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剧教改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新教改背景下,课本剧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被引入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从介绍课本剧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其在语文教育中的教学价值以及实施策略,最后在分析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本剧教改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本剧教改分析论文 篇1:

语文个性化练习的设计

摘要: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真正的因材施教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学生的课外活动依旧比较单一传统,所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创新与个性化。

关键词:学生;语文;创新;个性化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为此,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真正的因材施教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并没有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课外时间依然只是完成单一的书面作业,沿袭着巩固、掌握知识这一传统的学习途径,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质这项复杂的劳动在课后变得如此简单、乏味,这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精神呢?因此,我认为在热热闹闹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不妨也腾出一点时间,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一、探究查询式作业:培养学生主体研究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使学生情与文相通,课前,我让学生收集阅读有关总理生前的动人事迹,课后我请小朋友们把他们搜集到的周总理的感人事件,讲给学生们听,大家一起分享,用心去体会我们的总理那种为人民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人们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学了《麻雀》,布置学生查找动物世界中的“亲子”事例,这样同学们就不仅把知识停留在书面上,而是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众所周知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小动物,而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则让学生去探究动物尾巴的作用,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打下基础,学生们在无形中就会爱上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我鼓励学生们用探索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人类家园的重要性,打下树立保护环境的决心。

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为孩子们的探究指明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和空间,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想象,这不正是学习的真谛所在吗?

二、操作表演式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全体学生乐意参与的作业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不嫌麻烦,改变单一的知识巩固性作业,把知识的掌握寓于生动的情境表演与动手操作之中。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布置学生剪、刻、画各种色彩缤纷的蝴蝶。课堂上,学生纷纷上台把制作的蝴蝶贴在黑板上,墙壁四周,于是,教室成了“美丽的蝴蝶谷”。学生为了完成制作蝴蝶这项作业,定要读课文、看图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定颜色,设计生动的造型。课文中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会摇尾巴的狼》、《谁的本领大》、《将相和》、《狐狸和乌鸦》等,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编排课本剧。这样,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为语文作业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激发了学生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社会实际性作业:培养学生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時,创造者还应有合作精神。因为,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前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后人从前提中得出结论。因此,在设计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时,完全可以和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学习《桂林山水》这课后,我建议学生利用假日,考察城中河水质和天目湖水质,并作简单的分析阐述,学生怀着对桂林山水的美好憧憬,走入现实生活中。他们询问附近居民,去风景区旅游,发现无论是城中河还是天目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源无非是生活垃圾和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通过实地考察,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纷纷表示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周围的环境。此外,我还建议学生与自然界开展心灵对话。在各种活动交往中,学生的眼光渐渐远大,胸襟渐渐开阔,与此同时,他们的协作交往能力也逐步提高。

作者:陈志珍

语文课本剧教改分析论文 篇2:

初中语文课本剧的研究

摘要:在新教改背景下,课本剧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被引入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从介绍课本剧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其在语文教育中的教学价值以及实施策略,最后在分析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本剧;实施策略;问题对策

在新教改的要求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强行灌输知识的授课方式,积极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良好学习方式养成的目的。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动着初中语文教学的转变,教育改革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加强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对此,语文课本剧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实践探索。

课本剧是将课文文本中所表达的情节内容、主体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等通过戏剧化的方式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真人演绎的一种教学方式[1]。课本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2]。

一、课本剧对初中语文的教学价值

1.提高学生兴趣及其综合素质

课本剧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原本枯燥的文本改编成可以参演的戏剧,这种形式的转变,学生自然会迫切地去思考选什么内容?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怎么演效果更好?为此,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应的文本内容,多方面查找相关的资料来扩充对内容的理解,这样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课本剧的编写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戏剧剧本写作知识,学生为此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才能进行改写创作。在剧本的写作过程中,要求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清晰鲜明地表现出入物特性,这个过程能够不断训练学生的语文基础,夯实文字功底。文本戏剧化可以将文本进行扩写、改写、续写和补写,多样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在排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依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安排导演、角色分工以及环境布置,讨论每一场景的环节、言语动作、表达意愿等,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能力。戏剧的参演者之间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整体的演出,因此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是重要的考验。

2.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的职业水平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讲,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本剧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较为沉寂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单一地灌输知识,学生也不再需要强行理解记忆知识点。合理运用课本剧能够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完美结合,教师在课本剧改写、编演安排以及后续评价的过程中对学生多加以引导,使其主动向相应的难点、重点发起探索,激发求知欲。学生在课本剧的整个流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自己的求知进取精神。如此,相应知识点得以被更深刻地理解记忆,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课本剧的编演涉及舞蹈、音乐、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想充分发挥课本剧的教学效果,体现教师在编演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文化素养,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并在实践教学中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二、语文课本剧的实施策略

语文课本劇要想在课堂中成功运用,教师需要依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一般来讲,课本剧的编演主要包括创作剧本、排演剧本、剧本演出和剧本评价四个阶段[3]。

1.创作剧本

首先要选择适合进行编演的文本内容,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课本剧的教学方式,需要挑选生动的记叙性文本。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讨论并得到最终确认的结果。剧本确定以后,需要对剧本进行编写。这一步需要建立在学生对相关文本的主体、内容、情景等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学生需要读原始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与扩充学习。在改写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照搬照抄原文的情景描述以及人物对话,这样的改编极为生硬,达不到“演”的目的,因此老师需要在改写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删改,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或者情节联系等。

2.排演剧本

这一步的关键点是确定剧本执行的导演,然后再分配角色进行排演。导演对整个戏剧的排演发挥着主导作用,角色分配、排演流程以及结果评价。导演需要合理安排排演流程,可以将整个流程分为初次排演、局部排演和整体排演。初步排演需要导演将不同的角色进行分析,明确每个人饰演的人物,要求演员掌握相应人物的台词、性格、社会关系以及出场顺序等。局部排演需要将小规模的情节进行一次初步的整合练习,是由个人向小组的一次迈进,需要不同组别内的角色明确自身的所处环境,进行角色配合。整体排演需要所有角色参与到整个戏剧的演出中,导演需要从整体L把握幕场之间的衔接、情节起伏、人物出场顺序、道具等的更换以及音效等的配合。导演需要对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以提高表演的质量。

在这一步中,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喜好、特长等给导演角色分配提供建议。其次,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记录以作为最后评价的部分标准。此外,对学生在排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应提供一定的帮助。

3.剧本演出

课本剧的演出一般都是在教室内进行,因此教师需要在演出之前布置好场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整地展示故事情节。在演出开场之前,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让观众带着问题来观看演出,思考演出所表达的内容,从而不使演出流于娱乐形式,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演出的过程中,人物对话是重点,通过对话来反映人物性格、社会关系、情节起伏,因此需要着重关注演出过程中的人物对话,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剧本评价

剧本演出完毕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价,以此来衡量此次课本剧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对语文课本剧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剧本的评价,还应包括对演员和观众的评价。表演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检查学生是否对表演前的提问进行了有效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交流各自的心得,最后得出统一的答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阅读,结合扩充的知识来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教学的要求。另外,教师需要对课本剧的排演进行评价总结,肯定剧本的创作者和演出者,并且指出在编写剧本以及演出过程中的不足,以便今后的改进和提高。评价方式的选择可以是教师总评、演员自评、观众评价等,最后记录评价的结果,作为相应的课程成绩。

三、语文课本剧在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1.语文课本剧应用中的问题

首先,新课改之后,课本剧的应用逐渐增多,但总体来看,课本剧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占比很小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深远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新方法在应用过程中的不合理而产生的效果一般所造成的现象。现有的考评方式仍然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在课本剧教学方式未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多数教师在教学考评的压力下选择传统稳妥的灌输式教育,而舍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准备的课本剧方式,因此造成课本剧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仍较为少见。

其次,教师指导不当也是影响课本剧教学方式应用的关键原因。初中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在编演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引导。然而,在初中语文的课本剧教学中,教师极易由引导作用过渡到指挥作用,参与剧本的编演,安排整个编演的流程,使学生服从自己的安排来进行演出,这样就严重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传统灌输教育。新课改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尽管教师包揽安排的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会得到很好的“演”的效果,但没有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这样的课本剧教学方式也就流于形式。

再者,课本剧的改编容易出现“娱乐化”倾向。受当前社会部分影视剧世俗化的影响,一些所谓“戏说”“恶搞”“杂谈”等娱乐消费为目的的创作方式也影响到课本剧的改编,初中语文的文本改编过程中容易出现與教材内容不相符甚至相反的演出,将原本较为严肃的教学娱乐化,偏离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最后,大多演出完毕后,缺乏深入的评价。有些教师在学生编演完毕后,缺乏对演出存在的问题、可以改进的方面以及编演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只是单纯地将其作为一种表演。这样既达不到教学方式改革的效果,又浪费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精力,也会引发学生的惰性,这会使学生慢慢消极应付课本剧方式。另外,缺乏严格的课本剧编演量化评价标准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编演过程或者敷衍了事。

2.语文课本剧应用中针对问题的对策

首先需要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课本剧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应大力提倡多样化方式教学,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主的教学成果评判标准。首先,教师应主动改变教学理念,适应多样化教学的趋势。其次,教师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合理适当地引导而非主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编演。再者,文本内容戏剧化应忠于原著,厘清课本剧内容的虚实关系。最后,教师应当建立相应的课本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课本剧编演的效果与不足,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并将其作为最终考评成绩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朱建.浅谈初中语文课本剧的编演[J].教书育人,2009(S5):42.

[2]朱会芳.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为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才智,2015(35).

[3]李一丁.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

编辑 冯志强

作者:曾凤英

语文课本剧教改分析论文 篇3:

优化语文课程体系 促进语文智慧发展

戚光宇,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科研部主任,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北京市教育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大学老教协特聘基础教育专家,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近年来,有六十多篇教研论文在各级专业报刊发表。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用全新的课改理念来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当前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语文课程该如何设置,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话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家语文课程的坚守与创新

——促进智慧发展的基础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发现,国内一些基础教育名校在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标新立异的惊人之举,就是首先从课程的教材入手。甚至个别学校几乎全盘否定了目前通常使用的国家必修和选修教材。好像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体现学校致力于改革的决心似的。于是乎,一时间,以改革为名的种种举措,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台。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各校自编的教材也是良莠不齐。其实,从民国至今,每一个时期的语文教材都是有着系统而又鲜明的编排体系的。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语文教材,无疑是在秉承过去的优良传统,继承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经过一代代的语文教育大家们的文化传承而形成的语文精华。尽管不同地区所使用的教材不同,编写者不同,但是都有着显而易见的特色和优势。无论从编写的意图和设计的理念、编排的体例和选文的质量,还是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角度上看,总体来说都是科学、合理的。

笔者曾经仔细拜读了几所名校的自编语文教材,的确有许多创新和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仔细研读后发现,这些自编教材均缺乏清晰的编排思路和编排体系,在选文标准上也只是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学养,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视角来整体架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所以,这些自编教材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而语文教学切不可抛弃了这个例子,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抓手和阵地。教材尽管只是一个例子,但一定要把这个例子用好。目前国内的语文统编教材相对于校编教材来讲,仍然是更可靠的强有力的抓手,对保证语文教学质量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笔者認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无论怎么改,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唐突冒进。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学校要切实坚守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准确把握和定位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因此,坚持用好国家课程中的必修与选修教材,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不能放松和忽视的。当然,对于国家教材的使用,在坚守的同时也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正因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所以要坚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又不能唯教材是从。比如,根据校情、教情和学情的需要,教学内容可以有所取舍,可以重新整合,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教学方式方法可以进行调整,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校本语文课程的补充与拓展

——促进智慧发展的关键

在上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时期,我国的课程结构已经开始了多元化发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几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校本课程已日渐成为我国课程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就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更明确地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既然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语文教师在用好教材、做好取舍的同时,还需要认真做好语文校本教材的拓展和延伸。因为语文知识浩如烟海,仅依靠课内的学习肯定是不够的。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拓展教材,又需要拓展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跟课内教学进度相适应的对教材知识的补充。语文课内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所以需要对课内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式的补充阅读。比如,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后,可补充跟这篇课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在教学诗词单元时,可补充相关词牌的知识和诗歌类型分类的知识。

二是就课内文章的学习开展专题式、拓展式的读写训练。例如,学习了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之后,可专门开展毛泽东诗词专题阅读课。又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必修四的宋词单元之后,我们开展了“诗言志词传情”的宋词单元专题教学。该专题教学活动还在全区的语文教研活动中进行了专门展示。笔者从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宋词就没有宋朝文化。对于宋词单元的专题教学,笔者的做法包括夯实基础积累、强化名篇诵读、注重鉴赏指导、探究疑难问题、开展语文活动等,并在此基础上,专门总结了诗词鉴赏的途径和方法。即紧扣提示信息、感悟直接抒情、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意象内涵、鉴赏手法效果、寻找关键诗眼、选准切入角度等。通过这样的专题教学,学生就会对宋词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还有,目前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入语文学科十五个任务群中,设置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阅读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和素养。例如,在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节选)之后,引导学生阅读了《边城》整本书,并且拓展阅读了沈从文的《长河》《湘西》《从文自传》等代表作品以及一些名家撰写的评论性文章,让学生对沈从文有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了解。

三是开设与“大语文”学习相关的校本选修课程。比如,大学先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实用写作等。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对必修、选修课程的学习外,還要积极开发并开设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笔者所开发的《古典文化与语文教学》《高中作文导与练》,以及笔者所在语文组教师开设的《CAP文学写作》《子衿悦读》《落墨听雨》《古典电影欣赏》《传播学》等。实践证明,这些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和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满足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促进了语文智慧的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促进智慧发展的保证

活动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重要载体和抓手。学校课程的实施,德育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成长的源泉。而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的需要,将语文活动、言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分别构建出三者自身的系统,整合为以素养为纲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以素养为纲,把语文活动作为与素养直接结合的轴心,根据需要整合言语文本和应用性知识,设计出任务群,落实课程目标。”其实,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课前的语文活动。比如,班级学生讲坛活动,主要是利用每天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学号顺序,轮流走上讲台进行主题和内容不限的演讲。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些紧张,但只要能够坚持活动一段时间,学生经过了练习和互相学习,都能够做到落落大方,甚至游刃有余。于是,可以发展到即兴演讲,效果会更好。

二是课外的语文活动。课外可以选择中华好诗词、好书大家读、爱国主义等题材,开展相关的经典诗文诵读、辩论演讲、走近大师等系列读写活动。比如,可借鉴河北卫视的文化节目《中华好诗词》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再比如,可开展班级辩论赛活动。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学生们对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精神存在争议,于是教师顺势而为,专门就此问题在班级内开展辩论赛。

三是校外的语文活动。一般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同,校外的世界同样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语文教师可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学生开展语文游学活动。例如,笔者曾带领2016届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先后去了山东曲阜和陕西西安,开展了分别为期一周的国学之旅。大家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在李清照故居,学生们再一次瞻仰了这位“乱世中的女神”的风采;在华清池,集体诵读长恨歌,并观看了大型历史歌舞剧《长恨歌》的精彩演绎,后来还在班级里排演了课本剧《长恨歌》。通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在语文教育改革的大潮面前,语文教育工作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并且积极地面对语文课程及高考的变革,既要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又要有从容安然的镇定。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一切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作者:戚光宇

上一篇:大学生教育目标研究论文下一篇:个性化体育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