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发展的正轨。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一些墨守成规的教育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互动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互动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篇1:

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师主导作用

摘要:中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突出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张学生是教学实践的对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与接受质量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败。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并对整个教学发展方向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决定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教师;主导作用

自2001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全方位、新理念”的音乐新课程改革,音乐新课改所获得的一个最重要成果是制订并颁布实施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十几年过去了,客观地讲,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新课标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主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这一理念的初衷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音乐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怕“讲”;教师不敢批判学生;教师不敢管学生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学生愿意唱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愿意听什么,就讲什么的自由倾向,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教师主导作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弱化的倾向。这些都是不利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的,为此,本文提出,在音乐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得到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决定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我国的音乐教育新课标规定,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视听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不难看出,我国音乐新课标中规定的音乐教育目标涵盖了与音乐相关的诸多内容,如兴趣、涵养、情操、人格、知识、技能、能力、审美、生活态度等等。而这些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音乐的特殊性,决定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才能正确地认识理解音乐

首先,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出来的有组织声音序列。这些声音是依据其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特殊的音乐语言要素,而要解读这些音乐语言,必须依靠音乐教师。

其次,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借助于听觉,必须了解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是从听觉的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过程。为此,要感受和理解音乐,必须进行听觉上的音乐训练,如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长短、调式调性、和声、音色等,而这些听觉上的训练都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指导。

第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由于音乐所运用的物质材料——声音,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因此,音乐表达具体的概念、思想,描绘生活的具体现象、情节是比较困难的,而主要是通过情感进行表达。而如何去理解这些情感的表达,则需要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解读。

2.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没有审美能力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是绝难形成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要传授有关音乐作品的音乐基本表现手段的基础知识,训练能感受、表现和欣赏音乐形式美的有关感官和能力。这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也是其他课程不可能做到的。倘若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音乐知识技能内容,忽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实施美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依靠音乐教师的指导,没有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学生对音乐学习只能是盲目而低效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中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在其身心发展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1.想象、思维方面的特点。

中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中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情感方面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身心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成熟,这就需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利用优良的教学艺术和手段,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让学生在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些都需要中学音乐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良好的音乐教育日益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各种观念逐渐发展并逐渐完善,同时他们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也逐渐完善。希望自己所需要的、所喜爱的,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开始强烈地追求自我的独立。中小学生对音乐文化艺术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与他们的人生的追求、价值体系等相互融合的音乐文化。但也有部分学生则是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他们的“粉丝”,追赶他们所谓的音乐时尚潮流,最后的结果是不良的音乐充满他们有限的音乐空间,而真正的音乐殿堂并没有向他们开启大门。中学音乐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选取优秀、纯洁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引导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要求。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途径

(一)激发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国内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它除了家庭、社会的影响之外,主要是靠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培养。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音乐课尚未列入升学考试课程范围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等。一些音乐教师发现音乐课与升学无直接关系,就觉得这门课缺少吸引力,自动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应当端正教学态度,并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及音乐课的兴趣,努力强化这种内驱力,使之转化为教与学的动力,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并不自觉的渴求知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地向中小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新课程改革中音乐学科的内容包括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以及相关文化等四个领域。虽然没有把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列在其中,但是任何一个领域都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因此,我们对待“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能放弃“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也不能完全按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来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来把握好“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度”和教学方法。能够根据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在注重中小学生审美体验基础上,在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参与的音乐实践中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鼓励并引导中小学生进行音乐创作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鼓励音乐创作”,这是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以往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不可能提到学生的音乐创作的。今天,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要完成这新的教学任务,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关键。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打破音乐创作中的神秘感。实际上,中小学生音乐创作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学习音乐创作和写作文有相通之处,有乐句、乐段、乐章。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写乐句,教师写上句,学生写下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音乐创作离不开生活,让学生写身边的事,写学生自己的感受,是可以创作出好作品的。当然,学生创作什么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的过程。通过学习创作,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创作的潜质,彰显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指导,热情鼓励,让学生提高自信心,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因为中小学生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和少年,他们的思想认识、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等,还不能保证他们完全独立自主地从事音乐学习活动,所谓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乃至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等,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甚至取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中小学生的音乐自主学习是以音乐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导为前提的,没有教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指导,学习者的学习只能是盲目而低效的。因为中小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独立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如果没有音乐教师的指导,中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主导作用应该是引领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以实现,其主体作用也难以真正地奏效。

作者:宋薇

互动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篇2:

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发展的正轨。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一些墨守成规的教育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音乐教育的改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精神与欣赏能力为主,从音乐鉴赏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在鉴赏过程中感受,体验,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更多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的音乐人才。

【关键词】音乐教育;改革;开放性;创新性

前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全国上下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统一在教育活动中,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也要重视德育,更要加强体育、美育等一切实践活动,造就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目前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将美育尽快融入素质教育中,加强对音乐课的重视,要求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新精神和欣赏能力。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城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自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我国大多城市以及城镇的学校已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将美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点科目。高度重视音乐课的开展,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并且也为学生配购音乐专用设备,例如电子琴、钢琴、多媒体设备及民族乐器等。大力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如:文艺汇报演出、各节日欢庆晚会、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同时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孩子们的自身素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也大大提高。城镇中的学生不仅能从学校学习音乐知识,在校外的各种培训、补习班也是他们培养兴趣、获得音乐专业知识的殿堂。就目前情况而言,城镇中小学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已大大提高,虽然离素质教育目标——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有行动就有改变,有改变就有进步。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然而,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里,因为各方面的限制,在音乐教育及改革中大大落后于大中城市。

作为一名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师,本人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反思,试述如下:

1.重视程度不够,被认为所谓的“副课”

各级教育部门没有明确对农村音乐教育改革提出明确的目标,造成政府、教师、家长不重视,认为音乐课可上可不上,有的中小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课,有的虽然定制了音乐课本也排出了音乐课表,但也很少有老师认真上课,有的学校甚至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目标,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业绩的标准,大大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且也影响了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当说,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音乐师资力量严重紧缺,师资素质低下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是当前最大的问题之一。由于政府和学校对音乐教育改革的不重视,使的许多专业音乐教师不愿前来教学,觉得无用武之地。很多学校为了解决教师紧缺的问题,敷衍了事聘请了许多专业并不对口半路出家的音乐教师,他们缺乏过硬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综合技能。把音乐课作为唱歌课,完全忽略了音乐知识的传授,每一堂课都是机械的重复和枯燥的训练歌曲,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提不起兴趣,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严重违背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阻碍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改革的发展。

3.音乐教学设施严重落后缺乏

教学设施是音乐教育事业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也是音乐教育改革的物质基础。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先进的音乐教学设施对于教师和学生简直算是“奢侈品”。 许多农村学校因为对音乐教育的漠视,不愿意投资过多的资金在改善音乐设施上,有的学校甚至连一架风琴也没有,更别说有其他乐器、专用音乐教室、专用舞蹈教室、音箱、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由于严重缺乏这些音乐教学设施,即使专业的音乐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无法提高音乐课堂的质量,使得这种原地踏步,甚至落后的教学方式继续延续下去。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作用

1.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全局性任务,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席勒。他的《美育书简》是世界第一部美育宣言书。席勒提出:“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它最具有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因此,从整体来看,改革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对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改革。学生能在音乐课堂上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情感分析,掌握了音乐知识的同时又丰富了情趣,通过音乐课堂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

2.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务和创新意识为核心。而音乐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音乐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作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无论是表演或是欣赏他人作品,都必然伴随着创新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其次音乐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同一个音乐作品,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这一特点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音乐具有的独特魅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无论在音乐课堂上还是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都可以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大大提高对音乐知识的吸收,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诞生与发展,它来源于各族人民的生活,反映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兴趣、价值观。目前许多的中小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并无深刻了解,甚至误认为这都是些老套落后的音乐作品,早已经被所谓的“通俗流行歌曲”所取代。所以学校教育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堂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让他们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瑰宝。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改革中,音乐课程的标准包含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的理念,同时,也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作为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来源于音乐本身的情感魅力,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最大的激发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促例学生去感受音乐,让他们在亲身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爱好音乐,以锻炼孩子们的音乐知识的基本技能,培训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为其今后从事音乐工作或者喜爱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这三大要点都明确表明,素质教育阶段中,音乐课的改革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孩子的音乐潜力都应该有机会去充分挖掘出来。在音乐课堂中,要实现一个角色的转变,即学生要成为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角,而教师要从过去的主角变成配角。不仅仅如此,在音乐教育中,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是尤为重要的,每个孩子都应当有权利去选择各自的方式去理解音乐和学习音乐,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创造更多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以及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孩子们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则属于辩证的统一关系。素质教育下的音乐课堂不仅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目前在许多国家有越来越多的音乐家,歌唱家以全球文化视野来审视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现象,并研究用以指导本国的音乐教育实践。例如我国著名声乐专家金铁林先生,他在民歌原始的演唱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美声唱法,为我国的民族声乐建立了一套新的演唱发声法,培养了大批的民歌演唱家和音乐教育家。总之,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为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丰富音乐教育内涵。

(三)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1.高度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先进的理念”。对于目前还未实行音乐教育改革措施的中小学,各级领导应该提高对这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明确的制定有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应该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并多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将音乐课堂的理论学习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相融合,大大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加大对音乐教学设备的投入

音乐教学设施对于实现音乐教育改革目标是具有重大保障意义的,也是音乐教育改革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领导,应该加大对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课堂,修建专用音乐教室,配置专用音乐器材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器材,这样不仅仅使学生拥有最好的学习条件,教师也得到了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学环境,从而保证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四)建设强而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紧缺问题,各教育部门可采用多种渠道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师资力量,扩大全国各大音乐院校招生力度,并且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在职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大力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教师教学方式应改掉以往单纯的唱歌教学,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改革后的音乐课堂,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运用先进的音乐教学设施,使其能真实的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美感,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音乐课堂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很多中小学音乐课堂依旧没有摆脱以唱歌为主,以基本乐理为辅助的教学模式。教师仍然为主导地位,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教学。在新课改的音乐课堂上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且重视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

当然在学好音乐理论的同时,也应力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如:文艺汇报演出、各节日欢庆晚会、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

音乐课程不仅是理论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在整个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作为参与者,必须要能够自我感悟到音乐的美感和节奏,如果单靠老师的努力及传授是不可能提高其音乐水平。因此,我们在讲授音乐课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发挥其自主性,让学生们真正树立主人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真心融入到音乐的美感和情感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包括对学习的音乐的人生观、思想观,这样就为其以后学习音乐和参与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静静听教师讲授,被动式去接受知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参与度非常低,课堂活跃度也比较差,在此情况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分数比较高,但是能力比较差,并且对社会缺乏自己独立观点的学生。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加以警觉。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要为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脱离教师的指导,而具有个性化地去学习相关理论。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一些教材中设置一些比较适合其自身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们能够自己谈感想,创意境,说体会,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开阔学生们的音乐思维方式,增加其参与音乐教学的动力,这样就可以在音乐实践教学中使他们自身的能力得以提高。因此,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重视学生们的音乐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七)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学习音乐环境

教学相长是任何学科教学过程始终不变的规律。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跟学生的互动性,以实现其相互发展的目的,另外,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其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音乐知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教师为主的旧的思维模式,改变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以书本和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而采取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社会经验和基本需要为原则的模式,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领域。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快乐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是我们心情的表达,同时,它也会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只有在宽松和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放开心情,去领悟音乐所给我们人类带来的美感,才能真正感受音乐的媚力之所在。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以平等民主的心态对待学生们,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而不能让学生感到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因此,如何平衡教师和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我认为,必须要遵守因材实教的方式,掌握其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特征,充分发挥音乐课堂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挖掘学生学习音乐的潜力,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征,采取更佳合理的教学方法,这不仅对于学生能够音乐教材和系统领会其内在知识有帮助,而且也对于今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演奏技能以及实践能力也是有好处的。

由以可见,要做到上述几点,我们教师在讲授知识上,要让学生们能够注意听讲,吸收所学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给学们安排一些作业,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开拓自己所学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在安排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到安排的课外作业量不能太多,让学生们能够在非常愉悦情况下学习音乐。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音乐知识及技能之间的关系,来探索并引导学生学会方法,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三、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对音乐教育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兴趣为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教育改革不仅面向全体学生,更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将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相集合起来,使学生开心有趣的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音乐独特的审美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素质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更注重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课堂来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总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大力加强美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燕菊,试谈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趋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62-66.

[2]郭声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音乐探索,1999(2).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版):234-235.

[4]卢清华.说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2011-11-16.

[5]王敬环.浅析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2009-06-08.

[6]席勒.美育书简[M].1795.

[7]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8]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3-12.

作者简介:王娜(1978-),女,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作者:王娜

互动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篇3: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特征及其转变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特征与传统课堂中的角色有着根本的不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加大力度采用各种措施实现这种角色的转变。本文分析了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的转变要求,重点论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特征及其转变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中小学 音乐教师 角色特征 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受到国家的格外重视,相应的音乐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加强。与此同时中小学音乐教师面临着教学理念、情景、习惯、方式以及知识储备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根据音乐课程的改革而重新塑造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方式、行为以及相应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改变传统音乐课堂中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转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愿望、审美并进而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特征及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转变要求

(一)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特征

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上是单纯的音乐技能、音乐知识的传授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和支配者地位,具有绝对的课堂权威,是整个音乐课堂的组织者、控制者和指挥者,同时也是静态音乐知识的占有者。

(二)新课改背景下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师角色特征的转变要求

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特征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把生活和音乐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习惯,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情境,将传统的知识性课程向创新性、发展性课程转变;教师要持续不断地增强知识储备意识,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方法、理念、技能,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特征及其转变

(一)师生关系的重塑: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扮演和充当学生学习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为此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转变过来,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新课理念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音乐教师字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参加各项音乐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教师要实现这个角色的转变,就必须跟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热爱学生、亲近学生,要与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学生、成长和发展,真正地成为学生音乐课程学习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交流者。

(二)教师是中小学音乐课程创新的主体之一

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而成管理政策,这意味着中小学音乐课程开发的权利已经下放到了学校和教师,教师成为了课程开发者主体之一,这就改变了传统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师仅仅是教材的被动实施者,从而成为了中小学音乐课程教材的设计者和创新者。在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要把教学实际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科学大胆地开拓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上进行创新,设计出新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材使用上用从传统的“教”向“用”转变,拓宽课程教学的内容,改变单调枯燥的局限于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自己的见解、感受、创新等融入新课程之中,从而真正地让音乐课堂成为创新的课堂。

(三)教师自身应该是音乐的终身学习者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终身持续学习的社会,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就应当保持持续的学习以跟上社会的变化。现在的社会,知识和科技发展速度非常快,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互联网、多媒体、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音乐的传播速度较以往更为快捷,各种题材的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因而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教学理念,实现音乐课程的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最新音乐动态消息要保持密切的关注,关注学生音乐爱好和兴趣的变化,实际上整个过程本身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一个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四)中小学音乐教师具有学生心理保健和音乐治疗的身心教育功能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授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同时,也要作为学生心理保健师,时刻关注学生内在心理情感的变化。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思想、情感、观念正处于变化期,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很大的叛逆和矛盾,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给出适当的引导。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这种介质给学生带来更多美的享受,无论学生在高兴或失落时,都应该使其在音乐中得到安慰和鼓励。由于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所以音乐教师不仅要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课堂,还应该创造轻松、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来舒缓释放压力,陶冶情操,从而起到一个心理治疗的作用。

(五)情感关系上:教师要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作为学生的良师,也要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益友,教师要真正地将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这样才能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更容易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想法、需求、兴趣、爱好、思想、情感,才能够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学生的益友,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宽容、友好和理解,同时也给学生在心里和成长上给予科学的引导、支持,一般来说音乐教师比其他学科的老师在情感上更感性一点,所以在扮演这一角色时也相对比较容易。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扮演学生良师益友角色的过程中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对于学生的过错不能一味地容忍和宽容,要给予适当的训诫和惩罚,这样才会真正地发挥良师益友的作用。

(六)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学生灵魂塑造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社会给予教师这个职业一贯的评价,即教师是学生灵魂塑造的引导者,这是社会对这教师这种职业的一种美好期待,它肯定了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突出了教师职业对学生精神塑造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和价值。现在社会流行音乐非常传播非常广泛,学生从网络、电视中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音乐,这中间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时中小学音乐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辨识和区分音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欣赏那些对身心发展具有正能量的音乐。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音乐,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思想的熏陶和灵魂的升华,增强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七)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组织者、编创者和表演者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将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几乎每个学期都会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这些文艺活动的组织、编排、表演都离不开中小學音乐教师的参与和指挥。

三、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按照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不断地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明禄.现代音乐课堂中学生企盼这样的音乐教师[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2]贾荣固.教研员工作角色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7,(02).

[3]郑小祝.浅议课改中教研员角色的转型[J].贵州教育,2005,(16).

[4]徐向平.课改中教研员的角色与定位[J].江西教育,2005,(24).

[5]盖学林.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08,(08).

[6]魏本亚.论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角色的现代转换[J].当代教育论坛,2005,(22).

[7]陈荣,周二军.县级教研员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5).

作者:张丽娟

上一篇:语言能力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