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地位的提升、市场需求的扩大以及竞争的激烈,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的研究逐渐备受关注。文章归纳了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内涵、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非营利性组织战略管理的筹资策略和营销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论文 篇1:

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策略

[摘要] 合理有效地筹集资金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当务之急。非营利组织应当积极争取外部援助、努力扩大自创收入、适度进行负债经营、谨慎运用权益筹资。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筹资策略 负债经营 权益筹资

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当前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金缺乏。资金的缺乏使得非营利组织没有应有的财力实现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一些非营利组织甚至由于资金太少而难以为继。合理有效地筹集资金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积极争取外部援助

外部援助是非营利组织资金的重要来源。非营利组织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获取尽可能多的外部援助。争取外部援助需要做好三个方面:(1)与政府合作。政府不但可提供经费及其它资源,还可以给认同,给道义方面的支持。政府的认同及道义方面的支持,能够使非营利组织获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在经济上获得更多的外部援助。(2)寻找企业合作伙伴。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界紧密的合作关系,对双方都有益。非营利组织可以得到资金与财物的援助,从事良好的活动,还可吸收企业的员工作为志愿者参与公益事业。企业则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的社会公益成绩,完全可以帮助企业的营运取得更佳的成效,鼓励公司的员工更投入他们的工作,使优质的人才不致流失,增加公司的收益,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非营利组织应当为企业特别是大公司的公益捐赠定出一个统一的而且往往与企业的营业需要有关的主题,并且尤为注重与企业结成合作伙伴,使企业能作出一个长期的支持承诺。(3)面向社会公众募捐。这是非营利组织获取外部援助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募捐时,应当为捐赠者提供足够的、至少能使其用来进行抉择的真实准确和没有故意误导的信息。要使募捐取得好的效果,公益项目的选择以及社会公信度非常重要,募捐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二、努力扩大自创收入

许多人认为非营利组织不应该有经营收入,其资金应全部来自于外部援助,民间捐赠应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是社会观念对非营利组织的误解。国外实践表明,非营利组织收入可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但其主要来源是自创收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中,自创收入的比重还相当低。努力扩大自创收入,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是业务收入,即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服务收费。除慈善组织外的非营利组织都可以向其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形成业务收入,以扩大收入来源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应当注意的是,非营利组织是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运作,因此,对于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所提供的服务,其收费应当是低水平甚至是免费的,而不能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费。自创收入也包括投资收入。非营利组织所获取的资金,在运用于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具体项目之前,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行投资,获取投资收益,以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然而,投资是有风险的,必须认真研究投资项目的收益及其风险,优化投资组合,在不提高风险的条件下使收益最高,或者在一定的收益条件下使风险降至最低。为了实现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非营利组织还应当在其实现社会使命的业务活动之外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经营收入来支持其非营利性的活动。

三、适度进行负债经营

人们通常认为,负债经营只能运用于企业而不能运用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各种事业单位是非营利组织的主体,而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八条规定:“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这可以说,我国的有关法规不允许非营利组织进行负债经营。然而,我们认为,除了慈善组织以外的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需要扩大服务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时,完全可以通过负债来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通过负债来筹集资金扩建教学楼与学生宿舍从而适应了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这一实践证明了非营利组织负债经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应当注意的是,负债带来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因固定的利息支付与本金偿还而带来了财务风险。过度负债并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非营利组织因過度负债而陷入财务困境就是证明。负债经营在企业界的实践已经证明,过度负债的公司不可能成为长寿公司。因此,只有适度负债经营,严格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才会有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四、谨慎运用权益筹资

权益筹资的普遍形式是股份制,股份制作为一种灵活有效的筹资手段,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在企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股份制能否运用于非营利组织呢?通常认为非营利组织以服务于公益事业为目的,以社会使命作为组织的宗旨;从分配上来看,非营利活动过程中所得到的净收入,不能作为利润分配给投资人。但是,股份经济的特点是资本的寻利性,如果非营利组织不给予投资人以任何回报,不给予其经济激励,则难以达到集中资金,用于扩展非营利组织的目标。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与资本的寻利性是一对矛盾。只有妥善解决这一矛盾,才能使股份制的引进不改变非营利组织的性质而又能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我们认为,为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社会福利等事业,解决资金这一瓶颈问题,应当谨慎运用权益筹资,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与资本的寻利性矛盾的缓和可以借鉴欧洲一些非营利组织的做法,在保证组织公益性的前提下,在留足组织正常运转所需经费之后,再将适量的盈利分配给投资人。

作者:张 彪

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论文 篇2:

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地位的提升、市场需求的扩大以及竞争的激烈,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的研究逐渐备受关注。文章归纳了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内涵、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非营利性组织战略管理的筹资策略和营销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战略管理 筹资策略 营销策略

近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它已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力量,对社会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战略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已经在非营利组织等第三部门和公共部门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一、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内涵

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人们认识的角度不尽相同。有的学者从过程论的角度界定战略管理,认为战略管理是指规划、执行、追踪和控制组织战略的过程。有的学者从战略决策的角度界定战略管理。美国学者波兹曼(Bozeman)和史陶斯曼(Straussman)认为,各种非营利组织必须进行战略管理,才能解决非营利组织中所发生的问题,提高非营利组织的效率。战略管理包含着处理组织的外部环境、使命和目标,战略管理途径有三个主要的特征:即界定目标和目的,提出能够协调组织与环境的行动计划,设计有效的执行方法①。我国学者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本身的使命决定了组织的业务相对稳定,而且非营利组织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回报董事,而是满足公共利益,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非营利性这个特征的约束,因此用战略管理的策略来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②

笔者认为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管理手段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可以说是组织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所做出的全局性考虑和高层次的统筹安排。

二、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过程

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过程可分为五大阶段。第一阶段为环境、资源评价;第二阶段为战略方案设计;第三阶段为战略管理规划确定;第四阶段为战略管理实施;第五阶段为战略管理监督和评估。第一阶段:环境、资源评价。在一个非营利组织战略方案设计之前,首先要对组织的内外环境,所拥有的资源以及优势和劣势做出较为全面和准确的预估和评价。第二阶段:战略方案设计。对环境、资源的评价是战略方案设计的基石。通过对组织内外环境,所拥有的资源扫描之后,战略管理进入设计阶段,主要包括明确组织的宗旨、目标和战略,修正组织发展的使命,研究和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即非营利组织的外部发展机会和面临的威胁,研究和分析内部因素即非营利组织内部的优势和弱势,制定长期目标等。第三阶段:战略管理规划确定。战略管理的设计成果通常是经过所确定的具体战略内容来体现的。利用战略管理的各种模型、分析方法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总体评价后,结合组织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确定组织的具体战略规划和内容。第四阶段:战略管理实施。战略管理的实施阶段是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建立切实可行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制定具体政策,动员和配置实现年度目标所需要的资金、人员、技术等资源,以确保各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实施的内容一般包括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文化管理等。第五阶段:战略管理评估。在非营利组织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内外部的环境会随时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组织对原定的目标和战略做出必要的调整。根据什么调整,如何调整,这时进行战略管理评估就显得十分必要。战略管理评估可以有效分析现行的战略管理是否偏离组织的目标。评估的结果能够及时纠正组织活动的偏差,使组织的战略管理适应环境的变化,保证组织今后的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从而推动战略管理的连续和稳定。有效的战略管理评估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并认真分析内部因素的变化和外部因素给组织带来的机遇和威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继而提高组织的战略管理水平。③

三、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关键策略

(一)筹资策略

非营利组织要在所涉及的领域内有效地开展项目和提供服务,可靠和持续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所有的非营利组织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采取多样化的筹资策略来吸引资金,拓宽资金渠道,继而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推动组织不断发展。有效的筹资管理要求非营利组织必须:

1.加强非自创收入的筹资管理。(1)非自创筹资的途径就是外部捐赠。这就要求非营利组织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向公众募捐,必须加强与政府间的合作,并积极寻求企业合作伙伴。①面向全社会公众募捐是非营利组织获取外部援助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募捐时,应当为捐赠者提供足够的、至少能使其用来进行抉择的真实准确的信息。要使募捐取得好的效果,公益项目的选择以及社会公信度非常重要,募捐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②政府不但可提供经费及其他资源,还可以给予认同和道义方面的支持,因此加强与政府间的合作有利于组织在经济上获得更多的外部援助。③企业合作伙伴不但能够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更多的资金与财物的援助,帮助组织活动更好的运作,还可能向非营利组织输送志愿者,从而让企业的员工也参与公益事业。企业也可在此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④(2)要不断扩大外部捐赠。①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目的要明确,要对社会有益,这样才能号召全社会捐款捐物。②要设计多种筹资方法,提升筹资效率。③捐赠过程要透明,要及时对外宣布筹资数额、款项的最终用武之地。④要考虑用一定的方式对捐赠者进行利益补偿,比如对捐赠的企业和个人减免相应的赋税,对捐赠数额较大的企业给予声誉奖励等。

2.积极寻找自创收入的途径。目前非营利组织自创收入的方式还不是很多,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扩大业务范围和寻求其他方式的投资收益对增加组织的自创收入很有帮助。因此,非营利组织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服务方式,加强和外界的沟通和联络。只有经营的业务多了,范围宽了,组织的收入才有可能大幅增加。非营利组织还可以通过权益筹资和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或是采用一些经营的手段来增加收入,比如投资办厂或开一家爱心专卖店。

(二)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是非营利性组织战略管理的又一有效策略。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市场营销没有利益的驱使,而是凭借组织的使命引导社会公众,获得社会支持并实现组织目标,这使得非营利性组织的宗旨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采取战略策略来为公众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其采用市场营销的战略也是为了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和增加社会效益。下述几点建议有助于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效率和营销能力:

1.广泛推广组织的宗旨。向全社会推广组织的宗旨,有利于公众了解机构的目标和任务,了解组织的使命及其成立和存在的价值,增强组织的社会认同感。

2.树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非营利组织必须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的特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指导方针,按照企业的营销观念采取策略性的行动以争取更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开展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3.进行科学市场调研和评估。市场调研是了解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实事求是的采用多种方法深入市场做调研,综合调研结果写好调研报告,从而为非营利组织制定营销战略提供宝贵的数据。此外,要综合分析外界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对组织营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环境的变化对市场深入分析和定位,不断调整组织的营销策略,争取走在市场的前沿。

4.制定全方位的营销战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组织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包括起草规划,制定预算,确定策略,实施监控等。出色的营销战略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组织的营销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5.创新营销组合。传统的营销手段早已不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观念,引进新型服务理念,设计新颖多样的营销组合,改变服务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实现组织的营销目标。

6.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制度。实施营销之后了解消费者满意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制度。非营利组织可以成立一个部门或小组专门负责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整理客户提供的宝贵意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方案,实现“双赢”或“多赢”,不断地依靠创新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如今,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已日益凸显,对其进行战略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比如在5.12大地震灾难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立刻运用恰当的筹资策略和营销策略,动员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捐款捐物,全社会立刻给予积极回应,纷纷尽所能捐赠。仅一周的时间,捐款数额就达数十亿元。

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规模和数量还不够大,尚处在成长阶段,因此研究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对于大力发展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有着长远的意义,有助于推动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和壮大。非营利组织只有运用科学的筹资策略和营销策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公众创造更多的服务,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②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③黄浩明.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④沈勇明.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5

⑤陈漭.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100083)(责编:吕尚)

作者:张志辉

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论文 篇3:

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摘 要】 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其财务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投资和资金运作等过程中。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筹资风险主要是资金总量不足、筹资困难及筹资行为不规范给组织造成的声誉下降等风险。其原因为利益驱动机制和筹资责任机制不足;用资风险表现在资金公益用途的改变导致组织公信力下降的风险,还在于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现阶段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应重点关注:推行法人经济责任制,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挂钩;加强组织的财务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监督机制;加强预算管理控制财务风险;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等措施。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财务风险识别; 财务风险控制

风险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组织都面临着财务风险的威胁。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风险是指非营利组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受各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并由此导致非营利组织蒙受资金和信誉损失的可能性。如何应用现代财务理论和工具,结合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的特点对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对于防范和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风险、更好地实现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目标与财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指由负债引起的资不抵债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在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实现的财务目标和预期财务目标发生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主要表现在筹资、投资和资金运作等过程中。

一般认为,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没有追逐利润的动力和压力,组织的营运资金基本来自社会捐助与政府拨款。在非营利组织中不存在财务风险。实际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组织的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防范控制风险的前提是对财务风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准确识别与分析。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风险识别与分析

非营利组织筹集完成组织目标所需资金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核心任务。按资金来源划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以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非自创收入是指财政补贴,包括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和项目经费;社会捐赠,包括个人捐赠、企业、基金会及国际组织提供的资助。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取得的收益,指服务收费,包括会员缴费、服务取酬;经营性收入,包括经营实体收入、投资收入、产品销售收入等。不同性质的非营利组织和同类组织发展的不同时期筹资渠道及资本结构都会有所不同。

非营利组织的筹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否筹集到完成组织目标和维持组织日常活动所需的足够资金;二是筹资行为规范对组织声誉度是否有消极影响。前者的风险体现为资金短缺,致使目标无法顺利实现或者组织难以存续;后者的负效应是可能导致组织的社会公信度降低。非营利组织公信度不高,难以达到筹资多元化,弱化组织的筹资能力。筹资风险可能发生在组织理财之前,也可能发生于理财过程之中;可能单独存在发生作用,也可能与其它风险交合于一处发生作用。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总量不足和筹资困难是一个相当普遍和非常严峻的问题。一方面,社会慈善捐赠的市场规模始终有限;另一方面,随着政府逐步退出在社会福利事业中的垄断地位,公共部门给予非营利性组织的财政拨款也日益削减。事业成长与资金收缩的矛盾是很多非营利性组织都面临的困境。资金缺乏限制了组织执行社会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导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下降,使其难以从外部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改变现状,最终又限制了其自身筹资能力的提高。随着非营利性组织的筹资环境复杂化,很多组织积极尝试将适当的市场运作引入非营利领域增加自创收入,但随着自创收入在资本结构中比例的逐步增加,非营利性组织也面临很多市场风险。

上述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与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在筹资时,利益驱动机制和筹资责任机制不足,对逐利性资金缺乏吸引力,一旦社会捐助不足,就会出现筹资困难。我国现阶段尚未形成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融资服务体系,组织难以从银行或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而且,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缺乏有效的筹资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无法衡量非营利组织职能完成的绩效,无法确定筹资使用效能,并且多数组织的自创收入能力较弱,因此而导致我国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困难,组织声誉度不高。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用资风险识别与分析

非营利组织用资风险是指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或有损组织形象的可能性。用资风险既存在于组织的事业活动中,也存在于经营活动中。

非营利组织筹集的资金应主要用于公益目的,资金进入非营利组织后,受助者并不关心此公益资金是否与出资人的愿望相符。如果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当非营利组织的生存目标与其公益目标发生冲突或经营者作出逆向选择时,非营利组织的日常性财务支出和行政支出膨胀,挤占公益支出时,造成支出结构异化,公益资金可能变成为非营利组织为生存而使用的资金,其公益性就逐渐丧失,从而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下降,因而需要严格控制资金支出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为提高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能力,一般会从事各种投资活动。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分配投资收益,而是在于弥补营运成本,投资获取的收益主要作为非营利组织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积累资金。但非营利组织在投资时,使用的是毋需偿还的公益资金,缺少资金的增值压力和偿还压力,同时有效监督制约不足,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与投资收益异化(投资收益被挪用到非公益用途)的风险比企业大得多,并且一旦出现投资风险也很难追究责任。除此之外,投资活动还面临投资合理回报的不确定性、外部政策的变动性和同业竞争等方面的风险。

(三)其他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除了筹资和用资环节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外,非营利组织还存在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的各种风险。比如,人为或自然原因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毁损、灭失风险。自身管理疏忽等原因造成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发生较大波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收入来源减少以及服务成本上升两方面。资产损失、人员低效、信誉受损、责任缺失等都会导致非营利组织收入的减少。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选择

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决策科学、业务活动规范、管理高效、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能充分体现社会效益的实体。具体来说,在我国现阶段,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推行法人经济责任制,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挂钩

经济责任制即按领导分工予以纵横监控,规定职责,相应授权,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将风险责任指标引入领导和组织绩效考核指标中,有重大财务风险导致经济损失,应追究组织和直接领导者的经济和行政责任。同时,要建立必要的信息披露制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约束。

(二)加强组织的财务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风险控制要求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财务预警指标,加强财务风险预测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提高组织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会计行为,促进决策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章,自觉形成依法履行职责、业务规范运作的经营管理思想和风格。确保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尽职尽责。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有助于组织内部防范控制风险,而且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和运作成本的降低。

(三)建立多元化监督机制

作为权威部门的监督主体政府监管不到位,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普遍存在,民政局针对非营利组织的年检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调动广大公众的监督意识,开通互联网、电话、邮件等公众投诉渠道;鼓励媒体发挥监督功能;建立具有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诚信及绩效上作适当的评估,定期公布结果,让社会大众尤其是资金提供者了解各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作能力。

(四)加强预算管理,控制财务风险

预算管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核心,非营利组织的预算是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在财务上的体现,也是政府分配资源方式的具体体现。同时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手段。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的刚性,将连带和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增强政府财政部门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行为的能力和效率。

(五)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社会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核心,社会对其关注度、舆论对其评价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及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组织高质高效地完成社会服务项目,舆论的肯定与引导都将提升其公信力。得到认可后可吸引更多人加入,增加会费收取基数和收取力度;公信度高,捐赠者愿意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物质,非营利组织能接受更多捐赠和进行更多的项目筹资;公信度高,政府在补贴、制度、政策方面会更多的倾斜。非营利组织公信度高,使非营利组织在动员社会资源方面形成马太效应,加强筹资能力。●

【参考文献】

[1] 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 杨小彬.民间组织财务管理及制度建设[J].中国市场,2006,(2).

[3] 庄蓉.突破NPO的“经费瓶颈”——NPO资金筹集问题研究.公共管理,2006,(9).

[4] 于国旺.非营利组织财务治理的经济理论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3).

[5] 国景茂.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启示.[EB/OL].http://www.Chinaassn.com,2007-01-12.

作者:康 伟

上一篇:油田企业的绩效审计论文下一篇:队伍建设的乡镇财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