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学专业创业法律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提出的新的战略思想,其不仅能够增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创新能力,也为就业压力巨大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明了方向。然而,由于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缺失,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很容易触犯法律或者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而导致创业失败甚至身陷囹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法学专业创业法律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非法学专业创业法律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对创新创业的成功意义重大。文章认为,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教学工作在培养意识、培养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现有法律教育思路,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教育课程体系,并整合资源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服务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培养的意义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阐释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创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更是将创新排在首位,创新发展已经被提高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命运的战略高度和核心位置。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创新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核心是人的因素,创业者的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创业能力等因素对创新创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活动是一项高风险活动,创业者面临诸多不确定的客观因素,具备良好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并掌握必要的法律风险防范技能,是保障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良好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是创新创业成功的首要前提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在社会运行中起主导作用,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主要手段。任何创业行为,都是一种法律行为,遵守法律是进入市场的最基本规则。虽然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给予了很多鼓励和优惠政策,但是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进行,超出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不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还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除了需要具备与创新创业目标直接联系的专业知识体系外,良好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将是创业成功的首要前提,创业者法律知识的学习、运用应伴随创新创业过程始终。

(二)良好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是实现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法律规则的普遍化又使得学习法律成为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将不得不像学习劳动技能、生活经验、道德规范那样学习法律。”法律所倡导的尊重社会交易规则的观念有助于创新创业者规范组织管理行为、有效提升商业组织的竞争力,并有效防范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创新创业可持续性。未来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发展的主流是知识和高科技創业,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智力成果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创新创业者一方面需要懂得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懂得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唯有如此,方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既具备丰富文化知识,又需要通过走向社会来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庞大群体,大学院校历来都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法律風险防范意识的培养教育问题突出:

(一)忽视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

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的精力在于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培养方面,例如专业团队的创建、专业技能的获取、营销技巧的培养等,但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却容易被忽视。在课程设置上,虽对法律知识有所涉及,但并没有专门针对创新创业设置具体法律课程,而是将其夹杂于大而全、缺乏具体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常识性教育课程中。在各种创业实践活动中,也常常忽略对创业者法律风险防控意识、创业项目法律风险的考评。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理念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和创新活动中经常存在一个突出误区,即创新创业活动主要在于如何吸引来足够的投资,并找到合适市场,使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变为现实的经济活动。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上当受骗,不仅自己的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受到侵犯,而且还陷入不法分子设计的各种债务纠纷、违法交易中i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报以投机、赌博心理,崇尚所谓“资本原罪”而无视基本的市场经济法律规则,在创新活动中剽窃他人知识产权,在融资活动中编造虚假企业信息,在经营活动中提供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服务等,不仅没能实现人生理想,最终还要面临法律制裁。

(二)现有法律教育脱离创新创业实践之需

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律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无法满足创新创业实践的现实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各大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课程非常有限,主要围绕大学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经管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开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并没有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课程内容;在课时上,4-6个课时的法律知识讲授也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知识的基本了解。《经济法》课程虽对创业过程涉及的法律法规有所涉猎,但未能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考虑创新创业之需;亦未能根据不同专业创新创业的趋向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相关教材的内容编排,也大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专业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方法上,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系统掌握基础法律知识有较好效果,但是在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有缺陷,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未形成科学统一的创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理念缺失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将法律风险防范教育课程置于附属地位。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经济法》课程之外,并无专门创新创业法律风险管理相关课程,至多只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学等相关课程中附带性介绍。创新创业法律课程体系无从谈起,更谈不上统一规划、合理设置。

(四)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中配套法律服务缺位

创新创业路上有很多法律风险。限于资金短缺等原因,大学生创新创业往往无法聘请专业的律师团队为其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而目前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服务措施中,鲜有对开展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作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即使自身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风险规避能力,如果不能得到来自于第三方的专业法律服务支持,也难以对各种风险做到充分的防范和化解。

三、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培养的理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涉及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和国家扶持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需要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培养理念,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引起足够重视。改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只关注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忽视创新创业法律风险意识培养的现状,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創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占比,将之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培养纳入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作为创新创业能力考核的重要方面。

(二)紧扣创新创业实践之需推动现有法律教育课程改革

推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法》现有法律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法律教育与创新创业的融合,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基于创新创业实践需求,选取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知识重点讲解,并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创业趋向不同而有所侧重。在教学手段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借助案例教学、模拟法庭、项目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守法意识、合同意识、维权意识。

(三)搭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教育课程体系

将法律风险防范教育与创新创业专业教育相融合,解决法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法》课程之外,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管理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让有创新创业意向或处于创业孵化器、创业初期的学生选修该课程并从中受益。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完善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相配套、理论课与实务课搭配的依次递进衔接、科学合理的教育课程体系。

(四)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服务平台

创业者自身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其终究不是专业法律人员,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的解决,需要专业法律人员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为了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购买专业法律服务的资金瓶颈问題,一方面,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合力谋划,充分整合现有社会资源搭建法律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法律服务,另一方面,在争取外部资源和政策支持的同时,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在校内构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合作机制。例如,许多高校既有经管专业学生,亦有法学专业学生,在指导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时,可以将经管类专业、技术类专业和法学专业的资源有效整合,鼓励法学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建法律服务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缺失的现状,也有利于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探索具有自身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形式,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利用。

[责任编辑:张东安]

作者:黄艳葵

非法学专业创业法律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提出的新的战略思想,其不仅能够增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创新能力,也为就业压力巨大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明了方向。然而,由于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缺失,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很容易触犯法律或者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而导致创业失败甚至身陷囹圄。因此,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法律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的必然之举。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指出:“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1]。在全国“双创”的时代背景下,大學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日益高涨。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必然应以遵守法律作为根本要求,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重要途径。然而由于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以及系统的法律教育,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很容易触犯法律或者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因此,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法律教育体系,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的重要举措。

一、构建创新创业法律教育体系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2]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既是参与市场经济的过程,更是作为法律主体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包括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市场经济主体严格遵守法律。而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更应以维护宪法和法律为己任,自觉参与到我国法治建设中来。此外,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同时,不仅为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而且更好地发挥了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大学生依法创新创业是我国法治建设坚强堡垒的重要基石。

(二)缓解当前紧张就业形势的现实需求

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麦可思研究院于2019年6月10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率为2.7%,较2014届(2.9%)略有下降。2015届毕业生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三年后有44.8%的人仍坚持自主创业(即存活率为44.8%),比2014届(46.2%)低1.4个百分点[3]。创新创业法律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法律支持,以减少其因缺乏法律知识而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触犯法律或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导致的创业失败,从而改变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缓解我国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途径

法律是调节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手段[4]。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从产品研发、创办公司到公司经营发展,要经历法律的调节。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开放,网络覆盖更加全面,犯罪形式更加复杂多变,民事法律关系也更加复杂。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相关法律知识,其很容易在创业的过程中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不自知。以新乡市为例,2020年新乡市各级法院共计审理知识产权案件400起左右,新乡市普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

或者因缺乏商法相关知识导致对未来缺乏规划,最终导致经营不善甚至创业失败。据新乡医学院大学生调查问卷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生无法正确区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一人公司,在创业初期对商主体未做发展规划,对其产生、运营、变更、消亡的法律规定更是一无所知。

更有不能区分经济纠纷和刑事犯罪,从而触犯《刑法》。主要表需形式有:创业的过程中资本进入不可避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是近些年弥漫全国的高频率犯罪;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宣传过程中,构成虚假宣传,甚至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玩弄资本构成“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等。

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法律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是有效预防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刑事犯罪和的重要途径。

二、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所接受到的法律知识来源匮乏。新乡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16万人,法学专业在校生约2000人,接受法律专业教育的学生占驻新高校总学生人数不足万分之一。以新乡医学院为例,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法律课程仅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而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多偏向于思想道德修养,缺乏法律专业内容,难以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法律知识[5]。另外,学校关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宣传相对滞后,多为宣传教育某类在大学生中频发的刑事案件,例如,防诈骗类、盗窃类案件。缺乏对创新创业学生如何规避法律风险进行专业宣传教育。由于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以及系统的法律教育,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很容易触犯法律或者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不自知。

(二)法律专业师资队伍不完善

为响应国家创新创业号召,全国多数高校已经在行政层面建立起创新创业学院[6],但仍有部分院校创新创业学院内部师资队伍建设仍不健全。目前,我国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行政人员,法律专业教师还未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一线,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仍有待完善[7]。以新乡市为例,新乡市作为豫北地区教育中心城市,目前拥有五所公办本科高校,三所独立学院,两所职业技术学院。然而,新乡市十所院校中拥有法律专业师资队伍院校的仅有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中原科技学院、新乡工程学院,而该四所高校中法律专业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院校则为零。此外,新乡市公检法相关部门以及司法局、律师事务所也未与驻新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立相关教育教学关联。

(三)法律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法律风险贯穿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却很少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专题研究和指导。以新乡医学院为例,理论教学方面,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仅有创业基础以及与新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开设的GYB培训。该两门所授课程内容多以激发学生创业兴趣以及创业意识、创业企划书、创业风险、创业资源整合等方面,授课教师均为非法律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教育则为一片空白;实践教学方面,训练方式多为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新时代,新梦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而这些大赛项目多以创新示范性、发展现状与前景等维度进行评价,由学时制作企划书对创新创业过程进行宏观介绍及演练,鲜有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法律问题进行实践指导。

三、创新创业法律教育体系构建建议

(一)加强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顶层设计

为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发挥社会资源的最大效应,国家应出台相关奖励政策,激励公检法相关人员与律师进入大学校园,入选创新创业法律导师库并担任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兼职教师。

以新乡市为例,新乡市系河南省省辖市,具有丰富的法务工作者资源。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辖12个基层人民法院,43个人民法庭,共有正式在编干警1083人。新乡市公安局下辖14个直属派出所、8个县(市)公安局,共有警力近5000名。新乡市人民检察院下辖12个基层院,全市现有检察人员988人。新乡市律师协会(截止到2019年2月21 日)共有67个律师事务所,952名专职律师。新乡市从事法律专业的人员人数远超于驻新高校的法律专业教师人数,如果充实到驻新高校的创新创业法律导师库,将能打造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二)多角度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法律教育体系

1、建立创新创法律教育教研室。法律本来就是一门体系完整的一级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必然也是一个完整而庞大的学科体系。因此,创新创业学院需要设置独立的创新创业法律教研室,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建设。由具备法学背景的专、兼职教师承担本教研室的教学任务、科学研究以及实践指导。教研室结合本校学科特色,编制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创新创业法律教材,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实时学习最新的创新创业相关的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开设模拟法庭、翻转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规范,着力提升校外兼职导师的创新创业法律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外出参加师资培训,邀请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到校举行讲座,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2、打造创新创业法律专兼职师资队伍。师资团队是教学力量的主导,建设一支兼具丰富工作经验和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是培养创新创业高级人才的前提保障。丰富的教师晋升渠道以及职称评审量化是促进更多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以新乡市为例:一方面,对于单独设立法学专业的两所驻新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师资优势,吸纳法学专业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第一线,承担相关课程以及科学研究,在职称晋升时开辟单独的就业创业系列;另一方面,对于未单独设立法学专业的驻新高校,可以招聘法学专业人员入职创新创业学院,也可以与单独设立法学专业的高校建立师资共享机制,或者聘请新乡市公检法相关部门人员以及律师作为创新创业学院的兼职教师,也可以鼓励本校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校在职教师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关法律资质的同时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法律服务。充分发挥校园及政府优势资源,建设专业性强的创新创业法律导师库,助力打造新时代下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应用型的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师资队伍。

3、健全创新创业法律咨询服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初期,由于资金短缺、法律意识薄弱等原因,很少会聘请专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当法律风险降临时不知如何防范。鉴于此,高校可以依托创新创业学院设置创新创业法律服务部,由高校法学院教师或者创新创业法律导师库导师担任法律咨询导师。学校也可以出资与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本校在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诉讼,由律师事务所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三)加大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宣传力度

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缺乏足够认识,管理者、教师、学生均需加强法律培养意识。创新创业学院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等网络平台推送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案例或者法律知识,通过学生会、创新创业社团开展辩论赛、图片展、学术论坛、法律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创新创业相关法律宣传,在大学生中进行创新创业法律普及教育,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校园法律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法律教育的良好氛围,全力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2018-09-26)[2021-04-21].http://www.gov.cn/xinwen/2018- 09/26/content_5325522.htm.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1).

[3]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2019-08-29)[2021-4-21].http://www.199it.com/archives/930684.html.

[4]廖芳.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机制[J].社会科学家,2021(02):131-135.

[5]喻永光.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实践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28):160-161.

[6]沈云慈.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全链条融通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0(12):72-76.

[7]付五平.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2):46-47+70.

作者简介:张琳(1987-),女,河南新乡人,通讯作者,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就业创业指导、法学。

(责任编辑李琳)

作者:张琳 张赟 崔金奇

非法学专业创业法律教育论文 篇3:

高职院校诊所式法律教育普及化问题研究

一、研究目的

“法律诊所” 作为法律教育术语,是一个外来名词,英文名为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法律诊所”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亲自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这一做法类似于医学院的临床实习,即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执业技能。

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首次在全国7所高等院校尝试运用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开设“法律诊所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近400所高校的法学院(系)或专业中,已有33所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

我国法律教育向来是把法律作为科学理论来讲授的,不注重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造成法科学生应用能力差,往往毕业后要两三年才能适应司法实践工作。法学教育已受到了实践界的批评,也引起法律教育学者关于我国法律教育方法改革的思考。近期,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與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学习现代法治国家的法学教育经验,探索我国法学教育新方法,重视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如何改革我国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不足?来自美国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诊所式法律教育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诊所式法律教育以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给我国的法学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本文旨在探讨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中是否具有普适性的推广运用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价值分析等方法。笔者收集了已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院校的实证资料,并与其他法律课程进行分析比较;查阅了大量有关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专著和学术论文;结合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对诊所式法律教育在造就既具备法律理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具备法律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法律人才所具有的价值意蕴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1.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引入,及时填补了传统课程设置的缺陷,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思维

长期以来,我国在培养法律学生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掌握了理论,在实践中稍加磨练,就可以应付自如。学生们只是强调了对知识的掌握,而没有意识到法律职业者所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缺乏对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直观理解,易于为社会风气所影响和左右。法律为社会履行的职责,必然要求对培训法律工作者的方式方法进行控制。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法律人才,就应当扭转这一观念,转变重学理而轻实践的思想,即全面考虑法律教育的功能构成,加强法律实践教育的比重。全面的法律思维应当是兼具学理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的能力,是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法律的实践教育,特别是诊所式的法律教育恰恰能够弥补这一功能的不足。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上与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相比较,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的背景。传统的思维培养是建立在已知和虚拟的基础上,即便是模拟法庭或案例分析这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使用虚拟的或是已经发生过的案件作为分析材料。这种模式有以下不足之处:其一,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因为是已知的或是虚拟的案件,事实与证据都可以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自由确定,不像真实的案件中会遇到许多未知的情况,所以,它们无法真正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由于缺乏实际的利害关系,无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案件,因而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三,难以对案件做尽可能全面的注意,特别是某些程序上的问题。而诊所式法律教育则是建立在真实的案件和真实的当事人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办理真实的案件,可以切身体会到案件的过程和全部细节,了解和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个案和与当事人的关系的处理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法律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

(2)具体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将正义和公平的理念深深植入学生的头脑,意图使学生在考虑任何问题时都不由自主地直接去探究公正合理与否,而忽视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各方面的利益衡量,结果往往陷于抽象的价值判断。例如在某些案例分析演练中,学生们在没有全面的了解案情之前,由于只听当事人一方的陈述,就已经先入为主地用情感替代了法律的思考,忽视了作为一个“准律师”应当具有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忽略了运用证据和事实来分析案件。这就暴露出了学生缺少对学理性思维之外的其他因素的

考虑。

而诊所教育要求学生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并认真思考,即便是对案件的处理并不会起重要作用的细节也应当注意;不能简单地对事情作出判断,而要结合具体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要考虑法律与事实背后的联系,甚至要去推测和判断法官的想法,了解案件所具有的特定的社会背景。这就是实践中具体的思维方式。

(3)实践的角度。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更加偏重于让学生练习从全局来把握问题,重视掌握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参加诊所的工作,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处理具体的法律问题时,有时会因对法律法规的陌生而感到难以应付;但学生发现自己可以运用掌握的事实和理论去尝试解决一些没有既有规定可循的情况,从而作出处理。

(4)多元的效果。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较,诊所式法律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更为丰富一些。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多样性的角色,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也获得了多重的收获。学生们通过办理案件,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同时通过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法律人所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职业责任,这些都是传统的法律教育所难以达到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就是这样通过解决具体问题,锻炼实践性思维的能力,学生们从法律诊所的课程中可以学会运用实践的理性来解决问题。诊所式法律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育人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2.诊所式法律教育造就了既具备法律理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又具备法律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法律人才,具有特有的价值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是对法律教育目的的回应。所谓法律教育的目的,浅而言之,不外乎四端:其一,训练立法及司法人才;其二,培养法律教师;其三,训练守法的精神;其四,扶植法治。而欲达到法律教育的目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则给学生一种机会,以便实地观察并练习法律的运用,最终造就既具备法律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又具备法律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法律人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事实上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它特有的价值。

(1)诊所式法律教育实现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法学教育的困境之一是以教为本,教师教学难以克服单向性和封闭性。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一反传统的 “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一种自我指向的学习中。诊所式法律教育有效地实现了身份和场景的转换,教师和学生并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他是以一名“准律师”的身份去思考和学习并担负责任。教师处于辅助地位,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反馈评价。

(2)诊所式法律教育实现法律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法律乃一门艺术,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它的认知。诊所式法律教育建立了法律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联系的纽带。它通过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仅能够切身感受到司法系统实务的各个环节和程序,而且事实上也拓展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视角。在此过程中,学生得以接触社会生活的复杂层面,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习和服务社会的热情。

(3)诊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学生道德的升华。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法律教育模式,蕴含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法律援助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当事人之间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所经办案件以对弱势群体的援助居多,从而可引起他们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养成服务大众的精神。

(4)诊所式法律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因为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总是处于是非黑白的鲜明对照状态,还有灰色地带,所以教师既要教会学生正直、诚实、善良的为人之道,教会他们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律人信仰,又要教会他们应对各种事情、各色人物的本领。诊所式法律教育要求学生“像律师一样去思考”,而不是从法官角度对事物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学生们要注意并认真思考每一个办案细节,即便是对案件的处理并不会起重要作用的环节也应引起注意。不要简单地对事情作出判断,要结合具体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要考虑法律与事实背后的联系,甚至要去推测和判断法官和对手的想法,了解案件所具有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从委托人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利于委托人的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高职院校具备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主客观条件

(1)对政府而言,建立法律诊所,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能够缓解政府法律援助供不應求所带来的压力,起到为百姓解难、为政府分忧的作用。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各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基本都依托现有资源,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建设了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法律专业实训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现场教学环节。目前,我国的法律援助资源还比较贫乏,法律诊所中的教师和学生,是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队伍。虽然学生还不能代替律师,但他们仍可为委托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社会有许多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法律服务,却支付不起律师费、诉讼费。高职政法类专业可以为法律援助事业和基层法律服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法律人才,培养了后备队伍,解决了法律援助事业和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匮乏的隐忧。

(2)对高职法学教育改革而言,诊所教育在实务方面为高职政法类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诊所式法律教育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为法学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开辟了新的道路。

(3)学生对诊所教育有极高的热情,他们对诊所式教育有浓厚兴趣。因为诊所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当事人,熟悉法律在实践中是如何被应用的。

(4)高职院校法学教师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各高校陆续制定完善了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有些院校还主动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政法部门和律师所进行挂职锻炼。高职院校法学教师大多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在律师所任兼职律师或被企业聘请为法律顾问,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法律实务提供了师资保障。

(5)诊所法律课程已取得的成绩,为高职院校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提供了典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引入无疑弥补了我国多年来轻视法律实践教育的缺陷,也为我国法律实践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自2000年9月至今,部分院校开设了诊所法律课程,积极进行诊所式法律教育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他们的初步成功,为高职院校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6)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特色过程中,与政法机关和律师所合作,建立了大批优质法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为诊所指导教师提供了多渠道的来源。

四、结论与建议

一是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不仅需要诊所式法律教育,而且应该大力推行这种法学专业教育模式。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实务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职业道德,又会产生社会效益,帮助弱势群体。

二是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需要学校管理层给予经费支持。法律诊所的筹办经费、办公场所、学生办案的必要费用、指导教师的合理报酬问题等都需要资金保障。经费是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非常关键的问题之一,这笔钱是法学教育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法律教育的应有成本。

三是适当增加法律诊所课程的学分,改变学分分配的比例。目前,一般将诊所课程学分设置在2~4分,与一般的课堂教学科目差异不大。但是,由于诊所课程的特殊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外,处理具体案件事务和参与实践活动所用的时间远远超过设定的这些学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常常是其他相同学分课程的几倍。这就使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负担很大,有失公平,也不利于诊所教育的长期发展。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刘宇

上一篇:饭店经营与管理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地域文化之民族舞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