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多部优秀作品不落窠臼,对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进行了创新演绎,一度刷新了国内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并且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分析当下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问题,以近期的优秀动画电影为例,从题材、价值观和角色塑造三个维度,探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新发展道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产动画电影发展论文 篇1:

2020-2021年春节档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研究

一、數据解读:2020-2021年春节档期中国动画电影先抑后扬

(一)2020年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整体降温

1.规模缩减,作品上映数量与总票房均回落

2020年,历经178天的院线空窗期,全年动画电影共上映20部,纵观2016-2020年全国动画电影上映数量(表1),与2019年的73部相较,减少了72.6%,与2018年的61部相较减少了67.2%。[1]2020年中国动画电影上映数量在延续近年稳中发展的总体态势下,根据疫情的动态调整,降速较显著。

2020年,在经历了6个余月的影院停滞期后,7月伊始,中国电影率先复工、复映,在原本应高朋满座的暑期档全国共上映电影17部,票房共计2.13亿元,其中国产动画电影2部,票房为1318万元。伴随全国诸多行业的复产提速,放映数量有所提升,2020年8月全国共上映电影23部,总票房共计33.75亿元,其中动画电影3部,票房共计8244万(表2)。2019年同期共上映电影36部,总票房共计77.7亿元,其中动画电影5部,票房共计2.93亿元。[2]此后9-12月四个月份中,在历经十一档、贺岁档后,全国共上映电影98部,票房总计145.94亿元,其中动画电影16部,票房共计27.2亿元,占比18.6%。[3]

2.银幕数量持续增加,观影人次与年度放映场次均下降

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离不开电影银幕数量的逐年递增,我国电影银幕总数已经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在世界电影历经起伏的同时,中国电影银幕数量依然提升不减,达到75581块,与2019年相比增长8.3%。[4]2020年,在有限的影城复工期内,中国观影人次为5.48亿,相较2019年下降68.2%。伴随观影人次与上映作品数量的回落,2020年中国电影年度放映5657万场次,相比2019年下降55.6%。[5]

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动画电影,近年观影场次与观影人次稳步发展,同时,由于动画电影受到头部内容以及观影人群的影响较大,在发展中表现出起伏的态势。由于2020年的特殊性,中国动画电影观影总场次为333万场次,同比2019年减少85.3%,观影总人次为4670万人次,同比2019年减少84.7%,均呈现回落。[6](表3)

(二)2021年春节档,中国动画电影在竞争中表现稳定

1.档期强势,动画电影稳中求进

与2020年整体中国电影市场较为低迷的态势不同,2021年中国电影可谓迎来开门红,屡创佳绩,尤以春节档表现最为突出,而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动画电影在春节档期同样表现不俗。2021年1月共上映动画作品5部,票房共计2.34亿元,同比2020年1月份增加19.3%。[7]

进入春节档,在“就地过年”、政策引导以及观影需求释放的几方利好下,中国电影大盘可谓峰回路转,迎来开门红,表现强劲。2021年春节档中国电影总票房共计78.25亿元(表4),相比2019年59.03亿增长32.5%,相比2018年57.71亿增长35.5%。[8]

伴同中国电影市场大盘的兴旺与残酷的排片竞争,中国动画电影可谓稳中求进。2021年春节档全国共上映作品7部,其中动画电影两部:《熊出没之狂野大陆》《新神榜:哪吒重生》,均为国产动画电影,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期分别收获3.68亿元和2.34亿元的成绩。[9]

《熊出没之狂野大陆》在历经2020年的撤档之后,2021年如期上映,上映首日排片为5.7%,票房为7263万元。而《新神榜:哪吒重生》作为追光动画电影公司的又一力作,上映前六日以平均5%的排片,取得了2.34亿元的票房。[10]

2.票价单片票价涨幅明显

2020年,在各影城经历历史低谷期后,面对强势的2021年春节档大盘,单部电影的票价提升幅度显然。2021年春节档,全国平均票价为49.1元,同比2019年增幅10%。以“熊出没”系列为例,其五部系列作品分别为:《熊出没:狂野大陆》(2021)、《熊出没:原始时代》(2019)、《熊出没:变形记》(2018)、《熊出没:奇幻空间》(2017)、《熊出没:熊心归来》(2016)均在春节档期上映,全国平均电影票价依次为45.8元、41元、36.8元、35元、31.4元,近五年增长幅度达到45.8%。[11]

受到市场调节、观影供求关系以及减少票补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电影票价在2021年春节档的涨幅尤为明显,被喻为“史上最贵春节档”。不得不提到的是,过高的电影票价,在为电影票房助力的同时,也极为阻碍观影动力。电影本是一门大众艺术,特别是动画电影,幽默、夸张、雅俗共赏应是其本质属性,特别是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亲子动画、合家欢动画仍然占据了市场的主流部分,在票价方面更是应“平易近人”,通过单张票价的抬高,虽然可能会助推一时的票房涨势,但是却破坏了电影市场的整体平衡。

二、内容生产:2020-2021年春节档,中国动画电影观影层次与呈现样态较为多元,头部影片特征显著

(一)观影层次提升,年龄跨度不断扩大

动画电影在历经近75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两类呈现形态,一类是以美国为主体的“合家欢、全年龄”动画电影。如2020年11月上映的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2》,第92届、90届、89届、88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得奖作品:《玩具总动员4》《寻梦环游记》《疯狂动物城》《头脑特工队》,均通过典型的人物关系、夸张的呈现风格,在欢笑中带动观众的情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根植于心。

另一类以日本主流动画电影为主体,其导演的个人倾向往往较为重要,如宫崎骏、今敏、大友克洋、新海诚等导演型作品。再如2020年10月于日本上映的动画作品《鬼灭之刃剧场版无限列车篇》,在上映周期内,连续打破了日本影史多项纪录,本片引入较为严肃与深刻的社会化性话题,通过动画艺术将成人的迷茫、诱惑、压抑与内心所追逐的正义、光明结合的可谓酣畅淋漓。在这类作品中,观影人群往往以有着类似生活经验的成年人为主体,通过观影释放共鸣的情感。

中国动画电影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由较为单一的以孩童为主体的亲子式动画向全年龄动画、青少年动画以及成人动画等多类型样态延伸,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找寻与其相对应的受众,最终在影片进入市场后的口碑与票房呈现方面得到良好反馈。如将历史与神话进行结合,改编自经典题材《封神演义》的动作作品《姜子牙》,20-29岁的观影群体达到了本片的89.6%。[12]

在已有电视动画片成熟IP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开发的“熊出没”系列电影,从上映之初起便作为典型的亲子档电影定于贺岁档上映,在用户画像中不难看出,其观影受众多以“一大一小”或者“两大一小”的亲子档形式呈现。而作为2021年春节档期的另一部动画作品《新神榜:哪吒重生》则与2020年的头部电影《姜子牙》在核心观影群体方面较为相似,20-29岁的观影人群占到了48%。[13]

(二)作品样态多元、类型丰富

动画电影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却也包含着各类样态,而这些样态构成了动画艺术的多样性,也是构筑其丰富性和包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进入到由快放缓、由量转质阶段,动画艺术的丰富性逐渐凸显,不同样态的动画电影开始进入观众视野并被广泛接受。2020年由于年份的特殊性,只上映20部作品的国产动画电影依然呈现出较为丰富的作品样态,有取自经典文学作品而进行再创作的影片《姜子牙》和《木兰:横空出世》,魔法题材作品《奇妙国王之魔法奇缘》,抗美援朝献礼影片《最可爱的人》,改编自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的作品《新愚公移山》《禹神转之王者少年》等,不同的形态凸显了中国动画艺术在发展中的包容性、独特性和历史性。

自2021年开年至2021年春节档,共有6部国产动画电影上映,同样呈现出较为多元的作品类型。如《海底小纵队火焰之环》《熊出没之狂野大陆》都是通过电视动画片做IP储备后,进行电影内容的改编与创作。有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奇幻元素进行立意与表达的影片《许愿神龙》,有取自中国传统文学题材《封神演义》而进行再创作的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

(三)头部效应凸显、集中性强

近年,中国动画电影呈现出头部效应凸显、引领性强的特点。2020年,面对特殊的年份,以《封神演义》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动画电影《姜子牙》于10月1日国庆档期上映,虽然在上映中、后期出現了较为强烈的口碑两极分化局面,但是本片凭借较精准的人物定位、故事矛盾冲突与优质的后期特效,依然强势的成为了2020年度中国动画电影的头部作品,累计票房达到16.03亿元,在上映期内观看总人次达到4028.2万,占到了2020年中国电影观影总人次的8%。[14]

在头部效应愈趋集中的背后,同样凸显出动画电影发展不甚平衡的现象,2020年度表现尤为明显。2020年,一部作品《姜子牙》占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91.2%,而剩余近20部作品分得剩下8.8%的票房。当然,由于2020年的特殊性,部分较有潜力的作品纷纷选择改档,也进一步加剧了集中局面的形成。但是数据的背后,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动画头部影片的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整体市场产值起到助推作用毋庸置疑,但若仅靠少有的作品拉动和维系,必然会影响动画艺术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同时也会导致本该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发展愈趋单一。

(四)IP效应:系列动画电影与取自经典神话题材的动画电影发展快速

追溯近五年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系列电影与取自经典题材的神话电影发展快速,表现为上映数量稳步提升、票房占比优势突出。以“熊出没”系列为例,其凭借家喻户晓的成熟电视IP连续7年(除去2020年第七部作品选择撤档,改档在2021年春节档)于春节档亮相,均取得较为耀眼的成绩。在2015-2020年国产系列动画TOP10的作品中,“熊出没”五部作品占据了TOP2-TOP5。[15]从2014年开始,选择隔年上映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系列,也呈现出票房逐渐提升、关注度竿头日上的态势。同时“赛尔号大电影”系列与“十万个冷笑话”系列均在市场中取得不错表现,剧集动画片仍然是动画电影最为主要的IP转换来源。

近年,取自经典神话题材的动画电影同样发展快速。纵观2015-2021年春节档期以及较受关注的动画作品,多取自经典神话题材。2015年,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的头部作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根据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创作而成,而随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均在传统神话《封神演义》的基础上进行动画创作。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进行深度融合确实是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重要方向,也是经过探索,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发展路径。

当前,如何根据传统的文化题材进行时代的创新,避免规行矩步,更不能只借着中国元素的外壳而无视中国文化的气韵。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价值,通过动画艺术形式进行深度表达和原创性开发,将愈发重要。

三、新时代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思考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进原创动画电影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6]“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诠释。动画艺术具备跨地域、跨时代、跨文化的鲜明特色,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既可以是世界符号,也可以是重要的外交组成部分。聚焦美国、日本近20年的主流动画作品,大都承担着表达本国价值理念、传播本国文化思想的重要功能。

当代中国动画电影承载着彰显人民情怀、树立中国精神的重要使命。动画创作者与从事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主体,以作品的原创性为内核,深耕细作挖掘人民题材,表达不同年龄层次人民的精神理念,创作体现中国文化内涵且被国内、国际市场认可,并具备可持续发展力的文化精品。

(二)运用前沿数字技术,推进动画电影的多样化发展

动画具有多元性与包容性,更是艺术与技术结合最为紧密的艺术门类,诸多前沿的数字制作技术便是在一部部不同样态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得以研发与实现。纵观2015年至2020年中国动画市场的头部作品,均在数字技术方面加以探究,其优质的视听效果、酣畅琳琳的动作场面离不开前沿数字技术的助推与实现。数字技术的革新使得动画电影的类型更为多样,更易凸显其无中生有的艺术本质。同时,随着互联网促进的多领域共生以及在线视频平台的整合与成熟,也为动画电影的多样态发展不断助力。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需要更为深入地推进动画电影的多样化发展,包括类型多样化、题材多样化、受众多样化、风格多样化,不短扩大中国动画电影的新空间与新领域。

(三)凸显传统文化属性,展现时代烙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曾指出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7]动画作为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综合体,在众多艺术类型中更易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理念进行有效结合。新时代中国动画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动画电影在创作时不能脱离中华文化本原,应充分挖掘中华文明在历久弥新中宝贵的文化资源与艺术资源,并融入当代创作理念,通过动画艺术的独有表征,将传统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为2035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助力。

(四)不断完善健康的动画生态链,构建泛娱乐生态系统

2014年,“泛娱乐”一词被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中央部委的行业报告收录并重点提及,主要指以“IP”(Intellectual Propert的缩写)为核心,以受众关注、喜爱为主体,从而构建的影视、动画、游戏、文学等多种文化创意产业互动业态。而与传统影视相较,动画的衍生性、IP性与泛娱乐性都更具优势,也更易形成品牌效应。2020年福布斯全球品牌价值100强排行榜显示,迪士尼作为唯一一个跃进前十名的文创品牌,排名第七。[18]回溯其商业模式与业务板块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构建了一条以动画内容为核心,并广泛向影视、游戏、广播电视网、主题公园不断延伸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在整合与聚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列有效的IP管理策略。

中国动画电影可持续生态产业链的建立,不仅仅表现在票房收入、观影人次、放映场次的逐年提升,还应体现在制片主体、创作主体、发行主体、院线与影城主体等电影生产与运营链条中各个环节的逐步完善,艺术、科技与经济功能定位明确,文化价值、社會价值与商业价值兼具;并在以电影内容为主体的同时,突出IP效应,逐步加强生态系统的多元融合,不断拓展以动画电影内容为主体从而进行衍生开发的增量空间,构建中国特色的泛娱乐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商情报网.2020年中国电视动画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EB/OL].(2020-10-23)https://k.sina.com.cn/article_1245286342_4a398fc600100whgr.html.

[2][3]中国电影票房榜[EB/OL].(2020-12-31)http://www.boxofficecn.com/boxoffice2020.

[4]中商情报网.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新增银幕[EB/OL].(2021-01-06)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10106/1122381332280.shtml.

[5]中国电影报.2020年度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报告[EB/OL].(2022-02-08)https://www.1905.com/news/20210208/1503666.shtml.

[6]艺恩电影智库.2019-2020动画电影市场研究报告[EB/OL].(2020-11-21)https://www.sohu.com/a/433316045_120505321.

[7]中国电影票房榜[EB/OL].(2021-02-06)http://www.boxofficecn.com/boxoffice2021.

[8]猫眼专业版数据.2021春节档数据洞察.(2021-02-18)http://piaofang.maoyan.com/calendar.

[9]猫眼专业版数据.(2021-02-20)http://piaofang.maoyan.com/movie/1298938.

[10]猫眼专业版数据.(2021-02-20)http://piaofang.maoyan.com/movie/1243239.

[11]猫眼专业版数据.(2021-02-23)http://piaofang.maoyan.com/search?key=熊出没.

[12][14]猫眼专业数据.(2020-11-20)http://piaofang.maoyan.com/movie/1211269.

[13]猫眼专业数据.(2021-02-23)http://piaofang.maoyan.com/movie/1299124.

[15]艺恩电影智库.2019-2020动画电影市场研究报告[EB/OL].(2020-11-21)https://www.sohu.com/a/433316045_120505321.

[16]新华社.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17]人民日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8)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18]Forbes China.福布斯2020全球品牌价值100强发布[EB/OL].(2020-07-28)https://www.forbeschina.com/business/50483.

作者:刘梦雅

国产动画电影发展论文 篇2:

国产动画电影创新发展研究

摘 要: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多部优秀作品不落窠臼,对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进行了创新演绎,一度刷新了国内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并且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分析当下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问题,以近期的优秀动画电影为例,从题材、价值观和角色塑造三个维度,探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新发展道路。

关键词:动画题材;核心价值观;角色塑造

2015年以来,陆续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如《小门神》《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这些影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表达让中国观众对国产动画愈发关注。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多渠道的资金流入、动画技术的成熟以及全媒体的高效传播,国产动画电影开始稳步发展。同时,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期待值也在不断攀升。因此,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是国产动画电影接下来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现状

(一)题材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国产动画电影的题材较为单一,大多是神话题材。动画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同样也置身于某个关系交错的场域之中,或多或少地屈服于世俗的牵绊[1]。而神话题材低风险、高热度的属性使其大肆泛滥。另外,动画电影一般会凭借电视动画的话题及热度进行制作[2],但因创新力不足,既难以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也不利于动画市场多元化的发展。

(二)不重核心价值观表达

纵观近几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可知,核心价值观表述不清或影片中价值观并不符合大众认知,都是影片无法打动观众的关键因素。如《大鱼海棠》中,主人公“椿”弃族人命运不顾而一心只愿为爱情献身。这种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与传统价值观念背道而驰。而优秀的动画影片常常超越本土文化去探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如《寻梦环游记》就是在人冥两界的世界观设定中,探讨了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使得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从中获得对于家人、亲情和自我成长的思考。

(三)角色塑造薄弱

许多国产动画电影在画面上继承发扬了传统的中国美学意蕴,但对核心角色塑造却显得颇为欠缺。多数影片中的角色空有一副标榜民族风格的外壳而不具备鲜明的民族精神。此外,许多角色的塑造不够丰富饱满,无法承载观众的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等厚重的情感,难以让观众转变旁观者的身份,切身走进影片。

二、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新发展思路

(一)基础——深入挖掘创作题材

题材选择作为前期策划中最关键的一步,影响着后续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向以及主题。多样化的创作题材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也有利于动画市场的健康发展。

1.“老瓶装新酒”——神话题材的二度创作

神话题材贯穿了整个中国动画的发展史,但对神话故事“原汁原味”的摹写只会令人索然无味。艺术家会把意义置于艺术品这个容器中,待接受者开掘。而接受者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自会识别某些线索,进行若干推理活动[3]。因此,对经典题材进行重塑或二度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神话故事的背景理应影射社会现状。如《小门神》中就有着天界神仙同样就业压力大的情节,在无形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其次,应淡化人物的神性而着重刻画其人性。如《大圣归来》就是将人们印象中战无不胜的齐天大圣刻画成了颓废消极的形象,凭借江流儿的爱与崇拜,实现了人性的升华,重生为身心强大的齐天大圣。最后,要找准符合现代人精神需求的新角度对神话故事进行重新诠释。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关注了现实生活中身份认同的社会问题,从打破偏见这一角度出发,彻底重塑了哪吒的形象,既满足了观众对于重新演绎神话故事的期待,又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契合。

2.现实题材的细节刻画

现实题材源于生活,映射社会,展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富有深远的时代意义,通常能引起全年龄段的共鸣。用动画这种高度假定性的艺术手法表现现实题材的要点就是关注细节刻画。用细节构建真实的空间质感,不凭空捏造,让观众感同身受。如《麦兜故事》就对香港进行了印象再现,利用种种真实的细节展现出厚重的市井风情,刻画出一个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城市现状。《麦兜故事》用轻松幽默的语气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真实讲述了香港底层人民的奋斗和感动,不仅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同样成为成年人的情感寄托。

3.科幻题材的理性想象

目前,科幻题材的动画影片在国内仍处于摸索阶段,但是也不乏一些佳作,如《星际大逃亡》《未来机器城》《超蛙战士》等,都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首先,科幻题材应站在未来视角并通过与其他主题相融合来反映真实生活,用激烈化的矛盾冲突展现彻底的反思精神。例如,表现强烈的环境危机意识的《机器人总动员》,研究科技对人类影响的《攻壳机动队》等。这些动画影片都在科幻的外衣之下包裹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其次,科学性和幻想性作为该题材的主要表现特征,影片中的各项设定应具有充分自由的想象力又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同于奇幻、魔幻等题材,科幻题材的幻想性主要体现在对未来的大胆设想,其能够结合高新数字技术在视觉上为观众展现出科技之美的奇观,满足观众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追求和想象。而科学性则需要创作者本身具备一定知识储备,或者能与相关科学领域的专家进行积极的沟通合作,确保影片在想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科学依据[4]。

(二)核心——价值观诠释

电影的灵魂正是其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如《疯狂动物城》通过对各色动物的描绘完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映射,传递了坚持梦想、遇到挫折不退缩等积极的价值观念。有深度的故事不仅能够对青少年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还能够引起成年人的反思和共鸣。在动画中巧妙传递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不仅容易获得中国观眾的青睐,而且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增进文化认同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动画影片在制作之初就应该明确其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从而在契合影片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剧本、安排情节,利用片中角色的自我突破和成长历程潜移默化地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满足当下观众的精神需求。

(三)关键——角色塑造

在动画创作中,角色是整个动画作品的生命源泉。经典的动画角色通常定位准确,能在情节跌宕的故事中保持个性,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5]。

角色作为一个视觉形象符号,其造型设计应从故事背景、角色的性格特点等方面入手。如《藏獒多吉》中角色的衣着打扮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而《没头脑和不高兴》中的角色更是直接用其性格特点来命名。同时,角色的色彩基调和色彩搭配同样能够强化角色的性格,对角色的特定态度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如《头脑特工队》中黄色的乐乐阳光亲切,蓝色的忧忧深邃忧郁,鲜明的颜色让观众对其性格的把握更快更准确。另外,角色的造型设计应该尽量简洁,具有记忆点。如《哆啦A梦》采用了两头身以及简单的圆形几何体造型,创造了广为人知的蓝胖子形象。

只有对角色的内在性格和心理进行深度挖掘才能賦予其生命力和意义,从而演绎好曲折动人的故事。从角色内在性格的真实性表现来说,虽然动画角色各异,但其展现的都是人类的情感,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单一性格的理想化角色容易令人感到无趣且有距离感,而有缺陷的角色更加贴近现实,更容易使人产生共情。如《神偷奶爸》中的格鲁在阴险滑稽的坏蛋身份下其实隐藏着一副好心肠。其次,打破固有认知,存在一定反差的角色更有吸引力。如《疯狂动物城》中一向严肃的牛局长也会在上班时间摸鱼。偶尔跳脱出固定框架的性格设定能够使动画角色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对待逐渐趋于雷同化的人物角色,更要深入剖析其性格的多重性、复杂性以及矛盾性,从新的视角来关注角色,使旧角色焕发新光彩。

当前国产动画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多部动画电影获得了超高口碑和票房,但要想保持长足的发展,必须不拘泥于传统题材和已有题材,积极地进行创新,在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心理需求的同时,结合社会现象传达民族精神,塑造中国经典的动画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再现曾经“中国学派”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周才庶.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的场域解读[J].当代电影,2013(3):131-134.

[2]刘念.题材与故事:中国动画的剧作现状及路径开拓[J].当代电视,2020(1):103-109.

[3]波德维尔.建构电影的意义[M].陈旭光,苏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3.

[4]殷尧.论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艺术特征与发展前景[J].艺术科技,2014(11):53,60.

[5]郁火星.西方艺术研究方法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256.

作者简介:

安琪,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动漫。

武继贤(通讯作者),博士,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影视批评与创作。

作者:安琪 武继贤

国产动画电影发展论文 篇3:

国产儿童动画电影中的人物“表演动作”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

摘 要:国产儿童动画电影中卡通人物的不良“表演行为动作”已成为儿童生活中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探讨其在儿童动画电影中的发生机制和对其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国产儿童动画电影的良性创作,也能促进影娱活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国产;动画;表演动作 ; 心理健康

一、国产儿童动画电影中不恰当“动作设计”现象

近年来,在注重“原创”艺术文化的氛围下,原创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儿童动画电影作品都越来越注重原创精神的理念与主张,不断输出好创意高质量的精品,这有助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飙升,行业产业总值也实现较高增长。国产动画电影中小学和学龄前儿童收视总数近六成,大部分儿童观众对于儿童动画电影具有高度依赖性,成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乐娱习惯,而儿童观看的动画片中存在很多不符合儿童能够接受的动画行为的情节,由此所引发的模仿情节发生的非恶意事件不断出现。儿童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其模仿动画片段并不存在主观恶意思想,大部分只是充满好奇的模仿行为,或认为是一种快乐游戏的方式。尤其是年龄段较低的儿童,在观看动画电影中的不良的情节后,很有可能错误地将过度“表演行为”与“游戏行为”等同起来,甚至导致非故意伤害事件的发生。

首部《熊出没》动画片获得高收视率,也逐渐衍生出系列电影,如《熊出没之过年》、《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等,然而随着动画电影的热播,并非所有人都叫好,质疑声音也越来越多。首先是语言的不规范,一些家长观看后指出在《熊出没》某片段仅仅3分钟就有不文明用語。表面上这种画面为卡通人物的正常嬉闹场景,是一种幽默的逗乐方式,实则是对于不良的行为文化的传播,儿童在长期沉浸式观影过程中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了各种不好的模仿事件。[2]动画作为儿童童年影娱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低俗的“表演行为”问题不容小觑,但完全彻底杜绝不规范人物“动作表演”元素的使用,则会使动画作品失去表现力。因此,如何把握人物动作的规范性在动画作品中的使用程度需要人们深入研究。[3]

二、动画电影中不恰当“动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健康的成因与影响

“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所在,“儿童动画片中内容尺度问题”也是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有很多,格伯纳的培养理论认为,过度沉迷于电视电影

会导致一种“主流”影响,会让孩子以为电视电影节目的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呈现,当孩子把动画片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候,由于感官受到影像刺激,可能引发强烈的认知加工和兴奋的情绪体验,严重的会引起行为辨别能力的缺失,导致无意或者刻意模仿的错误事件的发生。儿童发展理论认为机体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论,即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影响都儿童的发展,只是每个因素影响的比例不同,且这种发展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随着孩子的年龄而改变的,而随着儿童年龄的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的比重越来越大。后天环境主要影响儿童的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心理方面主要指性格、人格、心理状态等方面,身体主要指行为语言举止等。类似的,勒温提出 B = f( P.E)公式,指出人格特征和环境因素是形成个体的行为的关键因素,个体行为的先天可能性是由人格特征决定,而这种先天条件实惠被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潜在地改变这种先天倾向性,后来众多学者研究中证实这种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因此,在当今媒介生活中,儿童观看什么内容的动画电影对于其影响及其甚大,《熊出没》系列电影存在的暴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这是视听环境已经是大规模长期性的,可是儿童在观看动画电影中浑然不知这种环境对于自己影响,直到出现刻意不良性模仿事件才引起家长和社会关注。

毫无疑问,儿童动画电影中的“表演动作规范问题”对于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除建立健全相关的行业规范监管体制外,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家长自身在选择影片时候必须要有甄别能力。优秀的儿童动画电影作品应以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传播优良道德品质为宗旨,以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与美学特征给人以美的教益,使受众在丰富的审美经验中怡情、启智、向善。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动画艺术美育的内容更加广泛,实施更加便捷,艺术样式更具当代性与娱乐性,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改变动画中的“不恰当动作行为现象”,动画美育功能的实现将提高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审美素养,使其学会甄别、拒绝动画中的低俗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民族动画的恶趣之风。从长远来看,动画美育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结论

儿童动画电影本应是启迪心智,筑建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艺术载体,但在传播媒介全球化、产业化的今天,动画电影艺术逐渐沦为资本运作的“乐土”,表演失度,不良兴趣泛滥,国产儿童动画电影低俗化现象越发受人诟病。儿童不是商品,不是商业媒介游戏下的玩物,国产动画电影也不是低俗娱乐的培养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美育工作的发展高度重视,美育成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乃至提升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儿童动画电影作为传播与教育的重要媒介,更应主动承担美育的重任。如何遏制国产儿童动画电影中人物的不恰当“表演动作”低俗成分,使娱乐与美育形成良性互动,让动画电影积极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育,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益,张勇庭,吴寅.《熊出没》现象与启示[J].群众,2013(10):85-86.

[2]魏健.动画片《熊出没》的低俗化问题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6(02):94-96.

[3]严晓青,吴晓燕.国际视野下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1):84-87.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传统文化视野下:国产动画审美形态的变迁研究”〈项目编号:DM202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江锐

上一篇:海关税收职能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书法文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