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

2022-04-24

【摘要】根据物理与人类文明选修课程的特点,对课程实施“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情况做了探讨,并总结了我校实际教学经验。这些探讨和经验对本课程或其他课程实施“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 篇1:

《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元素探究

【摘要】以通识选修课程《物理与人类文明》教学为例,挖掘该通识选修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分析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实现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并对上课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该课程中融入部分思政元素是必要的、有用的。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思政  物理

【项目支持】2019年北方民族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科技类通识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讨——以《物理与人类文明》为例(编号:2019JYTS0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为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将思政教育元素,如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及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一定的影响。任课老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深远,所有的课程要有育人的要素和责任,要做到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所有课程都应充分发挥课堂上的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国家认同感等[2],培养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整全的人”,最终的目标在于人格养成,主要抓手是通识课程教学,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不仅具有较好的科学人文素养,而且具有开阔的视野、审美的眼光、健康的体魄等。通识教育在促进课程思政发展中的作用显著,有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系统设计、队伍协同及成效检验[3]。物理类课程从事课程思政具有很多优势,如受益学生广泛,课程目标有利于实施课程思政,课程内容容易与思政内容衔接等[4]。《物理与人类文明》作为通识课面向对象是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学生层次高低不齐,在讲述过程中不能介绍过多的公式定理,要着重介绍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家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元素举例

1.物理学家的光辉事迹

在讲授科学发展中,介绍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物理学家们一系列光辉事迹,以及历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故事及主要成就,是他们敢于在失败中挑战多年来不变的准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伟大的科学成就。他们在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敢于面对科学研究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他们崇尚科学,不盲目迷信前所未有的权威,才承担起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介绍过程中着重介绍具有重大贡献的华人,以此提升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如吴健雄、李政道、高锟、钱学森、丁肇中、崔琦等。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光辉事迹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希望同学们以他们为榜样,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是一代一代科学家的创举,一次次的成功,让我们对下一次更艰难的挑战更加期待,伟大的科学家们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向他们学习,不畏艰难,敢于向前。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短暂的困难不能阻止科学的进步,我们要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2.科学客观的世界观

物理学家在建立质点、刚体等模型的时候不仅在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在分析问题时采用哲学上的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研究方法,在这部分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不能仅从表面上看待问题,要看到问题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物理学家虽然采用了归纳推理的分析方法,但是需要告知学生我们在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谎言永远都是谎言,不管有多少人去重复它仍然是谎言,告诫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明确自己的立场,不能轻信谣言,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不唯书,不唯师,唯真理。不能轻信各种广告的宣传标语,处理问题要严谨。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任何想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尝试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历年来很多人想发明的不消耗能量但又可以做功的永动机就是无法实现的。通过这个事例可以教导学生做任何事情要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能轻易相信,否则容易上当受骗。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逆的本质,无序增加的本质认识过程,也是我们对自然界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当然,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逆性也告诫我们时间也是不可逆的,要珍惜当下,岁月不待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创新理念

托马斯·杨在推广自己光的波动说过程中,受到牛顿所支持的微粒说的压制,但托马斯·杨没有因为牛顿当时显赫的地位而放弃自己的学说,他和菲涅尔携手用科学的实验数据,使光的波动说最后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波动说对微粒说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继承正确的,否定错误的,在否定中继承,在否定中创新。科学的发展都伴随着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授课中要鼓励学生不畏权势,要有批判精神。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要一味地模仿,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不断的发展,才能有我们现在重大的科技突破。比如“天眼”射电望远镜,“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球背面,高速磁悬浮列车,“墨子號”量子通讯卫星,“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5G”技术等。

4.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及人文理念

在讲述电磁学的发展中,将法拉第的生平着重介绍,出身贫困但为了能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写信给皇家学会遭到拒绝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将戴维教授的4个小时的演讲整理出一本精致的《戴维爵士演讲录》,用它作为敲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工作中他井井有条,不因为别人对他的羞辱而斤斤计较,一心投身于科研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发现,成名之后,拒绝为英国政府研制毒气,乐于对公众做科普讲座,是一个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者。讲至此时,希望我们的学生要时刻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选择,做好本职工作,不被外界环境困扰,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践踏实地干好工作。讲述至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放射性时,介绍夫妇俩没有因为镭的发现而致富,是因为放射性对癌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他们希望能减轻成千上万癌症患者的痛苦,因此没有为镭的发现申请专利,以致后来甚至买不起自己发现的镭,这是何等的思想境界,何等的人道主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环保意识

讲至电磁波谱时,可以讲述南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空洞,紫外线等高能射线长时间照射皮肤引起的各种疾病。呼吁同学们保护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破坏臭氧层气体的排放,温度微小变化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通过讲解温室效应的危害及人类面对温度改变时的脆弱,使学生能从内心认识到减碳、低碳理念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热量的自发传递具有方向性,系统从有序向无序是自发的,可以通过此引出环境的污染,污水排入干净的河流中使整条河流污染的过程可以自发完成,但要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环境保护要预防为主,作为青年大学生要时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珍爱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要有大局观,就像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提到的我们要尊重自然、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建立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结果调查

课程结束,为了检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参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參与调查的同学总共251人,其中文科的99人,占比39.44%,理工科152人,占60.56%。年级分布大一学生45人,占17.93%,大二居多144人,占57.37%,大三58人,占23.11%,大四4人,占1.59%。在这些同学中,对课程思政了解的同学占61.35%,部分不了解的同学可能是由于课堂上老师没有专门介绍,只是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内容中,学生没有过多的考虑是否为课程思政,但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引入了思政元素。

对于课程思政能否用于工程类通识课程教学中,只有7人觉得不可以,占所有人数的2.79%,其余同学中认为可以或某些地方可以。对于《物理与人类文明》通识课程结合思政教育内容是否合适,有93.63%的同学倾向于比较合适。当然在调查中同学们提到,目前我校学生在其他通识课程中引用思政元素的课程有但不是很多,专业课中引入思政教学的更少一些。

对《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调查,大部分同学认为有帮助,只有1.2%的同学认为没有任何帮助,对这几位同学重新回访发现,他们对本门课程的态度是认为该门课程是通识课,没有什么重要性,只需要拿上学分就行。参加调查的同学们认为,从长期效果来看,课程思政的引入对他们来说肯定具有一定的帮助,希望能够在更多的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

在调查问卷中设置有主观题:《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元素中您学到了什么?这道题中同学们提到这些思政元素体现了追求真理的科学观,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学术诚信,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生态意识等,培养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意识,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以让他们传递正能量,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在授课方法上,大家倾向于老师为主导的讲授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专题式教学方式,大家也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微信推送、社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等形式比较感兴趣。

大家给的建议中,同学们提到首先要从学校和教师层面重视课程思政教育,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总结汇报,上课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多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还应该结合更多的时事,融入更多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通过课程思政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可以结合相关视频以便同学们更多的进行领悟,应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对《物理与人类文明》通识选修课程中思想政治元素进行探讨,在课程中秉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理念,符合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结合物理学发展中著名物理学家的先进事迹,物理学研究方法及物理理论中蕴含的道理等,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其中。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对上课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在该门课程中引入的思政元素符合课程需要,在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思政内容考核,如何将实践育人更好地融入课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问题驱动、教师引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探讨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考虑如何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更近一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精心设计思政元素展现形式,吸引更多学生选修此门课程,让更多同学受益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葛晨光,高校理工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途径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半月),2008(7):70-71.

[3]张威.通识教育: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6-37.

[4]夏雄平,曹雪丽等.“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2018(34):113-114

作者简介:

杨翠(1989年7月-),女,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讲师,从事工作: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研究方向:物理教学研究。

作者:杨翠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 篇2:

“大班教学、小班讨论”在物理与人类文明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根据物理与人类文明选修课程的特点,对课程实施“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情况做了探讨,并总结了我校实际教学经验。这些探讨和经验对本课程或其他课程实施“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方法 物理与人类文明 科学素养

“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外不少高校中实施,比如美国的芝加哥、密西根大学。在我国,这种教学模式也在逐步兴起,也逐渐成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一种重要途径[1]。作为高校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一门重要的课程,物理与人类文明是近年来不少高等院校开设的较为普遍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往往以大班教学模式进行,相对而言,具有学生数较多,学生专业背景复杂等特点。因而,针对该课程开展“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一、“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简介

我国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该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互动环节,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效率低下,也不利于学生素质培养。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组织方式分为两个阶段,即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2]。大班教学人数一般上百人,甚至几百人,但小班讨论课的人数一般不多,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十人左右。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弥补了当前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2]。此外它不仅有利于师生互动,加强交流,增强感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的特点

1.课程内容浅广

作为面向非物理专业的学生课程,《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深奥的物理知识,而是更着重于文化素质的培养。因而该课程内容对于物理专业知识则是浅尝辄止,但内容范围涉及较广,它更注重物理思维的科学素质培养,但也不乏物理的趣味性。

2.学生分散,组织难度大

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一般都是作为高校的一门选修课程,因而所面对的学生比较分散,不同专业的学生齐聚一堂,这对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学生专业背景复杂

教学对象即学生具有复杂性,既有物理知识较为扎实的理工科学生,也有缺乏物理知识背景的文科学生。这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让不同物理背景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是相对困难的。

三、在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中实施“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1.改变了传统被动接受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这种上课模式,不但缺乏交流,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很难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大班授课、小班教学”的方法,增加了小班讨论课,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互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有帮助,也使得教师在互动环节中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进一步组织提高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2.增加小班互动环节,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小班的互动环节,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机会面对教师的提问,也有利于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便于教师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了师生情感交流,增强了师生相互信任

高校师生接触和交流较少,师生之间相对而言有较大的隔阂。对于选修课而言,这种交流和接触更少。通过小班教学讨论互动,增加了师生交流,融洽了师生的情感,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也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4.学生较为分散,组织小班教学有难度

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选修课的学生较为分散,这对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道。尤其是小班讨论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很难选定时间去单独安排。这是该课程实施“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主要弊端。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紧跟当代科技发展步伐,利用网络互联网技术。比如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课程就利用微信技术讨论来替代部分小班讨论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5.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较少,增加了教师工作量

传统的大班讲授教学模式是在师资资源紧缺下的产物。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师资紧缺现象有所缓解,但师资不够充沛的情况依然存在于不少高校。小班讨论环节,需要大量的教师参与其中,这对师资缺乏的学校而言依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一味让原来大班授课教师去组织教学小班讨论,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这些教师的工作量。针对这个问题,不少学校的做法是让其他教师或者研究生助教参与到小班讨论中去。但由于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授课主题未必能够被小班教学教师所能领会,使得小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仍然是今后需要探讨的内容。

四、我校在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中实施“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学的实践经验

我校在2014年开始实施了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的“大班教学、小班讨论”课程的尝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经验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总结:第一,多位教师参与授课和组织讨论课,各自发挥教学专长,有效减小每位教师的工作强度;第二,以书本为辅,讲座为主的专题内容教学模式,改变单一依赖课本知识状况;第三,结合当前热点科学话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五、结束语

“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目前虽然还处在探索尝试的阶段,但通过对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得实践教学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大班教学、小班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还是较为行之有效的。这为其他课程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培武.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以“标准化工程专业”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15, (1):22-23.

[2]朱艳敏, 陈超.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合作性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 (8):62-63.

[3]“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育走进移动互联时代, 2014年11月04日, http://edu.ifeng.com/a/20141104/40856885_0.shtml。

作者简介:

邬良能,男,中国计量学院物理系副主任,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和等离子体基础研究。

作者:邬良能 周云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 篇3:

加强我校理工科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建设的探讨

【摘要】通过对我校理工科通识教育公选课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强理工科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建设思路,结合综合大学实际.从规范教学管理,构建合理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几方面对加强我校理工科通识教育公选课建设进行初步探计。

【关键词】理工科通识教育 公共选修课 课程建设

深圳大学作为综合性高等学校,按照学校“十一五规划”,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教学理念,培养“素质好(个人)、基础好(专业)、上手快(业务能力)、转型快(适应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为国家,特别是深圳现代化建设起骨干作用的专门人才。为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学校规定:文科学生须修6学分理工科类的选修课;理工科类学生须修8学分文科类的选修课。

为了符合深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我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尤其是理工科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将有利于我校文科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因此,理科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是我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我校理工科公共选修课的现状

除了我校对理工科和部分文科专业所开设的理工科通识教育的必修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实验》外,我校开设的理工科公共选修课已有十余年,从课程申报、课程管理、学生选课和课程质量监控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

目前全校各院系已开设的理工科公选课110余门,基本兼顾各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环境、食品、材料、电子等各个方面,相对而言,理工科公选课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限制的不足,对人才的培养由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转化为注重对综合素质培养,对学生提升素质、稳固基础、培养个性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总体来说,我校公选课的开设和管理是比较成功的,理工科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基本满足了学校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教育理念。

2 我校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校推行素质教育多年,开设了大量通识教育课程,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文科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较为优秀,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相对有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开设全校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的随意性较大

全校公共选修课虽由院系审查,主要由学校统一管理,与各院系的学科发展结合并不紧密,开课院系通常将主要的资源投入到专业课程中,较少关注公共选修课的建设。

2.2 理工科通识教育公选课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深度不够

全校理科通识教育课程公选课开出的门数虽多,但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看,仍不够全面,学校的综合性特点未得到充分体现。我校理工科通识教育公选课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有的公选课教学深度不够,未达到大学课程的水平,甚至有些课程属于科普性质;一部分课程没有教材或讲义或有些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属于中学生的课外读物。

2.3 文科生选课存在盲目性,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理工科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够合理,选择空间小,文科生选课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自己喜欢的课,学生在选课和修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4 教师执教不严,难以保证公共选修课授课质量

部分教师对公选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繁衍了事。未能认识到理工科通识教育公选课是加强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面效果不尽人意。

2.5 学校管理部门监管与引导的力度不足

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多在晚上或周末, 正是学校教务督导教师下班或不上班的时间,对公共选修课的听课抽查等日常检查也不能保证。由于公共选修课考核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考核方式,教师在开设选修课时对学生的需求了解不足,使很多公选课的开设用于应付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部分课程未能在开课前一个的学期末将课程内容、选修要求,教学方式、考核办法挂在网上使得学生选课和学习的缺乏指导,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提高全校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3.1 统一思想,明确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的重要性

理科通识公选课要达到预期的效应,首先应该提高学院和教师对该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克服重专业,轻选修的思想。在学校拟定的各项教务规章中,对必修课和公选课的教学应有同样的衡量标准,同时各学院应在思想上重视加强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建设,在管理上给予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政策性的扶持。目前,我校的选修课工作量已纳入教师学期岗位工作量的计算,激发了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近2年不断有新的选修课进行申报,其中不乏对教学内容、形式进行了创新改革的课程,受到选课学生的热烈欢迎。可见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可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对公选课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

3.2 建构适合本校实际的理科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针对理科通识教育选修课具有跨年级跨专业的特点,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对理科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行统一规划。学校可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成功经验,拟定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理科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目录,并审核申报课程的教学大纲。理科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注明理科通识教育选修课的选用教材,利于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优化课程结构,使理科通识教育选修课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科带头人开设理科通识教育选修课,同时鼓励社会优秀人士开设专题讲座性的理科通识教育选修课。

为了使得文科生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理科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具体有以下课程组成[1]:

(1)数理逻辑性课程:例如《高等数学(含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自然辩证法》以培养文科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课程,以培养文科生掌握日常生活常识及辨别虚假广告的能力。如果教育部出台有关文科大学生理科通识教育的规定,切实保证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

3.3 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的课时一般较短,不可能涉及非常广泛,面面俱到,因此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进就显得更为重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开课教师应在开课的前一学期末简略告知本门课程的特点、难点及学习和考核要求,以便文科生选修;在任课的学期中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同学进行探索式学习,选取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解,所选内容应注重实际应用和同学的学习兴趣相结合。每门课涉及的内容都比较广泛,可以选择一本较好的教材或参考书向同学推荐,将任课教师所做的教学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的电子版发到网上,方便学生提前预习、翻阅参考资料,对所学知识加深了解,也减轻了学生的经济压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课件和程序生动直接地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实例的讲解,突出教学效果。

3.4 规范和指导学生选课

开设理科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展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科间的沟通和交融,培养社会需要的“通才”。 深圳大学规定:文科学生须修6学分理工科类的选修课;理工科类学生须修8学分文科类的选修课,从管理制度上明确了公共选修课修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公共选修课,应成为一件重要的工作。各学院可以把选修课的课程简介,课程重点、难点、教师简介、学分,考核方式等在开课的前一学期末挂在网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做好有针对性的选课。

3.5 严格审核,确保开设高质量的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

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应当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拟开设的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完整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和授课计划,要有教材、教案或讲义以及参考书等。除此之外,对任课教师的开课资格和教学水平也要严格考核。对课程内容太少,教学深度不够等问题的课程一律不予开设,确保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的质量。

3.6 加强师资建设,鼓励名师开设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应注重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公选课使教师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一个年级或专业,而是一个综合知识群体,这对任课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要求。我校选择知名教授开设文科通识教育公选课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理工科通识教育公选课也应挑选名师开设理工科通识教育的公开课,以优秀师资带动新师资,提高公选课的质量。达到公选课对文科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7 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考试,促进课程质量

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考试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考试制度,以严格而科学的考试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勤奋学习,促进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求“通”求“博”。在选修课开课前由任课教师提出考核方式,经所在院系审核同意后报教务处,备选命题、评分细则等统一交教务处,由教务处抽取命题,统一制卷和安排考试。这样,可以给学生足够大的压力,真正重视理科通识教育公选课,也可以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

3.8 加强监控,确保选修课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薄弱环节,学校的质量评估部门应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的突击抽查,以了解和掌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学校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限期整改或者停开。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测评。同时,教师也应配合学校的职能部门,对学生严格考勤,严格考核,保证了优秀教风、学风的形成,确保选修课教学质量。

4 结语

深圳大学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已开设多年,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成绩,使公共选修课发挥了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扩大知识面的作用;但公选课在开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学生选课、教学质量保证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因此学校需对公选课制定有效措施,确保进一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波.面向文科学生进行理科通识教育的探讨[J].科技促进发展,2008,(8):40—42.

作者:刘 波 吕维忠 罗仲宽

上一篇:幼儿数学学习方法管理论文下一篇:多媒体教学与高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