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常规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幼儿园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目的就是科学有效的建立班级常规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加强幼儿教育中的常规管理,不是要利用许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孩子,使孩子们在过于“规矩”的管理中变得呆板、僵化,失去灵性,而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遵守一定行为准则的良好习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班级常规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班级常规管理论文 篇1:

奇思妙想束常规——职业学校班级常规管理有效方法浅谈

摘要: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序有效的常规管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优良的班风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由于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加重要、也更为复杂,这就需要职业学校的班主任们在实施班级常规管理时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做创新。本文正是笔者在班级常规管理中部分创新做法的介绍,抛砖引玉,希望能找到共鸣、更希望借此文能引出更多的班级常规管理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活动(见《百度百科》)。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序有效的常规管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优良的班风有着极为积极、重要的意义。在常规管理有序有效的班级中,每个个体才有在学习上、能力上、行为上取得进步、获得发展的可能。

职业学校在生源选择上处于劣势,生源选择的劣势也直接造成了职业学校班级组成的复杂和班级管理的困难,因此,班级常规管理在职业学校更为重要、在实施上也相对艰难。

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要求职业学校的班主任们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去重视和组织;而生源的差异和常规管理实施的艰难,更要求职业学校的班主任们必须运用智慧去重视和组织。这些班级常规管理的小智慧、小举措、小坚持,往往会改变班级的大风貌、改变学生的旧想法,推动班级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而我,也是愿意发掘班级常规管理小智慧的班主任。

方法一、抽屉可做大文章

【背景故事】一年级报到的那一天,我看着每位同学桌上堆放的新书,提出了一个规定——班级抽屉不允许放书。霎时,班级里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但毕竟是新生,学生之间都不熟悉,也没人敢站起来反驳,于是议论声很快消散了。我知道,她们在小学甚至初中时,书本都是放在学校抽屉里的;我也知道,在我们学校,不给在抽屉留书的班级几乎为零。但是,我还是坚持制定了这样一个创新的常规要求。因为我不想让学生带着小腰包、拎着小挎包来上学;我也不想看到班级抽屉就跟杂货铺一样,零食与书本并存、垃圾与知识同在。三年了,这项常规一直在班级的管理条目中,没有更改。

抽屉能否留书,恐怕很少有班主任会将它与班级常规放在一起去谈,但我却将“抽屉不留书”作为一项班级长期的规章制度,纳入常规检查和考核。在我看来,抽屉不留书,是一个常规管理上的大问题。

首先,清空抽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始于对课本的珍惜和尊重。只有将书带回家,才有回家后看书及作业的可能;只有将书带回家,才会将书本丢失的概率降到最低。

其次,清空抽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整理个人学习物品并井井有条的开展学习,现下竟不是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的技能。将所有课本留在学校,省去了整理这一步,其实也就丧失了提高生活能力的机会。在班级里,带齐书本和交全作业都是基本的常规考核,最简单的两件事,其实反映了深刻的个人行为习惯培养的问题。

第三,干净的抽屉利于建立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更利于维持班级的卫生状况。我告诉学生不要“徒有其表”,外表上清爽整洁,结果抽屉里却什么都有、什么都放,要讲卫生、要“内外兼修”;而学生的小抽屉干净了,整个班级的卫生情况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卫生常规自然也就好了。

方法二、会说话的小席卡

【背景故事】新生报到时,我拿出一堆小号的席卡套,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个。学生拿着这个小小的席卡套,一脸茫然。我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让别人认识你、也是将你自己推广出去的有效途径,你所要做的,只是裁出一张与卡套大小相当的纸、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并且将它放入卡套内。在开学初的二个月时间里,你都必须将这个席卡放在桌面上。

一枚小号的席卡,开启了新生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一步。在学生看来,他们只是按照一个“好事”的班主任的要求,完成了任务。但对于我而言,这枚小号的席卡,告诉了我许多有用的信息。

首先,放置席卡初步建立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进入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份就是双重的,一重身份是学习者、另一重身份是准职业人。学校如同大社会、班级如同小单位、课桌如同办公桌,那么,放置在学生办公桌上的席卡,无疑让学生感受到一丝压力――我已经是一名准职业人了,如果我做一些不妥的事情,别人会通过席卡知道我的相关信息。

第二,放置席卡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利于班主任和课任老师熟悉班级。新班建立伊始,陌生感的消除是工作的难点。学生与学生之间是陌生的、我与学生之间是陌生的、课任老师与班级之间也是陌生的。而一枚代表自己的席卡,正好可以作为陌生感的消融剂,同学通过席卡上的信息相互了解、我通过席卡上的信息了解学生、任课教师走入班级需要提问时,看着席卡上的名字可以与学生亲切交流…新班级尴尬的陌生问题,就因为一枚席卡而得以解决。

第三,席卡的制作可以一探学生的本性。接手新班,每个学生对我而言都是未知的。报到时,她们都隐藏了自己,展现给我的,往往是最好的一面。而从布置给她们的第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中,我却多少探得了她们面具后的真实模样――哪些学生办事拖拉、哪些学生没按时完成任务还喜欢找借口、哪些同学保质保量完成了、哪些同学只是随便扯了一张练习本的纸写了自己的名字…而这些,都是第一手的资料,让我在给每位同学安排工作时,有了原始的判断依据。事实也证明,那些认真完成我的第一项工作任务的学生,在之后三年的学习中,都成为了班级中的得力干将和学校中的骨干力量。

方法三、沉甸甸的档案袋

【背景故事】建班二个月后,我到文具店买了44只牛皮档案袋,并且在每只档案袋的左上角用铅笔写上了每个学生的名字和学号。班会课时,我抱着它们走进教室,学生纷纷用诧异的眼神看着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告诉学生,这只档案袋就是你们每个人在校四年的成长档案,在这四年里,你所获得的奖状、有价值的荣誉证书、写的检查甚至于拿到的违纪单,都会放在这只档案袋里。四年后,当你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这只沉甸甸的档案袋就能说明你高职四年所有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学生接过档案袋,将我的铅笔痕迹擦去,郑重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学生的所有奖惩材料,都会由班长一一放入档案袋中。每学期结束前,我都会将档案袋发下去,让学生自己整理、检查,同时也回顾自己一学期的收获与不足。检查档案袋时,班上都很热闹,有同学会感叹好友的成绩、也有同学会唏嘘自己的不足,但是我看到更多的是她们将这学期的档案袋检查完、系起时,脸上那自我鼓励和憧憬的神情。

班级常规管理的一项工作,就是记录、整理并积累班级中每位学生的成长。而档案袋,正是完成此项工作的便捷方法。

首先,档案袋的利用,使班主任的常规管理工作更加方便。一个学生一份档案,奖惩情况都在其中体现、成长的点滴都能在其中找到。当我需要对一个学生做出评价时,我只需要打开他的档案袋,就能获得我想获得的信息。

第二,档案袋的利用,能够提高班主任和学生的工作效率。班级集体荣誉的申报、学生个人荣誉的申报,都需要很多材料去支撑,而档案袋,能够提高申报工作的效率。我或者学生本人需要相关佐证材料时,第一时间就能拿到,省去了等待学生回家拿的时间。

第三,档案袋的使用,可以教会学生收集自己的材料,激励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带班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待荣誉的态度十分随意,拿到奖状或证书后,就随手放在抽屉里,等需要的时候,才发现已经丢了。使用档案袋,学生会逐渐培养自己收纳材料的习惯,珍惜自己的荣誉。同时,学生在收纳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中,看到档案袋从空洞到饱满、看到自己的成绩从无到有、从大到小,对他而言,这一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

制度四、温馨的班级表彰会

【背景故事】每学期,我都会利用一个早自习或者一节班会课的时间开一场班级表彰会。表彰的对象是班级学生、表彰的项目是常规表现,比如一学期里从不迟到、满勤的学生、比如一学期里打扫卫生没有扣过分的小组、比如一学期里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文明宿舍成员…第一次的表彰会,学生很惊喜、很激动;到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表彰会时,学生已经从惊喜转为了努力和期待。她们会努力地做好常规,争取表彰中的一个名额;她们也会静静地期待某一个早自习或者某一节班会课,表彰会的召开。表彰会时间不长、不会超过30分钟;表彰会的奖品很小,只是一份小小的零食,但是学生们对表彰会的重视程度却大大超过了我的预计和想像。我知道,她们的重视绝非因为一份小小的奖品,她们已经逐渐重视起常规表现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准职业人而言,有什么比尽力的满勤、团队的努力、友爱的合作更重要的呢?

班级常规管理通常通过一项项的规定和制度来实现。班级的各项规定和制度会打印在一张A4纸上,张贴在教室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学生不要触犯。国有国法,班有班规,规章的制订对于班级的常规管理而言不可或缺。但是,是不是只要制订了这些严格冰冷的制度,班级的常规管理就一劳永逸了?学生就一定能改变自己不妥的常规习惯了?

对于学生而言,这张印满常规约束的A4纸是没有感情的,他们不喜欢但是却无力改变。比如,一位学生迟到10次,我就会给他发一张违纪单,因为班规上写有这一条。这位学生会因为害怕拿到违纪单而谨慎地不再迟到,这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是如果有一天,违纪单的恐惧没有了,这位学生还是会迟到。如果这位学生平素就比较调皮散漫,根本不在乎违纪单,拿了一张又一张并上升为一项纪律处分,但是他还是不在乎,那么这项班规的制订就等于无效,教育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所以,常规的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冰冷的制度约束十分必要,但是温情的引导也十分重要。这也是我决定召开班级表彰会的初衷。

首先,班级表彰会的召开反映了班主任对常规管理的态度。每天,班级的各项各类常规考核都在进行,我通过召开班级表彰会告诉学生,我一直在积累着各项各类考核的数据,我重视着这些数据并会对数据进行归纳总纳,并不是形式上的记录而已。

其次,班级表彰会的召开激发了学生对常规的重视。传统的教育,使学生重视成绩多于重视常规,常规在她们心中的地位相当低下。但是对于职业学校的这些准职业人而言,常规的评价往往会超越对成绩的评价。做事先做人,连最基本做一个称职的职业人的素养都没有,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我的班级表彰会,每一类表彰项目都是常规评价,通过这个另类的表彰会,告诉学生学校对常规的重视、社会对常规的重视,也渐渐唤醒了学生对常规的重视。

第三,班级表彰会的召开激励学生在常规上自我反省和进步。班级常规管理表彰会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它挖掘出了班级中常规表现优秀的学生、也挖掘出了班级中常规管理的优秀方面,这些优秀之处会成为学生自我衡量和改进的标准。比如就迟到、请假这类行为而言,有些学生连自己请了几次假、迟到了几次都不清楚,更加不会去关心他人的考勤情况。在表彰会中,我首先表彰的就是满勤的学生,而这几位学生的突出表现会震撼到其他同学。我听到有人感慨:从没有迟到过啊?这么厉害!也有人感慨:其实如果我每天早起五分钟,我也不会迟到!这些话语,其实就是学生在对比后内心的真实反映。同时,我也相信,这些学生,也会像那些满勤的学生一样,重视起纪律、重视起考勤、将责任挑在肩上、将坚持放在心中,逐步有改善、逐渐有改变。

班级的常规管理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而实现,这些规章制度管理、控制和教育着班级学生、辅佐着班主任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并不仅仅是没有生命的条目、也不只能是A4纸上没有感情的框架、更不能只是管理和控制学生的工具。在常规管理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得用一些小智慧,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进行班级常规管理,善于动脑、敢于尝试、勇于坚持,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一定会得到巨大的收获。

(责任编辑:戴珍宏)

作者:黄欢

班级常规管理论文 篇2:

以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促进良好的班级常规管理

摘 要:幼儿园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目的就是科学有效的建立班级常规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加强幼儿教育中的常规管理,不是要利用许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孩子,使孩子们在过于“规矩”的管理中变得呆板、僵化,失去灵性,而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遵守一定行为准则的良好习惯。因此,通过 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科学的促进班级常规管理时,就特别要注意是在以孩子为主体的前提下,让孩子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接受并遵守班级常规管理。

关键词:礼仪行为养成;常规管理;主体;民主;环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似乎违背了当今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规矩式”的教育而是“开放式”教育。实际上,不管什么样的教育都要有一定的“规矩”,都要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支撑。幼儿园常规管理的目的就是科学有效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加强幼儿教育中的常规管理,不是要利用许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孩子,是孩子们在过于“规矩”的管理中变得呆板、僵化,失去灵性,而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通过礼仪养成教育达到自觉遵守一定行为准则的良好习惯。

一、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是幼儿园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是班级常规管理最有效的助推手段

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在开始接受幼儿园教育的时候常常是以接受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开始的,它既是社会,集体生活对幼儿的要求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保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为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就是幼儿园在点点滴滴的渗透过程中,达到并建立必要的规则意识。

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允许我们简单的说教,因为幼儿不具备分析思考的能力,而且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更是具有超早性(人的习惯萌发于早期,从小开始培养,容易形成好习惯)、渐进性(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渐积累,逐渐定型)、反复性(幼儿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表现不稳定)的特性。所以,我们只有把对幼儿品德要求和一些抽象的道理,简化成具体的行动,这样一来,才有利于幼儿接受并遵守。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养成根本是实践,对幼儿来说尤其如此。幼儿期的好习惯和常规管理建立是在相互助推中形成的。比如:孩子们最喜欢当的“值日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排队拿自己的生活用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要受行为规则的制约,要让幼儿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我们可以将礼仪行为融于常规管理中,让幼儿从身边的琐事中去感受,体验礼仪带来的优势和和谐。改变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采用有趣的教育游戏方法,让幼儿在看中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礼仪建立班级规则,培养良好习惯。

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的两个必要的结合

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不是独立进行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应纳入到教育目标及其班级常规管理的计划中去,还需要取得家庭的支持。

(一)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应与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相结合

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以班级常规管理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班级常规管理常常被简单的理解为管好生活琐事,导致了常规管理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相脱离,只注重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注重将这种认知外化行为习惯的失衡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通过正规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付诸实施,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注意两类目标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比如:在进行剪纸活动中,不仅要评价剪纸作品,还一个评价孩子在剪纸过程中遵守行为习惯的的情况。

(1)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礼仪行为养成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班级常规管理的良好手段。比如:教学游戏——“找朋友”,让幼儿在各种图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标记图做朋友,并贴在茶杯和毛巾架上,使幼儿很快的记住了自己的标记,学会用自己的茶杯和毛巾。

(2)过渡阶段的音乐提示效果显著,有利于幼儿礼仪行为养成达到班级规则建立。

如何让幼儿快速整理又能快速地安静集中讲评呢?我们可以使用让幼儿听音乐的方法,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播放一段熟悉的音乐,幼儿听到这段音乐后就知道要马上开始整理和集中(注:音乐的节奏感最好强劲一些),这样,教师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喊”了,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果。当幼儿在体育活动或者是餐后活动、午睡后,我们都可以使用比较柔和的音乐(如:摇篮曲),幼儿听到后也会很自觉的休息了。

(3)自然生活环境中和特意创设环境中的礼仪行为练习促进班级常规管理。比如:在生活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叠衣服的方法和顺序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可以马上组织全班幼儿开展叠衣服比赛,看谁叠得快,叠得整齐。发现不符合要求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幼儿反复练习。还有户外活动后,许多幼儿都脱衣服,教师随机创设了一个把脱下来的衣服乱七八糟堆放在一起的情境,引导幼儿观察,从而体验不愉快的情绪,然后去动手收拾整理,让幼儿体验愉快的情绪,这种对比鲜明的情绪,将促使幼儿自觉地把脱下的衣服整齐地叠放在固定的地方。

(4)及时补强法的合理使用帮助幼儿自觉养成礼仪行为,助推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补强法是美国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提出的。他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多伯森认为,如果要让补强发挥最大作用,就应该在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后的短暂时间内提供奖励表扬,如果时间拖的太久,补强的作用会随之淡化、减弱或消失。

(5)礼仪养成的随机教育和班级常规管理中的良好习惯培养。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时时会出现各种情况,而这些情况中就蕴涵着教育的内容,随机教育的契机最多。因此捕捉有效的教育时机,即使实施随机教育。即建立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也达到了科学开展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将礼仪养成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纳入班级常规管理之中

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教育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纳入班级常规管理之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这样能够在幼儿礼仪养成教育和班级常规管理相互渗透相互帮助。在语言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谈话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让幼儿逐渐建立有序的班级秩序并自觉接受并遵守班级常规管理。

参考文献:

[1]作者:(美)多布森(Dobson,J.)著.陈刚单力译书名:论家政施爱与管教的艺术.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11

[2]孙云晓、张梅玲主编.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

[3]中国幼儿园教案网

作者:李立红

班级常规管理论文 篇3:

“爱满天下”理念下的幼儿班级常规管理

【摘  要】“爱满天下”是陶行知重要的教育思想,“爱国”“爱民”“爱教育”“爱学生”……“爱”就是这个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小处做起,在进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在爱的指引下以尊重幼儿的差异、一视同仁地面对幼儿为主,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个体化、适宜性的班级成长环境。

【关键词】常规管理  爱满天下  中班

面对自我意识发展敏感期的中班幼儿,教师更需要抓好班级常规管理,为幼儿建立一个自由、有序的成长环境,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用关爱为幼儿架设好成长的阶梯,也为班级教师的一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班级常规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不戴“有色眼镜”地看待幼儿;在尊重的基础上,一视同仁地热爱每一位幼儿,使班级幼儿都能获得良好的培养。

一 尊重差异——用关爱辅助成长

中班幼儿好奇、好动,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很多幼儿“不听话”,这给教师的班级常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教师应当站在幼儿成长的角度审视幼儿的发展。在常规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因为个别幼儿发生状况对班级幼儿造成影响而一手包办幼儿的事情,关心、爱护变成过度帮助,这让发展中的幼儿与别的幼儿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教师首先要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给予幼儿关爱的程度需要把握好,当幼儿由于自身能力而出现违反班级常规时,教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尝试或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以使其获得一定的进步。

深入了解幼儿的个性差异,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同时要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原因,在了解与尊重上对幼儿进行培养能有效地促进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关于幼儿的小事在常规管理中常常出现,而不同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班级中也很多,教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从小事做起,才能通过对幼儿能力的促进而形成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调皮的幼儿非常多,每一位幼儿在游戏、生活中,难免都有调皮的时候,教师需要用宽容的心对待他们,了解他们在尝试探索环境、探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要,当给予幼儿尊重与理解以后,幼儿同样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教师的管理,形成良好的双向发展与促进。

二 规则改变——热爱每一个学生

在班级常规管理的过程中,规则的制定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制定规则时,教师考虑的往往是管理的便利性,而在规则实行的过程中,教师就会发现很多时候规则限制了幼儿的发展。教师的规则应当顺应幼儿的发展,而不是给幼儿以成长的束缚。班级教师在进行班级规则制定与实行时同样要以热爱每一个孩子的心态进行,对幼儿有帮助的规则才能进行制定与实行,而不能让规定的出现只是满足教师轻松地管理。

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便于班级教师管理幼儿,同时也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各种活动的进行顺序,使幼儿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技能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从遵守班级规则发展到遵守社会规则。常规管理中规则的制定需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班级幼儿的个性发展,同时还应当符合幼儿当下的学习发展。如认知世界的驱动让中班幼儿对各种物品充满了探究与好奇,他们乐于将班级中不同区域中的玩具摆放到一起进行探索,但是班级中的常规约束了他们的探索行为,老师看幼儿拿着不同区域的物品时常常会说:“请不要把它拿出来,请放回去。”这个“请”并不是一种商议,而是一种对规则的维护与肯定,这造成了幼儿的探索行为没有得到满足,也使得他们在探索的需求下不断地挑战常规,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游戏活动的混乱。在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后,本着热爱幼儿的心,教师应适当地改变常规,如制定让幼儿限时探索的机会,或者开辟一个新的“混合区”,让幼儿将不同区域中的物品在混合区使用,一次游戏或几天以后放回原来的地方,这样的规则不仅让幼儿的叛逆行为变少了,同时也满足了幼儿探索、创造的发展。

班级常规的管理不应当以教师的权威程度或幼儿对常规规则的遵守来评判,而是需要从幼儿的发展角度来思考,教师在做任何决定时,都应当先考虑幼儿是否能在其中获得发展、是否对幼儿现阶段的发展具有促进性,幼儿为先、幼儿为本才是幼儿教育中最主要的理念。

班级常规管理中,管理的最主要对象就是幼儿,只有幼儿能适应班级中的各种规则、幼儿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管理才能算是有了效果,而教师在做其他的管理时也才更能事半功倍。再特别的班级,只要教师秉持着对幼儿的关爱、尊重,幼儿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就能变得平和起来。在“爱满天下”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班级常规管理,能时刻提醒教师从爱的角度出发,处处以幼儿为先,用正确的方式辅助幼儿的成长,使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富洪主编.幼儿园班级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谢莉

上一篇:学校德育研究论文下一篇:档案鉴定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