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环境建设中的政府、企业、高校作用探讨——以广州为例

2022-09-12

1 技术创新环境建设中的政府、高校、企业作用概述

技术创新环境是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系统。Manuel Castells和Perter Hall指出, 智力密集、风险资本、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因素固然是创新过程发生重要基础, 但创新是很多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 (生产) 技术的过程, 因此要高度重视创新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建构, 营造这样的创新环境已经成了经济发展和经济成功的关键问题[1]。从国际普遍经验看, 创造适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 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的作用, 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达到知识的创新和扩散。

1.1 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或误会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常出现的问题是过度干预, 由政府直接投入大量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科研活动进行管制。我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 尤其容易产生过度干预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 政府主导职能就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具体体现在: (1) 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 (2)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制订投资、税收、金融、教育等方面的政策, 创造有利的政策法规环境; (3) 向基础性教育和研究等企业不愿承担或无力承担的部分实行投资倾斜, 具体包括:基础研究投入, 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某些产业或某些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用技术[2]。

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研创新的中坚

高校 (科研机构)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 (1) 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但要求人才密集, 而且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人才 (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等) , 形成智力库。如:硅谷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大学为支撑, 不但向硅谷输送了大量高技术人才, 并为公司员工提供学位或培训课程, 使员工知识不断更新; (2) 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人才智力密集、创新平台完备、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一方面, 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应承担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和任务, 特别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全局和后劲的战略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 还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 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

1.3 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 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居于主导地位。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已成为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鲜明特征, 例如美国80%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企业, 72%的科研经费来自企业。目前广东省近七成的研发机构、七成多的科技人员在企业, 九成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 六成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以企业为主开发。

2 广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与面临挑战

2.1 广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

2.1.1 雄厚的产业基础

广州是一个传统的轻工业城市, 工业门类较齐全, 近年来发展了一批以汽车、石化、钢铁为主的重化型骨干项目, 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服务业方面, 广州作为中心城市, 服务功能较为完善, 在金融、物流、商贸等方面均具有雄厚实力, 广州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厚实的产业基础和巨大市场。

2.1.2 强大的经济实力

据统计, 2006年广州外商投资企业数近9000家, 实际利用外资约29.2亿美元, 近年来外商投资结构有明显向高技术产业以及交通、能源、电讯等大型基础性项目转移的趋势。此外, 广州是华南地区金融中心和全国最重要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资本市场活跃。

2.1.3 广州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发达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条件

广州是全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京广复线、京九铁路、广九准高速铁路等均在广州交汇。广州港是目前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三大港口, 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广州白云机场是中国最重要的口岸机场和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之一, 旅客吞吐量居全国首位。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一小时交通圈”和“泛珠三角4小时交通圈”也正在构造中。近年来, 广州加快了城市骨干快速公路网和地铁线路建设, 市内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广州是全国三大国际电信出入口局之一, 也是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口之一和京-沪-穗电信主干走廊的华南中心枢纽[3]。

2.2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

近年来, 广州市实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发展战略,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比较迅猛, 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2.2.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初步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

“九五”以来, 广州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连续多年以3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2285亿元, 是1996年的17.1倍;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6%提高到2006年的28.2%, 高新技术企业由1996年的238家提高到2006年的962多家, 增长了4.1倍。广州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电子信包括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

2.2.2 企业逐渐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主导, 民营企业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从研发经费、人力投入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 企业逐渐成为广州市科技创新的主力, 民营科技企业则成为各类企业中最具创新活力的部分。2006年, 广州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2149家, 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97亿元, 比上年增长22%;其中高新技术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4%。

2.2.3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迅速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的布局, 建设与发展各具特色。据2002年科技部的综合评价, 在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 广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综合排名列第8位, 经济发展综合排名列第4位。2006年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88亿元, 同比增长35.6%;外贸出口39亿美元, 同比增长28.4%。广州科学城建设与发展迅猛, 2003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亿元, 累计完成58亿元, 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8.4亿元, 比2002年增长了近1倍, 工业总产值达171亿元。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区6.69平方公里的前期开发工作已基本完成。此外, 还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黄花岗信息园、广州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科技园[4]。

2.3 广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2.3.1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实行以技术引进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 对推动广东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从全球分工的角度来看, 广东工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化产业链条的低端。广州市虽然外资成份相对较低, 拥有较强大的基础工业和传统工业, 但同样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广州市1700多家新办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中, 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还不多。如广州格兰仕微波炉产量全球第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1/3, 但核心技术磁控板仍控制在日本人手中。如何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培养知识创新及技术原创能力, 是广州市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3.2 科研基础比较薄弱

广州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2所, 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76家,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9万人。广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齐全, 几乎涵盖了国家颁布的所有学科和专业, 但大学的创新能力在国内只能排在第六七位左右, 专业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大约排在第八九位。广东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位, 但是核心技术明显不足, 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左右, 产品总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广州人才队伍的总量和结构层次还不能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尤其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人才。

3 发挥政府、高校 (科研机构) 、企业的作用, 促进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要发展科技, 从宏观上政府应该把握主导的发展战略和方向, 从微观上则需要激发企业、科技人员以及社会大众的创新积极性。下面我们结合广州的情况, 从如何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等不同主体的作用的角度, 说明创新环境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 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 构筑科技创新的微观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依赖于知识资本化、创新个体化, 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相关联。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具有经营策略机动、灵活, 对市场和技术变化反应迅速有效, 技术创新动机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通畅、技术成果易转化为商品等优势。目前, 中小型企业已构成了广州市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主体, 但民营企业仍然普遍规模较小, 技术装备较差, 管理水平较低, 创新能力不强, 产品品种少, 创新速度慢, 附加值低, 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首先要消除创业障碍因素, 降低创业门槛, 给企业更广阔的发育和生长空间;其次, 要转变观念, 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行, 协调政府部门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要遵循公正与公平的原则, 保证中小企业平等地获取各种信息, 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 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再次, 政府要鼓励建立各种各样的官方或民间组织 (NGO) , 或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来帮助创业者和小企业解决各种困难, 提供各种专业性服务。

同时, 广州也是一个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市, 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压力。为了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 广州的做法是加快企业改革步伐, 让国有企业退出绝大部分竞争性领域和部分垄断领域, 减少不必要的国家财政支持, 使企业具备技术创新的自主权和动力, 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3.2.1 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法治环境

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首要作用是确立能够保证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治基础, 包括建立健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 鼓励发展风险投资等, 形成技术与资本互利互动的有效机制, 并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近年来广州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地方性科技法规, “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域、不分隶属关系”, 营造公平、宽松创业环境, 如在全国率先提出允许技术入股占企业注册资金的比例超过35%, 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的科技计划项目。多年来, 民营科技企业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数均占立项总数的30%以上, 从而有效促进了技术、资本、人才的结合以及科技人才的创业发展。

3.2.2 搭建创新平台

近期, 广州市政府致力于改善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组织结构, 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择了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光电子技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资源与能源等领域, 建立具有公共性质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例如2004年成立的中科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发展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探索项目流动课题制, 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科技人员以项目为纽带, 组成课题组进入“工研院”, 实行独立核算。此外, 还建立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863产业化促进中心等一批产业基地, 以及其它各类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等。

3.2.3 支持公用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 提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广州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 在硬件建设中, 又存在重城市建设和建筑工程, 轻支持专业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设施的倾向。要改变这一状况, 首先应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基础理论研究和共用技术开发都是具有外部性的活动, 属于市场失灵的范畴, 是需要政府采取适当行动加以弥补的。另外一些支持性的设施也要由政府来提供, 包括宽带通讯网络等基本的工作条件, 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生活设施, 并鼓励与高技术企业营运有关的金融、律师、会计、猎头公司、市场营销、租赁公司、设备制造商、零售商商业设施的建设。

3.3 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提高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广州市拥有众多的国有科研机构, 目前科研院所体制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多注重应用性技术研发, 对共性技术重视不够, 忽视了长远的技术储备与社会效益。进一步改革科研院所体制的方向, 首先要明确划分各科研院所的主要职能和次要职能, 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公益类、基础类科研院所应以提高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 科研经费通过招标课题形式下达;面向市场的开发类科研院所, 则应向企业化转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要改革科研院所的考察和评价机制, 如科研院所负责人应从任命制改为社会公开招聘, 采用合同和阶段目标管理责任制, 通过由技术专家组成的评价机构, 定期对科研院所工作进行考察和评价[5]。

高校是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 高校应将理论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相结合。根据广东省规定, 将支持在高校建立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 促进原始性创新, 大学科技园可实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关管理办法。此外, 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人员评价与奖励制度, 提高科技职务成果完成人在项目成果中的收益比重。

4 创造良好的政府-高校-企业互动关系, 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世界上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地区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 不同国家、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环境。这些成功的先例能告诉我们的经验, 就是要基于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不同主体有效合作, 良性互动的技术创新驱动机制, 建立学习型、创新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建立其不同创新主体良性互动的技术创新驱动机制, 必须打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自我封闭的结构系统。广州市已提出,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适合地方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从单一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发展到多种模式的合作, 如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建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共建学院等全方位合作, 通过共同研究、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关键技术信息的服务、专利使用等兼职、培训等形式,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 建立以实现共享为核心的合作机制。

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 广州市已搭建了包括四个体系、五个环境和三个运行机制的创新体系基本框架:即形成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 调控有力的宏观管理体系, 功能强大的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基础条件环境, 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 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科技人员创业发展的环境, 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创新投入环境, 形成良好的创新人才环境;形成“政府第一次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机制, “高度开放、合作互动”的机制, “兼顾社会公共利益、群体利益、个人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的机制。

总之, 技术创新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技术创新的目标能否实现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取决于各个创新主体能否有效发挥作用, 以及它们之间所能达到的协调发展、相互合作的程度。

摘要:技术创新环境是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系统。本文以广州为例, 探讨了技术创新环境建设中政府、高校 (科研机构) 、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结论认为, 技术创新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技术创新的目标能否实现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取决于各个创新主体能否有效发挥作用, 以及它们之间所能达到的协调发展、相互合作的程度。

关键词:创新环境,创新主体

参考文献

[1] 王辑慈, 等,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 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制度重于技术[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3] 李京文, 等.广州城市经济与城市经营战略[M].方志出版社, 2005.

[4] 慕海平, 张琚.寻找竞争力的支点-产业、科技、金融政策国际比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互联网+外贸”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政校企协同培养研究下一篇:某内陆核电站循环水泵安装控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