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2022-04-25

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化学作为一个新科目相对其他教学科目应当更具趣味性,趣味性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对化学有一定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学习化学,而初中化学,相对高中阶段相对简单一些,这也体现了初中化学趣味的必要性,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为实现初中化学成绩的提升起到更好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有效运用初中化学实验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效运用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篇1:

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的研究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某种意义上来说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功能能够更充分地显示出来”。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以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探究式教学理论为依据,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合理地组织和实施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希望通过这种有效教学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起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 传统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特征

在我国长期应试教学背景下,通过笔者调查发现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三大特征:第一,教学过程永远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针对每个问题给学生答案,然后学生的学习靠“听、记、背”,这种教学情景中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第二,教师教学永远“以书本知识为中心”,教师通过把书本上的经验与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在这个情况下,我国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普遍“缺乏对知识的获得性过程和概念原理的构建”的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这就给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也就在某些程度上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化学教学实施探究学习,是要求在传统的化学学科课程的学习中渗透探究的因素,也就是实施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通过学习,笔者认为探究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为了改变目前应试教学下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状,实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试图在现行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探讨,笔者围绕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验选取课题,形式上分别采用将科学探究穿插于传统教学、完全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应用于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力图探索出一系列比较结合一线教学实际的教学体系,从而为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

2 相关理论分析

在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中写到,“作为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式教学。”笔者认为,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终身学习等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笔者结合自己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经验提出其教学的基本原则分析:(1)目的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在教师在设计任何一个探究性实验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具体到每一步探究也要有明确的目标,只有制定好具体目标,才能为探究指明个正确的的方向,才能使我们的化学实验的设计凸显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发展性原则是要求在设计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身心的发展为依据,实验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符合,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2)创新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每一个实验设计的内容都应显示出一定的创造智慧和策略,这要求教师要敢于突破陈规,让每个实验的设计都具有新颖、独特、巧妙之处。教师的独到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设计实验时候,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3)可行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可行性是指教师在实验设计中所运用的实验原理在具体实施时要切实可行”,任何教学中所运用的内容都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要超越他们这个阶段所能接受的知识范围,使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地去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个人努力学习,最后达到自己的目标,从而让学生产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全,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所掌握的實验室安全知识比较少,实验设计时,教师应努力使实验装置简单,规范,安全。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又可以促使学生们亲自动手的欲望。

3 实现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以新授课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为例

笔者认为通过新授课进行探究性实验有三点优势:其一可以成功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其二能够让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其三是利用探究性实验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创新性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新授课中探究实验不一定面面俱到,也并需要很深入,只要能够成功的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探究性教学实验就是有价值的。

本节笔者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

(1)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①让学生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②让学生认识催化剂的概念。

(2)教学准备分析教师演示所用相关资料与设备:包括教学课件与相应实验装置。

(3)笔者教学过程分析教师设计相应问题,将学生带入相应情景:首先在今天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先猜一个小谜语。 (谜语:看不见,抓不到,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学生踊跃回答:氧气。教师对氧气的用途进行分析,并提出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出来,成功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氧和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它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的好朋友。同学们,你们想进一步接触这位朋友吗?想亲自制取一瓶氧气吗?今天,我们带着这个共同愿望,让我们进行今天的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我们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通过电解水和分离液态空气能制得氧气。但是这些方法并不适合在实验室方便快捷的制得氧气。学生:通过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教师:请大家思考下,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用某些物质分解来制取氧气呢?教师进行引导:下面这些物质哪些分解后可能会产生氧气呢?①食盐②过氧化氢③盐酸④高锰酸钾⑤氯酸钾⑥甲烷。学生们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选出:含有氧元素的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教师提问:大家的猜想依据是什么?教师讲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多种,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师书写:过氧化氢溶液的标签。教师提问:该溶液标签上注明长期放置会失效。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迅速回答:怕过期,变成分。教师解释原因:因为H2O2不稳定,在常温下就可以分解为氧气和水。教师让同学观察与思考:请大家观察桌上的过氧化氢溶液,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氧气产生的速率加快吗?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现在大家根据所具有的实验材料和条件,有什么办法能让氧气产生的速率加快吗?教师给出提示指导:“双氧水不稳定,可被催化分解,分解时放热,同时产生氧气,其稳定性随溶液的稀释而增加”。“双氧水在较低的温度和浓度时是较稳定的,但当加热到高153℃时,过氧化氢便会发生猛烈的爆炸性分解”。在教师的提示下让学生进行开始分组实验:分别向装有“二氧化锰、碎瓷片、薯条、粉笔末、硫酸铜、活性炭”的小烧杯中倾倒过氧化氢溶液。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适时提问:这些物质都能加快氧气产生的反应速率。通过比较,你认为最适合于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是哪种?学生: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教师进行下一问题前讲授学生相关概念: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的有关资料。学习催化剂概念。催化剂的特点论述:“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教师通过板书教授学生相关知识点: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氧气和水的文字表达式,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锰写在什么位置?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你的实验台上放有“试管、烧杯、锥形瓶、烧瓶、广口瓶”等仪器,你认为哪些仪器可供选择作为反应容器?气体制得后需要导出,还需要什么仪器?反应容器和导管该如何连接呢?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实验:学生以组为单位尝试实验仪器的组合与连接。教师为学生们展示相关不同装置并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易发生装置和安有长颈漏斗的装置。对比这两套装置又有什么不同?这样改进有什么优势呢?教师可以摆放错误装置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张三和李四在实验中是这样连接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的,但是实验都不成功。你能帮他们分析原因吗?让学生指明错误,阐述原因,并改错。教师先讲授给学生二种收集气体的方法。教师进行相关问题提问:氧气产生后,如何将它收入集气瓶中呢?让学生小组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与气体的性质有关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教师讲述二种收集方法适用于具有什么性质的气体?实验室中可选用哪些方法来收集氧气呢?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如何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教师让学生们进行反思交流:请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都遇到了什么问题,存在哪些疑惑?开始收集氧气的时间?还有我们应该怎样判断集气瓶中已经集满氧气的呢?再制一瓶氧气,还需要再加入二氧化锰吗?等等一些问题。

(4)案例评析。笔者通过以本案例实施为例, 认为教师能够在新授课中能够不断设疑,通过为学生创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探究教学的主要环节,并通过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猜想、动手操作、资料分析、反思、交流”等多方面能力,让学生学会“对比、归纳、实验探究求证”等多种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很好地反映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真正实现“教会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引导鼓励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学”这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4 在教学中推行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不足与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通过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肯定探究式教学的优势的同时,应该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个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首先,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教学都适用探究式教学这一方法,并且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探究式教学。其次,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和资金的缺乏,相应的设施比较薄弱,学生所学课程比较多,应试课业繁重、教师的其它课程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学校的升学压力比较大等等相关因素,都成为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障碍。针对上述总结推行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观点与教师的教学角色都需要转变。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过程中,笔者经常遇到以下难题:(1)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导后,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疑问之后却依然像传统教学中的那样——不是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自主地去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像以往学习那样希望教师能够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者可以给出答案供他们选择。(2)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从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的角色中转换出来,只有当学生能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才能将该教学方法有效实施。

其次,笔者认为在探究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实施能力有待加强。(1)可以说是因为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基本上都是教师确定的,教师在课堂上属于绝对的主体,教师对学生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长期实施下来后,当实施探究教学的初始阶段,大多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甚至有的认为有问题可以在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失去了探究的意义,这就导致探究教学进行的相当困难,在这个非常转折时期是急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从而让学生尽快转变观念和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书本知识以外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中,從而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探究的必要性和意义。(2)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搜集、分析、加工、评价信息方面的指导,这不仅仅包含运用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及能力,查阅文献的方法、步骤和工具,而且也包括对及对收集到的文献的处理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因此要想开展探究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就应该从这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积极培养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王春英.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3]刘洪玉.如何评价学生的探究式学习[J].教学仪器与实验(中学版),2006(1).

[4]王春.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探讨与体会[J].化学教学,2006(7).

[5]徐峙晖.问题解决研究对化学教学的启示[J].化学教学,2007(1).

[6]周化启.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D].东北师范大学,2002.

[7]高立存.谈谈新课改下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2007(8).

[8]黄振英.初中化学课余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建议[J].考试周刊,2009(8).

作者:吴 伟

有效运用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篇2:

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有效运用

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化学作为一个新科目相对其他教学科目应当更具趣味性,趣味性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对化学有一定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学习化学,而初中化学,相对高中阶段相对简单一些,这也体现了初中化学趣味的必要性,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为实现初中化学成绩的提升起到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化学 趣味教学 实验 实践能力

引言:一提到化学,很多人对化学的定义可能更多的是复杂的符号,而这种直观感受也直接导致了初中生对化学望而生畏,化学教学中,大多都是通过实验体现的,实验可以更直接的让学生理解化学,从而实现从《大家都来学化学》到《现代生活与化学》的更好教学及理解。

一、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实验教学的实际应用中缺乏一定的力度以及一定的创新力,这种创新力不足是学生兴趣学习缺失的关键。初中九年级作为化学教学的开始,初中生在九年级的阶段学习压力不断增强,而化学的增加,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增加以及学习压力的增加,应该适度的转换角度,就如何使化学的学习更加兴趣化,不仅仅是知识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压力的缓释,接下来,就当下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趣味化实验教学的创新力不足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很多教师对于初中化学的教学方式过于理论化和单一化,这也直接导致了初中生对于化学的理解和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局限性也将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局限性,究其原因初中化学的教学方式过于理论化和单一化主要是教师对于趣味化实验教学认知的不足,不能较好的做好趣味化实验,而知识又过于理論化,这也直接导致了初中学生对于化学兴趣调动的缺失。

(2)趣味化实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趣味化实验教学认知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趣味化实验教学方式的单一和“按部就班”,这种过于教条化的教学方式不能较好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化学教学中,这也直接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重视度和参与度。教学方式单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对教学资源的不重视,这种不重视分为对教学资源的配置方面以及对教学质量精益求精的不重视,削弱了教师对于化学教学趣味化实验教学研究的力度。

(3)趣味化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对于初中化学前期初级阶段,很多教师在对基础知识讲解时会一定程度的忽视实验的重要性,而缺乏实验的化学对于初中生而言会过于理论化,而导致初中生对化学兴趣的下降,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以及趣味化实验教学模式认知的不足是导致兴趣不足的较为重要的原因。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实验教学的一些创新开展方法

化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而如何通过实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趣味化实验教学能够较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通过这种趣味化实验教学的开展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初中化学的认知。化学知识的认知不只是理论知识的储备,更多的是学生的时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但化学实验也充满一定的危险性,而这种危险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与100%的披露及引导[1]。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实验教学创新的重要性。而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实验教学的创新,笔者将通过方面进行分析:

(1)提升教师素养 做好趣味化实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无论是专业知识的素养以及综合素养都必须做到不断的创新与提升,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兴趣学习,同时也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做好趣味化实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新可以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教学的得力工具,而趣味化实验教学模式下,教师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从多渠道、多方式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实现更好的认知,比如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燃料第四小节《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一节中,教师不仅仅应做到对化石燃料的解释,更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对古生物“遗产”做更好的展示,让学生做更全面的认知。同时,做好趣味化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仅是渠道的创新,也可以是综合实验的提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结合趣味化实验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2]。

(2)提升教学资源 做好趣味化实验教学的模式方面更新

学校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以及教学理念的提倡者,应当就如何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做好教学资源的提升。化学教学侧重于实验教学,而如果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这也体现了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教学资源一方面是教学设施的配置,比如涵盖所有教学实验所需资源的配置。同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实验更应当增加实验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化学趣味化实验教学方式。

(3)加强师生互动 增加对于学生教学过程中反馈的重视

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兴趣学习,更应当对化学存在一定的敬畏心,而这种敬畏心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树立一定的界限和安全领域的划分,让学生在实现兴趣化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对化学有更全面的认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对师生互动环节的重视,增加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更好提升[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有效运用不仅仅是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全面配合,从而实现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思盛,张莉. 初中化学导电性实验的思考与创新[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0(08):42-43.

[2]付艳玲. 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

[3] 刘岳清.试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中趣味化学实验的探究 [J].考试周刊, 2018(72):160.

作者:李斌 孔胜

有效运用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篇3: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

摘要:化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对化学的实践探究能力,在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对化学现象进行探究和思考,形成一定的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培育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对于当前农村初中化学课程来说,学校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化学实验教学在农村初中学校只是流于形式。通过探究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養;化学实验;农村初中

1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1 化学实验教学的完成率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初中化学课程对化学实验的教学非常缺乏,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条件限制,很多初中并没有相关的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实验都不重视,部分化学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只在课堂上演示即可,学生只需看到相关的化学反应现象,并不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最后的化学考试成绩并没有太大影响。同时,化学教师在没有完成化学课程中比较复杂的化学实验,甚至连演示过程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便按照教材上的实验现象图片,将相关化学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直接讲给学生听,把“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以上情况直接导致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完成率不高,不利于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育。

1.2 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形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教师开展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课堂上,基本上都是以老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只是通过自己看到的现象,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反应过程进行记录,基本上不参与实验操作,更没有小组实验探讨这种让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此外,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常常不注重实验事实,经常在化学实验演示中添加一些附加条件,强行按照教材上的实验结果进行呈现,让实验只是为了验证教材中的结论而开展。因此,学生无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其化学核心素养在化学实验课堂上也得不到有效培养。通过分析发现,该现象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主观上认为教材上既然没有“学生实验”这一环节,那么就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演示的过程中,主观上只是将实验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对于实验反思、实验现象分析完全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并不会按照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探讨[1]。

1.3 教师自身的实验能力不强

从农村初中化学教师自身的实验教学水平来看,很多教师本身的化学实验能力并不强,特别是有一部分教师非常不熟悉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在进行实验演示时,还存在一些实验操作方法不规范的情况,同时实验演示完成以后,对实验的反思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还不到位,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实验习惯。比如在化学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中,一些教师在操作时并没有取得足量的红磷,导致实验数据产生了一定误差。当产生误差时,教师也没有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只是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大概的数据,这样就让实验数据缺乏说服力。由于教师自身的实验素质缺乏,导致化学实验课变得不科学、不规范,实验现象不符合实验要求,这样更不利于培育学生“通过实验事实得出科学结论”这样的化学核心素养。通过分析得知,造成教师实验素质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农村初中这批化学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不高,没有充分掌握化学实验科学,对化学实验中的一些操作细节也很模糊,长此以往,已经形成了不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例如经常做出“用手直接取用化学药品、用手直接拿取精密化学实验仪器”这些不规范的行为,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只是图省时、图方便,根本不重视化学实验严谨的科学性质,导致化学老师的化学实验技能低,而教师本身的化学实验素养就不高,更别说培育学生高水平的化学核心素养[2]。

1.4 缺乏化学教学实验室

笔者在调查一些农村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开展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学校里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化学实验室,即使有一部分学校有化学实验室,也只是一个摆设,因为缺乏化学实验仪器或者化学药品,实验室经常不对教师和学生开放,这种情况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开展化学实验。因此,学生只是学习化学实验的理论知识,没有亲自操作实验的机会,又何谈对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通过分析发现:一是学校缺乏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不重视对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二是老师和学生很少走进实验室,认为即使没有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的过程,只要掌握教材中的化学实验理论知识,仍然可以在化学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大多学生认为,与其花时间去化学实验室做实验,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复习化学理论知识。

2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2.1 提升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要想让化学实验教学能够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这些农村初中就要提高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度,以此提升化学实验的完成率。

化学课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得出化学反应的科学依据和结论。化学实验同时也是学好化学课程的重要工具,因此,学校一定要提高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首先,学校应及时解决因农村环境问题受到的条件限制,比如针对化学仪器和化学药品短缺的问题,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制作成简易的化学仪器,比如利用倒酒的漏斗制作成分液漏斗,以此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3]。另外,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对化学实验进行教学研究、对实验装置的创新和改进进行研究以及向有较多实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经验,进而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应用。

2.2 丰富实验教学的形式

針对目前形式单一的化学实验,化学教师要丰富实验教学的形式,做到深化教学,杜绝浅显化的“只讲不教”的化学实验教学形式,合理组织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融合起来。

比如针对初中化学中“酸碱中和反应”这一化学实验,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确酸和碱的定义,再引导学生选择化学药品和化学实验仪器,并对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优化。在演示过程中,不能只展示实验现象以及在实验结束后再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论知识,还要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充分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

2.3 提升教师的实验素养

农村初中化学教师要多动手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操作,杜绝“讲化学实验而不做化学实验”。教师要在反复对化学实验进行演示的过程中累积实验操作经验,熟练并规范地运用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熟悉相关化学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并且清晰、明确化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最终确保化学实验的有序进行和规范化进行。只有提升教师的实验素养,才能给学生呈现更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才能使化学实验的结果对学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4 开放实验室,推动课外活动的开展

脱离实践操作的化学实验课,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想让化学实验教学起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学校必须开放实验室,推动课外活动的开展[4]。

化学教师要组织学生形成化学兴趣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入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对感兴趣的化学现象进行实验探究,推动化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制定化学实验活动计划,让化学实验有条不紊地开展。在化学课外活动的开展中,学生不仅可以亲自参与化学实验操作,还能自发式地探究化学实验现象,反思实验过程,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大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2):102-103.

[2]刘旭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以《化学电源—燃料电池》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193.

[3]王亚军.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C].兰州: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09.

[4]李强,刘存芳.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策略探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14):62-64.

Reflections on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s under the concept of core literacy education

Liu Jiling

(Yaodian Primary Middle School, Lintao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Dingxi 730500, China)

Key words: core literacy; chemical experiment;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作者:刘纪玲

上一篇:安全科学中的安全工程论文下一篇:绿化工程施工园林绿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