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环境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地理信息产业是我国极为重要的产业之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该产业也需要发展与变革,方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文章简要分析了大数据环境对地理信息产业的影响,同时从信息采集大数据化、空间数据到大数据两方面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地理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加快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理信息环境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信息环境研究论文 篇1:

浅谈地理信息与测绘应用环境研究

摘要:随着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程测绘工作取得了较为迅猛的发展,以 GIS、GPS 以及遥感技术为主的地理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有效应用,大大提升了工程测绘的效率和准确性。

关键词:地理信息 测绘环境 研究

1.关于测绘及其地理产业信息形式的分析

(1)所谓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与空间地理分布相关的信息,其表示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关系,涉及到数量、质量、分布特点、规律数字等。地理信息属于一种三维空间信息。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系统包括测绘服务业系统、遥感体系、地理信息系统体系、导航定位体系等。

为了满足日常测绘工作的需要,进行数字城、数字地球话等概念的引入是必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范围内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社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人们对于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突发案件等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地理信息测绘体系的健全,更有利于提升现代城市的建设效益,这是当下地理信息行业的重要发展前提。

(2)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地理信息的产业发展趋势。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技术跟踪及其实验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研究发展

及其应用环节,第三个模块是产业形成及其发展阶段。受到国际发展方向的影响,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体系不断得到更新,果然更加意识到地理信息产业的潜在价值,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对地理信息产业体系的健全,更有利于我国信息服务业的良好开展,从而保证我国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系统不断得到优化,地理信息产业值不断得到提升,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应用规模不断的扩大,其产值日益升高,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异军突起,其与地理信息产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及其进步。

2.地理信息测绘应用方案的更新

(1)从整体上来说,地理信息数据有其自身的生产要求及其市

场运行特点,其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商品,在市场运作过程

中,需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及其规则的应用,比如进行市场准入原则、测绘资质认证、质量监管、价格指导等的应用,需要进行法规形式的保证,保证市场准入测绘资质资格制度体系的健全,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这就需要对市场主体规范进入的资格控制,对测绘资质资格管理方案进行更新,做好测绘资格的管理应用工作,保证测绘师制度体系的健全,对相关资质等级注册测绘师进行培养,保证市场主体的强化,保证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及其能力,保证测绘成果质量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进行测绘师制度体系的立法,保证其资格证明、注册、权利及其义务、法律责任等的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册测绘师制度需要与时俱进,与国际主流趋势一同进步,从而满足测绘单位的国际性工作要求。

(2) 这就需要进行测绘监理制度的建设,保证测绘监理方案的更新,做好测绘工程的施工行为的控制,保证施工过程中及其成果质量的控制,保证市场秩序的有效性。在现阶段的项目市场运作过程中,进行招投标方式的应用是必要的,其需要进行一定资质及其能力的中介机构的选择,保证承包方的项目设计、设备选型、生产工作等的分析,针对这些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控制。

(3)这也需要进行测绘及其地理信息工程体系的健全,进行指导性价格体系的健全,进行测绘及其地理信息工程的成本的计算,保证其市场的有效进入,保证利润及其税金的分析,进行价格内涵的分析,进行工程产品价值补偿、利润等的分析,进行资金的积累,再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应用,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优化工作。

为了进行测绘单位及其用户合法权益的保证,进行不正当竞争的预防,进行测绘工程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测绘工程合同价格的分析,进行压低价格行为的分析,避免出现相关的不正当竞争情况,避免产品的粗制滥造情况,保证其整体质量的提升,避免其不合理的应用。在测绘及其地理信息工程产品的价格控制过程中,要进行技术应用环节的控制,要保证其针对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积极的调整,适应测绘及其地理信息市场的工作需要。

(4)这也需要进行税收政策的控制,目前来说,我国的测绘及其地理信息体系是不健全的,很多都是一部分的市场主体。在传统的经营环节中,国家经济体系是国有经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追求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股份制企业,其新体制的应用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适应期,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地理信息产业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政府人员的重视,做好相关的政策扶植工作。保证政府的税收控制,进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的应用,保证单位的压力的减轻,适应新型测绘及其地理信息市场的工作需要,保证其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

这就需要进行市场统一监管策略的应用,进行测绘及其地理信息市场的统一性监管,这需要进行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等的应用,保证市场的正常秩序的控制,保证市场规范的控制,針对其市场主体及其经济行为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并且落实好监督工作,进行

违规处罚体系的应用,保证法律制度市场主体的规范,保证其公平

竞争力,保证其诚信原则的遵守,这就需要遵守我国的相关公司法、合同法、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的工作需要,进行测绘及其地理信息特点及其市场规律的分析,保证测绘单位的资质资格管理控制。在执法管理过程中,各个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需要落实好联合执法环节,进行监督力度的强化,做好违规控制的工作。

(5)这就需要针对其价格进行有效性的控制,从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市场管理方案的更新,这就需要进行测绘及其地理信息产品特性的分析,进行政府指导价的分析,进行地理信息工程产品的控制性的管理,保证市场主体的规范及其监督,保证交易过程中的定价行为的控制,避免出现恶性降价竞争情况,从而避免产品质量的危害,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保证其健康性的发展。

这就需要进行相关行政手段的应用,进行测绘及其地理信息市场的管理控制,保证测绘及其地理信息市场机制的优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维护,保证行政性的市场管理手段的优化,进行市场管理机构的强化,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市场监测信息网络的建设,进行市场动态的分析,做好行政范围内的市场违规情况的处理,进行严格的依法行政,避免出现滥用职权的情况,进行市场的管理。测绘及地理信息市场伴随着国家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营运而生,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国家的测绘及地理信息市场目前还在最初的阶段,秩序非常混乱,需要经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才能够使得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3.结束语

地理信息测绘应用环境的优化,更有利于现阶段地理信息测绘问题工作的解决,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l]陈欣.浅谈Map GI s到A c r G Is数据自动转换实现团.国土资源信息化,

2005,5.

[2]周顺平,李雪平MAPGIS二次开发库的设计与实现简介田地球学,1998.23(4)

[3]郭际元,曾文Ma PG Is地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团.测绘信息与工程,200023(1)

[4]解华明,陈守余基于MA PG Is的钻孔柱状图绘制软件的编制田物探化探算技术2004(1):85-90

作者:黄逸 林建

地理信息环境研究论文 篇2:

大数据环境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研究

【摘 要】地理信息产业是我国极为重要的产业之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该产业也需要发展与变革,方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文章简要分析了大数据环境对地理信息产业的影响,同时从信息采集大数据化、空间数据到大数据两方面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地理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加快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方向

如今,大数据时代来临,各个类型产业均受到大数据信息环境的影响。信息数据与人们的生活开始密切相关,无论是信息数据的数量,还是种类,均不断增长。加之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使得信息数据的数量逐渐增多,运行效率也随之增加。我国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地理信息产业,处于大数据环境之下,该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颇为良好,发展空间较大。随着信息数据收集与处理效率的增加,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更为快速。

一、大数据环境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信息产业职能获得拓展

如今,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当中,该行业最初的工作是完成相对简单的制图以及绘图任务。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工作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需要具备一定分析能力。后续发展过程中,更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也被引入该行业当中,使得信息管理逐渐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发展。处于大数据环境当中,地理信息产业的工作职能不仅是处理符号以及数字,而是涉及更为广泛的领域,甚至不仅限于地理这一领域,开始向其他领域拓展。随着职能的不断拓展,人们对该行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对其工作质量的要求相应提高,相关工作人员需定期更新企业地理信息。如今,信息数据不仅能以静态的形式存在,还能以动态的形式存在。且该行业也开始实现了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民众能直接参与到地理信息的审核工作当中。

(二)改革了信息产业技术

与其他产业相比,该产业对信息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布,企业要求有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效率需不断提高。由于该行业长期处于信息技术的前端,故而,该产业所使用的技术也常常出现升级以及改革的现象。处于大数据环境当中,地理信息产业不再是应用计算机制作简单的图纸,开始应用Wdb或是云环境等更为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由此可见,受到大数据环境的影响,地理信息产业所使用的技术都处于改进的状态,使得地理信息产业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地理信息产业与大数据环境互相影响,使得两者的发展速度都得到提高,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工具。

二、大数据技术同地理信息技术的融合

(一)地理信息采集大数据化

虽然地理信息产业各类型硬件设备性能的提高,原有地理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以及规范化加工工作依旧在继续,但企业利用探测设备以及要赶设备所获取的数据量正在不断增加,原有的数据也未因新数据的产生而被有关工作人员从数据库内删除,或是被新获取的数据覆盖。反而因为企业工作人员由于数据分析与挖掘的需求,需要数据库内积累大量数据。由于这一原因,历史数据的数量大幅增长,地理信息数据量也则不断增加。

大数据技术与地理信息基础的融合可从以下方面体现:第一,以射频技术以及传感设备技术为基础所获取的实体感知数据处于及时更新以及不断传输的状态。第二,以卫星导航技术为基础研发的用户车载导航数据的有关设备、应用以及数据也开始上载。第三,以社交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个人定位所产生的数据大幅增加。第四,以摄影技术为技术形成的城市3D实景图数据,数量逐渐增加。上述数据均有地理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环境相结合所形成的,相比原有静态数据,该类型数据更为鲜活,也象征着信息数据采集渠道以及视角的多样,采集效率以及频率大幅增加,采集数据的对象以及内容也更为丰富,地理信息产业已逐渐具备大数据环境的特点。

(二)空间数据库向大数据发展

随着地理信息数据的发展,空间数据开始出现。然而,空间数据同传统数据存在差别,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一类型数据,人们构建了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在储存机制方面与传统数据库存在一定差别,其不仅适应了空间数据具有的位置特点,同时也适应了该类型数据具有的属性特点。如今,各企业较为常用的数据库为针对对象的关系型空间数据库,在该类型数据库中,具有空间特征以坐标形式出现的数据被放入属性字段内,并按照元素独有的几何特点对数据进行分类,该类型数据是以二维表结构技术为基础构建而成,无论是使用还是管理都较为方便。按照分布式数据库系统CAP这一原则进行分析,数据不可能同时具备一致性、可用性以及子网分解性。所以,空间数据库的构建是为了追求数据的一致性以及可用性,也正因如此,其拓展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如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空间数据库需要容纳大量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的数据,同时还需要满足不同用户高频率的浏览、储存以及下载活动。针对这一要求,企业可应用MapReduce技术进行大数据的储存以及处理工作。由于大数据在移动以及重复读写过程中,需要付出高代价,所以将数据的计算以及处理推至数据层。该技术本身目的并非构建新数据库模型,而是与传统数据库内SQL语句与MapReduce任务相结合,实现操作的转换,以便达到空间数据库向大数据发展的目的。

三、结语

大数据属于新型信息资源,如地理信息产业可合理科学地运用这一信息资源,则能够令自身产业技术得到升级,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故而,地理信息产业需熟练应用这一新类型信息资源,以便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静,吴健平.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2):101-105.

[2] 王明才,姚承宽.对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若干建议[J].现代测绘,2010(02):62-64.

作者:余晔

地理信息环境研究论文 篇3:

乌鲁木齐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摘要】热岛效应是城市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总结了乌鲁木齐热岛效应具有夜间强日间弱和季节性变化显著等特征,分析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下垫面的改变,人为热源排放,绿地和水体的破碎化以及特殊地形影响。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应加强气象观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增加对人为热源排放的定量分析等。

【关键词】热岛效应;季节性特征;人为热排放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1]。一般认为,城市是人口、资源、能量和信息高度集中的空间地域系统,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实体交融的综合体,是区域的核心[2]。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3],据联合国人居署统计,中国是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4]。由于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引发的城市下垫面和冠层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城市人为热排放的快速增加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区域气候系统的影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重视[5-9]。

1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是指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城市地区整体或局部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温度的异常分布现象[10]。从近地面温度图上看,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高温区在温度图上就像是从海里突出海面的岛屿,因此形象地称这种效应为城市热岛[11]。Oke定义“热岛强度”为城市中心区的温度最高值与郊区温度的差值[12]。城市热岛可引起市民高温中暑、光化学反应烟雾、能见度降低、城市“混浊岛”、能耗增加、城市供水困难和火灾频发等灾害,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城市经济带来不容低估的损失[13]。

城市热岛效应对周围环境最明显的影响是温度的变化,可通过温度变化来反映一个城市的热力场状况,但是使用有限的地面气象站提供的地温观测资料,很难全面掌握城市地面热岛的空间分布情况[14]。影响城市热岛的因子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方面:(1)下垫面因素,包括①不透水層面积;②下垫面的热性质;③下垫面的几何形状。(2)人为热和温室气体,包括①人为热;②温室气体。(3)天气形势与气象条件。前两个因素是主要因素,因为城市的下垫面的反射率小而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奠定了城市热岛的能量基础,而城市中的大量人为热,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2 乌鲁木齐市热岛特征

2.1 乌鲁木齐市概况

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北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市。地理坐标为东经86°37′33″~88°58′24″,北纬42°45′32″~44°08′00″。市区呈条状分布,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为平缓的冲积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形成一个狭长葫芦状的河谷盆地[15]。自然坡度12%~15%,海拔680m~920m,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寒暑变化剧烈,干燥少雨,光照丰富,蒸发量大,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热而不闷,春季多大风,秋季降温迅速。受高压控制和地形的影响,四季均有下沉逆温和地形逆温层的出现。

2.2 乌鲁木齐市热岛特征

对小区域气候来说,乌鲁木齐作为干旱区绿洲型城市这一特殊的地理景观类型,受到了热岛、干岛、混浊岛和冷岛等多种气候效应的共同作用,使其在大的气候类型上交织着多种小的气候效应,温变化复杂,而其中对城市温度影响最突出的是城市热岛效应[16]。

对于乌鲁木齐地区的气温研究,尤其是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许多学者已经作了大量工作,赵志敏选择乌鲁木齐市气象站的气温数据作为中心市区温度,与城市郊区周边3~4个气象站的气温加权平均值对比,发现乌鲁木齐市1990-2004年建成区面积从49km2增至169km2,而城区与郊区的温差也从0.66℃增大至1.27℃[17]。普宗朝等分析了1971-2000年乌鲁木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气温、降水、无霜期及气温日较差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18]。

根据对乌鲁木齐中心城区和周边郊区的长时间序列的气温观测对比,以及遥感模拟反演等研究结果表明:

(1)夜间热岛强度大于日间

李景林等根据乌鲁木齐和昌吉地区3个城市气象站和3个郊区气象站33年(1976-2008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得出结论为城市热岛强度夜间强、白天弱[19];吕光辉等利用MODIS热红外数据反演分析研究表明乌鲁木齐2000-2005年全年四季的夜晚均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20]。

(2)热岛效应有显著的季节性

吕光辉等利用MODIS热红外数据反演分析表明,乌鲁木齐2000-2005年夏季的白天和夜晚均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空间上,乌鲁木齐城市和附近的戈壁、荒漠温度较高,近处的中山区和远郊的高山区温度较低,区域内温差较大、热岛强度高[20];王珊珊等根据连续43年(1961-2003年)的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与达坂城、小渠子和大西沟在4~9月存在热岛效应,其中乌鲁木齐在夏季6~8月的热岛强度最大[21]。

由于资料来源的差异,也有研究持不同观点。刘卫平等将乌鲁木齐与周边地区7个站点30年(1978-2007年)的气象资料对比研究后,认为乌鲁木齐中心城区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大于郊区,冬季城郊温差逐渐增大,春夏秋3季城、郊温差逐渐缩小。冬季城区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冬季城市热岛效应明显[22]。李景林等研究后也认为乌鲁木齐年平均热岛强度递增率为0.71℃/10a,冬季为1.06℃/10a,冬季热岛效应显著大于其他三季[19]。同样的,李珍等利用乌鲁木齐市和达坂城40年(1961-2004年)的气温资料对比结果表明,两地冬季平均气温差、平均最高温查、平均最低温差均呈非常显著的上升趋势,热岛强度增强明显。而春、夏、秋三季乌鲁木齐城市热岛强度明显减弱,出现了冷化效应,这与降水量的增加、城市绿化和城市灌溉面积的增大而产生的气候冷化有一定关系[23]。

2.3 乌鲁木齐热岛效应原因

2.3.1 城市下垫面的改变

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后,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给乌鲁木齐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化。高大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在市中心形成了一层层围起的高大建筑物。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自然植被为建筑物、沥青或水泥马路所代替。对比2013年和2014年数据,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91.2km2增加至412.26km2,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仅由37.93公顷增加到38.5公顷,也就是说,建成区增加了2106公顷,而绿化覆盖面积仅增加了0.57公顷[24]。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而人工绿地面积增加速率远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城市下垫面由土壤、植被迅速被密集建筑群、沥青和水泥路面取代,吸热更快而热容量更小,使城区储存较多热量,表现出显著的热岛效应。

2.3.2 人为热源排放

自2010年启动主城区污染源搬迁以来,乌鲁木齐主城区工业污染源基本搬离,但冬季各集中供热站和采暖锅炉排放的热量、夏季城市大量使用的空调排放的热量以及2009年开始以10万辆/年的速度递增的机动车保有量带来的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大幅增加,都使得人为热源大量释放,使乌鲁木齐温场呈现明显的热岛效应。

2.3.3 城市绿地和水体的破碎化

(1)城市大热岛中的冷湿小岛小气候能力不强。乌鲁木齐建成区绿地主要分布在各居民区,绿地面积小,对小气候和微环境改善有限,生态效益低;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现已基本不存在自然地表水体,而集中的人工水体多零散分布在各个公园内,水体面积很小,小气候改善能力很弱;城市各成块绿地间连通性差,生态联系功能弱;沿铁路、公路、城市干路的绿色廊道景观林、防护林断续、稀疏、不成规模,对两侧空气和噪声污染的消减、防护能力弱。

(2)绿地受城市建设蚕食,破碎化严重。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郊区农田和山地被侵占,绿地逐渐被蚕食甚至完全消失。新开发的居民区绿地零散分布,仅在用地边角“见缝插绿”,绿地系统支离破碎,不成规模。

2.3.4 城市特殊地形

乌鲁木齐城市建成区主要是沿乌鲁木齐河古河道两岸由北向南伸展在北部平原又向东西两翼展开,呈“T”形分布,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为平缓的冲积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形成一个狭长葫芦状的河谷盆地。特殊的地理形状,导致城市热量大量聚集后不易向外散失。

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1)纵观关于乌鲁木齐城市热岛效应的历史研究工作,研究方法多利用历史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由于数据来源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不同,易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如前文所述乌鲁木齐热岛效应的不同季节性特征。今后的研究趋势应是基于实际观测数据,结合遥感和GIS技术,运用数值模拟等方法从能量场的角度对乌鲁木齐城市热岛进行更为直观且高分辨率的时-空分析,得到更为详实可靠的结论。

(2)有关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为热源释放对热岛效应的研究较为薄弱,而在乌鲁木齐市还未有相关研究。今后应对城市人为热源的分布变化、热量排放等进行定量追踪,运用遥感、模型模拟等手段分析人为热源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比例,为今后有效控制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白杨,王晓云,姜海梅,刘寿东.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2):101-106。

[2] 阿吉古丽·沙依提.乌鲁木齐城市气象研究进展[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5(5):55-60。

[3] 马勇刚,塔西甫拉提·特依拜,黄粤,杨金龙.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06,23(1):172-176。

[4] Unhabitat.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2010/2011-bridging the urban divide[M].London: Earthscan,2008:244。

[5] 李维亮,刘洪利,周秀骥,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热岛与太湖对局地环流影响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3,33(2):97-104。

[6] 杨玉华,徐祥德,翁永辉.北京城市边界层热岛的日变化周期模拟[J].应用气象学报,2003,14(1):61-68。

[7] 祝宁,李敏,柴一新.哈尔滨市绿地系统功能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9):1117-1120。

[8] 李锋,王如松.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3):527-531。

[9] 张尚印,宋艳玲,张德宽,等.中国北方大城市高温气象特征及其评价方法[J].地理学报,2004,59(3):383-390。

[10] 陈云浩,李京,李晓兵.城市空间热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 吴学伟,杨冰,智长贵,等.基于遥感和GIS的哈尔滨城区热岛效应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6,10(5):63-66。

[12] Oke T R.Boundary layer climate[M].Cambridge:Great Britain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87:1-3.

[13] 黄良美,邓超冰,黎宁.城市热岛效应热点问题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4):54-58。

[14] OWEN T W,CARI SON T N。GUI I IES R R.Assessment of satellite remotely-sensed land cover parameter in quantitatively describing the climate effect of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8,19(9):1663-1681.

[15] 贡璐,吕光辉.基于景观的干旱区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中国沙漠,2009,29(5):982-988。

[16] 刘学锋,阮新,谷永利.石家庄地区气温变化和热岛效应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5,18(5):11-14。

[17] 赵志敏.城市化进程对热城市岛效应因子的对比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6):77-79。

[18] 普宗朝,张山清,纪冬梅.近30年乌鲁木齐地区的气候变化[J].新疆气象,2005,28(3):414-416。

[19] 李景林,郑玉萍,李悦等.乌鲁木齐—昌吉地区城市化对温度的影响及热岛效应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6):1609-1618。

[20] 吕光辉、贡璐.MODIS热红外数据在乌鲁木齐市热岛研究中的应用[J].干旱区研究,2007,24(5):698-703。

[21] 王珊珊,艾里西爾·库尔班,郭宇宏,段含明.乌鲁木齐地区气温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9,26(3):433-439。

[22] 刘卫平,张帆,魏文寿,王敏仲.乌鲁木齐近30年城市与郊区气候参数对比分析[J].中国沙漠,2010,30(3):681-685。

[23] 李珍,姜逢清,胡汝骥,朱传民.1961-2004年乌鲁木齐城市化过程中的冷化效应[J].干旱区地理,2007,30(2):231-239。

[24] 乌鲁木齐统计年鉴2014[M].乌鲁木齐: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8。

作者:张新莉 洪雯

上一篇:商业银行管理策略论文下一篇:物业管理公司研究论文