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论文

2022-04-28

【关键词】青藏高原保护法;环境监管;司法协作;环境公益诉讼当前,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推动我国乃至亚洲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均具有战略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论文 篇1:

略论城郊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摘要: 城郊旅游度假区是城市化和旅游业发展的产物,已成为拉萨城市郊区的重要景观。人们希望能够在城郊乡村环境中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压力。拉萨市民选择旅游度假作为休闲的方式,而且十分热衷于城郊度假旅游,由于城郊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的人工化,景区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拉萨城郊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特征对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城郊; 旅游;度假区; 生态环境

一、城郊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的特征

目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将构建城郊乡村与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六大系列主题产品,即林卡郊野休闲、藏式乡村体验、藏风文化体验、高原生态度假、高原农业休闲、户外休闲运动,升级拉萨城郊旅游,充实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多元产品组合。位于城郊的旅游度假区环境优美,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大多数城郊旅游渡假区离城区距离只需两小时以内的车程,城郊乡村田野风光与城市水泥森林景观相比独具特色,吸引大批游客及当地人来到城郊度假游玩。拉萨城郊的生态环境本身是一片敏感地带,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而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人工的物质能量的集中投入,会出现景区游客过多,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二、城郊旅游渡假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拉萨城郊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形成了城郊的独特景观。同时也逐渐引起政府、投资商和开发者的重视,引发了拉萨城郊旅游热。城市郊区成为城镇居民节假日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拉萨目前规模不一样的度假村几十余家。

由于在城郊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忽略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景区生态管理不规范,或者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在景区的经营管理中,经营者只为增加收入,招揽游客,然而忽略了加强景区的生态管理,由此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和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直接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拉萨城郊旅游度假区环境污染主要有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很多城郊度假景区未开发前,小溪、河流、湖泊清晰透彻,水质良好,可以直接饮用,但是开发以后,度假区周边的小溪、河沟,污水横流、垃圾散布是常见现象。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旅游景区开发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土地开发,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景区更多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景区功能,给市民及游客提供更好的节假日期间休闲娱乐的地方并能够满足人们的旅游消费及精神需求。但是在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为避免在旅游度假区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被破坏,当地政府也会采取诸多措施实现最低的生态破坏,但是因缺乏常态化的监督管理,仍然在开发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督促和检查,从而依然会忽视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从而产生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在旅游管理和經营过程中,很多企业、商家只重视自己的经营收入,忽略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在节假日和旅游高峰时期,没有限制景区人数,很多城郊度假区的游客数量超出了景区容量的几倍或者甚至几十倍,从而导致城郊度假区对环境卫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管理投入能力不够,增加了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和景区餐厅所排放污水量,并且得不到及时清理。另外还包括度假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且这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度假区内的水质、土壤等必然造成严重污染,最终会导致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度假区游人越来越多,度假区内草地及植被随意被践踏,造成植被、土壤破坏,从而影响度假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郊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

对城郊旅游渡假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为郊区的景色优美,远离喧嚣的城市,并且能够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所以吸引拉萨市民及游客喜欢到城郊游玩。但是城郊旅游渡假区的环境一旦被破坏,这种优势就会消失。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城郊景区环境,促进城郊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十分有必要。

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规划是十分重要,在开发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资源的保护,这必然会引起景区经营后的环境问题。另外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景区生态环境管理,目前大部分景区的管理着重于经营管理,忽视了景区环境管理而且环境管理只停留在保洁和景区秩序管理上。个别管理者想法相对简单,认为景区的生态管理是多栽树,载好树,不考虑种植树木与土壤环境、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其次,为了增加利润,很多景区管理机构,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及环境效益,目光短浅,特别是旅游旺季,度假区超负荷接待游客,造成整个景区管理系统压力增大,直接影响景区生态环境。据此,景区管理必须要科学发展观的管理思想,要持续、长远,既要满足经济利益、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要根据景区实际的环境容量,合理安排接待游客,必要时实施限量接待游客,控制游客数量。同时,要及时对度假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为保持生态环境的自然性在景区内应该要大力种植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的相关树种。

总之,度假区是为游客提供亲自参与,远离城市喧嚣,感受大自然之美,达到身心放松的环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旅游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予以纠正随意丢弃垃圾,随意攀爬,随意践踏草地等行为。随着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最终可以实现城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永文,马建华.新编河南地理[M].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吕连琴.河南山地旅游开发问题与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 (3) : 89 92.

作者:扎西卓玛

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论文 篇2: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保障

【关键词】 青藏高原保护法;环境监管;司法协作;环境公益诉讼

当前,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推动我国乃至亚洲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均具有战略意义。近期,中共中央审议通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以下简称 《方案》)。有效落实《方案》中规定的各项制度措施,必须依靠法治的力量,完善相关立法、执法、司法,推动公众守法,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完善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及制度体系

青藏高原各生态环境要素如林木、草原、土地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加强对高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法律体系上,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实行严格保护,相关立法如 《草原法》 《森林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 《水土保持法》 注重单个环境要素的保护。青藏高原是“三江源”所在地,更需操作性强的区域保护立法。目前我国已出台《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草案)》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而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尚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无法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保护。建议今后适时出台《青藏高原保护法》,统筹规范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活动。

在制度体系上,应立足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全局,结合青藏高原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立法和习俗,以实现高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系统治理的基本方针。在立法中应重点规定污染物总量控制、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分区管控和准入清单等制度体系。同时,完善《环境保护法》 《森林法》 《草原法》等相关立法中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条款。
健全青藏高原地区环境监管与执法机制

依据《环境保护法》第20条,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青藏高原地区应建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青藏高原区域内不同地方政府之间打破部门和层级的限制,实现横向、纵向“一盘棋”的共治共理。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监管过程中,鉴于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及自然资源间的密切关联性,应打破长期以来以资源种类分别设定行政审批许可的方式,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监管以及综合性审批许可机制,使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从单个环境要素保护转变为区域综合性环境要素保护,实现高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

青藏高原跨越六个省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健全执法协作和联合执法机制是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必经之路。当前天空地人一体化大数据监测网络的建设为地区间信息共享奠定了网络技术基础,但在具体监测点设置、案情信息共享、证据交接、执法力量配合等方面还需加强协作。可依托生态环境部下属的区域督察机构,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协作交流机制,通过定期召开环境执法联席会议、互派执法人员等方式,推动高原区域环境执法交流与协作。
推进青藏高原地区环境司法协作及公益诉讼机制

有效打击青藏高原环境污染或资源破坏等违法犯罪行为,需加强环境司法与行政执法的衔接。在案件移送、调查取证、判决执行等方面,加强环保部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及司法部门间的衔接与协调。

青藏高原由于涉及诸多山脉、河流,地理连接密切,生态及气候整体性较强,高原内同一环境资源案件的损害后果、侵权主体、受害主体往往跨越不同行政区,如按照传统地域管辖标准,多个不同法院均可能获得管辖权,从而容易引发多头、重复诉讼。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并已在个别地区设立巡回法庭试点。可在青藏高原区域推动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改革,明确管辖范围、立案及收费标准、文书格式及司法裁判标准。如此,不仅使司法审判避免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也更加便民、高效。

现阶段应加强青藏高原区域内不同地区间的司法协作与联动机制。可尝试在高原区域不同司法机构间建立统一的智能办案系统、数据库和沟通平台,实现司法数据及时共享,并开展跨区域司法裁判结果的执行协作。

此外,应进一步完善环境司法专门化机制,从扩大诉讼主体和诉讼案件范围、延长诉讼时效、改变诉讼费支付方式等方面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案件中探索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
推动青藏高原地区群众守法及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亦不例外。青藏高原地区是多民族聚集地,具有悠久的宗教信仰历史。应针对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和民族特性,发挥宗教对保护自然环境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催化作用,推动公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守法、用法和护法,发动群众力量积极举报高原地区污染生态环境或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推動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应结合青藏地区产业与资源优势,建立健全高原地区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机制。通过发展社区共管、生态补偿等机制,吸纳高原地区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探索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林燕梅.环境司法区域化审判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1).

[2] 任洪涛,余德厚.论跨行政区域环境资源案件的司法管辖制度[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7,(4).

编辑:林燕

校对:任海军、钟鸣

作者:岳小花

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论文 篇3:

矿产资源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矿山工业迅速崛起,矿山林业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矿产资源的短缺与林业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促使人们开始思考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基于此,分析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以推动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矿产开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如花岗岩矿产的开发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分布具有空间局限性和储存有限性,因此必须着手考虑合理利用资源的相关措施,从而推进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环

境保护。

1 矿产资源开发的利弊

开发矿产资源可以把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例如,花岗岩资源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区域的工业发展与经济收入增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矿产资源开发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开发地下矿产资源过程中很可能导致地面坍塌从而引发地震[1];露天开矿更是会大面积剥削地表土层,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废弃矿石的堆积还会导致水土流失和泥石流。

2 矿产资源开发与林业生态保护现状

目前,国内的花岗岩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其矿产资源开采的前景比较广阔,矿产资源的种类比较繁多。而林业生态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涵养水源等方面,对农畜、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21世纪面,全球人口迅速增长,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问题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传统的发展模式问题进行深刻思考,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协调提供可持续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将区域的片面经济转换成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显得非常必要。根据生态优先原则并结合实际,对于矿产资源开发以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些措施是很有必要的[2]。

3 礦产资源开发与林业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日益发展壮大,我国矿产行业也逐渐崛起,但伴随而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加突出。矿产资源的开发是建立工业优势的项目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脆弱的林业生态环境系统会产生很大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

在对花岗岩等矿产资源进行开发时,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不再遵守传统且封闭保守的开采理念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快资源开发速度,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对于花岗岩矿产开发方面,都抱着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心理,从而忽视了开发矿产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对花岗岩矿产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尾矿与废料,且不采用任何措施就将这些废弃物资直接堆放在植被上,从而对当地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有的矿产公司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牺牲林业生态环境,也有部分公司会对矿产进行掠夺式开采,导致所开采地区的林业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3.2 矿产开发引起水土流失,加快荒漠化

我国矿产行业的开发有不少属于露天开采,这样的开采方式大多会把矿体表层大面积土壤破坏掉,对当地植物造成巨大的影响,加速水土流失。在对花岗岩矿产资源开发时,会对地下水位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地下水位的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对该地区土壤的水土产生恶性影响,使得土壤变得疏松,树木无法生长,土地荒漠化变得愈加严重。同时,随着矿山的开采,若露天采矿矿场与排气废渣场矿山的公路维护不合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流失、土地肥力下降、河床抬高、滑坡以及泥石流等严重现象[3]。

3.3 林地面积小、布局不合适

矿产开发过程可能会导致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现象逐渐严重,此类地区的土地面积越大,对植树造林的要求和成本也就越高。这会对林业机构的合理规划造成影响,使得分布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森林调节水源含量与气候的功能。加上矿区的不断开发,湿地也在不断缩小,破坏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会导致林地面积不断变小,从而直接影响到林业环境,也导致了生物生活质量变差,受损的生态环境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恢复是极为缓慢的。

4 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林业生态保护的措施

目前,诸多地方和政府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会淡化、忽视一些环保问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短期的经济快速发展在与自然生态资源协调发展上出现偏颇,后期发展受到制约。由此可见,任何地方在发展规划的制定上都要考虑生态保护这一关键问题,对于经济的和谐发展,也需要自然资源的支持。大自然的承受能力终归是有限的,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实现,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林业生态保护,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1 转变观念,重视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是比较稀缺的资源,但是人们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会降低。目前,先开发后治理的观念已经不适用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为了严格限制开发模式,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得到保护:1)可以适当地与其他大型企业联手,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人才,实现物资资源的多层面循环利用;2)优化布局,合理调整结构,实现矿产资源与生态资源双重保护,从而提高产业的层次。

4.2 认清现状,制定保护方针

开发矿产资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开发过程中没有制定并执行相对于完善的方案,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所以要认清现状,制定保护方针,以在保护中开发为原则制定相关方案。例如,水土平衡方案和森林植被保护方案,按照相关方案来执行以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可以使矿山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减少,使矿山资源开发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挖走表土将其移至矿山外进行保存,尽可能减少养分流失与结构的破坏,矿山开采完成后,再将土壤重新归回原位。

4.3 协调布局,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

在矿产开发过程中,有关部门要购买相关设施设备,严格监督建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和废料的丢弃问题。协调布局,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有效阻止矿产资源开发中所造成的林业生态环境问题。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本着“谁挖坑谁埋”的原则,直接把林业生态环境的成本加入到矿产的开发预算中。同时,要保证林业资源布置的合理化,种植一些比较容易存活的树种,借助植被恢复时产生的大量微生物,协同处理有害废物[4]。

5 结语

矿产资源的产量和林业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借鉴以前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的经验,提前策划好矿产资源林业生态保护的方案,以更好的措施保护矿山林业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于令芹.探讨矿业开发与林业环境的生态保护[J].环境与发展,2018,30(3):207-208.

[2] 杨春毅.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2):164.

[3] 王莉.矿产资源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农业,2011(36):107-108.

[4] 陈娜.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J].山西农经,2017(24):73.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陈继勇

上一篇: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研究论文下一篇:保护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