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通信网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信网络技术也如雨后春笋版逐渐的健全。为了不断满足客户的需要,就要求互联网与通信的安全保障要做科学合理布局。本文从现代网络技术与通信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要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安全的保护工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互联网与通信网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互联网与通信网论文 篇1:

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探讨

摘要:当前,人们生活互联网水平、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互联网、通信网络规模有明显扩大表现,由于实施的价值和优势,促使人们对网络安全系统提出了更多、更高且更为严格的需求和要求。本文就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安全性的相关原因,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网络建设安全性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引言

科技水平的发展,各行业对互联网通信网络的依赖都开始明显增强,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产物。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网络建设期间各类技术、相关安全软件均开始不断更新并加以完善,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和保证,国家相关机密、敏感信息、隐私、个人信息等相关信息的传播均需要依赖网络,在应用网络期间漏洞也开始不断涌现,包括病毒、木马、黑客侵入等,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并造成明显的经济性损失,所以安全性需求更需重视。

一、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网络安全性问题分析

1 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足

部分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员并未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所以工作期间并未做好安全防范,加上个别人员技术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不高,在工作执行期间并未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操作。例如未按照规定进行密钥更换,而相同密钥的长期使用增加了密钥破解风险;再如传输信道并未采取电磁屏蔽,导致重要信息被非法监听以及复制的情况。

2 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网络已经开始呈现普及发展阶段,但是相对应的法律规定还处在研究以及出台阶段,针对网络安全的法律尚不完备。另外,通信运营企业安全保障建设也无完备的法律依据,很多运营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和优势,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网络建设以及业务扩展方面,工作考虑的主旨是经济效益,而在网络的安全以及运营维护方面缺乏了主动性,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的局面。

3 软硬件设施有安全隐患

通信网络系统中涉及到的相关软件均是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研发,而第三方研发的相关软件有明显的质量问题,尤其是远程登录、控制功能类别软件,漏洞问题的存在成为了非法侵入的通道和开门砖,而有效信息的泄露直接影响到网络的安全。

4 网络维护工作不足

当前,通信用户的数量有明显的递增表现,而为了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必须扩大网络规模。但是,网络建设期间有诸多问题存在,例如维护工作人员工作职责不到位、能力不足、设施维护不佳,增加通信网络的潜在安全威胁。

二、影响计网络建设安全性的相关原因

1 硬件因素

通信网、互联网在管理以及建设方面有计划性相对较差的表现,还存在网络效率低、建设品质不佳以及审批工作不严谨、工作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另外,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硬件存在过期老化、烧毁、互串以及击穿等问题。

2 软件因素

当前,信息安全工作侧重于对信息的保护,以保证信息的保存、传输、处理以及攻击防御工作。基于Internet开放性、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计算机系统安全隐患以及安全问题,为了成功解决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必须不断研究和开发网络安全机制以及工具,即便如此也仍不可避免网络病毒、木马的攻击,造成网络安全隐患。

3 人为因素干扰

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均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而作为从事网络维护的工作人员来说,其自身安全意识淡薄、维护水平能力不足、操作未按照规范、密钥明发,均会造成密码泄露问题,而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回收输出的密码,就会导致私密信息流入网络系统的情况,造成系统管理混乱问题。

4 自然灾害影响

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地震、火灾等,三大自然灾害有明显的破坏力,就当前的技术、人力、物力条件情况进行分析,是无法抵挡自然灾害带来的摧毁性问题的,最终影响网络安全。

三、实现网络安全性的对策

1 进行前期调查

通信网络建设期间,必须进行前期调查,并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可行性方案。通信网络建设有其独有特点,涉及到地质勘测是否适合光缆的敷设、存储服务器选择等多方面,为了保证网络安全性必须将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都考虑在内。

2 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发展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素质是网络安全的前提保障,所以强化网络建设的安全性,必须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通过管理条例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能力、素质加以规范。定期为工作人员举办专题讲座以及技能培训、技能比拼,让工作人员在学习中相互切磋并弥补自身的不足,强化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保密意识。

3 开发、运用网络安全软件

防火墙作为保障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可以实现内外网络的隔离以及访问控制,实现单向/双向控制,进行高层协议访问控制。另外,通信保密不属于明文,而是密文形式,可以选择加密方式,并对相关操作进行实时监控,遵循制定的策略完成阻断、报警以及发送E-mail等操作,规避恶意网络攻击问题。

4 自然灾害预防

对于人类而言,目前很多自然灾害仍属于不可避免因素,而这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将直接造成通信网络的毁灭性损害,所以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进行针对性网络建设。例如,对于地震灾害频发的地区,网络加速奈何应选择偏离地震带区域,做好各个环节的防震处理,提升防震等级。再如,水灾频发地区网络建设地点应选择地势相对较高的区域并且远离水域。

结语:

基于本文内容论述,当前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想要实现网络环境安全化建设,必须从软件、硬件、自然条件、人员等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实现互联网、通信网络安全性,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余斌.论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J].科技经济市场,2010,(5):21-22.

[2]秦新亭.论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11):187-187.

[3]饶岩茹.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0):223-224.

[4]山丹.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絡建设的安全性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9):48.

[5]简松涛,尚飞.浅谈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J].消费电子,2012,(9):132.

作者:张宇红 张栋 孙昕

互联网与通信网论文 篇2:

浅谈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信网络技术也如雨后春笋版逐渐的健全。为了不断满足客户的需要,就要求互联网与通信的安全保障要做科学合理布局。本文从现代网络技术与通信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要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安全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通信网络;安全;分析;建议

一、引言

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快速发展的技术,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互联网的开放、便捷的特性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了便利,随着通信技术的普及,通信网络的日益完善,我国人民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不同,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安全性失去保障,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新的时期需要网络工程师等相关工作者做好保障工作,做好计算机网络的维护运作,防止网络受到外界环境的破坏干扰。同时对通信设备的建设与管理也要科学规划。

二、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安全性分析

在互联网与通信网建设和管理上,很多设计的计划不科学合理。出现松懈的审批,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质量较低,网络维护运用能力不高,网络效率较低,人为干扰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网络安全问题。针对计算机网络开放性特点,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提高维护安全技术水平,坚决杜绝各类安全隐患。少部分网络维护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操作技术不熟练、不规范,违反安全保密规定和操作规程,例如,明密界限混淆,密件明发,长期重复使用一种密钥等,这会导致密码破译;网管维护中下发口令及密钥后没有及时收回,会导致口令和密钥到期后仍能通过其进入网络系统,会造成系统泄密,系统管理混乱等。

在网络维护和使用中,为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要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及时排除软硬件设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在软件设计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或是未发现的漏洞,为了规范网络管理,部分软硬件系统在设计时留有远程终端的登录控制通道。传输信道要设有相应的电磁屏蔽措施,使得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专门设备接收窃取机密信息那么在信息时,传输过程中将会向外产生电磁辐射。

三、提高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安全维护措施及技术

当前通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社会发展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把网络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于是,保护互联『煳与通信网络中的硬件、软件、及其数据不受偶然性自然灾害或恶意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保障系统连续可靠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就成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安全的主要内容。

防止一些不法份子非法入侵的监测、防伪、审查和追踪,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线路的建立到信息传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防卫措施,例如:运用“身份鉴别”,可以通过用户口令和密码鉴别方式达到网络系统权限分级,在连接过程中权限受限用户就会被终止或是部分访问地址被屏蔽,以此达到网络分级机制的效果;“网络授权”通过向用户终端发放访问许可证书,以防止非授权用户非法访问网络和网络资源;“数据保护”通过利用数据加密后的数据包发送与访问的指向性,既是被截获也会由于在不同协议层中加入了不同的加密机制,将密码变得难于破解;“收发确认”用发送确认信息的方式表示对发送数据和收方接收数据的承认,以避免不承认发送过的数据和不承认接受过数据等而引起的争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般是通过数据检查核对的方式达成的,数据检查核对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边发送接收边核对检查,一种是接收完后进行核对检查;“业务流分析保护”能阻止垃圾信息大量出现,以造成的拥塞,同时也能使恶意攻击的网络终端无法从网络业务流的分析中获得有关用户的信息。

这些安全方法的提出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技术的支持,这样才能体现出网络技术安全的保障能力,以下介绍几种安全技术保障方法及其适用范围:1.防火墙技术的运用;这是网络连接时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安全防护技术,主要是对计算机连入网络时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有效控制。2.人侵检测的应用。在计算机安装防火墙后,计算机还可能搜到病毒的内部入侵,通过IDS(即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的防止计算机受到内外的攻击,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系数。3.对网络进行加密,通过网络加密技术可以有效保护计算机中的重要信息,外部窃取不到。4)建立虚拟的内部专用网,通过因特网有效的建立一个内部的安全连接,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外部的入侵。5)对漏洞定期的扫描修复,计算机由于其自身的迅速发展更新,在安装新的软件时经常出现系统的漏洞,这时需要定期的对漏洞扫描,采取修复措施。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特别最近十几年来,我国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水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称赞。随着一些基础网络的逐渐健全,我国的网络覆盖群以覆盖我国90%以上的地区,固定电话的用户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移动电话用户已经普及到大部分人群,人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通信技术。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网络安全技术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十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针对针对互联网出现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应对策略,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保障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李江秀.网络环境中计算机常见病毒及防范措施[J].民营科技,2011,9

[2]刘欣,王小强,朱培栋.互联网域间路由系统安全态势评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9,10

[3]赵婧如,王宣政.互联网安全与计算机系统安全标准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6,17

[4]魏念忠,白学明.计算机技能考试中的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08,20

[5]彭沙沙,张红梅,卞东亮.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4

作者:简松涛 尚飞

互联网与通信网论文 篇3:

关于“互联网+”音乐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互联网与音乐的结合,直接改变了作为经营对象的音乐产业,即音乐从业人员通过音乐活动获取收益的盈利模式。互联网的共享性使得通过终端的音乐受众获取收益变得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音乐创作、演出、教学和传播各个环节实现市场价值的方式;更深层次上,“互联网+”音乐改变了传统音乐的组织形态,而且这种改变仍在深化过程中。在互联网影响下,传统音乐行业内部各环节分工合作的模式被打破,“音乐从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极大扩展,音乐人与音乐受众的关系面临重构。传统上以“作品”为核心的音乐组织形态正在向以“受众”为核心的音乐组织形态转变。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音乐创作;音乐传播;音乐表现;音乐研究;音乐教学

一、“互联网+”音乐的概念内涵与主要内容

(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深化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里所提出的“互联网+”,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一经提出,随即成为社会各领域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不仅在经济和产业领域,对于文化、艺术、教育等社会生活各领域,“互联网+”同样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问题的理论工具和指导实践的决策工具。在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下,音乐行业(包括作为文化范畴的音乐艺术和作为经济范畴的音乐产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与冲击。音乐从业人员应积极认识、理解互联网,积极应用互联网的技术成果,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推动音乐行业未来更大的发展。

(二)“互联网+”音乐的内涵

“互联网+”音乐,主要是指发挥互联网在音乐行业全流程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接受、音乐传播、音乐研究、音乐教学等音乐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音乐行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音乐不等同于网络音乐。2006年11月20日,文化部制定并发布了《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对网络音乐的概念作了界定——网络音乐是音乐产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网络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了技术创新和版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在互联网深化发展的时代,更加剧了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从两者关系而论,网络音乐是“互联网+”音乐大概念下的具体内容,从属于“互联网+”音乐。

“互联网+”音乐也不等于音乐的互联网化。音乐的互联网化,是站在互联网行业角度,把音乐移植到互联网,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音乐的生产、传播、消费,以音乐作为经营对象,以产生利润为目的。

站在音乐行业的角度,“互联网+”音乐是音乐从业人员主动应用互联网成果,借助互联网的方法和手段,把互联网作为音乐实现的平台和渠道,推动音乐行业的创新发展。

(三)“互联网+”音乐的主要内容

1.“互联网+”音乐创作

传统音乐时代,音乐创作是一种高度技术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艺术行为。一部音乐作品能够被社会普遍认识和接受,需要具备职业技能的作曲家将自身的艺术体会通过感受、转化与塑形的过程,以专业领域内通用的艺术语言固化和表达出来,进而形成乐谱,才算是完成了一次音乐的创作。互联网时代,音乐创作的理念和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音乐素材、构件和表达形式可供参考和使用,职业作曲家可以通过近乎无限的网络资源搜集与创作相关的原始音乐材料,这样更加有利于作品的产生和传播。从业余角度来看,网络上存在大量现成的音乐素材,如各种类型的旋律、不同织体的伴奏、众多乐器的声音,甚至有人声和乐队模拟声音,即使没有经过严格作曲技术训练的音乐爱好者也可以将这些元素连接一体,完成一次无需乐谱的简单音乐创作,继而将作品放到特定的网站平台上展示。对比传统音乐时代,“互联网+”时代,音乐创作的数量必然极大丰富,参与度极大提高。同时,由于音乐创作素材的易得性和音乐创作行为的可实现性,符合音乐艺术美学特质的个性化和高雅严肃的音乐创作,在庞大的音乐作品数量中将变得更加稀缺和珍贵。

2.“互联网+”音乐表演和音乐接受

传统音乐时代,音乐表演在多数情况下,非常讲究“临场”,即需要在特定的场地和环境下,才可以完成严格意义的音乐表演:听众也需要在特定的“临场”环境,才可以实现对特定表演者的音乐接受。古典时期,音乐表演通常是与音乐接受(音乐欣赏)同时完成的,即现场音乐会等形式。随着电磁技术的突破,声音录播设备的出现,音乐表演得以与音乐接受相分离,实现随时随地欣赏音乐的目标,但音乐表演仍然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艺术形式,受众要想欣赏到高水平的音乐表演或者高要求的音质效果,仍然需要“临场”。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数字化、高还原度的录播设备的出现,加上互联网宽带的迅猛增加,音乐表演和音乐接受将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分离,各种风格的音乐表演可以在更大范围的场景下完成,有“缺陷”的音乐表演也可以通过后期剪辑、修补等数字化加工形式进行美化。至于音乐接受,已超越了唱片、磁带等的物理限制,变得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并且音质的高还原度已经越来越逼近“临场”感。音乐接受的便捷与灵活性,提升了“接受”在音乐艺术构成中的地位。

3.“互联网+”音乐传播

传统音乐时代,非现场完成的音乐传播主要依靠一条封闭的管道进行,需要经历音乐表演、音乐录制或乐谱出版、唱片或纸质出版物发行、宣传及营销等多重步骤,最后到达受众。依赖和把控这条管道,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制作、出版物发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够获取和分成音乐传播过程中的收益。而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音乐传播管道被打破,音乐传播变得及时、直接和共享。对于受众而言,从网络资源库下载和分享的音乐作品可以随时随地欣赏,而且大多数时候几乎是免费的,这对于全社会的音乐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音乐产业的从业人员而言,这却是一个难以应付的不利局面,面对萧条的音乐制品销售市场,如何在音乐的传播中继续保持和获得收益,是音乐行业仍然没有破解的难题。

4.“互联网+”音乐研究和交流

传统音乐时代,作为一项专业领域的职业活动,音乐从业者的研究和交流活动高度依赖于“现场”,如亲赴一场音乐会、到图书馆或研究机构查阅乐谱和资料、参加学术讨论会、走访同行、在专业刊物发表论文等。“互联网+”时代,音乐研究和交流变得空前便捷,研究者可以随时从网络平台上获得各种专业相关资料,同行彼此间的交流也可以借助网络邮箱、网络论坛平台、视频工具以及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随时随地开展,研究成果除了专业刊物之外,也可以发布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类工具,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行业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打破了对特定领域“知识”的垄断格局,方便了世界范围音乐领域同行们之间的交流互动。

5.“互联网+”音乐教学

传统音乐时代,音乐教学是非常典型的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不管是器乐还是声乐,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老师纠正指教、学生接受改进的过程。由于艺术活动的个性化,音乐教学活动主要是“一对一”渠道开展。“互联网+”时代,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也影响到音乐教学,音乐各专业的教学都不再受地域、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在线公开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逐步形成,网络企业与音乐教育机构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通过对专业教师们的课堂和讲座实录,以及通过音乐专家们在线授课和答疑等方式,来实现便捷的互联网式音乐教学模式,进而改变着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式。一些互联网企业与教育机构利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平台,提供网络互动教学、个性化辅导、实训教学等网络教育服务,正深刻改变着音乐教学的方方面面。

二、“互联网+”音乐的特征

由于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对音乐行业的全面介入,互联网与音乐行业深度融合,使得音乐行业出现了根本的变化,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征。

(一)开放性

在传统音乐时代,音乐行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有一系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规则,通过圈内生产出音乐产品与圈外的社会开展交流。“圈子”的形成,来源于对相对稀缺的音乐资源的占有。这里所说的音乐资源是广义的,包括乐谱、唱片和著作等音乐资料,也包括音乐作品呈现、音乐传播等平台和渠道,甚至包括作曲家、表演艺术家、学生等行业从业人员。在互联网时代,稀缺的音乐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互联网本身成为各种数字化音乐资源的传播渠道,又可以为各种形式的音乐表现提供实现的平台,传统的行业规则在互联网冲击下面临“重构”。概括而言,“互联网+”音乐使得各种音乐资源变得更易获取,音乐“圈子”的边界在扩展和逐步消融,音乐行业更加深入交互于整个社会活动之中。由于互联网本质上的开放性,“互联网+”音乐推动音乐行业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开放。

(二)平等性

在传统音乐时代,音乐行业是存在明显权威和中心的,这样的权威可能是有名的作曲家、演唱家、音乐院校,也可能是行业评论家、研究学者和专家;对于音乐产业而言,一家大的剧院、唱片公司或媒体中心可能相对于作曲家、演唱家,甚至是听众形成为垄断势力,成为行业的中心。简而言之,由于他们对相对稀缺的音乐资源的占有和把控,成为行业的权威和中心,进而引导着音乐的风格、品味和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发展与成熟,音乐活动的参与者可以更加平等地获取互联网上大量的音乐资源,音乐传播从管状的单向转播走向网状的结构化传播和互动,音乐信息的不对称降低,音乐资源可获取和可替代性更高。从对资源占有角度而言,“互联网+”音乐推动音乐行业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平等性”。

(三)及时性

“互联网+”音乐时代,由于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手段和资源汇聚平台,音乐的生产、传播、表现和接受等各种音乐活动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首先改变的是音乐接受,各大网站所汇聚的海量音乐数据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多种形式的手机音乐软件应用,使得欣赏音乐变成一件随手可得、随时可得的简单事情。其次改变的是音乐传播,数字化技术推动音乐传播走向立体结构的网络化空间,音乐发布和接收之间的传统渠道被打破,实现了发布即接受的无间隙。再次改变的是音乐生产和表现,这在传统音乐活动中是最具“专业”色彩的部分,依靠开放的互联网空间,不懂乐谱的人也可以创作音乐,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表演音乐,这些“业余”的创作活动,通过互联网的及时营销,甚至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和平等性,推动着音乐行业的各种活动变得更加及时和便捷。

(四)共享性

传统音乐时代,控制了乐谱、乐器、作曲家、表演艺术家、出版物、演出场地等资源,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音乐接受的渠道和动向。“互联网+”音乐时代,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控制”变得越来越不可实现。音乐资源实现了数字化,在互联网空间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免费的资源获取和共享。各种形式的版权交易、数字加密、内容审查、传播渠道控制等手段,也只能部分解决对音乐资源的占有和获利问题。“互联网+”音乐带来的音乐行业的共享性,基于互联网共享性基础上的免费思维,颠覆了传统音乐产业链的基本游戏规则,推动了音乐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走向共享。

三、“互联网+”音乐的影响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视角:从互联网的角度看,“互联网+”音乐丰富了互联网行业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了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力,为互联网行业的运行和盈利提供了新的可能。从音乐行业的角度看,需要系统分析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为音乐行业带来的压力和机会、改变了什么和没有改变什么。

就压力和机会而言,互联网与音乐的结合,冲破了传统音乐行业稳定的运行规则,推动着音乐行业以难以控制的速度不断演化。变化本身就是压力,直接的感受就是音乐从业人员的“不适应”,作曲家不适应在开放和快节奏的互联网环境下创作深刻、严肃的非商业化作品;乐手和歌唱家不适应在特有的互联网病毒式营销模式下坚守自己的阳春白雪式的艺术追求;研究者不适应在互联网交互空间中表达过于个性或新潮的观点和意见:整个音乐界不适应在互联网“眼球经济”中接受“点击”和评论。更重要的,从整个行业的经济基础而论,传统的音乐产业链被打破,暴露在互联网共享、免费的思维中,行业持久运行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在哪里?整个行业也处于困惑之中。另一方面,变化也带来了机会,因为互联网的开放、共享,音乐行业的参与人群呈几何级数增长,也极大方便了音乐从业人员的学习和交流,拉近了音乐与社会的距离,变化之中就隐藏着造就属于这个时代的音乐特质的种子。

就改变而言,互联网与音乐的结合,直接改变了作为经营对象的音乐产业,即音乐从业人员通过音乐活动获取收益的盈利模式。互联网的共享性使得通过终端的音乐受众获取收益变得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音乐创作、演出、教学和传播各个环节实现市场价值的方式;更深层次上,“互联网+”音乐改变了传统音乐的组织形态,而且这种改变仍在深化过程中。互联网影响下,传统音乐行业内部各环节分工合作的模式被打破,“音乐从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极大扩展,音乐人与音乐受众的关系面临重构,传统上以“作品”为核心的音乐组织形态正在向以“受众”为核心的音乐组织形态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音乐推动了音乐美学更好地实现“接受美学”的理论诉求。

但在更深层次上,“互联网+”音乐没有改变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现象的核心特质。互联网时代,音乐人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所需的音乐资源、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实现与社会的互动,但这些改变代替不了作曲家们对于各种音乐元素的运用和创作,代替不了表演艺术家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代替不了音乐家们对于音乐本身的情感投入,代替不了伟大的音乐作品与社会情感共振所产生的文化价值,这些属于音乐核心的元素,是互联网作为技术手段所无法改变的,这是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互联网时代仍然可以屹立的根本原因,也正是音乐人在互联网冲击下最可坚守的价值内核。

四、“互联网+”音乐的实现途径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强大影响力和广泛渗透性,对于音乐行业来说,“互联网+”音乐是一个已经到来并迅速深化的音乐发展新时代,不容回避,只能面对。为了更好地推动音乐行业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发展,音乐从业人员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行动:

(一)开放心态、正确认识

对于音乐行业而言,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可利用的工具,是音乐信息传递和交换的重要渠道,是音乐资源汇聚沉淀的重要平台,利用好这一工具可以为音乐行业注入强大生命力。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人员应主动接受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思维,认识到互联网实际为音乐领域融入空前的新鲜元素,并且提供了更多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甚至增加了音乐行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大众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因此,音乐人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包容心态,以发展的眼光接受互联网这类新兴事物,在继承音乐优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面对互联网对音乐带来的正面有益的影响,并进一步学习利用这一巨大的资源平台,为音乐行业的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更宽广、更有意义的新道路。

(二)加强学习、培养人才

在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基础上,需要音乐人加强学习互联网技术、掌握相关各类工具。实现互联网在音乐行业更好的应用推广,最根本的是培养既通晓音乐知识。又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高校教育中,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知识的推广已经很普遍,逐渐成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音乐专业也包括在内。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言,需要选择互联网知识和技术中对音乐有利用价值的部分来进行专题研究,然后推广至各大音乐院校的教育课程中。传统的音乐院校在保留固有教学模式的同时,需要引进互联网技术的理念和人才,一方面依托音乐技术专业,结合传统音乐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技术课程,为音乐行业注入新的综合性力量,而且对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学校教育的社会推广也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很多专业性的音乐院校已经组建了“音乐科技”这一专业及教研室,以传统的录音专业为基础,融人大量多元化的互联网技术,扩展为音乐与科技结合的专业,这正是互联网与音乐行业紧密结合和发展的新产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音乐与互联网的合作运用,将会体现于音乐行业的各个环节,从音乐作品的制作、宣传、演出、录音、录像,到后期的音频、视频制作和推广,互联网对音乐的积极影响会改变每个音乐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

(三)开展交流、探索模式

在“互联网+”音乐作为一种发展形态,边界和模式尚不清晰的时候,站在音乐行业的角度,急需音乐人加强交流和研究,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一致看法,并指导后续行动。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传播到音乐教育,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不断加强联系和合作,互联网正是最有价值、最便捷的工具。现在已经出现了音乐领域各专业的不同网站,为人们提供音乐相关的知识、文本、音(视)频,以及专业交流社区等。这些互联网与音乐结合的尝试是有益的开端,接下来需要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对“互联网+”音乐的实现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同时重视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尝试在互联网平台上举办大型的国际音乐会议和论坛,推广远程音乐教育课程和在线授课,甚至在实现无音频质量衰减的情况下进行国际范围的在线音乐比赛。总的来说,对于整个音乐界来说,“互联网+”音乐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新生事物,需要不断的实践总结,需要更多、更实际的互联网创新思维来丰富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四)主动布局、积极行动

“互联网+”音乐,深刻改造了传统音乐行业的盈利模式、运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同时也为音乐行业新手段、新模式、新业态的形成创造了可能。音乐行业不应被动接受这些挑战与压力,坐等互联网行业对音乐行业的改造,而应形成适应互联网要求的音乐发展模式。音乐人应主动抓住互联网技术的有利因素,积极扩展音乐和音乐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例如在音乐创作领域,音乐制作人应学习、掌握和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将传统的实地采风变为借助互联网完成。网络中存在海量的不同国别、地区、民族的音乐素材,音乐人完全可以实现节省人力物力的互联网采风,选择所需材料完成“互联网+”的音乐创作;另外,在音乐传播方面需要音乐人投入更多的关注,版权问题始终困扰着音乐作品在互联网的传播,目前国内许多网站如百度、腾讯、优酷等基本实现了“拒绝盗版”,国家需要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制约盗版问题,才能保证“互联网+”音乐传播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育方面,互联网无疑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长足的技术支持,大大扩展了音乐教育的受众人数,而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时,应进一步拓展和仔细划分接受对象的范围,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到业余爱好者,从幼儿园孩童到老年大学的长者,都需要配备完整的教学规划和学习指导,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目前,一些音乐家在互联网上开设虚拟创作工作室、主题音乐交流空间、音乐教育公众号、古典音乐欣赏博客等,就是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五)坚守内核、凸显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和丰富的前提下,对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音乐人不应纠结于对现阶段部分互联网音乐不守规矩、浅薄、媚俗的指责之中,同时在行动上又随着互联网娱乐化的指向随风而动。不可否认,音乐有娱乐的成分和价值,它应当为互联网的娱乐和休闲功能增添元素;但同时,音乐也有属于其本质的美学和文化价值,高雅的音乐可以使人陶冶情操,为社会提供正确的导向,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达到提升全民素质的最终目标。需要高雅音乐就自然需要严谨创作的音乐家们,在创作音乐作品过程中不能为娱乐的潮流所动,不能受市场短期利益的诱惑,要始终坚持创作能够反映时代、触动人心的深刻作品,借助互联网工具更广泛地传播出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这也是音乐仍然为音乐最本质和有价值的部分。

(责任编辑 孙俊青)

作者:李珊

上一篇:土地增值税纳税论文下一篇:水电站机电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