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选修课程研究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我国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本文从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物理选修课程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研究论文 篇1:

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是现代大学物理教学的新领域,科学有效地进行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虚拟仿真; 教学

近年来,计算机仿真技术被逐步引入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该技术不仅能够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过程,也是我国科学建设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针对大学物理仿真实验进行相关教学分析,希望能够为优化仿真实验,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借鉴。

一、分析教学特点,实现教学任务

在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中,首先应该将实验室的教学力量和学生的规模进行分类筛选。一般而言,仿真实验课程不会受到实验课程学时的限制,只要借助仿真实验的服务器就可以在多网络和多计算机设备下完成。这种教学方式可操作性强,且可以反复使用。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校园网络的构建,大学物理仿真实验也在不断优化和进步,和仿真实验相配合的软件实现了自主设计和设备选取,满足了各项基础实验操作。且这种设计性实验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仿真实验还能够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接口,相关使用人员如教师、学生都能得到实时数据反馈,这对于优化物理实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提升教学内容和效果有着积极意义。

二、剖析教学现状,制定教学策略

分析仿真实验教学现状,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取,结合江南大学《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内容,分别开设了分光计、迈克尔逊干涉、牛顿环、示波器的调节与应用、光电效应、杨氏模量、转动惯量等仿真实验。这些实验涉及力学、光学、近代物理等范畴,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服务器稳定性的问题,我校现在处于试点阶段,仿真课程多开设在学生的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该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较重,且社团的活动多,学生参与仿真实验的时间段较为集中,在期末经常出现仿真实验系统服务器瘫痪的现象,虽然实验室就此现象进行了升级维护,但是学生往往都拖到期末来进行实验,最后造成了实验结果不尽人意。对此,建议开设课程一定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及时完成仿真实验,不要出现期末扎堆赶作业的行为。此外,也建议进行分时段登陆限制,这样能够提升仿真实验系统的稳定性。

再者,软件的安全性问题较多,很多学生反映在进入仿真实验处理页面时候,存在信息泄露和密码更改的现象。由于仿真实验系统的使用往往是通用化,一个班级都是用的同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因此在后期会出现密码失效的现象,且教师需要对密码进行复位操作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较为复杂且机械化。此外,软件在运行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软件在升级时容易出现黑客攻击和病毒干扰等。这些都需要相关人员加强管理,维护软件的质量和安全性。

最后,相关教师要建立一种注重过程性的评价,由于仿真实验主要是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因此很多学生并不热衷,甚至排斥。对此,建议建立相应的在线实验预习课程及评价机制。通过预习,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建立了一个直观的思路。通过评价考核,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其掌握学习要点,更能体现过程性。

三、改变教学方式,做好创新改革

在仿真实验教学中,教师多次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先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对实验室内的课程进行预习和操作,让实验课程能够模拟理论课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和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此外,一些院校还开设网上虚拟实验室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课外实践,进行一些特殊的物理实验操作,这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针对物理课程的特殊性,仿真软件的引入结合实验操作的实践性,能够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统一化,这对于优化教学,加強物理课程实验有着积极意义。

四、展望教学未来,优化物理课程

对于大学课程而言,仿真实验课程有着特殊的功能和特点,能在物理实验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也成为优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随着仿真实验教学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采用仿真实验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优化教学空间和环境,为广大的教师带来了便利。但是分析仿真实验的特点,其毕竟是一个模拟性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能够真正替代物理实验的现实情况。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引导其规范学习各项实验操作,以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带动规范性教学。

结合现阶段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建议教师应当注重创新教学,尽量将教学科研成果和教学环境相结合,将“以科研促教学”的观念引入到基础教学中来,这对优化院校的物理仿真实验教学,优化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分析现阶段我校仿真实验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仿真实验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应用技能,对于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十分重要,建议大学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多注重仿真实验的教学特点,以学生的素养能力为主,最终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萱.高校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3)

[2]王思涵.大学物理实验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8(34)

作者:朱纯 聂延光 吴慧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研究论文 篇2: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本文从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课题研究和实践的通知,并且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程系开展了“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从此,我国对“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在高校和社会中广泛开展,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新工科”俨然成为当下高等学校工科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前沿。

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开展。《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组成的《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指出了建设和开发新工科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新工科建设成为地方高校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道德教育和强调道德与知识结合的重要性,使地方高校明确办学方向。新工科建设目的就是为新技术及新产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储备力量。根据国家工业的发展需要,集中对高等教育进行学科和专业的规划,打破学科壁垒,从而促进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确定当地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方向。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体制上的改革工程教育正在建立,将在地方经济的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着重探讨教育部如何加强对地方新工科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并为高校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二、加强思想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应该将立德树人坚持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竭尽全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势。”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应主要集中在坚持思想上教育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办学方向,服务方向,制定培训方案,课程设置,人才培训的标准和质量等。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到与第二课堂紧密融合,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紧密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应得到完善。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三、强化教育理念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执行新政策,践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少系统全面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背景和发展环境,导致了改革项目从设计、研究到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影响,产生了许多问题。想要系统完善的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要做到从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对改革项目的高度认同和协同管理。紧紧围绕道德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工科教育的建设工作。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完成对新工科全方位、深入的教育融合。地方高校已把这一新理念作为主线,提出了促进创业全过程、全方位创新新型工程人才的能力培养模式,即以平台为基础,以创新工程為指导教育的概念。

地方高校不断完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以提倡创业精神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体制机制完善,采用科学顶层设计,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激发,通过挖掘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开展创新和创业教育,加强教育机制成效的体制完善。其次是保障学生合作的多元“创新”,由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以及高校和高校之间深度合作的创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的卓越创新人才。再次是为学生创造环境,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比如创造创业环境、建立科技创业实践基地、创业空间。创新信息技术和工程教育的方法,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

四、建立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项战略性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面研究。科学合理的设置教育课程,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具体的优化实际操作程序已经迫在眉睫。同时, “嵌入式”课程体系与相关辅助制度措施和“指向区域,逐步启动”的指导思想的实施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得到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促进企业的持久化发展。创新创业课程首先要注重与社会、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在确定社会需要及人才需求的同时,及时的更新课程的内容和上课形式,使学生能够得到最新的、最有效的知识信息。基于“地方高等学校改革与实践”文件中的“开展新工科”精神,坚持与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新工科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通过建设典型的实验案例,打造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进行了逐步实践。此外,全面的教育体系不仅包括集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教学、课外实践、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引导,还包括艺术实践、创意创新、创业有模拟、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的构造。

首先,创新创业与通识教育应该向所有的学生发起,设立创新与创业导论、大学生和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课程。其次,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这些课程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拓宽就业渠道空间,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再次,公共选修课课程也应该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创新创业感兴趣以及扩大创业,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五、落实多方育人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创新培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开发人员以及广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是多方协同育人的建设方案的其中一种。首先,建立机制,重视人才培养的实现。创新创业工作应作为新功课建设有力的保证。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地方高校为迎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建立了用来领导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新兴技术实验室、新兴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创新人才培养机构。大学建立了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它是由教育行政办公室与团委发起的,并由团委控制和管理。教务处招生办以及各学院科学技术部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负责日常工作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建立检查制度来监督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定期进行特殊监督,并进行创新,切实做好创业教育工作。

第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素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稳步地向前推进。原则上主要为通过基于老师组合的方法进行团队建设,如“专业”和“非专业”的结合, “学时兼闲”和“校内外结合”,校园会、专任教师、班主任组成培训指导员,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人社会实践。支持转向科学和创新创业的科技成果计划,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精神实践。

第三,双重驱动,强调内涵。深入高校实施更深层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创业。高校应保证增强专业人才培训,有利于学生就业。建立制度,重视服务。创业精神的培养应结合实际情况检验培养效果,以制度为基准,实时考核,实时修正,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搭建平台,高校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并督促推广,使创新和创业的实际效果显著。开展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科研教育,鼓励教师整合拥有创新创业的作品科研项目。鼓励学生们组队参加各种比赛。推动了创新和创业工作的整体的增强,使大学的创新创业精神质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总结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教育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时对新工科的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为指导,地方高校要不断地进行新的积极探索,使实践工程研究与区域发展目标相联系。完善新工科培训模式的创新与企业能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强调道德教育两者兼而有之,专注于道德教育与知识,以及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的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为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赵林林顾炜司献英,全方位育人背景下高校校史育人路径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8(3):4-4.

[2]李松林.好的思政课要能回应学生需求[J].小康,2017(1):1-1.

[3]桂美芳汪新黄劲松.新工科理念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研究[J].山东化工,2019(04):141-142.

[4]阎石马志新杨凌程琳郭志华.“新工科”電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培养机制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9(01):101-105.

[5]范立南李佳洋.面向新工科的综合性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6):3-3.

[6]范圣刚刘美景.“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9(04):19-23.

[7]黄蓉生崔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6-6.

[8]崔建峰陈克忠黄智云.新工科视角下地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3):40-43.

[9]向腊张耀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以怀化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科技资讯,2019(01):182-182.

[10]吴同喜田克勤.习近平中国特色教育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8):5-5.

[11]徐军.新工科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J].福建电脑,2018(10):2-2.

[12]徐学翔.新工科理念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76-176.

[13]李学锋.“新工科”理念下的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建设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8(5):2-2.

[14]潘章陈静张聚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唐山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12):84-86.

[15]张海生.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8(1):15-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1472049.61572225),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2019869),2018年吉林省教育厅新工科专项课题,吉林财经大学校级重点项目(批准号:2018204)

作者:周瑞红 张乃奇 全威龙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研究论文 篇3:

地方院校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精英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摘  要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而实施的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决策。以新工科建设和专业认证为契机,围绕“强实践、擅研究”两条主线,对学校培养化工精英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与设计。

关键词 新工科;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化工精英工程师;实验教学中心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 Program for Chemical Elite Engineers under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WANG Haibin, LI Yu, LIU Yongping, QI Guisheng, CHENG Yuan, ZHAO Linxiu

response to the country’s major strategic requirement,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new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

cation, the education objective and curriculum system for chemical elite engineer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 class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are re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which is centered

on the two main lines of “enhance practice and expert in research”.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elite chemical engineers;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1 引言

21世紀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再工业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纷纷启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应对新形势下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1]。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而实施的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决策[2-3]。化学工业是关乎国家战略的重要工业领域,当前化学工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化学化工人才知识的交叉渗透、产业的相互交融、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出更宽更深的要求[4-5]。

中北大学化工实验班自2011年设立以来,经过近八年的培养和探索,逐步形成具有“化工过程强化”特色的化工工程师培养体系。对于地方高校如何能借助新工科建设东风,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未来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需要广泛调研、探索的。中北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经过一年来的行业发展调研、企业走访、毕业生问卷调查、专家讨论,围绕“强实践、擅研究”两条主线,对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与设计。

2 精英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引领世界范围的工业发展和变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6],能源、环境、健康、安全等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化学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能够引领未来的化工精英工程师。

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地方本科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7-8]。结合山西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特色,围绕“强实践、擅研究”两条主线,提出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过程自动化和化工工艺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绿色化工理念、创新实践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能在化工及相关等行业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工艺优化、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精英工程技术人才。

此外,大学教育不仅要求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优良的道德品质,更要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形成独特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铺路搭桥。建立成长导师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参加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成才提供个性化指导。

3 精英工程师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培养目标和专业认证[9]的要求,围绕“强实践,擅研究”的主线,对化工精英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和优化。如图1所示,“强实践”主要体现在彰显化工过程强化的特色、拓展过程控制自动化能力和强化工程设计能力三个方面;“擅研究”主要通过设置思维课程、专业课程研究思维、小班研讨课和创新实验周等环节进行培养。将“大工程观”植入新课程体系,以工程技术技能为主线整合工程、思维、管理、经济等课程内容,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建立综合课程教学模块,主要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通识教育模块  化工精英工程师的教育不仅仅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相互渗透并交叉融合,有助于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丰厚的人文素养,又能从技术、环境、伦理甚至美学艺术等角度综合思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10]。

原通识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英语、体育等。新课程体系除增加实用心理学、管理学概论、工程伦理和质量工程控制等课程外,还增加整合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另外,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选修六个学分的通识选修课,涉及人文、地理、艺术等多个学科。

学科基础教育模块  新工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发挥基础学科研究在原始创新中的原动力作用,促进基础学科与工科有机结合,以基础学科建设为依托,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新课程体系鼓励采用线上微课、混合式教学、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保证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学科教学效果的同时,增加电工与电子技术、过程控制与自动化和PLC技术等工程基础课程,使学生切实掌握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工具,促进现代化学工业自动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

此外,保留经典的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新开设传递过程原理和分离工程课程,将最新的超重力过程强化技术、微通道过程强化技术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理论能力和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的能力,突出“强实践,擅研究”的培养理念。

工程教育更注重工程特性,工程师必须掌握工程制图、运算以及工艺操作等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体系增加工程制图和化工CAD,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同时,将各种分散的基础实验整合成综合实验,依托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化工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学生实验、实践环节提供有力的保障。

专业教育模块  任何个人、单位,既要生存,又要发展。以共性求生存、以特性求发展是一个普遍的现象[11]。大学教育除了要达到共性的要求,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传承人类文明,培养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公民等,更是一种面向社会需求的特性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如图2所示,在新培养方案和课程课题修订过程中,将原来的11门专业理论课程整合成化工过程设计和化工产品开发两门综合课程,围绕“强实践,擅研究”两条主线展开教学和实践。

化工过程设计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以实际工程设计项目为主线,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环节,加强大工程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素养和能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题目均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从项目可行性研究、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及工厂设计、经济分析与评价、安全环保评估等多方面考查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历届化工设计大赛中成绩优异,连续六年进入全国总决赛,获全国特等奖两次,一等奖四次。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总决赛在学校举行,通过承办竞赛,营造浓厚的工程氛围,将设计的思想植入每一位学生心中。

化工产品开发以实验教学中心和学科科研平台为依托,以典型化工产品开发为主线,将化工产品设计、开发、检测和应用的全过程引入课程教学。文献检索、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作为研究基础课,贯穿整个教学和产品设计开发过程,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的思维,以及从实际生活和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综合课程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建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各个研究方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模块  化工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可有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是具有创新意识精英工程师培养的重要环节[12]。

在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修订过程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将思想政治课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达到理论知识、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同步提升,努力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取消课内实验,结合学院优势科研方向和专业特色,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超重力传质过程强化实验”“微通道过程强化实验”“超声波过程强化实验”“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反应及性能测试”和“聚醋酸乙烯酯及衍生物的合成及制备环保胶水”等大型工程类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团队与沟通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能力。利用校级工程训练中心开设过程控制与自动化实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动化操作能力和多学科背景下的沟通能力;利用短学期开设化工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结合化工产品开发课程,配套开设化工产品开发实验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现和兴趣自主设计实验完成验证,培养主动创新的能力。

4 结语

新工科建設指明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专业认证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以新工科建设和专业认证为契机,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对化工实验班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体系进行重构和设计,将大工程观植入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和地方经济,确立了“强实践,擅研究”的培养思路。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需要在不断地教学改革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持续改进,积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飞.办一流工程教育 育卓越工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6,36.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2):26-35.

[4]夏淑倩,王曼玲,程金萍,等.践行OBE理念,开展化工类专业新工科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18(1):9-12,61.

[5]唐娜,樊志,郝庆兰,等.面向新工科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7(6):38-42.

[6]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用改坚持和强化什么[J].中国大学教育,2016(11):10-15.

[7]张先梅,张帆,黄婕,等.工程教育理念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7(3):7-10,53.

[8]于淑玲,张占国.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0):223-224.

[9]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DB/OL].http://www.ceeaa.org.cn/main!newsList4Top.w?menuID=01010702.

[10]王斌,高江波,陈晨.面向“新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8(1):52-55.

[11]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2):19-24.

[12]唐冬雁,刘志刚,杨玉林,等.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构建化学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9(6):89-92.

作者:王海宾 李裕 刘永平 祁贵生 程原 赵林秀

上一篇:教学管理创新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