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职能推动全民创业论文

2022-04-26

推进全民创业是“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创业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创先争优,提升创业促就业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进一步提升创业带动就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得到进一步释放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全市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考核评估五大体系已初步形成,创业带动就业成效初步显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强化职能推动全民创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强化职能推动全民创业论文 篇1:

廊坊市全民创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全民创业是发展之源,富民之本.和谐之基,是关系廊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当前.制约我市全民创业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思想障碍。在全民创业的过程中。适应时代需求.结合地方特点打造区域全民创业创新文化.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全民创业创业文化“官本位”意识

0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新出路。全民创业是发展之源,富民之本,和谐之基,是关系廊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当前,制约我市全民创业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思想障碍。推动全民创业的最紧迫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创业文化。

1全民创业文化的内涵

全民创业文化是指人们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意识、创新精神、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经营理念、心理素质和风险意识等,是一种鼓励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创业文化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观念文化.是人们对财富的创造和追求的看法:另一个是制度文化,是社会为人们追求财富、创造财富提供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

一个地区发展最根本的动因是什么?不是资源条件、区位特点,而是创业文化、创业精神。是人们内心涌动着的告别贫穷、奔向富裕的强烈愿望和创业激情。创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观念.塑造人们的精神,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一个有浓厚创业文化的地方,经济发展就有活力,始终占有先机,走在前头。溫州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就得益于其勤劳务实、敢为人先的创业文化。只有培育和弘扬创业文化。才能为全民创业提供力量之源。

2廊坊市创业文化的现状

廊坊是一个新兴地级市,人口400万,面积是6429平方公里。廊坊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区位。是“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是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一个走廊,也是环渤海地区的一个地理中心城市。

从我市来看,近年来全民创业持续升温,非公有制经济已呈良好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08年以来,全市上下扎实推进全民创业。四四五工程”,廊坊市2008年新增民营经济注册单位28153个,提供就业岗位9.35万个,上缴税金75亿元。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8个百分点。

但总体上看,我市创业创新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创业环境还有很大差距,创业主体缺乏创业精神.创业动力不足,创业水平不高等等,整体效果还很不理想,还没有形成全民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廊坊创业文化状况.最近.课题组成员在全市区城镇居民、公务员、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农民中随机抽选了30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一是创业主体缺乏创业意识。廊坊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说属农耕文化.适合小农经济的创业需要,体现在一般人身上,就是小农意识浓厚,观念保守,安于现状,怕担风险,小富即安。据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创业意识强的占18.6%,认为一般的占36.5%,认为较差的占304%,认为没有考虑过或不知道的占14.9%。这说明,虽然百姓对创业活动普遍认同.但全民创业对于大部分人主要还只是一个热门话题,观望疑惑的多,真正付诸实践的少。

二是“官本位”意识严重。长期以来,主要受京畿“官”文化的影响,“官本位”意识仍然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领导干部存在“官本位”意识、权力意识,缺乏服务意识。“官本位”意识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构成了对全民创业的严重危害。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更愿意选择什么工作?”的问题时,选择进党政机关的占46.6%,23.4%的人选择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14.9%的人选择自己创业.选择仍去企业的占15.1%。这表明。人们更倾向于进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这个结果与我市创业的状况完全一致。

三是创业政策的宣传不够。从调查结果看.干部和大学生知晓率高,接近100%,普通群众知晓只有62%.他们获知的渠道主要有文件传达、电视、报纸、网络媒体报道等:被调查者中只有21.1%的人知道具体优惠政策。

出现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创业文化的缺失,当前,廊坊缺少这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创业文化。只有精心培育和弘扬创业文化,才能为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廊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完善全民创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培育创业创新文化,一方面要努力改变人们的观念、进行意识形态方面建设,另一方面应当同时进行制度方面的变革和建设。

3.1引导全社会树立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3.1.1加大舆论宣传,增强创业典型的引导功能。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业创新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运用新闻媒体.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直观形象的题材,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创业理念,报道创业事迹,大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改变。等、靠、要”的被动态度、贪图安逸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弘扬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的精神和作风。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创新创业经验,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建设创新、创业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1.2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学习先进经验。培育创业文化.就是要把廊坊文化中所蕴涵的创业元素尽快发掘出来,弘扬文化中的优秀创业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创业文化。对此.我们应当对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和倡导,摒奔阻碍创业的糟粕思想,融进新时代的创业理念。以此来培育人们的创业精神。同时,广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创业思想和创业理念。积极学习和借鉴浙江人白手起家、敢于创新、勤劳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

3.2健全激励创业的制度和机制

3.2.1优化社会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我们要破除“官本位”意识.牢固树立所有机关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服务员的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各级干部要在做好创业服务上多做些工作.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为创业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全民创业的开展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

其次要营造规范的法制环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着力解决好胡乱执法、趋利执法、多头执法等问题。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企业正常经营.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行为。严格依法行政,为投资创业者创造一个安心创业、放心赚钱的环境。

再次要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贯彻落实上级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不断降低创业门槛,降低创业成本,减免各种管理费和税费,使群众能够创得起业,使企业萌芽后能够快速成长。

3.2.2创新创业体制机制。进一步拓宽创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文化事业等领域,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广大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加快创业创新资金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创业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继续探索多种方式的农民贷款问题,加大对创业创新活动的贷款担保支持。

3.2.3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地特色和优势,有效整合生产资源、生产技术、销售网络,集中发展优势产业,集中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围绕新农村建设推进全民创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开展规模种植、规模养殖,发展生态旅游,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围绕第三产业推动全民创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服务业整体实力。

3.2.4在提升创业能力,强化人才保障首先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立足于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人才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建立创新交流平台,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其次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政府教育部门可考虑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教材,让创业教育成为义务教育的内容,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依托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创业知识技能培训,也使有创业欲望的人了解一些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工商税务、创业资源的利用等各方面知识;为特困、低保、失业人员和农民免费提供创业培训。

再次完善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有利于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用工和产业政策,着力提高外来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特别是要逐步淘汰、转移低水平的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和集聚效应。完善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总之,要通过开展全民创业,调动一切创业激情,激活一切创业要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的建设步伐。

作者:孙萗梅 刘志永

强化职能推动全民创业论文 篇2:

在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创先争优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全民创业是“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创业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创先争优,提升创业促就业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进一步提升创业带动就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得到进一步释放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全市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考核评估五大体系已初步形成,创业带动就业成效初步显现。

一、在创业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创先争优

1.以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更高层次争荣誉,创建国家级创业城市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自2009年被国家部确定为创业型城市建设重点联系城市以来,镇江市坚持文化引领创业,激发全民创业热潮,举全市之力,行惠民之举,打出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服务、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创业环境等一系列“组合拳”,全力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在2011年底举行的“全国创业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上,镇江在全国90个参评城市绩效评估中综合排名列入前十;其中,组织领导和服务体系两个单项排名并列全国第一;在五个创建重点联系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时,人社部对镇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认为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新、有成效。《中国劳动保障报》《新华日报》、中国新闻网、江苏省政府信息专刊等知名媒体多次详细介绍创建经验。

2.以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创业为主线,更高标准争一流,“创业帮扶活动”入选全市“百个先进基层党组织”特色品牌

今年以来,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引领创业结对服务工作,扎实推进“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活动期间,从党员领导干部到一般党员干部,采取预约服务、上门服务、提醒服务和跟踪服务等形式,通过送信息、送政策、送培训、送项目、送贷款、送岗位、送服务等,先后为上党镇及所辖17个社区村以及首批501家、第二批1015家新创企业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鼓励创业、支持创业、促进创业的良好氛围中,镇江市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摒弃了地域歧视,对所有来镇创业者一视同仁给予政策优惠;对于10多项创业补贴政策分别制定了详细的申办程序,完善了政策落实的配套措施;对于创业孵化基地的认定制定了明确的实施细则,将补贴发放与考核评估挂钩,确保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或认定创业孵化基地81个,基地面积高达787.24万平方米,现已有7279个创业企业入驻,吸纳从业人员稳定在47万多人,占同期带动就业总人数的21.07%,创业孵化基地聚集人力资源的高地初步形成。同时,为解决创业者“融资难”问题,新增了2000万元贷款基金,建立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不分城乡,不分人员,只要自主创业,均可贷到规模5万~20万元的创业贷款。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创业小额贷款机构33个,共有14243名创业者获得贷款,创业者人均贷款金额为4.6万元 。“一对一”党员创业帮扶活动已入选全市“百个先进基层党组织特色品牌”,为推动镇江市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以加强创业就业资金管理为重点,更大范围争位次,率先在全省提出并完成创业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年初,为进一步推进创业就业工作,充分发挥资金促进创业就业激励效应,镇江市制定了《2011年市直创业就业资金测算方案》,最大调整使用结构,更大投入关注民生,全年计划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13268万元,比上年实际支出增加约4000万元。截至10月末,已累计使用解困保障和创业就业资金5316万元。在每年对就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的同时,今年又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创业工作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并形成了《2010年镇江市创业型城市创建资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表明,创业已成为带动就业的强劲引擎,全市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失业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就业形势得到了进一步稳定,创业带动就业倍率也由1:3左右提高到了1:5.87,全市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分别达到35.1万和24.3万人,创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新增创业实体已成为扩大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的基本依托;创业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镇江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后,开展了从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到创业政策落实的“一条龙”服务。2010年,为加大全民创业服务力度,市政府专门下发了《转发市人社局等部门〈关于健全和完善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在全市所有辖市区及市区所有街道(镇)、社区(村)均要设立创业指导服务机构,通过一年的努力,全市基层创业服务机构总量达473个,实现了基层创业服务平台全覆盖。与此同时,各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团组织和单位共建立42个公益性创业服务机构。共有专(兼)职创业服务工作人员894名,平均每个创业服务机构配备1.8名专(兼)职创业服务工作人员,初步满足了创业者“就近就便”创业服务需求,创业培训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建立公共创业培训机构18个,建立并认定公共创业实训基地70个,在13个大中专(职、技)校建立创业实验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创业培训、实训需求。全市共有20.18万人参加了创业培训,其中3.23万名高校毕业生系统地参加了创业能力培训。

二、提升创业型城市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延伸和继续,是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如何使创业型城市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取得新成果,其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提升创业型城市建设科学化水平。

1.在创业文化的培育中创先争优

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商贸城市,镇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新的跨越,登上新台阶,就要把增进民生幸福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创业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实实在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幸福工程,是推进“两个率先”的实践工程,在全社会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崇尚创业、尊重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城市创业文化,才能给镇江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2.在创业环境的改善中创先争优

创业文化的实施需要创业环境的培育和支撑,要充分发挥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报刊、电视、图书、网络等媒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大力宣扬创业活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和表彰在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让创业思想深入人心,让创业政策家喻户晓。要在培育和挖掘创业典型上下功夫,组织多种形式的创业竞赛、创业论坛、创业表彰活动,以创业典型激励人,以创业事迹鼓励人,以创业案例教育人,积极倡导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树立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创业思想,激发“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创业激情,使镇江的创业环境在创业型城市创建中继续领先。

3.在创业能力的提升中创先争优

要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建设、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推进创业载体和创业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企业资源、客户资源、技术资源、专家资源、品牌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等,与全社会创业资源相联接;创建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失业人员、农民、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等各类创业群体,与全社会有志创业者相沟通的崭新的创业服务模式。鼓励各地开办“创业诊所”,加快建设具有全方位保障、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创业服务集成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更快捷、更完善、更准确的帮助。

4.在创业政策的落实上创先争优

一是要疏理各部门、各方面政策,形成一个全面的、统一的政策扶持体系,使政策执行起来更顺畅、更方便。二是切实引导创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在产业政策引导和项目推介上,突出重点项目,突出品牌效应,突出产业集聚,使创业活动与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步调一致、相互依存,努力提高创业企业的存活率,提高创业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三是在政策创新上下功夫,解决创业各环节的问题。重点解决创业的融资难、场地难、项目难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政策,使创业成为城乡劳动者都可以做、都有能力做的事情。要拓宽融资渠道,借鉴“中关村”模式,在银行和企业之间由政府搭建一个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担保机构,破解创新型科技公司等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要加大对创业带动就业的各项补贴力度,按照创业实体依法规范招用本市人员的数量,在其创业1~2年的初始阶段,给予不少于当地最低工作标准80%的定额岗位补贴,以此弥补其享受不到社会保险补贴、税收减免政策的缺失及缴纳社会保险费和赋税的压力;要变开业补贴为发展奖励,实施创业企业成长工程,以存活的创业企业年内缴纳的税费为基数,并以其年末实有用工人数为一定权数计发相应的资金奖励,以此助推创业企业做大做强;要进一步优化政策、资金和市场等要素资源利用,进一步加快推进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打造符合国家、省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的创业孵化基地。

(作者单位:镇江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

作者:唐捷

强化职能推动全民创业论文 篇3:

林业系统依托林地资源实现持续性增值收益探析

摘 要:林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地作为农地资源中的一种,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并通过转用产生更多的增值收益是急需探讨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林业企业冗员过多,负担沉重,基础设施薄弱,后续产业不足等弊端逐渐显现,由此使得林业企业资源危困和资金危机的“两危”困境不断加剧,昔日以木为生的林业系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通过林地资源转用,实现可持续的增值收益,吉林省白河林业局在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良性循环的利益分配链条,为林业系统转型发展积累了经验,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关 键 词:林地资源;持续性增值收益;转型发展

收稿日期:2016-05-25

作者简介:朱艳丽(1967—),女,吉林通化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BJY119。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林业转型和依托林地资源发展接续产业的问题。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时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遭到破坏,对国家全局会产生影响。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传统林业的转型方向主要集中在与农产品有关的产业上,但要打开思路,不要单打一,注重多元化”。因此,林区的转型发展必须依托林地资源,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拥有18个国有林业局,长期以来一直以林为业、以木为生,依托林地资源,在大规模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林业企业冗员过多,负担沉重,基础设施薄弱,后续产业不足等弊端开始逐渐显现,使林业企业面临资源危困和资金危机的“两危”困境,昔日以木为生的林业系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2011年国家出台关于木材限额采伐的相关规定后,林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自2015年4月1日起,国家在东北及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业生产的主要功能转向生态保护,传统的经营方式宣告结束,由此林业系统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如何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现成功转型?吉林省白河林业局为全省林业系统做出了表率,在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白河林业局位于长白山腹地,是长白山森工集团所属的大型国有森工企业,总经营面积19万余公顷,辖区总人口2.7万人,职工总数8295人。2011年初,白河林业局依托林地资源,制定了十大地生财富的目标:包括地生租金、地生税收、地生利润、地生分红、地生资产、地生未来等。充分依托林地资源,以全民创业与项目建设为主线,以转变思想观念、弘扬企业精神、建立强有力的工作落实机制为手段,以实现可持续增值收益为战略方针,初步完成了林业转型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形成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良性循环的利益分配链条。

一、白河林业局的成功转型之路

⒈全民创业——“富民”,开启了“和谐致富”的新格局。白河林业局全体职工群众依托林区特有资源、长白山特有资源、白河特有资源,创造性地创建了“一场一主品、一场一策”的产业模式,建立了“以旅游为龙头、以基地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引领”的具有白河特色的全民创业体系,形成了局机关集体创业、各林场合作创业和职工群众自发创业的格局。在全局范围内营造了职工群众全面参与、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业的全民创业氛围,以全民创业开启了富民之路。一是依托长白山旅游资源推动全民创业。如以旅游项目为主,在黄松蒲林场以股份制形式建设的大戏台河景区、墨龙湾漂流、家庭旅馆等。再如兴隆林场正在筹建的引资12亿元的原生态综合开发项目,红石林场打造的红石石峰景区,等等。春雷林场依托林区特有资源,以苗木生产作为全民创业工程,做到了无“游”也创业,无“游”也致富。2014年,全场在岗职工54人,年销售造林苗木597株,绿化大苗3万株,越橘苗木12万株。实现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14户特困户、困难户实现了脱贫。二是依托林业、林地资源寻找全民创业项目。在林区开展食用菌种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门槛低、投资少,而且见效快,易于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养。全局职工以食用菌种植为创业开端,使食用菌产量由2010年的60万袋猛增到4000万袋,产值达1.02亿元,大多数林场仅食用菌一项收入将实现产值1000万元。可以说,食用菌种植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白河林业企业经济转型富民工程的龙头产业。红石林场职工陈连玉率先种植黑木耳,在自己获得种植效益以后还带动其他农户共同致富。

以食用菌产业为起点,使全民创业不断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服务业延伸。截止到目前,白河林业局越橘种植面积已达到1.2万余公顷、林下参180公顷、仿野生灵芝30万段、五味子106公顷、山野菜160公顷、天麻4公顷;在养殖业方面:养殖林蛙面积达4.9万公顷、44吨/年产,森林猪420头、蜜蜂300箱、梅花鹿240头、延边黄牛250头、森林鸡0.5万只、冷水鱼50吨。可以说,种养殖业已经形成规模效应。在旅游服务业方面:家庭旅店饭店、运输物流、山货庄等达213户;绿化大苗26户,种植200公顷、50万株。

为支持全民创业,白河林业局还为创业者提供了资金、技术、项目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在创业资金扶持上,“十二五”以来,白河林业局筹措了1130余万元资金为食用菌创业项目提供无息贷款,为种植户盖菌房提供110余万元补助;投资113万元为基层单位焊制了灭菌锅、运菌筐,购置了装袋机、锯末机、搅拌机;将枝桠材按照成本价提供给种植户。此外,还相继出台了摆放木耳场地两年内免费、减免林地经济用地承包费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在技术指导上,全年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指导,创业大户现场示范贯穿始终,组织创业职工到省内外学习黑木耳、蓝莓、木灵芝、林下参栽培技术。在创业项目拓展上,以中药材公司为载体,大力发展芍药、五味子、天麻、杜香等中草药种植产业园。在市场开拓上,发展鼎元电子销售中心、山麓土特产销售中心、龙昇林产品购物中心,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在宣传引导上,用创业典型的鲜活事例鼓励引导全民创业,先后组织3场有700人参加的巡回宣讲交流会,以多种形式支持和鼓励创业。在创业致富方式上,实现了创业致富全覆盖,对于无力参股的困难户,林业局用场站经济积累资金给予无偿垫付,为困难职工提供“和谐致富股”,其后再从每年的应得红利中扣回股本,这一措施解决了困难户创业的难题。

⒉项目建设——“强局”,实现了转型发展的新目标。“十二五”期间,白河林业局坚持用项目促转型、用项目保民生、用项目求跨越,牢牢把握二道白河镇改市、长白山国内外旅游知名度提升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秉承“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围绕旅游资源打造了23个重点项目,并依此谋划建设了“十大景区”。在大戏台河景区注册资金的3500万元中,白河林业局占股28.5%。整个景区内突出原始森林景观,2013年开发建设的夜游大戏台河项目、冰雪大世界项目、大型演艺广场项目等,填补了长白山旅游项目的空白;作为休闲、体验参与型项目,使目前的长白山一日游、两日游向三至五日游延伸,实现了“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发展。通过大戏台河景区与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旅游项目的合作,实现了捆绑式、一票制经营。从2014年开始,每年景区至少实现利润1000万元,白河林业局实现分红285万元。长白山森林温泉养生中心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13公顷,白河林业局以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利用占股15%,以13公顷的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利用撬动了12亿元的社会资本,实现了1.8亿的可衍生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依股权的经营效益。按照希尔顿逸林管理模式投资的酒店与相关旅游设施正在紧张施工,将于2016年7月投入使用,这标志着白河旅游产业开始由低端向高端转型。长白山萨满文化园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白河林业局以林地使用、环境资源利用占股30%。园区建有森林观光景区、萨满文化生态博物馆、贡品文化区和图腾文化区、百怪文化区和文化馆。

为了实现项目建设——“强局”的目标,白河林业局在项目建设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旅游上项目。森林生态旅游是白河林业局最大的特色、最宝贵的财富、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重要的品牌。白河林业局紧紧依靠旅游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将生态绿化苗木产业、现代中药健康产业、生态地产开发产业全部纳入旅游这个“集装箱”之中。二是依托林地、环境资源上项目。白河林业局在项目建设中的最大亮点是大多以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利用与投资商合作,分别占合作企业10%-50%的股份。以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利用作为股份投入,不仅解决了缺乏资金的难题,通过合作开发,还解决了长白山旅游产品不足的问题;通过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利用入股形式活化了资产,为白河林业局创造了取之不竭的再生收入。三是利用文化资源上项目。白河林业局在项目建设中充分体现长白山文化的特点,在旅游项目发展中更多地植入了文化元素,大力挖掘长白山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让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白河林业局以林地使用、环境资源利用占股30%,引进资金0.5亿元,开发建设了长白山萨满文化园项目,园区规划建设森林观光景区、萨满文化生态博物馆、贡品文化区和图腾文化区、百怪文化区和文化馆。预计2016年实现利润260万元,到2017年,实现利润660万元,白河林业局按协议(以现有林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占30%股份)实现利润80万元和200万元。体现抗联精神的东北抗联干部学院也坐落在白河林业局境内。

白河林业局依托旅游资源,通过林地使用、环境资源利用入股和植入文化元素,采取“集体运作体制、单体操作机制、市场运作模式”进行招商引资,到2014年,共引进投资25.7亿元,实施了20个产业项目,已有收益的项目达14个,实现收入9017.8万元,实现利润5633.8万元,为企业新增可衍生财富的经营性资产达5亿元,相当于再建一个白河林业局,实现了“十二五”强局的发展目标。

⒊园区建设——“兴企”,已成为进一步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白河林业局用工业化、多元化的思维,按照产业布局由“散”向“聚”、产业链条由“短”向 “长”、产业类型由“旧”向“新”转变的原则,重点建设“四大园区”和十大企业:即矿泉水园区、物流园区、包装物园区和旅游园区等四大园区;矿泉水厂、包装箱厂、物流公司、长白山原生态森林产品公司、大戏台河有限公司、龙昇林产品购物中心、同芬石材公司、龙晟房地产开发公司、绿化苗木公司、中草药公司等十大企业。“四大园区”和十大企业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可增加产值20亿元,为企业增收10亿元,拉动就业岗位3000个。其不仅能够成为具有创新特征的经济发展支撑体系,使白河林业局的资源开发、旅游、地产等项目实现“多点开花”,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产业对白河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白河林业局木材收入贡献率由“十二五”开局之初的78.8%降到目前的67.2%。初步形成了具有白河特色的绿色生态发展产业体系,为彻底摆脱对木材收入的依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促进产业园区实现集聚要素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白河林业局在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资源办企业。同芬石材公司利用本地特有的火山玄武岩资源,就地取材、就地销售,一方面解决了65名职工的转型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长白山开发建设石材商品降低了运输成本。安图天正光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分三期总投资3.8亿元,白河林业局占股20%。电站总装机容量2.23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624万千瓦小时。其中,一期投资为8250万元,电站装机容量5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2232万千瓦小时,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白河林业局年平均分红40万元。三期全部建成后,白河林业局可实现年分红500万元。二是全员合资办企业。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通过林业局出资入股、林场出资入股和职工群众出资入股以及困难职工入“和谐致富股”等形式发展企业,既解决了企业初创阶段资金短缺的难题,也彰显了和谐致富的基本理念。三是互惠互利发展企业。白河林业局与安图县政府和长白山管委会签订了互惠互利、强强联合、发展共赢协议。凡是在白河林业局辖区内建设的招商引资企业,其税金留成的50%奖励给白河林业局,开启了为转型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支撑的“十大税源”;形成了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地方经济共同繁荣、相得益彰,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发展模式。四是以产业园区建设承载企业。通过“四大园区”建设,以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资金,打造投资高地,吸引各种类型企业进驻,并使之成为白河林业局加快对外开放的承接平台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通道。

二、白河林业局依托林地资源,实现

持续增值收益带来的启示

白河林业局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形成了可持续的增值收益发展模式,实现了强局富民的目标,在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总结白河林业局的经验,将给吉林省林业系统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实现林地资源持续增值和林业系统的转型发展以及其它行业转型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

1.实现成功转型必须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多年来,由于林业系统职工依靠木材生产为生,依赖意识较强,因此,要真正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对此,白河林业局实现了三个统一:一是领导班子统一转型发展的思想。白河林业局领导班子制定了“由主要依靠林木向主要依靠特有资源转变、由主要依靠企业向主要依靠自己转变、由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向主要依靠创业性收入转变”的原则,以三个转变实现“全民创业——富民、项目建设——强局”的目标。二是党员干部统一带头致富的思想。局班子成员亲自授课,对分管单位和部门的党员干部进行战略体系思想培训。以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全局干部大会、全局战略体系学习体会交流会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按批次地开展“学习贯彻白河战略体系大讨论”活动。三是全局职工统一全民创业的思想。主要采取的是思想引领、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大户示范、典型推广、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梯进式”工作方法,督导落实、政策扶持等多措并举,从而使全局职工及家属的观念实现了大转变。在此基础上,白河林业局又适时开展了“领导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职工群众共同致富”的“两带”活动,帮助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的普通职工共同参与到全民创业中来。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转变带动了职工群众创业意识的普遍提升,职工群众以种植黑木耳为创业起点,将一切能够利用的要素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已成为职工群众创业致富的基本理念,使创业项目向林下经济、旅游产业、食宿餐饮、特产特销等致富项目延伸,原来的上访户变成了创业户,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仅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局干部职工群众中就实现了“要我创业”向“我要创业”的转变,实现了转型发展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对此,笔者认为,只有转变观念并实施配套扶持政策,才能充分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和谐致富的目标。

2.实现成功转型必须弘扬企业精神,坚定转型发展的信念。观念的转变、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企业精神做支撑,有坚定的转型发展信念做保障。只有充分发挥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才能推进企业实现快速转型。白河林业局将“团结”作为一种态度,将“务实”作为一种作风,将“勤廉”作为一种要求,将“创新”作为一种能力,用这种企业精神来打造白河人的形象,用这种企业精神来约束和规范白河人的思想行为,并将这种精神作为评选“优秀白河人”的标准,使“团结务实、勤廉创新”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和主导灵魂,成为广大职工共同信守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在创新方面形成的共识是:创新是企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转型发展的基本功。白河林业局全体职工通过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旅游经济等实现了产业创新,摆脱了以林木为主的发展模式;通过以林地使用、环境资源利用入股模式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了投资创新,为企业获得了可持续的经营性收入;通过依托资源优势实现了全民创业引领转型创新,为强局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全民持股与吸引外资入股实现了合作经营模式的创新,使林场全体职工享受可持续性的股权分红收益,开拓了全民致富的新思路。2011年,白河林业系统年人均收入只有751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014元,创业性收入2500元。到2014年,白河林业局全民创业家庭户数达到2645户,占职工总户数的98%,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1万元,创业性收入人均达到3万元,全局9个林场已有7个提前完成“十二五”人均收入超4万元的目标;林业局已规划建设项目20个,已有收益的项目达14个,实现收入9017.8万元,完成了年度目标的192.3%;实现利润5633.8万元,完成了年度目标的410.3%。

3.实现成功转型必须形成强有力的推进落实机制。转型发展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运行机制。“一分计划,九分落实”,在建立了转型发展战略体系的基础上,白河林业局通过实施重点部门包保责任制,为各部门明晰职责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强化部门组织领导,把决策的落实提高到与决策制定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升办事效率,建立综合服务办事机构,全面推行并联审批、联审联办、首办负责制度,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建立督查督办工作机制,明确督办工作小组职能,围绕重点工作、建立拟办立项、落实督办、督查执行、结果反馈和总结归档的“五步工作法”确保了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同时,白河林业局还创建了“五五工作体系”,包括五大公司、五个中心、五个委员会、五个领导小组、五个突破工作组。其中,“五大公司”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运营,环境发展总公司、资源资产开发总公司是转型发展主阵地中的前沿阵地。其根本职责是按照转型发展战略,依托三个特有资源,建设“一带一群”工程,走转型发展之路。前者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设强局绿色经济带,后者是以全民创业为阵地建设富民“群蚁经济”群。“五个突破工作组”的构建成为推动重点工作、实现强局富民目标的主平台。2013至2014年,“五大公司”中的每个公司至少发展了两个子公司,超额完成了每年新增利润性收入7000万元的指标,已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五五工作体系”之间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工作更加有序,为企业转型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4.实施绩效考核全覆盖,为转型发展提供长效机制。白河林业局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督察办,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对林业局各部门和单位转型发展重点工作的督察督导和考核。建立了责任落实、目标管理、项目监管、信息反馈、绩效考核的“五个落实”工作机制。实现了督察领域、推进重点督察制、推行反复督察制的“三措并举”,突出了督察落实工作在抓转型落实中的成果和效能。 对责任部门(单位)不认真履行牵头职责,配合部门(单位)推诿扯皮、敷衍搪塞,致使工作不落实造成严重后果的,除追究责任部门(单位)的责任外,还要追究相关配合部门(单位)的责任。开展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的绩效考核全覆盖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察和总体评价的重要依据,并与干部奖惩、任用相结合,与单位绩效考核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观念的力量[R].白河林业局内部资料,2015.

[2]抓落实达目标 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R].白河林业局内部资料,2015.

[3]习近平.让伊春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EB/OL].http://cpc.people.com.cn/nl/2016/0524/c64094-28373826.html.2016-05-24.

(责任编辑:高 静)

作者:朱艳丽

上一篇:金属切削工具机械制造论文下一篇: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