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模式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呈逐渐弱化的趋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一些让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和接受教育,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互动模式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互动模式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基于网络的互动式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网络技术以其交互的方式,将图形、图像、文本、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技术,经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之后,以单一或集成的方式表现出来。

许多教育者对于把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想法和观点过于乐观,认为只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教育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事实上把一些新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它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学校的硬件设备问题、互联网的使用费用问题、教学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信息内容的审查问题等。

网络环境下高职语文教学研究的现状

语文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因特网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但很多高职语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大量素材性的资源罗列在一起,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没有做,对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的工作也没有做。一旦放手让学生到因特网上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虽然信息技术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但教师的消极运用、资源的闲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缺乏积极有效的知识引导,导致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依旧贫乏。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然而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无法把这些媒体技术与其教学很好地组合起来,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过度依赖硬件资源,媒体组合不当,教学效率较低,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对硬件和软件资源建设普遍比较重视,而社会上能够满足学校正常教学的软件资源还比较缺乏,所以,多数学校在自己开发适合本地区或学校的教学资源。但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没有良好的组织和正确的指导,教师在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的过程中疲于奔命,收效甚微,在制作教学课件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并不明显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以这一标准来评价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的运用实效,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36.3%的学生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对学习有帮助,50.4%的学生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对学习有帮助但作用不大,还有12.4%的学生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没有必然的联系。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并不明显。语文课的目的并不仅是信息实践课,其首要任务还是要完成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能力的训练及语感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围绕文本这一感性材料来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用过多的音像阅读代替文本阅读是极为有害的: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图像化,一味以直观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及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停滞不前,这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

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反馈体系不完善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为基础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还是停留在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上。纸笔测试是实行这种评价功能的一个主要途径,是评定学生语文学业水平的主要方式。这种量化的侧重结果的评价,当然有其甄别和选拔的意义,但因其局限性(局限于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考察)和唯一性(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其弊端也是显然的。在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学校教育标准的认识日趋多样化的条件下,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价非常困难。在对课程的评价中,与评价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考试。考试不等于评价,但考试作为一种测量的结果,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语文考试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往往也是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瓶颈”,因为考试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性,只要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不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在教和学两个方面有大的突破。

构建基于网络的互动式语文教学模式

互动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强调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的描述,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艺术价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自我生命体验,而课堂交流发言时,却总是那几个熟面孔,其他学生的“话语权”和自我表达的机会受到限制。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可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两种。

1.文本感悟模式。即以课本和语文读本为文本,立足情境教学,灵活结合信息技术,深入感悟文学的至真、至情及至美。这里,网络技术作为开放的背景平台存在。已有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运用图片、音乐、影视作品等方式,一般来说诗歌、文言文、散文等的阅读教学可适当利用图片、音乐等,而戏剧、小说等的阅读教学可借助相关影视作品加深理解。实践证明,这些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很有帮助,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但目前此种模式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难题是相关资源相对贫乏,这就有必要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让他们有机会直接参与设计作品的背景平台。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师生共同建立一个背景资源共享库,以这种互动的形式减轻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负担,同时,学生的活跃思想有时往往能启发教师的教学灵感。

2.超文本研究模式。“超文本性阅读”指的是从文本性阅读之外的其他媒体中获取信息。超文本研究模式即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知识容量大、收集信息速度快的优势,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研究。这种模式利于信息技术发挥其智能化平台的作用,但运用信息技术的阅读教学实践,目前还在摸索阶段,对硬件和技术条件要求较高,可先在有条件的学校做些尝试。网络化的“阔大的语境”让学生自由“触摸”阅读材料,充分感知、自主筛选,建构自己的阅读框架,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不再是为知识背景,不再是为某个标准答案,阅读已成了自己的一次人生行动。作为传统课堂有效补充的数字课堂,其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媒体四个课堂元素之间的动态构成。学生在这种网络化的学习过程中既是探究者,又是合作者,而一个好的教学平台(如:天空教室XP)能够使得教师可以专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实施,减少了在技术上的无用功,也让更多不懂网络技术的教师能够顺利地利用网络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采用这种阅读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提高其信息素养,使其具备初步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为实现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互动式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网络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操作模式设想如下: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建立个人写作素材库;指导学生利用E-mail、FTP等上传文章;开设虚拟社区,师生参与讨论,学生参与批改、讲评;利用校园网,建立网上作文论坛;指导学生向相关网站、报刊投稿。在作文教学中,若采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教师可以设计电脑作文的程序,介绍几个必要的步骤,并加以示范:确定课题;网上搜索与课题有关的材料;接着是下载、粘贴、编辑成文;成文后可以网上共享或互访,彼此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得到评价的途径不再单一化。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把学生的作文上交给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缺乏交流,利用网络就可以克服这一不足,让作文的评改更加便捷而直观。学生作文可以软盘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上交给教师,也可以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网上共同阅读。每个人都有得到别人评价的渴望,传统的评价一般只局限于教师。而现在学生在论坛发表的作文习作,教师、学生、家长及来自各行各业的许许多多的陌生人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点击浏览。如果该学生能接收各方面的建议、赞扬、批评等,就将获得类同于“发表”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写作热情。学生对于自己比较满意的佳作,可以汇编成《我的作文》,自己编辑、排版、插图、制作封面,放在校园网上供全校学生欣赏。学生在浏览其他学生的作文后,可以小组形式讨论,互相批改,写出批改评语。然后,教师有的放矢地对修改后的几个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总结。这种修改方式方便快捷,可提高反馈作文的效率,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广泛互动交流。

互动式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教学的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网络来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说话情境,包括现场演示情境、实物情境、图像情境、声音情境等,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然后让学生观察图像和动画,再讨论发言。对于学生说话不完整、不规范的地方,教师要指导纠正,培养学生正确的说话态度和语言习惯。在多媒体和网络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准确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可以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两种。

1.活动体验型。此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为:第一,初步感知教学内容,预定教学目标,产生问题;第二,由问题出发,准备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整理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第三,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感悟问题的实质,提出新的见解。例如,笔者在所任教的演讲口才课上,组织班级辩论赛。首先,鼓动大家积极报名参加,确定负责人,统计报名人数,产生辩题如《打工对高职学生是否有利》等。其次,由辩题出发,准备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整理并获取相关的信息。再次,组织学生开展本次活动,正方和反方进行激烈的辩论。

2.情境探究型。此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为:第一,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录像、音像或图片等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第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三,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出重点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例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笔者在随后几天密切关注事件的动态,不断从网站下载相关的图片,并进行了粗浅的分类,分为“地震现场”、“悲痛的父母”、“可爱的孩子”、“子弟兵”、“灾后”、“灾民”六类。在接下来的演讲口才课上,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第一步,运用多媒体展示了这些分类图片,并适当描述,将学生带入这一特殊的情境;第二步,学生自告奋勇就这些图片中最感动自己的部分进行描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三步,笔者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结合近期广大师生捐款、献血等举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够做的事有哪些?”最终得出结论“生命如此脆弱,我们不仅要关爱灾区的人民,更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亲友”。

网络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与生活外延相等”的语文学科,不可能无动于衷。运用网络技术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变高职语文课堂教学面貌,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情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迪梅.教育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2]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赵俞凌.语文学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王湘云,戴丽华.网络新技术及其在国外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7,(1).

[5]郑桂华.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

赵俞凌(1972—),女,浙江金华人,教育硕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文和相关专业教学。

作者:赵俞凌

互动模式语文教学论文 篇2:

探索互动式语文教学新模式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呈逐渐弱化的趋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一些让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和接受教育,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互动式 语文教学 新模式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他们的吸引力渐呈弱化趋势。中职教师,特别是文化课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一些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新模式。为此,笔者就自己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秩序

每当接手新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时,在第一节语文课上,笔者就会让学生讨论: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教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在最后总结时,不但表示自己会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而且还与学生就语文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约法三章”。事实证明,事先制定好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游戏规则”,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成功。

笔者通常所列的规矩有:第一,上课前解决好个人“内部”问题,上课期间一律不准出去(特殊情况需有医生证明);第二,语文课上不准照镜子;第三,课堂上关闭所有的“现代化高科技工具及玩具”。否则,第一次没收,免费保管一周,一周后在笔者处取;第二次没收,没收一个月,由家长或班主任来取;第三次,没收一学期,考虑加收一定数目的保管费……

有一次,刚开学第二周笔者就没收了一部手机,“机主”追着讨要数次,笔者都严格按“约定”执行。几次下来,学生们都知道笔者是“来真的”,在课堂上也就不敢再放肆地玩手机了,开始变得守规矩了。

其实,哪个班级都有几个调皮鬼。笔者一般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小调皮鬼,除了要求他们基本遵守“约法三章”之外,上课期间还常用“态势语言”与他们交流,而不会用生硬的语言呵斥批评。比如,正讲课时发现有同学在做“小动作”,笔者一般先用眼神、手势提醒他注意。如果他正埋头于自己的事而不抬头看老师,笔者就会边讲边走到他身边,将手掌放在他肩上三秒钟,或是摸摸他的头,这时候“小调皮”一般都会立即翻开书本表示配合。个别还不能自觉者,课后再找他谈话,真诚地对他提出要求或希望,这些措施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在互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不能只靠说教。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从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春风化雨”,“润物‘有’声”。 笔者的方式主要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穿插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小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每个单元,笔者基本上都设计有“语文活动”。有的是随堂“小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反馈中;有的是比较大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等。以“小活动”为例,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虽然我们的学生也正值“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龄,但他们似乎感受不到,也理解不了伟人毛泽东当年的豪情。笔者就为学生设计了一次语文活动:①课外阅读并摘录毛泽东的3至5篇诗词;②走近祖辈。去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并记录下“采访”内容。以上活动,学生可以任选其一用于课堂互动交流。结果,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搜集整理毛泽东诗词,只有几个学生“走近”了祖辈。在交流的时候,有学生说,他通过采访才发现爷爷很了不起,不但对毛泽东很了解,还能背诵毛泽东的文章,其言语中充满了对祖辈的钦佩之情。这次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对伟人的了解、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语文课堂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组织人与人进行交流的艺术。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过程。互动式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写作训练中的互动式教育

笔者在教学中比较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学校为每个学生都订了一份《学生导报》,空闲时笔者也常翻阅。有一次,笔者在该报某版面上看到一则面向全市高中或中职学生的征文启事,主题是“亲情、友情、恩情”。这不正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契机吗?于是,笔者在写作课上引入了感恩的主题。从这次写作训练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写信,称呼、落款等写作格式一概不知。还有很多学生不会用“您”字表达感情,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长辈的书信几乎找不到一个“您”字。他们用“你”字和长辈说话,落款多是“你爱的女儿(儿子)”之类。在批阅的过程中,笔者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有必要加以纠正。于是,在讲评中笔者指出:我们无论是在写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学着把“你”换成“您”,把“你爱的女儿”换成“爱您的女儿”!还有一个学生(一个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格式以及语言表达都比较到位,但书信结尾处的“就此绝笔”四个字让人触目惊心。笔者知道他的意思是停笔或搁笔,可在没有书信经历的学生这里就上演了“绝笔”的笑话。笔者相信,通过这次书信写作与讲评,对学生的教育一定是“多向的”,而不纯粹只是一次写作训练。

总之,在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不再强调学生记住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语文教师如果能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那么,语文教学的形式和途径将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语文教育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作者:王玉芹

互动模式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如何引导学生不惧学习的困难?如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后的参与兴趣?如何使学生由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如何使学生由“单兵作战”变为“合作互助”?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很高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淅川教育奉行的“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就恰恰体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实际与高效。

随着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勃勃生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导学互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冲破意识阀门而释放出来,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导学互动”教学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它的基本特征:一是以课时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以课时为单位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课时达标作为控制教学过程。二是以导学提纲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导学提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以“导学互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导”是前提,“学”是目的,“动”是根本。

一、知识点应有效地运用问题呈现出来,并且这个问题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能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比较多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在引导学生研读文章时,我在“导学提纲”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的?从这种写法中可以看出漓江水、桂林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导学提纲”所设计的问题含金量如果较高,它就能激发学生仔细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当然也要求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发散性。相反,如果“导学提纲”的问题性水平较低,或是导设的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较少,甚至没有,这样学生没有任何思维的空间,那么这样的“导学提纲”就没有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这样的课前预习就是失败的,这样的问题不具有生疑性,也就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了。当然“导学提纲”的问题也必须有一个弹性的限度,不能高到学生无法达到的地方,而是学生只需“跳一跳”就能“摘到桃”。

二、应由教师提出问题为先,逐步转到以学生生疑问题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实际应是一种疏导,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思路清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力,即离开老师的教学生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学生不具有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点题对应“导学”教学法,老师最先“发现问题”,即带有提示性导读的问题,用“导纲”的形式在课前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有“路”可走,有“纲”可循,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文本,又生成问题走进课堂。老师真正成了“抛砖引玉”人,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应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独木难成林,《新大纲》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探究意识。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题目,在题目中能体现出梯度性和探究性,然后由每个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和文本内容,认真思考,再由小组合作交流,检查小组每一成员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导纲”题目回答情况,在小组中还可就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互相答疑。对小组交流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疑点,可在课堂上提交给老师,师生共同交流合作,讨论出最佳答案。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感知文本,深入思考文章内涵,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协助的能力。当然,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也可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剖析文本内容,学生能更全面地准确掌握文章内容,回答问题的知识点所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合作中升华了“导学互动”的价值。当然,也要避免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成为课堂上活跃气氛的“障眼法”。

四、应注意“导学归纳”这一环节的有效使用

它包括两个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引导是基础,通过引导使学生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学生归纳是提高,通过归纳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传统的课堂小结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或是由个别学生简单复述本堂课内容。其实我认为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应该是学习中的“反刍”,换而言之是再升华过程,利用好了这样的“反思小结、归纳”,可以成为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点睛之笔”,也是学生把文本知识进行精加工的最佳时机,老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 五年级教材《春风拂面》一课,进入“导学归纳”环节:

1、教师引导:同学们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利用板书回顾所学内容。

春风拂面

不同的风 风的成因

春风拂面 (实验过程) 1、点香、观察

和风送暖 2、南方:加一支点燃的蜡烛观察

凉风习习 3、放上玻璃罩,观察

寒风刺骨 (实验结论)太阳的热能使地球上的空气

狂风怒号 流动而形成了风。

2、学生归纳:

(1)“风”是一种地球常见的气象。一年四季有不同类型的风,如,春风拂面,和风习习,狂风怒号,寒风刺骨等等。

(2)了解了风的形成。风的形成有比较复杂的原因,本节课采用“验证性实验”的方式,先通过搜集资料,找到风的形成原因的理论描述,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增加了对天气的认识,增添了有关天气的新知识。

教师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梳理知识线索,提炼出教学内容的精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本节教学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联,归纳出学习方法。形式上是边导边学,导学结合,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多层次有效互动。学生俨然课堂的主人,高效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课堂是知识的圣地,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进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就让我们熟练掌握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用饱满的情绪、科学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使枯燥、陌生的课堂多一些欢声笑语! 真正丰富课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作者:王红

上一篇:舆论民族特性管理论文下一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