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十七大以来,江苏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应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增强文化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 篇1:

鄂尔多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率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交替领先”,努力推进经济建设。作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鄂尔多斯市又适时提出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全力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大运输”,并且将2006年确立为“文化建设年”,在文化建设中异军突起,势不可挡,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打造文化大区的排头兵。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涵,二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并且持久不衰的朝阳产业。鄂尔多斯市在2004年就提出了发展“大文化”、建设“文化大市”的思路和目标,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创作推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艺作品。

“十一五”是鄂尔多斯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的关键时期。

建设文化大市重点突出“八个一”

鄂尔多斯市要围绕“三个率先”的总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争取在2010年,全市人均主要文化发展指标达到全区领先水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15%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文化发展走进全国先进行列,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促进全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一)解放思想,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要塑造一种敢于坚持真理、不畏艰难的自我创新精神,一种不甘落后、追求现代文明的自我发展精神,一种勇于摆脱落后观念、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熏陶的自我革命精神,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局面。

(二)深化改革,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

加快建设文化大市,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破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主体活力充分迸发,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人才智慧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充分繁荣,文化产业充分发展。要以激发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以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重点,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以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为重点,不断完善文化领域的宏观调控;以调整结构为重点,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整合资源,培育一批强势文化产业集群。

目前,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总体上处于自发状态。要推动文化大市建设,需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通过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的园区化发展,构筑文化产业集群板块;要大力发展包括旅游、广告、会展、时装、新闻出版、信息、休闲娱乐等在内的都市文化产业集群。同时,要强化集中发展意识,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促进政策,通过培育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品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将优质资源向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的文化产业和企业积聚,从纵向上把市域内各个历史时期文化衔接起来,从横向上把分散的文化要素和文化亮点汇聚起来,创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培育和发展精品文化产业带,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开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新局面。

(四)培育主体,组建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

鄂尔多斯市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前提下,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以资本为纽带,帮助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实现战略重组,推动文化产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支持和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不同层次文化产品的需要。以鄂尔多斯文化为依托,通过资本纽带和市场机制,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和优化组合,着力培养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社会影响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此基础上,不断打破垄断,降低门槛,进一步放开放活,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运营,促进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投资文化产业,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按照全球化思维和世界性眼光,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大集团、大规模、战略性投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推动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

(五)提升形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品牌就是文化。打造鄂尔多斯文化品牌,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观念,积极研究开发成吉思汗军事、政治、外交文化和哲学思想,把成吉思汗文化的发掘与鄂尔多斯外宣工作紧密结合,使“天骄圣地”成为鄂尔多斯走向全国、走进世界的光辉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以举办文化艺术节庆活动为载体,全力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即以成陵为代表的祭祀文化品牌,以响沙湾、恩格贝为代表的沙漠文化品牌,以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民族歌舞文化品牌,以鄂尔多斯羊绒衫为代表的服饰文化品牌,提高鄂尔多斯知名度。高度重视大众文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服务,充分培育利用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和特色艺术,打造一批文化名镇(村)品牌。

(六)繁荣创作,推出一批经典文化艺术作品。

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生产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深度。一部经典的文化艺术作品能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应。

鄂尔多斯市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结合,鼓励文艺工作者大胆探索并不断丰富完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良好局面。认真研究把握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律和大众文化消费规律,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推出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文学艺术作品、舞台艺术作品,创作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七)抓住根本,培养一批优秀文化人才。

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运作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从策划、制作、包装、推广、销售、服务、关联产品的开发、文化企业的经营运作和管理,还缺乏经验和能力,文化产业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远未形成,有关的专业和教育也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领导人才,会经营、懂管理、善开拓的文化经营人才,学贯中西、精通艺术、善于创新的文艺专业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人才群体。要造就一批名演员、名作家、名编剧、名导演等,形成“文化名人效应”。大文化时代呼唤文艺巨作,大文化时代需要文艺大师,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一批活跃在文艺战线上,为鄂尔多斯文化事业繁荣、产业发展而辛勤耕耘的文学艺术人才,更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像萨冈彻辰、贺希格巴图一样的文艺大师。

(八)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鄂尔多斯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规律,将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兴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会馆等一批文化设施,保证群众能够有充足的文化活动空间,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同时顺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增长的需求,加快城市核心区七大标志性文化建筑建设步伐,规划建设主题突出的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物博园、文博园,集中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展城市先进文化。加快先进文化向城市建设、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渗透融合,使街头巷尾、乡村社区、交通沿线,处处体现特色文化品牌,展示文化底蕴,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建设旅游大市,优化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将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彰显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基础资源,以成吉思汗文博园和沙漠旅游景观为重点,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推进集群发展,打造旅游精品,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服务业的支柱,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第一,在战略规划上求突破,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

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优势、现状和市场前景,对旅游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完善全市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规划要体现超前性,起点要高、思路要清、特色要浓。总体规划要注重资源整合,力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专项规划要注重关键和薄弱环节,抓好重大旅游项目、重点旅游区和旅游专线规划。制定规划,要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统一,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硬件开发和软件开发相统一,在继续抓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软环境的建设。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紧密结合鄂尔多斯实际,力求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坚持全市一盘棋,突破地域界限,加强旗区之间、地区之间、景点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二,在打造旅游精品上求突破,塑造鄂尔多斯旅游整体形象。

发展旅游业的精要之处,就在于打造精品,培育品牌。要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步伐,提升旅游景区档次,尽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品位较高、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精品。着重做到三点:一是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促销”的原则,着力打造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等精品旅游区。二是突出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要创新旅游产品,打造鄂尔多斯“春天的活力、夏天的清凉、秋天的多彩、冬天的热情”的旅游品牌。围绕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在“草原文化”“历史遗迹”“黄河风情”“民俗风情”“沙漠探险”“农(牧)家乐”等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做文章。三是突出整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纽带,以共同客源市场为目标的区域联合,是当前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要打破行政区划,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积极加强同周边省区、毗邻地区的密切配合,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携手开发旅游产品,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发市场,互相开放市场,联合设计推出跨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

第三,在市场营销上求突破,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当前旅游业的市场前景看好,竞争也愈加激烈,在这样的前提下,谁的宣传促销手段多,力度大,谁才能占有市场,做大旅游产业。我们要始终把市场营销放在重要位置,以“天骄圣地、大漠风光”为主题,宣传促销力度要再加大,形式要再创新,手段要再增多,效果要再提高,逐步使鄂尔多斯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旅游目的地首选,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要按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密度的要求,构建宣传促销网络,增加宣传促销投入,创新宣传促销策略,形成宣传促销声势,加快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要提高宣传营销策划水平。策划是智慧的结晶。旅游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形象力经济和竞争力经济,营销的效果取决于策划的水平。要充分运用商业宣传、市场运作和广告造势等产业化运作手段开展市场营销,同时积极使用联盟销售、营销代理和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要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企业获利。

第四,在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上求突破,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式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卖景点,第二阶段是卖文化,第三阶段是卖劳务。卖景点只是起步,卖文化只是雏形,只有到了卖劳务阶段,产业才开始走向成熟。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牵涉面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我市旅游业增长方式,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就要着力推进旅游业集约化发展,十分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坚决杜绝以“小煤窑”式的“小、散、乱”方式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尽快做大做强一批旅游市场主体。加大现有旅游企业的整合力度,通过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推动旅游企业向规模集团化、经营网络化发展,提高产业的集约度和辐射力。通过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性质旅游企业的战略重组、整合,不断提高鄂尔多斯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就要围绕六大要素,以游得刺激、住得舒适、行得便捷、吃得可口、购得满意、娱得开心为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多层次、综合性开发,努力促进旅游产业由“观光游”向“度假游”“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实现旅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

第五,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求突破,着力增强旅游业发展活力。

环境建设是提高旅游竞争力的关键。硬环境建设,重在便捷、舒适程度;软环境建设,重在安全、文明程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必须有机结合、整体推进。一是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旅游交通、景区、酒店、商场等设施建设,形成便捷、舒适、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快鄂尔多斯机场建设,开通鄂尔多斯到北京、西安的旅游快速列车。加快通往成陵、恩格贝等主要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建设步伐,形成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建立完善的旅游快速通道。二是大力改善旅游服务,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旅游界的诚信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旅游服务的规范化、国际化水平。三是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景区综合治理,把旅游健康、安全工作与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营造出真正让游客感到安全、舒心、满意的旅游环境。

“民之魂,文以化之;国之神,文以铸之”。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注:此文为中共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在全市“文化旅游工作会议”上讲话摘要)

作者:云 峰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 篇2:

变革与创新: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十七大以来,江苏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应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增强文化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集聚;路径选择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很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制定实施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国际看,2002年美国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25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2%,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是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从国内看,目前文化产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05年产值就达到960多亿元,占当年GDP的14%以上。上海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市GDP的7.5%。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营业收入占全国1/3强。本文以江苏“十一五”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为出发点,通过和浙江、广州等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和战略选择。

一、发展态势

党的十七大以来,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速度加快、质态优化、主体壮大、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GDP增长量的贡献率逐年上升

江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连续两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59.35亿元(不含个体经营户),比2006年增长了30.53%,其增长速度2006年比2005年增长27.97%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2005年、2006年分别为331.98亿元、437.25亿元),文化产业增长速度(30.53%)比全省GDP的增长速度(14.8%)高15.73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5.9%)高14.63个百分点,比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7.1%)高10.87个百分点,占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的8.54%。

2007年江苏文化产业559.35亿元的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17%,比2006年的2.02%提升0.15个百分点,2005年的1.81%提升0.36个百分点,133.49亿元的增加值净增量对全省GDP增长量的贡献率为3.15%,比上年的3.15%提升0.93个百分点。2006年437.25亿元的增加值占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的8.54%,比2005年提升0.73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升1.02个百分点。(见图1)

(二)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稳步增长,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06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28.59元,比2002年增长59.3%,年递增12.4%。居民消费支出有较大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06年江苏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1467.36元,增长69.2%,年递增14.1%,比消费支出增长高1.7个百分点。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14.4%上升到2006年的15.2%,提高了0.8个百分点。(见图2)

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图中,可以看出,在2003年到2007年之间,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是不断增加的,并且增加的幅度比较稳定,基本上呈现出一条直线;旅游支出增长率的波动较大,起伏不定,2004年后却一直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尤其是在2006年基本上停止增长了,但其增长幅度一直高于文化娱乐支出和教育支出的增长;文化娱乐支出的增长一直在消费支出附近徘徊,并从2004年下半后开始高于消费支出的增长;教育支出的增长率从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一直低于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增速快于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和所占比重的增大,表明江苏城镇居民在收入获得较快增长后,居民支出更多用于文化消费方面,文教娱乐消费已逐渐成为江苏城镇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可以看出,人们在物质消费获得初步满足后,加大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已成为必然,居民的消费观念已经由生存型逐步向享受型转变。

(三)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产业门类的引领作用日益彰显

随着江苏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江苏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基本形成了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艺演出等优势文化产业门类。部分文化产业门类发展步伐加快,发挥了较强的支撑作用。2007年,全省新闻出版行业实现销售收入730亿元,广播影视业总收入89.26亿元,均居全国第三位。旅游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位居全国之首。工艺美术行业产值为32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同时,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台等新兴产业逐步兴起。2007年底,全省动漫企业258家,产量占全国的15%。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常州、苏州、无锡4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全省动漫产业的劲旅。全省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232.86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3.26%,比上年提升3.72個百分点。

(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资本市场日臻完善

江苏省委、省政府把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江苏的重要举措。每年投入1亿元文化产业专项引导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投资参股、有偿使用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创新体制机制、以多种方式进行的改革探索逐步走向深入。南京市尝试文化品牌经营权、冠名权转让等;无锡市探索文化项目“拨改投”、“拨改股”、“拨改融”;苏州市实行文艺团体“一团一策”等,均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为全省文化产业的稳定快速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为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活力和后劲。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其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占2/3,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文化市场发育不够成熟,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全国水平看,五年来江苏城市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增速比全国高35.8个百分点,2006年绝对数比全国高264.33元。与沪浙鲁粤比较看,江苏城市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增速最高,分别比沪、浙、粤、鲁高23.4、30.8、38.3、39.8个百分点,但绝对数比上海、浙江、广东分别低964.38元、478.79元、346.5元,差距依然存在。文化市场发育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1)文化产品的交易标准体系不成熟。如动漫影视片的制作成本每分钟0.8-1万元,而企业卖给电视台仅有60-1200元/分钟,产品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倒挂。(2)信用体系建设不成熟。信用体系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但当前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不够健全,市场主体信用缺失和市场混乱,文化市场缺乏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3)文化市场的融资体系建设不成熟,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注册资本低,且大都没有固定资产可以抵押,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4)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成熟。电影、书刊、音像市场盗版现象猖獗,屡禁不止。(5)人才培养体系不成熟。湖南省电视台每年花300万元选送10名优秀人才赴欧美深造,相比之下江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不够大。(见图3)

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产业,以及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层”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虽比上年有所提升,分别提升0.78和2.94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江苏文化产业在人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二)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增长动力受阻

2006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5%)0.43个百分点;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19%,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比重超过4%的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上海市在200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经达到5.50,与2010年达到5%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对于增长动力受阻这个问题的分析,主要基于文化产业目前的文化教育等国民生产总值来考察的,具体是指与基建投资、农村居民文娱教育支出、城镇居民文娱支出和城镇居民教育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数据资料来源是《江苏省统计年鉴》(2002-2007)。

回归分析方程:

Cczz=C(1)*Tzzz+C(2)*Nczz+C(3)*Czzz+C(4)*Cjzz

变量说明:

Cczz: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项目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Tzzz:用于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率

Nczz: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的增长率

Czzz: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支出的增长率

Cjzz: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支出的增长率

C(1)、C(2)、C(3)、C(4)为上述因变量的系数

分析结果为:

C(1)=3.40(12.95);C(2)=1.28(10.7)

C(3)=0.51(3.85);C(4)=-3.61(-10.1)

拟合度(R-squared):0.959

Cczz=3.40*Tzzz+1.28*Nczz+0.51*Czzz-3.61*Cjzz

从上述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各个因变量的t统计量都显著大于2,说明每个变量都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而且从具体数值可以看出,基本建设投资对教育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高达3.40个单位,这与我们的经验常识相符(基建投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们提出加大政府的基建投资的理论依据之一。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对教育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比较强,达1.28个单位,这是我们开辟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相对来讲,城镇居民文娱支出的拉动作用较弱,仅有0.51,这说明我们今后通过文化市场的有效供给的增加,以及消费政策的配套措施,来启动城镇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将会有很大的潜力。

与上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镇居民的教育支出却对教育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起着较强的抑制作用,这很可能是我国从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之后,教育收费大幅度提高和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双重因素造成的结果。

(三)文化产业科技含量较低,结构升级缓慢

在国内外,传媒巨头都是通过其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来开发、转变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的,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而江苏的文化企业在高科技投入方面显得不足,导致了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从而降低了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得大众的高层次文化消费的热情受到了抑制,没能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的需要。尤其是在图书和杂志的出版方面,可以看出这一点。(见图4,图5)

从图书出版增长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的图书出版量增长比较缓慢,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2004年下降到最低点,仅有4.18亿册。之后,在2005年和2006年有所回升,但截至2007年年底也仅有5.03亿册,只比2002年的4.43亿册多出0.6亿册,平均年增长量不超过5%。从江苏杂志出版增长图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杂志出版量基本上都是在减少的,2005年以来虽然有所回升,但在2007年也只回升到0.97亿册,比2002年的1.06亿册少了0.09亿册。杂志出版基本上呈下降的趋势。这显然与江苏GDP的持续增长超过10%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替代的阅读对象和娱乐对象增加,如越来越多的人把娱乐休闲转向网络媒体、数字音像等;二是居民教育费用支出的增加,使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转向用于教育,从而减少了用于购买图书的费用支出;三是图书价格的普遍上涨,据不完全统计,从大学教师到在校学生有80%以上的人认为图书的价格上涨过快,致使很多学生和老师不得不去购买影印和盗版书;四是图书的内容不能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导致图书不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图书的有效供给数量,造成图书积压。

(四)规模文化企业不多,文化内容创新能力不足

根据最新的资料统计,2007年江苏出版系统销售收入为730亿元人民币,相对来说是发展比较快的产业;江蘇广电集团2007年总收入为21亿元人民币,新华报业2006年实现了9.89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而美国传媒业排名第一的时代华纳早在2000年时的营业额为246.22亿美元,排名第二的迪斯尼为224.73亿美元,即使排名第十的Cox Enterprises为49.37亿美元,基本上是江苏出版集团的8倍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国际传媒巨头来讲,我们的规模小、起点低,所以更应当加强业务上的整合和规模上的扩张,上、下游的一体化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适应国际环境的竞争。

此外,文化内容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现象风靡全国,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影视文化品牌,其品牌竞争力排名全国所有卫视第4名,品牌评估为30.65亿元。“超级女声”创直接经济效益7.66亿元、间接社会经济效益约20亿元。山西省的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在全国持续巡演,反响强烈,在南京市场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甘肃的出版物《读者》每期发行量突破1000万份。江苏每年出版新书5000种左右,但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多。因此江苏无论是影视剧生产,还是舞台剧目的市场化动作都有欠缺。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2007年度项目申报362项,但文化内容生产类的项目只有

42项,仅占16%。内容创新的乏力已经成为制约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发展路径选择

(一)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

一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的监管,合理确定产权归属,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努力形成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与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尽快推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公司。三是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四是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

(二)健全各类文化市场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一是积极发展文化产品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二是充分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完善文化企业间接融资制度,规范文化产权交易,重点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三是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加快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努力建设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鼓励跨越区域、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现代文化产品物流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品连锁经营,鼓励出版物发行、票务、互联网上网服务、电影发行放映等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形成一批文化产品连锁企业。

(三)加大文化创新力度

一是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文艺生产为核心,不断改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全面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以内容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努力推出体现时代精神和江苏特色、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二是推动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创新。首先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紧密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作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和创新型文化企业。支持和鼓励各类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结成创新型组织。最后要注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前沿性。在当前,尤其要重视数字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三是推动文化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的水平和层次,让消费者更加方便、舒适地接受文化产品。如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网上购物和电视购物、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环境等,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增强文化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文化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文化市场,提高江苏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是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实施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动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二是鼓励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重点扶持大型文化企业的对外文化贸易,赋予有条件的各类文化企业外贸自营权,做强做大对外贸易的文化品牌,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鼓励支持文化特色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扩大江苏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品在国际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通过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等形式,扩大江苏图书在海外的销售和影响。三是鼓励社会文化中介机构与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和联营,共同开发国际文化市场。加强与跨国集团的合作,利用其市场体系和网络系统,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五)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根据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特点,科学规划以高科技文化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和基地,把基地和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和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集聚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立足江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优先发展影视和动漫制作、时尚设计、与旅游相结合的大型文艺表演等项目,徐州、扬州、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城市加快发展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文化休闲类项目,泰州、宿迁市开辟农家乐、田园风光旅游等项目,把文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

(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一是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文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支持中青年文艺人才尽快脱颖而出,扩大名人效应。支持不同地区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引进文化产业尖端人才纳入省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步伐,积极吸引财经、金融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入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创业发展,造就大批文化企业家。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重奖贡献突出的文化人才,充分调动文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洛忠.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J].重大问题的由来与现状,2005,(02);11-12.

[2]徐中伟.略论农村义务教育公平[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02):61.

[3]张雳.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08):81.

[4]梁德智.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64.

[5]胡宪君,何跃,程艳霞.对和谐社会构建中义务教育公平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礎教育版),2006,(01):15.

[6]杨颖秀,张红.义务教育实施二十年的反思与前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24-125.

[7]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06):21.

[8]张雳.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08):82.

[9]宋月萍,谭琳.论我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J].妇女研究论丛,2004,(02):25.

[10]廖茂忠.义务教育补偿的价值基础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5):1.

责任编辑:黄 杰

作者:郭新茹 顾 江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 篇3: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摘 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的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论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并对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十七届六中全会;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

[作者简介] 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编审,研究方向:区域文化、文化产业,广西 南宁,53002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动员全党全国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的动力在于改革。时代的发展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推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台。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的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多次反复重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内容,多次强调“两手都要硬”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性,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从十二大到十四大的历次党代会召开的十五年间,一直将文化建设视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把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系统部署。党的十七大以来,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取得初步成果和喜人成效,也开始了全面推进的新里程。

广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最早由2004年开始,该年4月,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原广西区新华书店、广西外文书店、广西图书进出口公司等单位经过整合组建成立了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这是广西文化事业单位首家经转企改制组建的文化企业。2009年,广西出版系统率先完成系统内全部转企改制工作,除保留广西民族出版社一家为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外,其余七家出版社全部完成转企改制。12月22日,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和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揭牌。2011年,广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广西电影集团相继组建成立。转企改制后的集团公司通过公司制改造和资产授权经营,激活了生产经营潜力,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综合实力得到增强,市场营销有了突破。

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一)建设一批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9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带来了文化服务和管理机制的变革,促使文化建设面向千家万户服务。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幅25%。

广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很大成果。至2010年底,全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增加到36个;广西的农家书屋工程完成建设项目3742个;各地广电局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任务,全年完成农村电影公益放映180097场,超额完成7789场;全区专业院团服务基层演出6679场;中央、自治区级财政和市级配套资金共投入2亿多元对广西123座无线广播电视台(站)478部广播电视频调发射机进行了更新改造,将广播电视延伸到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广西的共解决148.53万户、近600万边远地区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村村通”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7%。

(二)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2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590家完成转企改制,地方3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有595家完成转制,一批民营院团在改革过程中获得了较快发展。

广西的文化体制改革也稳步推进。2009年底,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正泰印刷包装集团相继组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集约化经济取得新成果,市场主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广西新闻出版产业优势集群。2011年9月26日,以广西电影制片厂和广西电影公司合并组建的广西电影集团挂牌成立,广西电影实现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集团化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成果。

(三)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广西文化产业也得到相应发展。2009年为198.69亿元,占广西GDP的2.56%。其中,产业效益最大的是出版业。2010年,全区新闻出版生产总值约160亿元,占了广西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印象·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文化产业项目或企业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四)文化产品生产能力极大提升,成果丰富

通过体制改革释放的文化生产力,使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服务能力大提升。在文学作品方面,仅从长篇小说来看,已从过去的一年几百部增加到现在的约2000部。在影视剧方面,2000年以来,电视剧以每年1000集的速度递增,动漫作品7年增长上百倍,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2010年生产电影作品500多部,电视剧1.4万集,动漫作品22万分钟。在电影方面,我国已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电视剧和动漫年产量已是世界第一。在舞台艺术方面,每年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达上千种,从产量上说,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广西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十分强劲。2010年1~10月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共出版图书6030万册,同比增长20%。戏剧创作成效显著,2004~2006年《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大儒还乡》分别荣获2004、2005、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奖。电视、电影生产也有进步。“十一五”期间,广西共有7家影视制作机构出品电影22部,有12家影视制作机构出品电视剧36部。其中,广西电视台与区外电视机构创新电视剧制作模式,合作制作的电视剧《暗算》获得成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影作品的成绩也十分喜人,电影《碧罗雪山》在2010年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九项金爵奖中的四项: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及评委会特别嘉奖。

三、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

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具体任务,做了六个方面的部署。广西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服务能力。《决定》指出,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按照中央的精神,广西目前的任务是,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在出版领域,抓好报刊业“两分开”的改革和着手开展股份制上市公司的改革两大工作,争取在2至3年内,将有条件的出版传媒集团推向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转变发展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能力。在文化艺术领域,着手开展国有文艺团体的改革,筹备成立广西演艺集团,推动国有专业演出剧团的转企改制。在广播电影电视领域,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做大做强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巩固广西电影集团的改革成果。在整体上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壮大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具体任务: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网吧连锁经营;支持全区文化票务网络建设,并与全国文化票务网络联网;继续推进广电有线电视网络整合;积极探索广西广电网络跨省区经营,推进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以及数字影院的建设和改造;支持国有出版发行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积极开发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支持优先选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水平高的文化设备及产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积极培育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文化中介机构,重点发展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演艺经纪、信息服务、法律咨询、工艺美术品拍卖等文化中介服务,加强对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推动文化中介机构依法依规向规范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健康发展。

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当前,要做好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工作,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合力。其次,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职能。第三,应当加快文化立法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各种形式的侵权盗版行为,切实保护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形成有利于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市场秩序。

四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广西积极贯彻中央的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要加大政府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国家级、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落实好税收政策、保障文化产业项目用地、加大金融支持、建设信息服务平台等举措,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据文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品牌引起世界关注,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广西在开展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尤其是走进东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3年以来,广西宣传介绍研究东盟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作品及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与东盟国家合作举办的文化、教育、体育、科考等活动不断举行。2008~2010年,广西成功承办了三届“中国图书展销暨版权贸易洽谈会”,这个在越南、柬埔寨、印尼举办的中国出版走向东盟的重大出版交流项目,成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国家品牌,实现了中国出版走向东盟的新突破。

新形势下,广西要进一步拓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渠道。充分运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等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大项目,扩宽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的空间和领域;继续办好广西文化舟走进东盟活动,积极筹办中国—东盟文化产品展销会,组织企业参加“深博会”、“广交会”等国内和国际上重要的文化节、文博会、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等;组织力量调研东盟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和空间,研究文化产品的输出策略,实现广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的战略任务,在文化“走进”东盟的过程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

六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广西比邻东盟,地缘相连,文化相近,交往历史长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广西与东盟国家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合作与学习借鉴的习惯与传统,因此,在积极吸收借鉴欧美、日韩等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广西会更多的注意吸收借鉴东盟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广西在2004~2011年里每年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既是中国与东盟的商贸平台,更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广西应很好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时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广西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

作者:李建平

上一篇:棉花棉布运销管理论文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