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运动损伤下的体操教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下,运动训练也逐渐得到科学化和创新化发展,篮球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也需要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结合篮球运动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在高中篮球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体能训练中逐渐加入功能性体能训练,促使我国篮球运动的总体竞技水平得以提升。主要针对高中篮球运动训练理念构建以及训练方法展开探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预防运动损伤下的体操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预防运动损伤下的体操教学论文 篇1:

中学体操课运动损伤的预防与诊疗

摘要:通过对中学体操课中学生损伤情况的分析,探讨学生在体操课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及如何减少学生在体操课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为提高学生学习体操兴趣,发挥体操教学的功能,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学;体操课;运动损伤;预防;治疗

1.前言

由于体操运动如双杠、单杠、平衡木、跳马等,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旦不慎就会受伤,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在中学开展体操运动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学校的管理者为确保学生上体育课不出事甚至取消了体育课中的体操内容。

体操运动虽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如果通过合理的保护和帮助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操动作的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减少运动中所发生的损伤。本文通过对中学体操课中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分析,探讨学生在体操课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及如何减少学生在体操课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为提高学生学习体操兴趣,发挥体操教学的功能,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东莞市厚街中学150名曾上过体操课的学生,其中男生82人,女生68人。

2.2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向学生发放问卷150 份,收回有效问卷147 份。

2.2.2文献资料法:查阅运动损伤的原因、预防和急救措施等方面的资料。

2.2.3访谈法:对部分教师、受损伤学生进行走访调查。

2.2.4 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3.体操课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3.1体操课运动损伤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3.1.1 身体素质较差或身体机能不良

众所周知,身体素质是进行体操练习的基础,是完善动作技术,提高动作质量的前提。中学生身体素质总体表现为:肌肉力量和弹性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不够等等,这些都可成为体操课运动损伤的原因。一些学生由于课前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以及疲劳时,身体机能都相对下降,其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能力都明显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机体反应迟钝,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体操练习也易引起运动损伤。

3.1.2动作技术出现错误

一般而言,中学的体操教材授课时间比较短,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对体操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未能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因此在动作技术上存在的错误比较多。因为错误的技术动作违反了身体结构与技术的特点,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所以在体操练习时容易导致损伤。因动作技术错误而导致的损伤在抽样调查里占据首位。因此,加强正确动作技术的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3.1.3准备活动不充分

学生在体操练习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很有必要,除了做好一般的准备活动外,还必须针对体操练习的项目增加相应的专项准备活动。学生由于准备活动不足,机体未能适时地进入工作状态,肌肉、关节和韧带还处于较僵硬的状态而发生运动损伤,是体操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3.1.4心理素质不过关

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运动损伤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体操课教学器械项目比较多、动作技术复杂、完成动作时要求有较好的时空感觉,加上许多动作是在器械上,甚至空中完成,因此学生的心理负担较大,在器械上做练习,有时因用力过猛或速度过快、方向偏离,会发生擦碰器械,拉伤肌肉甚至失手摔下。

3.1.5场地器械不合要求、运动服装不良

体操练习是在一定的场地上利用各种器械进行的。场地是否平整、器械安装的好坏、器械的布置和安放是否合理、防护用具以及学生运动服装不良等,都是影响练习者安全的因素,场地与器械、运动服装往往是容易被练习者忽视的导致损伤的原因。因此,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

3.1.6 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不正确

由于学生在进行体操运动练习时运动相当剧烈,速度极快,稍纵即逝,因此,对保护与帮助技术的正确性要求更高,保护与帮助技术不当,不但会造成练习者损伤,也有可能造成保护者的损伤。

4. 体操课运动损伤的部位特征及急救措施

4.1 运动损伤的部位特征

表2 中数据显示,关节部位是体操运动损伤的多发部位,其中腕关节最为明显,占总数的17.39%,膝关节和踝关节次之,分别占13.04%和8.69%。这与人体关节结构特征有关。

4.2 运动损伤的诊疗措施

4.2.1关节扭伤及软组织挫伤的诊疗

单纯的关节扭伤和软组织挫伤在伤后24小时内采取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局部休息,并外敷新伤药,即用冷开水和少许蜂蜜调匀,根据损伤面积大小,摊于油纸、菜叶或纱布上,帖敷伤部,予以止痛和消肿。此时勿进行按摩。在伤后24或48小时后,可拆除包扎进行热疗,按摩,外敷活血生新剂,并根据伤情尽早开始活动。在损伤后肿胀、疼痛基本清除,关节活动功能尚未恢复,此时除继续做按摩和理疗外,还需进行一些功能锻炼和非碰撞性活动,并可用舒经活络,活血化瘀,祛风湿的中药熏洗。情况严重者,如头部、躯干部和睾丸挫伤有休克症状出现者应首先进行抗休克处理,如保温、止痛、止血、将病人置于头低脚高位等方法。在纠正休克后,应立即送医院观察治疗。有肌肉、肌腱断裂者,应将伤肢适当固定后及时送医院手术缝合。

4.2.2颈椎损伤的诊疗

颈部损伤后首先要检查是否有骨折脱位、神经损伤等现象,然后还要检查病人的感觉障碍,如是否有串电的感觉,四肢是否麻木等。如果有,说明颈椎很有可能骨折脱位,伤及神经。 此时严禁推拿,头颈躯干保持一致的姿态抬到硬板上,头两侧放置衣物等固定头部并立即送往医疗单位进一步检查。 如果发现已有下肢瘫痪或感觉消失,造成运动障碍,应用力捏其足趾查其有无感觉,如有感觉,说明脊椎未完全横断,这对今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很有帮助。

4.2.3腰部受伤的诊疗

体操运动中的腰部损伤一般表现为急性腰扭伤,一般为练习或训练中由于姿势不当,或受外力作用而造成的腰部肌肉、韧带或骨骼等损伤,导致突然发生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甚至不能行走,急性腰扭伤的患者虽然大多疼痛难忍,但正确及时的处理,可缓解痛苦,帮助康复,减少慢性劳损发生的可能。首先,为了使撕裂的组织得以修复,淤血消散,适当的休息是必不可少的。严重的患者必须卧硬板床,腰下可垫薄枕,在症状缓解后不引起疼痛加重的情况下,可下床活动。其次,当扭伤刚发生时,可以采用冷敷。在家里,将冰箱里的冰块装在塑料袋里,用毛巾裹好,敷在疼痛的部位。伤后24~48小时内适宜冷敷,3~4天后可进行热敷等理疗。此外,可选用消炎镇痛药及解痉药。有时,痛点封闭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但药物和封闭治疗都必须由医生进行。有时腰扭伤后会出现小腿或足部的疼痛、麻木,这有可能是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出现此种情况或伴随其它症状,如疼痛非常严重的,都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以免自行处理失误。

4.2.4骨折的诊疗

如怀疑伤员骨折,应现场进行初步判断,一切动作应轻柔、缓和,以免加重病情。确认骨折者应在现场找树枝、木棍、木板等进行临时固定后再搬运,其目的是避免骨折端移位,减轻疼痛和便于运送。若遇到开放性骨折,应对创口进行包扎,除了能够止血以外,还可防止再污染。如骨折端已戳出创口并污染,不应立即复位,以防感染,应送院后处理。

5 体操课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5.1合理安排准备运动

安排准备运动应循序渐进,调整好运动强度,根据项目特点来安排内容,设计安排的活动内容应从慢到快,由易到难,达到充分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使与所授内容有关的肌肉群、关节、韧带、各器官系统机能作好充分的准备,减少损伤的发生。

5.2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在进行体操练习时的自信心,降低由于恐惧心理所带来的不良因素,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运动损伤会给体育学习和个人带来危害及损失,也要认识到运动损伤在运动过程中有时也是自然、正常的,不要因为害怕发生损伤而产生恐惧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到某些运动损伤是可以减轻和避免的,大多数的损伤是可以很快康复的。

5.3采用合理的保护与帮助手段

合理而有效的保护帮助,可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增强练习者的自信心,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两者虽然在含义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在动作的初学阶段应以帮助为主;在动作质量的提高阶段应保护和帮助并用;当练习者熟练掌握动作后应以保护为主。

5.4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

体能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人的内脏器官, 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 通过有氧锻炼可以降低安静时的心率, 改善心肌的收缩能力, 减少对肾上腺素荷尔蒙的心肌反映, 增加血流量。体能锻炼还可促进新陈代谢, 使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得到明显改善。运动中, 肌肉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 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放松, 也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 因而改善和提高了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

5.5 合理安排难度动作练习

在进行有难度的体操动作教学训练时,不但对学生的体力、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学生不但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而且要克服恐惧心理。因此在练习难度动作时,练习者不但容易出现体力上的疲劳,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疲劳。所以一次练习课中,一个难度动作的练习次数不应过多。一般控制在6 次以内训练效果较好。

6. 结语

6.1体操课发生运动损伤现象比较多,没有合理地安排动作练习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教师应对此高度重视。

6.2应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做好保护与帮助的措施。如需进行较高难度动作的教学时,应进行分解教学,循序渐进,且做难度动作前应做相应的辅助练习,避免发生伤害事故。

6.3加强身体全面训练以及易伤部位的专门练习。如压腿、踢腿、引体向上、俯卧撑、收腹举腿等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6.4重视准备活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及时治疗最为重要。

6.5如遇到学生发生伤害事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取得最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程晓峰,周亚琴.对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函授通讯,2001,17 (4)

[2] 丁 香.关于如何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心理障碍问

题的探讨.南平师专学报,2000 ,19 (4)

[3] 顾 勇.谈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太原教育学院学

报,2004,22(3)

[4] 黄祖文.体操课运动损伤的特征及预防措施.辽宁师专

学报, 2005,7(2)

[5] 李爱红.中学体操开展“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作者:方炯华

预防运动损伤下的体操教学论文 篇2:

如何构建高中篮球运动训练理念

摘 要: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下,运动训练也逐渐得到科学化和创新化发展,篮球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也需要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结合篮球运动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在高中篮球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体能训练中逐渐加入功能性体能训练,促使我国篮球运动的总体竞技水平得以提升。主要针对高中篮球运动训练理念构建以及训练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篮球;运动;训练理念

在篮球比赛中,篮球运动员自身的体能也是技能和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基础内容,篮球运动员本身具有较好的体能也是运动员本身在篮球比赛中得到较好成绩的重要保障。当前情况下,我国篮球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对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运动方面重视不足,对篮球运动的竞技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同时在对篮球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时候,其方式过于简单和碎片化等方面的问题。在高中篮球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运动员体能的时候,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较好的解决,就会使体能问题成为运动员的弱势,不利于篮球竞技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在功能训练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篮球体能训练的现状,对功能训练理念作用于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发展的意义不断明确,使得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实践更加完善。

一、功能训练理念的认识

功能训练首先出现在国外的康复中心和健身房等场所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词逐渐在竞技体育中得到应用,功能训练本身是为了能够对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加以提升的方式,其主要是在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加强的时候,促使运动员本身的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功能训练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时候,其主要包含动作衔接的加速度以及减速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其动作存在多维度和整体性等方面的特点。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对运动员的身体动作和运动员的各种相关姿势的专业化训练。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对运动员的肌肉的发展,而是为了能够促使专项技术的动作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必需的肌群力量加以训练,在对篮球运动员加以训练的时候,需要对运动员自身的动作质量加以强调,在对运动员实施必要的功能训练理念下的动作训练的时候,其具体包含柔韧训练和稳定性训练以及动态的本体感觉训练等方面内容。其中所包含的核心训练又有核心稳定性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以及核心爆发力训练等内容。

二、功能训练理念在高中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一)改善运动员的控制力和平衡性

高中阶段篮球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运球和投篮的时候,其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都相对较高,运动员本身在跑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物理学中的相关内容,促使运动员能够在转动力矩的作用中保持恒定。运动员在跑动的过程中其下肢会出现向前的转动力矩,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使运动员的其他身体部位出现一个与其相反的转动力矩,以此促进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平衡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运动员自身具有的核心肌群就能够起到促使运动员保持上下肢平衡的作用。

(二)提高能量输出量和效率

人体的腹部肌肉在前,而背部和臀肌在后,其中的横膈肌是盖板,而人体的盆底肌和环绕髋部的肌肉群等为核心肌群的盒底内容。在篮球运动员的肢体发出力量的时候,运动员核心肌群所积攒的能量能够在这一过程中由人体的身体中心传向动作的每一个环节,其核心的部位所拥有的肌群是较大并且也具有较多产能的位置。功能训练理念对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完善,能够使运动员的肢体更加协调,促使其肢体能量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核心能量的加强,才能够促使运动员本身的躯干在运动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支撑,而运动员四肢的应力也会随之降低。

(三)预防运动损伤情况发生

篮球运动员在进行快速发力的时候,其较为有力的核心肌群能够使篮球运动员在竞赛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位置,在這一过程中,运动员的深层小肌肉群的稳定功能也对运动员的损伤起到一定程度上的预防作用,能够防止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急性损伤的情况。

(四)增强运动员运动寿命

体能训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具有强健的体魄与较高的体能素质,从某种程度上说,运动员的体能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篮球比赛的成绩与胜负。体能训练一方面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员的机体水平,另一方面能够延缓衰老,在篮球运动训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经过一定时期的体能训练,运动员的战术水平与技能均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延长运动员的篮球运动生涯。

三、高中篮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策略

核心力量的训练就是要使得运动员的整体能够更加协调,使运动员在进行篮球运动的时候,其核心区域肌群可以对运动员的躯体加以稳固,对运动员进行能量传输,对运动员起到稳定躯体、传输能量的作用。

(一)篮球运动员力量的训练

就力学角度而言,人体在对自身的力量和爆发力加以发挥的时候,其主要是依靠人体各个运动肌群之间的协调所进行的,而在对人体的力量加以训练的时候,不仅需要对体力加以训练,人体末梢关节的作用也尤为重要,但是一些篮球运动员在具体训练的过程中,仅仅对上下肢的力量加以训练,而对躯干力量的训练有所忽视,而躯干的力量对于篮球运动是尤为重要的部分。篮球运动本身具有爆发力和需要力量等方面的特点,需要在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将两种力量有效结合在一起。在高中篮球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篮球运动员加以训练的时候,需要根据篮球比赛的特点和项目特点等对运动员实施有效的安排力量训练方式,促使运动员专项动作的主动肌群能够得到发展和有效激活。

在传统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运动员进行下肢深蹲训练,而对上肢的训练比较少,使得运动员的上下肢之间不平衡,而在对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时候动作不够标准,就会造成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时候,出现效果不够明显和运动员的关节受到损伤等情况。在高中篮球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功能训练理念下的篮球运动体能训练,需要首先对学生的动作加以规范化处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主要进行深蹲或者卧椎等练习动作,在基本动作规范完成的基础上,促使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增加,随后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含的训练内容有弹力带转体斜下劈等动作。再次,根据篮球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损伤部位进行强化性训练处理。最后是对篮球运动员进行腹背肌力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身体下背部的力量加以训练,同时加强了对学生踝关节的训练。

基础力量的提高是几乎所有运动的基础,更多的肌肉量和更大的力量不仅是提高身体对抗能力。而且是保护自身不受伤的重要因素。基础力量的训练主要训练动作有:①力量训练三大项,自由深蹲、硬拉、卧推。②杠铃推举。推荐使用大重量推举训练和小重量快速爆发式推举两种训练方式相结合的动作方式。③腰腹力量训练。针对性的腰腹力量训练包含各种平板支撑变式和卷腹练习,加入山羊挺身和GHR躬身练习以强化下背部。④卷腹训练,有点类似于仰卧起坐的改良版。首先,平躺在地上,双膝弯曲90°,双手朝前伸直,腰部固定住。运用你的核心,来回小幅度的运动。⑤盒子跳。腿部和臀部。站在一个坚固的箱子或者长椅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收紧核心、浅浅蹲下准备跳跃落地的时候保持身体重心在较低的位置,双脚依旧保持与肩同宽的距离;之后走下箱子(不要向后跳下去)。

(二)篮球运动员速度的训练

篮球运动员在进行专项训练的时候,需要能够和力量以及速度力量、移动技术等方面结合在一起,促使整套动作更加完善,专项速度需要和专项技能结合在一起。高中篮球教学中,对学生的专项速度训练主要是在对比赛中的起动能力和速跑能力等结合在一起的。

进行反应速度训练的时候,需要和篮球的专项技术动作结合在一起,促使篮球教学中,学生在对技术掌握的基础上能够提升自身的感知能力。动作速度训练主要是篮球运动员本身的动作速度训练的时候,进行反复标准化练习加以提升,在移动速度训练的时候,改进技术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提高学生的动作速度和频率。

篮球运动的基础力量训练内容还是要注重基本,简单实用,除了基本的三大项训练力量,还推荐了重要的腰腹力量训练提高空中对抗能力;推举训练在篮球力量训练里面很重要,推荐采取站姿训练;还有很多人会忽视的单腿支撑或弓步状态下的身体能力,这方面的训练有点偏向于专项化的力量训练,不过仍是篮球运动力量训练的基础环节。在位移速度训练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绝对速度练习,距离一般为30米、50米、100米、150米等,要求学生全力加速跑,位移速度训练可设立在篮球场地,训练的方式有快速冲刺跑、半场快速往返跑等。

(三)柔韧速度训练

柔韧速度训练对于篮球运动技能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功能训练并不是单纯的对某一个关节或肌肉进行训练,其强调的是对运动员机体动作与姿势的整体训练,增强运动员的肌群力量,使运动员能够完美地完成各项专业动作。需要注意的是,功能训练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动作,更重要的是训练的动作质量。柔韧速度的训练可采用健身球,运动员保持仰卧姿态躺于大软球上,双脚做好准备,进行仰卧起坐训练,一般8次为一组,可以两个人结合训练,连续做完三组,换另一名运动员做。另外,可以引入训练器材,两两结合进行压肩、拉肩等练习,通过坐位体前屈练习身体柔韧性。也可以进行体操、弓步训练,这些训练不仅能够提升爆发力,而且能够锻炼肢体肌肉,使运动员在篮球场上能够通过速度、全力拼抢等赢得进攻优势,这也是柔韧速度训练的目的。

在文献资料法和功能性体能训练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发现功能性体能训练理念在篮球运动体能训练领域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高中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对篮球运动的技巧加以准确把握,同时对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力度的加强,能够提升篮球运动员在篮球运动中对相关技术动作完成的能力,并且也為篮球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伤情况加以预防,在对篮球运动员加以训练的时候,其训练的方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训练的手段也需要和正式竞赛中的要求一致,这就需要对功能训练理念下的高中篮球运动体能训练方式加以关注和正确应用。

参考文献:

[1]关燕燕.刍议中学篮球运动训练的理念[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8):77.

[2]王云宝.高中篮球教学中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9):104.

[3]张振华.高中篮球训练特点及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104.

[4]杨泽.高中篮球训练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76.

编辑 谢尾合

作者:康川

预防运动损伤下的体操教学论文 篇3:

体操自我保护方法的教学实验

摘要:以洛阳师院体育学院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体操课中进行自我保护方法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加强自我保护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既可以明显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效避免或减少损伤的发生、降低损伤的程度,保护其相关部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体操动作技能的形成,全面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体操教学;自我保护方法;教学实验;运动损伤

Experiment of the teaching of self-protection methods for gymnastics

SHI Hai-xian1,GUAN Chao-yang2,MENG Xian-li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Key words: gymnastic teaching;self-protection method;teaching experiment;sports injury

在体操教学中运动损伤时有发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体操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为43%[1],也有的损伤率高达90%[2]。近3年来,对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体操教学中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显示:损伤率平均为44.36%。导致体操运动损伤的因素很多,其中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密切相关。因此,在高等院校体操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自我保护技能的培养,增加自我保护技能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本研究通过体操教学中自我保护方法的教学实验,试图检验体操自我保护方法对预防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效果,调查体操自我保护方法实验对学生自我保护认知的影响,分析参与实验学生对体操自我保护方法的评价,并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搜寻、筛选、创新体操自我保护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7级本科2个男生班,每班25人,共计50人为研究对象,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26岁。

1.2研究方法

1)教学实验法。

(1)实验分组:一班为实验组,二班为对照组。

在实验前的体操教学中,对两组学生的受伤情况和身体形态与体操专项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并进行统

计学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运动损伤率、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之间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认为,可以进行教学实验。

(2)施加因素:体操自我保护方法包括身体重心失控状态下的自我保护方法和身体重心非失控状态下的自我保护方法。由于体操教学中绝大部分技术动作都具有旋转的性质,因此,本研究主要进行身体重心失控状态下自我保护方法的实验。体操教学中身体重心失控状态下的自我保护方法如表1所示。

(3)实验效果:为了检验教学实验的效果,本研究采用下列几个指标:①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运动损伤几率变化情况;②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运动损伤部位变化情况;③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运动损伤程度变化情况;④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操自我保护认知水平情况;⑤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实验后对实验效果评价情况。

(4)实验时间:实验于2008年9~12月进行,每周4学时,除去理论课和测试课等以外,技术课为60学时。

(5)实验过程:实验组每次课除有计划地介绍体操自我保护的理论知识、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以外,都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自我保护方法的练习。并通过反复实践、重复操练,直至建立比较牢固的条件反射,提高学生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及相关身体素质。例如,在跳马落地冲力过大时,强化练习滚翻动作,避免头部直接着地或上肢反关节撑地;在单杠骑撑前回环完不成时,两手及时换成正握;技巧头手倒立或双杠肩倒立向前翻过时,及时低头、团身连接前滚翻等等。这些练习既可以安排在整个体操课的基本部分,也可以安排在准备部分或结束部分,或作为身体素质练习的部分内容。每次课大约8~10 min,共约260 min。对照组的学生仍然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

2)问卷调查。

本课题共设计3套调查问卷,即“学生运动损伤调查问卷”、“学生自我保护认知水平调查问卷”和“学生实验效果评价调查问卷”。此外,还设计了“专家效度评价调查问卷”,对上述自我保护认知水平问卷和实验效果评价问卷进行效度评价。

(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教学实验前,给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先发放第1套调查问卷共5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0.46%;实验后向两组学生发放3套调查问卷每套50份,总共15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86.55%、88.49 %和87.65%。专家效度评价问卷13份,有效回收率100%。根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为适当,60%以上为较好,70%以上为非常好[4]。因此认为,以上问卷都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分半信度法对自我保护认知问卷和实验效果评价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经斯皮尔曼—布朗公式校正,得出两种调查问卷信度系数分别为0.88和0.86(信度系数达到0.80以上,认为调查问卷较为可靠)[5];对设计的问卷采用“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计算两次测验的相关系数r=0.86,P<0.01,说明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效度检验采用对问卷内容作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方法,请13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指标,按A为非常合适、B为比较合适、C为一般、D为不太合适、E不合适5个等级进行评价,检验结果显示,均有84.62%的专家认为问卷非常合适和比较合适,能够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所调查的问题,表明所设计的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运动损伤率变化

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后运动损伤率的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数据显示两者之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表明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明显增强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并通过反复实践基本掌握了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提高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有效地降低了学生运动损伤率。

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比较(见表3),运动损伤率实验后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由于对照组学生仍然按照原来方式教学,没有进行有关自我保护方法的专门讲授与实践,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都无明显的提高,致使运动损伤率下降也不明显。可见,增加自我保护方法的理论知识和运动实践的教学,对学生减少运动损伤有明显的影响。

2.2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运动损伤部位变化

由于体操绝大部分动作主要是以上肢关节支撑身体来完成的,致使上肢关节的运动负荷很大。例如,最基本的手倒立动作,主要是靠两臂支撑体重来完成的,其中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等周围的肌群及其软组织,都必须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工作和固定工作,才能使身体处在平衡状态。长此以往会使上肢关节各个肌群局部负担过重,容易造成腕关节和肘关节等部位的运动损伤。同时,人体在发生险情时,一般情况下,会条件反射地用两手撑地,从而导致上肢关节的运动损伤机率较大。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学生运动损伤以腕关节所占比例最大,损伤率高达45.45%,肘关节次之,踝关节和颈部位居第3。实验后,运动损伤部位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腕关节和肘关节损伤率分别下降了16.88%和12.98%。经统计学x2检验结果显示,腕关节和肘关节的损伤率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其它部位损伤率之间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通过体操自我保护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对于缓解上肢环节各个肌肉群的负担,并减少这些部位的运动损伤有明显作用。

2.3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运动损伤程度变化

表5的数据显示,实验前实验组学生运动伤率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中度伤、轻度伤和重度伤,而以中度损伤率最高为45.45%;实验后,中度伤和重度伤率下降幅度较大,轻度伤上升幅度最高,达到57.14%。经统计学x2检验结果表明:教学实验前后,轻度伤和中度伤率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重度伤率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可见,加强体操自我保护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率,还明显降低了运动损伤的程度。

2.4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体操自我保护认知水平

从表6中可以看出,教学实验前学生对自我保护的认知水平较低,特别是在遇到险情能够及时进行自我保护的学生仅有6.24%,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率较高。通过体操自我保护方法教学实验,学生自我保护的认知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提高幅度从最低限“练习之前认真做好准备运动”的45.63%(90.14%-44.51%,P<0.01),至最高限“遇到险情及时进行了自我保护”的83.14%(89.38%-6.24%,P<0.01),两者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通过体操自我保护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认知水平和技能。

2.5教学实验后学生对实验效果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对自我保护方法教学的评价情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24人(占96%);提高自我保护技能,24人(占96%);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24人(占96%);减轻运动损伤程度,23人(占92%);影响运动损伤部位,22人(占88%);促进运动技能形成,21人(占84%);提高专项身体素质,20人(占80%);调动学生学习热情,19人(占76%);适用其它技术教学,23人(占92%)。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体操自我保护方法的教学,不仅能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技能,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并能有效降低损伤发生的程度。而且这些方法还适用于学校其它技术课教学,也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避免或减少各种损伤发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同时,这些自我保护方法的学习还能加速体操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提高体操专项身体素质,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了体操教学的质量。

3结论与建议

体操自我保护方法,教学实验表明,加强自我保护方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明显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认知水平,更能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而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也能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程度并且影响损伤发生的部位;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体操动作技能的形成,全面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为此,建议把体操自我保护方法的教学推广到体育学院各个技术课教学之中,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致谢:感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王崇喜教授和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毛卫国教授对本文写作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毛卫国,史海现,张文普,等. 谈学生体操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3(5):71-72.

[2] 陈雪梅,郭振新. 我院体育专业学生体操课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47-49.

[3] 史海现. 体操教学中自我保护方法的初步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5):112-114.

[4] 肯尼斯[美国]. 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8.

[5] 戴中恒.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66.

[编辑:周威]

作者:史海现 关朝阳 孟宪林

上一篇: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涵义论文下一篇: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