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思考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政府政策支持以外,加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升学和自主创业这三种主要出路方面的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高校毕业生除了部分同学选择升学考研和出国留学之外,大部分毕业生都要面临择业就业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思考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教育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教育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对于教育研究,各类高校定位不同。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坚持“产学研”结合,实现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行业创新相对接;加大教育研究的经费投入,提高教育研究工作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研究;问题及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教育研究工作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

教育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由于高职院校的职教属性,一些领导和教师片面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一些学院领导没有认识到教育研究工作对学院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将教育研究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研究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没有认识到教育研究工作对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些定位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学院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研究氛围,教师没有开展教育研究的动力和积极性,教育研究工作开展的不普遍,撰写论文不主动,很多人只是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应付要求才承担课题项目和开展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普遍不高由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或技校升格而来的,教师普遍缺乏参与教育研究工作的意识与经验,没有经过教育研究工作的历练,对于教育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知之甚少,在教育研究项目的申报上往往无从下手,选题随意性大,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研究项目,项目的整体研究缺乏规划,甚至难以真正完成。另外,由于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专门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员更是少之甚少。

教育研究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各高职院校成立时间短,教育研究管理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处于从无到有的阶段,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制度不全,缺乏专门的教育研究管理人才。通过对笔者所在省的多家高职院校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研究管理措施照搬普通高校的制度,缺乏对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对激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政策缺乏针对性。某些高职院校的教育研究职能部门既要承担教学研究的管理工作,还要办《简报》和《学报》及准备上级各项评估材料等工作,一套人马多项职能,工作往往是多而不专。由于人手受限,教育研究职能部门对课题的管理无法达到全面管理的要求,对课题只注重立项和结题而忽视过程管理,对论文只追求发表数量而忽视质量要求,对课题只起到公示发布的作用而忽视对研究成果的应用。

教育研究课题的质量普遍不高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者所占比例较低,且有相当多的高级职称教师是由原来的中专高级讲师直接套转而来,教育研究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受教育研究力量薄弱的影响,高职院校很难产生高质量的教育研究成果,况且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育研究的认识不到位,教育研究的目的不纯正,只为了晋级和评职称添加内容,经常是大张旗鼓地立项开题,却没有研究过程和操作即草草收尾,所以也根本谈不上质量。另外,在教育研究的针对性上,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得也很不够,没有充分表达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真谛。

教育研究课题的经费普遍不足由于高职院校职教属性的特色,专业学科的局限,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项目来源非常有限。由于学校级别不高,教育研究职能部门很少参与政府研究规划部门的会议,了解、收集教育研究信息的渠道狭窄。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课题主要来源于各级职业教育学会和行业学会,只有个别学校有教育厅及教育部的教研课题。由于学校教育研究力量有限,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项目几乎没有。即使有一些课题专项经费也很有限,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比,大多数经费只能依靠学校自筹。因此,高职院校课题研究的经费普遍不足。调查还发现,诸多教育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往往由少数人的少数课题把持,而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却得不到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科研的发展。

教育研究工作的实施对策

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研究工作首要任务是抓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战略性研究,为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决策咨询。应紧紧围绕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就业导向、素质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在教学领域要从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入手,以教育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最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就业观,办出具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育研究队伍的主力,要引导“双师型”教师把教育研究工作置于学校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提升自身的职业境界。要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队伍。(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应建立较完善的教育研究管理体系,搭建教育研究活动的两级平台,建立学院、教学系部两级教育研究管理体系。要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学院的教育研究任务,将学院、部门和课题组教师三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团结协作,以确保教育研究工作落实到位。(2)要制定教育研究工作的考核标准和奖励措施。对教师应根据不同聘任岗位提出不同的教育研究工作数量和质量要求,把研究创新和服务纳入岗位职责。对高级职称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研究要求,用政策杠杆来调动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工作的积极性。(3)要重视各类教育研究活动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应以校本研究为基础,把仅停留在教研层面上的研究引向课题立项研究的层次上,通过课题牵动建设起一支“双师型”的教育研究队伍。

加大教育研究经费投入高职院校首先要完善校内的教育研究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教育研究经费资助机制,扩大教育研究经费资助的范围,加大教育研究经费的资助力度。对于获得立项的课题,应当给予配套资助。对学院每年立项的院级教育研究课题,应以经费资助方式鼓励教师深入开展研究。要加大应用性课题的奖励力度。同时,要想方设法筹措教育研究经费,组织力量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和社科基金项目,争取立项单位的资金支持。

提高教育研究工作的管理水平教育研究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教育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促进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研究管理工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育研究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素质除了依靠教育研究管理人员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育研究管理人员奋发向上,为教育研究管理人员提供有利的自主提高和发展的氛围,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教育研究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进修、学习机会。教育研究管理人员应树立“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要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熟悉教育研究管理业务,对研究人员成功申报课题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要不断完善教育研究管理工作体系,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做到既有利于教学工作,又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研究,逐步使教育研究工作规范化。

教育研究是高职院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发展特点,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只有发扬自身特点,树立“教育研究强校”观念,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才能不断积累教育研究经验,锻炼教育研究队伍。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决策部门、教育研究管理工作者、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学与教研并重,高职院校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才会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士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10).

[2]何同林,冯丹.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5).

[3]蒋伟,张博文.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作者简介:

孙怀忠(1967—),男,辽宁职业学院高职教研室副主任,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教育科研项目的管理及《企业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孙怀忠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思考论文 篇2:

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政府政策支持以外,加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升学和自主创业这三种主要出路方面的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除了部分同学选择升学考研和出国留学之外,大部分毕业生都要面临择业就业的问题。就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而言,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出路的指导十分重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出现了大众化趋势,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545万人,规模扩大了5倍。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有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200万个,而每年高校毕业生多达700万人,再加上每年10%左右的未就业往届毕业生人数,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可想而知,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各种客观原因,也有主观的因素。首先,从客观原因分析看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问题的根源。当前,多数大学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工作,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从主观因素分析看来,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难以就业,是因为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不明确,在迷茫和不知所措中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从学校、政府、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来解决。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主要靠大学生自己,学生提前接受毕业出路指导并且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思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关于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的思考

做好毕业生出路指导,除了要及时指导学生选择发展方向、明确奋斗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毕竟无论学生选择继续升学、自主创业,还是直接就业,最终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有利于充分做好求职准备,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成才的有效办法,大学生通过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可以发现自己所具有的潜质、优点以及缺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有目标的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克服弱项。因此,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在大学阶段做自己的人生规划,尽早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在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等各方面提前做好准备,从而有效提高就业能力。除了学生本人需要努力之外,学校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政府机关也应做好相关工作,以帮助毕业生更好的发展。下面主要从各个角度针对不同出路的毕业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进行讨论。

1.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首先,学生本人主观上需要提高就业的主动性。第一,先了解和自己专业比较接近的职业。问自己:做这份工作的话五年后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是否可以得到提升?若不确定,就查找就业资料库,把求职关键词和考虑的职务相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些职位是否符合要求。第二,写下工作目标,这个目标最好是在毕业的前半年或开始求职的时候就开始制订。工作目标要和当前的工作现状相符合,切忌“言过其实”。找工作时还要注意多家比较,这样以后也会更珍惜所得工作,更愿意为之付出,毕竟是自己花大量时间获得的。第三,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每个人的简历都应该是基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制作的,因此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实习,充实简历上的内容。另外,也可以增加一些相关的含金量高的证书,或者一些其他优势以向招聘方证明自己的能力。总之,大学生做好自我职业评估,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掌握未来,对职业生涯规划更是极具指导意义。其次,学校方面应该努力改善和提升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应该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改善所授课程结构。另外,高校应该尽早针对即将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课程,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将要面临的比如简历的制作和面试的注意事项等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前进行指导。高校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相对于小企业,大学生就业更青睐大企业,但是,小企业锻炼工作能力,更容易崭露头角,学生要善于利用小公司的长处。再者,政府方面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拓展,政策扶持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

2.高校毕业生升学指导。为了提升自身就业的砝码,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从实际情况看,高学历对成功就业起到一定的作用。2011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生初次就业率最低。因此,对于有意向继续升学的学生,学校老师应该尽早的合理引导学生做好升学的相关准备工作。对于升本、考研和出国这三种主要的升学方式,并不是每个同学都适合的,学生首先要确认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升学。当然,在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用人也越来越挑剔,考上研究生虽然能增加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但是,老师也要指导学生理性考研,避免盲目考研的出现,反而造成就业的被动性。毕竟最终研究生能进入高校发展的数量有限,大多数研究生在毕业的时候还是要重新面对就业的问题。当然,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政府需要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型人才模式转变为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2010年,国家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011年,国家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和规模,将2010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数按原则上不少于5%的比例调至专业学位。国家积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各省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也要加大专业机构调整力度,深度开展试产需求调研,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对就业状况不理想的专业,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3.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指导。面对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除了大部分学生选择就业之外,自主创业不失为大学生展现才智的另一种选择。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融资、工商登记、税费减免、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特别是到基层创业的毕业生,还可享受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等服务。如果自己有一定的创业意愿、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善做市场预测,善于捕捉商机,利用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的优惠政策,在自主创业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袁紫燕,张凤芳.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考察[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

[2]张天儒.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J].网络财富,2010,(4).

[3]张春.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周红利(1976-),男,汉族,河南浚县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本理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陈英楠(1985-):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陈英楠,周红利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思考论文 篇3:

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重点领域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对接产业需求,形成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努力为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创新型 高技能紧缺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CCBP模式

[作者简介]蒋青泉(1965- ),男,湖南洞口人,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高等职业教育;宋燕辉(1978- ),女,湖南浏阳人,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技术、高等职业教育。(湖南长沙41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YBB313)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赋予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新的时代内涵,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要求的矛盾,迫切需要加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步伐,改造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科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主动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重点领域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调研分析

下面以通信领域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调研分析为例。

1.调研目的。以国家和产业发展规划为导向,结合通信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研究通信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现状及需求情况,尤其是紧缺急需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及需求情况,了解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提出进一步加强通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2.调研对象和方式。调研对象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各增值电信企业,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及地方无线电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通信科研事业单位,通信行业协会。采取调查表、面谈、走访和专题会议方式开展调研工作。

3.调研内容。一是关于通信业人才资源情况,从专业技术领域、岗位、学历、年龄等方面分析现有人员结构,新增及减少人员数量及按专业和来源情况的分析。二是关于通信业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包括本地区、本单位对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有哪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类型、层次与数量;急需的管理人才类型、层次与数量;急需的技能人才类型、层次与数量;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现有储备情况;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各自的分布、结构;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培育方式及引进渠道。三是关于通信业人才发展的环境,包括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人才选拔、使用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人才激励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人才评价和考核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紧缺人才评价的标准和对紧缺人才的特殊政策。

4.调研结论。通过调研数据统计,通信业重点领域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是互联网技术人才、通信設备环境技术人才。其中,互联网技术人才是指从事互联网络技术体制、网络设计、网络优化、网络监控等领域的科研、开发、集成、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信设备环境技术人才是指从事通信网络电源系统、通信设备工作环境系统(如温湿度、电磁兼容等)和监控系统的科研、开发、运行维护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通过重点调研和个案分析,总结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了解重点行业人才紧缺的专业领域、岗位的人才现状,重点提出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需求情况,研究分析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对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分析报告。

二、明确目标定位,做好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层次的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是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抓住机遇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要承担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的任务,而且要努力成为行业领域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针对行业企业急需的一线创新人才培养,运用系统论的方式,从培养目标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注重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强调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在整体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突出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1.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适应一线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顶层设计视域下提出CCBP(Creation and Competence Based Procedure)模式。CCBP模式指向创新,旨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破旧立新、积极思考、勤学好问、大胆探索的素质和作风;实践能力主要是设计创造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CCBP模式基于工作过程,以能力为中心,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进行技术革新和业务开发的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

CCBP模式从多层面、多纬度引导科学地构建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职业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素质,在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基础上,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迁移和内化,创造性地完成职业工作任务,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从而引领高职教育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紧密结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构建,是控制人才培养规格、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指导培养过程的基本框架,使学生从知识层面、素质层面、思维层面、方法层面以及创新层面得到系统培养。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本框架包括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计划、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教学质量监控等,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各项教学活动、贯穿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做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全过程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在CCBP模式下,以行动为导向,构建符合学生创新思维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体系,体现强化素质、加强应用、尊重个性、注重职业实践与工作过程中的创新、整体优化、与时俱进的原则,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注重知识技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提高课程综合化、模块化程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构建创新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由文化与职业素质模块、岗位(群)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等组成。从三个纬度保障实施:一是学校纬度,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二是企业纬度,包括企业实践专家参与研讨、企业支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是社会纬度,包括政策环境、资源共享、经费统筹。

三、对接产业需求,形成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高职教育是一种发展人的素质和劳动技能的社会实践活动,素质结构的丰富性,劳动技能的层次化,加上人的个性的多样化,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复杂性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在“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发展产业”理念指导下,对接产业需求,系统构建“专业+技术项目+创新工作室”的专业教学模式,努力为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

1.采用探究教学方式,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探究教学是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对新情况做出判断和经验改造,其结果不是现有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深刻的未知体验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探究学习过程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

2.建设创新性实训基地,搭建学生创新学习平台。根据产業特点和技术创新要求,依托行业企业建设创新性实训基地,或者将原有生产性实训基地改造成为创新性实训基地,形成与行业企业完全对接的真实职业环境和技术创新环境,引入产业转型升级真实的技术革新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业务开发项目,以现场任务为学习情境的载体,搭建学生创新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这种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里,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创新过程,树立创新观念,学会创新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成为创新人才。

3.建立创新工作室,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充分发挥专家型教师的作用,带头成立创新工作室,聚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拔尖学生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主动与相关产业对接,开展与产业发展、企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活动,积极寻找合作项目,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带领学生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让学生在创新服务过程中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升个人素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以技术工程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企业的技术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管理,进而转化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创新等实践内容,形成学生作品或成果返还给企业,从而提高企业为学院提供优质实习资源的积极性。以技术工程项目为载体,提出与工程知识相关联的技术性问题和设计项目,进一步阅读技术文献、查找技术资料、拟定设计方案、进行工程设计、组织工程施工、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参加技术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工程实践的能力。

5.以创新设计竞赛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学院以创新设计竞赛为契机,把学生的注意力、创造力集中到专业创新实践上,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层次的科技创新以及技能竞赛,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规范、认真地完成所有环节,不论是否获奖,都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竞相迸发,创造能力尽情发挥。

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从多层面、多纬度进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直接指向教育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接通信产业,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引领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紧密结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徐敦楷.顶层设计理念与高校的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

[4]刘和忠,高新,姜生元.强化实践环节培养一线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

[5]王永生,屈波,刘拓,等.着力模式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5).

[6]郑勇,陶三发,谭子刚.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蒋青泉 宋燕辉

上一篇:英语教学与启发式教学论文下一篇: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