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会计探讨论文

2022-04-20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年金制度,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是否建立年金制度,如何设计年金方案,不但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养老保险制度在转轨过程中,不同企业和不同年龄职工的待遇公平,同时还要把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同推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促进企业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企业年金会计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年金会计探讨论文 篇1:

基金会计新探以企业年金为例探讨基金会计假设

摘 要:本文作者认为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会计假设也与会计基本假设一致,但企年金基金会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会计假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束缚,有了质的突破,体现出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假设的一些新的特征。会计主体假设,扩展了传统会计主体的外延;持续经营假设,深化了传统持续经营的内涵;会计分期假设,细划了传统会计期间的界限;货币计量假设,兼容币值稳定与否的可能性;权责发生制假设,突破了传统会计确认的原则。

关键词: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

一、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属于会计基本理论范畴,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会计研究者一般将最早探讨会计基本假设的殊荣赋予

佩顿(Paton)。自佩顿开始,佩顿和利特尔顿(Littlton)、穆尼茨(Moonitz)、钱伯斯(R . J. Chambers)、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会计研究小组和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都曾经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对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在60年代前后,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达到了顶峰,而其中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会计基本假设的会计文献应该首推ARS No.1 “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Moonitz,1961)。

必须注意到,会计基本假设是从客观经济环境中抽象而得,其本质上应该是客观的。但是对客观环境进行抽象却必须依赖于会计研究者。会计研究者的主观性(个人偏好与价值判断、认识局限乃至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关于会计基本假设所形成的结论。一方面,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是由客观的经济环境所决定,这个特点决定了会计基本假设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具备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质;另一方面会计基本假设也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客观经济环境进行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因此不可避免地具备一定的主观性①。

会计基本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亦称会计的前提,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毋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目前为国际会计界普遍认可的基本假设有五个,即会计主体(Entity)假设、持续经营

(GoingConcern)假设、会计分期(AccountingPeriod)假设和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假设、权责发生制假设。我国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将会计基本假设确定为以上五个,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假设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基本假设也与会计基本假设一致,但企年金基金会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会计假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会计理论束缚,实现了质的突破。体现出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假设的特征。

1. 会计主体假设,扩展了传统会计主体的外延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它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如公司、工厂、车间等核算主体,都是具有一定机构和人员的实体性组织。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则是以其本身为会计主体,其特殊性在于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而无具体的组织机构和空间范围,即不具有实体性。基金的各项功能都由受托人、管理人和托管人等代为行使,基金的会计核算与其会计主体是相互分离的,即基金虽然是会计主体,但并不承担会计责任,而是由其管理人进行核算,提供会计信息。

将基金界定为单独的会计主体,其意在于:一是将基金的管理主体——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与企业年金基金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二是将基金公司管理的不同基金之间的经营活动区别来开,

从而真实、公允地反映基金的投资增值情况。随着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的出现,会计主体的“虚化”现象将会越来越多,但到目前这还只留在理论探时阶段。而基金会计在会计实务中则已经走到了前面,将具有独立资金来源和经济利益的虚拟实体纳入会计系统,这无疑大大扩展了会计主体的内涵和外延。

2. 持续经营假设,深化了传统持续经营的内涵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会计才可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持续经营确保了会计能够提供管理人员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为决策总是在研究历史资料、立足今天的会计主体现实情况、在掌握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展望和预测,因而只有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提供的连续的会计信息,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才能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依据。

而企业年金基金的持续经营有其特殊的含义:一方面由于企业年金基金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导致其会计主体与核算主体的分离,使得其持续经营受制于更多经营主体的约束。另一方面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兼有企业会计的盈利特征与基金会计资产受约束的双重会计特征,使得其持续经营的含义不仅是指企业年金基金要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不至于在可预见的将来资不抵债,而且是指企业能够持续缴费,年金经营机构能构持续经营,不至于因企业缴费和年金经营机构的破产而使年金基金不能持续。这一持续经营假设,深化了传统持续经营仅包含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内涵。

3. 会计分期假设,细划了传统会计期间的界限

传统的会计分期一般以年度、半年、季度和月份为单位,分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对于一般行业来说,无论是从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还是从管理者、投资者的需求角度,这种期间的划分都是可接受的。随着网络的普及,即时财务报告的概念已成为理论热点。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分期的细化则从会计实务上打破了原有的会计分期框架,对于进一步推广即时财务报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由于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主要投向是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债券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的证券投资,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和环境变化常常导致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对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早已事过境迁,毫无意义。因此,从及时性原则出发,基金会计期间划分必然更加细化,即以周甚至是日为核算披露期间。企业年金基金必须在每日沪、深两市收盘时,估算和公告基金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以增强信息的及时性,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

4. 货币计量假设,兼容币值稳定与否的可能性

由于最终生成的财务报表上体现的数字具有概括性的特征,而货币则是惟一的、统一的计量尺度,所以货币计量假设必须存在。但是,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的子假设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则成为财务会计和会计计量乃至财务报表改革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币值稳定不变假设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坚实根基,而与公允价值则是不相称的。

币值稳定不变假设体现了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的依存和互动的关系。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将会计目标限制在“受托责任观”的层次上,但是会计环境的变化(逐渐成熟的证券市场、资本的高度流通性、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目标产生影响,使之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尽管历史成本会计信息也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但是决策有用决不仅意味着简单地由过去推知未来,要真正对决策有用,及时的现在信息和具备合理预测能力的未来会计信息必不可少,必然要求采纳公允价值。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中公允价值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就要求货币计量假设兼容币值稳定与否的可能性。

5. 权责发生制假设,突破了传统会计确认的原则

权责发生制假设。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明确规定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假设之一,将权责发生制放到假设的层次突出了权责发生制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地位。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为依据来判定、安排经济业务是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后的位置,它高于其他的会计确认原则。传统的会计确认理论以实现原则为指导,即会计只对“已实现”或“已发生”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对于在形式上不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事项,即使其在经济实质上已导致经济资源的流入或流出,也不得进入会计系统。以稳健性为指导的实现原则,是造成衍生金融工具等许多“表外项目”无法进行确认的主要障碍。

按照我国有关基金管理规定,所有基金在每个交易日结束后必须进行估值,并根据估值结果调整基金净值。这样就产生了基金的投资估值增值,而该增值部分并未实现,按照实现原则是不能进行会计确认的,可见,对传统确认原则的突破是不可避免的。《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中首次提出“未实现利得”的概念,规定在估值日对股票投资和配股权证进行估值产生的增值或减值,确认为未实现利得。而“投资估值增值”也为与之对应资产方会计要素同时进行确认。“投资估值增值”和“未来现利得”的确认虽然有着特殊的行业背景特征,不可能全面应用于其他会计领域,但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与证券投资基金会计大同小异,权责发生制假设应是其基本假设之一。

注释:

①杜兴强 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 决策借鉴 199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杜兴强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决策借鉴,1999年第3期

[3] 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会计准则,会计研究,1997第12期

[4] 持续经营会计假设面临问题的探讨,禹红丽,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第21期

[5] 试论网络经济时代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会计假设创新任海英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年第6期

(作者通讯地址:万州区职业教育中心财务科 重庆 万州404020)

作者:王保令

企业年金会计探讨论文 篇2:

关于企业年金及其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年金制度,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是否建立年金制度,如何设计年金方案,不但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养老保险制度在转轨过程中,不同企业和不同年龄职工的待遇公平,同时还要把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同推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促进企业发展。

一、建立企业年金需考虑的因素

企业年金制度是一种保障制度,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职工在退休后的一定时期内能按年度领取一定数额养老金的退休收入保障制度,它同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计划构成一个完整的养老金制度。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部门有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企业更有责任提高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让制度惠及职工。在建立年金制度前,企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基本经济状况

企业要通过近几年工资总额占税后利润的比重情况评估一下目前的盈利水平,考察企业年金对现金流量、利润总额的影响,同时还要看企业是否具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和及时的筹资能力。

一个合理的企业年金方案要得到成功的实施,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法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作制度保障,而且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作为物质保障。

(二)企业薪酬福利现状评估

评估项目主要包括工资奖金在当地的水平、社保负担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等。评估过程中,要把企业年金放在整个薪酬福利体系的框架内来考虑,比较同类企业、同行业企业的薪酬福利水平,着眼于人才竞争,并充分考虑奖金与福利、短期福利与长期福利的替代关系。

(三)职工的养老需求和意愿

企业要测算职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了解职工安排未来养老的意愿等,评估建立企业年金的紧迫程度。

企业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认为有能力建立企业年金,可先召开职代会确定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模式,设计年金方案。就目前来看,由于企业年金计划管理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委托年金管理机构进行年金管理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近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说:“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仅靠政府买社会保险,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而我国企业年金目前只处于一种零星发展的状态,很难满足要求,因此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势在必行,它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担当重要角色,而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性地位。

二、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

(一)年金计划设计应遵守的原则

1、促进发展的原则。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提高职工的退休养老待遇,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2、绩效挂钩的原则。企业年金总体缴费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效益好时多缴,效益差时少缴或延期缴费或暂停缴费。职工的企业金待遇与履行职责、工作业绩以及劳动贡献挂钩,适当补偿中老职工。

3、适时调整的原则。企业年金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实施效果,适时调整完善年金方案。

4、民主监督的原则。年金实施和运营的情况,应公开透明,无保留地接受企业年金参加人的监督。年金参加人有参与年金方案制定、修改、民主选择企业年金受托人和托管人的权利。

(二)企业年金设计步骤

1、企业年金参加人员

企业应规定可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条件、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

2、资金筹集与分配方式

(1)企业年金的筹集来自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或单位缴费两种方式。

(2)每年的缴费总额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确定,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3)单位的缴费以不同的工龄用不同的比例在个人账户间分配,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结合职工的职务、职称等情况细分,可适当拉开档次。

企业年金的分配方案也可以是多样的、有差别的,与企业效率工资制度结合使用,可以成为企业鼓励竞争、奖励贡献的手段。

3、企业年金待遇的支付与转移

(1)规定符合条件的年金参加人可领取年金待遇。

(2)规定申请领取企业年金待遇的办法和支付方式。

企业可规定员工获得养老金保留权的最低年限,如果员工在该年限之前离开企业,将得不到企业缴费积累的那部分年金,只能带走个人缴费部分。这样就可鼓励员工与其雇主建立雇佣关系,并自觉努力工作,以免在获得养老金保留权之前被雇主解雇。

4、基金账户的管理

(1)设立总账户、公司账户、个人账户。

目的是明确企业在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方面的投入金额,个人账户与总账户之间的从属关系。另外再设立一个公司账户,用于存储职工离职、退休等账户变更时归属公司的利益,这样有利于企业财务制度的稳定,财务手续的便捷,避免重复收取重新投入养老金账户金额的手续费。在个人账户和公司账户下还可以设立交费账户,因为企业缴费可能是不定期的,设立交费账户可以明确红利的来源。

(2)规定账户金额的转移。

退休时个人按企业规定领取养老金,结余部分转为公司所有,进入公司账户或直接转入新职工的账户,离职时职工可按公司规定获得其养老金账户内的部分金额,建议将这笔金额划转到职工新就业的单位(也可直接领取)。余额划转到公司账户或直接转入其他新职工的账户。

企业年金最理想的运行管理模式是企业成立年金管理理事会,委托年金管理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企业进行资金账户管理和投资运作,投资回报全部属于账户,被委托机构只收取管理费用。

三、企业年金会计核算

企业年金制度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及配比原则对养老金费用进行核算,在企业会计报表中正确反映各期养老金费用以及相应的资产和负债。如何对企业年金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处理可以有以下三种做法:

1、在税前列支,计入各期的成本费用;

2、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作为利润分配;

3、按一定比例将企业年金在税前列支,计入费用账户,超过规定比例的,则从税后利润中提取。

在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第42号文件《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

明确规定:“对于有条件的企业,企业年金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超过这一比例的部分不允许计入成本,在税后利润中计提。

因此我国采用的是第三种方法,对企业年金进行计提时,对企业应承担的部分,按照可以税前列支的金额进入成本或费用。

借:成本或管理费用——企业年金费×××

贷:其他应付款——企业年金×××

超过规定企业承担的企业年金部分计入公益金:

借:盈余公积——公益金×××

贷:其他应付款——企业年金×××

职工个人承担的企业年金部分抵扣工资:

借:应付工资×××

贷:其他应付款——企业年金×××

在实际支付时:

借:其他应付款——企业年金×××

贷:银行存款×××

如果企业各期应计提的数额与实际提存数额不等,则构成一项年金资产或者负债。

职工按规定领取企业年金时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目前国务院财政部门并无专门针对年金征税的文件,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是指实际取得的所得,并对所得具有完全的支配权,而年金账户内的金额由单位统一经营管理,个人并不具有支配权,不符合个人所得税的课税要求,因此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将来个人实际取得年金时,则可能产生纳税义务。

最后,企业还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年金计划或类似的财务安排,包括涉及的资金筹集的方式、涉及的期间、职工人数等等;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每年养老金费用总数及基本养老金费用数和企业年金费用数,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应进一步披露该计划的基金投资收益。

(作者单位: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作者:陆文菁

企业年金会计探讨论文 篇3:

改进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摘要】 完善的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实现有效监管、保障年金受益人利益,也是维持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必要之举。在我国,对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刚刚起步,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而,对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议

近两年来,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飞速发展,年金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对企业年金加强监管,保证年金的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企业年金制度存在大量的委托代理关系,且企业年金会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年金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强烈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优势方很可能利用这一点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受益人利益。完善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保证年金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不仅是保障广大民众老有所养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之举。本文主要研究了改进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希望对规范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披露有所裨益。

一、我国目前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规不健全

企业年金处于多项立法部门的边缘,目前还没有一部法规是专门针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披露相关规定散见于各法律法规之中。在现今对于企业年金有限的立法规范中,仅是十分粗略的规定了其中各主体的信息报告制度,而对于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有关信息将受到何种处罚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使这种规定成了一种“摆设”,对参与企业年金管理运作的各方没有实质的约束力,根本无法保障相关利益人的知情权。而且法规条文存在概念模糊、规定笼统等问题。另外,关于企业年金计划的其他参与主体在信息披露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其所应承担的经济和法律上的不利后果也没有明确指出。

(二)相关支持政策缺失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现状是“两头热,中间冷”,即监管机关和年金基金管理机构都在热烈地探讨和展望企业年金的发展,而年金受益人和发起人设立企业却没有热情。究其原因,税收优惠政策的缺乏是其主要因素。我国现行税法中只有关于社会保险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关于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制度的唯一政策依据,只有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关于企业年金缴费可以在其工资总额4%以内作为成本在税前列支的规定,且覆盖范围不全。对基金运营中的税收政策和个人参加企业年金缴费税收的政策也没有具体规定。在无形中使得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也使得受益人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没有保证。

(三)企业年金运作缺乏完善的制衡机制

由于企业年金计划治理结构内存在大量的委托一代理关系,风险控制链加长,极易引发相互制衡机制的软化。企业年金的运作,是以信托关系及委托关系为基础开展的。企业和职工与企业年金受托人之间是信托关系;而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之间是委托关系。这两种关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基于对受托人或代理人的信任而建立起来的,极易增加企业年金虚假或者不充分信息披露的风险。

(四)企业年金基金监管体制存在漏洞

严格有效地监管制度是加大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力度,避免“暗箱操作”,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我国政府在这几年相继发布了一些对企业年金基金监督的办法且初见成效,但从总体来讲,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督法律法规体系。且企业年金市场也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统一的监管部门,年金监管涉及到财政、税务、社会保障以及专业监管部门等多个监管主体,没有形成制衡关系,使得极易出现多重监管,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情况,导致监管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绩效,保证年金资产的安全运营。

(五)企业年金会计准则制定的局限

目前,企业年金的会计准则的规范并不全面。我国企业年金由企业及其职工缴费,交由受托人选择的专业机构进行投资运营、基金托管、账户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营。因此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应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本身,二是企业年金基金。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年金会计准则》,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表列报,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然而对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本身应该如何确认相关成本费用、确认多少,如何披露、应披露什么内容等等问题缺乏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指导,导致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无章可循。

二、构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一)构建合理的企业年金会计报表体系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只规定了养老金管理公司应编制并披露的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和附注。笔者认为要完整的了解企业年金,还应包括披露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报告。

我国企业年金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应披露的内容应包括表内列示和表外附注。其中表内列示的内容有:1. 在当期资产负债表—长期资产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金基金资产”金额。2. 在当期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项目下单独列示“预计企业年金负债”。3. 在当期利润表—管理费用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金基金成本费用”金额。4. 本期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特殊职工的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经营活动支出中;特殊职工的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投资活动支出中。表外附注的内容有:1. 企业年金计划的一般性说明。2. 本期确认企业年金费用的金额。3. 期末企业年金基金资产、成本费用以及净资产金额。4. 企业年金期末公允价值以及是否减值等情况。5. 企业年金计划的终止、缩减和清偿的原因,缩减、清偿比例以及相关处理的详细披露。6. 投资收益率及投资绩效有关信息。7. 与企业年金有关且影响与前期可比性的其他重要事件等。

(二)推行企业年金会计报告的鉴证制度,以保证信息质量

审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构成会计报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实行了强制的鉴证制度,然而关于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出台。企业年金经办机构编制的会计报告无须经审计师鉴证,直接上报给有关部门。公众在利用企业年金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时候,对企业年金经办机构的管理活动是否合法、合规难以知晓。因此,为加强对企业年金活动的监督,提高企业年金管理效率,实行企业年金会计报告鉴证,把审计监督和鉴证结果公开化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送制度

通过建立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送制度,明确企业年金会计报告的报送时间和对象。一般来说,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应定期向企业或年金的直接管理和监督部门报送。具体可参考企业财务报告制度,采用中期报、季报及月报等,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年金运营情况的报告频率,确保相关利益人在第一时间掌握决策信息。

(四)完善个人账户信息披露

为满足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他们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企业年金经办机构应实时公布个人账户的会计信息。具体来说首先要做实个人账户,做实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就是要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将每个参与人员的每次缴费额及属期、每次按收益率计算的个人账户收益额、每次异地转入和异地转出额、每次个人账户年金支付额以及累计结余额,记录清楚、核算正确,使受益人随时可以了解自己个人账户中的各项情况,使有关部门能及时掌握个人账户中的各种数据。

三、对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信息披露制度一般不独立存在,它自成一体,渗透在有关的法规、信息披露法规和信息披露的规范文件中。因此,完善的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实质上就是企业年金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完备。目前,《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以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共同搭建起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由于上述法规都属于部门规章,且企业年金市场又涉及商业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因此亟待对年金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随着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普及和年金基金市场的成熟,立法部门应借鉴国外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做法,结合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发展和年金基金运作的特点,制定一部比较完善的《企业年金法》,对年金投资管理人的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独立运营、外部审计等各方面制度做出更为细致和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定,为监管机构的活动提供法律支撑,也为年金基金受益人权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二)强化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内的相互制衡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内部监管,实现有效及时的信息披露的手段之一。在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面,最为关键的是保持企业年金的各当事主体之间的制衡机制运作有效。按照《信托法》,受托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并允诺代为管理处置的人,应处于实施信托的中心主体地位,是负责年金基金管理运营的最终责任主体,对年金举办企业和投保人承担最终的法律责任。当管理层与企业职工共同执行委托人的责任时,一方面管理阶层代表企业的利益,而职工则代表了最终受益人的利益。在企业年金基金选择代理人时,双方协商可以选出最适合双方共同利益的代理人,而双方由于彼此监督,互相制约,又大大降低了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三)规范年金投资公司的运作

截止2006年底,我国910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积累总量中有158亿元是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由具有管理资格的机构进行市场化运营的。2006年第四季度,企业年金的平均收益率为9.6%,2007年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为24.5%,前三季度的平均收益率为40.6%。以上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年金实行规范运作以来,在质和量上都有所提高。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中还存在着诸多隐患,如对投资管理人自身出现的重大情况或出现的违规行为不制止、不报告,违反规定投资运营,存在风险隐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如何规范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在现阶段凸显出必要性与紧迫性。构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内部控制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是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适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这些程序和措施的实施可以实现内部的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有效防止虚假和欺诈性信息的披露。构建投资管理人内控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内控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体系;建立规范的投资管理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的内部稽核控制等。

(四)加强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将使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者、投资者等各方获得充分的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完全甚至虚假错误信息导致的风险和损失,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成功的经验。信息披露制度一般不是单独存在的,均由监督管理机构在有关法规中引入“强制性信息披露”条款,要求企业年金基金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提供完全的、准确无误的、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如年金方案、财务状况、计划成本、投资策略、服务项目、收益特点等。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监督企业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凡是不制定企业年金方案或不履行备案程序的,要坚决进行纠正。建立定期报告制度,管理机构每季度和每年提交业务情况报告,分别报送劳动保障部和行业监管部门。加强对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对违规问题要下发整改通知书进行纠正,直至取消管理资格。完善和推行信息披露制度,让公众享有知情权。建立优胜劣汰的监管机制,对违规的机构建立“亮牌”制度。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年金,在需要信息披露的领域和对象上,一定要严格执行信息披露标准,在缴费、投资、管理、选择机构等方面都需要向当事人提供及时、完整、有效的报告。信息披露对于避免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同样有效。透明的信息监督是防止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最有效方式,权衡信息披露监管的成本和收益才能达到监管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季晓东. 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财会月刊,2006,(7).

[2] 罗韶莲. 关于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思考[J]. 国际金融研究,2007,(8).

[3] 李连友,等.企业年金基金运行论[M].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杨景海

上一篇:金融体系稳定逻辑论文下一篇:世界贸易组织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