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9

[摘要]文章以体育旅游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对高校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总结了目前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社会适应力一般情况,在回顾我国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就体育旅游专业如何全面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行评析,对分析其原因和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方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心理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的几点探讨

摘 要:从市场导向的角度去分析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并针对现目前心理学专业就业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参考措施。本文主要通过四个就业渠道去阐述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市场导向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社会对于心理学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对市场的调查发现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率并不高。本文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心理学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

(一)社会就业

心理学专业本来就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专业,心理学这门学科从最开始的学院研究到市场需求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学的就业形势:首先市场对于心理学专业的需求度是比较高的,各行各业都有心理学的应用需求,例如医院、金融、教育等行业以及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等职位都有对心理学不同程度的需求。心理学专业的市场就业渠道在国家的重视下慢慢拓宽,最开始是我国大中型的企业开始重视心理学的应用,并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伴随着人力资源工作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很多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成立,也为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提供了更多就业的岗位。心理学专业除了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外,在医院领域的发展也不容小觑,心理学在医疗领域已经不仅仅限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随着社会的快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群体、社会人士等在面对压力无法得到排解的时候,都非常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所以,心理咨询也是心理学专业就業的主趋势之一,大量的私人心理咨询室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建立,需求大量的人才参与建设,也促进整个社会心理学社会应用的发展[1]。

(二)学院就业

伴随着心理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心理学建设的重视,各大学校也纷纷开设心理学课程,但由于心理学专业在每个学校的建立时间投入精力的不同,各个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一样。毕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把控能力、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就业前景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国家最开始对于心理学专业的重视主要是为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早期心理学专业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学校就业,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被引进到各大学校,参与学院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但是随着我国高校心理学学科建设的高速发展,开设的专业面越来越广,分科也越来越详细,培养的人才类型更加复杂,学校就业已经不能充分吸收各个心理学专业的人才了。虽然,还是有很多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把就业的方向聚焦在学校,但是学校的就业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了[2]。

二、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就业达到饱和

曾经心理学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就是学校,进入到学校就业,参与建设中小学生的健康心理课程。随着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开始有大批的学生选择报考心理学专业,每年也会有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毕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就业已经不能满足心理学专业就业了,学校所需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也基本达到饱和。另外,虽然,国家对于心理学进入中小学教学非常重视,也鼓励学校从高校引进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来担任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老师,但是每个学校的教育资源、教育条件不尽相同,很多的学校为了减少教育成本,宁愿派本校老师进入高校学习培训也不愿意从高校直接聘用人才。同样的情况在国家单位也有出现,单位内部的人才培养也减少了心理学专业毕业人才的就业岗位。学校、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减少,使心理学专业毕业进入到学校以及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需要重新审视心理学的就业前景以及就业渠道。

(二)企业和心理学专业融入度较低

大中小型企业开始慢慢成为心理学专业就业的主要形势。心理学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各行各业都有其发挥的价值,所以,心理学的就业方向其实可以面向所有行业。但是,针对于心理学专业在企业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很多的企业对心理学专业毕业学生的能力有质疑。很多学生在进入岗位之后一时半会适应不了,发挥不了专业的优势;另外,心理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职业能力结构很简单,很难适应企业一些专业性岗位,例如人才测评、人力资源建设等等。而职业能力结构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职业范围相对狭窄,即使在学校期间跟着导师做过一些实践工作,但真正进入社会之后,就业面相对还是狭窄。而且,很多的研究生主攻的方向是心理学研究,去到企业任职企业高管,一时半会很难实现从研究学问到实践应用的转换。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虽然企业对心理学人才求贤若渴,但由于学校教育专业限制,导致专业不对口,所以企业与人才出现了大量的空缺,短时间内无法修复。

(三)医疗领域就业要求高

心理学专业的主要就业渠道还有医疗领域,心理咨询以及精神疾病治疗等都需要大量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提高,心理咨询作为新兴的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所以,对于专业的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也很大。当然从事心理咨询以及精神疾病治疗等行业,对心理学专业要求非常高,大部分本科毕业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无法胜任此类工作,而研究生也需要大量实践之后才可以胜任。此问题反映了我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教育问题,很多的学院开设心理学专业,但不具备所需的教学资源,教学范围狭窄;忽视学生实践作用。医疗行业很难找到与之相比配的人才[3]。

(四)心理学专业创业艰辛

心理学就业主要的几个渠道,学校和事业单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饱和,还有单位内部的计划减少人才的需求;而企业与心理学人才专业不对口;还有医疗领域到专业要求很高。在这些渠道碰壁的学生也会尝试自主创业这个渠道,学生可以开设私人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家庭教育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等等。但是创业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度很高,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大一点的城市对心理学的认知度比较高了,但是还是有大部分地区对心理学的认知存在偏差。接触度不够,甚至有误会和排斥,所以很多尝试自主创业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最后以失败告终,而一些存活下来的经营状况也是举步维艰。

三、以市场为导向,改善心理学就业渠道的措施

(一)定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针对于心理学专业的主要就业渠道之一的学校就业,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心理教育等专业学科,但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想要进入学校工作除了心理学知识过硬,还需要有一定基础的教学能力,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心理学教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能力,忽略了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所需的教学能力以及对于学校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多学校在招聘心理学教育专业人才之后,发生与岗位匹配度不高,还不如学校内部的老师外出学习培训。所以各大高校在开始针对于学校教育的专业课程时,一定要开始相应的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并且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工作,让学生毕业之后踏上工作岗位可以尽快适应。

(二)在校期间重视学生综合职能提升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其实是相当广泛的,很多企业都需要应用心理学人才,但是很多学校只重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知识研究,忽视了应用心理学与社会企业建立练习的职业能力培养,导致心理学专业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对口。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在校期间就应该开设与社会契合度高的课程,例如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相关专业的契合。另外,在校期间的实践工作也非常重要,高校可以和企业建立联系,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内容和流程,让学生明白之后工作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技能,从而让学生毕业之后更具有社会竞争力,进入到企业之后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

(三)学校推进就业指导

针对于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大部分学生的可塑造能力是很强的,但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对社会缺乏了解,单纯从专业的角度求职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学校应该积极的推进与就业办的合作,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引导学生重视对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在寻找工作的时候可以全方位考虑自身的优势和企业所需人才的匹配度,以及哪些方面可以增加被录用的几率等等。例如,对专业要求很高的医疗领域,对于专业要求以外也需要细心、耐心、学习能力强等能力,具备这些能力也可以彌补专业能力不足问题。

(四)建立创业教学平台

高校培养人才,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投入社会服务大众,所以,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可以加强对社会的联系,定向性培养人才;另外,学校也可以为学生开设创业奖学金,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尝试创业,熟悉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为之后毕业选择就业还是创业提供参考,这也不失为一种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投入精力参加社会实践,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渠道有学校、事业单位;各大企业内部岗位、医疗行业以及自主创业,逐一分析下来,每个就业渠道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崔澜骞.对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的几点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27):109-110.

[2]仲飞成.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J].内蒙古教育,2018(14):40-41.

[3]庞楠,王成刚,张秀军.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42-43.

作者:孙莉梅

心理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摘要]文章以体育旅游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对高校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总结了目前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社会适应力一般情况,在回顾我国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就体育旅游专业如何全面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行评析,对分析其原因和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方案。

[关键词]高校 体育旅游专业学生 学习适应性

[作者简介]李玉洁(1973- ),女,河南社旗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南 郑州 450044)

一、研究基础

学生适应性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学生适应性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真正从实践层面解决学生的适应性问题,首先须梳理适应性的概念。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有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学校等层面论述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应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去理解适应性的概念。显性表现具体包括学生适应有效性和学生适应过程的动态性与现实相关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学生对学业、人际关系、环境及自我适应的有效性,它的评价标准是认知、情绪、行为表现的恰当性;后者是指学生适应性发生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由于特定的个性特征和即时的情境累积在各种活动中所引发形成的情绪积淀。学生适应性的隐性是指适应性组织的自觉性和开放性,即任何一个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积极地调节内在的平衡性。适应性的显性特征主要表现于学生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表现,而隐性特征更说明了个体心理适应的一种内在活动过程,即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张,招生数量逐渐增长,高校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群体优势逐渐消失,高校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研究逐渐提上日程,尤其是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这是近年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四年制本科在校体育旅游专业大学生(不包括成人教育类学生) 为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286个,均是来自郑州大大体育学院等几所高校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全面调查当前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97%。本论文基于问卷调查,辅以与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和体育旅游专业研究的专家、教师(以下简称教师)的访谈,在研究过程中与其进行深入的谈话,收集需要的指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与分析

1.高校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性调查。从图1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性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在性别上差异不大。大一中非常适应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比较适应的占总人数的50%;而大二的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程度明显提高,非常适应的学生已占到了总人数的44.4%,不适应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比例由大一时的14%减少到大二时的7.7%。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对于一种完全不同于高中的教师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经过一年适应期的大二学生已经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教师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了。但大三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程度又有所下降,非常适应与比较适应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比例明显下降,男生为7.27%,10%,女生为0%,44.44%,其余学生均为一般适应程度。这主要是由于大三学生的阅历更加丰富、头脑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以及更有主见性,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区别于低年级,授课方式应该更加灵活,更加有针对性。

2.高校学生对图书馆利用程度的调查。如图2所示,高校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上升,大二的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最高,大三学生对图书馆的整体利用程度又有所下降。数据显示,大一到大三中经常到图书馆查阅或借阅相关书籍的学生比例(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分别为30%、89%、50%,不经常到图书馆查阅或借阅相关书籍的学生比例(即很不符合与较不符合数据之和)分别为60%、4%、13%。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对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还比较陌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很好地安排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因此,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应该尽早加以引导,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学校图书馆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与使用培训,以尽早帮助学生熟悉与使用图书馆。大二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能够很好地安排课余时间,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高。大三学生由于意识到了就业的压力而增多了社会实践,因此在校的学习时间少了,去图书馆的次数也就随之减少了。

3.高校学生对实践课的认同度分析调查。如图3所示,高校学生对实践课的认同度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可以看出从大一到大三中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实践课,并认为实践课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大一中,有70%的学生都比较喜欢(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实践课,男女生之间无明显差异;在大二中,有89%的学生比较喜欢(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实践课,并且很喜欢的人数比例由大一时的40%上升到了66.6%,这主要是由于大二学生经过了一年多对实践课的实践认知,加深了对所学专业及实践课的情感和偏好;在大三中,男女生之间对实践课的认同感存在较大差异,喜欢上实践课并认为实践课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的男女比例分别为82%、54%。可以看出女生对实践课的偏好程度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及实践,大部分女生对于体育旅游专业会感到力不从心,如攀岩、游泳、徒步、滑雪等户外课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身体素质,一些体质差的女生会逐渐丧失对该专业及实践课的兴趣。

4.高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调查。从176页表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在年级间有很大差异,大一学生的愿意程度呈山峰状,一般愿意程度的居多,占到了总人数的40%,较愿意(很愿意与比较愿意数据之和)及不愿意(较不愿意与很不愿意数据之和)把大部分心思放在专业学习上的学生比例呈平均分布,各占总人数的30%;大二中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最好,较愿意程度的男女学生各占到总人数的84%、86%,不愿意程度的男女生比例仅占到总人数的7%、8%;大三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最差,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好于男生。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对体育旅游这个新兴专业还不十分了解,大部分同学对该专业还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刚接触这个专业的时候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二学生在适应体育旅游专业后,产生了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态度最好;大三学生由于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多及受跨专业考研的影响,专业学习态度变得浮躁,尤其是男生更不能把心思很好地放在专业学习上。

四、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的路径分析

1.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变革任课教师授课模式。首先,高校应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引荐“以质取胜”的做法,实施教学内容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配套的方案,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有效提高教学起点,更新教学内容。因此,体育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按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职业岗位群的特殊要求来确定,基础课应以“够用”为度,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大体应以各占一半的比例进行配置。专业课要为实习实训课提供技术理论支持并与之紧密配合,强化课程设置的宽口径及国内与国外的衔接,如可开设国际旅游文化及地域文化等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应重视教学方法的训练性,提倡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方式。

通过上述的调查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现实,教学方法死板单调,导致课堂气氛没有活力、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必须变革高校体育旅游专业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需求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专业教师可通过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进行新教学模式的实践,认真总结,形成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和课程特点的体育旅游专业“模式群”。

2.加强课程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鉴于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依据体育旅游专业本身的特点,高校要重视适应性教学途径的探索,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使体育旅游专业的教学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应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运用,大力推广多媒体、网络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教育是体育旅游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极具潜力的教学手段,高校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是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二是体育旅游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旅游公司的管理和运作,用实践充实教学;三是聘请行业成功人士和行业高管来校教学。让学生全方位感知体验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科内容和就业去向,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可实现校企双赢。

3.优化教学环境、人员环境和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环境是为教学的硬件,人员环境是影响教学的软件,学生能否学到真本领,能否在就业后尽快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在相当程度上来讲取决于在校时是否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所以,高校要增加师资设备的投入(如攀岩、跑酷等体育器材的购置,教师的实训和外引内培,加大图书馆专业图书的购置力度)。在良好的师生合作教育模式下,在健全的实训场馆、模拟设施的训练中,在优化的教学环境中形成一种具有教育和启示作用的教育资源,引领着学生的思想,规范着学生的行动,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在心理上给师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能充分激发内在的动力,并作为一种最持久、最稳定的力量,激励师生振奋精神,团结向上。在实践的环境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学生勇于走出困境的人生品格,推动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良性发展。

此外,本文仅是以体育旅游专业学生为例,研究点较窄,并不能代表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高校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研究就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吕慧,张涛.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9(6).

[2]聂艳霞.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J].高职研究,2008(6).

[3]王佳,孟梅.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

[4]张晓丽,张淑华.运动员学生和非运动员学生社会适应性比较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5]张小艳,于可红.从旅游到体育旅游[J].浙江体育科学,2005(12).

[6]张英,刘志军.学生适应性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7]赵燕鹰,张东生,白波,等.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

作者:李玉洁

心理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浅谈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本文分析了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阐述了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浅谈提高和拓展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

关键词:高校 法学专业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学科吸引了广大学生。2018年,全国已有610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法学专业每年毕业生超过10万人。十七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弘扬法治精神”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后备军。法学专业因其专业特性,就业方向主要为公、检、法等政府部门或企业法务、律师事务所,肩负着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若不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保持高度的政治纯洁,将极大影响甚至危害我国的法治建设。因此,法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应立足于多元立体结构,在重视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法学专业学生思想特征

1.理性认识大于感性认识,人际关系淡薄

在专业学习与法律知识熏陶下,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理性认识大于感性认识,表现为遇事冷静沉着。但较强的理性认识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宿舍关系紧张、同学情谊淡化等现象。

2.容易将权利绝对化、自我化,集体利益观薄弱

在学习和生活中,法学专业学生往往表现出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表现为强烈的权利、自由、公平等观念。这对学习、理解法律知识是有益处的。但是,部分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往往将权利绝对化,动辄就与老师讲法律、讲自由,忽视甚至是无视应履行的义务。如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只关心自身利益,不关注他人感受,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只站在自身角度指责他人侵犯自身权利,不会客观、全面的处理与同学的矛盾,同理心薄弱等等。种种行为都表现出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将易权利绝对化和自我化,集体利益观淡薄。

3.“双业”压力大,易产生消极情绪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文化知识,法学学科基础课程多且繁杂,概括性、抽象性较强,法学专业学生在确保上课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花费大量课余时间理解掌握知识。加之司法资格考试时间紧难度大,巨大的学业压力让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出现了逃课、旷课、上课睡觉等消极现象。

此外,法学专业就业出路较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公、检、司、法等法律部门、公司法律顾问、创办律师事务所等。加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法学人才的专业、学历要求逐渐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当面临毕业时,部分毕业生出现恐惧避难心理,表现为等靠、无就业计划等。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让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更有甚者表现为思想偏激、行为异常等,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部分法学专业学生政治素养不足

部分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出现了逃课、迟到、玩手机等现象,导致思想政治知识储备不足。此外,受社会环境、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政治素养不足,政治觉悟与敏感度较低,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显著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部分高校以法学专业学科教育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为辅,违背了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此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行大班制、放羊式教学,大大打消了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降低了思政课教学成效,失去了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最后,部分高校辅导员配备不足,辅导员身兼数职,疲于繁杂事务性工作,无心学习精进,导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错节,出现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生没事就好”的思想,无法创新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3.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部分法学专业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荒废学业,思维能力贫乏。网络上不健康信息与价值观影响着法学专业学生身心健康,日益侵蚀着他们幼稚的心灵。由于虚拟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在网上随意发表负面言论,在虚拟空间中变得随心所欲、丧失诚信、理性缺失、表里不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很难把握他们的真实思想动态。特别是部分学生往往把对现实生活、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不满、愤恨发泄到虚拟网络中,经过网络传播、网络发酵,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容易演变成一次严重的网络舆情事件。这不仅增加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同时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三、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1.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不仅要重视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公平正义的理念。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真正了解法律的内涵、意义、作用和价值,让学生不仅精通法律知识条文还要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把法学专业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才兼备、根正苗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合格建设者。

2.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甚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涵和意义,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身道德操守,向法学专业学生传授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专业课教师还需要主动学习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3.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用的是大班制封闭式教学,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灌输,难以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高校应改变思政课教学方式,由整化零,根據不同专业,进行小班制开放式教学。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应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不仅仅是专业教育,更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

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国法治建设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应选聘专职法学专业思政课教师,结合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通过开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定位,认真思考自己将肩负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自觉追求公平、正义。

此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专业实习等等,内容、形式多种多样,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将所学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发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充分适应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真正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法学专业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动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育学生科学、合理运用网络,避免受网络传播的不良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引导学生合理发泄心中不满,避免网络舆情的发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缓解法学专业学生学习压力,引导学生通过参加课外活动来释放内心压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引,阐述了当前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思想特点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浅谈了几点解决措施。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法学专业学生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文琴芬. 法学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 法制博览, 2019, 000(019):278-279.

[2]安军. 法学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18, 000(014):35-36,42.

[3]施亚芬. 对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 消费导刊, 2017, 000(004):96.

[4]魏美. 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对策研究[J]. 改革与开放, 2014, 000(004):82-83.

[5]刘岩, 钱淼华. 谈教师的榜样作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2, 028(010): 55-56.

[6]梁艳. 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18): 85-91.

[7]李哲.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教育的融合问题研究[J]. 知与行,2017,(4):141-146.

[8]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郑凤霞

上一篇: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研讨论文下一篇:电力技术的深入研究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