠段的安全标准长度定为2cm, 故传统将直肠癌肿远端肠段长度定为>5cm使许多直肠癌患者丧失了本来应有的保肛机会。经上述病例分析认为术前检查肿瘤距肛缘5~6cm以上者保肛可能性较大。其中肿瘤位于直肠后壁者可能性更大, 这与游离直肠后, 后壁直肠较前壁有更大的延长空间有关。

3.2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指征[1]

(1) 距肛缘5~6cm及以上之直肠癌肿; (2) 早期直肠癌, 肿块直径在3cm以内, 活动度好者; (3) 直肠癌虽有远处转移, 但尚有活动度, 尚能切除者。

3.3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TME保肛手术常见并发症是吻合口瘘、局部复发、排便功能障碍等。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为: (1) 术前肠道准备欠缺; (2) 结肠近端肠管血供不足; (3) 吻合口处张力过高; (4) 骶前引流不畅, 致吻合口长期浸泡于积液中, 造成吻合口感染, 影响愈合。本组4例吻合口瘘均发生于术后晚期。经引流管充分引流后均治愈2例于2周后治愈, 1例于6周后治愈。局部复发与手术切除肠管不足, 淋巴结清扫不彻底、直肠系膜切除不够、术中肿瘤污染、未重视化疗和放疗、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期有关。排便功能障碍主要为控制性排便障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腹泻便秘、里急后重, 个别病人伴有长期排便困难症状, 对于这类病人, 我们对其进行指导定时坐浴配合规律缩肛锻炼, 促进肛门功能恢复均取得了明显效果。

总之, TME保肛手术, 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 手术出血少, 创伤小;而且保留了肛门的功能, 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应该是低位直肠癌距肛缘>5~6cm的首选术式

摘要:目的 研究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指征及保肛术后的效果。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90例低位直肠癌进行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应用吻合器行保肛手术术后疗效分析。结论 TME保肛手术, 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 手术出血少, 创伤小;而且保留了肛门的功能, 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应该是低位直肠癌距肛缘>5~6cm的首选术式。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保肛术

参考文献

[1] 李世拥.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中华外科杂志, 2007, 17:1153~1155.

上一篇:浅析油画中色彩情感的传达下一篇:应理性关注的电梯部件——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