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讲课教案范文

2022-06-12

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浓缩,是教研的源头,是一堂课的总纲领,只有纲领设计的好,课堂才能精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将相和讲课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将相和讲课教案范文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篇:《将相和》教案

第三十二课:将相和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本文来源:轩辕文献网)

2. 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出来。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两张;历史资料一份。

学生:搜集有关廉颇、蔺相如的其他故事。

教材简析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他们的这些精神和品质,缘于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

课文中的“将”和“相”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血肉丰满、熠熠生辉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这两个故事,通过对蔺相如一系列行动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巧妙地要回和氏璧”“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派人连夜把璧送回赵国”主要表现了他的机智;说要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和以同归于尽的气概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主要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不畏强暴。当然,他的机智和勇敢有时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如他要回璧后 “立即往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也表现了他的机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在赞颂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的同时,着力刻画了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高大形象。

本课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

1、2段交代时间、故事的起因。

* 第4段:“自告奋勇”既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又看出蔺相如很有自信心,更看出了他的爱国精神(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争取)。

* 第

6、7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从“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并结合插图体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第9~12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从“渑池会”这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句话说明“渑池会”的取胜依靠的不仅是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而且还有廉颇的军队对秦王的威慑作用,是廉颇和蔺相如共同努力的结果才使渑池会取得胜利。

* 第14段:让学生从此段知道将相不和的原因。表面上是蔺相如的官位一升再升,居于廉颇之上,实际上是廉颇对蔺相如的认识不全面。蔺相如虽不能持枪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更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用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可以说,蔺相如也是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 第15段:蔺相如不与廉颇计较个人私怨,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 第16段:本段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廉颇负荆请罪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观察图画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家请罪,他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你知道将相和的原因吗?将相和好的原因表面看起来是蔺相如的宽宏大度和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和共同的认识:将相和,赵国安;将相不和,赵国危。

* 本课属阅读课文,必须注重学生的读,如:对全文的熟读,质疑时的默读思考,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同时对重点句段的反复练读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客栈: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25根弦,另一种有16根弦。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 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 自己练习说一说。

2. 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申立新)

参考资料

1.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燕、魏、赵、韩,成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关谷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边是富强的齐国,而西是最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2.大夫,我国古代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大夫。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3.卿,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38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第三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将相和》。

二、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写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操作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概括能力;二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四、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查阅《将相和》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及爱国精神。

二、课时重点

1、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时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质疑。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原,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怎么了?“将相和”的内容是什么?等。)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文中围绕“和”写了将相之间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明白“理屈、允诺、抵御、上卿、击缶、鼓瑟”等不常用词的意思。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四)理清脉络,加小标题。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有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渑池会、蔺相如渑池“逼”秦王等。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五)朗读课文,简单讲述故事。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讲讲故事内容。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阅读、思考,我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细细地读,认真地揣摩,体会它的感情,学习它的语言。

(七)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

(廉颇)(蔺相如)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的重要性。

二、课时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培养概括、复述能力。

三、课时难点

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话题。

1、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一个“和”字。这个“和”字不单单是“和好”的意思,它还包含了两层意思,是什么呢?需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才能理解。

2、复习《将相和》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

1、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浏览课文,找出廉颇的话,抓住重点词语指导体会、朗读这句话。

2、质疑:蔺相如究竟靠的是什么呢?光靠一张嘴吗?

(一)从“完璧归赵”品蔺相如。

由第四段切入,抓住“勇敢机智”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突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段落。

2、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默读重点段从中找出重点句,谈谈体会。

3、教师引导抓住重点词揣摩品读,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思考:蔺相如捧着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

(二)举一反三,从“渑池之会”品蔺相如。

1、自学导航:找出文中的重点段落,从中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词,谈谈自己体会到什么。

2、教师引导点拨,体会蔺相如以命相拼的勇敢、爱国。

3、带着体会读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由此及彼,从“负荆请罪”品廉颇,品蔺相如。

1、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自主分析蔺相如的性格品质。(蔺相如: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2、抓住廉颇的行动,自主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廉颇:知错就改)

3、从“负荆请罪”的举动,体会廉颇赔罪的诚意。(根据学生的情况,若能悟出,则不作提示)

4、组织语言,想想怎样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5、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1、回味故事,领悟故事间的关系及文章的命题方法。

(1)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

(2)课文为什么不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做题目,而用“将相和”做题目?

2、总结升华: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齐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图片,介绍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揭示“和”的重大意义。

四、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和”的四字词语,有关“和”的名言。

2、排练表演课本剧。

五、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原因

不和

将————————相 廉颇

知错就改

爱国

和结果负荆请罪蔺相如勇敢机智 爱国顾全大局 宽容

第四篇:《将相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

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

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第五篇:将相和教案[范文]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板题)齐读课题。

2、《将相和》课题三个字中,“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读准两个人的名字。“和”什么意思?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理解题目的?

3、谁能说出带“和”字的四字词?(以和为贵、和睦相处、 和平共处、和气生财„„) 从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看出,小到个人,再到家庭,大到国家,“和”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如果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能和平共处,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齐读课题。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看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如果老师要你用四字词语来归纳这三个故事,你会用什么词?随机板书:完璧归赵(补充和氏璧的由来)、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4、指明读三个故事。

5、小结。

三、布置作业

二课时

一、导入

1、 复习生词,认读,听写,订正。

2、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

●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本文的题目是《将相和》,有和就有不和的时候,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

2、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

3、廉颇是齐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呀。蔺相如就这两次却被封为上大夫,职位却比廉颇高。此时,这位骁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不服、忌妒)我们一起读读。

4、廉颇说蔺相如没能耐,你赞同吗?(不赞同)

●感受相如的勇敢机智

1、蔺相如的哪些言行证明他是有能耐的?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一)学习“完璧归赵”

1、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谈体会。板书:机智 勇敢聪明

2、刚才我们从相如的语言和行为中感受到他的机智勇敢。你还能从描写秦国和秦王的句子

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相如?(出示句子)

3、相如仅仅靠的是一张嘴当上上卿的吗?靠的是——机智勇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爱国)

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表现。师引读:

在赵王与众大臣为难之时,蔺相如临危受命,在思考过后,他胸有成竹地说—— 面对贪婪、不守承诺的秦王,他上前一步沉着镇定地说——

而当他夺回宝玉后,抓住秦王的心理,理直气壮的逼迫秦王说——

当他派人把宝玉送回赵国之后便无所畏惧,大大方方地说——

5、小结:蔺相如靠勇敢和机智成功的“完璧归赵。”赵王封他做上卿。

(二)学习“渑池之会”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你又能找到哪些句子证明蔺相如有能耐?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谈体会。

2、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的场景中,据《史记》记载,在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怒发冲冠,在五步不距离内,要用自己的颈项里的血去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最不吉利的。这使得秦王左右的侍卫拔刀相向,二蔺相如却将两只眼瞪得如铜铃一般,大喝一声:“谁敢上前?”把他们吓得直倒退。秦王见此情景便无可奈何地击了一下缶。《史记》中这样写道:(齐读)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择,为之击缶。

3、在生死关头,蔺相如是何等的无畏呀!一起读句子。

4、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机智勇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爱国)

(二)学习“负荆请罪“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

2、是啊,当一个人在气头上,产生忌妒心理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就不要犯廉颇将军这样的错了。(课件出示:负荆请罪图)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到文中找原因,划出相关语句。

(1)学生读句子。

(2)齐读句子,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3)是啊,面对廉颇的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反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3、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课件出示:情境写话)

4、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5、就这样,将相和好了。同学们,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板书:爱国)

五、总结全文,课后拓展。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还在于给后人以启示。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

板书:

完璧归赵

将相和渑池之会团结爱国负荆请罪

上一篇:记叙文高中作文范文下一篇:交通运输局排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