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策略文化与包装设计论文

2022-04-28

【文章摘要】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创新农业品牌带来了机遇,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对于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品牌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销售策略文化与包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销售策略文化与包装设计论文 篇1: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

摘要:当前博物馆文化产业与文创产品的发展较为迅速,新时代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必须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节奏、符合大众化的审美、低调但却有高质量的内涵,才能够获得群众的喜爱。加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和应用能够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助力,带动整体文创产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开发和应用当中,应当依据馆藏资源和展览内容,精心研发文创产品,完善博物馆文创产品融资渠道,加强理论研究以及博物馆文创产品人才建设,完善文创产品的销售策略,降低销售成本,整合多途径开发创意,拓展文创产品类型。

关键词:文创产品;博物馆;文物开发;文化产业

1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

1.1博物馆文化产业与文创产品的发展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经贯穿在社会经济的各行业各领域,呈现出多向交互的融合形式。《关于公布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创造性地把文化创意产品定义为具有创造性的、服务于公众的社会教育项目和文化创意衍生产品。自从2015年《博物馆条例》颁布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明确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文旅产业等相融合,在不违背基本宗旨的前提下不断开展产品开发和经营活动,这为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当前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较为迅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创产品是商品的一种,需要有宣传、推广、品牌塑造等等商业流程才能使得它的流通更为迅速和具有广阔度。但是,由于宣传不足,以及博物馆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当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给予大众的印象是同一型过高、特色化不足,难以形成差异化的营销品牌和营销方法。此外,商品管理和经营权不明确,也容易导致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出现问题。传统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开发、设计和营销的一系列过程当中,往往是和博物馆的展览等基础业务混合在一起完成的,没有形成独立的产品设计部门、业务部门、营销部门、售后部门和新产品开发部门,这容易导致博物馆的员工分工不够明确,无法集中精力致力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意开发与应用研究当中,并且在持续经营和资金供给方面也容易出现短缺情况,创意的同质化严重,将使得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进程受到限制[1]。

1.2新时代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定位

首先,设计者应当熟悉与该文创产品相关的博物馆文物或信息资料的相关知识,并从横向比较其他物品和纵向比较该产品发展历史这两个维度去综合考虑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案,并融入现实生活当中的各项实体元素当中,实现“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文创产品设计理念,让文创产品消费者能够感受到文创产品设计者的用心以及文创产品相对于其他产品的特殊性,从而刺激相关需求的产生和持续。

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要详细了解公众需求和市场需要,应当充分根据走访、调查、实验、模拟等方法全面摸透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潜在市场,并与竞争对手相比较进行分析,取长补短,不断强化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应当不断地探索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的建立和影响力的扩大,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并注重创造性与实用性的结合,融入一些新颖的、时尚的审美元素,注重创意类logo的设计,造型别致、做工精细方面也要重点考虑,走亲民路线,注重性价比。

2加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和应用的意义

2.1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助力

博物馆文创产品本身属于文化产品的一种,消费者通过接收文创产品宣传广告和购买产品进行使用和收藏这一过程,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博物馆文化和历史文物当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加强人们的文化素质。并且,文创产品由于其自身的吸引力,还能够形成舆论方面的巨大效应,为推动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动力。博物馆文创产品在设计前,需要综合集结相关文化工作者的智慧,这对于促进社会科学类的文化研究领域产生新进展大有裨益;文创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能够形成博物馆其他活动与之相匹配的连带效应,促进博物馆文化的多元融合与整合传播;在文创产品设计后的运营与应用过程中,则能够发挥文创产品的经济价值,促使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更好地發展。

2.2带动整体文创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加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能够推动文创产品在商业化的生产、销售、售后、流通等环节过程中加强其自身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响力,并能够形成产业链,刺激消费,促进生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价值。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能够促进博物馆产业、文化产业、设计产业、手工艺产业的联动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企业的业务发展,并为与文创产业相关的供应链和终端商家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能够促进整体文创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并且,文创产品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实践机会,为未来同类文化市场与产品的开发、管理、运营、推广形成优质的前人经验以供参考。

2.3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文创产品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思想内涵,将我国优秀的思想理论熔铸于具体的产品当中,能够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也可以成为文化热爱着研究文物和文化的重要依据,并通过实触到手的物品质感去感受到集合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智慧的产品所带来的精神氛围,从而净化心灵,提升人民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更好地满足人们体验文化特色、不同地区风土人情、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展现形式等精神需求。

2.4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文创产品的推广还可以塑造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发挥文化对人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作用,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向往与追求。在文创产品的运营与开发当中,传统文化当中的各个细微方面知识与明细的内涵都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高频次地出现在大众的眼前,从而为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供更多的时机。在文创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的过程当中,传统文化也随着文创产品的流通而得到传播,消费者在关注文创产品的同时必然会加深对文创产品背后的文化理念的理解。

3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和应用策略分析

3.1依据馆藏资源和展览内容,精心研发文创产品

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信息资源都十分丰富,在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应用设计价值和审美价值,并通过找到衔接点来打造馆藏物品与文创产品的够用桥梁,促进馆藏文物的价值逐步转移到文創产品当中,增强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促进其深入开发。在文创产品开发的过程当中,依据馆藏资源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也不是将现有的文物资源通过同比缩小等方法完全照搬照套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当中,而是通过浓缩馆藏文物所体现的思想内涵,而后在设计过程中运用这些思想的精髓作为理念去进行创意构造[2]。例如,北京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与应用中,封建时期的宫廷建筑可以成为主要的馆藏借鉴文物,将宫廷娃娃等文创产品通过精心设计研发出来,一方面能够融博物馆历史文化于一体,另一方面也能够带来更加有趣更加有民族特色的创意。

可以结合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来开发和设计文创产品。内容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而文创产品若基于具体展览内容来进行有时效性的开发和设计,则能够大大增强大众的购买欲望,并发挥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促进文创产品的价值和内涵通过展览这一活动形式更加深入人心[3]。文创产品设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和用心体会博物馆展览内容的主要价值和其表现形式、呈现状态与发展历程,并深入剖析清楚受欢迎的展览内容具体受欢迎的原因,充分开发其隐藏价值,将展览信息一定程度上融入文创产品的各项元素当中,从而拉近博物馆与消费者、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促进消费者人群数量扩大,强化文创产品的应用。

3.2完善博物馆文创产品融资渠道

应当加快完善博物馆融资体系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与银行、金融集团、广告商之间的合作,从而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完善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在对文创产品的前景进行设计和估量的同时,可以聘请专业资产评估人员和产品设计师、市场调查师对文创产品的未来发展进行综合性质的评估和考量再做出决策,减少其生产之后所产生的风险和潜在性隐患。应当促进博物馆融资渠道与供应渠道形成联结性优势,大力开发新渠道,通力维护传统渠道,并通过节约成本来赢得空余资金,通过开发其他业务来赢得文创资金,通过项目建设的优秀成果来获取更多国家资金的支持,从而更好地解决文创产品的融资成本问题,为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获得更多的良机和资金基础[4]。

3.3加强理论研究以及博物馆文创产品人才建设

为了保证博物馆文创产品能够有更新、更有意义、更能够获取市场的创意,则应当不断加强对于文创产品和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在理论方面进行创新和融合,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设计思维、创意审美、大众市场需求等等的分析融入设计和开发元素当中。要加强博物馆文创产品人才建设,加强文创人才的招聘力度和筛选严格度,不断引进理论和实操能力都足够优秀的综合性设计人才与管理人才,将设计和开发分部门、分人员进行专业工作任务制,构建一支团结、高效的文创人才队伍,并开展头脑风暴,集结员工思想的精髓去更新和完善设计开发理念,并将管理层的运营开发工作与设计者的设计工作相结合,从而使得各部门能够配合进行好文创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相关工作,并通过这类工作成果吸引更多优秀的、对文创产品工作有兴趣与热情的高质量人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人才机制,为文创产品开发与应用的强化保驾护航[5]。

3.4完善文创产品的销售策略,降低销售成本

文创产品在应用过程中,应当坚持多渠道的销售策略,除了传统的博物馆馆内销售渠道外,还应当多多扩展会展销售、展销会、活动类销售乃至延伸到线下手工艺品门店,从而形成多维一体的销售网,促进文创产品的终端链能够更好地延伸到更多有需求的顾客那里,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购买文创产品。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淘宝、京东、苏宁、美团等大型电商平台进行与线下文创产品销售相搭配的线上文创产品销售,让顾客能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更好地选购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文创产品。此外,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在官方网站设置内链、建立网络商店等方法来强化线上销售的渠道,进而增加许多隐藏客户。

部分文创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导致这类产品无法被工薪阶层所接纳。为了完善文创产品在各级市场上的活力,则应当通过降低销售成本、减少中转成本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改良。可以从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去除不必要且对产品设计的外观和内涵影响不大的无效工序,选择高性价比的生产材料,在保障文创产品基本功能和外观的情况下,减少装饰物品的用料量和用料价格,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也就可以降低销售成本,从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被大众所接受和购买。

3.5整合多途径开发创意,拓展文创产品类型

博物馆可以广泛向社会有偿征集文创产品创意,一方面能够通过社会大众的广泛资源来获取最佳灵感和创意样本素材,使得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变得更加优质化;另一方面,这也是接收社会大众集中反馈的真实数据,能够成为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开发与应用方面决策中使用的重要数据,为文创产品提供元素选取标准。还可以寻求创意设计合作伙伴,与产品设计类公司通力合作,互助共赢,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人才的互补,每隔一段时间,互相帮助对方推荐一些产品,又实现营销推广上的互助,提升双方团队的交流频率并增加双方的创意产品来源。

目前博物馆的主要文创产品类型是图书类、旅游纪念品、历史文物复制品、印刷类文物图像等,在类型方面具有局限性。博物馆应当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创产品思维限制,将提供产品转换成文化产业中既提供产品又广泛提供文化服务的思维运用在文创产品开发应用当中,可以将与博物馆展品有关的文艺汇演、收费节目融入到文创产品类型当中来。此外,博物馆附近的餐厅、咖啡厅、展览室、图书室也可以成为文创产品产业链的一环,作为留住顾客而提供服务的商业设施,成为拓展顾客消费文创产品的圣地。

4结语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博物馆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拥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可以将其源源不断地用在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当中,使得博物馆文创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加符合公众的热爱,促进博物馆事业和产业双丰收,发挥文化的经济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玫.非遗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J].神州,2019(15): 28+30.

[2]陈璐.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1):16-19.

[3]潘雪梅,万汉.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理念与原则:以四川三苏祠博物馆为例[J].绿色包装,2016(5):53-56.

[4]刘容.免费开放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与观念困扰[J].东南文化,2019(5):115-120+127-128.

[5]朱磊,李冯添.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初探: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8): 103-105.

作者:白筱媚

销售策略文化与包装设计论文 篇2:

创新农产品包装设计与地域性品牌的探析

【文章摘要】

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创新农业品牌带来了机遇,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对于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品牌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产品包装和地域性乡村品牌建设并未构建一定的关系,文章将通过深入剖析农产品创新包装设计与地域性品牌塑造之间的关系,提出品牌塑造指导下的农产品包装设计理念,从包装设计着手来规范农产品的销售策略,解决农产品品牌构建与营销问题。

【关键词】

地域性品牌;生态农业;品牌设计

1 农产品包装设计与地域性品牌的关系

1.1地域性文化的影响推动农产品包装设计创新

地域农产品包装设计不但对宣传当地文化有一定的效用,而且对地域品牌的构建与塑造起了良性的推动作用。例如湖南省株洲市“荷塘月色”风景区,倚靠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追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脚步,逐渐打造了地域性特色文化品牌。就目前“荷塘月色”农产品包装设计来看,无统一的外包装,还是以非环保塑料等材质作为包装,为了进一步统一规范农产品包装设计,形成品牌意识,极力打造“荷塘月色”农业品牌,达到品牌的推介作用,团队小组设计出一套能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与实惠的包装,解决现有包装存在的缺点,以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来贯穿在整个设计之中,对其农业品牌价值的提升进行创新设计。

1.2农产品包装设计促进品牌文化的提升

给具有天然特质的农产品披上质朴归真的外衣,赋予它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让美学经济主导农业文化创意的发展,使文化创意的融合达到制高点,这些都是农业品牌的创新基础,地域化农产品包装设计,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开发创新活动,实现了本土产品的本土沟通,将本地域的特色风格以及当地人文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归纳、整合,共同为品牌的整体形象再创辉煌。以人为本的情感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实现地域农产品品牌的价值,品牌作为农产品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使得地域文化更广泛的传播。例如受台湾客家地域性文化的影响而打造出的客家桐花祭品牌,创造了数百种文化创意商品,它深耕文化、提升产业、带动观光,酿造出文化创意背景下农业的发展特色,促进了品牌文化的大力提升。

2 对农产品品牌构建的思考

2.1农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形象思考

从农产品的推出到产品品种的不断更新与多样化,加上品牌文化理念的不断注入,使得包装设计这一活动成为推介品牌的重要环节,回归原点最重要的还是包装视觉形象的设计。从视觉心理认知的角度来看,品牌是消费者认知商品的工具,包装设计则是树立品牌视觉形象的载体,在展示商品时包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农产品包装设计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视觉形象的统一性,能很大程度上塑造品牌形象。

2.2农产品包装设计的材料思考

首先,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与大自然联系紧密的设计方案才可得到认同。回归淳朴、自然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包装设计理念。例如台湾的农业品牌--掌生谷粒,向外输出文化,传递台湾土地生活的文化价值,这些具有自然特色的包装设计充满了人情味,清新淳朴。设计者通过对自然物品的合理利用或重新塑造,巧妙地达到了商业和环保的双重目的。其次,不跟风设计华丽的包装外表及过度包装,应实行减量化包装设计,注重绿色包装,减少包装的二次污染。农产品包装的环保化设计是大势所趋的,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才能适应现代消费的绿色观念。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使用快速再生的资源等等,都是现代农产品包装设计以及人性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考虑的因素。

2.3农产品包装的“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效应

地域性包装设计创意发展中,“体验”是个人心智状态与事件互动所产生的结果,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体验。就发展生态农业品牌而言,体验是以地域文化为舞台,农业包装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进行的创意设计。特别要讲究融合,通过创意把农业做成没有边界的产业。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农产品包装创作的中心思想就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灵感、创意、巧思,使顾客融入其中,而产生出难忘的“体验”。

包装本身的功能性必然重要,但目前强调的比较多的是其附加价值或消费包装时所体验的愉悦感受。因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美感或艺术是引起消费欲望的最佳利器,称之为“美学消费”。人们重视的已不再只是功能性与价格的产品,对于美感、品味且独特的追求有着更强烈的欲望。消费者想要的不只是仅仅满足对产品的需求,也希望让消费过程成为兼具基本需求与精神满足的体验。有专家指出,“只要有文化创意,农业的任何资源都可以“点石成金”,这其中的包装作为传达美学的载体,包装创意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说,融入更多的生活美学无疑是受消费者所最终青睐的。

3 结语

现代农产品包装设计理念,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极大的推动了乡村文化品牌的提升,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已逐渐考虑到人与自然、设计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本文探索出农产品创新包装设计与品牌塑造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关于促进乡村文化品牌的理念,得出相关结论:农产品包装应该在地域文化品牌打造的策略指导下进行设计,品牌形象需在政府的规划管理中统一而又多样化,产品包装才得以完善与整合。如果说包装设计的视觉形象是城市的一台公交车,那么,品牌概念下的包装设计就是公交车的终点站,把最美的风景留在了终点。这种和谐理念是在今天人性化设计趋势中所提炼出来的,比如对天然环保材料的巧妙使用、对传统工艺的挖掘开发,使现代农产品的包装设计能够将地域文化、历史传统、自然环境等有机地进行整合,回归原始和健康的消费需求,打造出“循天道,益健康”的和谐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华.产品包装的生态化设计[J].江南大学学报,2007⑵.

[2]揭谜.区域性农产品包装设计研究[J].2014(04).

[3]王艳.论农产品区域品牌[J].江苏商论,2008,(10).

[4]邱志涛.现代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J].包装工程,2002(06).

[5]李颖宽.包装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96.

[6]谭晓宁.原生态农产品的标志以及系列包装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

作者:李双蓉 喻子龙

销售策略文化与包装设计论文 篇3: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概貌

经过了後现代主义思潮的洗礼,设计不再被统一标准、固定原则所规范,设计的发展也趋于丰富平缓,开始进入到一个多元交融的时代。今天,不管是设计师还是消费者,都已经不再把设计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有用的物品。设计师在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有用产品的同时,也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甚至希望把文化、情感、环保等观念一起融入到该产品中,使之成为美好生活及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消费者也已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功能,同时他们还期望产品本身能够传达应有的品位、个性,以及环保意识、文化理念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已经成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集合了科技、美学、语义学、符号学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人类智慧。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只要有一支铅笔、一张绘图桌就是可以从事设计,以至于美国著名的设计师雷蒙·罗维(Raymond Loeway)声称自己的一些好设计就是画在香烟盒背面的。然而在今天的设计领域中,一支画笔打天下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不了解科技、不掌握科技,就已经完全不能够在设计行业中生存了。

如今一件比较复杂的技术产品,设计师需要在科技人员的支持下才能够完成整个流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工程师提供有关技术参数来保证设计造型实现的可能性。反过来,工程师也需要在设计师提供的数字模拟实物中看到一件设计品在磨损、破裂和时间的影响下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设计师、科技人员彼此为对方提出建议,在相辅相成中实现技术所能支持的最好的外观设计。这种合作会为设计师提供有关外观造型、材料使用等非常有用的建议。设计师的设计过程成了了解科技,并与工程师共同合作,然後通过设计使用户更加方便地使用技术的过程。今天的设计将不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与科技人员的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换句话说,科技更为设计师放飞想象增添了一副隐形的翅膀。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IDEO”,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共有300多位员工,其中有一半是工程师,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大卫-凯利(David Kelley)就是斯坦福大学在任的工程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

在工业化时代,设计往往为了迎合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而抹杀了设计师的个性与消费者的精神诉求。因为在当时没有足以支撑设计师个性表达和消费者精神诉求的科技力量。但是今天的设计师已经从庞大内部结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设计师在形式表达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迎来了“纵情恣意”的黄金时代。同时,今天的消费者也希望用代表自己品位的物品装饰自己的房间,用有特点的产品表达他们的个性,也就是说,购置日用消费品的过程成了个人风格化的过程。尤其是那些紧跟时尚前沿的年轻人,几乎每天都在关注着时尚个性产品的出现。正如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Pierre Jie ROM)所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求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

世界著名的日用品生产厂家阿莱西公司(Alessi)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多年来,阿莱西先後与200多位设计师合作,比如:法国的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美国的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德国的理查德·沙伯(Riehard Sapper)、意大利的亚力山士·蒙迪尼(Alessandno Mendin)、阿契勒·卡斯蒂格利奥尼(Achille Castiglion)、史蒂凡诺·乔凡诺尼(Stefano Giovannoni)等世界顶级大师,推出了一大批时尚而又个性十足的产品。

法国设计界的“鬼才”菲利普-斯塔克为阿莱西设计了水壶、搅拌器、榨汁机等诸多厨房用品,他设计的柠檬榨汁机几乎成了阿莱西公司的标志性产品。斯塔克1998年为阿莱西设计的塑料苍蝇拍,因为把传统的网眼呈现为人脸的图案而在市场上十分畅销。阿莱西还聘请了美国後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迈克尔-格雷夫斯重新设计了理查德·沙伯曾经设计的“会叫的水壶”,尽管这把壶价格不菲,但从销售业绩来看,仍然是相当出色的。正因为有众多大师合作,阿莱西奉献给世人的每一件产品都堪称经典。

现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德国是最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之一,他们把环境保护作为设计最好的美德。为此,德国提倡在设计中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提倡材料的重复使用。为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废料和废气的处理、回收等问题。在这一原则下,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好主意,比如用纸制作板床,用薄煎饼替代巧克力外层的包装,用爆米花替代电器纸箱里的塑料泡沫等等。在英国,政府要求2016年起所有新建住宅都必须是零碳房屋。2002年建于伦敦西南部萨顿市(sutton)的贝丁顿社区(BedZEd),是世界上第一个零碳社区,也是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的原型。美国的工业设计师协会每年都要评选卓越产品设计奖,而“生态保护”被认为是优秀设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环境保护的时代呼声中,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也把节能的生产方式作为自己的经营策略。世界上最大的商用地毯制造公司英特飞公司(Interface)总裁雷·安德森(RayAndresen)在1994年提出了公司的环保目标:“零影响、零足迹”,他把2020年设为“零排放年”,希望到那时可以成功地登上“可持续发展之峰顶”。正如安德森本人所说:“我们现在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一流的,因为它们都是在‘为了持续应用’的原则下设计出来的。”另外,安德森又创造了新的销售策略,改卖地毯为租地毯,定期让员工用新地毯把旧地毯替换回来再回收利用,通过反向循环以及回收技术,成功的搭起了生产材料的回路。世界最大的包装公司之一索诺科公司fsonoc01自1990年就提出了“我们既然制造了它,我们就要回收它”的许诺,开始从用户手中回收使用过的产品包装,该公司现在2/3的原材料来自回收的材料,这一政策受到了客户的热烈欢迎,并创造了收入和销售的新纪录。

有人统计,我们生活中的垃圾,有80%来自设计师的设计。换句话说,设计师也是垃圾的制造者。无法在土壤中分解的塑料包装和被丢弃的日用品,已经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环境杀手,日益掠夺着人类生存的空间。而对于起着中间作用的设计师来说,环保节能应该成为自觉的职业道德。今天,一件优秀的设计,不仅仅在于它的造型,还要考虑到它是否环保,环保已经成为设计批评的重要标准。彼得·多默在《1945年以来的设计》一书中写道:“在通常情况下,有用和令人愉快意味着一件物品必须具有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满意标准。”

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被不断开发出来,包括光电板、集热器、吸热百叶和有效的遮阳织物,以及太阳能集热器、双层隔热玻璃、太阳能发电设备等等。如太阳光二极管玻璃窗就是一种人工智能玻璃窗,使用这种玻璃窗可以保持室内冬暖夏凉,非常有效地节约能源。这种窗户有两种设置,如设置在冬天档,玻璃窗就会尽可能地吸收室外光线,并保持室内温度,却不使之散发;如果设置在夏天档,则大量反射阳光,阻止热量进入室内,保持室内凉爽。

日本福冈1995年建成的超生态楼,是利用自然通风和绿化调节室内环境、节约能源的典型例子。超生态楼是一座集购物、办公的综合性大楼,它的特别之处是外墙采用了阶梯式的绿化带,种上花草和树木後,形成了都市里的一座“小山”。“小山”上绿树成荫、清泉潺潺,人们可以在上面休憩健身、谈天嬉戏,这样的情景俨然是一副都市田园的浪漫意象。同时,绿化墙还会起到隔热和保温的作用,为室内带来了自然、稳定、舒适的温度。

更甚至有些设计师还致力于研究开发一些低技术的手动工具,而消费者也逐渐乐于使用这些环保有趣的可爱工具。2000年获美国工业设计卓越奖的“Oralagex Ojex”手动式厨房榨汁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榨汁机流线型的造型带有几丝怀旧的浪漫,看起来轻松活泼。它操作简单,采用杠杆原理把榨汁的工作程序通过一个手柄的压力来完成,不需要任何电子能源和复杂的程序设置。产品省事省力,节约能耗,使用寿命还非常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使人心情愉悦的物品会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使人更好地工作。在信息社会里,网络和虚拟社区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于是人们对功能齐全、方便舒适、温馨体贴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就更加迫切,换句话说,除了功能以外,设计还承载了慰藉人类心灵的重任。苹果公司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一向关注“情绪”、“感情体验”和“愉悦”,他通过iPod、iMac、iPhone、iPad等一系列极具感性色彩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日本的GK设计公司把表达“真善美”作为设计的目标,认为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

苹果公司iMac的成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外观优雅流畅、色彩艳丽的iMac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人们惊呼:电脑也可以设计成这样!人们第一次可以透过机箱看到电脑的内部结构,虽然那些错综复杂的电线和集成电路板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至少可以看到“里面的样子”了。iMac的出现为冰冷的办公设备和沉闷的办公方式增加了色彩和活力,在一霎那之间就让人产生了对它的亲近感。

如果说具有浓厚人情味的设计是关注人类精神层面的话,那么人性化的设计则关注的是人本身,即使用者。在这样的设计原则下,就要把人作为设计的重要参数。这就要求设计师要考虑远比造型色彩更为复杂的问题,这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机工学、美学,以及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等。例如一件新产品的开发,首先要调查产品的消费对象,包括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消费方式、心理需求,以及偏爱的造型色彩、可以接受的价格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产品设计的定位,这样才能使产品有针对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设计中考虑特殊人群对产品的特殊要求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往往对产品的造型、使用方法和心理都有比较特殊的要求。美国人迪恩·卡门(Dean Kerman)设计的“iBOT3000独立机动系统”轮椅消除了残疾人使用传统轮椅时需要仰视的心理压力,可以和正常人平等对话。甚至在商场购物时,他们也可以不需要售货员的帮助,就能够拿到商店里上层货架上的货物和书架上的书。

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人口发展的趋势,因此,为老年人而设计成为设计师们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在市场上看的各种品牌的老年手机,在功能上均具有“三大天王、七大神键”的特点,而且设计入时,色彩醒目,深受老年消费者的喜爱。为老年人而设计体现了社会对老人的关怀,也使老年人感觉到自己没有被社会抛弃和遗忘,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由此可见,人性化就是让消费者感受到触摸产品那一刹那的温情,体会到“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感慨。

信息时代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状态,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有失控的感觉。对于物质无止尽的追求让人们失去了价值的判断能力,人们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在崩溃。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完美的社会,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人类慰藉心灵的最佳方式。因此,人们渴望通过对文明和道德的强调来找回被技术所屏蔽的理想和追求。人们希望设计既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又要能够体现出人文关怀。

斯堪的纳维亚和日本是在设计中自觉体现人文关怀而获得成功的地区和国家。斯堪的纳维亚从发展现代设计之初就注重保护和传承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上世纪50年代就以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在国际设计界享有盛名。在吸收了现代材料和制造方法後,他们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手工艺因素和传统造型的特点,几十年来他们的风格几乎没有变化,但其良好的功能和精细的制作工艺,以及高雅的造型特点是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日本的现代设计虽然发展比较晚,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人努力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并将其精髓注入到现代设计中去。日本设计精致、细腻、柔美,注重细节、体贴入微,既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日本产品热销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这些把人文关怀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国家和地区,为国际市场提供消费品的同时也在传播他们的文化,他们的设计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发扬者。

今天,有关什么主义的话题已经不再是设计界讨论的重点,对于人类自身的关注成了更重要的话题。设计师在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具有功能性产品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在其中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这包括设计师个人的创造、个性、文化、情感、道德等。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产品上仅有的某种功能,他们还期望产品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品位和个性,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设计的定义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功能的含义也在拓展、演变”,已经增加了技术、人机工程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内容。也就是说,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消费者,人们都已经不再把设计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有用的物品。

作者:施鑫

上一篇:行政诉讼中公益诉讼研究论文下一篇: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